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招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绝招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绝招教学设计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1

如何让“练习”这一载体,在新课标语境下发挥“导学”的功效,实现课堂的生本化追求呢?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保障“学”得充分

如何改变“以教为主”的阅读教学现状?王荣生教授认为,有效的思路应该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练习的整体建构,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让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一次教学调研过程中,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寓言两则》之《亡羊补牢》,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程序如下安排:1.讲解“亡羊补牢”的意思;2.学习生字新词;3.问:牧羊人丢了几次羊?结果怎样?寻找牧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通过“牧羊人怎么讲”“街坊怎么回答”的问答,分角色朗读训练;4.再问:牧羊人怎么做?来得及吗?你会对他怎么说?以此揭示寓意。

此节课的教学特点是:囿于教材,就文论文,按图索骥,教师具用浓厚的主导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缺失言语实践的平台,消极被动,学习的热情未能被激发。课堂看似顺畅,但学生的思维逼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亦步亦趋。

而第二位教师利用“连环画”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她是这样执教的:出示四幅插图(“第一次丢羊”插图、“牧羊人与街坊的对话”插图、“第二次丢羊”插图、“把羊圈补得结结实实”的插图)。步骤1:让学生排列打乱顺序的插图,讲讲理由;步骤2:根据插图,学生逐一试讲故事;步骤3:看看课文中的描写,哪些情节与信息不能丢,完成表格练习,进行“信息检索”;步骤4:在学生“信息”交流中,随机深入学习课文,进行“三度”对比:① “两次丢羊”情景的比较:什么一样?有什么不同?②牧羊人与街坊对于第一次丢羊反应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你会怎么劝牧羊人?③“补上羊圈”的部分:牧羊人的想法与做法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步骤5:根据学习与体验,串讲整个故事。

“讲故事”课堂练习的切入与活动的整体构建,用“练习”替代“讲解”,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发挥“倒逼机制”的功效,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从而撬动一成不变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开放化”的练习评价,暴露“学”的起点

练习设计是宽广的还是狭窄的?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它的设计走向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因为“练习”安排直观,易监控,好操作,它的教学诊断与教学评价功能也非常强大。

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初读课文阶段,教师便呈现一个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并在书的空白地方批注。

学生板演的答案五花八门:为人小气、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省钱、爱钱如命、抠门、记忆力很好、非常小气、守财奴、小肚鸡肠……

学生对文本人物品质的初步感受,便成为了教师施教的起点与落点。通过品读、表演等形式,在课的结尾,教师再次导出这一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让学生重新思考:作者笔下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同学想上来修改的吗?

生1:“爱钱如命”应改为“爱钱胜命”。

生2:“记忆力很好”不确切。

生3:“省钱”不对,省钱、节约是美德,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人,为什么还省钱,摆明了是吝啬。这个词不恰当。

生4:“小肚鸡肠”指的是记仇,心胸不广,在这里也不对。

以上的练习设计成为了深入教学的“发动机”、“助推器”,它以“开放”的姿态监测出学生的阅读起点,呈现学习的真实状态,课末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观点,从而让设计嵌入到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使练习发挥了极大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明显增量。

三、 “核心化”的练习设计,撑起“学”的全程

好的阅读课,要设计1~2个核心课堂练习,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使之成为架构整个阅读课堂的支撑和工具。

绝招》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丢人,于是,回家苦练绝招,第二次比绝招令人羡慕的情景,文本极富儿童生活气息。有位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三份以“小柱子的日记”为载体的练习,形成了阅读教学富有特色的“第二文本”:

练习1:把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失败的落寞写成日记。

练习2:展开联想,再现苦练绝招的小柱子。

练习3: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用动作、神态、表情表现小柱子比绝招失败时的失落心情的写法,把小柱子第二次比绝招成功的高兴之情描写出来。

以上“练习”为教学设计出别出心裁又富有张力的学习活动,也以学生学的活动展开,避免了说教和灌输。三个核心练习的提炼与推进,完成了本课的主要阅读任务。使课文学习告别了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

