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小儿垂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1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在一个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村头的小河旁的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一片嫩绿。在这美丽的草丛中,朵朵野花五颜六色,有的好奇的伸着脑袋张望这个多彩而神奇的世界,有的则昂起头,像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旁边的大柳树在微风中开心地扭动腰肢,在和路人热情地打招呼。再看小河里,不时会漾起阵阵微波,那正是可爱的鱼儿在湖中嬉戏。一切都显得这么宁静,这么祥和,又这么富有勃勃的生机。
就在这个清晨,一个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儿身着大人的灰布褂和灰布裤,拿着一个钓鱼竿,匆匆忙忙地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来到这小河旁。小男孩儿稳稳地坐下来,调换了一个舒适的姿势,然后用鱼竿潇潇洒洒地一甩,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嘴里还不时地哼唱着:“我是一个小渔翁,我是钓鱼能手……”由于小男孩儿坐在草丛中,身材比较短小,茂盛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远远望去,只露出蓬乱的头发。小男孩儿憧憬着自己钓上了几十条大肥鱼,回到家和爷爷奶奶一同分享着美味的鱼肉和鱼汤,爷爷奶奶表扬了他……突然,漂儿轻轻地晃动了一下,小男孩儿内心一阵狂喜,猛地一掀鱼竿,可惜的是,鱼儿受惊逃走了。小男孩儿不禁懊悔极了。他又坐下来,心想:这回,我可一定得沉住气,不能太心急。想着,他又继续全神贯注的钓起鱼来。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2
有一天,小男孩拿着鱼竿学着大人的样子钓了起来。他坐在一个杂草丛生的草地上,有点像姜太公钓鱼,保持着安静,等着鱼儿的到来。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小男孩也没有钓上一条鱼。但小男孩还是自信满满的坐在那儿,什么也没看。
一位路人走过这儿,他不认识路。这时,这位路人看见了在河边钓鱼的小男孩,青草遮映着小男孩小小的身子。路人在远处一边向小男孩招手,一边嘴里喊道:“小朋友,你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吗?”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3
小儿垂钓的评课稿 王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从从容容教书,和和气气做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知性的气质,既润泽了学生又葱茏了自己!她的每一堂公开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为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奠基石!
《小儿垂钓》是一首古诗,28个字将一个酷爱垂钓的蓬头小儿活灵活现地诉诸于笔端。扩写古诗,在我看来,既是对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很有必要。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作者的年代,亲眼看见这一幕生活场景,感受溪边风光无限,或许会下笔如有神。但是,现在却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28个字写成三四百字的习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古诗教透,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节课,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展露无遗。
教师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把说话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十分细心,这点从板书上即能窥见一斑;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心最真实地一面,让学生敞开心怀尽情地说,无所顾忌……
导写环节是我最欣赏的。本来我还在纠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得那么精彩,但毕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的,怎样串联才自然呢?后来在指导写作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出示的导写语,我眼前一亮,对呀!这些中心句既指明了每段的写作方向又自然而然的串联了几个自然段,使得文章布局行云流水!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4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1
【个性看点】
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本课用一节课的时间,以“训练表达”为纲,安排了“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辅以读、悟、议、评等对话活动,理解与运用巧妙融合,理解中有创造性的表达,表达中有个性化的理解。
【课堂重现】
一、初读与质疑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大家都知道学习哪两首古诗了吧?听说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老师有点不放心,能不能读好呢?
生:能。
师:那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读。你来读。
(学生读)
师: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请坐。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能读得更有感觉一点吗?
(学生读)
师:再思考思考,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感觉。
(学生读)
师:好,都读得不错,但怎么样读好呢?我们等会花时间来探究。第二首请你读。
(学生读)
师:第二首有点难,是不是?读多了就会了。这个字跟老师一起写,该读什么呢?(教师板书:稚)
生:zhì。
师:一起来跟老师写。禾木旁,右边是什么?
生:隹(zhui)。
师:给这个字组个词,能组哪些?
生:幼稚、稚气。
师:这是说谁的?
生1:幼儿园小朋友的。
生2:小孩子。
师:所以说“稚子”指的就是小孩子。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
师:好!立刻就有进步,比之前好多了,请坐!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读得有点韵味了!有一种节奏感在里面。请坐!老师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但相信这样读一定有你的原因。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第一个字读什么?
生:féng。
师:不对,应该读péng,你再来读一遍。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
师:哎,对了!刚才你在座位下面念得很认真,现在由你来读。
生:《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他不仅读了,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唐代的胡令能。
【点评:初读,就是要准确,每个字要读准、读清。不着急,多选几个学生读,多表扬,多肯定,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读出一点节奏来,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来。】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得懂吗?
