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国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玫瑰人生国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1

我走过去,拦住几个学生,问:“你们没看见同学摔倒了吗?”

“看见了。”

“怎么不过去帮一下呢?”我又问。

“班里有规定,上课不能迟到。”“迟到了,老师会批评的。”“迟到了要被扣分。”“有时还要被罚站的。”他们七嘴八舌,振振有词。

我们暂且不去想老师是否会这样做,在学生眼里,规则很重要,是不能违反的。听到学生的辩解,我说不出是高兴还是难过。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秩序,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规则,不能勇敢地面对错误,而是用谎言来搪塞;因为规则,明知他人急需帮助,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因为规则,常常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知不觉成了“两面人”;因为规则,做事畏首畏尾,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不禁想起一个小故事:幼儿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其中有一朵最大,每天都有许多学生去看。这天早晨,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在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先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现场会怎样做呢?可能是一连串的质问:玫瑰花摘下来还能再长上去吗?你奶奶真的有病吗?你有没有说谎?你不知道玫瑰花是学校的公共财物吗?你不知道玫瑰花是给同学们看的吗?最后,可能会以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名义处理小女孩。表面看来,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不管什么原因,小女孩都不能摘花,既然违反了学校的规则,理应受到批评教育甚至惩罚,让她记住规则不可侵犯,从而自觉遵守规则。可我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性。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并为之深深感动。于是,他既没有板着面孔进行规则说教,更没有进行批评、惩罚,而是把玫瑰花奖给了可爱的小女孩,还送给她一朵玫瑰花,这两朵玫瑰花将使人性之美牢牢定格在小女孩的心中。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中所说:“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学校教育整齐划一,面对规则,学生只有服从,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我们发现:下课了,学生排着队安静地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上课时,学生紧绷着小脸,双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学习用品摆放的位置也完全一样;回答问题,学生都把小手举得一样高……结果,学生可能会有自制力和约束力,可能会自觉地遵守规则,但他们身上一些美好的东西,如善良、纯真、诚实、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等被限制、阻断和破坏,逐渐消解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种种不良倾向:教条、麻木、虚伪、呆板、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2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性

(一)汉语言文字独特的艺术美感汉语是从单音节发展起来的,这就使汉语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极易获得音乐性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而且通过排比对仗产生视觉上的平衡对称和整齐的形态美。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其他文字所难以做到的。

(二)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思想性汉语言文字和其他语言存在不同之处:汉语言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义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字义延伸广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二、中国文学欣赏与汉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汉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学欣赏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人和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有人的存在才会有社会,社会才能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让文字不断的丰富。汉语言文字能够组织成优美的文章,诸多美文又组成了中国文学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存在让中国文学欣赏有了存在的基础及发展的源泉。由此而言,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欣赏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起进步。

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影响

(一)使中国文学欣赏成为世界文学欣赏的“奇葩”汉语言文字无论是语言分支还是文字分支都是属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语言系统。且由于汉语言文字无论是在读音上还是在拼写上,抑或是在结构上都与世界上其他语言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质,所以以汉语言文字存在为发展根本前提和条件的中国文学欣赏得以产生后,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语言构成的文学欣赏,从而也就成为世界文学欣赏上的“奇葩”。总之,汉语言文字为我国文学欣赏的绚烂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为中国文学欣赏艺术魅力的展现创造良好基础汉语言文字在经过古今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后,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语言通过各种类型组成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辞藻。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从这些有限的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无限的意境,这些特性是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中国文学欣赏的这种拥有无限美妙意境和艺术魅力的形成正是源于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若没有这种一个字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的语言文字,那么也就无所谓中国文学欣赏令人无法不景仰的艺术魅力之存在了。

(三)促进中国文学欣赏实现质的飞跃在经过古今上下几千年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后,汉语言文字越来越精炼,形成了很多词汇极少却内涵无限大的词语。比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厚积薄发”等。这些词语在中国文学欣赏和使用上,使得文学欣赏内容更具深意,意象更加鲜明突出,且更多时候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味。

(四)推动中国文学欣赏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汉语言文字在经过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洗礼后,不可避免会在不自觉中彰显着中国的韵味,即便在西方语言介入后中国的语言文字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甚至是西方语言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科学化道路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语言文字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处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下,中国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发展。而反过来,只有在中国语言文字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文学欣赏才能够依靠更加成熟的文字实现自身的飞跃。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欣赏是一体的,文字是文学欣赏产生的前提,而文学欣赏又是诠释和发展文字的重要媒介,只有两者相辅相依,才能够推动中国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发展。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3

