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1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2

活动开展得有序且热烈。我们首先采用了抽签的方法决定朗读顺序。第一个是董文浩同学朗诵,他为我们带来的是《观沧海》。在他带领下后,大家都主动踊跃地上台朗诵。随后,朗诵的诗篇很多,有《凉州词》、《天净沙·秋思》、《泊船瓜洲》、《七步诗》、《木兰诗》、《行路难》……同学们每朗诵完一首诗,老师都会给出简单的点评。这不仅为同学们的精彩诵读锦上添花,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解读方式和相关信息。

通过这次诗歌朗诵活动,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懂得了诗歌的特点。我在诗歌的收集、释读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诗歌收集方面

在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分类收集法,并了解了它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分类收集法,即在收集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类收集的方法。按照内容划分,诗歌可分为:咏物诗、山水诗、田园风景诗、送别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诗等。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是描写山水类的诗,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归类到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按照分类来收集诗歌,还可以方便我们在将来的写作中适当加以引用。

二、诗歌释读方面

本次活动中,我在诗歌释读方面也收获颇丰。

比如,在释读一首诗歌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作者、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情况、写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吧,李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诗人,有“诗仙”之称,他是个才高志大的人。到了京城后,不但没有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诋毁排挤,于是满怀愤慨地写下了《行路难》。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能理解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以及抒发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怀。

三、诗歌朗读方面

最后,在诗歌诵读方面,我也有所收获。

我知道了在朗读诗歌时,需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要把握韵调、读出抑扬顿挫,把诗歌的情境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活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诸如时间短了些、个别同学准备不充分等等。也许这与我们第一次搞这种活动经验不足有关。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3

一、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由于古诗词抽象、凝练、含蓄,又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甚至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而作。所以,学生课前可通过媒体网络查询古诗词作者及写作背景,为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情境

古诗词具有图画美、音乐美的特点,如果理解了诗词的思想内容,读懂了诗人所表达的内心情感,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生动的画面。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很直观,很有感染力。如在教学《春晓》时,我根据诗的内容制作课件:亭台楼榭旁边,有许多桃树、杏树、梨树……桃红柳绿。学生在屏幕上可以看到一群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悦耳的鸟鸣令人倾心,地面上花草争芳斗艳,令人赏心悦目,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从画面中领会诗意,并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入情入境。

三、多媒体有助于体会语言美

古诗词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炼。每一个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才定稿的,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先曾用过“满”“入”“过”,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来才定为“绿”的。用“绿”来呈现现江南春天的美景。用课件辅助打出“满”“过”和“绿”字间形成对比,哪个词用得好?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用“绿”最好。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去体会诗词的语言美,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多媒体有助于情感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和理解。我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此情境中吟诵,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再适时加以指导朗读,从中感悟、其义自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创作愿望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4

一、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生平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为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个人遭遇。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诗人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便于后面的鉴赏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学生通常可以感悟到诗人远眺江南、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不知道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就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含义。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在“权罢新法”的过程中被迫辞官,后来皇上再次重用王安石时,他将要离开山美、水美、景美的江南,心中难免会想起自己以前所推行的变法运动。王安石一直坚信变法可以成功,但是朝廷内部斗争过于尖锐,所以会产生前途渺茫之感,继而开始思念家乡。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历史背景,这首古诗理解起来也才更简单,并达到鉴赏古诗的目的。

二、合理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教师以书面文稿、挂图、电脑课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欣赏,形成初步认知,这样有利于将古诗读顺,读出其中的轻重缓急。资料内容主要包括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古诗里面蕴含的画面、疑难字词句的注解等。例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色彩,将诗句所要表达的画面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咏鹅》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白鹅鸣叫神态、白鹅游水嬉戏的情景,这样很容易理解到诗中的含义。古诗里面的白毛、红掌、绿水等词语,将白鹅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上下互相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儿时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鉴赏古诗。

三、引导学生思考,领会诗歌意境

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重点是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对此教师要采用一定方法,突破古诗意境这一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神韵,掌握其意境。一般来说,诗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为古诗赋予更多内容和思想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挖掘古诗的意境。因为古诗有着跳跃性的特点,其语言跨越了时空,因此只有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才可以领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里面的“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言师采药去”进行思考,这样可以知道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里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李白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瀑布高空飞落的壮观场景,进而借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来领会。

四、合理展开想象,加强说话练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得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将学生表达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完成《梅花》的讲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教师读诗,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伴着优美的古筝乐器,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古诗,之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既理解了诗意,也加强了口语训练;在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表达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首送别的佳句,你们如果也在场,会怎么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五、结语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5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经典诗歌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少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小学教材里一共有五十首左右的诗歌。这些诗歌几乎都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名作,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日》、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上,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背诵能默写,简单地理解诗歌的意思。而在学诗歌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提及到的是诗歌的意境美,那么,小学生该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境。诗境界美,就是说诗的意境很美,也有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说一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的意思。诗境的第一层境界是“景物的想象空间”。更进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包括:时光、禅意、哲理、人性、运动、变化等等。这是“诗境”。

小学生处于年龄小、认知浅、想法纯的特点,他们对表面上的东西交易掌握,而对于深一层的东西则难于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慢慢地掌握欣赏意境的方法。

