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系统范文1
【关键词】 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发生疾病的概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而颅内感染是临床上神经外科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约为9%,作为神经外科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不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不良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受到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1]。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16)岁。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例;②手术之后出现诸如头痛、呕吐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③患者术后脑脊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其白细胞指数还有蛋白含量出现异常升高;④对患者脑脊液进行多次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阳性。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如下:①虽然脑脊液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2],但不属于神经外科的患者或者不属于神经外科术后的患者;②对患者脑脊液进行多次送检,将其重复部分剔除[3]。
1.2 调查方法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手术类型、易感因素、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原发病以及症状体征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原发病构成 本次研究中患者原发病主要如下:16例患者为脑外伤、5例患者为血管畸形、4例患者为四脑室肿瘤、脑膜瘤以及脑积水疾病患者各3例、脑出血患者4例、蛛网膜囊肿与转移瘤患者各有1例、松果体肿瘤患者2例以及听神经瘤1例。
2.2 药原学检查结果 具体状况如下:在本次研究中培养出细菌共有53株,分离出来的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诸如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鲁氏不动杆菌等。脑外伤患者病原菌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金葡菌;脑出血患者病原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
2.3 颅内感染主要诱因 导致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诱因有:脑外伤、手术时间超过6个小时、置入异物、自发脑出血以及脑脊液漏等。在本次研究中脑外伤患者占据比例为32.5%,自发出血患者17.5%、手术时间过程患者17.5%、置入异物患者6.5%、脑脊液漏患者5.0%以及其它原因患者25.0%。
所有患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对应的使用抗生素药物,病程时间最短2周,最长3个月,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并顺利出院。
3 讨 论
对于颅内感染的诊断,当前临床主要是通过脑脊液常规检查还有生化检查来达到目的。如果患者为细菌性脑膜炎,经常会出现脑脊液白细胞指数升高、葡萄糖含量下降以及蛋白含量有所上升等情况。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如下: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每升超过1180×106,蛋白含量每升超过2200mg,葡萄糖含量每升低于1.9mmol,这些指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4]。但有研究结果指出,脑脊液常规还有生化指数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只能够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参考数据,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来说,更高的白细胞数还有蛋白水平以及相对更低的糖含量水平,有着更为突出的临床诊断价值[5]。
脑脊液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术后颅内感染的“金标准”[5],患者在接受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颅内感染临床症状的时候,患者脑脊液里面的细菌浓度还没有完全出现,也有可能因为培养方法并不正确导致其培养结果呈现阳性的概率偏低,因此出现阴性结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神经外科后颅窝手术之后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所以将脑脊液培养结果当做重要诊断标准并不正确。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病菌培养结果显示其主要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需要重点关注。对颅内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应该在准确得到脑脊液病原学培养还有药敏试验结果之后才可以进行,但是细菌培养周期一般来说比较长,通常情况下细菌培养需要(24-48)小时,如要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需要时间最短为2周,所以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之后进行颅内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脑外伤是导致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因素,临床对有相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对患者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候应该具体情况分析,争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其坤.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与药敏分析[J].山东医药,2012,35(13):351-352.
[2] 王顺,王永涛,贾征夫.脑卒中患者合并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7(06):155-156.
[3] 杨冬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培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4(15):163-164.