关键词:彭斯;玫瑰;通感;象征;韵律

罗伯特•彭斯(1759 ―1796)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又称为苏格兰著名的农民诗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热爱劳动,对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15岁时就开始作诗。在27岁那年,为了筹集一笔旅费,他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Poems, 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没料到这部诗集却令他一举成名。他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继承和发掘了民间歌谣的传统,把诗与歌紧紧结合起来,因此主旨鲜明,纯朴自然,极具乡土色彩,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朴实自然、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几乎首首可诵。

《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出自诗人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是诗人为在离别时送给他的恋人而写的。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对爱情最简洁、最直观、最多变的表达方式无疑是诗歌。这首诗可称为彭斯爱情诗的杰作,他巧妙地应用诗歌创作的优势,以其意味悠长的底蕴、生动逼真的描绘、饱含音乐性的语言,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青睐,更受年轻人的喜欢,成为他们必读的爱情诗。诗中传达出的纯真爱情的伟大力量在当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震撼。

一、通感的巧妙运用使意蕴生动丰厚

这首诗全诗共分四节。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心上人的美丽动人:“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美妙地演奏起来。”英国人最喜欢玫瑰,每年的六月是英国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玫瑰象征着爱情,诗人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六月初开的玫瑰”,“一朵红红的玫瑰”,寥寥数笔就让读者看到:娇柔的玫瑰散发着缕缕清香,殷红的花瓣、晶莹的露珠在和煦的阳光下散发着七彩的光芒。这正如“我”钟爱的姑娘,她有着修长的身材、迷人的面庞,带着一丝羞怯, 散发着缕缕清香。诗人用明喻来突出爱人的年轻貌美,芳香如花,使读者享受到了一种视觉的美。紧接着,诗人又把爱人比作“一支美妙(sweetly)的乐曲”,把读者引入了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我”的恋人是如此美丽、端庄、善解人意,与之独处就像身处一间温馨、舒适的小屋,品着浓烈醇香的美酒,聆听自己最喜爱的乐曲。

二、辅以象征与夸张手法宣告爱情的坚贞

诗的第二、三节层层递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炽烈爱情:“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只要是生命不绝。”这一段爱情的宣言,诗人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具体可感的岩石、海洋、太阳和沙漏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更用夸张的手法,以海枯石烂和万古不变的沙漏为比喻,歌颂爱情的坚贞。表达了诗人不仅渴求全心投入的爱,对爱情的永恒也同样充满了期待,更渴求“沙漏式”的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火山爆发般、压倒一切的激情可谓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特别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读到这里,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记得在中国汉乐府中有一首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道:“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虽然英汉文化与风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爱情的生死表白和恋人的誓言方面,具有何等的相似!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追求和向往美好纯真的爱情生活。诗人简朴、纯真的爱情观在第四节到达:“再见吧――我惟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是万里相隔。”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风雨侵蚀、岁月洗礼的爱情更显坚贞和不朽。

三、选词、韵律的别具匠心深化主题

该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唤起人们追求纯真质朴的美好爱情,又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美享受。全诗以具体物象“玫瑰”开头,使读者感到鲜明直接;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诗歌的意境由微观转向宏观,爱情主题得到深化,以千万里的远行结尾,意境由小到大,到广,到深,虽是道离别之情,但更像是爱情的誓言。诗中的语言用词很有特点,叠字复句的运用更有无限匠心。王佐良就认为,“诗中……尤其是第八、九两行――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的重复实是意味深长的天才之笔,因为这一重复出现在全诗的正中,划分而又衔接了两个不同的境界:前八行是你我之间的恋爱,只牵涉两人,情调热烈而轻快;后八行则将岩石、海洋和太阳都卷了进来,爱情有了一个宇宙背景,不仅空间扩大,时间上也延长了;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两个人,这时爱情深化了,人生经验也丰富了……经过这样上天入地,爱情是经受得起一切考验了。”

