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雨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雨的文章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1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白板笔

学习目标的确定及评价任务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资源与建议

(1)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拓展资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学习目标

(1)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评价任务

《同步解析》第10课

重点

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难点

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一、趣引三峡

师:(PPT放一张10元人民币封面)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

生:三峡

PPT展示余秋雨的《三峡》引出课文: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余秋雨《三峡》

师: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三峡、描写山水美景的美好诗词、文章,明朝文学家张岱说:“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师:张岱认为郦道元是描写纪录山水最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正好是郦道元的三峡。昨天我们第一课时只是梳理了文中字词句的意思,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上郦道元是如何描写三峡的,他笔下的三峡到底有多美。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二、理清层次

师:我们先看“三峡”中的峡,峡的本义:两山夹水处。有峡的地方一般有山有水。因此,课文主要是写三峡的山和水。

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水的呢?

生:季节。

师:第一段有具体的季节吗?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明确: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的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水是峡的筋骨,所以2、3段重点写水;最后一段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拍摄“山水短视频”

假如郦道元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短视频达人,喜欢用镜头记录美景。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将《三峡》这篇文章用视频拍摄出来呢?

既然要拍摄视频,第一步肯定是确定拍摄对象。

(一)确定拍摄对象

1、师:对象有哪些?

明确:我们刚才梳理的结构中,每段写的内容。

2、师:时间有哪些?

明确:每段对应的季节

3、学生自行思考1分钟,举手发言。

4、教师引导。

明确:

(二)明确拍摄方法

师:确定拍摄对象和时间后,接下来我们要明确拍摄方法,也就对应文章写景的手法。

1、学生分小组自行完成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引导。

【拍摄提示——视角:俯拍/仰拍/】

明确:

(三)展现景物特点

师:通过这些拍摄方法,我们能拍出对象的什么特点呢?

(四)优化拍摄顺序

师:郦道元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明确: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的迅疾,与第1段一脉相承,因为有这样的山势,所以水流特别的湍急;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将春冬合为一体描绘,所以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天,逐渐沉静,文脉转缓。

(五)根据我们已经拍摄的4个山水短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其中一个场景吗?

1、师举例:至于深秋时节,峡中清冷肃穆,风萧林寒。猿猴在峭壁叠嶂间攀缘,似也耐不住这凄凉,时时引吭长啸,悲鸣不已。怪不得渔人在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唉,当郦道元只身一人,独立于船头猎猎风中,念及漂泊辛酸、人生沧桑之时,想必也会天涯孤旅青衫湿吧?

2、学生自行思考3分钟。

3、举手分享自己的描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

这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结束语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三峡是美景,也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相信同学们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拿出纸写下你的体会,课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解析》第10课。

2、写一段“三峡风光”解说词,150字左右。

3、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高俊

夏:迅疾

三峡水 春冬:清幽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山:凄婉

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2

冬雨哥哥是家里的老大,老练成熟。冬雨总是与西北风相伴而行。冬雨滴答滴答地下着,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而无情。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人们穿的衣服一天比一天多。

温柔可人的春雨姐姐悄无声息,轻柔地飘洒着,轻轻地抚摸着小草,滋润着大地。那闪烁着点点星光的小水珠,晶莹剔透。小草高兴地探出了脑袋,伸了伸懒腰。花儿在雨中争奇斗艳,蝴蝶在花中翩翩起舞。

小儿子夏雨顽皮淘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狂风大作,树枝在东摇西摆,演奏着狂野的摇滚乐。“轰隆隆”,雷声你追我赶,一道道闪电像一条条银蛇在跳舞。“哗啦”、“哗啦”,黄豆般的雨点从天而降,屋顶上水花四溅,很快汇成了一条宽大的水帘,像飞流直下的小瀑布。一会儿,夏雨就不顽皮了,因为彩虹妹妹出来了,夏雨在忙着和彩虹妹妹嬉戏呢!

秋雨妹妹清新凉爽。秋雨绵绵地下着,淅淅沥沥地洒在大地上,到处都是金色的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好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黄灿灿的稻谷伸了伸自己的腰:“真舒服!”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四兄妹各有各的特点,都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3

南城中学七年级二班 微微雪

“那个秋天留给你的记忆有多少/你看那落叶时/落叶是否向你发笑/……是否也会嗅出秋天的同一个味道/是否也会想起那铺满落叶的街道/”当我读起这首诗,一幅幅秋日风景画,仿佛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段开门见山,引用诗歌开头,新颖恰当,很好。)

