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鼠年拜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鼠年拜年范文1
2、但愿我寄予您的祝福是最新鲜、最百读不厌的,祝福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3、过去的一年我们合作的都很愉快,谢谢您的关照。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祝福,新的起点。祝您全家欢乐,心想事成!
4、惦记着往日的笑声,忆取那温馨的,愿我们所有的日子洋溢着欢欣的喜悦。春节快乐、年年如意!
5、每年的这个时候,祝福就像海洋一样涌向你,希望我的祝福像一叶扁舟,载你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新年快乐!
6、新春贺喜,祝福是份真心意,不用千言,不用万语,默默地唱首心曲。愿你岁岁平安,如意!
7、江湖中人,游子之心,春节恭祝,事业有成,事事顺利!新年进步!一路走过的朋友,我永远真诚祝福着你!
8、玫瑰是我的热情,糖果是我的味道,星星是我的眼睛,月光是我的灵魂,一并送给你,我爱的人,春节开心就好!
9、鼠年好时机,发展大契机,聪明察天机,轻松理万机,聚财获商机,创新占先机,爱情添生机,学习悟玄机,成功遇良机!
鼠年拜年范文2
【孙方中校长,太平绅士,香港苏浙小学创校校长、中国语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委员、曾荣获英女皇颁授MBE勋衔,并荣获江苏省无锡市“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章。着有著作《千丝万缕不了情》,《掌舵破浪的岁月》。】
掌舵破浪的传奇人生
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士后不久,孙方中女士来到了香港,那一年是1950年。1953年,苏浙同乡会的一则征求校长的广告,让孙方中女士获得了意外的收获。25岁的她成为了苏浙小学创校校长。
孙方中女士坦言,在应聘苏浙小学校长的前夕,她也曾犹豫过,一方面,她对文学有着浓浓的渴望,还是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孙方中女士常常爱用“若”笔名写着细腻的文字向报社投稿,《大美晚报》、《星岛晚报》上可见孙方中女士的篇篇散文,几十年以来,孙方中女士一直笔耕不辍,而且她已于一周前应征了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加上应征校长的三个苛刻的条件也确实让孙方中女士望而却步,而服务社群,效劳祖国也是孙方中女士自小便产生了的志愿,天生一副喜欢挑战的性格让孙方中女士走进了应聘苏浙小学校长的队伍。
一份自信,一份执着,一份服务的心,让孙方中女士走进了苏浙小学校长的位置,而且一待就是半个世纪,“孙方中校长”这个称呼一直萦绕在她的耳旁。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事业,教育,也是孙方中女士一辈子不离不弃的事业。
从走进苏浙小学开始,她的大胆创新与果断的性格便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应征校长的时候,孙方中女士曾许下宏愿,要将苏浙小学打造成为香港的名校,而现在,正是她实现宏愿的时候了。她的热情也将洒向这份她深爱着的工作。
1953年的香港各校,清一色地实行广东话教学,还未曾出现过采用普通话教学的例子,孙方中校长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有同样的语言――母语,彼此才能沟通,才能将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让祖国强大,让祖国兴旺。我要从我的学生们开始,让大家都讲普通话。”孙方中女士对祖国的挚爱中,深蕴一种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推动着她要让生活在香港的孩子们说自己国家的语言。于是,苏浙小学在孙方中校长的极力倡导下,开始了普通话的教学。
当孙方中校长提出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也曾遭到各方的质疑,他们说:“大家都用广东话教学,你用普通话教学,会不会没有人来你的学校读书呢?”孙方中校长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管,我觉得这样对。”柔中带刚的孙方中女士,在每一个关键的抉择时候,都很果断,她的愿望的萌发,发生在她浓浓的爱国情怀的驱使下。第一年,第二年,来苏浙小学念书的人络绎不绝,直到现在,学生的数量从来都是有增无减。孙方中校长的赤子之心得到了回报,她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印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孙方中校长的另一开创性举措着实又让众人大吃一惊,她在中国人的普通话学校开办了国际班,打破了中国人学校没有国际班的先例,她是聘请外国人来校教学的第一人。中英合作的结晶,是香港的一大特色,而这种特色在苏浙小学里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展示。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或许从踏进苏浙小学那一刻起,孩子们的成长便成为了孙方中女士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她的职责就是两个字:育人。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足以让孙方中女士为之付出所有的心血,“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怀揣一份对教育的热忱和执着,一份对祖国的赤诚,一份对祖国下一代的关爱与培养的责任,在教育这条神圣的路上,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她一直保持着不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金针度人,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推动者。
