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天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春天的诗歌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1

一、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幼儿的思维直观、具体、形象,活动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在散文诗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幼儿学习掌握优美的词句,幼儿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上。

如新授散文诗《春天是一本书》,活动前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彩色的春天”、“会笑的春天”、“唱歌的春天”,多方位感受春天,并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们相互说一说;教室内主题墙上布置“彩色的春天”(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会笑的春天”(小池塘的酒窝、小朋友的笑脸……)、“会唱的春天”(春雷、春雨、燕子、青蛙……),让幼儿犹如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直接感受到散文诗中的意境美;活动中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散文诗语言、鲜明的形象、迷人的画面……),在视听结合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丰富意境,幼儿注意力集中,思路开阔。

又如散文诗教学《春节是个百音盒》,活动开始,结合挂图通过谈话帮助幼儿回忆过春节时的热闹情境,唤起幼儿已有的关于春节的感受,尝试让幼儿通过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表述对春节的认识,进而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初步欣赏的基础上让幼儿观看精心设计制作的形象、生动、快乐、有趣的课件:伴着“叮当叮当”的响声,圣诞老人的礼物车还没走远;“噼啪噼啪”声中烟花和爆竹、“哗啦哗啦”风中舞动的春联、“咕咚咕咚”锅中翻花的元宵和水饺让新春的气氛浓浓的;“咔嚓咔嚓”声中小河不停地打开透明的冰窗晒太阳;“嘻嘻哈哈”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视听结合中,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帮助幼儿在脑海中建立了有关春节的立体的印象。

有时还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如散文诗教学《捉迷藏》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再根据教学内容让幼儿分别扮演相应的角色(黑夜、太阳、绿色、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等),在这种氛围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散文诗的意境美。

二、寻觅散文诗的语言亮点,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丰富给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善于寻觅散文诗的语言亮点,然后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丰富给幼儿,让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散文诗《春天是一本书》,运用比喻的手法赞美春天。第一自然段围绕“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出现了第一组排比句:“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第二自然段围绕“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出现了第二组排比句:“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第三自然段围绕“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出现了第三组排比句:“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这三组排比句意境优美,句式结构工整,语句浅显易懂,是幼儿学习的好素材。教学中,我们借助图夹文的形式,让幼儿有重点地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念一念,在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模仿散文诗的句式,将各自有关春天的经验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仿编诗歌,通过本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感受了散文诗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而且还掌握了散文诗的句式,有效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同时体验到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三、给幼儿自主仿编的空间,以支持、鼓励的态度引发幼儿仿编的积极性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2

一、摘 录 春 景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体 会 春 情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和体会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带着小小的课题,不妨让同学们自个儿轻叩一位位诗人的心扉,听听春天带给诗人们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学从两首同是春雨的题材入手,他比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两首诗,他说:前一首诗通过写春夜的雨来透露无限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听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润着万物,不由满心欢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后一首诗呢——清明本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赶路,而且纷纷的雨在淅淅沥沥地下,春衫尽湿,还要冒雨趱行,心情就显得凄迷纷乱极了,简直像断了魂一样。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为老师,可以追问一下,那是什么缘故呢?可借此点出:即使同处春天,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学也纷纷列举春天带来的不同思绪,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由春望所见,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金昌绪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黄莺来了,因为小黄莺吱吱喳喳的叫声把她和在辽西的那位相会的好梦给搅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锦官城寄托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通过举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与众不同的春天。

三、鉴 赏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特别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准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还可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想想这个“横”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的意象,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老师应带着学生想象一番,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宁静色调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都惊觉起来,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试看2001年上海高考题——王驾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就提供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诗人雨后漫步小园,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多么扫兴啊!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似乎春天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里了。古人所谓“神来之笔”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那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写一段素描或写意文字。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3

社会是个大讲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意义不言而喻。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时空话连篇,言而无物这个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外,还要在作文指导课上解决选材问题。教师可引导审题立意,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找材料。一个学生所一个材料,尽量让学生多说。如:讲“春天”单元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找“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来到郊外,去观察春天里大地的新绿、解冻的小河、欢歌的小鸡、戏水的鸭子,去感受习习春风的吹拂,去淋浴和的春光,去彩撷一片春意,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一份对春天的赞美之情。通过这种时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启想象

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记忆的强弱、观察的深浅、表达的巧拙。首先,要学会分析与综合,这种抽象思维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其次,要学会想象与联想。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作文是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倘若忽略了学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非要生搬硬套一些作文模式,就等于扼杀他们的创造力。见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科学进步,增加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考能力,然后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许多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人、事、景物,往往有独特的见解和体验,超越了常人的思维习惯,其实这就是创造思维的体现,教师此时就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热情地加以鼓励,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倍爱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去想象与联想,使他们想象的翅膀更加丰满,创造出现货的像模像样的好作品来,视野开阔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4

现行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核心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下叙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环境事物的好奇心,能从生活事物、现象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2.在语文学习中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参加或观察社区活动,尝试常使用口头表达,文字叙述及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好奇心。

根据此目标,我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凭借,同时注意考虑突破教材文版的限制和教室、学校环境条件的限制,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进行拓展。

在教学第八册古诗二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之前,一方面为了配合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课文学习基础上进行拓展,我设计了以"初寻春天-走进春天-歌颂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落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紧紧联系起来,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推向"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听、说、读、画、演、思、寻巧妙结合,相互渗透,以培养,智能的开发与观察、操作、游戏等实践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融入广阔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一、突破校园局限,初寻春天