生:懂了。
师:都懂了?那不用我教了。(学生笑)一个疑问也没有?
生:“池上”是什么意思?
师:关注题目,好!
生:什么叫“垂纶”?
……
师:越问问题越多,好像什么都不懂了。(学生笑)好在不是大家都不懂,有的你懂他不懂,有的他懂你不懂。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或许就能懂;也可以借助辅助资料(主要字词的注释);也可以问别人。自己懂的教一教周围的同学,好不好?我们一起把诗的意思弄明白。
【点评:怎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呢?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读、思、问、查去解决问题。对一些关键的字词,教师提前准备一下,整理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各取所需,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这样远比一问一答或教师讲要好得多。运用阅读期待,等候学生自我探究,互相教授,汇报成果。这样的安排,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地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交流。】
二、写准确
师:请拿出刚才所发的纸张,第一组看正面,把《池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另一组同学写《小儿垂钓》的意思。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地准确反映诗的意思。(板书:准确。学生写)
师:写好的同学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是否连贯。注意,一定要准确。
(学生修改)
师:让我们看看别人怎么写,对照自己的,看是否写得准确。先说第一首诗《池上》,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莲蓬回去。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踪迹,浮萍就从河中央铺展开来。
师:你来评价一下她的解释,是否准确?
生:好像准确。
师:有没有要修改的?
生:没有。
师:你写的和她一样吗?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一个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白色的莲子回去。不知道怎样把船走过的踪迹藏起来,水面上的浮萍被分成了两半。
师:你和她写得不一样哎!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一个说“莲蓬”,一个说“白色的莲子”。
师: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都不是,“白莲”指的是莲花。
师:有可能。说莲蓬也有可能,莲子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果实,似乎不对。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写得更流畅一点?
生:何政顺(第二个)。
师:还有谁和他们写的不一样,内容有些出入?
生: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船,偷偷摸摸地采了几朵白色的莲花回去。不知道怎样将船走过的踪迹隐藏起来,浮萍被一路分开。
师:“浮萍被一路分开”比“浮萍被分成了两半”表述得更准确。我们再来看《小儿垂钓》。你的手举得很高,就由你来读一读吧。
生:头发乱乱的孩子学着大人来钓鱼,身体侧过来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周围的草掩映着他的身子。一位路人向孩子问路,孩子不知道路又怕吓跑鱼儿就没有回答。
师:你觉得他刚才说得好不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生:我觉得小孩子不是不知道路。
师:很有意思!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同学们再看这首诗,仔细看,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一定要准确。
生:没有。
师:诗中有什么?
生:借问。
师:谁借问?
生:路人。
师:路人问,对了!小孩子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刚才这位同学说不知道呢?你自己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孩子遥招手,不想惊到鱼儿,所以就说不知道。
师:那诗中的“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生:不说话,不答应。
师:那是不是不知道?
生: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不知道。
师:是吧,我们只能说不答应,大家再看 “遥招手”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遥招手”是让路人不要大声说话,免得吓跑那些鱼。
师:不要大声说话,那孩子答应不答应他呢?
生:答应。
师:孩子没有用声音来回答,却用动作来答应了。你们“遥招手”给老师看一下。
(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你们这叫摇手。诗中是“遥招手”,诗中的“遥”是(板书:遥)“遥远”的“遥”。是什么意思?
生:远远地。
师:对啊,不是你们“摇手”的“摇”(板书:摇)。那“遥招手”,是怎样的动作呢?(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小孩子招手想做什么?
生:想告诉路人不要出声。
师:还要告诉他——
生:走开,不要走过来。
师:不要让他过来?
生:招手是让他过来。
师:是让他过来,但是希望他不要大声说话,对吗?
生:对!
师:大家想一想,在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动作。
(学生竖起食指放嘴边,做嘘声)
师:是这个意思吗?小孩是希望路人静静地走过来,悄悄地告诉他。明白了吗?你们写对了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钓鱼,他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小草遮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又向他招了招手,吓得小鱼都不敢应人了。
师:这里有没有说“小鱼不应人”呢?
生:没有,只是说“怕”。
师:看,同学们给你提了建议:不是小鱼不应人,而是怕鱼儿吓跑了。注意前面的一个“怕”字。谁不应人?