“一间学校,她的学生,具有普遍的阅读风气,一定是好学校,也一定是校风优良的学校。”孙方中校长说。
何为“校风”?从事教育工作长达半个世纪的孙方中校长给出了她心中的定义:“一间学校,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频密的接触中,有意或无意地互相感染,形成各种普遍性的习惯,包括品德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这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渐渐凝固,就成为学校的校风。”孙方中校长将培养好的校风,作为了她工作中的重心,从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的品德、训练他们的自制能力,实施校外教学,增添课外活动,设立图书馆,丰富课外阅读,教师间对教学法的切磋,增加与家长联系的这一环节。她的每一个推动学生们成长的方法都是走在时代的前头,一位女校长,演绎着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传奇。
孙方中校长大胆创新,设计新课程、成立藏书两万余册的图书馆、创设苏浙电视台、电脑室等,让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又多彩。
孙方中校长在担任校长的过程中,讲求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品德及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教育、社会融合教育同步,营造出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和洽、欢愉的大家庭环境。孙方中女士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今天新的任务是什么?我应该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这一新的任务?她笑说:“几十年来,每天忙碌到连厌倦的情绪都挤不进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校长生涯,让孙方中女士对这份职业的喜爱也随着时间的沉淀,逾演逾浓烈,越沉越深厚。
伴随着国际部、幼儿部的先后创设,苏浙小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融贯中西文化于一体的“一校八制”的多元化学校,而谘询科技中心以及家教会资源中心的成立,将苏浙小学推向了时代的峰顶。孙方中校长做了一个好校长该做的事。
孙方中女士住在离苏浙小学很近的地方,推开窗,校舍清晰可见,孙方中女士很喜欢临窗伫立,因为她既可以看到她喜欢的大海,更主要的是校园里的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桃李,正透过这扇窗,在向他们敬爱的孙校长敬礼。
递薪传火,孙方中校长兢兢业业,几十年过去了,教育路上,她始终保持着不倦的容颜,不倦的心,采得百花酿成蜜,为学生们辛苦,为学生们甜。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走向社会的舞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她感到很幸福,因为作为校长,孩子们的成才是她最大的收获。
“山河舒锦绣,桃李竞芳菲”,这就是孙方中校长的教育人生的写照。孙方中女士一生赞誉不断,1966年4月21日,孙方中校长获颁英联邦MBE勋衔,1974年8月,孙方中校长获委任为太平绅士,1998年7月1日,孙方中校长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章,一枚枚的荣誉奖章是对孙方中女士为香港作出巨大贡献的最大的肯定。
千丝万缕情
作为校长,她用母语将生长在香港的祖国的下一代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她把慈母般的爱奉献给了苏浙小学的学生们。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几十年的细细摸索,早已将孙方中女士推向了美好心灵塑造者的位置,她的一颗服务的心一直根深蒂固,未曾受过任何的干扰。
她总是在想着要为社会做点贡献,要为妇女做点贡献,1966年,孙方中女士创立了港九街坊妇女会,将妇女们团结在了一起,成为了一股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
