职业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范文1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非常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内容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

三、以能力为本位

职业能力范文2

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种种挑战,实质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准确可靠地发现和使用人才,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得人才者,得业务”。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适应人才选拔和考评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

现代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真正兴起,始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心理测验从早期的心理缺陷诊断,演变为心理评价,从教育领域拓展到社会管理的其它领域,为学生升学、就业、人才选拔、晋升、培训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在西方已成为一重要产业。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思想和方法日新月异,开发了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测评技术,包括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验、情景模拟等。这些技术客观科学,得到了广泛运用。现在在西方,无论是政府机关选拔公务员,还是公司录用新员工,抑或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均要实施严格的测评。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选贤任能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它综合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通过严密的测评过程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素质进行综合测评,为企事业单位招聘、选拔、培养各类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咨询。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广泛地将其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国内亦在蓬勃发展。在某个类型维度上的圆点越接近0,表明您在该类型上的偏好越弱,应避免选择相应的工作。

二、个人测评服务流程

个人提供简历

填写登记表,说明测评目的

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指导,确定测评项目

进行测评

出具测评报告

工作人员提供解释,指导

个人填好测评结果反馈

三、单位委托测评服务流程

单位提出测评目的

双方协商确定测评要素,选择测评工具、方法

签定委托测评协议

单位提交测评人员名单以及相关资料

组织测评

测评数据的收集整理

出具全面的测评分析报告

客户回访,了解测评效果

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一般可以将人分为六类:现实型(R)、探索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和常规型(C)。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人格特征和职业需求进合理搭配的特点。

同时,人们在择业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兴趣(你想做什么——兴趣倾向)、能力(你能做什么——个人经历)和人格(你适合做什么——人格倾向)。以此为依据,本套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人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测评者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评。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测评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我们对与自身性格匹配的职业类别、岗位特质有更为明晰的认识,从而在我们就业、升学、进修或职业转向时,做出最佳的选择。

类型

劳动者

职业

现实型R

(实际型)

①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

②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

③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主要是指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

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工人,矿工、木工、电工、鞋匠等;司机,测绘员、描图员;农民、牧民、渔民等。

探索型I

(调研型)

①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

②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③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

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主要职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等。

艺术型A

①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②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

③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主要是指各类艺术创作工作。

主要职业: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等。

社会型S

①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

②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③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主要是指各种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

主要职业: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企业型E

(事业型)

①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

②喜欢竞争,敢冒风险;

③喜爱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

主要是指那些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

主要职业: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等。

传统型C

(常规型)

①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

②不喜欢冒险和竞争;

③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

职业能力范文3

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物流管理职业更加细分化,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这些要求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更高的物流专业管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增加速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2014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未来十年我国物流业每年的增幅将会达到25%以上,未来会出现数百万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同时现有物流专业管理人才自身职业素养也不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人才中具备物流专业学历的人员占比不足45%,尤其是在新型物流岗位中季度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因此,未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一步细化,同时做好相关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引进和培养。明晰物流岗位,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是把我国物流产业继续做强做大的重要工作。

1.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设置与职业能力情况分析

我国当前物流专业管理岗位主要分为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管理等六大类几十个细节岗位设置。运输岗位需要物流管理人员对货物运方式、运输调度和运输成本管理等具体的职责十分了解,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物流运输专业知识素养。仓储岗位主要承担货物入库、储存、盘点、出库和装卸等工作,需要相关人才具备出入库填单技术、装卸设备调度和仓储商品保养等能力。配送岗位主要进行配送作业、流通加工、配送组织、配送调度和配送单据填写等常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配送技巧、单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能力。采购岗位主要工作有制定采购计划、联系供应商、制定采购方案、供应商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等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市场管理能力和相关财务技巧等。营销岗位主要进行物流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营销客户开发与管理和营销成本管理等工作,这需要相关物流人员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物流成本财务管理能力等。信息管理岗位主要指对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控制、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备案、物流信息网络的维护等工作,这需要相关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细分岗位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除了常规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岗位之外,加强物流产品营销和物流信息管理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物流产业岗位改革的方向。尤其过去十年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方式带来的电商物流每年增加幅度在50%以上。为了迎合新兴电商物流产业的发展,这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成立专门的电商物流管理平台,需要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具备更多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未来网络虚拟消费还将会持续火爆,这需要物流企业设立全新的物流管理岗位,也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物流网络维护能力。

