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1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2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教案及反思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3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二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二单元知识1一、会认的字。

犹(yóu)(犹豫)(犹如)(记忆犹新)

傲(ào)(傲慢)(骄傲)(傲骨)

橘(jú)(橘树)(橘子)(柑橘)

洼(wā)(洼地)(洼陷)(水洼)

凌(líng)(凌晨)(凌云)(欺凌)

增(zēng)(增加)(增高)(增多)

靴(xuē)(靴子)(战靴)(雨靴)

钥(yào)(钥匙)

匙(shi)(钥匙)

缤(bīn)(缤纷)(五彩缤纷)

枚(méi)(一枚)(纸枚)

喇(lǎ)(喇叭)

叭(bā)(喇叭)(叭叭直响)

厚(hòu)(厚重)(浓厚)(厚实)

抖(dǒu)(抖动)(发抖)(抖手)

蟋(xi)(蟋蟀)

蟀(shuài)(蟋蟀)

振(zhèn)(振兴)(振作)(振奋)

韵(yùn)(韵律)(音韵)(琴韵)

掠(lüè)(掠过)(掠视)(劫掠)

吟(yín)(吟诵)(吟唱)(吟诗)

辽(liáo)(辽阔)(辽远)(辽东)

阔(kuò)(开阔)(辽阔)(宽阔)

二、会写的字。

寒(寒冷)(严寒)(寒风)

径(石径)(小径)(曲径)

斜(倾斜)(歪斜)(斜线)

霜(雪霜)(霜冻)(冰霜)

赠(馈赠)(赠送)(赠予)

刘(姓刘)

盖(盖子)(盖楼)(瓶盖)

菊()(秋菊)(赏菊)

残(残害)(残缺)(残疾)

君(君子)(君主)(国君)

橙(甜橙)(橙子)(橙色)

送(赠送)(送行)(目送)

挑(挑战)(挑动)(挑起)

铺(平铺)(铺开)(铺路)

泥(泥土)(泥巴)(水泥)

晶(水晶)(晶莹)(亮晶晶)

紧(紧张)(紧要)(抓紧)

院(院子)(小院)(庭院)

印(脚印)(印象)(印章)

排(排队)(前排)(排列)

列(陈列)(出列)(列队)

规(规则)(规定)(校规)

则(规则)(选择)(法则)

乱(混乱)(战乱)(纷乱)

棕(棕树)(棕毛)(棕熊)

迟(迟到)(延迟)(迟缓)

盒(盒子)(饭盒)(纸盒)

颜(颜色)(颜料)(颜面)

料(颜料)(料理)(材料)

票(售票)(机票)(钞票)

飘(飘散)(飘扬)(漂浮)

争(争气)(争论)(争吵)

仙(仙境)(神仙)(仙女)

淡(平淡)(清淡)(淡季)

闻(新闻)(远近闻名)

梨(鸭梨)(梨花)(梨树)

勾(勾引)(勾画)(勾勒)

曲(乐曲)(曲子)(戏曲)

丰(丰盛)(丰收)(丰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二单元知识2一、词语积累。

1.近义词。

明朗——明亮 潮湿——湿润 凌乱——杂乱

增添——增加 仔细——认真 愉快——愉悦

留意——留神 清凉——凉爽(凉快)

欢乐——欢快 掠过——拂过 叮咛——叮嘱

道别——告别 辽阔——广阔 饱满——丰满

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2.反义词。

潮湿——干燥 凌乱——整齐 增添——减少

仔细——马虎 愉快——伤心 炎热——寒冷

欢乐——痛苦 凉爽——闷热 美丽——丑陋

清凉——闷热 温柔——粗暴 辽阔——狭窄

丰收——歉收 饱满——干瘪

3.量词积累。

一(片)叶子 一(块)地毯 一(只)小鸟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 一(把)扇子

一(枚)邮票 一(首)歌 一(排)大雁

一(阵)秋风 一(片)叶子 一(朵)小花

一(滴)汗水 一(颗)谷粒

4.词语搭配。

(彩色)的地毯 (金黄)的叶丛 (明朗)的天空

(棕红色)的小雨靴 (闪闪发光)的地毯

5.词语归类。

表示颜色多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

6.成语盘点。

春华秋实 一叶知秋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

二、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二单元知识3一、佳句欣赏。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2.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比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3.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4.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比喻/拟人)《秋天的雨》