秋天是在那个清晨,悄悄地到来了。风轻轻地、柔和地吹着,伴着绵绵的细雨,哦,原来是美丽的灰姑娘姗姗而来。秋,风越田野,人们的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劳累挡不住惬意的笑,收获的笑声,打破了那个清晨的寂静,一群群大雁也徐徐归来。

(生动的描写,优美的语句,给人留下很深刻印象)

走进秋天的田野吧!田野里,成熟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随风起舞,飘散着醉人的芳香,翻腾着滚滚的金波,好象灿烂的彩霞撒落在田间;玉米长出了长长的胡子,一颗颗黄灿灿的饱满的玉米粒向人们展示着秋天特有的姿色。辣椒的脸红红的,像一挂挂等待人们点燃的鞭炮,秋,轻轻地扑上了主人的脸,给我们增添了祝福,给我们增添了喜悦。

(秋天的田野对我们来说是喜悦的,而这一段也正好突出了这一点,比较好)

伴着秋风,让我们走进秋天的农家小院吧!瞧院子里那一棵高大的柿子树,红得多么好看呀!简直像一片火似的。摘下那黄里透红的柿子,软软的,像一个易碎的鸡蛋似的。它是秋天的果实,瞧,它仿佛咧开了嘴,对着我笑呢!

(描写比较生动,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加色彩)

仔细品味着秋雨,让我们走进秋天的街道吧!街道两旁,原先枝叶茂盛的大树,仿佛都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不住地往下掉着。一片片金色的落叶安静地躺在地上,远远望去,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时时过一阵风,它们便翩翩起舞,飘荡开去。

(这一段描写比较好,但是有点不通顺)

哦,秋天!秋,把丰硕的果实留给人间,把美好的祝福留给人间,秋呢,便拂袖而去,树皮摇曳,叶儿欲追随秋天的足迹,乘风而去,在空中打了几个旋转,又飘然落下,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思念和静静的沉思。

(写作文要注意文章的层次……田野,秋风,秋雨……)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4

是的,我的习惯便是这样独特。鲁迅先生曾说:“不料积习从沉默中抬起头来,于是写下了上面的那些文字。”而我一遇见下雨天,那份执拗的积习便也会从心底不可遏制地滋生出来,从来不撑伞地走进雨的世界,领略那不可言说的妙处。

毛毛细雨的时候,我喜欢。我习惯于走在那少见行人的林阴道上,仰着脸,接受雨丝的;伸出手,接住上天的馈赠。偶尔有一骑飞车驰过,却也似“鸟鸣林更幽”一样又增添了几分静谧的神秘。于是故作乡愁地吟起了“亭无言,花无声,只有旅人独自行”的词句。可是忽然又笑笑:“我正青春芳华,愁什么呢?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只是爱这雨中的氛围和独行的快乐,好固执呀。

倾盆大雨的时候,我喜欢。我习惯于站在门前,看着那白亮的水带将这个世界好好清洗一番。那灰暗的天空,那有些阴沉悲凉的气氛,偶尔也会令我联想起“秋雨独揽舟”的苦楚。可是雨过后,天空会更晴朗;那树、那草都被冲洗得清新碧翠;便是那花吧,也都更添就一段含羞带怯的风致了。我希冀的,便是这雨后的景观,更为了那道七彩的虹桥呀。“不霁何虹”,若不是下雨,何处去寻觅这大自然的杰作?雨后的世界,更是显得美丽清洁了许多,于是我常幻想:若是大雨能荡涤这世上的不平和人心的不善,该是世间多么大的幸事!唉,真幼稚呀!

阵雨的时候,我更喜欢。我便拉着小妹一同跑进雨里,故意淋湿自己,享受一下从书桌前解脱出来的轻松和无拘。踩着水,噼噼啪啪地跑着,嘻嘻哈哈地笑着,重温做小孩子时的快乐。我更爱这份任性和自在呀!

哎,窗外的世界,又是属于雨神的了。要去考试,妈妈在身后追着送出雨伞来,我赶紧跑进雨中,回首冲着爱我的母亲嫣然一笑:“不,我习惯了。就爱这样在雨里走呀!”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5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00字(二)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6

1.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熏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节选自张爱玲《秋雨》)

2.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达的语言,而树,它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绝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那是在痛苦地沉思吗?那么轻轻地摇着,没有任何含义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树也有物我两忘的时刻?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那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节选自李汉荣《树木的美感》)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借鉴点】

1.调动感官,仔细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把景物描摹得细致生动,必须首先对其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时要做到眼看、耳听、鼻嗅、肤受、舌舔、脑想六者并用,在描写时也要尽量做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把事物写细腻。如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风的片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春风是抽象的,无形的,最难描绘,但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从听觉上感受,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通过多角度描摹,把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

