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滕王阁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滕王阁诗范文1
1、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是在江西。
2、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来源:文章屋网 )
滕王阁诗范文2
这句话出自于黄庭坚的《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这句话中有一个典故,是取自晋文公重耳的典故:
当时晋国内部因争夺王位而大乱,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远走他乡,晋国一些有才能有见识的人认定他能成就大事,所以便放弃了官职跟他一起逃亡,其中有一人叫做介之推。后来重耳果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这时候他开始封那些当年追随他逃亡的功臣,介之推却不愿意做官,他带着老母逃到山林中藏了起来。晋文公找他不着,为了逼他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谁知道他还是不出来,结果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很是后悔,于是下令将每年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每到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
(来源:文章屋网 )
滕王阁诗范文3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滕王阁诗范文4
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里的风景依旧,只可惜物是人非。当年那个青衣飘飘,才华横溢的人早已遂江逝去。滕王阁依旧,只是,觥筹交错的场面已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应付而已。
斜阳环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力漾荡。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坐在阁外的台阶上,倾听者降水。心里依旧挂念江波里的绝代才子王勃。
滕王阁,几经战火的洗礼,重建,很难想象李元婴所建的原貌。我倾听着江水,像极了啜泣的滕王阁的声音。
很难想象王勃来到这里时的心情,是悲?Q,还是绝望。我只知道,这个才子,才华横溢而早年夭折。滕王阁,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最辉煌的一站。
当王勃已经远离长安之时,长安会记得他吗?恐怕长安已经在他一转身走向剑南的时候,就把他抛在了脑后。还有谁会在抚筝中,独念王勃?
但是王勃却无法等待,奈不住寂寞的王勃北上,面向天子,道出了自己请求担任河北参军的意愿。却大量折兵。然而书生之迂,终究触怒了天子,险些丢了小命。人生的反复浮沉,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中/面对着江水/独自呓语。江水上灰蒙蒙一片,仿佛要渲染整片天空。当心灰意冷的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同栽进江水中时,失去了知己的滕王阁是否为他整日流泪?
这个读遍线装书的青年,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他留下的《蜀中三日》、《盛泉宴》且成为不朽的诗篇。同为唐初四才子的杨炯也曾说过:“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滕王阁与王勃,是钟子期与俞伯牙般的知己,还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精神伴侣?
滕王阁诗范文5
一、叙事之纯美
用骈文叙事其实最难,这种格式严谨的方式,容易让文章陷入到嗦复杂的六朝旧路上去。而初唐时的王勃,则以自身的才华,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使《滕王阁序》一文显现出纯美的叙事风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从历史角度入手,瞬间带我们进入到了时间的长河之中,而接下来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又显现出天地融合呼应的阔大气象,横、纵两道坐标轴相交叉,地点力挺而出。再其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则让水路与陆路之线相连接,“襟、带”二字纯是诗笔,“控、引”二字又有王霸之气,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彩。然后,俊才、宾主次第而出,如阎公既为东道主,亦兼当地官长,显出宴会规格之高、场面之恢宏。在王勃的笔下,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之欢跃然于纸上,虽然只是普通交代,已经写得层次分明、前后起伏,在四六骈句中使读者感觉到美不胜收之意。
二、景色之壮美
《滕王阁序》首段中的叙事,已经得美之三味,而接下来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同样令人心醉。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了美所存在的时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能在总括句中,点明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具有非常浓厚的色彩感;“俨骖驿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一句,指出作者于一路风尘劳苦中能大饱眼福。