这首诗的语言不仅产生美好的意境,更是充满音乐性的语言。luve(古体)是诗中反复出现的字眼。在短短的4个诗节中 ,我们总共可以发现7处之多。而这一复叠仿佛一串串活泼跳跃的音符,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波峰一波谷”效应,使心中蓬勃热烈的爱如同澎湃激昂的乐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实的情感,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把其与自身爱的经历紧密相连,从而在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产生强烈的共鸣。诗的开头多用短元音,给人一种相爱的甜蜜和轻快的节奏;而在结尾则使用大量的长元音,放慢了全诗的节奏,表达了恋人间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诗中“O, my love”, “my bonnie lass”, “my dear”, “my only love”看似简单的重复,但却给全诗带来了和谐的乐感美。

四、结语

彭斯的这首《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其独有的韵味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以后的像济慈、拜伦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特别是在当代人们对于感情日趋现实的生活中,再读这首诗时,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唤起了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如诗中所说,爱一个人就需要彻底的牺牲,毫无保留的给予。这里应该没有门第观念和金钱的贪欲,要的只是一颗无私、宽容、永无穷尽的爱心;这里应该没有两颗心灵激情碰撞后对日趋平淡的生活的厌倦和对责任的逃避,要的是细水长流,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中相扶相携,互体互谅。一朵火红的玫瑰,一段炽热的爱情誓言,只要心中有爱,又有哪个人不会为之感动?

参考文献

[1]蒲度戎.彭晓华主编. 英美诗歌选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苏煜主编.英国诗歌赏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徐艳萍,杨跃.东西方情诗的巧合[J].西北大学学报.2004(6) 162-165.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4

关键词: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爱米丽 南方传统 人生悲剧

一、简介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以第三人称(“我们”,即镇民)的角度出发,由爱米丽小姐的葬礼开始写起,运用大量的写作技巧,如倒叙、闪叙、闪回、交错等,并配以广阔的美国南方画面为背景,旨在向读者描绘出南北战争后南方人在无可抵挡的历史潮流之下的反感、抵制、无奈等复杂的心态和心路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爱米丽・格里尔小姐,是一个性格孤僻、骄傲自负的贵族小姐,幼年丧母的她与父亲独自居住在一栋颓败的大宅里。专制暴戾的父亲自恃门第而赶走了所有钟意于她的年轻人,以至于爱米丽小姐“年近三十,仍孑然一身”。父亲去世后,她不顾世人的非议,与一个北方来的工头霍莫・贝仑交往起来,正当她憧憬婚姻,编织未来之时,却得知霍莫只是在逢场作戏,根本无意娶她。从那之后的四十年里,爱米丽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直至孤独终老。最后,当参加葬礼的镇民打开其尘封四十年之久的房间,才发现原来她用砒霜毒死了霍莫,与尸共枕四十年。在小说中,福克纳采用了种种写作手法,将气氛烘托得怪异恐怖。读者通过小说可以深刻感受到爱米丽、她的父亲,以及镇上形形人物的特点,而作者也正是通过着力刻画人物迥异的性格,从而烘托渲染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直至最后升华至主题。本文正是从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入手,立足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从主人公与各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揭示出爱米丽悲剧的根源。

二、爱米丽――倒塌的纪念碑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无疑是作为主角的爱米丽・格里尔小姐,她也是小说中福克纳本人挥墨最多的人物。她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顶着世人仰慕的光环,但她却自甘于离群独居,与世隔绝,拒绝与外界进行任何接触。在这怪异女子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才让她这样行事诡异,与世人格格不入?甚至直到最后当她的闺房被镇民强行打开,她也毫不例外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毛骨悚然的画面。这可以算得上是一幕悲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爱米丽的个人悲剧之后,作者所揭示出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而这些原因却与内战后南方所呈现出来的地域特点和时代风貌密不可分。

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方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尤以庄园、种植园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结构本质上来说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相对应的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形式,因此南方人的家族观念、家庭观念远比北方人强烈和热切。爱米丽小姐所生活的杰弗逊镇也曾是这样一个贵族拥有世袭地位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的领地,奴隶制度合情合法,种族化盛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守落后的大庄园经济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需求,由此引发了新旧势力之间的强烈冲突。一方要求废除奴隶制和落伍的种植园经济,而另一方则固步自封,拼命保护着几代人赖以生计的大庄园和奴隶制。而这一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则是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中的惨败。但是经济的落后和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南方人奋发向上,产生变革社会的热情。在这种极其不适应的改变之中,南方人开始怀念往日南方所承载的辉煌和灿烂,深深地沉浸于这种追忆和眷念而不可自拔。他们急切地要抓住某种事物或是象征来取代这种已逝的神话。不可避免的,作为没落贵族、名门之后,爱米丽成为人们心目中用以取代美国南方曾经的灿烂的一座“纪念碑”。

