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力培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力培育范文1
1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尽可能多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而自己仅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与同伴自由交流协商,分配角色,并达到友好的合作。
2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与方法
幼儿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而语言能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和愿望,能更好的与人沟通,更好的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老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愿望,用语言解决各种矛盾。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另外学会分享,学会欣赏他人长处也是非常必要的。
3提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者
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是为了引起幼儿参与合作的愿望,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从中找到自己参与合作的乐趣,从而增强交流、分工与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进行自发性的合作活动时要比教师安排好的合作活动更投入。在自发性的合作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自觉地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合作,遇到了困难也能勇敢地面对,并商讨解决。而在老师安排好的游戏活动中,他们在合作时,有的幼儿表现得漠不关心,有的幼儿虽然在合作,但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了。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伙伴,也是幼儿积极参加合作性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4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能力培育范文2
一、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变革旧的教学模式
1.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教和学生们的学,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谨小慎微,学生被动地听讲、做作业、背课文,应付各种考试,长时间过着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为了分数,教师不敢求新求变求发展。这是有违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最终达到不需教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继续独立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视教育的对象为传授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明确对于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在意结果是什么,而应更注重于得出结果的方式与过程。
二、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实践的方法,增加实践的机会。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和各种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再对各种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内化”,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导之以实践的方法。语文的实践多在听、说、读、写几个主要方面。在“听”与“说”的方面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听、说态度,仪态自然,注意力集中。抓住关键要领,加以吸纳,分析和准确表达。“读”的方面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读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整体的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写”的方面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思考,表真情实感。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并理解生活的丰富性,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生动准确地表现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巧练,切忌满堂灌,尽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课堂内外有较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发展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要丰富语文实践,仅靠课本和课堂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拓展学习与实践的空间。
三、倡导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培养创新精神
能力培育范文3
[摘要] 在丰富积累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在培养语感 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从拓展自由表达的时空,指导有创意地表达,重视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能力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发展写作能力,给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 培养语文素养,让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
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读,就大大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包括读在内的多途径的语文素养的培育,一定能使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
1、在丰富积累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这里既有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还有文化积累。
(1) 语言积累
现代语文教育,区前于传统语文教育的标志是,前者的语言积累是一种能激活的语言,是理解了的语言,而后者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处于沉睡状态不易激活的语言,是死记硬背的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2) 生活积累
虽然说生活像是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但是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却是单调得多。如白天里的草地上的嬉戏,懒洋洋地晒太阳,学生享受过多少?夜里的数星星,看月亮和无尽的遐想,学生又经历过多少?春天里的踏青,夏天里的戏水、垂钓,秋天里的放风筝,野地里的奔跑,冬天里的玩冰块,堆雪人、打雪仗,又有多少小孩经历过?又如社会生活中的结伴而游,到商店的闲逛,玩玩自己喜欢的乐器,学生又经历过多少?校园里的排练节目、出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甚至读书笔记的交流,学生又做过多少?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组织几次活动,它需要经常引导,并需要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经历做"社会人"。不走向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只能是一句空话。
(3) 文化积累
什么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诚然,语言积累中有文化的积累,但文化积累外延远比语言积累大得多,因此,既要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积累,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积累成语文化,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扩大文化积累。学生平时不仅仅看一些作文类的书刊报,还应倡导学生多读一些综合类的刊报,如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智力》等等,以及科普和文学书籍。阅读面宽,积腋成裘,文化积累就能不断丰富。
2、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的过程而孕育,并随着发展。
情感,不仅是热爱母语的情感,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还有人类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爱真善美等。态度,既有学习语文方面的态度习惯,又有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人生的态度和科学态度。价值观,既体现在对母语、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上,还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宽容上,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求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应是多途径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文从言顺地表达,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
3、在培养语感,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面意思,还能很快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语感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应予珍视,加以强化或疏导。
语感的培养,不能在语言的学习中的独立进行,它是一种综合效应,丰富的知识,丰富的阅历都有助于语感的提升,因此,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的议题虽有重复之嫌,还是要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
二、 发展作文能力,给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素养的提升(培育)能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有其独立的规律,遵循写作教学规律,发展写作能力,能有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1、拓宽(展)自由表达的时空
"自由表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正如《儿童参与权》一文指出的,"儿童是通过自由表达来达到其对有关事项的参与的。"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见《儿童参与权》)
"落在猫脚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达。
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呢?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要过严,可有限度放宽。既然是作文教学,要有个教学的体系,课本中作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作文教学的序,每次作文都有一个选材范围,假如在这个范围内学生实在无材可选的,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围绕一张家庭照选材,可放宽至从家庭成员间的事中选材。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写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思想流露出来了,老师更便以疏导。
其三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2、指导有创意地表达
"有创意表达"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基本精神之一,是对新大纲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