神经系统范文2
[关键词] 副肿瘤综合征;抗神经元抗体;神经系统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a)-0153-03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某些肿瘤引起的非转移性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因其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很容易误诊。然而,如能及早发现原发病灶,并尽早治疗,则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1]。现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999年12月~2013年3月收治的22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共22例,其中男12例(54.5%),女10例(45.5%),男女比例为1.2∶1,年龄48~86岁,平均(62.9±1.5)岁。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①周围神经病14例(63.6%),均为亚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发展。其中7例为感觉运动性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及感觉减退,伴麻木、发冷、疼痛等,4例为运动型神经病,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感觉障碍不明显,1例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1例表现为双侧面神经损害,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表现为四肢麻木,走路踩棉花感,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②Lambert-Eaton综合征4例(18.2%),为慢性起病,3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1例表现为球麻痹症状,肌无力呈持续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无“晨轻暮重”表现,短暂活动后肌力增强,而持续收缩后又呈极度疲劳,新斯的明实验均为阴性。③进行性小脑变性l例(4.6%),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查体:共济运动差,头颅CT及MRI均提示小脑萎缩。④炎症性肌病1例(4.6%),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伴有肌肉压痛、肌酶增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⑤亚急性小脑变性2例(9.2%),均为亚急性起病,逐渐出现头晕、步态不稳,查体示小脑性共济失调,头颅MRI提示小脑萎缩。
2.2 血清学肿瘤筛查
13例行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CA125、PSA检测。其中正常5例,肺癌6例(CA199、CA125)、胃癌1例(CA199、CEA)、直肠癌1例(CEA)。
2.3 脑脊液检查
7例行脑脊液检查,4例蛋白含量略增高,1例蛋白含量、细胞数轻度增高,2例完全正常。
2.4 头颅影像学检查
16例患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或)头颅MRI,其中2例表现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3例表现为小脑萎缩,其余11例均无明显脑膜或局限性强化、颅内占位等特异性改变,可排除原发颅内肿瘤或转移瘤。
2.5 神经电生理检查
2.5.1 肌电图 13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其中3例神经源性损害,2例肌源性损害,4例重频电刺激异常,4例未见异常。
2.5.2 脑电图 6例患者行脑电图检查,4例广泛轻度异常,2例未见异常。
2.6 肿瘤可能的来源
13例患者经X线、CT、MRI、纤维支气管镜、胃镜发现肿瘤。其中肺癌8例(61.5%),胃癌3例(23.1%),直肠癌1例(7.7%),鼻咽癌1例(7.7%)。其余患者为各种检查提示有肿瘤,但无进一步的追踪资料,缺乏肿瘤的病理学依据。
2.7 预后
随诊至2013年5月,3例周围神经病患者病情好转,2例病情加重,2例病情无变化,死亡13例,失访2例。
3 讨论
PNS是1956年由Guichard首次提出,是指肿瘤通过远隔作用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为中年以上起病,呈亚急性进展病程,可侵犯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能用单一疾病解释。经典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包括Lambert-Eaton综合征、亚急性小脑变性、边缘叶脑炎、眼阵挛-肌阵挛、慢性胃肠假性梗阻、感觉神经元病、脑脊髓炎和皮肌炎等[2],这些综合征可见于大约78%的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亚急性小脑变性、边缘叶脑炎、感觉神经元病[3]。25%以上的患者,不同的PNS可叠加在一起[4]。本组患者年龄分布范围大,以老年患者居多,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样,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患者神经系统出现明显功能障碍,而神经影像学常无明显改变,多次头颅和脊髓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病灶。
PNS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炎症的表现,包括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升高及脑脊液寡克隆带[5]。影像学检查一般是正常的,但是在边缘叶脑炎,可见颞叶T2/Flair高信号及增强效应[6]。本组7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5例表现为轻度炎症改变,2例正常。16例患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其中11例均无特异性表现。
PNS主要见于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以及妇科肿瘤、乳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只发生于约1%的肿瘤患者。PNS可于恶性肿瘤发生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约80%的患者在发现肿瘤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7],约1/2的患者出现PNS时,原发癌肿尚处于可根治的阶段,肿瘤的诊断平均延迟(6.5±7.0)个月。而对于肿瘤症状在先的患者,PNS多预示着肿瘤进展或复发。对于怀疑PNS的患者应尽快查找原发病灶,最好进行全身检查,尤其是肺部检查,女性要注意检查乳腺及盆腔。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是发现隐蔽肿瘤的较好选择。但是扫描阴性亦不能排除诊断,要注意定期随访。如果发现的肿瘤不能引起该经典的PNS,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寻找可以解释相应症状的原发灶[8]。值得一提的是,约有20%的患者即使尸检也查不到原发肿瘤,本组13例患者发现肿瘤,肺癌最多见,与文献报道相符[9],9例未发现原发肿瘤,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发现肿瘤之前。
近年来发现在一些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有抗神经元抗体,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标志。这些抗神经元抗体包括抗Hu、抗Yo、抗CV2、抗Ri、抗Ma2及抗两性蛋白抗体等。这些抗体对于发现不同的PNS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们在PNS的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且有大约1/3的患者没有可测定的抗体,有5%~10%的患者有不典型抗体,特异性不强,且有约50%的PNS患者没有任何特异的抗神经元抗体[8]。因此,抗神经元抗体的缺乏并不能排除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诊断。总之,典型的PNS表现及特异性的抗神经元抗体或者抗癌治疗但未同时行免疫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对于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一旦被确诊为PNS,就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治疗,包括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肿瘤,对于不同的亚型,其处理和治疗方法不同。另一方面,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治疗,需要尽早进行,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同类型的PNS对于这些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抗Hu阳性的患者对于免疫抑制治疗的反应较差,快速进展且无抗神经元抗体的患者经免疫抑制治疗可能会改善[10-11],对于具有离子通道自身抗体的PNS,如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边缘叶脑炎、自主神经病等,免疫抑制治疗也是有效的[12]。
[参考文献]
[1] 林盛.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2):1434-1436.