“活着时,爱米丽小姐就是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是这个城镇世世代代所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而她去世之后,“全镇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座纪念碑倒下了”,这些描述充满了对爱米丽的赞誉和惋惜。作为一个“南方传统社会的理想化的化身”,爱米丽实际上承载着南方人过多的期盼与敬仰,而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不仅仅关乎个人,更多意义上已经成为镇民们用来衡量和评价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她从不低声下气,也从不乞求同情,拒不纳税,不屑于安装邮箱和门牌号等,而作为精神同盟军的镇民们也并不因此而反感,相反的是,他们在与爱米丽的妥协之间寻找到了内心深处深深隐藏着的某种依赖于传统的怀旧感。

然而,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偶像式的人物也必须承担着与之相对应的巨大的责任和义务。当她不愿再作一个隐忍恬静的贵族淑女,与北方汉霍莫・贝伦疯狂恋爱之后,她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则一再提醒她必须斩断情丝,重新回到神庙之中,重新做回人人敬仰的雕塑,也只有这样,这个可悲的人物直至孤老终死,被人发现毒杀情夫之时才能得到人们为她编织的开脱之辞。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偶像,同时也作为一个“南方人对传统眷顾的祭品”,爱米丽徒有其表的地位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乖张暴戾的性格,更多的则是孤独、不幸。她无可奈何却又无法自拔。对于这个悲剧式的人物,连福克纳本人也同情,并“为她送上一朵玫瑰花,作为永久的纪念”。

三、父亲――手执马鞭的暴君

可以说,在爱米丽成为众人仰慕的偶像的过程中,她的父亲功不可没。爱米丽是格里尔先生的独生女,由于母亲早逝,她不得不在父亲的阴影之下长大。不可否认,年轻时的她也曾渴望与人交流,加入同时代的人的生活之中,然而她的父亲却粗暴地进行百般阻挠。小说中这样写道:

“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父亲用他的马鞭赶走了所有想向爱米丽求婚的青年,同时也赶走了爱米丽心中想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念头,父亲的马鞭和“叉开双脚”立在门前的侧影已经无形之中在爱米丽的心中砌成了一道围墙,墙内是无可比拟的高贵的血统、显赫的身份和伴之而来的孤独寂寞,高傲的她可以不理睬镇上的任何一种变化和进步,但她却永远忽视不了心中排山倒海的孤单和无助。怪异的行为、孤僻的性格、变态的心理也正是在这种无可解脱、无法排解的寂寞和孤单之中逐渐形成的。相信对于围墙外的世界,爱米丽也曾经憧憬过、幻想过,相信她也肯定为自己的梦想挣扎过,但是她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没有成为她冲破牢笼的动力,相反,却成为一种阻力。

父亲作为暴君式的家长,专制的家族制的代表,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都牢牢地掌握、控制着他女儿的命运,一步一步地将爱米丽塑造成众人仰慕的丰碑,也一步一步地毁灭了她的一生。甚至当爱米丽74岁去世之时,她的父亲仍然像鬼魅一般地纠缠着她,爱米丽小姐的“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沉思的表情”。生活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之下的爱米丽成为父亲按照南方旧传统旧思想捏制而成的泥娃娃,“身段苗条,身穿白衣”已经定格成为爱米丽小姐永远必须遵循的淑女标准,而她的思想、个性也因为其专断的父亲而变得乖张、暴戾、专横。而这一切的背后的元凶就是南方社会的父权制度和家族制度。

作为一种突出而又根深蒂固的传统,父权制度和家族制度在美国南方社会一直十分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种植业经济是南方社会中的主要经济方式,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决定和控制着家族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女性被培养成男性的附属品,她们要学习如何保持骄傲,如何保持风度、矜持、优雅的姿态。而爱米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家长式人物,他挥动马鞭,赶走所有向爱米丽求爱的人,将爱米丽死死地绑在自己的身边,教她要高傲、冷淡地待人待物。还是因为他专制武断地认定自己的女儿和她的求婚者不属于同一个阶层,于是他不余遗力而又坚定地维护着这种差异的存在。他不允许爱米丽和一切“低等”的男子发生任何瓜葛,在这种病态的守护之中,爱米丽小姐最后尝尽了世间的孤寂和隔离,落得个和他的画像相伴余生的结局。