四、 “加工化”的练习融合,减轻“学”的负担

现在的阅读课,课堂上的活动大多是教师占据和把控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不动笔、不做练习,只是听老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提问,配合一下老师教的活动。而课外则要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好的语文课应该将课外作业加工成好的课堂练习,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融入课堂整体学习,减少课外负担。

有位教师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课时,在教到卡罗尔家通过广告获得小猫后,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小猫“调皮不羁,可爱却难以收拾”这一节时,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练习。

《课堂作业本》第5题的题目是这样的:卡罗尔非常想要一只猫,于是登了个广告得到了好多好多的猫,观察一下下面的图画(配有小猫各种形态与动作的图画),你能填一填吗?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还有的小猫( )。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人本 动态观;创造性;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1-0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首古诗《所见》,在教学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当学生们理解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意思后,有位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他会去捕蝉吗?怎样捕呢?”

“这简单,拿个网罩来捕不就行了。”

“可哪里有呢?”旁边的几位学生也开始参与了话题。

声音虽小,但我听得很清楚,我的心被他们敲动了,因为这也曾是我们儿时的乐趣。于是我便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学生见我也兴致勃勃,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便纷纷出主意,思考着怎样捕蝉,最后觉得最现实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爬树;二是站在牛背上。于是我随机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棵柳树,柳树上画了一只蝉。

“我们就用爬牛背这个方法吧!用板凳做牛,谁来抓住这只蝉?”

几个男同学争着举手,其他学生也个个都瞪大了惊奇的双眼。于是我便请了一个,表演完了,学生们纷纷摇头。

我不禁问道:“他能捕到这只蝉吗?”

生:“不能,我看到他毫无顾忌地站在牛背上,而且抓蝉的动作太慢了,他手还没伸过去,说不定蝉就飞走了。”

于是我又请了一位。并提示:“这次你们看好了,看看他能不能抓住蝉。”表演完了,学生们发出愉悦的呼声,“能。”“为什么他能呢?”

生1:“我看到他在牛背上站起来时是小心翼翼的。”

“小心翼翼,这个词用得很好,你怎么知道他小心翼翼呢?”

生1:“他两只眼睛直盯着鸣蝉。”

“观察真仔细,你连神态都观察到了。”

生2:“我还看到他是慢慢站起来的,所以看起来他很小心,这样蝉就不容易发觉。”

生3:“他的手是慢慢抬起来的,如果快了会惊动了蝉。”

“讲得好。”

生4:“老师,我补充一下,他的手是先慢后快,刚抬起时是慢的,到后来快靠近蝉的时候他突然快速的一伸,这样蝉即使发觉了也已晚了,被他捉住了。”

“你真不简单,XX捕蝉的绝招都让你给学去了。”

“那谁能把刚才捕蝉的情景连起来说一遍。”

最后在学生的合作和我的指导下,描述了一断精彩的捕蝉情景,

我不禁为我自己和我的学生喝彩,心里有一种妙手偶得的愉悦,我细细地回味着这课堂的美妙。

一、营造一个“人本”课堂

学生的节外生枝是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我很庆幸小时玩过蝉,我庆幸在课堂中捕捉到了这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我对捕蝉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堂显现出了生命的活力。教师只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给予学生平等民主的地位,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必然会引发心灵的碰撞。而此时我们如果对这些窃窃私语者装聋作哑,甚至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那我们不又是回到老路上去了吗?新课程指导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活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给学生的心灵松绑,就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树立教学设计动态观

曾经看到有专家这样来理解教学设计: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三、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所见》这首诗里面只是讲牧童“意欲捕鸣蝉”,而并没有讲到牧童怎样去捕鸣蝉,这是诗中的一个空白,但学生感兴趣啊!他们想知道啊!我想教材价值还在于由师生共同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四、让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互融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整合教材资源,创设灵动思维启动环境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学生早早接触了电脑、手机和网络,对信息技术有一定学习探知基础,当课堂教学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时,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学生学习兴趣大多取决于灵动性设计,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多重整合,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取向,筛选适宜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宜的学习时空条件。