5.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比喻/拟人)《秋天的雨》

6.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拟人)《秋天的雨》

二、课文主题。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写了秋日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景的钟爱,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秋天的雨》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听听,秋的声音》中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单元链接与拓展。

1.带“秋”字的成语:

一叶知秋 秋高气爽 秋风落叶 春华秋实

平分秋色 一日三秋 明察秋毫 春兰秋菊

2.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秋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4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诗教学,会发现很多地方是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而被编在一起的两首古诗,要么题材相近,要么内容相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怎么进行两首古诗的同步教学呢?在十三年的教学摸索中,我初步归结了以下这样几种方法:

一、对比法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便两首题材相近的诗也不会意境完全相同,且诗人的遣词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因此,可以进行对比式的同步教学,引导学生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就拿第五册《古诗两首》举例来说吧,这一课收集了《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而《枫桥夜泊》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客子,使他领略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同时也体现了羁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两首诗都是在描写秋景,但体现的意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学法

自学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用。在教学两首古诗时,可以一首诗为引做点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诗则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去自学。《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内容。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诗题、诗人开始,然后抓重点字眼理解诗句,如“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怜”为“爱惜”之意;“屐齿”可联系课文插图来认识,而此句中最有特点的是“印”的用法,由原来的词句用做了动词,可以将这种用法为学生今后学古渗透。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指导想象:满园春色将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而“满园春色”,作者为何只写“一枝红杏”?推敲琢磨后,学生深有体会,这种写法既体现出了这枝红杏争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给读者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以小见大”呀!这样,诗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学习这首诗所用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而理解诗意时遇到不理解的重点字眼,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查资料、加上想象等方法进行。

三、互补法

互补法适宜学习两首从内容上可以是互通有无,交相辉映的诗。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最后一组《古诗两首》中安排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两诗都是写西湖美景,但一个是晴天里西湖潋滟令人惊艳,“无穷碧”“别样红”色彩艳丽,令人遐想;而另一个则是写雨天的西湖——令人惊奇,一场骤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演绎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将两首诗同步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晴天的西湖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顾盼生辉,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个豪爽侠士般,斩钉截铁。

由此还可在理解中鉴赏,而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诗人的文风特点。杨万里的诗以风格纯朴,构思奇巧著称;而苏轼的诗则豪迈奔放、笔力纵横,在这两首诗中都可窥一斑。

以这种方法教学的还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两诗都是写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风景,写法上却各具千秋。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5

bài nián luó kuōng gǎn xiè wéi rào dòng jié ( ) ( ) ( ) ( ) ( )

wēn nuān jiàng shì xīn hěn shǒu là yáo tóu bǎi wěi ( ) ( ) ( ) (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_____”。

钻(zuān zhuān) 贴(tiē tēi) 敬(jìng jìn) 辣(là nà) 针(zhēng zhēn) 晾 (liàng niàng)

三、补充成语。

狐( )虎( )   ( )( )勃勃 半( )半( )  东( )西( ) ( )( ) 心( )手( )

四、填上合适的词,把句子写具体。

1.少先队员在()的田野里,()地歌唱。

2.太阳发出()的光。

3.我发现林边池塘里开满了( )的小花。

4.()的海鸥在()的海面上飞翔。

五、补充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天上飞的。

2. _________________真快乐!