四、小镇居民――传统的卫道士

如果把父亲看作是爱米丽悲剧的始作俑者,那么小镇的居民则是其悲剧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小说从一开头就说:“爱米丽・格里尔小姐死后,我们镇上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她的葬礼。”爱米丽的葬礼如同一次聚会一样将全镇的居民都召集到一起。可是这样的葬礼之中,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和哀悼,相反的,男人们是出于对“一座已经倒塌的纪念碑”的怀念,而女人们则大多是出于好奇心,想去看看爱米丽小姐的房子。为了能够最后一次与这个“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告别,人们好奇地涌入她的房子,想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然而,这座被轧棉车和加油站逐渐淹没的“装饰着七十年代的凝重典雅风格”“一度被染成白色的巨大的矩形木房子”里面,却隐藏着一切的阴暗、潮湿、腐臭、糜烂,这一切的背后站着的不仅仅是爱米丽,还有全镇的居民。为了把出身高贵的爱米丽小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对于南方过去眷恋的永恒的丰碑,小镇居民在爱米丽的父亲死后,不遗余力地继续着他父亲的工作。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个借口免了她的税,而斯蒂芬斯法官在处理爱米丽家中异味之时,也明显袒护着她,并为了维护她作为女主人的尊严,派人偷偷地用石灰洒在院子里了事。另外老镇民们还把自己的孩子送至爱米丽那里去学瓷器绘画,给了她一份体面的谋生工作。

作为与爱米丽非亲非故的老一代镇民们,他们仍保持着南方的旧传统,对爱米丽表现出了极大的尊敬和谅解。但是这份感情是建立在爱米丽是南方传统化身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一旦爱米丽接受了镇民们的馈赠,那么她应该作出相应的牺牲,接受这一荣誉和尊敬之后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制约。她应该放弃真正的自我,放弃融入社会去扮演一个精神至上、无欲无求的南方淑女的角色。一旦她想打破这已熟知的行为模式,抛弃她对公众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之时,她便会从神坛上重重的摔落下来,受到镇民公众的指控,受众人的干涉。

镇民与爱米丽完全激化的矛盾正是在当她与北方汉霍莫・贝伦疯狂相爱之时彰显出来。全镇的居民都对他们的相爱群起而攻之。人们不安地发现心中的那个代表旧日南方荣耀的圣像被玷污了。因为于情与理上来说,“一个格里尔家的人都不应该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出苦力的”。就算是因为父亲过世悲伤过度,“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都不应该忘了高贵的身份”。让他们更为惊恐的是,由于爱米丽身份的特殊性和她的行为的影响力,人们已经把她与霍莫的交往视为闯入、挑战道德底线的危险事件。因此当爱米丽与霍莫毫无顾忌地在大街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亮相之后,他们的忍耐也就达到了极限。为了维护往日的“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他们不得不担当起卫道士角色,对她与霍莫的恋爱进行明目张胆的干涉和压制。先是浸礼教牧师在镇民的强迫下去拜访爱米丽,向她摊牌,但效果却微乎其微。于是人们又请牧师的夫人亲自给爱米丽的远房亲戚写了封信,而那边已经与爱米丽家断交多年的亲戚接到信后居然派来了她的两个堂姐妹,住进她家一个星期之久,只是要逼她与霍莫彻底断绝关系。因为在她们的心目中,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往日两家的个人恩怨。终于,在这四面围攻、无可遁形的巨大压力之下,爱米丽在爱人和神庙之间作出了痛苦的抉择,回到神坛之上,继续作众人的偶像,不再与霍莫公开露面。

可是事情并未结束,当爱米丽强硬地买下砒霜之后,所有的镇民都认为她要自杀了,并认为这是她最好的出路。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保全爱米丽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会为她的雕像添上一道夺目的光环,这是一切南方淑女们都应该做的事。在他们看来,爱米丽将自己和她本人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起带入坟墓才是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虽然爱米丽最终并未满足人们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行为对爱米丽来说则是一场残酷的精神谋杀,将爱米丽重新推进了阴暗扭曲直至变态的心灵深渊之中,永不见天日。同时无可避免地促成了她的人生悲剧。