眼看着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作为青少年教育者的校长孙方中女士忧由心生,孙方中女士说:“青少年的意志非常薄弱,常常会受不良行为的影响,是非判断力不强,所以才容易误入歧途。”为了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道路,1967年,在当时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孙方中女士第一个发起了在暑假举办的“青少年德育运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被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孙方中女士把青少年组织起来,开办各种诸如无线电、电脑等方面的技术班,以及舞蹈、球类运动、游水等活动,专门聘请老师教他们,孙方中女士说:“让他们真正地学点东西,心里有点寄托,有事可做,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坏事。”
这个活动,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个街坊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纷纷效仿,几十年来,受益的青少年不计其数。孙方中女士真是功德无量,她的这盏明灯,驱散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成为了他们人生路上的指路人,那条路上洒满了阳光。
孙方中女士在很多活动上,都会被人远远地认出来,亲切的称呼她“孙校长”,真是桃李满天下。
在港九街坊妇女会成立的第二个二十年里,孙方中女士开始集合妇女们的力量创办学校,时至今日,五间幼稚园,两间小学,一间中学,外加一间老人院相继创办成立,孙方中女士担任校监一职,负责八间学校大致方针的指导工作,她服务社会之路越走越远了。
鼠年拜年范文3
住在山下的黄鼠狼家里没有吃的,饿得团团转。这时,它看见了鸡妈妈与鸡宝宝们从家门口路过,非常高兴“真是天助我也!”它心里盘算着:“等它们买东西回来,我就装着给它们去拜年,顺便可以偷一只小鸡吃。”
它到鸡妈妈家门口,装成拜年的样子,敲了敲门,说“亲爱的鸡妈妈,我来拜年了!”鸡妈妈信以为真,就让它进来了。黄鼠狼进门后,就开始讨好鸡妈妈:“鸡妈妈,您看您的孩子都漂亮!让我抱抱它们可以吗?”“当然可以。我去做饭,您就帮我照看一下它们!”鸡妈妈对它早就放松了警惕。
黄鼠狼抓了一只小鸡放进口袋里跑掉了。鸡妈妈出来,看见少了一个鸡宝宝,知道是黄鼠狼干的,立即去追,可是,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鸡妈妈太伤心了,便在屋子的墙上写了几个字:“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以提醒它的孩子们。
鼠年拜年范文4
我们美丽而充满幻梦的大院子里住着三家人,家家都有几个孩子,我们就像个大家庭,我有好多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那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大院于,那里有小草,有野花,有小鸟,有小虫,有我们养的小猫、小狗、小兔子,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棵伞一般的白海棠树。五岁那年听爸爸说它已经两百多岁了呢。
八岁那年,一个并不炎热的夏天,我们像以往一样,唱歌跳舞。我们把小花、小草和――些种子粘在彩色的纸上,那是大家共同创作的艺术品,在我们眼里它是如此美丽,每个人都想拥有它,就连那些臭小子们也不例外。
大家最尊敬的伯伯给大家出了个主意:这个夏天我们要来―一场艺术比赛,可以画画,写作文,写书法。
我们每个孩子都憋足了劲要把那件奖品得到手。有人说:“彩色铅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可我偏不相信,我拿出我心爱的彩色笔,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次认认真真的涂鸦。一周的时间好像转瞬即逝,我在最后一刻才完成了那张我以为是最完美的图画,我甚至画了我会画的所有东西,那山,那水,那树一一对,我画了那棵我心中的白海棠树,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燕子。现在看来那凌乱的构图和三脚猫的绘画技术实在不是什么杰作,可那时,那张画成了我的全部,我心中的第――名。那是个凉爽的傍晚,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都围到白海棠树下,孩子们拿出自己的作品,人人们则认真地欣赏着这些可爱的杰作。其实看到别人的作品我就有了90%的把握能得到那梦寐以求的勺奖品了。可当成功只离我一步之遥时,院子里最大的大哥哥拿出了他的水墨山水画,我美丽的彩色铅笔画一下子就被比了―卜去。心中顿时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不过伯伯还是把那精美的奖品发给了我,由于大哥哥已经是大学生了,所以我才很侥幸地得到了小朋友组的第一。可是我并不甘心,我是那么喜欢自己的作品,那么努力地画画。我一定要超过大哥哥,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也为自己定下了一生奋斗的事业。
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绘画。每天我都在白海棠树下不停地练习着、画着,它仿佛每天都在鼓励着我,激励我超越大哥哥。1976年我考入了首都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油画专业,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而我也离开了心爱的大院子,离开了我的白海棠树。到1979年我满意地以全优成绩毕业时,我骄傲地想:我已经超过大哥哥了!