2.我国当前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的出现,给我国以往传统的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人才职业能力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2.1物流人才人数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短缺

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需要大量相关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支持。但是我国当前物流产业人才不足问题比较凸显。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出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的新的特点,如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网络技术等,这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产业高素质人才更是非常短缺。以我国著名的物流公司圆通速递为例,该企业当前借助物流行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但是当前该企业物流人才每年短缺数千名。正是由于物流管理人才的相对不足,造成该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型物流市场受到很大负面影响。未解决当前物流产业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状,很多物流企业制定了较为优厚的人才引进福利待遇,但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未来十年之内我国物流产业高素质管理人才仍将会处于紧缺状态。

2.2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人员配置等与现代物流市场发展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我国当前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于各地高校物流专业开展。高校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物流产业的快速成长壮大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型现代物流产业的出现,这对物流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现有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人员配置等都与当前物流市场的发展出现明显的落差。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看,传统物流专业课程还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而面向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新型课程占比较小。加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很多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足,造成现代物流产业培养高素质物流产业人才明显受到不利影响。从教学人员配置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人员本就不足,加上部分教学人员缺乏现代物流产业理论的再教育,这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教学处于低端的重复建设状态。

2.3物流人才自身缺乏职业能力自我培训的理念

物流企业自身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客观因素,造成他们用于个人职业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时间相对不足。很多物流人才已进入工作岗位,就很少有精力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再次学习和提升。即便是部分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有着强烈的自我提升愿望,但是苦于无法获得培训机会,缺乏专业培训指导人员,造成他们也不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自我职业能力充电。网络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人员用于自我培训教育的时间每天不超过0.5小时。而现代新型物流岗位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物流产业从业技能,甚至全新的职业素养。如此短暂的自我培训时间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物流管理人员快速提升自己,以满足新型工作岗位的需要。国外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从业人员每年用于个人自我职业能力培训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月以上,我国与之相差明显。因此,我国当前物流人才自我职业培训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4现代物流企业忽视物流管理人员岗前、岗中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渴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物流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物流管理人才,以快速抢占物流市场,在物流管理人才进入物流企业之前的岗前培训工作中,培训时间越来越少。与以往物流企业岗前培训相比,近几年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数据统计显示,65%以上的物流企业岗前培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更有35%的物流企业岗前培训时间不足两周。这造成很多物流管理人才由于没有获得足够的岗前培训实践,匆忙上岗工作,会产生职业陌生感,不能够真正胜任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的需要。在正式进入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岗中培训中,各个物流企业更是明显重视度不足。不管是岗中培训的时间、还是岗中培训的人员范围均呈现明显不足的现象。很多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反映自己所在企业提供的岗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到15天,有的甚至从来未进行岗中培训工作。这造成我国物流企业在市场开拓,尤其是新型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开拓中总是受到现有人力资源的限制。

总之,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快速膨胀下,物流管理岗位已经有了明显变化,新型物流管理岗位的出现将会更加常态化。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已经比较突出。如果物流企业不重视物流管理新型岗位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会给现代物流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3.提高我国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合理建议

3.1引进和培养大量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我国物流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物流管理岗位全新的变化特点,不断引进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从物流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看,物流企业应当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战略,如与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定向培养战略等。也可以从社会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物流管理岗位。从人才培养方面看,需要物流企业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常规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结合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发展,快速培养更多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现代物流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保障。

3.2更新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加大专业技能强的教学人员的培养与配置

高校物流专业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紧紧围绕现代物流产业人才市场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毕业生。首先,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对一些已经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添加适合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型课程内容。笔者建议高校可以通过研究当前和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建立物流专业校本化课程开发策略。用新型校本课程弥补传统物流专业课程的缺陷,可以让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物流专业师资的培养与配置。要积极吸纳更多物流专业人才进入高校物流教育岗位,高校也可以依托自己专业教育的优势,自己培养亟需的物流专业教育人才。

3.3建立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长效机制

物流管理岗位人员也要重视自己职业能力的再教育。笔者建议可以从整个行业出发,建立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在物流管理岗位从业人员中,明确要求他们每年用于自我教育的时间,可以借鉴国外物流行业人员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自我教育时间的方式。同时,鼓励物流管理岗位人员自己寻找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的机会和时间,让自己的物流管理知识能够获得不断更新,建立更加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要建立物流管理岗位人员自我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如规定在物流管理教育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进行脱岗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够继续进入物流管理岗位,也可以把物流管理岗位人员的自我再教育成绩与其绩效工资等进行捆绑评价等。