五、结语

爱米丽的悲剧在于她既是南方旧道德的反叛者,同时又摆脱不了它的束缚,最终成为它的牺牲者和陪葬者。无论是手持马鞭的父亲,还是思想传统保守的镇民们,都在她的生命中充当着南方道德捍卫者的角色。他们在心中为爱米丽树立了一座丰碑,并不遗余力地维护和修缮这座丰碑,甚至于她的情人霍莫・贝伦也是所托非人。南方人怎能允许心目中承载着昔日光辉的丰碑与一个北方来的轻浮的工人相结合。丰碑就是丰碑,一旦掺入一点杂质,那么她的维护者就会拼命地不遗余力地替它重新粉刷重新上漆。

福克纳对爱米丽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他说:“我认为怜悯他人不应该仅仅因为怜悯者或被怜悯者会因此感到高兴或满意。应当怜悯的是一个人竭力违背自己的本性,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才是应该怜悯的。……应该得到怜悯的是当一个人怀着愿望和冲动,尽最大努力和自己的道德良心作斗争,和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良知作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爱米丽无疑是一个失败者。她寻求爱的尝试,试图冲破身上枷锁的渴望被无情扼杀,成为一座不能有感情的纪念碑,她的人生悲剧也因为其去世,“纪念碑的倒塌”而画上了终止符。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格温,约瑟夫・布洛夫特纳.福克纳在大学[M].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59.

[2]吴伟仁编.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宋艳芳.悲剧故事中的复杂心理和情感――《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叙事技巧和人物心里分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杜可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题揭示艺术赏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5]刘鸿儒.评福克纳《记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青海师专学报,2002,(2).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5

一、现实性艺术歌曲

现实性艺术歌曲中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对当时中国历史现状、人民呼声、时代背景的一种反应。而这类型的艺术歌曲具有了直面社会、表现社会的实用功能。黄自的现实性艺术歌曲歌词主要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全面爆发的时期。每个国民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黄自作为一名音乐家,试图通过音乐作品来振奋人心,将中华优良的道德文化继续传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旗正飘飘》、《抗敌歌》、《天伦歌》、《热血歌》等。

以《天伦歌》为例,歌词通过悠悠白云与滔滔江水描述出人生路的漫长,进而突出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之痛,用“何处觅源头”强化人生的苦难与遥遥无期,增加其凄凉感。第二段音乐转入小调,歌词通过“人世的惨痛,岂仅是失了爹娘”让人了解社会的黑暗与人世的荒凉,需要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怀,达到相互关爱的目的。

二、抒情性艺术歌曲

在黄自众多的艺术歌曲中,抒情性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与创作技法公认最高。其抒情性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中国近代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其中《思乡》(韦瀚章词)、《春思曲》(韦瀚章词)、《玫瑰三愿》(龙七词)以深入人心。在创作上,他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如五声、七声音阶与西方古典创作技法相结合。在旋律的线条上,清新淡雅,浑然天成。倘若将这类艺术歌曲钢琴部分单独演奏,也不失为一首较为优雅的钢琴小品。如在《春思曲》中,黄自将d自然小调与d和声小调完美的混合,钢琴在轻柔、缓慢的演奏二连音的伴奏和旋与下行的旋律线条,配合歌词“潇潇夜雨滴阶前”便很容易把人们带进淅淅沥沥的春雨之中。

总之他的作品能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在节奏、曲调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与歌词意境结合巧妙,能体现出艺术歌曲固有的音乐风格与艺术特征。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

黄自在出国接受西方音乐之前,受过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他不仅有着较好的古文功底,同时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强烈的爱好。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他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他,只因为他的音乐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iii这种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许推动了他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写作。

这一类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古代诗人、词人的作品。如他就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宋代词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谱写过曲子。以《花非花》为例,全曲采用D宫五声调式。在旋律发展上黄自借鉴民歌的创作方式,以古曲“清平调”为基础保留住了主要骨干音位置,并用西方的模进手法进行创作。在和声的运用上,减少功能性,低音声部持续重复旋律进行。这样一来,整首作品不仅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对原有的创作技法进行有效的实践。

因此,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演唱对于歌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演唱时,歌唱者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美声唱法技巧,而且需要在掌握好中国语言、语音的特色基础上,借鉴民族歌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力求声音的圆润甜美、字正腔圆、气息沉稳、丰满明亮;要求具有共鸣的、抒情的音质,圆润连贯、起音柔和、准确、轻巧,并且富于音量、力度变化。因此,在演唱技巧上需要将传统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族唱法有机结合起来。

