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童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童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童话

英文童话范文1

在日本古书染色文献《延喜式》中,记有藕合色衣服的制染方法“:黄栌绫一匹(,用)栌十四斤,苏枋木十一斤,酢二斤,灰三斛,薪八荷。”酢即醋,薪指木柴。由于材料的限制暂无法实施该实验,其结果待以后再做分析,此处笔者不表明观点。通过对古代文献及出土的染织品文物的研究不难看出“藕荷”在古代多用于妇女的服饰,并以丝织品居多。在明清两代,我国染织业发达,百花齐放,其中以云锦最为艳丽夺目。云锦妆花织物的颜色浓而不重,艳而不俗,呈现出庄重典雅的效果。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巧妙运用了“色晕”的处理技巧,简单地说就是将图案用深浅不同的色彩几重织出,大朵的主题花一般用“三晕”,增加了色彩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其中“三晕”中紫色系颜色由浅至深运用的是藕荷,青莲搭配紫酱。清代许多丝织服饰色彩运用“藕荷”,如今我们让仍然可以通过近代一些流传下来的文物一睹其貌。除了纺织物,我国的传统民间绘画也是色彩纷呈,民间绘画颜色的调配由两色相合,多到五色相合《。中国画色彩艺术》一书中提到“藕合”的调配为:花青一,胭脂三,洋红三,粉二。(此处所述的“藕合”应是浅淡微红的紫色,而不是《扬州画舫录》中所说的“深紫绿色曰藕合”的颜色。)根据以上考证,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常使用的“藕合”同“藕荷”,浅紫色而微红,下文中提到的“藕合”都指该色。而《扬州画舫录》中的“藕合”则为与藕褐相似的颜色。

2制作方法

“藕合”可归为紫色系,首先从大的方面着手研究其染色的方法。在我国,染紫色的草木染料主要有紫草、紫苏《。天工开物》中记载,“染紫色,先用苏木煮水染成底色,再配上青矾作为是颜色容易附着媒染剂。”清人郑复光曾说:“凡色万有不齐,皆可以五色概之,皆可以浓淡概之。”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详细染制方法,但通过对其色彩特点的分析以及染色经验可以假定一个实验方案,既以苏木为主要染料,通过对染液与水的比例调配,媒染剂的运用以及套染的选择来控制染色效果。这与国画中的施色技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使用套染方法,则可拟定多种实验方法。大致过程为染蓝后套红。染蓝需要的材料为蓝靛染料;染红需要的材料为苏木或紫胶。

3主要材料

苏木。苏木又名苏枋、苏方、苏芳,原产地为印度、马来西亚。苏枋被当作染色材料,早在唐代被引进中国,目前主产地为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岛、四川。苏木的心材色彩呈现带有红色感觉的黄色,在欧洲曾经被用来作为红葡萄酒的染色用。苏木是使用其树干的中心部,如果使用二氧化铁来媒染的话,就会得到偏紫的红相染色效果。靛蓝。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蓝”。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紫胶。紫胶虫吸取寄主树树液后分泌出的紫色天然树脂。又称虫胶、赤胶、紫草茸等,可作为良好的食用红色素。紫胶首先是用作药材,其次用作染料。《吴录》说紫胶可以染絮物(即丝织品);苏颂著《本草图经》说今医方亦罕用,惟染家所需,说明到了宋代紫胶用作染料,已超过药用了。