后来,我当上――名美术老师,我把对绘画的追求寄托在我的学生身上,倾我所学教育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而他们也从没有让我失望过,连连在比赛中获奖。
20年转瞬过去了,一天,我的一个学生拿着美国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来到我家,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泪,我给他讲了我的故事,讲那棵白海棠树下的小女孩。他劝我不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于是我又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画笔……
可是我已经找不到曾经的激情和勇气,像个迷茫的小孩,找不到路……
那是个飘雪的冬天,我刚刚撕碎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儿子在一旁安慰我,从冰箱中拿出一颗我最爱吃的冰冻海棠。顿时,我想起了它我的白海棠树……我带着儿子,回到了我的大院子。那里已经不住人了,一片荒凉,一片寂寞。但我看到了院中的白海棠树,它依然那么挺拔,我紧紧抱住我的白海棠树,它仿佛在轻轻地鼓励着我,那一刻我找到了曾经的激情与动力。回到家,我忘记一切地投入到我的绘画创作当中。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我终于成功了,我画出来了,那是我一直渴望的作品。画而似幻梦,雾霭茫茫、扑朔迷离。我画出了自己的迷茫,寻找心中艺术的过程,是那么的虚幻而画中间是给我指明方向的我的白海棠树,冬天的白海棠树。我给它起名《冬的畅想》。夏末时我带着画参加了全国的画展,得到了优秀奖。颁奖的那一刻我终于大声地喊出:“我成功了!”我跑出礼堂带上我的画和奖状跑向我的白海棠树。
鼠年拜年范文5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这是狄德罗说的。是啊,一个人要是没有了道德,他的生活也必然不会快乐、幸福。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诚信,朋友们都不理他,他会幸福吗?一定不会的。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二个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家,关于诚信的积淀在历代的贤达志士中并不鲜见,中国人是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奉行“人无信不立”。
人不能没有诚信,诚信的人必然会有好的报酬。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一位国王已到了晚年,却没有一个儿女,他想在全国找一位诚实的孩子继承王位,可怎么选呢?一个宰相出了个办法。几天后,国王选了一批看似非常诚实的小朋友,他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粒种子,说这是一种不知名的花的种子,你们只能使用所给的种子,看谁种出的花好看,就选谁继承王位。终于到了验花的日子,孩子们都捧着鲜艳的花让国王看,可是国王看了并不高兴。这时,国王的眼光落到了一个穷苦的小男孩身上。他走过去,只见小男孩的花盆里,除了土什么都没有。国王问怎么回事?男孩伤心地说:“我每天都按时浇水,可它就是不发芽。”国王露出了笑容,他抱起小男孩,对着大家说:“他就是我们的新国王。”原来国王发的种子是熟的,根本不可能发芽。而在其他的孩子都偷偷地换了种子的时候,只有这个小男孩还在一心一意地呵护着国王交给的那粒种子,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国王的命令。正是因为小男孩的诚实,才使他成为了令人尊敬的国王。
看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有所启发?是不是也想做一个诚信的人呢?我想会的。要想做一名诚信的人,一定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鼠年拜年范文6
[关键词] 少年派 精神分析 白日梦 信仰与现实