什么是有创意的表达?它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达。如果把"有创意表达"定位过高,可能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要求,又一次使学生怕作文。
有创意的表达必须以学生自由表达为基础,同时要改进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指导。
对学生取材的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作文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取与当前作文有关的表象和对事物的认识。有创意的选材,必须是善于联想,从教材提示的例子和老师的举例中产生联想,也可以是从教材提示的选材范围展示联想,由此及彼选取自己经历留下的记忆,而不是去套用别人的事例。选材中老师的导,应该是情绪化的导,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形象化的导,激活学生记忆中的表象。
对学生的构思的导。构思就是打腹稿,是作文中的"想心思"。它表现为表象操作和思维加工,它根据当前作文的需要对表象进行分解、组合和想象。想象主要依据是分解、组合的表象,并加上一点点创造。在此基础上,做逻辑加工的工作,使之意旨集中,有一定的条理。有创意的构思,对表象的操作,应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来加以分解、组合、想象,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根据模式化的要求,更不是来自对作文选的克隆。老师对学生的构思的导,要导在有"创意",在讲评课中,要关注学生作文中的"创意"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有创意的构思方法。
起草和加工过程的导。起草,就是写初稿;加工就是对初稿加以修改、润饰。起草和加工过程中的创意,是在把已经形成的内部言语外化时,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个性。构思与起草,不是楚河汉界,起草在构思之后,但起草的过程中还要再构思中。起草和加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起草过程中,有灵感思维的出现,也可以停下来对写出来的部分加以加工,再把初稿继续下去。
起草、加工环节的导,应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表达的思想入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特别是看作者的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更应酬体现在讲评课中,从欣赏佳作中体会小作者是怎样有创意表达的,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习作的修改来体会有创意的加工就是如何进一步使文章明确具体,文从字顺,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情绪化。
3、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的综合。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写作能力才会较快提高。
首先,我们要把"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贯穿四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对四种能力的培养,要导而勿牵,强而勿抑。
其次,要抓住四种能力的特点。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写什么才观察什么,而是要在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作文时的选材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生自已生成的,才能不断得到发展,终生受用。
思考,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核心是思考,思考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作文的质量。思考,有观察中的思考,有了思考,观察才会深入,细致;有取材、构思中的思考,离开思考,作文表象激活、组合等等,只能是一句空话。取材,有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构思,有从困惑、模糊到明确的过程。其中思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取材、构思的过程,既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偏废。
表现能力,是认识的外化能力,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也有对主观上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培养表现能力,就是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不能只重视客观事物的表现能力,如记叙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内心体验和主观认识表达的培养。
评价能力,是一种反思能力,好的予以鉴赏,不足的予以完善,错误的予以纠正。作文评价,既有对作文中的认识的评价,情感的评价,还有对遣词造句的评价。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4、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实践,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多练笔,还应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才干。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理论有许多新的发展,有待我们在教学中做深入的探索。
主要参考资料: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网)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5)
3、支顺福 吕佩英 等《外国名句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11)
4、《儿童参与权》(中青网 作者未详 2001.11)
5、《[美]威廉W韦斯特著 章熊、章淳译
《提高写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9)
6、何克强、李克东等《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能力培育范文4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物理实验可以通过创造物理条件,反映出实验结果,而物理实验的直观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及积极主动探求物理现象的原因。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如下几个现象:
(1)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有什么特点?
(2)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通过观察,学生就会知道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是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散发出大量的水蒸气,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保持98℃不变。教师问: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呢?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学生思考,接着教师说明: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温度计本身的质量问题造成的误差,还有那是由于本地的大气压偏低影响了测量值,再次强调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的前提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反思:原来天天发生在身边的“煮开水”现象,隐含着这么多的物理知识,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小实验,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成功完成实验,而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请教教师或者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更加完善地掌握物理知识并进行合理运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课外实验,可以让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体验实验失败的经历,并进行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相对而言,学生对失败的经历的记忆更加深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失败中反思并总结经验,及时查漏补缺,杜绝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另外,对于实验成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夸奖,学生进行的自主课外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明确事物发生的原因和事物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总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课外小实验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行之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3、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实验步骤物理实验的关键是需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必须步骤,避免客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过程才能更加顺利。科学的物理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正确的实验步骤是对物理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根本保证,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影响实验结果。
4、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而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而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社会的进步,允许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课本教材和教师对实验步骤和实践过程都有充分的说明,但是学生也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实验,不断创新实验过程,并对不同实验步骤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要达到既定的实验结果的不同操作方法等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创新实验方法。
能力培育范文5
一、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高职院校存在重课本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方法,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教学偏重于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和理想教育,没有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学生没有创新的环境和原动力。
(二)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高职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能力和认识未能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创新型人才是高学历或高职称或海归人才。也有人认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教学体系,通过高难度的科技研发项目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观点认为创新是突发奇想,是灵感和机遇的结晶,无规律可循。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总体来说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主动学习和培养而形成。
