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投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潜力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商务部: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2008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 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点

(一)中国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中国当年的实际使用外资是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中国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三)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跃,领域不断拓展。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72.8亿美元,占68.5%;境外融资171.6亿美元,占31.5%,并购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四)“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

(五)投资涉及领域广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08.5%、52.3%、115.2%。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4%,占制造业投资的50.3%,带动了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六)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增大,对外投资双赢效果显著。2015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的各种税金达31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9%,雇佣外方员工12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39.2万人。此外,从《统计公报》中还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流向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的投资共计1164.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79.7%。

三、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在复苏,对外国的投资有需求,发展中经济体在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外来的资金。无论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的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这些从外部环境上便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有能力。2015年中国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的发展水平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也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是中国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3

关键词:中国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对策

一、引言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特征对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地位以及加快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也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鼓励有条件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入世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2002年不足1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约521.5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在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断的提升。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过于集中

我国对外投资的地区过于集中,亚洲以及拉美地区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地区,2007年存量为1039.2亿美元,占比为88.1%,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主要是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有所下降所致。从流量上来看,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占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以上。从非金融类投资流量分析来看,2007年我国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下浮比较大,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一倍以上。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

从流量上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66亿美元,占24.9%,其中有四成的投资属于当期利润再投资。从存量上来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80%。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国有企业所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继续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占投资主体的比重上升到4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 调整地区结构,拓展投资市场多元化

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除已进行投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

2 调整行业结构,丰富行业多元化

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在国际竞争中占垄断优势地位的产业。实际上,按照日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我国应将边际产业转向其他国际产业分工层次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选择拉美、非洲、中东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边际产业的转移,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且随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市场份额的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诉讼也在增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贸易的壁垒,充分利用我国企业所拥有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同时劳动力成本又不至于增加,这样既可以带动相关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稳定的海外市场。

3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为开创海外投资事业新局面,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制定与完善海外投资立法,以信贷、保险、投资保证等各方面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条件。应尽早制定与国际法、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以达到保护和促进本国海外投资的健康发展。建立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注重发挥政府部门、信息中心和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积极向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经营战略

1、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超280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越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2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走出去”战略中, 民营企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存在所有者虚位等问题,在政府的经营下尽管会有一些大型国企出去直接投资, 但企业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特别强烈, 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而民营企业完全是主动行为, 高收益与危机感驱动他们走出国门。在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 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在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后进入国际市场, 如万向、力帆、新希望、正泰等公司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13290多家,其中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投资的,它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1.3企业海外抄底遇挫。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但海外企业规模偏小会使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 难于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相关研究指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公司中,30%的企业蒙受损失,40%不盈不亏 ,只有三成的企业赚取了利润。

2、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2.1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投资的方式结构三个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 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 相对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制造业占33%,占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行业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此外,境外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也较多,占35%,这类企业通常不需要什么技术支持。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却很小,虽然这类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但比例还很低,跨国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也不尽合理, 发展中国家兴办的投资项目仍然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 而且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投资方式也较简单。

2.2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目前我国90%以上的家电企业在为世界家电巨头OEM加工产品。虽然中小企业通过OEM的方式学到了不少外商的管理经验、国际市场的新动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聚实力。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只关注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仅仅满足OEM的经营方式,从中赚取不高的加工利润。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大致占到55%的比重,而剩下的一般贸易中还有一半以上为贴牌生产,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名牌出口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

2.3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和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对资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得不到它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据统计,我国有81%的中小企业1年内的流动资金得不到完全满足,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目前有超过90%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获得高息贷款,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企业的规模化脚步放慢,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2.4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缺乏。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当前,我国国内具有这方面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企业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

2.5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滞后。至今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法》。二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例如,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中小企业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内容不够健全,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银行、企业主管部门均有权管理对外投资中小企业企业。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

3、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规范。要彻底改变我国以前只重贸易立法而不重投资的立法思想,加快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完善相关立法,为我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海外投资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对海外投资的立法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海外投资研究法、海外投资审批法、海外直接投资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海外投资保险法和海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几个方面。

3.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完善政府的促进协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体系:一是信息服务。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海外拓展。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为中小企业出口、对外投资提供信用风险和信贷担保,方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调研,参加境外展览、开展质量标准认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要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使企业能够方便地使用支持资金或享受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3.3强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意识,抓住机遇,优先开拓国内市场,进而投资海外,渗透国际市场。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企业经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中小企业不宜于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的市场竞争,要尽量去寻找大企业无法开发或不愿开发的市场,定位在这样的市场,以良好的服务、灵活的机制,巩固和稳步扩张市场占有率,即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中小企业可以关注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产品市场。当今市场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与个性化,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幻化,此时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必要形式。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和固有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一旦看准生产项目,能果断作出决策,并借助企业内外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力量,迅速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抓紧组织生产,并在最快时间内拿出产品推向市场。

二是中小企业实施市场细分战略,可拓展专业市场。市场越是细分,由一个大公司来控制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小企业要把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审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使现有产品或产品线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三是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如果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集中精力,同样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术、规模,而是有没有竞争优势,可见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小公司生存的一种有效经营策略。

3.4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据调查,约90%得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左右是朋友或家庭成员。企业的股权属于创业者个人或分布在几个家族成员手里,股权结构相对单一。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非常关键。①是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②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③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等,使他们能够具有自我激励意识。这样做才有可能突破人力资源瓶颈,强化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3.5创造企业优势,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能力和全球化营销能力。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未来,创新和研发给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会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所有的创新和研发都需要跟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创新的意义就失去了。这往往就需要中小企业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前,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晓霞、试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2] 吴芳兰、吴婷,企业纷纷“走出去”海外投资或掀[N], 上海证券报2009.06.04第007 版