华裔导演李安的最新大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近一个月,票房已突破五亿,观众除了对电影中美轮美奂的奇妙镜头梦幻般的视觉效果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大加赞叹,同时又对李安所赋予的影片真正的精神内涵产生好奇,很大程度上缘于影片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讲述,在观众满心欢喜地看完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后,获救的少年派在影片的尾部讲述了与之不同的另一个故事版本,不由使观众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惑。对此,李安的态度借助了中年派的话语“只能你自己选择相信或不相信”,以及最后对作家说的“如何来写你来决定,故事是你的了”来面对观众,去选择每人内心相信的真实。在这种态度下严格的说每一个版本都有可相信的现实基础(绝非只是心理层面的),如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梦的二次化作用之后梦境的合理性,没有一个导演愿意被观众曲解影片真实的精深内涵。而李安的奇妙之处在于两个故事虽然版本不同却蕴含着相同的主题,只是一个故事下的两种方式,所以李安默认并支持了观众不同的“信仰”。笔者认为李安非常高明地将自己所要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版本)给予了一种奇妙的置换由此来满足对现实(残酷)不同接受程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信仰”不同的观众能接受到相同的思想,然而透过电影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解读会发现,李安的高明之处远不止如此。
一、少年派的“白日梦”
从直观上影片最大的魅力莫过于一幕幕奇幻的画面,李安将一场劫难表现得如此唯美令人惊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奇幻的表现方式更为影片增加了梦境色彩。影片的中后段,少年派的一句画外音“我已无法分辨白日梦与现实”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手法。在派的内心深处,经历了一场失去亲人又自我挣扎的劫难,这是派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希望这只是一场梦,一场与一只凶残的老虎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靠的梦。根据弗洛伊德对梦产生的解析,现实物的刺激、记忆的残存和未实现的欲望会引发梦,派在海上历经长久漂流、伴随孤独的恐惧、动物园成长的经历以及他想要求生却悔罪于信仰的状态使他有如做梦般地想象为一场与老虎共存的故事。获救后的派还原了现实:理赔员想让派告知沉船的真正原因时,派告诉他们他不清楚,只是在睡梦中惊醒然后获救,由此开始打破那个奇妙故事的神话色彩(描述中他去迎接风暴)。吃肉汁的随喜水手、侮辱过派母亲的厨子、派的母亲和他本人四人获救。厨子虽然凶残但是建议搭木筏救了所有人,水手因为摔断退感染不久死去。厨子并不是简单的把水手当鱼饵(暗示吃掉),后因派放掉乌龟与母亲冲突,刀杀后扔向满是鲨鱼的大海,愤怒的派将厨子杀死同时“做了他对水手做的事情”(暗示吃掉)。在漂流了两百多天之后,派最终得救。
电影符号学鼻祖克里斯蒂安.麦茨以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和拉康的“镜像阶段”为基础创立的第二符号学中提出电影如梦银幕如镜的观点,深刻阐释了电影之于观众如同梦境一般,然而麦茨也分析到了电影与梦的不同,提出电影更类似“白日梦”,而影片中少年派的故事本身也是一个白日梦,因此对观影的观众而言可以称为梦中梦。在麦茨看来,这种白日梦是一种有意识的幻想,“我们知道,幻想,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还可以在一种梦的内部结成一体,这种梦的现象构成了幻想或是由幻想完成;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失去了幻想的某些特点,而接受了梦的某些特点;所以它是发生于现在仍然成问题的梦之外的幻想。”[1]这种不等同于梦而二次化程度又高于幻想的状态与派的假想非常相似。派的故事与梦的区别在于也许他并未真正做过梦,却始终在清醒和沉睡的状态之间并符合梦的特征,可以说,与老虎的奇幻漂流是其一场存在某些真实而又被经过置换、凝缩、具象化和二次化润饰加工过的“白日梦”。
二、影片的主题——信仰与现实的挣扎