3.校园里种了许多花,____________________ 。

4.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游子吟》是( )代诗人()写的,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临行(),意恐()。

2.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 )成长。我们( ),等身上的羽毛长( ),就勇敢地( )飞翔。

3.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村子后面是()。

七、乱句重组。

( )河水清清,过了河是座山,山旁有竹林。

( )我的故乡是一座小村庄,村后有条小河。

( )秋天,我们摘柿子,吃葡萄。

( )夏天我们在河里游泳。

( )每到春天,我们上山采野花。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鹿长大啦,头上长出了角角。那角角,好象树上的丫杈(chà)。

春天到了,山青啦,水绿啦,草地上也开出了五彩缤纷的野花,为什么这些丫杈还不发芽,不长叶呢?

哦,我知道了,它一定喜欢冬天。要不,怎么身上开满了梅花?

1、短文有( )个自然段。

2、用“──”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3、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成语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九、小朋友,你知道那角角为何不发芽,不长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你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蒲松龄;豹山;豹岩观;清梦楼;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到淄川县西铺村(现属淄博市周村区)毕际有家坐馆授徒,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撤帐回家,在毕家度过了三十年时光。蒲松龄在毕家任私塾老师时,经常相约他人或独自一人游览村南的豹山,吟诗填词,寄情山水,抒怀。初步统计,蒲松龄歌咏豹山或与豹山有关的诗词八题十一首。可以说,豹山寄托了蒲松龄半生的喜怒哀乐。

一、景物幽芳 人间胜景

豹山在西铺村西南1.5公里处,位于冲山山脉的最西端,自古以来便是淄川县与章丘县的界山。据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豹山,县西五十里。山巅建立宫观,各依巨石,上筑高台,梁柱阑J皆石。历级而上,大似浮槎。绝巅两石相对,一经中通,呼曰‘天门’。从松柏杂树中遥望,南山缥缈,若蓬莱三岛。” [1] 313豹山南侧泉水较多,《淄川县志》对此也有记载:“有泉出山南麓,冬夏不涸,东注为溪。” [1] 313

豹山分为东西两个山头,中间隔着一条山峪。东边的叫东豹山,西边的叫西豹山。豹山并不高大巍峨,海拔高度只有350余米,然而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苏李村的吏部考功司郎中王教,就在东豹山修建了豹岩观。蒲松龄在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中形容这座道观“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 [2] 298 。描写玉皇观墙壁长满苔藓,好像绣成的花纹,门前白草萋萋、雾气漫漫,玉皇观犹如仙境中的天宫。西豹山巨石累累,犹如列阵士兵,蔚为壮观。其中一块巨石上,踏有一只二尺长、半寸深的巨人脚印,被村民称作“神仙脚印”。另一块上百吨的巨石,如耧斗覆地,村民称之为“耧斗石”,对其敬若神灵。这些巨石,七律《豹山》也有形象描写:“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部伍齐。” [2] 266说巨石在云霞的辉映下,排列整齐,如同纪律严明的军队。七律《登玉皇阁》则极言石群的壮观与玉皇阁的险峻:“石连星宿群羊卧,树接天门孤殿开。” [2] 506-507用夸张的笔法描画乱石如同羊群,自山脚一直排到天际,玉皇阁山门矗立山巅,高于树梢。