4色彩定义

英文童话范文2

毛茸茸的,像雪,似球

风儿吹到哪儿

他就飘到哪儿

就在那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还述说着他那美丽的童话……

他不像玫瑰那样娇媚动人

他不像樱花那样清香四溢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骄阳下

任凭风雨打落他的每根细发

不为别的

英文童话范文3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它受着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工具。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语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个词或短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有时即便所指的是相同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该事物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人对外国人讲了一个笑话,相反对方却受到了伤害;外国人听了一句话后捧腹大笑,而我们却莫名其妙。据语言学家讲,在国际交往中,对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往往会比语言知识的缺乏犯下的错误更严重。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人与动物的近邻关系使人们非常熟悉它们的习性,渐渐地人们便常常把某些动物身上某些特性或品质与人类生活中某些人的特点加以联系,于是人类的语言中常常出现动物,因而人类的语言也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活泼。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对相同动物的熟悉程度不同,加之各民族所特有的神话传说、历史风貌及寓言故事等,使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褒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不同语言的文化共识 在人类发展史上,民族迁徙、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酝酿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共识。就是这种共识加快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信息交流及沟通。虽然中英语言不同,但动物传达信息未必不同。 例如猪(pig)。它所得到待遇可以说最糟,人们总是吃猪肉(pork)的同时对猪恶语相加,真可谓以怨报德。中国人养猪的历史悠久和经验丰富,除一些少数民族外,对猪肉的食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不仅食肉,觉得内脏也美味)。但在中文里,猪却以“懒、笨、蠢”闻名,如“蠢猪”、“蠢货”、“肥猪(指身体胖而蠢的人)”、“猪狗不如”、“人头猪脑”、“猪圈(肮脏的地方)”等等。西方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对猪的嘲讽诸多: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buy apig in a poke(未见实物而瞎买东西);to pig together(像猪一般地挤在一起生活);as far as a pig(肥得像猪);cold pig(用冷水把睡着的人泼醒的方法);drive one’s pigs to mar-ket(打鼾);grease the fat pig(对有钱人行贿);sellapig in a bag(挂羊头卖狗肉);sweat like a pig(因出力或恐惧而全身冒汗);teach a pig to play on aflute(做荒唐、不可能的事);live like pigs in clover(生活优裕,养尊处优);Pigs might fly(if they hadwings)(除非公鸡下蛋,奇事也许会发生)等等。

