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1
一、理解词义是学会运用的前提
仔细读一读学生的积累本,不难发现,一部分词句来自语文书上,另一部分词句则是从课外书上摘抄来的。我曾经问过一部分孩子,自己摘抄下来的词句是否都理解它们的意思,孩子们告诉我,有许多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只不过觉得这个词(句)挺好的,就抄下来了,对词(句)义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他们还特别喜欢摘抄四字词语,认为成语等四字词语特别好。于是,就很容易出现儿子那种用词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准确理解词义是学会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
如何理解词(句)义?可以鼓励学生查一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积累时进行认真思考、具体分析的好习惯,搞清楚自己摘抄的好词佳句“好”在哪里、“佳”在哪里,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行为。如学生在摘抄有关秋天的词句时,不少学生把“一个个柿子就像胀红了脸的胖娃娃,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抄进了自己的采蜜本。教师应及时点拨:“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学生反复品味后明白了:这句话是把柿子当作胖娃娃来写,既写出了柿子成熟时颜色的鲜艳(胀红),又写出了柿子的多(你挤我碰),而且写出了柿子的可爱神态(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使读者一看就感受到了柿子的可爱、丰收的喜悦,因此这是个形象生动的好句子。自己下次写花、草、动物、文具等等事物的时候,都可以像它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真正做到“会积累会运用”。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如果我们光为了积累而积累,不理解自己所积累的这些词句的意思,不能够正确运用,那它们就是一些“死”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真正理解自己所喜欢的这些好词好句,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今后的发言和写作中才能恰当运用,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
二、分类积累是学会运用的阶梯
有积累才有运用,但积累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收集,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杂七杂八地都写在一块儿,要用的时候就像大海捞针,找得天翻地覆,头昏眼花。这样的积累是费时的、低效的。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分类积累,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步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刚开始积累时,可以分为写人、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将大类细分,如将写人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描景细分为季节时辰、江河湖海、天文气象等;状物细分为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比如把写景又细分为写春、夏、秋、冬季景物的……做好了分类积累这一步,学生在学习运用时就会顺利得多。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学习重点是描绘秋天的景物,我就在那两周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阅读、摘抄一些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并且鼓励学生细化积累,如写秋天的庄稼的、水果的、树木的、动物的等等。这样,学生在本组的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和看图习作《秋天……》中,运用出来的好词好句就比较多,而且用得都挺恰当的,较好地达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的目的。
三、多说多写是学会运用的关键
俗话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与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最终熟能生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好词佳句,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练习——多说多写,在不断的读写练习中消化吸收积累的词句,激发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主阵地,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想运用、敢运用、喜欢运用、有机会运用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这时候学生运用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喜欢运用,乐意动脑筋去运用,感到能运用出好词佳句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光荣就行了。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动脑筋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不管他运用得是否恰当,教师首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要在班级中树立“多读书光荣,会运用更棒”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意识。要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伙伴们的发言、习作,学会欣赏的方法……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创设出一派学生乐于运用、自信运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运用好词佳句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如在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中,同学们都说到农民伯伯正在田里收割稻谷,很高兴。我就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高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呢?学生就会把自己脑中所积累的有关“高兴”的词句都搜索一遍,收获自然也不少,“开心、愉快、欢喜、笑眯眯……”都想起来了;我再鼓励他们想一想还知道哪些成语,于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兴高采烈”也想起来了;最后又启发学生说说句子:农民伯伯乐得合不拢嘴,农民伯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农民伯伯乐得脸上像盛开的山茶花……如此长期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积极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在说话、写作中用词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又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不少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好词语:“金黄色、橙红色、雪白的、粉红的”等,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及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灵活运用,比一比谁的句子中用进去的词语又多又恰当……学生在说、写句子时,既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又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教学效果相当好。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2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开门见山。
师:作者除了写夹竹桃外也写到其他花,并且用了许多四字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第3自然段。
生: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
生: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
经过仔细查找,学生很容易找到了以上几个词语。待学生熟读这些词语之后,我又继续和他们交流。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句中多读几遍,体会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这些美丽的语言流露出作者爱花、赞花的美好情感。
学生在朗读、讨论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初步体会。我继续追问。
师:作者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他爱上了夹竹桃。那在文中他又是如何描写夹竹桃的呢?