在蒲松龄的笔下,春秋季节的豹山景色各异,姿态万千。康熙二十七年(1688)阳春三月,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一同登山观桃花,写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蒲松龄在诗中描写了豹山绿肥红瘦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载酒游山的愉快心情。诗其一云:“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初草绿肥。”意思是说,尽管树林里还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桃花却渐渐凋谢;刚刚露出地面的青草越来越绿,但他还是感觉到天气乍暖还寒。诗其二云:“山石如林青绕座,桃花无缝锦成行。” [2] 264意思是说,山石林立,青青野草围绕在游客们四周;满树桃花簇拥在一起,像绣锦一样鲜艳美丽。蒲松龄的这四句诗,把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呈现在世人们面前,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豹山写得活灵活现,真是美极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阳节,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及兄弟依照习俗,登豹山远眺,写有七律三首《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诗其一写道:“东西翠嶂列烟鬟,百里风云指顾间。”大意是,云雾笼罩着层层山峦,好像一架山水屏风陈列在眼前,众人站在豹山上指看百里风景。诗其二写道:“危磴石多苔密绣,冷秋山半草横铺。” [2] 298大意是,高高的台阶上布满了厚实的苔藓,秋末半山间铺满了密实的野草。这四句诗,极其简练地描绘了豹山秋高气爽、树木苍翠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蒲松龄与友人面对豹山秋景由然而生的高昂情绪。而写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七律《九日赠王宪侯》有“白云满地群羊卧,衰草连天野菊开” [2] 370的诗句,描写灰白色的乱石如同一群羊散落山坡,花朵绽放的野点缀在无边无际的荒草中,写尽了豹山的苍凉秋景。

二、不懈进取 积极入世

儒家学说强调士大夫阶层的“入世”观,即重视今世所为,“修齐治平”的观点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言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参与观念。作为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蒲松龄,渴望着“致君尧舜”,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朝廷和帝王,但要做到这点,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入仕,而要入仕,必须通过科举这条道路来实现。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就是在科举道路上艰难跋涉、百折不挠,期望达到光辉顶点而又永远实现不了理想的过程,可是蒲松龄始终没有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尽管多次功亏一篑。

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龄四十八岁。这年秋天,他去济南参加山东乡试,希望得中举人,但事与愿违,因为“越幅”被黜,再次落榜。这次落榜,对蒲松龄打击很大,此后近半年时间,蒲松龄没有外出交游,也没有写诗填词。第二年三月,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邀请蒲松龄登豹山散心,蒲松龄为此写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同行的毕氏兄弟,应该就是蒲松龄在西铺教授的弟子,为此他在诗其二自称“英英年少半门墙”,说气概不凡的同行少年有一半是自己的学生。诗其一云:“重重花影日光微,主客开襟坐四围。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草绿初肥。君家子弟皆英妙,我兴颠狂欲遄飞。此际不因匏系苦,便应潦倒醉忘归。” [2] 264蒲松龄在诗中虽然也感叹穷困潦倒的身世,但更多的是抒发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壮志与气概。诗颈联赞叹邱、毕两家少年英俊而负有才气,抒发了自己逸兴遄飞的激情。诗尾联的“匏系”,典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朱熹《集注》:“匏,瓠也。”李善注引郑玄曰:“我非瓠瓜,焉能系而不食者,冀往世而得禄。”后世多以“匏系”比喻人怀才而不见用。蒲松龄在此激励自己和邱、毕两家少年,不要因为暂时挫折而裹足不前,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并非没有认识,但他依然沿着这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终生不悔,因为在他看来,舍此没有“冀往世而得禄”的通天大道。

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龄五十岁。这年秋天,他写了七律《九日赠九如昆仲》,希望年轻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然他也借以鼓励自己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诗云:“临风把手一登高,但觉英龄健似猱。清饮辄缘佳客醉,白头频为故人搔。十年落拓悲吾党,千古文章赖我曹。世上莫愁无知己,少年坚志欲持牢。” [2] 299重阳节这天,蒲松龄与邱家兄弟登豹山饮酒赏景,蒲松龄酒后赋诗一首,劝慰同是科举不顺的邱家兄弟,不要辜负了青春年华,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终能实现理想。据作者原注,这年邱氏兄弟没有考取秀才,心情郁闷。蒲松龄在诗中写道:与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一同登山,受其感染,自己仿佛也变成矫健的少年。大家不要因为我辈多年科举不顺而悲伤,其实流传千古的文章正等待着我们去撰写;也不要因为世上没有知己而难过,少年儿郎坚定信念,一定能实现凌云之志。

