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滕王阁序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1
2、原文如下: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6、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7、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2
关键词:典故;事典;语典;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美学价值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常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以下简称《滕》文)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可谓用典之典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拙文拟从《滕》文典故之类型,典故之用法及典故之美学价值三个方面来略作分析。
一、《滕》文用典之类型
《滕》文用典可分事典和语典。
(一)事典
事典,是指在诗文中引用发生在圣人先贤身上的故事。
《滕王阁序》中大部分典故属于事典。下面仅举二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睢园,西汉梁孝王所建。他经常于此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因此称“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曰“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即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这个典故是借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具有很高的文采,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二)语典
语典,是指在诗文中引用前人诗文典籍中所说之语。
如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乃脱胎于瘐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又如“气凌晨彭泽之樽”指的是陶渊明,善饮酒,《归去来兮》有“有酒盈樽”之语。
二、《滕》文用典之方法
《滕》文用典,根据典故内容及作者意图灵活多变,手法多样。总的来说其用典手法为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
(一)正用
所谓正用,即正面运用典故,典故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致。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
再如“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公元94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里作者借班超和宗悫来表明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
(二)反用
所谓反用,是指反向运用典故,典故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式情感不一致。
如典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勉之意。
(三)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文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十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隐木《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四)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时间的隔膜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古文完全失去兴趣,硬着头皮强行背诵,积累枯燥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理想背道而驰。
作为一位刚刚踏足教师行列的新手,我仅从略少的教学实践中浅谈一些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以期师生共同探讨,力求达到知识与兴趣的完美统一。
一、穿越时空,以情入文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都采用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但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异化成了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老师激情四射,学生昏昏欲睡,教学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
为使学生参与文言教学,我化用时空穿越方式带着他们一起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以兴趣入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追随屈原的脚步聆听了汨罗江畔痛苦的,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历史的脚步往前跨越,来到500年后的汉朝,看看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接着由两位穿着汉服的同学上场(一位扮演焦仲卿,一位扮演刘兰芝),表演深情依别之景,台词均由原文转译而来,并融入现代版本,这使得大家兴趣盎然,观赏之后再回到原文,由各小组点评,加工,并继续完成下文的翻译工作。最后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至于要求理解的字词句,则由群众演员完成,每人都要找出你感兴趣的内容,有奖征答。
二、情寓读中,抑扬顿挫
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加强诵读是文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早读课的预习诵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的特点和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富于乐感的音韵。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自己范读和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需有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融入文章内涵,而我们鄱阳就能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学校后门就有孤鹜,虽没有浩瀚的江水,但有柔情的小河依偎。这最能激发学生亲身体验文中美景,由此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习写景散文。最后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朗诵出来,实实在在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4
(1)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古今异义】
(1)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风景、景物等)
(3)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次于今年)
(4)微斯人(古义:非,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衰落等)
(5)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上写文章的练习)
(6)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7)增其旧制(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8)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天气)
(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一词多义】
(1)赋: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种文体)
B.岁赋其二(征收,敛取)(《捕蛇者说》)
C.赋敛之毒(赋税)(《捕蛇者说》)
(2)观:A.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C.观其耸构巍峨(观看)(《黄鹤楼》)
(3)归:A.吾谁与归(归依)
B.云归而岩穴暝(归拢)(《醉翁亭记》)
C.其将归见其亲(回家)(《送东阳马生序》)
(4)会: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
B.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5)极:A.南极潇湘(到)
B.此乐何极(穷尽)
C.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6)则: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送东阳马生序》)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表假设,如果)
(7)夫 :A.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
B.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那)
(8)或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9)一 :A.一碧万顷(数词)
B.长烟一空(全)
C.在洞庭一湖(整个)