生:“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
学生一一列举,全情投入。我让他们反复阅读这三句话,然后继续追问,引导他们深度思考。
师:写其他花,作者用的都是佳词妙语,为什么到了主角夹竹桃这儿,就没有了光鲜亮丽的词语了呢?
学生们似乎有些领悟,开始反复研读起这三个句式:“又……又……”“无……不……”“无不……”。其中,重点领会了“无……不……”和“无不”的双重否定表达形式和含义。最后我进行小结。
师:作者虽然没有用华丽的四字词语,但几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常的句子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夹竹桃的特殊情感。作者对夹竹桃“韧性可贵”的赞美之情也溢于纸上。
通过导读,学生领悟到好词有好词的魅力,朴实的句子也有其力量,各有千秋。其实,表面看来是遣词造句上的差别,实际上都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
二、情感态度的对比
师:文题是“夹竹桃”,可作者却写了很多其他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把这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套路语言”,如“这是为了更好地写夹竹桃”“这突出了夹竹桃的可贵精神”等等。在这处对比上,我试图链接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季羡林的语言匠心和情感态度。
师:较为常见的对比,可能是美与丑、好与坏这种非此即彼的比较。为了突出夹竹桃,季羡林先生完全可以将其他花写得黯然失色。但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将其他花写得那般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作者爱上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有着可贵的韧性,同时夹竹桃带给作者许多美好的幻想。而对其他花只是喜欢,没有达到喜爱的程度,属于很普通的情感。
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
师:同学们,可生活中偏偏有这样的现象,赞扬某个人就会不自觉地贬低其他人,甚至将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样的偏执情感是否合适呢?
学生们若有所思,似有所悟。我趁热打铁。
师:这样有分寸的对比,不温不火,才是境界,才有温度。赞美喜爱夹竹桃,却不妨碍作者对其他花的欣赏,这何尝不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呢?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3
1-【冬日之阳】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政。
2-【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3-【黄绵袄子】比喻冬天的太阳。【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4-【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自同寒蝉】寒蝉:冬天的蝉。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不鸣。比喻缄默不语。
6-【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7-【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8-【冬日黑裘】裘:皮袄。冬天穿黑皮袄。比喻仅能御寒,不尚奢华。
9-【呵笔寻诗】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10-【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11-【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12-【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13-【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4-【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15-【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16-【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7-【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18-【温清定省】冬天使被子温暖,夏日让室内清凉,晚间给父母安睡,早晨起来问候安好。形容对父母尽心侍奉。
19-【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20-【汤风冒雪】汤:顶、当。顶着风,冒着雪。形容冬天旅途的艰辛。
21-【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22-【冬山如睡】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
23-【冬月无复衣】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形容家境贫寒。
24-【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25-【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6-【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27-【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28-【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29-【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30-【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31-【负暄之献】暄:温暖。原指冬天晒太阳取暖当成一种好方法献给国君。后用来谦称自己的贡献很微小。也比喻所献出的东西并不贵重难得。
3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3-【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4
1、通风报信:这里的风指的消息,风声的意思。所谓的通风报信是指把消息告诉别人。
2、狂风暴雨:风刮的比较大,雨下的也非常大。
3、寒风凛冽:冽:寒冷。形容寒风刺骨,非常寒冷。形容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4、春风化雨:春天的风带来雨。
