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1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盟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CDIO下油气储运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制药专业的探索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咨询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前瞻研究[Z].新研究,2010,(2).
[3]赵启峰,王玉怀,田多,郭敬中.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5]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企业的“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去“订单”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需要找到“订单”企业,比较适合操作性强、人数需求量大的专业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以“订单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了大唐移动订单班、庞锐汽车订单班、神州七星酒店订单班、河北锦航船舶订单班,河北顺捷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在校企间开展订单培养、教学嵌入、岗前培训和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既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2工学结合模式
该模式下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阶段分成两部分交替进行,即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采取“1+0.5+1+0.5”模式,即大学三年期间,在校理论学习两年,而大二第一学期和大三第二学期到企业工作。此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生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给予指导。此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大二第一学期的企业工作更加认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等回到学校时能更扎实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减轻企业用工培训的成本,储备所需人才。该模式对学校教学安排提出更多的要求,学校往往要根据学生企业工作的情况及时调整第四和第五学期的课程设置,同时对工作的企业数量也要求很多。
正因为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为此该模式只能在个别重点专业采取,而不能在全部专业中展开。目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只要在会计专业的顺捷订单班采取这种模式。学生分批次的到企业轮岗,期间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带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并对第四、五学期的课程进行修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1.3“顶岗实习”模式
该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即进入企业实习,作为企业正式员工进行工作,接受企业的指导和考评。很多高职院校采取“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实习。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实训或综合专业实训,为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顶岗实习,能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快乐,从而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思想,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该模式相对容易操作,节省了校内资源,学生以最终就业为目的,对于顶岗实习的企业而言也是吸纳稳定员工的好途径。石家庄财经学院各个系部、各个专业多年来不断丰富可以吸纳顶岗实习的单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1.4“校企联合”模式
该模式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去企业进行调研,获取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研讨。根据调研与研讨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此模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因此,被各高职院校广泛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的专业调研工作是项经常性工作,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专业调研。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与企业高管座谈,与往届毕业生座谈,汇总调研信息,调整课程设置。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每年选取部分骨干师资参加高职高专国家级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财经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顺应时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引企入校、顶岗实训、订单教育等合作方式,加强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建议
2.1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应以“岗位、任务、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构建的基础,针对学生的实习岗位,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学分制,结合学生企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把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等以学分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中高职贯通打下基础。
2.2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中,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与河北顺捷财务公司合作,将实训项目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两个特色专业实训室,由企业技术人员利用真实账目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训;加强课证融合,初步尝试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会计证通过率显著提高。同时,针对课程特点,探索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2.3增强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具有较高职称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有教师要定期培训,应不定期地到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4 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素质特点和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90后的学生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张扬自我个性,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价值观更加现实。我们应多和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境,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耐挫能力、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合作意识等。
实践证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作者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妍丽,沈亚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3
一、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根据学校特色对接社会需求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必须有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且每年都有用人需求的单位。笔者学校轨道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在全国铁路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现代高铁的发展、城市地铁的不断完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企业和学校的成功对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合作订单。
2.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校要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到办学基本制度的高度,重新认识、重新设计、重新实施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教务部门不能只管传统意义上的教务,应该建立企务(校企合作业务)与教务相融合的现代教务制度。各专业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师队伍,共克技术难关,共培在岗员工,共评学生的学习质量等。
3.专业建设
对于无行业依托的学校来讲,吸引企业最根本的是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学校有特色,主要是专业有特色,所以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应执行一套包括市场需求程度、社会贡献程度、学校能力程度、职业资格证书,即“三度一书”内容在内的,学校行业协会、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调研办法;拥有一个校企共建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实训基地;建立一个校企共建、师生参与的本专业技术或服务项目创新、创业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一项针对每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服务制度;落实一个三年执行一次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
二、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订单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但学生由于缺乏整个行业所需求的通用技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合作企业对这种培养模式较为满意,但如果学校只针对某一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恐怕只能在此企业的某一岗位工作。
第二,技工院校人才的培养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拥有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毕业后从高校直接到技工院校工作,缺少企业一线锻炼的实践经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企业的专业技g人员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教学能力较弱、教学技巧不足,无法正常传授理论知识。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短板,导致很难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对策
第一,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校期间,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适用于其他企业及行业通用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职业发展观,把学生打造成复合型技能人才。这样,学生即便离开合作企业,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第二,学校派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育人水平,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与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只有校方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小结
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用人单位所用的“三所对接”,切实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确保了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4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成功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缩短毕业生当学徒的时间,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接近熟手工人,避免学生因入行工资待遇低而转行,使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它将以前师带徒只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改变为既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它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当然,校企合作这条路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应走的路,也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和保证校企合作方案的推行与实施。二是校企合作现在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况,有待校企双方共同来探讨,并加以解决。