派是一个充满信仰的人,对信仰的追求甚至让他同时信仰了不同的宗教,以致中年派依然会在用餐前说“阿门”,而最后对作家说“你和上帝站在一起”。幼年派在妈妈纪的影响下学会游泳——一开始是一种内心美好的象征,后转化为一种生存技能。父亲因被科学挽救生命而信奉理性和科学,母亲则信仰宗教,父亲为利益把母亲喜欢的植物园改为动物园,父母理念的冲突成为影片发展过程中派内心不断挣扎的重要铺垫。他受母亲的影响更多,父亲坚持让他学习科学并强调“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而母亲则希望派在理性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信仰。派选择接受洗礼,他听从母亲的。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最初都会经历俄狄浦斯阶段,有一种弑父娶母的欲望,但是父亲强大的力量带来一种的恐惧,由此放弃对母亲的欲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父亲角色的认同并相信自己有一天也成为父亲并拥有代替母亲的女人。幼年派从内心深处是恋母的,他尝试过反叛父亲,在没有父亲的准许下去接近老虎,最后被父亲用残酷的事实教训。派最终臣服于父亲的威严,在一个极为理性的学校里被科学知识充斥头脑,不喜欢只学科学的派在重新寻找信仰时很快将自己对母亲的迷恋转移到初恋阿南蒂身上,他从阿南蒂的舞蹈中解读着各种关于信仰的寓意。热爱舞蹈的阿南蒂对派的诱惑如同发现了母亲的另一个身影,在她的身上闪耀的神秘恰是派所追求的,而派离开时阿南蒂系的绳子成为了爱和离别的象征。影片在前半部分大量的铺垫中都在强调着派未来所面临内心挣扎的背景。
举家乘船迁移是影片的转折点,颇有意味的是,这个转折点本身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派人生的转折点,一个是双重故事分离的转折点。中年派在谈到这里的时候,竟突然忘了自己讲了多少,直到作家提醒那段奇妙的故事才一脸茫然地说“现在我们得把那个孩子送向大海”、“会讲到那里的”,中年派情绪的不自然流露更为后面故事的描述披上一层朦胧的外衣。
三、少年派故事与梦的作用
派所讲述的“白日梦”的故事和梦的创造极为相似,弗洛伊德在《梦的释义》中阐释了梦通过对现实的凝缩、置换、具象化和二次化而形成。梦通过凝缩、置换赋予了具象化的符号,同时通过二次化润饰使其合乎逻辑而不易惊醒。派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则通过了派如同梦一般的凝缩置换所产生。在凝缩下“梦并不是梦的忠实译文,也不是它原封不动的投射,而近似它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复制。”[2]在长期漂流中无论派产生过多少恐惧、欲望与希望,统统凝缩为了一只老虎。在派痛苦的内心世界中,或者说在这个白日梦中,将一系列的意境通过不同的符号表现出来,而通过润饰后的梦赋予了这些符号不同的能指。正如作家最后分析的,派在自己的梦境中实现置换,随喜的水手成为斑马,母亲成为猩猩,“一方面可以消除具有高度精神作用的那些元素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重性决定作用,从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再寻找途径进入梦中。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梦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种精神强度的转移和移置,这就形成了梦内容与梦念的差别。”[3]显然,这种置换大大减轻了内心的痛苦,而经过了二次化润饰使得这样的一个故事极富逻辑而变得真实可信,使他的梦得以继续。很难想象一匹斑马竟会有先见之明地跳上一条小艇,而在派的眼中这个佛教徒显然是个信仰不坚定的人,食肉汁体现其贪婪的本性,所以他会不顾一切地跳上救生艇才摔断腿。可以说,这个异于他人的佛教徒构成了派对本性最初的反思。
除此之外,派和老虎的名字都是极为重要的符号,其所指暗藏寓意。原本派的名字叫便辛,取自法国的游泳池。从开始表现妈妈纪的场景中,游泳池是纯洁、干净、美丽的象征,也代表了派原本的天性。而后因为发音像“小便”受到同学嘲弄,因此改为了圆周率π,一个代表着科学和理性的无穷无尽的无理数。值得一提的细节是,爸爸和拉维都会叫他派,而母亲却坚持叫便辛,父母的对立更是可见一斑。由此派就生活在了单纯与理性之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老虎的名字叫理查德·帕克,根据中年派的描述,它的名字本为thirsty(口渴),因为被贩卖者写错才叫了后来的名字。所以,从一开始老虎便有饥渴的含义,成为了欲望的象征。由此我们联系到“渴”的问题,影片中再次提到“渴”是拉维让派去偷基督圣水,教父拿着水杯对派说“你一定是渴了”,并且向他解释了上帝。但是中年派提到,基督爱的教义却让神无辜的孩子去人间承受苦难来表达神对人的爱,这是说不通的,所以,基督并没有让派从心灵上摆脱“渴”,不但指后来在海上无法靠上帝获得淡水,同时也预示着派对信仰的颠覆。