生:是小孩子不答应人,不是鱼儿。
师:看来要写准确还不容易,得注意每一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大家把自己写的内容再修改一下。记住,一定要准确。(学生再次修改)
【点评:传统的理解古诗的意思都是读读说说,往往是为理解而理解,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古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写”变自由的口头表达为规范的书面表达,是更为缜密的心理活动,是与古诗进行最贴近的对话。“写准确”是为了还原古诗本来的面貌,还原古诗本有的内涵。古诗解读首要的就是准确,不仅在于字词的理解准确,还在于古诗描述场景的准确把握。诗中的“一道开”“遥招手”“不应人”等词,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准确“还原”的目的。 】
三、写生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修改,你对诗肯定有了更细致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图,说一说这些小孩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很顽皮。
生2:天真。
生3:幼稚。
师:这些孩子让人感觉到很天真,很好玩,是不是?这就叫童真、童趣。(板书:童真 童趣)先看第一首,这个小娃娃有趣在哪里?
生:偷偷采了些白莲回去。
师:偷采白莲回。
生:不知道藏住自己的踪迹。
师:对啊,这就是小孩子的心态。第二首诗《小儿垂钓》中的孩子又有趣在哪里?
生:头发乱乱的。
师:农村的孩子,头发乱乱的,很好玩,很质朴。
生1:他学大人钓鱼。
生2:他用草遮挡住自己。
生3:怕鱼儿跑了所以就不答应路人。
师:我们刚才想到他有几个动作,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学生做动作:第一个动作竖食指,第二个动作招手,第三个动作耳边悄悄说话)
师:你们看到这些插图,是编书的叔叔想到的,其实未必会这样,可以是这样一幅图,也可以是这样一幅图。(出示几幅不一样的诗配画)总的来说,这两个小孩子都很有趣,刚才我们知道了诗句的含义,可是写得还不够生动。怎样描写这些孩子的动作、神态,才能将他们刚才有趣的一面展示出来呢?想一想,孩子会怎么偷采莲?神态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继续写,想一想怎样将句子写得生动。
(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写《池上》的同学遇到些困难,你能否加一些这样的语气词:“咦”“噢”“只见”“哎呀”“哈哈”,将这些语气词加在你的翻译中,我相信就更生动了。另外一组,老师没有文字给你,但给你一些图片,也许看后你就会有话可写了( 出示:QQ表情 )。
(学生修改)
师:写好了吗?请这位同学先来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将一些词语加上去的?哪怕是增加了一个也是进步。好,请你来读。
生:小娃开心地撑着小艇慢慢地向前进,偷偷地把几个白莲采回。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踪迹藏起来,只见浮萍丛中就有了一道船划过的记号。
师:好!他加了四个词:“开心的”“慢慢地”“只见”“一道”。很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向前慢慢地前进,偷偷地采了白色的莲子带回家去。他一路笑哈哈,不知道莲子该藏哪里去,着急得快哭出来了。浮萍就这样一道道的被小船分开。
师:哦,加了个“笑哈哈”,“莲子”有没有必要藏?这里需要改一改,他不知道藏的是船走过的踪迹。
师:我们来看看这边写《小儿垂钓》的同学们修改得怎样了。有没有人认为自己修改得很好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的?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大人钓鱼,侧坐着身子掩映在小草堆里。突然,远方走来一个路人问路。他慌张地让路人过来并悄悄地告诉路人,因为怕鱼儿受到惊吓不理人了,所以就没有回应。
师:前面写得好,“所以就没有回应”删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旁边的野草挡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只见小孩子先做了一个嘘声的手势,没有和路人讲话;接着他招了招手,让路人过来,在他耳边悄悄地告诉了他。因为小孩子怕鱼儿全都被吓走了,这样就钓不到鱼了。
师:怎么样?给她掌声!这就叫进步,请坐!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进步一大截。学习就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提高的。这就是准确、生动。
【点评:这里抓住关键的 “偷”“藏”等引导想象开去,通过富有创意的语气词和QQ表情图片出示等,改变了古诗学习只能“远远欣赏”的状态,打开了通向古诗深处的“幽径”,使诗的风貌和情趣尽显,与学生鲜活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思路开阔起来,描写积极起来,突破了二次修改的瓶颈。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诗里的生活场景“活”了,学生与诗人以及主人公的对话更热烈,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活”了。】
四、写全面
师:但是这样还不够,大家再想想,这个情景会发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的荷塘图)如果我们能够把当时的环境写一写,那就能更全面地展示诗中的情境。你觉得这个情境可以写在哪里?
生:在开头。
师:你觉得在哪里写?