5、暴风疾雨: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6、风调雨顺:风的力度比较适宜,下雨的时间也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7、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8、春风拂面:春天的风。拂面:吹打着脸。表示感觉很舒服,像春天的风吹打着脸。
9、斜风细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10、风调雨顺:风的力度比较适宜,下雨的时间也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11、乘风破浪: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12、斜风细雨:斜风:细细微微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13、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14、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15、叱咤风云:形容威力特别的大,可以让风云变色。
16、风云变色:意思和叱咤风云差不多,都是形容威力巨大,让事物或人彻底改变。
17、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18、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19、不正之风:风指是社会风气,不正之风指的是不好的社会风气。
20、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21、骤雨狂风: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22、八面威风:威风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指非常的强盛强大。
23、斜风细雨:斜风:细细微微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24、飞砂走石: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25、风娇日暖:娇:柔媚。微风吹拂,阳光温暖。
26、风雨交加:1:交;相交融。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2:比喻不利的事碰到一起。
27、不正之风:风指是社会风气,不正之风指的是不好的社会风气。
28、寒风刺骨:寒风通常是指冬天的风,寒风刺骨意思是说冬天的风吹透我们的骨头。
29、春风化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30、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31、秋风送爽:秋天的风带来一些凉爽舒服。
32、风和日暄: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33、微风拂面:威风吹到你的脸上。
34、骤风暴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35、凉风习习:指微风从外面徐徐吹进来,给人以凉爽、惬意的感受。常指夏天季节中的风一阵阵迎面吹来让人体会到清爽舒服自如的畅觉。
36、风和日暖: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37、风流云散:犹如风和云一样自然的散开了。
38、狂风怒号: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39、东风浩荡:东风大多指的是春风,因为一般来说只有春天才会刮东风。所谓的东风浩荡是形容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了。
40、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5
关键词: 散文翻译 选词 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
文章要写得漂亮,选好字词很重要。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像作家一样善于炼词,用词准确、生动,译文就会满纸生辉,反之,则寡然索味。翻译选词十分不易,严复曾发出“一名之立,旬月蜘躇”的感慨。
目前,国内散文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散文翻译个案进行评析,对名家散文翻译风格进行评价,还有一些学者把翻译理论引入散文翻译研究,等等。本文通过译文赏析、译例比较等方法,探讨影响散文翻译选词的主要因素及译者可以采取的翻译策略。在影响散文翻译选词的因素中,散文的行文方式、语境(包含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情感、意境等因素对选词的影响尤甚。
一、行文方式
英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受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契合的地方,但分歧更多。针对散文翻译,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做如下归纳。
1.声律
从古代的刘勰、姚鼐到近代的朱光潜、季羡林等人都曾提到散文的声律美问题。季羡林提倡“写散文应该用写交响乐那样的方法来写”。朱光潜说:“文字传神大半要靠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情感风趣最直接的表现。”刘士聪指出“声响与节奏”是表现散文韵味的一个重要方面[1]。散文作家在组词造句时,常常通过节奏形态的变化,即声韵、声调、长短、轻重、快慢、音顿、抑扬等的变化,使平仄相间,声调有起有落。此外,对偶、排比、对仗、整散句等在散文中使用频繁,使行文达到一以贯之的效果,音、形俱美。关于散文的音韵与节奏及其翻译,国内不少学者曾撰文进行过探讨,本文从选词这一角度展开讨论。
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朱自清《匆匆》)
译文: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朱纯深 译)
原文用排比加设问描绘时光匆匆流逝,朱纯深先生用swift,shift,such,rush等词,通过短元音和爆破音、摩擦音的集中重复,意在影射匆匆中的纷扰[2]。
汉语音系中有平仄的分类,散文语言的平仄相间及尾韵的使用,能营造抑扬顿挫的乐感。
例:“在南方每到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平平),钓鱼台的柳影(仄仄),西山的虫唱(平仄),玉泉的月夜(仄仄),潭柘寺的钟声(平平)。”(郁达夫《故都的秋》)