(三)知识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多数课程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大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容易如此。专业及课程设置过细,各专业主要关注自身的系统性,缺乏必要的学科交叉,人文学科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误区仍然存在。学生的思维滞塞、缺乏质疑或变通,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学生标准存在偏差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只求完成听课、取得及格,忽视自我兴趣和其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师创新能力欠缺高职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是科研能力比如课题与论文的等级和数量,多数老师在课题和论文上花去很大精力,没有时间也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卓有成效的创新教育活动。高职工科专业教师如果不会操作不会修理,不知道各个机构各个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零部件的作用,只会纸上谈兵,怎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构筑创新桥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注意效果。如成立以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工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接触先进的技术知识。同时,学校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利用企业设备优势和最新的生产技术优势,弥补校内实训设备的不足。也可以让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中心,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实习,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工艺设计、售后服务等过程,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实践机会,为培养现代工业发展所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创新保障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专业教师可到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现代工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以及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也可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这些兼职教师应达到一定比例,为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三)改革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教育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应该及时拿来为我所用。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估仍然简单呆板,学生应知、应会的考试所占的成分比较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明显不足。只有能考查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方法,才是促进高职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改革评估方法,才能从机制上保证高职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
三、基于高职汽车机械基础平台课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包括《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比较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积极探索模块教学新模式比如:《汽车机械基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许多教材想面面俱到,因而内容多而广,深而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只能赶教学任务,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划分模块,是以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教学中必须从模块这个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定教学方案,即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对某个主题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不求多而全,只求精而专。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用。通过精简整合课程,缩减了课堂教学时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专业实训、技能实操、专业实习等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动手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模块设置为项目和任务,每个任务设置任务导入、相关知识、任务实施、知识拓展等多个环节。
(二)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以学生在职业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系统化地建立模拟或实际的学习情境,通过让学生自始参与“工作”全过程,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2009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两个专业基础课首次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这一方法主要将我们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改为以工作和工位为主的设置,这样更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而这种实践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
(三)积极编写实训教材,创建开放式实训环境实训教材的编写注重项目建设,不同的任务实施有不同的方式,藉此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推进开放式的实施环境创建,创建健康有李子云张雄才:基于高职汽车机械基础平台课程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鉴于高等职业学校的特点,第一课堂应当严格要求。这可以使这些本来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低,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相对比较欠缺,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比较差,在学习方面不够刻苦的学生掌握大学基本的理论和教学要求。改革考试方法,将考核的重点转向创新能力,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例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汽车发动机拆装比赛”“、汽车发动机运行与调试比赛”“、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比赛”、“汽车营销创意大赛“”汽车文化演讲比赛”常态化,将比赛的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又例如《机械制图》设置《计算机制图》,集中实训1周,这可以使这些情商比较好,与人相处的能力相对比较好,大部分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智,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力,利用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从理论课变成了理论实践课,教师是教学体系推进过程的关键,教师的角色从一个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为一个学习的管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讲演者,他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在实训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确定方案,在实施中不断改进,重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能力培育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
在阅读课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鼓励学生说话详尽、有条理是阅读课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上,对那些大胆说话的学生要提高要求,使其“锦上添花”;对那些胆小怕说的学生要“雪中送炭”,多加鼓励和引导,给予难度适当的训练内容,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以前在课堂提问时,老师问什么,学生就回答什么,再也不肯多“施舍”一个字。然而,我却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在上《七颗钻石》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女孩把水罐递给讨水喝的过路人时,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一股巨大清澈的水流。同学们想象一下过路人可能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一会儿后,纷纷举手,马超说:“这个过路人可能是东海龙王。因为他听说地球上已经好多天没水了,作为龙王我要出去看一看,于是就装作一名讨水喝的过路人,这时,他遇到了一位小姑娘,向她讨水,这个小姑娘就把水递给了他。他深受感动,立即回到龙宫,把他那儿的水放了一些出来。从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获得了新生”。胡志伟同学说:“可能是上帝。因为上帝要考查人们有没有爱心,于是他就来到人间,结果真的让他大吃一惊。这位小姑娘在多少天滴水未沾的情况下,还能把水递给他。上帝得到了很满意的答案,于是他就施展威力,地球上的人和事物都得救了”。……一时间,教室里像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紧扣问题,发表见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有机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培养。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大胆地与各位老师交往
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擦坏了,我叫一位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到后勤组李主任处去领一个新的板擦,并告诉他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擦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就问:‘老师,请问那位是李主任’?李主任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擦坏了,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
作为一个班主任,除了搞好教学外,要做的事务还特别多。例如:班级要买一些劳动工具,我就把这些任务交给班上不爱说话的同学去做,他们基本上都能顺利地完成。笔者认为,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之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和家长有矛盾,当学生把烦恼向我倾诉后,我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会让学生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有一次组织订报活动,赵学如非常想订,可父母因为没钱的原因不愿意,于是我让她去和父母交流,让她试着向父母讲订报的好处,第二天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父母同意了。小小的成功带给了她莫大的快乐,也肯定了她成功的交际能力。
三、在口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每单元的后面基本上都安排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如能真正地上好这节课,就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劝告”。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劝告警卫团同志的一席话,然后借此归纳出劝告的四种常见技巧:正面劝告,有理有节;直话曲说,借例言例;运用“归谬法”迂回包抄;运用“激将法”因势利导。最后,我们又进行了“实战演练”。学校新建了塑胶操场,可是有许多同学违反学校规定随意乱抛杂务,肆意践踏跑道,当你看到这些行为,你会怎么劝告呢?在这一节课上,同学们在听说训练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在班会课堂上,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