二、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相距甚远,而且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较深的文化积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更是东西相隔,各自为政。两国人民的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对动物的认识上有三个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比较突出。 (一)信仰差异 中西信仰不同。中国人信仰自由,有信佛教的也有信道教的,还有信基督、穆斯林的。而英美人信仰基督者居多,一生都离不开———受洗、祈祷、婚礼、忏悔、葬礼。信仰不同,有时对同种动物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象。 例如龙(dragon)。中国人的“龙崇拜”历史可谓悠久、程度可谓大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意味着至高权威,受景仰的程度可与西方人的上帝类似。 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人们把龙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威严、权威;凤代表后妃,端庄、文雅。在今天的东方龙仍备受推崇。“亚洲四小龙”是经济腾飞的典范;“龙子龙孙”是国人骄傲的自称。龙象征吉祥,所以中文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传统中也常给孩子起名用“龙”字。有关“龙”字,有很多的成语,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跃凤鸣”、“龙凤呈祥”等。 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凶残可怕、能喷烟吐火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就讲到和这种怪物———龙作斗争的故事,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是公园700年左右盎格鲁-撒克逊人关于贝奥伍尔夫(Beowulf)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伍尔夫打败妖怪格伦而(Grendel)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英语中赞扬龙的词语也非常少,多数含有贬义,而“Dragon”多指严厉的人,凶暴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等。如果称女性为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有关dragon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不和的种子);blind dragon(青年男女初谈恋爱时的陪客,多为已婚妇女);the old Dragon(魔鬼)。 有趣的是,中国图上的龙没有翅膀,却能腾飞。但《圣经》中,人类祖先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偷食禁果而犯下滔天大罪,最终被上帝驱出伊甸园。 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加之古代非洲传说中的诸多图腾(如济慈之“Lamia”的源泉)亦有蛇类形象。因而snake多指冷酷阴险的人,虚伪的人,卑鄙的人,不可靠的人;美国俚语指追求和欺骗少女的流氓(一般指男青年);男阿飞。如:John’behavior showedhim to be a snake.约翰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人。与snake组成的习语、谚语有许多,如:a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敌人;潜伏的危险;阴险而伪善的朋友);warm/cherish a snake in one’sbosom(姑息坏人;养虎贻患);Great snake!(啊呀!天啊!);have/see snakes in one’s boots(烂醉如泥;患震颤性谵妄);poor snake(穷人;干苦力的人);raise/wake snakes(引起骚动;制造恐慌;引起激烈的争吵);scotch the snake(not kill it)(刺伤了蛇身却没杀死它,使它暂时不为害但留有后患)等。#p#分页标题#e# (二)概念差异有的动物形象虽和信仰无关,但中英人却有截然不同的概念。就以狗(dog)为例。 是人类的朋友,这在两个文化中类似。可为伴,还可看家。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个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并没普遍认可狗,虽然许多中国人喜欢把狗当宠物养,但“狗”一词,在中国人眼里是贬义的,狗在中文里是一种卑微的、遭人鄙视的下贱动物,中文中许多与狗有关的习语含有贬义: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腿子”、“狗崽子”,“狗奴才”、“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虽然近几年养狗的人越来越多,“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在中国人眼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西方,“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家庭成员之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人们往往认为它忠诚、友好、可爱,含有褒情善意。在英语习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是赞誉之辞,经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但按字面译成汉语这句话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完全是一句骂人话。在这儿“狗”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类似的还有:ajolly/gay dog(快活的人,有趣的伙伴);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最重要的人);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教八十岁的姥姥学吹打;是守旧的人接受新事物)。还有一些用狗表达的谚语: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do not/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当然,英语中也有说狗的坏话的:a dead dog(没用的东西、废物);die as a dog’s death/die like adog(可耻地死去、悲惨的死去);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wake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谚语: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Hungry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饥不择食);The dogthat fetches will carry.(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三)关注差异 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及物资条件不同导致关注点的不同。鼠患处猫受到欢迎,北极人则离不开狗;鸬鹚在水乡金贵,而在北方只是一盘菜。也就是说同一样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环境下可能有着不同的关注程度。以狮子(lion)为例。 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狮拥有夸张的鬃毛,在中国和英国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在亚洲西部和非洲。据说狮子是从传说来的,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 它影响了我国的建筑业,不知从何时起,狮子成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一些商店的门口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艺术装饰。 狮子(lion)在英文中意义很多,“勇敢”、“尊严”、“威武”、“强大”;“名人”、“社交场合的名人”;英国还以lion象征自己国家,狮子徽章(象征英国);the British Lion英国的别称;Lion(英王查理一世);在特定场合beard the lion或twist the lion’s tail用来表示(冒犯英国人、藐视英国);see the lions(游览名胜);还有习语: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等。它还有“强权”、“困难”、“危险”之意,如:a lionin the way/path(拦路虎———尤指臆想的危险);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太岁头上动土、虎口拔牙);throw/feed sb.to the lion(把某人送人狮口、虎穴———遇危难时丢下不管);the lion’s share(最大、最好的份额)。

三、结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感情,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赋予同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一般是不同的。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用动物的某种象征意义承载着文化信息,因此动物象征意义的错位很容易引起误解,发生交际障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了解这些知识,中英两国跨文化交际逐步加深,对中英文化中动物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则可以在英语学习中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英文童话范文4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

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这是因为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传统戏剧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的统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所以,当电影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出现之时,人们必然会按照已有的接受模式来看待它。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如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摄制的家庭《孤儿救祖记》,导演郑正秋将“教孝”、“惩恶”、“劝学”等思想融入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当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片中人物塑造善恶分明,情节极富戏剧性。而明星影片公司的另一些作品,如《火烧莲云寺》及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左翼电影的优秀代表《渔光曲》等也都是遵循戏剧的套路,精心制造矛盾冲突,完整讲述一个一波三折的悲情故事。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取材资源。因为它绝大多数是历史题材,其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等传统思想,比如仁和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和为贵等。很多优秀的影片都是取材于此,如《花木兰》《青蛇》《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赵氏孤儿》《赤壁》等。

其次,在戏剧虚拟性的影响下,将影片中的人与戏融合在一起,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独特意义,比如《霸王别姬》《人鬼情》《胭脂扣》《活着》《刀马旦》《游园惊梦》等。在这些电影中,一方面戏台是影片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将主人公和戏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戏曲成为影片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两者互相推动影片发展,最终达到。同时,采用传统戏曲作为电影故事来源的优势在于,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会带给观众极大的亲切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故事吸引力。而电影《梅兰芳》则是将京剧界大师级人物的一生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一部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影片。