(10)霏 :A.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B.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重要句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宾语前置)
(3)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得无,固定结构,表推测、反问)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远,定语后置 )
【重要词语】
(1)把酒临风(把:持,执;临:迎着)
(2)薄暮冥冥(迫近)
(3)连月不开(放晴)
(4)朝晖夕阴(日光)
(5)春和景明(日光)
(6)越明年(及,到)
(7)然则北通巫峡(虽然如此,那么)
(8)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曜:光辉;潜:隐没)
(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
(10)波澜不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1)沙鸥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12)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4)增其旧制(增:增加;制:规模。)
(15)横无际涯(边)
(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
(17)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1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一同)
【重要句子】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处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指古仁人),我同谁一道呢?〕
(4)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
(6)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
(7)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9)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文法提示】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阐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表达了不向保守势力妥协的决心。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人。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资料链接】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中考链接】
(2012广东卷)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回答6-9题。(12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用原文句子填写) (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5
关键词:技巧;实词;虚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2
通过对高三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复习好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了解考查内容
得了解文言文考点:(1)120个实词的含义;(2)18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析综合。
2.掌握专项训练解题技巧
2.1 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方法。
(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2.2 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四技巧。(1)语境推断。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标志识别。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4)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2.3 文言翻译八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2.4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考查方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描写××景色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直接体现某景物景色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描写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
2.5 分析综合"重对应"。答题时我们主要注重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主要是:①个别实词虚词故意译错;②人物事迹张冠李戴;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④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⑤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⑥强加因果关系。
最后,可以把文言文阅读分成人物传记 、游记、 议论说理类,并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强化训练,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
滕王阁序原文范文6
习作2 考试失利,非书不备,体不健,弊在恶劳。恶劳则学疏,失利之道也。
习作3 鹰起天云碎,虎啸风雷生。
这几篇习作,虽觉稚嫩,却也可人,谁人所作?这是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古诗文习作中的部分。高中生如何能达到这个水平?固非一日之力。当归功于坚持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激活创造性思维”。
这是一个经过验证,效果较好的试验,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其目标在于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
根据现代建构理论,学生对语言的形成、意义、理论的获得,都是一种建构过程,学生在现代文学习中,通过组词、造句、作文尝试,完成对字、词、句、段、篇的重新建构,内化相关的意义和理论,从而达到现代语言学习的第一目的——使用。
我们是否可以类似地认为对古诗文的教学也应该仿效对现代文的教学一样,正视“使用”——“创作”在古诗文教学新知识建构中起到的作用?
楚人学屠龙之术,三年乃成,一生无用。屠龙之术高深则高深矣,但“一生无用”,复有谁问津?
在许多人看来,古诗文,屠龙之术耳。看电视,读《家庭》,手机短信,上网聊天,从不用那些之乎者也,而且再也无缘邂逅李清照或范仲淹,似乎真的一生无用。
现在常规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有效目标都大同小异地设定为对字掌握词性、通假,对词掌握释译、存储,对段掌握析译、背诵,对“篇”掌握文学常识等。因为考试就考这些东西,苦记勤练之后,应付考试还是有效的。可是,这样设置课堂目标有四大弊病:
1.学生在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过程中,主要启动了较底层次的思维——机械思维,而没有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思维,对知识的构建是初步的、肤浅的。
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机械记忆从来就难以激发人的兴趣,只有创造和发挥的欲望得到满足才能真正让人兴奋。
3.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确立正确的认识。以为古诗文只是些古人的遗物,是古代文人、文字、文学的发展历史资料,只让现代人记忆、了解、知其存在即可的东西。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它是考点之一。
4.学生无法进行古诗文创作。对古诗文的应用仅止于拾人牙慧,引用三几名句而已。
为此,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对古诗文教学进行一个试改。
我们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先进入第一层次:对字进行敲炼、对词进行累积、对句进行存储、对段进行背诵、对篇进行析译。然后进入第二层次:对字进行组词、对词进行造句、对句进行仿改。再进入第三层次:古诗文仿作、创作。这样设置才符合认识规律,使佛洛伊德认知流程:认知 存储 派生 创造重新认知能够完整无缺。唯如此,才能使学生高低层次思维活动得到协调和互动,使学习和兴趣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交互递进,从而完成对古诗文知识的形成、意义、理论的建构,达到较深层次的掌握,甚至达到灵活使用、自如创作的程度。
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调整课堂目标,形成学、创互动
书法中的甲骨、钟鼎、秦篆、汉隶等书体,其工具性质已日渐隐没,但它在创造书法艺术和研究书法的传承、发展方面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一个书法家能不学古文字书法而能达到书法的上乘境界。古诗文也正是如此,其工具性已日益淡化,但其艺术价值、文学史料价值和人文性质将长存。唯有学好古诗文,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现代文,才能准确、美妙地创作现代文,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学者能不学古诗文而能积淀中国文学的深厚修养”,而且学古诗文是学好现代文的必由之路!