接下来细致的分层次摹写,同样精彩,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显现出了视觉上的变化,极言滕王阁的仙境之妙,其中“耸翠”和“翔丹”二词,使色彩呼之欲出,“上出”和“下临”二词,使建筑线条跃然纸上。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果细致分析,都能从中体会到无穷妙意。像本文最为人传颂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真使人倾倒,不由得感慨,王勃年纪轻轻,是何种天纵神笔,能作出如此妙文出来。它的妙,在于让写景有如绘画,于层层皴染之下,显色彩绚烂之效,给文学赋予了视觉艺术的功能。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我们在千年之后,同样感受到那份极强的视听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是其他骈文所不具备的。
三、抒情之真美
有叙事、有写景,文章很快产生了物我两忘的效果,也就是让读者和作者一同以平静的审美思维反观这次盛会及其所处的环境。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一句,无论是“b”字,还是“俯”字,都是说其登高的视角。不管视角在哪里,逸兴是一致的,那就是以遄飞之致,揽不尽之景。二句逐步从对外物和外景的欣赏,过渡到了返观内敛的心灵审美。
接下来的叙事便更多带有心灵体味的意思。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一句,与会者即兴作文,大家的兴致之浓厚可以想见;“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一句, 说明了此乃是天地间一大快慰事;“天高地遇,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一句,更是将有限的人生活动过渡到无限的心灵体验中去。如此种种,皆使读者感受到荡气回肠。这种抒情审美的呈现,让本文脱离了普通宴饮序文的平凡,走到了另一种境界,值得引起重视,可谓是王勃打破常规的艺术创新之举。滕王阁因有斯人斯言而名垂千古,实在是一大幸事。
四、哲理之幽美
前文已经述及,《滕王阁序》一文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三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已经不容易做到,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还在哲理方面有深刻的阐述,这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方向。
总的说来,王勃在沉醉于滕王阁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时,虽然可能暂时从自身的悲凉境况中解脱出来,可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感触对于诗人来讲,是必然会想到的,内心悲凉的产生也极其自然。因此作者便会从叙事、写景、抒情的常规思维,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特别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历史人物均有其失意之处,使之同自身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相联系,那种生命的恐慌感、虚无感,是再平常不过了。此时,王勃的内心可能是极度失望、极端痛苦的,而他却可以从这种失望、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悲观转向乐观,表达出奋发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本文的哲理闪光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幽美的哲理:它是富含激情的,是和自身经历相结合的,同时也是富于主观思考的。
滕王阁诗范文6
关键词:诗歌解读 丰富性 考场命题 冲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优秀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阅读积累对提高写作能力确有裨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在的思维空间,他们品读摘录、思考交流,常常在无所依傍的环境中“无所畏惧”地解读,所以往往能独辟蹊径。这些解读根植于文本,或立足语言章法,或针对情节立意,或酌情拓展延伸。即使仅只针对文本内容一项,学生的解读也能不拘一格,甚至独树一帜。
在自由的写作训练面前,这些“积极”的思考能无一例外地“迎合”考试要求,变成考场成就。但奇怪的是,这种“阅读加评点”的开放式做法竟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考场得分。以对《滕王阁诗》的课堂解读和考试为例:
考场命题:请赏析《滕王阁诗》的尾联(4分)。
参考答案设置:尾联以物是人非、江水滔滔依旧的对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从答案的设置上看,手法(对比)、内容(“物是人非、江水滔滔”)、情感(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都是得分点。
学生心中没有答案可以参考,他们的解读“五花八门”。
学生阅读赏析1:尾联以设问的方式追问滕王去处,与前文滕王阁的盛况呼应并对比,以“长江自流”作答,看起来答非所问,其实这种悲观与《赤壁赋》中“客人”问曹孟德“而今安在哉”的悲观如出一辙。都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命运的无法捉摸。
学生阅读赏析2:诗歌的尾联完全没有必要探讨“滕王”的去处,因为答案显而易见。滕王不可能和长江一样永恒地存在下去。那么,像长江一样永恒存在,就值得骄傲吗?如诗中所写,也不过是“空”自流而已。在王勃看来,生命短暂固然可叹,但假如只能和长江一样,在“空流”中自耗生命,恐怕后者更会叫他不能忍受。因此,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一方面希望自我勉励,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建功立业。这也符合王勃年少自傲的经历和性格。