学生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具体教学设计时,需要有统筹意识,以观照大多数学生学习实际。如学习“资源管理器”,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优盘。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找到资源管理器:我这里下载了一个文件,文件名为:神奇。里面内容充满神奇色彩,利用你手中的优盘,将这个文件复制下来。学生根据教师提示,都兴致勃勃地展开行动。有些学生找不到途径和操作方法,其他同学给出积极帮助。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发动学生讲述操作过程。并给出树形目录定义,讲解资源管理器相关按钮的作用,学生顺利掌握相关认知。

教师不是直接教学教材内容,而是先让学生展开相关操作,先熟悉操作程序,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了学习内容,包括建立相关概念。教师这样整合教材内容,有效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学生都想知道那个神奇的文件里到底有什么内容,自然有了操作热情。当学生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时,教师让学生回顾性讲解操作过程,这无疑是强化学习。

二、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灵动思维引擎

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个性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灵动思维引擎,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教师示范操作展示、形象直观讲解、实物现场展示解析、挂图操作流程解x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多媒体多元介入课堂教学,给教师带来众多选择。多媒体可以将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材料,直观形象地展示到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环境,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增,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如“使你的文章漂亮起来”主要涉及文字的格式设置问题,为让学生有更丰富感知机会,教师先进行示范展示,为学生提供多个精美的文档,并让学生说说这些文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有学生说:这些文字用多种颜色作为背景,给人以朦胧的感觉,有些文字还带有阴影,显得很有艺术性。也有学生说:这些文字笔画都很粗壮,字体也和我们平时见过的不一样,像书法家写的毛笔字。教师随即引导:这些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是做了文字格式化的处理。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绝招呢?学生自然是异口同声。教师开始示范操作展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巧和方法。

教师先用典型案例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情境,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成功激活,其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

三、精选引导方法,塑造课堂灵动思维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对教法资源展开多重优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精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建立灵动思维基础。特别是合作学习形式的全面优化升级,这是教师最需要直面的课题。小组合作操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见学法运用,教师要注意优化合作学习小组构建形式,根据不同学习任务需要,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自由组合,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在合作学习启动后,不妨引入游戏、竞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思维。

如进行“给文章加上标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键盘,并让学生说出键盘上有哪些标点符号。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逗号、句号、分号、问号、引号、书名号等。教师让学生打出省略号、破折号、着重号等,学生都不知如何操作了。教师随即展开引导:电脑里有丰富的符号信息,想要什么符号就有什么符号,关键是如何找到这些符号的位置。可以先打开文档,单击文档上面菜单中的“插入”,会出现很多按钮,找到“符号”,单击之后,会出现符号栏,这里有你需要的所有符号。选中后单击,这个符号就会出现在文档光标处。学生马上展开实践操作,验证教师引导操作。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学;情景创设;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景。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产生这一知识的背景。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一般可分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设计教学情节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比较简单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小学生好奇心强,不服输,有很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悬念,来诱发学生揭开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意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新课标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学期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课时,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上课时我就让学生做游戏导入新课,经过简单的构思,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5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此话一出,马上有同学开始在底下讨论,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几个学生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带者问题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以此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经验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使他们能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这也符合新课改精神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2 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往往会想到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引入一定的情境。但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也可以随时创设情境来组织教学,所以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明显,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出几个数学题让学生解答效果明显要好很多。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且分别规定了他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画图找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的坐标。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根据梯形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教师积极引导他去认真思考,帮助他克服一些具体困难,与他一起分析某个数学问题,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对他自己能够想到的地方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再比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布置了下面一道题目: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要求每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准备好活动工具: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各组交流测量结果、比较每一种测量方法的优劣。通过这样的测量计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巩固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探索数学的绿洲。

3 创设活动情景,合作探究交流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5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能有效地设计好课,应该首先对学科本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有教师说:“天天在教学还不知道教什么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教师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实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科教学必须完成的,但仅仅完成这些还不够,难以形成智慧,这不是学习的全部。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还要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基本经验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后,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分析每个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最后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支撑方式,设计支撑整合点的资源和软件(如图1)。[1]

学科本体分析(教什么)