2.抓住特点,生动描摹。不同的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同样是写雨,若写春雨就要写出它的滋润柔软,若写夏雨就要凸显它的猛烈刚性,若写秋雨就要突出它的缠绵清冷……有时,即使是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写作时一定要抓住特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如张爱玲《秋雨》片段,正是抓住秋季雨中景物的独有特点,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地为我们描绘了雨丝笼罩下的秋的世界。文段通篇运用了比喻,描绘了一幅优美而略带伤感的画面:暗沉沉的天空,灰白的云片,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含着满眼泪珠的洋水仙;在阴沉的萧瑟中,那点缀着嫩蕊的桂花又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每一个比喻是那么新颖而贴切,让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不会单纯描摹景物,景与情在文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具体行文时,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李汉荣《树木的美感》片段正是通过对树木的手势的描写,表达了对树木的情感。在作者眼中,这不仅仅是树木,而是一个有着真实情感的生命。因为心中呵护着一份对生命的珍爱,所以在作者看来,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像人一样充满感情的,都是有着妙不可言的美的。丰富的想象加上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配合,让人读后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树的婀娜,仿佛听到了微风中树的低语。

【快乐仿写】

1.春风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刚刚鼓出芽苞的柳枝,哗哗作响;潺潺的流水带着丁冬的声响为风和柳伴奏;枝头的鸟儿卖弄着柔媚宛转的歌喉;孩子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春装,甜美的歌声在空中回荡……大自然用青青的草地和艳丽的花朵布置了充满童趣的舞台,蓝天和白云是舞台的背景,一切新的生命都在这舞台上,用稚嫩的嗓音唱着生命的欢快童谣。

(王晓怡)

2.阳光照着每一寸土地,蝉躲在茂密的枝叶里,用它洪亮的嗓音唱着情歌;池塘中的青蛙也毫不示弱,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的男高音;雨是夏天的常客,也是打击乐的高手,它用一支支有力的小锤敲打着树叶,敲打着小河,敲打着静默的房屋……大自然用它的热情构造了火热的音乐大厅,在繁华的拥抱中蝴蝶拉着提琴,蜜蜂弹着古筝,连同那蝉声、蛙声、雨声,共同奏响了一曲华丽雄壮的交响乐。

(刘思佳)

3.田野里的蛐蛐在低低地吟唱,吟唱秋天的浩淼和恬静;山坡上的野悠然绽放,清幽的香气如缥缈的歌声;光秃秃的树枝格外纤细了,在秋风中缠绕着,发出呼呼的声音;接近死亡的秋蝉,孤独地唱着凄婉的歌……在萧萧落木中,一行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空中飞过,告别了蛐蛐、秋蝉,告别了、落叶,唱着骊歌,飞向遥远的南方。

(刘炳林)

4.冬是安详的,趴在窗前,静听冬之声。雪花簌簌地落在树上房屋上;几根憔悴的枯枝被厚厚的冰雪压断了,“喀嚓喀嚓”的着;屋檐上晶莹的冰锥,受了地球引力的作用,清脆地投向大地的怀抱;几只麻雀躲在房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在这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大自然用浅吟低唱,庆祝着一年的终结和新一年的开始。

(张雪)

5.走近荷塘,只见它在月光的照耀下宛如一盏明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在随风摇曳。晚风吹起,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愈漂愈远,最终在某个地方消失了。荷花也亲吻着水面。不时有两只不耐寂寞的蛙儿鸣叫,它们也在找自己的玩伴。如果仔细凝望着水面,就会发现几只大鲤鱼跃出水面,仿佛天空就是它们欲跃的龙门。水碧月明,虫鸣声声,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宁静的夏夜。(高涵)

6.顺着田间小路随意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在草地上随意地坐下来,躺下来。蓝蓝的天上,是淡淡的云,大块小块地随意地飘着,我的思绪也随了这云悠悠地飘起来。闭上眼睛,所有的疲惫与忧伤都随着冬的脚步慢慢远去了,脑海中荡漾着的只是思思缕缕美好的回忆。几棵调皮的草儿抚摸着脸庞,轻轻的,柔柔的,像母亲的手。(隋馨)

【片段升格】

景物描写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粗糙地描写,是很难有感染力的。如下面的片段:

在春天的阳光里,草木萌发,花儿绽放。最早发芽的是柳树,最早开花的是迎春,还有各种颜色的玉兰花。有些玉兰树才结着花苞,有的却也已经开出一朵朵巴掌大的乳白色的花,散发出的淡淡香味引来了蜂蝶。

这段文字,写出了初春时草木勃发花儿竞相开放的情景,但缺少必要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显得有些干巴。建议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多种感官,借助多样的修辞,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修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