[2] Blaes F,Tschernatsch M.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disorders[J]. Expert Rev Neurother,2010,10(10):1559-1568.
[3] Giometto B,Grisold W,Vitaliani R,et al.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 in the PNS Euronetwork database:a European study from 20 centers[J]. Arch Neurol,2010,67(3):330-335.
[4] Graus F,Dalmau J.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J]. Curr Opin Neurol,2012,25(6):795-801.
[5] Darnell RB,Posner JB.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involving the nervous system[J]. N Eng J Med,2003,349(16):1543-1554.
[6] Lawn ND,Westmoreland BF,Kiely MJ,et al. Clinic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findings in 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J]. Mayo Clin Proc,2003, 78(11):1363-1368.
[7] Antoine JC,Camdessanché JP. Paraneoplastic disorder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J]. Presse Med,2013,42(6Pt 2):235-244.
[8] Graus F,Delattre JY,Antoine JC,et al. Recommend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8):1135-1140.
[9] 朱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65-66.
[10] Blaes F.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Curr Pharm Des,2012,18(29):4518-4525.
[11] Kannoth S.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A practical approach[J]. Ann Indian Acad Neurol,2012,15(1):6-12.
神经系统范文3
2003年~2014年我该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标本1000例。所有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成4μm的组织切片,HE染色。由两位病理专家经光镜初检后,对部分疑难病例进一步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并结合临床作出病理诊断。
2结果
2.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508例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各亚型分类情况。
2.1.1星形细胞肿瘤
包括九小类共390例,约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76.8%。其中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共计16例,年龄4~41岁,平均18.63岁,肿瘤位于幕下者12例,占75%。②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例,男、女各1例,平均年龄22.5岁,肿瘤位于顶叶和颞顶叶。③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共计140例,男:女约为1.63:1.00,平均年龄36.96岁,<40岁59例,占65.56%,肿瘤位于幕上82例,占91.11%。④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各141例,(各占31.38%)。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构成比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后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
2.1.2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66例,(占13.0%),平均年龄36.9岁,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6例,平均年龄40.19岁,>40岁者14例,占53.85%,2.1.3少突-星形细胞肿瘤49例,(占9.6%)。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38例,平均年龄41.90岁,>40岁者27例,占71.05%,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1例,平均年龄47.2岁。>40岁者6例,占54.55%。
2.1.3脑膜肿瘤
共492例(占49.2%),脑膜皮细胞肿瘤共432例,占87.8%,其中良性各型脑膜瘤404例,占92.87%,不典型脑膜瘤25例,间变性脑膜瘤6例。女:男约为2.18:1.00。脑膜瘤男性和女性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对于男性。其他脑膜相关的肿瘤血管母细胞瘤44例,位于小脑者36例,占86.36%。
3讨论
按照2007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重新分类后,本组1000例病例中神经上皮肿瘤仍居首位,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0.8%,高于文献报道37.64%。其中星形细胞肿瘤是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肿瘤,是神经上皮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神经上皮肿瘤的76.8%,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58.93%~60%。少突胶质细胞瘤是颅内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是胶质瘤的一种独立类型,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3.0%,与文献报道的结果接近。脑膜瘤居第二位,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9.2%,高于文献报道34.64%~38%。本组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部位以幕上占优势。幕下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脑。小脑好发肿瘤共36例,主要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8例,占50.0%;脑膜瘤18例,占50.0%。了解和掌握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1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复习,对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新认识,与2000年WHO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相比,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各个肿瘤的发病率、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标记、细胞增殖状况、遗传学和分子改变、预后因素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更新,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对部分肿瘤的WHO的分级进行了修订,如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由原来的WHOⅠ级变为WHOⅡ级。有文献报道,该肿瘤复发率约为50%,一般进展较为缓慢,偶有较快复发者。同时增加了有关遗传学研究进展,如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α-inhibin和D-240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定义中增加了1p和19q杂合子缺失。本组病例虽然未见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但在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对其预后的变化值得注意。