生:结尾。
师:结尾也可以。其实,中间未尝不可。在什么地方写不重要,关键的是要写出当时的情境,这样你就能准确地理解这首诗,还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好,尝试将周围的环境和你能想到的写进去。
(学生动笔练习。交流略)
师:刚才同学们的补充使古诗更加有情趣,更有画面感。然而,在古诗中这一切都不必说,也不需要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诗人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二十几个字,我们只有静静去品味,才能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情感,才能渐渐地靠近他们,但是永远无法完全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有靠近,再靠近。最后,我们再好好地品味古诗。可能当时只有那悠远的琴声相伴,让我们一起去靠近……(播放音乐)
生:《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这样静静地品、大胆地想,去感受古诗的韵味,才能学好古诗。下课!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5
图文并茂,扫除生字障碍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笔者运用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从师生思维互动为中心的教与学整合切入;以新课程标准中知识、方法、能力、情感为核心目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策划为重点;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小学语文课文中选用的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但因是采用古文撰写,不少字词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因此,扫清生字障碍成为学生解诗句、明诗意的基础。在学生了解诗人、读懂诗题的基础上,笔者利用Flas演示“侧”“稚”两个生字的笔顺,并要求学生同时书写;而对“莓”“纶”只识不写的要求,笔者直接提供“莓苔”的注释和理解“纶”的图片(单击图片中的鱼线可闪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生字,形象而又快捷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图片对比,理解诗歌情景
如何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呢?笔者决定将古诗、画面、学生的思维、生活等进行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整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多媒体画面课件的有效支持为支撑,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突出教学重点。
首先,将古诗文本与多媒体画面整合,激发学生想象,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学生理解“草映身”时,笔者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小草逐渐长高的过程,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古诗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多媒体用画面展现诗的意境,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其次,将多媒体画面与学生思维活动有效整合,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理解。比如,“蓬头”一词现在理解成“头发蓬乱”,而书上的插图中孩子梳着两个发髻。是插图与内容的矛盾还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已有的画面进行了质疑。为了解决学生的疑点,在多媒体课件中,笔者预先准备了教科书插图和自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研读、大胆猜想,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最后,将画面与生活相融合,实施教学互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整合。学生在理解“侧坐”和“遥招手”这两个动作时,则采用师生创设情境、共同表演的方式,将文本中描写的画面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演一演、辩一辩,再现诗中孩子钓鱼的画面和情趣。在交流、评价和反馈中,感受诗中孩子专注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孩子的童真、童趣。
配乐吟诵――品悟诗歌情趣
笔者将朗读资源、指导与训练方式等做如下有效整合:力求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借助多媒体呈现的画面,边读边想象,读出古诗的意境。通过神态、动作的辅助表达,在吟诵时感受诗中孩子专注可爱的形象。运用多媒体提供几种不同的古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试听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不仅是学生读,老师也读,学生情不自禁地向老师挑战。运用多媒体播放《小儿垂钓》的儿童歌曲,触发学生的灵感,对古诗进行创编,尽情表达孩子的童真、童趣。这样,读中示范、读中对比、读中竞赛、读中创新等巧妙地整合在一起。
拓展阅读,提升学诗能力
笔者认为,课文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借助多媒体有效支持,笔者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因此,以其它诗文为拓展载体,用电子文本与画面有效支持为支撑,丰富阅读内容,展开阅读训练,应用学习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生阅读与学习的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更好地掌握本课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4首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每首古诗都提供了“学习提示”和“配乐朗诵”等工具,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古诗,如果碰到困难,还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自学。这样,多媒体课件不仅是教师演示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古诗小儿垂钓范文6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伊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1.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晰,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2.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时,教师可以将第一首诗《小池》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让学生个别朗读,纠正其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的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小池》,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图文结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并不时点拨,渗透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楚,难易适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法的动态展现,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不能呈现自觉状态,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在归纳学法时要特别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学法步骤的可操作性。如在学完《小池》这首诗后,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么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教师可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刚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怠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教师还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防止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胸有成竹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可在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进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还可进行单独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句阅读、品味、想象、讨论,并在想象、描绘、体验、诵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入情入境,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原因有三:
1.通过检查,了解该学法是否恰当有效,该矫正的,引导学生探索错误之关键所在;该肯定的,引导其概括总结,加以强化、提高。
2.通过检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激发学生发现和运用学法的兴趣。
3.通过检查,使学生对自学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巩固和深化学法。所以,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以《小儿垂钓》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遥”、“应”。
2.诗中是怎样讲儿童学钓鱼时的姿态和专心的样子的?
3.图文结合,讲述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