译文:When I am in the South, the arrival of each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 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 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 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张培基 译)
“文似看山不喜平”,原文句式整齐,平仄的使用使音调富于变化。译文还原了原文的排比结构,用介词短语做定语修饰地点名词,chirping insects对应“虫唱”,非常贴切,用多音节分词reverberating修饰bell,读起来音韵绵长,恍若钟声回旋于耳。
2.用词习惯:具体与重复
汉语散文不乏富有画面感、生活化的场景描写,有时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会连续使用多次,但读起来并不觉得唆;反观英语,词汇量非常庞大,即使是同义词,意思也会有细微差异,词语表达讲究具体明确。
例: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老舍《小麻雀》)
译文:It hops and flutters, up to the edge of a plant pot or back to the ground again. After it has fluttered up and down a couple of times, I realize that it can not fly any higher.(刘士聪 译)
原文聊聊数句,反复出现“飞”字,强调小麻雀想飞却飞不高的困境,译文用flutters对应第一个“飞”,用up to,back,fluttered up and down等对应后面几个“飞”字,表达准确,句式紧凑,最后一个“飞”强调飞行能力,用“fly”比较贴切。
3.平实之风
追求朴素之美,是中国美学的范畴和审美追求,对中国语言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支谦所谓“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韩愈的“文从字顺”,都在强调朴素平实之美[3]P292-293。但“平易近人的语言,往往是作家费了心血写出来的”(老舍语),因此,平实的语言需要译者细心体会,描摹作者情感。
例:咬着小鸟,猫一头跑进厨房,又一头跑到西屋。我不敢紧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老舍《小麻雀》)
译文:With my eyes fixed on the bird, I watch the kitten run first to the kitchen and then to the west room. I know I must not press too hard after her, but I have to follow her in case she tightens her jaws.(刘士聪 译)
译文从字词的选择到句子的组织都很通俗明了,散发着朴实的生活气息。
4.语气
语气通常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比较难以把握,翻译起来更难。鉴于英汉语中,虚词有时能起到衬托语气的效果,在散文翻译过程中,适当使用虚词较为有效。
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译文:For someone like me who is used to living in Beiping, a winter without any wind is a bit of a miracle. Well, one never hears any whistling winter winds in Ji’nan.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has just returned from London, sunshine in the winter seems quite unusual. Well, Ji’nan has bright sunny winter weather.(施晓菁译)
《济南的冬天》语气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作者似乎在与读者对话,有时又似自言自语,语言亲切自然。原文中,“对于……象我……”反复使用,译者用“well”传递这种复调,保留了原文对话式的语气。
二、语境
关于翻译语境问题,有不少专著和论文有过研究,普遍认同的是,语境分为情境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4]。针对散文翻译特点,本文从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探讨语境对选词的影响。
1.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更多是指语言使用所形成的上下文,“Words have no meanings without context”。Context,也就是上下文,或称语境。语境对词义起限定作用,翻译时需要译者通盘考虑。
例:I should have felt little desire to seek elsewhere its gratification, for on no country have the charms of nature been more prodigally lavished.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her broad deep rivers, rolling in solemn silence to the ocean; her trackless forests, where vegetation puts forth all its magnificence.(Washington Irving:The Sketch Book)
对于这段文字中“charms of nature”的翻译,高健用“大自然的妩媚”,夏济安用“品类繁多”。对照下文罗列的“大湖”、“高山”、“苍穹”、“山谷”、“大瀑布”与“大平原”,多为气势磅礴的景致,夏译似乎更贴切。
2.情境语境
散文,尤其是叙事散文,不乏生活化场景的描写,这些描写创设具体情境,形成一定的氛围。
例:那晚上底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来到,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回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许地山《落花生》)
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 to our great delight, Father came all the same.“Do you like peanuts?” Father asked.
“Yes!” We all answered eagerly.
“But 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
“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oil,” my brother followed.