在诠释一首声乐作品时,如果能有完美的技术支撑,我们也只能说这是技巧的完美演绎,演唱者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这样的表演是不能上升到“艺术”的级别的。声乐的表演不仅仅是技术技巧行为,它的生命在于要传达声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鉴于声乐表演这一特殊的性质,我们必须要正确把握音乐作品之外的相关信息。如《思乡曲》,表演者最主要是把握它的主题定位,歌词描写的是一位少女对远方情郎的思念,表达少女的孤独和寂寞,上阙是对环境的描写,下阙诉说的少女内心活动,演唱时就要对上下阙分别处理。再如黄自先生所写的“现实性艺术歌曲”,表演者不仅要把握歌词的主题定位,还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环境定位: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一个状态,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遭受到日寇铁蹄的践踏;情感定位:黄自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坚定的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用他的音乐在告诉人们他的决心,也用音乐在鼓舞着人们加入这场战斗。

作为一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笔者深知表演是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表演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严格来说,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时,就已经抽掉了它的灵魂所剩下的则是一个乐音符号系列。音乐表演要把乐谱变成活的音乐,使之重获生命。杰出的二度创作能使作品中的精华体现得更明显甚至超过作曲家的预想,反之,则会违背作曲者的创作意图,甚至给音乐的欣赏者以精神上的折磨。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在对黄自的艺术歌曲二度创作时,不仅需要一个正确、美好的声音,而且要掌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之外的相关信息。要结合当时社会各方面的诸多因素,如果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准确的把握与充分体会,即使有再高超的演唱技法,也只是音符的机械重复,无本之木、如无源之水,毫无生机可言!

黄自的艺术歌曲无论从音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对黄自艺术歌曲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其十分注重创作技巧上的洗炼、追求艺术气质的深邃。所以在演唱黄自艺术歌曲时首先要提高演唱技巧,其次,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艺术修养的培养。只有表演者具有深刻的思乡、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当我们站在黄自的思想高度时,才能完美的诠释他的作品。

注释:

i全丽.中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浅谈黄自的《玫瑰三愿》[J].音乐生活,2008(1):29.

玫瑰人生国语范文6

和苏杭女士的采访安排在她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我准时赴约,她却没有。因为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海淀区举行的颁奖典礼,中关村国际学校获得了与北大、清华同享的“海淀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先进集体”,创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关村学校就获得了这一殊荣,苏杭高兴,学校的师生都高兴,他们要聚在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采访开始的时候,苏杭已经从刚才的兴奋中走出来,她说:“我们能够和清华、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同时获奖,真的是当之有愧,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海淀区政府及人民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会尽心尽力,不负众望的。”

梦想成真:办中国人的国际学校

很自然,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学校开始。

苏杭和中关村国际学校的投资人李云来女士,都是八十年代早期的留美学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曾对她们的人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因为此,能够建一所国际学校,帮助留学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她们两位一直以来的梦想。

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学生,大都是留学归来人员的子女,也有部分外国小孩。然而却包括了从学前班到高中所有的班级。走上讲台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外,虽然师资力量的构成中有中国老师,但在这里,他们只是助教。苏杭说,她要求校园内语言是英语,但仅仅具备流利的英语还远远不够,不同的思维方式、爱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等等,这些才合乎中关村国际学校老师的标准。他们采用的教材是从美国拿来的最好的原版教材。我很吃惊地问苏杭,这不等于把美国的学校搬到中国来了吗?苏杭说,可以这么说,但又不完全是。如果在美国,我不会考虑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仅仅是搬到这里来,我也不用考虑,但是在中国,我必须考虑,因为走出校园,外边的大环境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很自然,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这个学校是很重要的内容,除了中国语言这门课,还要系统地引导孩子们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学习中国文化,他们采用的语言则是混合的,学生们的中文水平也就在其中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让学生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学习,让老师每天都快乐地工作”这是苏杭的办学理念。

“我们要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能够担任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校长,苏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当谈起学生未来上大学的问题,我依然很纳闷,如此一种教育,其实与我们国内的中学根本不同,如何才能顺利考取一流的大学呢?苏杭的答案似乎更为国际化一些,她说,我从来都不担心学生上大学的问题。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如何使他们更优秀,包括多方面的内涵。孩子在一个非常完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健康,绝对是心理与生理双重的健康,与生俱来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受到丝毫压抑或打击,重视从国际视角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当然还包括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我想我的学生绝对是哈佛、耶鲁这些国际一流大学所欢迎的,随着国内大学发生的一些变革,同样,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也会是他们的首选。在这方面,苏杭绝对是自信的。否则,她不会坐到校长这把交椅上面,因为她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的理论与深入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