三、质问上天 排遣郁闷

蒲松龄是个胸怀大志的文人,他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有所作为,但自从十九岁考中秀才之后,却屡战屡败,名落孙山,终其一生,连个举人也没考中。他在诗词之中,有时憎恨那些主考官目瞽心盲,不能选拔真才;有时痛恨自己命运乖蹇,遭遇鬼神捉弄;有时又羡慕他人鱼跃龙门,步入仕途,而自己依然沉沦下层;而更多的是不甘心失败,责问上天不公,排遣积郁已久的愤懑情绪。蒲松龄游览豹山的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康熙二十七年春天,蒲松龄写作《豹山》,有专家认为这首诗与《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为同一题。诗中写道:“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丛舍遥含春树里,危峰对插梵宫西。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部伍齐。我欲凭高呼帝座,一声长啸暮天低。” [2] 266从诗中描写的角度分析,此次蒲松龄观景之处是在东豹山豹岩观前,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危峰对插梵宫西”。东、西豹山之间有一处约几十丈宽的峡谷,是山前山后村民的通道。自峡谷底处仰望,但见双峰雄峙,如豹对坐。自东豹山豹岩观西望西豹山,f岩颍松涛阵阵,花红柳绿,云蒸霞蔚。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神秘诡异的景色中,仰天长啸,一吐块垒。蒲松龄在诗的尾联借用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呼帝座”的典故,质问上天不公。“帝座”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记载:“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天皇大帝外座也。”据唐朝冯贽《云仙杂记》所载:“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矣。恨不携谢I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蒲松龄登上高山,向天帝呼吁,抒发其落拓不平的悲愤情感,天帝也为之感动而暮云低垂,默默无言。

康熙二十八年秋天,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兄弟同登豹山,傍晚时分“东西雨脚暗山村”,暴雨眼看到来,众人忙到豹岩观天尊殿避雨。天尊殿内坐满了前来避雨的人,殿角处放有一坛子酒,大家饮酒谈天,畅叙豪情壮志。《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三云:“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上下云堆迷鸟道,东西雨脚暗山村。阁中屦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孙。” [2] 298诗尾联中“天孙”指织女星,据说是天帝的孙女。《汉书・天文志》称:“织女,天帝孙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末诗云:“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蒲松龄认为,天孙能织云锦衣裳,心思细密,当知天下文人的穷通和否泰,假如自己的声音能够传到天宫,他就不避忌讳,斗胆向天孙控诉个人的遭遇。蒲松龄此时情到极致,心声已经难以抑制,才有如此豪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天,蒲松龄乡试再次落榜。重阳节这天,好友邀请蒲松龄登豹山散心,他们在玉皇观听老道讲述了一件惨事:道童被人杀害,血染山石,道长被官府疑为凶手,受刑致残。蒲松龄听说此事,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虽然面对美酒胜景,却没有一点兴致,只感觉“心骨酸”。世事险恶,人生苦难。道士与世无争,尚且遭难,而作者本人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因此产生了离尘出世的想法。蒲松龄在诗中写道:“老友载酒坐相欢,我醉欲歌行路难。世事茫茫何其颠,拍手大叫沧溟宽。” [2] 303 (《九日登豹山》)世事艰险行路难,蒲松龄幻想自己也能像孔夫子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远离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其实这只是蒲松龄于无可奈何之际的一种宣泄。

多次应试多次不中,他人振翅高飞,自己蹉跎不前。蒲松龄本应断绝进取念头,但他认为,前途虽属渺茫,希望尚有一线,懊恼平息以后,又打起精神,重新应战。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六十多岁,才在家人劝说下,停止应试。到七十一岁时,得到一个岁贡生头衔,可是他的心思还是萦绕在科场中。这不能不说是蒲松龄人生的最大悲哀。