4总结
神经系统范文4
关键词: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护理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i),是肿瘤产物(包括异位激素的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侵犯神经系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或)肌肉损害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之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PNS)[1]。副肿瘤综合征临床上很少见,护理上缺乏这方面的经验,2011年~2013年我科收治了13例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2013 年间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诊断确诊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0~69岁, 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四肢麻木、全身僵硬、癫痫发作、头晕伴行走不稳、全身疼痛伴乏力等。发现原发病变分别是肺癌7例,乳腺癌1例,1例在颈部发现转移癌性包块,前列腺癌2例,膀胱癌1例,胃癌1例。
2护理
2.1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温度18°C~22°C,相对湿度40%~55%,使患者产生舒适感,安全感,安心接受治疗。
2.2 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进行了大量的检查和治疗。给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经济上带来了很大负担,患者对突然而至的临床反应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3]。因此 护士应注意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3 安全护理 因副肿瘤综合征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有四肢麻木、双下肢无力、双眼睑下垂、头晕伴行走不稳、发作性四肢抽搐等,首先应评估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高风险患者床旁挂警示标志牌,病员服纽扣上悬挂防跌倒牌,并告知患者或家属应遵从护理人员的安全指导,并给予预防跌倒的健康宣教,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意外跌倒事件的发生。
2.4对症护理
2.4.1高热的护理 患者发热系感染及肿瘤热所致,应每4h测体温1次,并随时记录;间断给予物理降温,采用温水酒精擦浴,冰袋降温;专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减少探视及陪伴;及时更换床单和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满足机体热量的需要。
2.4.2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易出现肺部感染及并发症,所以应给予定时翻身,每2h翻身1次,同时给予扣背,并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同时辅以机械辅助排痰,促进分泌物的排出;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给予吸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的发生。
2.4.3 营养支持 饮食指导 :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进食时采取坐位,以免发生呛咳,引起坠积性肺炎,有吞咽障碍者及时评估危险因素,防止窒息,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以保障机体营养的供给。
2.4.4疼痛的护理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基本原理和麻醉止痛的理论知识, 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4]。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训练患者使用各种非侵害性减轻疼痛的技巧, 如逐渐放松法(练习深呼吸) 、意念法、分散注意力法(如下棋、听轻音乐、看电视)和练气功等。
2.4.5 功能锻炼 在疾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有语言沟通障碍的要注意加强语言功能训练,通过健康教育并给予有效指导,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参与康复训练,促使尽早康复。
3 结果
明确肿瘤病灶后,患者均接受放疗、化疗,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有2例住院期间未能明确病灶的患者,给予激素、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3月后复发,进一步检查发现原发肿瘤。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4讨论
非肿瘤转移式直接浸润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统称为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发生在< 1% 的癌肿病例中。肿瘤类型多样,以小细胞肺癌多见,其他有乳腺癌、淋巴瘤、胃癌、食管癌等 。PNS 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5]。累及单一神经或肌肉可出现单一临床表现,广泛累及中枢、周围神经或肌肉可表现多种临床表现[6]。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亚急性小脑变性、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斜视眼阵挛-肌阵挛、边缘系统脑病、脑脊髓炎、视网膜变性、僵人综合征、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于诊断前有神经系统症状,间隔1个月~2年才发现肿瘤病灶,因此早期发现PNS非常重要。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护士在专科疾病的护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季朝亮. 副肿瘤综合征的神经系统损害[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8(3): 230~231.
[2] Row land LP. Paraneoplast ic primary laterd sclerosis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Ann Neurol, 1997, 41: 703-704.
[3]丁萍,施宇,刘文平 乳腺癌术后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9( 31):4627.
[4] 蔡伟萍, 黄叶莉 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2005, 5( 6) : 11~13.