“It is inexpensive,” I said.“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 (刘士聪 译)
为再现争答的场面,译者把每个回答都放在句首,“爱”翻译成“Yes”,比“Yes,we do”简洁有力,几个人说,分别用take the lead,my brother followed,I said,使译文用词富于变化,同时突出争先恐后的情境。“爹爹”并未译成Daddy或Dad,而是Father,“实在很难得”译成“to our great delight”,这些都凸显传统家庭中父亲的分量。整体感觉家庭氛围热闹和睦,温情绵长。
3.社会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刘宓庆认为,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5]。王宏印认为:“要理解和研究一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我们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那就要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作者的出身、生平和主要经历,然后再研究他的感受和思想,以及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尤其是政治态度。”[6]419
例:1981年秋,天津作家协会刚刚恢复工作,曾任美国作家联盟主席的约翰・赫赛到天津来了。他是自费来中国旅游,又是特地来重温故乡之梦的。(周骥良 《出生在天津的美国著名作家》)
译文:In the autumn of 1981 when Tianjin Writers’ Association had just resumed its normal function in the wak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r.John Hersey,Ex-Chairman of American Writers’ Federation,visiting Tianjin.He had come to China as a tourist and made a point of revisiting his former home there.(刘士聪 译)
译者意识到英语读者无法体味“刚刚恢复工作”的言外之意,故而增加了in the wak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这种背景方面的释义性增补(有时用剪裁)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自费”译成tourist,是因为英语读者一般理解旅游是个人的事情,当然应自费,无须照实译出[7]。
三、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白居易)。中国传统美学中,“情”的命题提出很早,《国语・晋语五》里有“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清代刘熙载说:“情景齐到,相间相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语言既注重叙事,又注重抒情,文情并茂是散文语言的一大特征。现当代散文往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浓的真情,“情致俞深而语言就俞缠绵委婉”(朱光潜语) 。
老舍先生《养花》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要翻译好这篇散文,译者就要把握好情感,根据情感的程度,从意义相近的英文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
例: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译文:I love flowers and hence have taken to growing them.(张培基 译)
take to 表示“喜欢乃至成为习惯”,比继续用love要贴切。
例: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颗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
译文:It is difficult to grow a precious flower species. And I feel bad to see a good flower dying of illness. I don’t want often to shed tears over that.(张培基 译)
“难过”对应的英文表达有feel sorry,feel bad,be grieved,be saddened,等等,哪种表达更符合作者的情感,feel sorry力度不够,be grieved语气过重,be saddened风格硬朗。一番比较下来,还是feel bad最符合作者的情感。对于落泪的翻译,shed tears比weep,sob都要好,更符合实际,传递了作者深邃真挚的感情[8]。
四、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语)。“意境”是散文的重要元素,刘士聪提出构成散文“韵味”的要素之一是“意境”。作家孙犁曾言:“状景抒情,成为散文的意境。”散文作者深邃的思想、微妙的情感,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营造了一种意境。
林语堂曾言:“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 译者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发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在言语之中的绵绵韵味。然后通过恰当的词语,有时需要打破原文的表层结构,在译文中创造感染人的艺术美和力量。
例: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1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1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 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magnificence of the old pile; and, as I passed its thresho1d, 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 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 (Washington Erving: Westminster Abbey)
译文: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夏济安 译)
原文节奏舒缓,句子层次分明,sober, melancholy, shadows, gloom, mournful magnificence, antiquity, shades等词营造了古雅幽静的气氛。译文打破原文的表层结构,用了大量四字结构和小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晚秋”、“肃穆”、“忧郁”、“阴影”、“云暮”、“昏暗”、“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阴沉沉”、“远古”及“古人的鬼影”等词也较好地还原原文庄严肃穆的气氛,颇似中国散文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五、结语
“散文应该是美文”(贾平凹语),散文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需要懂得散文的艺术特点,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深切体会和把握原文的声律、行文特色、语境及意境,领悟原文的美,并通过恰当的选词和句法的使用,“描摹其神情,仿佛其语气”(马建忠语),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
参考文献:
[1][7]刘士聪,主编.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新编版)[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杨平,主编.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萃[C].青岛出版社,2005.
[3]赵秀明,赵张进.英美散文研究与翻译[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赫兹列.潘文国,译.王宏印,评点.赫兹列散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8]卢敏,主编.英语笔译实务(2级)[C].外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