一、初读诗歌,浅知意境美

我们拿到一首诗歌,首先就是要解决读的问题,把生字词解决,再顺利地朗读诗歌,使其朗朗上口。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中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道理就是这样。

1、学生自读。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诗歌教学的初始,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利用解决生字词的前提下,自己能够把诗歌朗读通顺、流利,这为下面诗歌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杜甫的《绝句》教学中,学生对“黄鹂”的“鹂”字不是那么的熟悉,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生字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解决。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诗歌的意境。

2、结合图读。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看插图,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都配有插图,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有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没有他们那么丰富的想象能力,不太能根据意思就能构想图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课文配有插图显得如此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插入与诗歌相关的插图,冲击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图画或者课件的图画,再一次让学生边想象边读,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进一步知道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

3、生生互读。在流利地朗读基础上,再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从自己的声音中表现出来,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再读给其他的同学听。小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其他人,好动性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但要自己读,还要把自己对诗歌的读法读给自己的同学听。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关注诗歌的朗读,会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意境欣赏了。如学生朗读骆宾王的《咏鹅》一诗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方式,让学生对着自己的同学,把自己对鹅这种家禽的认知融进到朗读中,让听的对方都能知道鹅这种动物。

4、听录音读。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有富于感情的朗读范例。学生在进行了自读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听名家的朗读,听名家是如何停顿、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朗读中进入到意境的欣赏过程中。这朗读为学生浅知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如何欣赏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歌的意境呢?学生就得听读录音,在录音的朗读中,了解到作者对汪伦的深深感情,对于离别的的惋惜之情,那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悟就进一步加深了。

读诗,是学生掌握诗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位后来的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往下一步来走进诗歌的意境美。

二、了解背景,走进意境美

诗歌的背景是欣赏意境美的一个关键因素。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背景、写作的背景、体裁的背景等方面。相关方面的了解,对于欣赏诗歌的意境,具有独到之处。

1、作者背景。作者介绍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因素,众多诗歌,学生可以从了解作者的背景知道诗歌的意境。例如,相当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杜甫的人生经历。他,一生当中经历了盛唐的繁华昌盛,也经历了晚唐的屈辱衰败;仕途也经历了相对安定的日子,也饱尝了漂流多病的残年,渴望出仕、建功立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跟他苦苦相依。所以,杜甫的诗歌里面,学生会经常看到一个凄惨的影子,表达的感情也较哀伤,意境也较凄美婉转。

2、写作背景。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因此,唐代诗人的写作背景就要结合唐代来说。前唐的“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的李白的诗歌、晚唐杜甫的诗歌等,这些写作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6

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作文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掘生活中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营造写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学会倾听与理解;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加强品评与批改,深化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情感 教学

“无欲不下笔,无情难为文”。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如果对写的人物缺乏真切情谊,对写的事物无动于衷,对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这些情感必须在日常生活和作文训练中加以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悟亲情、学会理解人生,进而认识社会,在作文中抒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美的概念是朦胧的。所以,把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让学生时刻都有意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经常用浅显、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审美对象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人物美和艺术美等。然而,空洞的说教常收益甚微。所以,每次写作文之前,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走向自然、社会、生活去寻找美、发现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时,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把“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理解成为“助人为乐”等狭义的概念,这样就很难出新。针对这个现象,就重点在“新”与“美”的统一上下工夫,着重启发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能做到新与美的统一?其中一女生说她的伯父出海时将一条落网的鱼放走了。问她原因,她说那鱼是带“子”的。全班哗然。紧接着说这位伯父是为了保护海洋资源,放弃眼前小利,这体现了这位新渔民的情怀,这件事很“新”,这位伯父的心灵是美的。这样学生的思维顿时开阔了,从异彩纷呈的生活中发掘出形形的新风尚来。

二、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行教学的条件。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怕写情绪,就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写作心理环境。只有让环境感染学生,才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需要的相应语言文字。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气息,才能避免写空话。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挖掘教材来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的生活与经历,或他们的写作成就等,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成才道路,激发写作热情。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时,对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适时穿插王安石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其次,对课本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配上乐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故事续尾,对诗歌进行改写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学习《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变得怎么样等。

三、学会倾听和理解,加强师生间情感沟通

要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学中,学生特别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话语,甚至是一个轻轻的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与信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激起作文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想学生所想,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喜怒哀乐,对学生平等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与信赖感。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感情,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向教师坦露自己的心声,更愿意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帮助,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充实感人,才能找到写作的真谛。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烦恼,经过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沟通后,他们就会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可利用批语的方式与其沟通,拨开心灵的迷雾,排除成长中的烦恼。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值得信赖,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作文表达出来。

四、加强品评与批改,深化学生的情感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的冤枉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激起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所以,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其次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不仅能使学生明确作文的方向,还能通过它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最后褒贬适度,注重鼓励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尤其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作文评语后都有成功感。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这里所指的“个人磋商”,也就是不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作文评语”。学生在接受评语时,有情感参与,是有选择的。如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读着觉得仿佛教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思考,认真动手修改。

【参考文献】

[1]汪道同.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认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上一篇直接融资

下一篇牛年祝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