学生阅读赏析3:尾联承接上文关于时空的联想,进一步追问“大人物”的命运。作者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悲观地感叹还是及时的自我勉励,需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一部分,在《滕王阁序》中,有作者感怀身世的悲观,也有怀才不遇但绝不自我放逐的豪情。
以上三个学生的解读,也都是从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诗歌的尾联进行的阐述。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手法上,有说对比的,但对“对比”这个手法的分析与参考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另外,对手法的分析还涉及到了参考答案不曾提及的“联想”“呼应”“设问”等,至于对情感内容的阐述,也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参考答案,有的则与参考答案几乎没有关联)――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所谓的“悲观”只是表象,而“自我勉励”、“及时奋发”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
这些解读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学生们的思维也各有支点,能自圆其说,他们参考了王勃的身世,考虑了文章的构思,甚至剖析了“表里”的关系。但单从得分上看,显然并不理想。
类似的“莫须有”的“丰富解读”,在我开展的“古代诗歌自由读”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在我们读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同学们对“泪”这一感情基调没有争议,但在具体解读诗歌内容时却各有各的妙招。
以“不思量,自难忘”为例:对“不”和“自”的两种理解导致了两种解读,一是“不敢轻易想念,是因为(往事)太难忘记”,一是“不必刻意想念,自然难以忘却(往日共处的时光)”。同样是说“难忘”,却有一正一反两种解读。
再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学生在解读“应不识”时,一种理解为“应该认不出”,另一种则认为是“应该不会结识”,这也就造成了两种解读:一是“即使现在见面,(妻子)看到我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模样,也应该认不出了”,一是“即使回到从前初见的一刻,我应该不会再选择结识你,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我独自想念你”,同样是表达自己的思念,解读的方案小有差异。
都对!这是我的结论。
我们在总结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常常将学生不能得分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没看懂”,即未能揣摩出关键词语的信息,未能把握住诗歌表达的情感。从上面的阅读案例来看,诗歌本身精炼的语言给了读者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学生从对语言的揣摩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很难说他们的哪一种理解是错的。学生们“看懂”与否,在考场上的标准只有“参考答案”而已。
大量的思考和解读在相对自由的写作命题面前,发出了微妙的“正能量”,在“老态龙钟”的诗歌鉴赏主观题面前不仅没有效力,“多心多情”的解读方式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以江苏卷为例,诗歌鉴赏的高考命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感主旨类、表达技巧类、语言风格类加上默写,所选诗歌基本以唐诗(主要是律诗)宋词为主,设计分值是10分(2014年调整为11分)。
我越来越觉得诗歌的命题并不能反映出“鉴赏诗歌”的实际需求。
首先,优秀的诗歌不论题材、体裁,都能体现汉语的诗性魅力。而古诗词的“诗性”绝不等同于散文的诗性,所以仅仅提及所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是不足以体现诗歌的语言魅力的。翻看近年的诗歌鉴赏题,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音韵的宽窄平仄在试卷上没有体现,命题形式和散文小说几乎没有区分。学生在阅读时把诗歌读成散文,在品评时对音韵绝口不提,着实令人担忧。
其次,既然是鉴赏,那么就该鉴出个“美丑”,赏出个“优劣”,但考场上的“鉴赏”都是“歌功颂德”的伪鉴赏,学生只是人云亦云的歌颂者。真正的鉴赏者,是像汪曾祺笔下的“叶三”,虽不明理论,但捧着一颗真心,品出百般“真”情。不少看起来“开放”的命题,其实也只是“假开放”:给出一句前人的经典评价,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谁都知道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前人的评价上靠。前人的评价不过就是为作品“作注”,现在我们又来“为注作注”,这样拾人牙慧,哪里是鉴赏之道?更培养不出伟大的读者。
第三,很多同仁责备学生笨,没有“看懂”诗歌内容。其实,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角度有许多种,解读方式也不一而足。学生鉴赏诗歌不是警察探案,要让学生写出“不离谱”的答案,应该给出更多的背景内容、字词解释和作者信息。要让学生将时间花在“鉴赏”上,而不是“理解”上。不应该让诗歌鉴赏沦落为文言翻译。
伟大的诗歌必须要与伟大的读者相遇,当初创作的努力才能不被辜负。已经被界定为不可超越的诗歌盛世,实在不需要再多的锦上添花;已经在文学领域功成名就的诗人们,需要的恐怕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赞颂,而是理性地阅读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