[3] 何龙斌 ,发达国家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8,(17)

[4] 温晓春,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

[5] 赵欣,中小企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 ,商业环境,2009,(5)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对外投资 区位选择 现状及建议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

根据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区位选择现状,下面我们将先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进行总体的统计描述,然后再具体到地区分布方面。

截至2011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实现了自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达到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再创年度投资流量的历史新高。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投资存量更是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4247.8亿美元。投资遍布全球七成国家地区,我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201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到3856.0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8%,国家聚集度较高。

根据商务部历年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区位分布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相对集中的表现形式,正是反映了我国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是具有共同的行为特征。

根据2012年统计年鉴,我国对外投资最多的是亚洲地区,投资流量为454.9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流量的60.9%。截止2011年底,对亚洲的累计投资存量为3034.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1.4%。主要分布在我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我国澳门、韩国、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对拉丁美洲投资流量为119.3亿美元,占投资总流量的16%。累计投资存量为551.72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3%。主要分布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墨西哥、巴哈马等国家和地区。

对欧洲投资流量为82.5亿美元,占投资总流量的11%。累计投资存量为244.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5.76%。主要分布于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

对非洲投资流量为31.7亿美元,占投资总流量的4.3%。累计投资存量为162.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82%。主要分布于苏丹、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几内亚等国家。

对北美洲投资流量为24.8亿美元,占投资总流量的3.3%。累计投资存量为134.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17%。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

对大洋洲投资流量为33.2亿美元,占投资总流量的4.4%。累计投资存量为12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83%。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

2.1 针对东道国区位因素的政策建议

2.1.1 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战略。进行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东道国能提供的特定区位优势是否能使得这里的市场比国内市场、其他海外市场的利润更为丰厚。而且这些区位对所有公司开放,不管公司的规模和国籍并且是不可移动的。这些区位特定优势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劳动和物质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生产专业化,生产集中度,政府政策和税收激励等等。其中资源丰富型的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选择之一。我国对资源开发产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直接弥补在生产活动中的我国资源缺口,解决在对外投资中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迅速减少、人均拥有量低的尴尬,并且还能促进资源开发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2.1.2 转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导向模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以及增长和变化并不是“国际市场导向型”,在很大程度上其是属于“政策导向型”。政策导向型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更注重境外投资选择的政策意义,而对东道国投资环境和进入条件缺乏从战略高度的考察和预期。比方说对我国香港的投资一直雄踞于我国榜首,大大的超过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因为政府的政策性介入行为太多而被限制。因此约束了企业的种种行为,这是有悖于市场发展规律的。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逐步改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导向和扩张模式。

2.1.3 针对东道国市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针对东道国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的不同也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如在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东道国投资时,投资国可考虑采用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即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然后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进行某种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销售等所有的经营活动;在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较低的东道国投资时,投资国可考虑采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即在东道国设立工厂或建立企业又或者是采用投资的方式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某个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依靠东道国廉价劳动力从事垂直一体化生产。在资源丰富的东道国进行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发达的东道国,则从事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2.1.4 建立对东道国风险的防范机制,确保海外直接投资的安全。从往年观察,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政治风险考虑较少,很多投资布局在经济风险比较大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和中东地区,我国为获取原材料大量投资于这些发达国家尚且视为风险非常大的地方。对我国企业来说,为了避开和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竞争,且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必要的原材料资源,也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所以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需要在投资前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建立一定的风险防范机制,定期进行评估。

2.1.5 重视市场潜力的挖掘,加大对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经济体的投资。目前而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属于资源寻求型,主要的投资对象还是资源丰富的国家。而国际上却是以市场寻求型为主的跨国公司,目前,我国的直接投资区位布局缺乏对市场潜力的重视。未来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刚好和直接投资追求长期利益的目标一致。

2.2 针对企业内在特定因素的政策建议

2.2.1 提高国际市场地位,形成跨国企业自身的垄断优势。显而易见,投资国具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其企业自身的垄断优势是增强全球化竞争的基础。所以要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内跨国企业在夯实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的前提下,培育自身垄断优势。当前,我国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致使企业培育垄断优势的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由于我国企业的不能形成自身垄断优势,因此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只有大力推出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才能为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相信我国日后会有很多企业通过形成自身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2.2.2 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第一,企业依据本身的投资动机及核心能力,来对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和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及地区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第二,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或创立民族品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且积极寻求市场规模较大、科技发达的海外市场。第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更多的考虑寻求效率,借不同地区的要素价格差异,使企业实现全球化布局,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应通过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手段来丰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拓展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环境、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和外资政策等投资环境信息来源渠道,鼓励企业循序渐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以此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2.2.3 企业根据自身规模,选择合理区位。企业自身规模不同,则抗拒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合理选择区位有利于企业自身在东道国的发展,规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风险。大型企业可以选择的区位灵活性较中小型企业更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也更明显。因此,建议我国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增加它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来弥补它们自身发展的不足。同时可以进行优秀中小型企业评比,将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有资质的中小型企业,带动这些企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维佳,许宏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0).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湖北;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 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 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30亿美元,而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占全国的4.89%,相对2003年占全国2.93%,比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的态势。

(3)对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三资企业都与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 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 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并高效率地使用, 提升了湖北省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二, 引进新产品, 使符合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湖北省制造业产出中的比重增加。第三, 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第四, 引进研发能力。第五, 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 对湖北省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人才培养和任用的机制。

外资企业的投资主要聚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选拔上抛弃了“唯高学历”“唯关系”的任用模式,唯才是用,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正逐年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机会。

2.2 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 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 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 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3.2 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跨国公司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 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 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成本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交通、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上一篇传世乐章

下一篇能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