人类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划分而忽略了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因此应该倒过来想,学科到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2]1.概念本体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是一个非闭合的有向图,由若干原子概念构成若干复合概念。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完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体的层面。2.方法本体是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等,如下页图2所示。方法本体一定会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方法本体的内容缺乏了解,这与教材的编排有关,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里面蕴含的思想方法并没有明确给出,要靠教师自己归纳、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绝招”。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具有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更多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思想方法比较通用,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3.应用本体是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指学科中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对若干方法进行组合才能有效,这种选择和组合是一种策略,因此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组合。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经验和学科态度的形成。

学习规律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基本步骤,然后研究每个基本步骤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找到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即资源和软件。人类学习基本都要经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效果测试三个阶段(如图3)。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方式,而教师的讲授又可分为直接讲授和探究式讲授,对应的学生学习也可分为直接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多种知识获得方式。在知识获得阶段,提供的软件要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实践、建立体系,随时获得资料;在学习过程支撑上提供的软件要能随时得到引导、指导、评价、交流、研讨。在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创新式两种。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对方程的解法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这主要是练习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创新;而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列方程,这就是创新式,它要求学生不仅会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们既要开发技能式的学习资源,更要开发创新式的学习资源。在知识转化阶段应提供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课上、课下,实践、实验类知识的转化提供操作环境。在效果测试阶段,要提供系统训练形成能力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开发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如理化生实验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探索;提供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如几何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等;提供针对性强、高效的训练与提高环境,如中考、高考系统复习等。

整合点诊断及其解决方法

1.整合点诊断

同一节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区别,因此,整合点是有区别的。即便教学过程相同,整合点也可能不同。在完成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高的话,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1)分类诊断策略每类知识的学习方式及相应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挖掘整合点。内容性整合点:①主要在文科教学中知识的快速获取、个性学习指导、学习情境、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学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环境、课上与课下、实践及实验类知识的转化等方面。过程性整合点:针对师生互动的支撑、交流评价环境、学习过程管理的环境等。(2)聚焦诊断策略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在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中寻找整合点。权重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权重大的步骤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诊断整合点的关键步骤。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明显不如信息技术支撑好的步骤。在诊断整合点时要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而又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这样的整合点主要有抽象知识的理解、再现知识存在的情境等环节。

2.解决方法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考数学;思想;渗透

在高考数学教学中,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有些考试题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无法立即得出结论,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在应试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不见得灵,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就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

1稳扎稳打,准确总结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即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从心理的调节、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基础好的同学做选择题、填空题可以控制在较少的时间内,把时间挤出来留给其他题,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就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主要是看怎么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试后,学生自己要认真总结:第一,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第二,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第三,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第四,错因分析,从而调整复习,使复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为打赢高考之战做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的成长。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人类的联系工具之一,具有更多需要沟通和交往的语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将高考试题里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时更具有代表性。

2提倡通法,淡化特技,提高速度

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力求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应予以淡化,以免削弱对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训练。

对高中数学讲授的内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能靠教师不断强调、再三重复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效果一般。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如将性质、定理的内容和关键词以动画或醒目的色彩标志展现在屏幕上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概率的公理化定义、随机变量等。

在抓实了通法的前提下,要寻求一题多解,探求最优解法,拓宽思维领域,克服呆板性,促进灵活性,提倡学生打破陈规陋习、力求标新,培养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改变思维的单一性,突破知识的固定范围。高考复习应提倡通法,淡化“特技”,但我们不应否定发展创造性思维、寻求优化的解法来提高速度。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在进行复习的解题活动中,发挥方法沟通上的灵活性,拓宽解题活动的思维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解题速度。

3加强对应用性、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出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互评阶段,教师对优秀的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对于不太出色的学生,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肯定其优点的存在,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从复习旧知识到导入新课,从新型的应用性问题到互评,一环套一环,层层铺垫,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便于学生操作。这和以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相比较,难度降低了,学生有话可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激情更高了。

当然,在复习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进行合理分组,即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优劣生、能说者与不说者的比例等)。还有,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重视总体,忽略了个体,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考数学教学时渗透高考考试思想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劲头。让学生适应在这个阶段要先审题,在脑海中搜寻有关信息,通过写作充分表达个人知识和观念,再进行构思。构思是一种关于一个主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有问题的自由而广泛的联想或讨论,其组织形式包括个人构思和集体讨论两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