我们着重分析老虎理查德·帕克,影片的另一个主角,准确地说是主角的本我。“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对派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划分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等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4]也就是说,本我代表这人最初的天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带有自私的‘’,所以不谙理性的老虎代表着派的本我,是从他灵魂深处跳出的又一个但却是虚拟的躯体。而“自我是意识的机构部分,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5]可以说,派在整个“白日梦”的状态下,体现的是他的自我,此时的他处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时而清醒,时而迷茫。超我“既置自我于积威之下,乃临之以最严格的道德标准”[6],即被道德教义严格规范化了的自我,将本性埋没,呈现为一种人的理想状态,超我的层次正是派不断地追求信仰所要完美化的高度。所以,派的内心挣扎即为派本我和自我、超我的抗争。
联系影片。老虎第一次出现是幼年派在动物园里,那一次他领教了老虎的凶残,父亲的那句话“它不会拿你当朋友,你凝视它的眼睛,反射出的只是自己的倒影”。在海难之后,第一看到老虎是在救生艇刚被冲走的时候,这象征着派此时开始感到恐惧,显露本性。而之后随着不同所指的动物尤其是“母亲”到来却消失不见,此时影院许多观众不禁出声发问“老虎呢?”的确,一只小小的船上老虎怎会藏匿的毫无踪迹?它是虚假的,直到“母亲”的死终于又激起了派凶狠的一面,老虎猛然地扑出!当船上只剩下派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了与本我那只老虎的对抗。
在派看来他与老虎相互对抗却相互依存,诚然在海上孤单的漂流,虽然内心充满恐惧,却必须学会与之为伴,“时刻提醒自己危险的存在”。他在漂流瓶里写下了自己还有老虎为伴,以此给自己信念的寄托。派对老虎的出现既渴望又畏惧,既想与之接近又怕受到伤害,恰恰是本我与自我超我斗争的真实写照。但派明白,想要生存,必须与之共存,不管本我的欲望有多么可怕,开始为满足本我而钓鱼。虽然他曾经试图摆脱本我的困扰(将老虎困在船外海面),但与老虎的凝视后——如父亲所说,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在做愚蠢的事情。当派完成第一次杀生,痛苦的他将鱼丢给老虎,以此为自己的内心解脱,但当他失去全部食物后,他学会了与老虎争夺,“这是我的!”说明了派此时已战胜了对本我的恐惧,他接受了现实。正如他所说,“也许不能被驯服,却可以被训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管派的内心是否臣服,都已做改变。派说如果没有老虎自己早就死了,面对能够救生的游船远去,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绝望。在离开食人岛之后,老虎依然会准时出现陪伴着自己,他们已经合为一体,而派的观念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四、派与毗湿奴