为此,使学生学好古诗文应该有放眼一生的远度,而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多赚三两分。故而古诗文教学总体指导性目标不妨定为:培养学生在古诗文领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形成与年级相应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较深层次地参与鉴赏和创作,先明字、词、句、段、篇之意,再进行仿句、仿段、仿篇尝试,或“明意”与“仿写”交互进行。课外进行创作训练。
例如:学《滕王阁序》,明意之后,就进行仿写训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先对划线句子进行仿写,再在课后仿写整段。
学生仿写结果不少:①并笔墨于小桌,学文理于课堂。②俨碗筷于小店,吃土鸡于大桌。③买蔬果于超市,煮饭菜于厨房。④集群贤于案牍,谈大道于晨夕。
笔者摘录部分在黑板点评,与同学们一同评改,这个环节最为热闹欢腾。大家各抒己见,各提方案,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互表钦佩,时而捉对掐脖,几乎所有人都创意高涨。
最终修改结果:①并笔墨于小桌,学文理于课堂。②俨碗箸于小肆,食土鸡于大桌。③买蔬果于超市,烹羹肴于厨房。④集经典于木案,会圣贤于草堂。
在仿写和创作的过程中,“炼字”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字是成文最基本的元素,遣词用字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和个性。在高中古诗文教学里,“炼字”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与课堂相关的作业中安排学生仿写句段或独立创作,构成课文理解与创造使用的互动态势。
二、畅顺阅读渠道,重视课外积累
课外阅读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每晚晚读前在黑板抄上一首古诗、一幅楹联、一个名句、一段美文,如“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等等,让学生阅读、鉴赏、品味。对个别内容,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评析、“炼字”训练或仿写训练。如此坚持不懈,对学生的积累和能力都有很大的裨益。
三、注重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
(一)举行古诗文的朗诵活动
模仿古人吟哦之态,进入作者意境,品味作者情文。例如讲《滕王阁序》时,请学生分组派代表分别朗诵文段,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时,一位同学卷了本书,在讲台上顾盼行吟,目光遐远,如儒雅高士,于崇山上路,峨冠博带,临风骋怀,持卷舒袖,指点山川,为这段文字作了十分精确的演绎。
(二)以鉴赏激发兴趣
将学生的仿写和创作训练提高到鉴赏的高度进行评析。如前面的习作2,是布置学生在《六国论》的课后仿写第一、二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一份作业。
该学生原仿写为:“考试失利,非食不饱、睡不香,弊在贪玩。贪玩则不学,失利之道也。”
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这份作业,不少学生提出意见,如:1.食、睡与考试关系不够必然,不如改为:“书不有、体不舒”。众人又提出“书不有、体不舒”用字欠当,最后定为“书不备、体不健”。2.“贪玩”无古诗文味,不如改为“疏懒”之类。3.“不学”与原文的“力亏”不对仗,故改为“学疏”,回看全段发觉“疏”字用了两次,不妙,考虑到将“不学”改用“学疏”很有味道,遂回过头来将“疏懒”改掉,终于定为“恶劳”。
又比如习作3,是一次对联练习,给出上联“鹰起天云碎”。征得下联不少,如“蜂鸣花蕊香”、“雪尽马蹄轻”、“车动烟尘飞”等等。其中一份作业是“龙降风雨跟”,在课堂一同鉴赏时,有同学认为“龙腾”胜于“龙降”,但“腾”与“起”近义,遭否定。有同学觉得鹰是真实的,而龙是神话的,不如改“龙降”为“虎啸”,接着大家想到虎吼声若沉雷,山鸣谷应,故再将“风雨”改为“风雷”,“跟”改为“生”。
这样的“炼字”训练,同学们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自我完善的欲望,深深地投入到字、词、句的建构中,效果相当得好。
四、以激励增强自学原动力
(一)在适当时机与同学们谈论古人的故事,如解晋、纪晓岚等的对联趣事,李白、杜牧、坡等的赋诗逸事,拉近与古人的距离,展示古诗文的魅力,制造同学们的偶像效应。
(二)对好作品、好作者给予夸张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不断以成就感诱发同学们的上进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奇文共赏”,在手抄报选录,推荐到校园报发表等等。
(三)指出学习古诗文对创作现代文的功效。比如有位同学写《珍惜青春》的演讲稿,其中有一段:同学们啊!别让内心的“本拉格寒流”侵扰我们的意志——使本应美丽富饶的海滨风化成沙漠,……天可补,山可移,海可填,但青春之既逝,不可重来,岁月虚度了,天下间哪里有后悔的良药?其他同学听了他的试讲,帮他进行了改良,上面这段将“风化成沙漠”改为“风化成干燥贫瘠的沙漠”,“青春之既逝……良药”改为“青春之既逝,不可重来,岁月之既往,不可复追,天下间又哪里有治疗后悔的良药?”修改之后,演讲起来句式整齐、气韵生动,化普通为神奇。
古诗文,中国文学中的宝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以亲切的心态走进它,它就会向我们展示它的博大、精深、价值、魅力。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之,爱上古诗文,则学好古诗文非唯梦矣。
参考文献:
[1]潘涌,哲思言.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06).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袁行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