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的留学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苏杭分到了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了与儿童教育打交道的日子。她说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根本就没有想过出国。当时,适逢又一波出国留学热,很多朋友都劝过她,因为她13岁就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很棒,国外的朋友也极力怂恿,她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出国愿望,但是看到身边那么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出去了,争强好胜的心便驱使她动手准备申请奖学金。

真的是很幸运,她同时得到了两笔奖学金――一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每年1万五千美金的奖学金;一笔是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的国际教育奖学金,大约是一万美金,但是她可以随意选择学校。规定必须二选一,苏杭当然地选择了额度较高的又可连续获奖三年的前者。

她说自己当年在留学生当中算得上是小富婆了,别人除了上课,还要忙于打工赚钱,只有她,拿着一笔足以养活全家的奖学金。所以,她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但读书读得真叫苦呀,苦就苦在根本念不过来。

由于学的是比较教育,理所当然要去研读大量的书籍,加上她的第一导师是《比较教育》杂志的主编,第二导师是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的会长,这些必然会加重她学习工作上的负担。除了上课,还要作助研,帮他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写书,此外,还有不得不写的课程论文。

仅仅是上课,每门课每个礼拜规定就要读500页书,一学期是四门课,甚至有一学期她选了五门课,一个礼拜要读2500页书,全部是英语,每天都是这样,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地读下来,没办法,根本没有时间容你查字典。不读又不行,一上课老师就会提问。记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点名的两个同学回答起来似是而非,老师很是生气,当场宣布三个小时的课停上,必须马上回去读书,读完之后再接着上。在国内号称“会读书、快读书”的苏杭在这里却显得精力不济了。现在回忆起来,她说自己当时像疯了似的,每天早晨8点从家里出来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12点钟才回到家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女儿熟睡的面孔。唯独周末和节假日,她可以休息,陪陪丈夫和女儿,而这种休息又是她偿付不起的奢侈。一到这种时候,家人免不了要高呼一番,她也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在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时候,她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学校的事情,但一想起来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返校就得交的记文还没写完,吓得浑身直出冷汗。苏杭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心脏不好就是那个时候吓出来的。但总结起来,她说自己要衷心感谢那个时候的苦读书,若不是当时疯狂的训练,面对今天办公桌上一摞摞全英文的等待她去处理的文件,她又怎么可能去完成呢!

“玫瑰公主”女儿是我的 一个教育成果

女儿随她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三岁,连ABC都不认得的孩子,却不得不去一家陌生得连空气味道都不同的幼儿园上学。苏杭清楚地记得送孩子去纽约州立大学托儿所的第一天,老师带领着其他孩子列队欢迎自己的姑娘妮妮,其场面着实令人感动,老师一介绍完,妮妮就被班里的非洲“小黑孩”领走了。苏杭则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上学去了。整整一天,她都在想着幼儿园的孩子,害怕她被人欺负,当她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妮妮根本就没发现她的存在――她正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呢!苏杭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同时也悟出来――他们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她去学习。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杭正式以观察者的角色走进了美国的教育王国。幼儿园园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她忠实地记录着,她积极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联谊会,与园长经常就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回到家里,她则用自己尚未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在妮妮身上实践着。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她把敏锐地触角伸到了小学,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如何管理学校,这些都成为她工作经验中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她来到了女儿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开始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发展着自己儿童教育理论。后来,她又接连在几家不同的幼儿园做过园长助理、园长等工作。虽然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也以惊人的个人竞争力走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然而,美国再美,永远不是她的家。所以,拿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后,1993年7月,她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创办国际化的学校,报效祖国。

然而,她被妮妮的教育问题困扰了,正如很多海归人士一样。她想方设法让孩子进了一家重点小学,临送孩子上学前,千叮咛万嘱托让她把一天中所干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午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妮妮泪水涟涟,苏杭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妮妮说老师冲他们嚷嚷,妈妈问是不是冲她,孩子哭着说:“不是,是冲别人,可是我好害怕。”下午还有音乐课,无论家里人怎么劝,妮妮死活也不愿再踏进那个学校了。孩子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她曾经接受的是那样一种温和的教育。无奈,苏杭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美国,她想等女儿考上了大学,她再回来圆自己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