3.4物流企业应当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也要改变以往过度追求企业规模做大的做法,要把提升企业物流管理岗位人员的从业素质当做重要的任务。要重视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扎实有效的培训才能够为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岗前培训要制定严格的培训机制,对待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的做法,不允许他们能够轻易进入物流管理岗位。要建立在职物流管理人员岗中培训的长效机制,物流企业可以设立专门从事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的机构,定期进行物流管理人员的岗中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够提升整个物流管理群体的从业素质,让他们顺应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也要重视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实效与他们的考核评价进行挂钩,让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职业能力范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1前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各省市地区的教育厅(教委)在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精神的基础上,需同步贯彻执行《标准》内容,切实推动与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能力建设。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者,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高低。尤其在以现代职业教育为背景的环境下,只有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出更多具备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2.1职业团队建设的需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辅导员之前并非是职业教育专业毕业,不仅未学习过教育心理学,更没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由此便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教师,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无法对学生实施心理问题的切身辅导,从而导致班级管理出现问题。而高职院校通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便能有效促使辅导员队伍逐步趋于职业化和专业化,这不仅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更能使辅导员自身得到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受强烈求知欲与发展愿望的驱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极具个性,且正是三观成型阶段,若缺少职业能力出众的辅导员队伍,则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造成影响。

2.2有助于辅导员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将会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传承,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己任。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念的抉择,表明了辅导员所做出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也是直接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态度与效率的关键性内容。在以往的高职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与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能力较为匮乏,存在重日常工作处理,轻思想教育辅导的现象,也缺少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诉求。而随着教育部对《标准》的颁布,使越来越多的辅导员意识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不仅关乎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更会有助于自身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进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3.1未能得到充足的重视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基地,大多是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作为重点教育教学内容。尤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及就业原则。这对于培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必然会加强其专业技能与就业几率。但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仅从学生的教育与教学角度来促进院校的发展却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便忽视了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由此也表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提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要求,但也仅是为迎合上级检查的需要,难以做到全方位的规划与落实。如此一来,也将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难以做到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虽做着大量的工作,却难以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等方面,由此也直接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3.2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等仍有待提升,而导致此种问题长期存在的因素可涵盖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现如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招聘,可通过多种渠道或途径完成,如人才市场招聘或本校学生留校任教等。但无论是何种招聘方式,所招聘的辅导员在年龄上都有着一定的范围标准,通常以≤28周岁为主。而招聘该年龄段辅导员的原因则在于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不仅处于个人职业的起步阶段,能够吃苦耐劳,而且最主要的是缺乏家庭负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但该年龄段的辅导员也存在很大的从业问题,例如刚刚步入社会,缺少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指导、心理辅导以及就业职涯规划时,便缺少了较为专业的职业实践能力,且社会视野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以通过简单的言语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由于辅导员大多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且刚走出校园便又回到校园,使得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甚至一些辅导员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做出过系统的认知与学习。由此不仅导致其在工作中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更会因其知识结构的单一,而难以对各专业学生做出辅导。除此之外,未学习或研修过教育心理学的辅导员,也将在工作开展方面举步维艰。

3.3缺少健全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缺少健全的制度建设,将严重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只有做到对自身的职责明确化,并施以必要的奖惩措施,才能促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促进和提升。但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受“以就业为导向”原则的影响,使得对辅导员所做出的绩效考核,多与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相挂钩。此种“以量化数据作为评定标准”的考核评估制度,不仅是置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于不顾,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难以从本质上得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缺少完善的激励与保障制度。虽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身在高校,且具有明确的“教师”身份,但其经济待遇和职称评定等都较之“正式教师”有着不小的差距。很多高职院校不仅未设立辅导员津贴和住房补贴,更忽略了辅导员的职称评审环节,相关的激励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其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措施

4.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重视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保姆,还应是学生的勤务员与专职保安。此种观念忽视了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社会职责。对此,高职院校应摒弃以往错误的教育观念。从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仅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方面,逐步转变到关注与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由此才能促使高职院校不断的端正办学思想,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也才能正确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将其放置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辅导,促使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进而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得以提升,并促进高职院校就业率得到同步提升。

