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范文1

一、常见题型

1.选择题,所占分值为2—3分

以赏析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创作方法,对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评价、鉴赏等。

2.填空题,所占分值为6—8分

直接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诗词曲的上、下句,作者的朝代、字号,作品的体裁及出处等。

理解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有关诗词曲的写法、感情、主旨等关键性句子。

迁移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与诗词曲相关、相对、相似的名句。

3.简答题,所占分值为4—6分

概括型简答题:即概括诗词曲的要点、层意、画面内容等。

赏析型简答题:即品味词句、分析写法、品析情感、感悟哲理等。

开放型简答题: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评价诗词曲,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二、解题技巧

1.注重积累,能背会默

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背诵积累。不仅能流畅地背诵,还要能无误地默写;而且,记诵得多,才能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2.整体感知,掌握内容

阅读古诗词,要有整体意识,要对全诗整体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作者的特殊情感,都离不开特定的背景。阅读古典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背景,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

4.探究修辞,重视审美

古诗词常用比喻、拟人、互文、象征、对比等手法,使诗词显得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含蓄。阅读时,要勇于探究,仔细斟酌,反复品味,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复习指津

1.吃透考纲考卷,把握考查走势

复习期间,要认真研究考纲和各地出台的《考试说明》,并对当地的中考走势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针对考点归纳方法,精讲例题

要针对考点,精讲例题,以点代面。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对常考题型如默写、炼字、炼句、描绘画面、概括主旨、理解情感、领悟哲理、生活感悟等,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要领。

3.优化使用中考例题,举一反三

教师要钻进题海,广泛收集各地古诗类中考试题,取其精华,优化使用。训练题目做到少而精,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类题透视

1.选择题:选出对王之涣的《凉州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这一题考查了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其朝代、诗句的理解、修辞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全面,但难度不大,只是考查了作者的年代,很显然,答案为A,作者所处的朝代应该为唐朝。

2.填空题:以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为例:

(1)采菊东篱下,______。(陶渊明《饮酒》)

(2)潮平两岸阔,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8)总书记会见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_______,_______”的诗句,期望双方再接再厉,努力发展两岸关系新局面。

这是一道10分的默写题。在试卷中所占份量还是不小的,但整体难度不大,除了第8题考查的是小学阶段的内容外,其他的都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背诵的篇目。1—6题都是直接填空题,写出上句或下句。在默写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悠”、“与”、“庇”、“赢”、“生”、“身”等。第7题是理解性默写,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审题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比喻”这个题眼,容易填写成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简答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A.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范文2

摘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语言训练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慢慢也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国影视,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站在时代的讲台,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他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词与曲,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铭”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教材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断:如《水浒传》中的精采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示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就自然而然透渗进学生的脑海里。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对祖国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贺知章《回乡偶书》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亲人的关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势必更能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就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室里的墙壁上布置那些带有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学生课桌右上方可张贴励志语。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学校、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如学唱国粹京剧,弹拉各种民族乐器,播放古乐、古曲,或利用早读举行古诗文朗诵等一系列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学生也许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稍显慢一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营造成一种氛围,就会越做越好。

五、加强语言实践

民族文化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在纸扇上题字,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把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文化传承更是意义深远的。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