二、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要站在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从领导层到师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观念,学校应多为学生找出路,为学生的就业多想办法,就会给校、企双方共同带来利益。
(一)学校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企业不支持学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学生的技术不过硬,体能达不到要求,岗位流失率很高。如有的企业的反馈信息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生产节奏。第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认真探讨过企业的要求,不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部分学生实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渗透,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糊订单操作,不给企业压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5
研究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建筑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使毕业学生“无企业适应期”实现高校学生到建筑设计企业设计人员的成功转变,成为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对建筑学专业而言,社会大量需求的是在建筑设计企业基层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但是高校学生在建筑学专业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建筑设计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刚步入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建筑设计企业也不太愿意接收这些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改革与创新,与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切实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这也对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建筑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使毕业学生“无企业适应期”实现高校学生到建筑设计企业设计人员的成功转变,成为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与归纳,为使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做了如下诸多方面的探讨:
1专业应了解企业需求
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合作取得预期目标,应切实了解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本人长时间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审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发现目前在建筑设计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有能力的建筑学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有限,特别是工作任务繁忙时能及时上阵的人员可以屈指可数。但刚毕业入职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和建筑学专业实习生基本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而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企业需要培养这些学生一段时间,从而导致企业宁可愿意延长出图时间也不愿接受刚毕业的学生和实习生。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不仅要在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上进行优化与发展,而且还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建筑学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
2主动为企业提供帮助,建立长效机制
高校建筑学专业有不少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结构教师,这些“双师型”结构教师在建筑行业中,有着较高的资历和技术水平。组织这些“双师型”结构教师主动为企业,特别是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帮助和技术指导,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双师型”结构教师在企业的知名度并获得企业的信任,从而在地区建筑市场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人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审图过程当中就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诸多触犯建筑专业强制性条文的项目,并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要求进行审核,使设计院建筑设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设计院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想
推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坚持“在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核心理念,根据“专业平台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升华”的设计思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重点和突破口,形成面向区域城市发展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平台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升华”的设计思路是指:第1~4学期,通过学习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和《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建筑制图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第5、6学期,以“双师型”结构教师和企业资深高级工程师为主的教师团队来主讲和指导《建筑设计4》、《建筑设计5》等专业必修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和实践课程部分,学生开始了解建筑设计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初步了解企业需求;第7学期前八周,通过《建筑专题设计1》和《建筑专题设计2》课程的“1+1”模式(48学时当中,16学时在学校,32学时在企业),加深对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的了解,切身体会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第7学期后八周和第8学期前八周,在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始全面进入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全面融入到企业当中。
4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若想顺利达成校企合作、建立双赢的合作平台,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首先在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规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当中,适当补充实际工程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能力;其次,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随时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建筑专业的国家规范、规程和国家标准图集基本每年都有更新,但教科书内容却相对陈旧,跟不上国家规范、规程和国家标准图集的更新速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当中根据国家规范规程的变化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再加上像建筑学专业这样应用性强的专业而言,企业肯定会优先选择那些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学生。比如掌握建筑学专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掌握AutoCAD、3dsMax、SketchUp、V-Ray、AdobePhotoShop等相关软件的学生,将会成为企业首选的学生。因此,在建筑课程设计中应相应增加使用这些软件完成课程作业的范围。只有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良性发展。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素质是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将对学生和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毕业生“零适应期”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同时,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节约人才培养时间和费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作者:金光虎 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
1 引言
1.1 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1.2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三方共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共赢”模式。
1.3 校企合作的模式
1.3.1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1.3.2 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1)工读轮换制
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
(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
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1.3.3 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1.3.4 "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顺应时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引企入校、顶岗实训、订单教育等合作方式,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本文以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建电气焊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和技术人员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2.2 “顶岗实习”,使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好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紧密合作,争取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工位和工时,组织学生进行多轮次、学习性的企业岗位实践,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延伸至企业,并为企业优先培养急需、特种人才提供可能。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造船厂领导安排安监局领导和造船厂安全员为学生进行进厂前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学生顶岗实习。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这种合作针对性强,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
2.3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的融合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根据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针对企业岗位要求,做好“订单式”课程开发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专业标准,开办“企业冠名”班,“经贸一班”、“经贸二班”,有效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更多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录用新员工,满足生产、经营、服务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证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革,王国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