四、寄情山水 隐居乐园

明末清初的淄西地区,藏龙卧虎,能诗会文之辈咸集。豹山南麓有南坡、巩家坞两村,豹山北麓有王村、苏李、西铺、万家等村,这几个村庄自明朝中叶起科甲连第,人文蔚起。清初淄西地区的闻人贤士,如南坡唐家的唐梦赉,西铺、万家庄毕家的毕际有、毕世持兄弟,苏李庄王家的王永印,巩家坞邱家的邱希潜父子,等等,都居住在豹山周围这几个村庄。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教书时,与他们诗词酬唱,很快就融入到这个文人圈子里。在这些人中,蒲松龄与邱希潜数次同游豹山,饮酒赋诗,畅叙情怀,尤其极力赞美邱希潜的清梦楼。

乾隆《淄川县志・选举志・贡生》记载:“邱希潜,字行素。己巳岁贡,授黄县训导。告归,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读书其中。每与山僧野叟诙谐畅饮,曾不知老之将至。” [1] 506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希潜,字行素,号龙崖。己巳岁贡生。善引诱,乐裁成。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作读书处。疏泉凿池,栽花植柳,时与同人并兄弟子侄辈饮赋其间,县乘称文学焉。” [3] 139邱希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卸任黄县训导之后,在豹山南坡建造了清梦楼,作为自己与文友和兄弟子侄饮酒、读书、谈诗的聚会场所。蒲松龄的诗句“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豹山》),便是赞扬邱希潜居住豹山之阳,与同仁谈诗论文。

《聊斋词集》中有《潇湘逢故人・丘行素意中构画村清梦楼,花竹馆垣,额匾书画,一切备矣,戏为落成》,其写作原由是,邱希潜计划在豹山之阳建造清梦楼,他对蒲松龄谈了自己的这一设想,告诉蒲松龄建楼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连楼房的匾额和室内悬挂的字画也准备好了。蒲松龄为好友的建楼计划能够如期进行而高兴,填词一阕表示祝贺,并且幽默地说,我这阕词是祝贺你将要建成的别墅,不是你设想中的楼房。词曰:

五更春困,梦豹山初上,野色盈匡。芳草外,斜阳里,小小院落,云树苍苍。危楼丛舍,绕烟村一带茅墙。云道是丘家仲氏,新营若个荒庄。 健羡久,排扉入,见两边黄花绿竹成行。入药室兰堂,又壁粘旧词,门有新章。主人握手,烹松茗共话沧桑。此何夕,登龙扰坐,于今耿耿难忘。[4] 100

蒲松龄在词中描写了梦游清梦楼,观看清梦楼周边的幽雅环境,欣赏楼内的典雅布置,与楼主品茗闲聊。

蒲松龄在这阕词中着力描绘邱希潜的清梦楼,实际上还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他“健羡”邱氏在豹山之阳建造清梦楼,就是羡慕邱氏有一个远避尘世、隐居山林的好处所。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科场仕途顺利,则力求上进;科场仕途坎坷,则退而隐居。蒲松龄鏖战科场,年逾六旬仍未跃过龙门,对照康熙二十八年入贡的邱希潜,自然是“耿耿难忘”。邱希潜建造清梦楼,居处僻静、环境清幽,生活闲适、身心自由,自食其力、亦耕亦读,任天委命、安贫知足,这也正是蒲松龄在科场失利、仕途渺茫之际的梦想,只不过蒲松龄财力有限,难以企及,唯有钦慕而已。

摹景以状情志。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里,自然山水一直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媒介。蒲松龄吟咏豹山的诗作,集中于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也就是他科举最有希望又最为失望的时期。这些诗作体现了蒲松龄浓浓的豹山情结,表达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对人生的彻悟,对命运的无奈。

参考文献:

[1]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G].2010.

[2]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汉举,王一千.族谱所见邱氏家族资料[J].蒲松龄研究,2008,(2).

[4]赵蔚芝.聊斋词集笺注[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Pu Songlin' Affections for Leopard Hill in Zichuan District

SUN Fan-gzhi,SUN Qi-xin

(Zhoucun Writers' Association,Zibo 255300,China;

Zibo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Zibo 255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