第三,在电影中穿插戏曲唱段或音乐,可营造气氛,渲染抒彩,达到为剧情服务的目的。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戏曲巧妙融入电影,三姨太梅珊幽怨凄凉的京戏配合着粗犷的大院,不但增添了大院的清冷寂寞,同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给整部影片涂上了神秘悲情的色彩。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是以京剧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戏曲演员一生的悲欢离合。整部电影音乐引入京剧音乐的元素,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悲苦命运在京戏的鼓乐声中展开,达到水融的戏剧效果,营造出沧桑的历史氛围。

英文童话范文5

一、影视服装的内容及含义

影视服装是以影片内容为出发点,对人物的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对其服饰及相关配饰做出整体设计,从而直观地展示影视人物所处的年代、地域及故事情节。影响影视服饰的因素众多,如时代特征、社会潮流以及文化氛围等都会对影视服饰产生影响。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服饰可以有效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影片整体气氛的塑造也离不开影视服饰的作用。此外,影视服装也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体现,反映了时代特征。

二、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

(一)影视服装传播传统文化,反映政治、经济与生活特征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实行等级制度,而且非常严格,人有等级之分,相应的,服装与颜色也有了等级的区别。古代中国,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是着装者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反应。自古以来,我国便有“衣冠王国”的称号,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经济和文化获得了极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服饰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突破。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影视剧,可以体会到隋唐时期服饰文化的灿烂多彩。如(《大明宫词》中,人物服饰造型设计不乏现代时尚气息,同时也融合了浓厚的古代特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体验,是对唐朝时期社会与文化繁荣的侧面展示,勾勒出一幅幅如梦般的画面。在影视服装中,讲究神似而不是刻意追求外形上完全一致,充分利用现代面料的多样化来表现服b的美感,对唐朝服饰中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因素进行完美展现,例如宽大衣袖、露肩露胸等,这也正好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该剧的服饰整体呈现出唯美、俏丽的感觉,就像一首诗词,无论是否能够真正表现出唐朝时期的大胆衣着及华丽浓艳,仍然给人时空交错的美感。

而另外一部我们熟知的影视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表现唐朝时的繁华,然而却是在展现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乱世,该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帝王更换频率最高的年代。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影片中却使用了大量金黄色铺陈,女子穿戴方面也是极力妖艳,以此来突出场面的华丽。据相关史书中对中国服饰的记载得知,大约在晚唐时期,服饰便开始呈现秀丽精致的特点,盛唐时期宽大的衣袖也开始发展成窄身合体的类型。五代十国时期,裙腰基本落至腰间,相应的,裙带也比较狭长,盛唐时期服饰的这种雍容丰腴特点,被五代时期的秀润玲珑之气取代。

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可以反映出影片所对应历史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正是影视服装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服装设计师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特点进行考量并通过服装进行反映。

(二)影视服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而服饰文化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在服饰方面便有了诸多学问,例如平民不能戴冠,绫罗绸缎专供贵族官员享用,老百姓只能穿着素色粗布衣服。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色泽把青、红、黑、白、黄当作正色,来代表天下各方的颜色。其中黄色最为尊贵,古代皇帝朝服便是以黄色为主。在古代传统礼俗中,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变换服装颜色,也就是春天对应青色,夏天对应红色,长夏对应黄色,秋季对应白色,而冬季对应黑色。十二章纹在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一直是历朝历代皇帝冕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都不曾改变。在中国古代的十二章纹中,黄色以及龙的图案都代表了帝王的最高权力。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补子图案以及女眷的服饰图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的塑造都是通过传统服饰文化而进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民俗文化属于一定时期的民间风俗习惯与现象。民俗文化主要可以体现在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范围,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婚嫁、祭祀以及民俗等一些重大盛典中人们所穿服装具有非常多的学问,红色代表喜庆,黑白表示哀悼,通过不同的图案传达不同的祝愿,例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连年有余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祝福寓意的图案。此外,民俗文化受各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例如,儒家思想由于重视封建伦理纲常,所以在服饰色彩中也是极力主张本色,提倡简朴。能够表现民俗文化的影视剧非常多,例如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夜宴》等,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服饰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影视服装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除了民间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以及巫术等。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影视作品中,神话人物的造型设计能够突出展示中国特色及民族特性,这与西方动画造型完全不一样。孙悟空、唐僧、玉皇大帝等人物的服装造型灵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敦煌壁画、剪纸以及皮影等等,都是其服装造型的来源。