印度教神话中的毗湿奴大神对少年派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他不但引领派认识了基督,同时也一直伴随着漂流海上的派的灵魂。毗湿奴是印度神话中的保护神,在派的漂流中体现出几次与神话的高度吻合。传说中毗湿奴肚脐生长莲花,梵天由此而生创立新世界。影片中无论是阿南蒂的舞蹈、水中莲花的幻影和食人岛中呈现的莲花状都象征了希望与新生。在《神鱼化身》故事 中,毗湿奴化身为一条犄角大鱼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在《天神搅海》故事 中,其化身为龟,为众神获取长生不老的甘露。派提到因为他放跑了海龟导致厨子对母亲拔刀相向,这里海龟出现的很突兀以致于很轻易去联想到毗湿奴的化身,根据神话的寓意有可能是派不小心损失了食物和淡水,或者被派当作毗湿奴的真实乌龟。当派捕捉到一条大鱼将其打死之后,原本素食和不杀生的派苦痛地向神灵忏悔,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救他,事实上也为自己从信仰上找到了一丝开脱。但这种开脱在派的挣扎的精神世界中并不完全成立,因此也导致了他更为惶恐的白日梦。此后派凝视大海深处看到的意境,出现了恐怖的食人鱼,然后又自我安慰般地看到了莲花绽放后母亲的脸,而随之呈碎片而去,沉没的船打破了他所有幻想;而后在美丽的水母映衬下梦幻的海景中,出现了巨大的鲸鱼(毗湿奴化身)将派的食物全部打翻。从这里,派与毗湿奴形成了背离,内心的信仰与现实的挣扎到达了一个极点,于是在又一场风暴中,他把象征着本我的老虎叫出来一起观看,绝望地表达着自己的愤怒:神没有拯救他的亲人,甚至他自己也生死难料,他对毗湿奴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此时是少年派内心抗争的一个高峰。
与少年派在拜神毗湿奴时相同,躺着的雕塑与夜光下食人岛的轮廓完全一致,更凸显了现实的不可能性,食人岛亦是派的幻想。所谓的食人岛,这个对毗湿奴信仰的化身,恰恰是信仰与理性冲突结合的矛盾体,白天是美好的,夜晚是可怕的。信仰在平静的生活中可以给人以宽慰,给人以能量,但是当面对黑暗的时候,那只象征本我的充满欲望的老虎就会离开它躲到船上,而坚持留在这个信仰中——依偎在毗湿奴的怀抱中,只能被吞噬,美丽莲花状的果实打开之后竟是人的牙齿,现实要求派不能够在信仰上做过多的停留,于是他离开了食人岛,离开了那座和他所膜拜的毗湿奴的塑像一模一样的生命寄托地。此时的派几近完成了漂流途中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抗争。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老虎头也不回地跑入了森林,对于派来说一段痛苦的挣扎由此结束,本我隐匿起来的他又恢复了平静。他难过于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而遗憾的是却不能好好道别。无论是记不清的与阿南蒂之间,还是与那只老虎,亦包括毗湿奴状的食人岛,他把阿南蒂的手绳系在了那个岛上。在派的心中依然充满信仰,尽管他曾经亲手将其打破,中年派满含热泪感谢了父亲,如果没有理性他无法存活,而信仰只有在此时才让他生活得更好。由此我们联系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说毗湿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修改名字是尊重的需要,猩猩是爱和归属的需要,那么老虎便是安全和生理最底层也是最原始的需要,从本性来说与信仰的冲突并非派人性的罪过。无论是日本理赔人员还是作家,每个人都猜到了真实的故事,但是他们宁愿都选择相信第一个,将一段奇幻的故事留下。
尾声
一个小插曲,笔者在影院观看这部影片时,前排一位母亲带着三位孩子,母亲按第一个故事不停地解释给孩子,小孩子浮于表面自然充满嬉笑吵闹,而面对片尾老虎的离开,不明就里的几个小孩子竟以为老虎死掉大哭不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一直把老虎当作朋友,不是像极了幼年时的派?我们或许也都曾如此,但不同的是我们如今也已经历过不同的“漂流”,就像派与阿南蒂告别的那天,什么都记得,就是忘记了如何告别的。当在影院中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会心一笑之余,亦有一种未曾好好道别的伤感。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蒂安·麦茨. 想象的能指[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9
[2] [3] 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2——释梦[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88,204
[4] [5] 陆扬. 精神分析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8,
[6]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