4.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自我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应通过培训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水平。尤其在辅导员入职前期,更要进行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涵盖政策分析、岗位认知、队伍建设、案例分析以及经验分享等内容。由此才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奠定下良好的职业基础。其次,应为辅导员构建起日常化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以此促进辅导员之间进行辅导心得、心理健康以及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交流,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最后,辅导员的自我能力提升。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应做好自主性的能力提升。对此,应在积极参与教师进修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不断通过知识积累来丰富自身的学识与眼界,做到既要专又要博,这也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与方式。

4.3完善辅导员的激励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考核评估机制缺乏完善性,因此,便要以此为切入点,将辅导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这也是高职院校构建公平、合理以及操作性强考核机制的必要方式。同时,在进行辅导员考核评估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寻求学生意见,要求学生共同参与。且应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估设立出五项标准,即勤、能、德、绩、廉等五项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对辅导员施以激励保障机制,如辅导员津贴、住房津贴以及各项奖金等。并且,还应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辅导员公平的对待,以此促进辅导员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与满足感递增,进而促进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忱。

职业能力范文5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明确了为用人单位培养输送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实践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与专业无关,而且教材内容也缺乏专业背景,这也造成了高职公共英语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并不强。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更新以前惯用的普通英语教材辅导资料。比如,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是依靠普通英语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专业的需求;市场营销学的同学也不能轻易阅读该专业的相关书籍;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专业的同学同样对涉及该专业的国际书籍望尘莫及。这样的结果最终让学生们产生了英语无用论的心理。

二、评价标准欠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为社会提供满足产品生产、工程建筑、机构管理、商务服务等高等技能实践性职员,这样的员工不但专业技能高人一筹,职业素质也很高,不仅可以处理专业事务,也能够参与商务社交活动,综合考虑,髙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责任重大。2000年我国最高教育机构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其中重点强调“务实、实践”的意义。“奠定好英语基本功底,同步提高英语的实践应用技能;强化口语技能和写作技能的培训,结合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旧式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各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只是本科英语教育的简化版。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普遍是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更多注重学术上的学习,建立理论体系,强化词汇和语法的练习,而没有认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真正用途和意义所在,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偏差,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国的英语等级测试机制也只是测试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是单词,语法和词组等,一张全国一样的英语试卷,就评定了该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够科学的,完全忽视了英语的实际交流沟通意义,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能力测试方式单调,通常是统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以笔试为重,将笔试成绩简单的认为是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忽略了英语的应用技能的测试。

三、结语

职业能力范文6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公司、企业等用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技术应用型专业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在职业能力方面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这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针对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由两大能力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无直接联系,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1] 

当前用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要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有较强的办事、办文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也要有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等。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较看重综合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秘书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对象。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尽管在文秘专业开设之初大都进行过相应的调研和论证,但在涉及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难以摆脱对文秘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认识,过分执着于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强调过多,课程安排更接近与传统的汉语专业,以老师为主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理论性、知识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安排了实训课程,也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延伸,缺少由理论性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理论性课程孤立和脱离工作的实际。比如,花费很多课时讲授汉语知识和秘书理论,使课程成为枯燥乏味的教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专业教师缺乏职业工作经验 

秘书工作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而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大都是由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很多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往往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或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进行理解,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切体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 

(三)实训教学环节虚浮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实施。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训教学设施不齐备,三是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训教学本来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学生通过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了解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通过实训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限于学校在经费上的困境,难以设置基于文秘工作流程的仿真实训室,同时实训教学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际秘书工作经验,也很难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实训内容和环节,使实训成为脱离秘书工作能力培养的虚浮的形式。 

三、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看,它应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2]上述四种职业能力契合了社会对文秘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参照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想符合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和实训环节和内容 

按照秘书工作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所有课程按照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相关能力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业务能力指的是文秘人员自身应具有的职业特点的能力,是文秘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中各类不同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策划能力、会务与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等;.相关能力可分为摄影、摄像、录音、速记、驾驶、则税金融、法律法规、营销竹理等内容,是业务能力的必要补充。[1] 

(二)联合相关专业,联合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 

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立基于文秘工作流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对文秘专业经费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文秘专业实训室建设可以考虑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共同组建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这既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职业环境”与“局部职业环境”的有机组合,同时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完成基于工作流程的文秘专业实训。[3]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秘书工作相关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满堂灌”的做法,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4]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或相关工作岗位的一个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培养的是“准职业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的未来的职业工作者。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揭平英.高职文秘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 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