燕子报喜、青蛙鸣春。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不经意间,春天来了。春天前一周,我利用班队会课带领孩子们走教室,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寻找春天的足迹,走出学校,到郊外的天地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孩子们兴高采烈,指指点点。"老师,我发现梧桐树枝上有好多小芽茅屋"。"老师,你喜欢绿色的头发吗?看,这棵石欣蕾的脑袋,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喂,快来看!这里有蚯蚓在松土呢!""嘘,小声,来看!这里有蚯蚓在松土呢!""嘘,小声点,不要惊吓着它了,听听,它会对种子说些什么?"孩子们的兴奋溢于言表,孩子们的感受是那么丰富,孩子们说话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让我也兴奋起来。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春天是彩色的、红的、白的、黄的、兰的花都开了,蝴蝶、蜜蜂都来了,小燕子也回来了","春天来了,农民们可以播种插秧了"。

回校后,我看孩子们兴趣没有丝毫减少,就和他们一起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一个小朋友说:"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花开了草绿了,树枝发芽了,另-小朋友说:"春天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变得那么美。"我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们舍友兴趣,就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景物和事物画下来吧。第二天,好多孩子带来了他们的创作,我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小画廊"里,有的孩子还在画上写下了一两句话。

二、结合课文学习,品味春天

春天是我们的好伙伴,小朋友已经可以到郊外放风筝了......有的小朋友已经翻开课本在诵读《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等课文了。听!孩子们读得是多么的专心、多么的美,根据课堂内容,我设计了"读了这两首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想到了什么"的问题。"孩子们回答了从书中了解的内容。有孩子说:"读了这首儿歌让我还想唱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我点点头。于是她便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农田更像一张地毯,农民伯伯们在地毯上插秧"。"我觉农田像棋盘,农民伯伯在下棋。"继而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到了,你还能说说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儿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能力。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5

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还是秦汉的辞赋、魏晋的文章、唐诗宋词元曲,都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们用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与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又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的同时,又要给学生精选篇目,如在学习了贺之章的《咏柳》之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了一部分有关春天的诗,如韩愈的《早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同时对一些名篇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卖炭翁》等,我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背熟记牢。还可在课外布置适量的背诵任务,进行强化训练。

二、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在读中培养能力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更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对于不同类别的诗歌应采用不同的读法,如读叙事诗时要注意先理清诗的故事情节,读抒情诗时要注意分析诗中的感情层次等。为让学生会读、读好古诗词,教师可按如下方法去做:

(1)先整体后局部,把握全诗内容。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即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口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如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看一看这首诗留给自己了什么印象,(学生能知道诗主要表达了“客愁”)这种愁是用什么表达出来的呢?再领学生从局部去寻找。进一步体会到小船、烟霭、落日、树木、旷野、江水和明月,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界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不寻常的图景: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陪伴,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意境就这样一步步推向深入。像这样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最能使人发现诗中蕴含的真正美。

(2)注重朗读和吟诵,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和吟诵都是读诗时常用的方法,朗读,是清晰响亮的高声读,是以声传情;吟诵,是用像唱歌似的音调有节奏地低声读,是以声赏情。指导学生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诗中更高更深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的确,想象和联想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读的诗歌进行想象和联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指导学生以充分理解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必须让其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思,一旦领悟,想象和联想就接踵而来。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阅读,弄懂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再经过反复的吟诵,从而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大概是主人十分爱惜翠绿的苍苔,怕它被来人的屐齿踩坏吧,作者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作者赏春而不遇,却发现了一枝红杏花,并且由这枝红杏花,联想到满园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满园的春色岂止是一座柴门,一座小院所能关住的!这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其进行充分联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能想到: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同样,人类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也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限制的。无论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读书切忌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指的就是:要仔细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想象和联想,增加读书的兴趣和味道。

(2)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对所读诗歌进行想象和联想。要让学生能在读诗中展开想象,平时应注意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勤于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的倾向。知识多了,想象力就丰富,就能一触即发,呼之而来。从而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

(3)以诗的内容为中心,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到的事物应与诗中所写的事物和道理有本质上的联系。如陆游的《示儿》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有着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本质,因此能够互相联系。想象和联想如果脱离诗歌本身的内容,漫无边际地乱想,对于古诗学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确实,对于许多古诗,除理解意义外,其气势、节奏、神味都不是浮光掠影地看一两遍所能深刻领会的,必须反复诵读,细细玩味,才能心领神会,深受感染。

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诗背诗的兴趣

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6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古诗不易理解,尤其是古诗的情感更不容易体会,因此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就有了畏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知中接受知识,领悟诗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令人神往!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习必然会收到好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品词析句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字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霜满天”、“对愁眠”这两个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出示两个画面:一是皓月当空,湖面波光粼粼;另一个是夜色朦胧,远处的景物模模糊糊。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画面上的景色,哪个画面上的景色与“霜满天”相一致。从“满”字入手,让学生了解“满”是指夜空中到处都弥漫着寒霜,霜很大。“对愁眠”容易理解为面对着忧愁入睡。如果我直接讲出意思,学生虽然也可以理解,却不能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画面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诗人的表情、动作,诗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不睡觉?他会说些什么?在想什么呢?从而感受作者浓浓的愁思。在如此忧愁的情况下,作者怎能入睡呢?所以,“对愁眠”是说作者心中忧愁,难以入睡。解决了这两个难点,诗句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四、凭借多媒体,能力迁移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练,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评议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算是真正学会。

如《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天的象征。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有关春天的诗句,再讨论这些诗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为了区分诗与词,我要求学生把诗词改写成诗句。学生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开始热闹起来,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改成七言,还有的改成了五言……让人感到兴趣盎然,把气氛推向了。虽然言辞稚嫩,但我看到了“小荷尖尖角”,他们定能成为明日的“映日荷花”。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体现的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时,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仿佛是天边的仙境。”在学生领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的诗境时,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银纱,有的说瀑布像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从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美,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在脑海中勾画中一幅优美的景象。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厚底蕴,陶冶情操,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