(三)影视服装是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以及现代艺术的融合

服装设计师通常根据剧本以及导演对故事中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而展开服装设计,在影视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影视文化的影响。在影视文化中,视与听、动和静、表现和再现集于一体,融合了戏剧、舞蹈、文学与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欣赏者能够有美的体验。虽然各影视片中展现给欣赏者的服饰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各异,但是所体现的服饰文化是统一的。影视不仅把传统文化及现代时尚理念相融合并加以传播,而且也使得其中的服饰文化流行起来,这又使得人们对影视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提升了影视的艺术效果。服装设计师在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中,综合利用了款式、色彩以及面料等多种元素,使得服饰的艺术表现力更强。例如《花样年华》是人们所熟知的电影,电影中有关服饰文化的画面众多,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中服饰、音乐、场景等来读出主角的内心思想。为了表现影视剧的怀旧情怀,导演采用了色调灰暗的上海旧阁楼,昏暗的灯光以及怀旧的歌曲等。演员张曼玉身着的所有旗袍,无论是花色还是面料都各不相同,加之高超精致的裁剪,使得演员在人物塑造中表现出忧郁、悲伤、大度等情怀,把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欣赏者角度来看,服饰与影视这两种艺术的结合,故事情节在光与影的变换中进行,能够尽展影视服装的魅力。

(四)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物塑造

对一部影片而言,服装也许并不是关键因素,然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却和服装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物塑造中,尽管离不开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内在性格展示,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欣赏者直接欣赏到的是人物的服装。可见服装是影视人物塑造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服装的色彩、面料及图案代表了人物的身份及地位,人物的性格及酆靡部梢酝ü服饰来表达。例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属于比较经典的电视剧。在该剧中,对人物林黛玉的塑造中,将其造型设计为以清、雅为主,因此,其服饰主色调采用了白、蓝、粉三种颜色,由于梅代表了冷艳,兰代表了馨雅,因此林黛玉的服装图案多以梅、兰为主,为了展现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服装面料主要以纱、丝等轻薄面料为主。这些服装设计的细节之处是对人物个性最巧妙的展示。

三、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影视服装设计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便是通过影视作品来对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弘扬和继承。影视服装设计随着传统文化和服装发展的演变而变化,其中,影视服装设计又对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的迁徙做了记录。影视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通性。影视服装取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视服装设计者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大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第二,不同性。影视服装体现了影视片中人物特定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人文特点以及民族民风等特点,影视服装设计者要认识到这一特征,并且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加工,因地制宜。第三,顺承性。影视服装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相辉相映,相互影响,相互体现。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变动中的大众审美与流行趋势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截然不同。要在不断变化中追求公共性,在不同中。根据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政治动向、潮流风向、社会导向等趋势,既要符合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观众个体的审美情趣,又要寻求创新突破,才会让影视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四、结语

英文童话范文6

一、华莱坞电影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电影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的舶来品,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在两千年前就有差不多的像样的小说和故事集,比如《山海经》、《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还有一系列诡异故事性很强的志怪小说像《子不语》、《聊斋志异》等,中国历史也是具有相当强的故事性,而我们的历史记录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是最完善的。可见,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剧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将中国的京剧推向世界。中国的四大名著、神话故事、侠义小说,数不胜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早些年的电影也是这样在做,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城南旧事》、《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芙蓉镇》、《红高粱》等,近几年的《英雄》、《赤壁》、《孔子》等。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影中的中国建立起来的,电影传达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人民群众的审美观,还承载着国家的文化。因此,与其花大价钱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不如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将传统文化以及创新融入电影中,既宣传了中国,又打开了国际电影市场,打破西方电影的垄断,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

二、华莱坞电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