神经系统范文5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摘 要:肌肉激活是提高肌肉弹性和肌肉收缩力量的有效手段。神经系统激活则是在肌肉激活的基础之上进行高频率、不对称的全身协同运动。本文以基本的肌肉激活和神经系统激活为例,详细介绍这些练习方法的动作规格与动作要领,指导读者如何对肌肉与神经系统进行有效“激活”,如何提高神经冲动传递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肌肉;神经;系统;激活;整合;关节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12-04
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是指为训练或比赛提供一种高效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激活方法,以满足专项练习的特殊需要,它包括肌肉激活和神经系统激活2个部分。现代职业体育运动员做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准备活动相比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训练理念也不在同一层面,尤其是动作模式的提出已使准备活动从重视肌肉活动和柔韧性练习转变为重视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结合,重视不同专项技术训练特有的动作模式练习,重视动作模式与专项技术动作的衔接,重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和动作的质量与稳定性。因此,学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方法是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做好运动损伤预防的有效途径。
一、肌肉激活
肌肉激活的目的在于提高肩部、腰部和骨盆周围肌肉的参与维持稳定,并提高臀大肌发力的意识,其练习内容包括臀大肌激活和脊柱激活2个方面。通过肌肉激活可以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得到有效激活,使核心部位的肌肉温度升高,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增强身体的控制力,提高自我纠正动作的能力,减小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通过一系列加强动作稳定性的肌肉激活练习,为多关节运动提供躯干核心稳定性的支撑,减少能量泄露。例如,通过臀部肌群的激活(迷你带)可以达到维持脊柱功能的基础(做动作时躯干要保持挺直姿势),提高上肢运动链和下肢运动链之间的传递效能,纠正不正确的身体姿态。
1. 软组织唤醒
肌筋膜是指包在肌肉外边的结缔组织,浅筋膜又叫皮下筋膜,位于皮下,对深层的肌肉、血管、神经具有保护功能。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形成肌间隔,约束肌肉牵引方向,保证肌肉或肌群的单独活动。肌肉是不能直接连接在骨骼上,必须通过筋膜附着连接在骨骼关节上,为肌肉起到固定作用。
图1 腓肠肌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腓肠肌的两头分别起自股骨的内外上髁,另一头下行于跟骨结节。进行准备活动时不仅要激活肌肉部分,而且要激活结缔组织,因为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在致密的结缔组织,而结缔组织内的血液、神经分布较少,很难在一般性的热身练习中得到激活。这就好比两个人摇一根长绳,如果摇绳的人在两头把绳子拉的很紧,绳子就无法摇起来,而“长绳”就好比是肌肉,简单地对肌腹部分进行牵拉是无法唤醒肌肉附着点的结缔组织,反而会磨损附着点的结缔组织进而引起各种肌腱炎。肌筋膜的解剖研究也证明人体的肌筋膜系统是一个整体,从胚胎学角度来看,所有的结缔组织都源自于中胚层,各层都是整个有机体的一层包裹,覆盖着器官和肌肉并组成人体皮肤。因此,使用、泡沫轴、网球(或花生球)等就可以对软组织进行唤醒,具体方法如下:
(1)足底激活
动作规格:将网球(或垒球)放于左脚的足弓最高处,重心缓慢地移到左脚上,轻轻用左脚推动网球(或垒球),使网球(或垒球)在脚掌下方做前后、左右的小范围滚动,或者做顺、逆时针转动。然后,换另一只脚继续练习。
动作要领:体验足底被刺激的本体感觉,重点是对比较紧张的部位进行针对性反复按压、滚动。运动员也可以通过控制重心移动的方法,合理控制足底刺激的力度和部位。
足底激活部位
(2)跟腱激活
动作规格:将扳机点触压棒放于左脚跟腱下方,右腿直腿叠放在左腿上(左脚脚尖自然向上),上体正直,两臂直臂支撑于髋侧,将身体支撑离开地面。靠手臂的力量,推动左脚在扳机触压棒上做前后方向的小范围移动。滚动几次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换另一只脚继续练习。
跟腱激活部位
动作要领:下肢移动幅度不要太大,主要是对跟腱部位激活;动作过程中,注意脚尖自然向上,因为过分勾/绷脚尖的时候,会使跟腱处于绷紧的状态。
(3)小腿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坐在体操垫上,右腿伸直,左腿自然屈膝,双手持放在左腿的小腿处,然后对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等部位进行上下滚动刺激。滚动几次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换右腿继续练习。
动作要领:向前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能移动到跟腱部位;向后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能超过膝盖正下方。若要增加刺激强度,可以换用垒球进行激活练习。
小腿后群肌肉梳理部位
(4)大腿后面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将泡沫轴放于左大腿下方,右腿可以屈膝置于一侧,也可以将右腿伸直叠放在左腿上。两臂伸直支撑于体后,将身体支撑离开地面,通过两手臂的推动动作,使左腿股后肌群在泡沫轴上前后移动,移动8~10次后,换右腿做相同的练习。
动作要领:移动幅度向前,向前移动最大位置不能超过膝盖正下方;向后移动最大幅度至臀部为止。
大腿后侧肌肉激活部位图
(5)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将泡沫轴按照与躯干平行的方向置于,然后将身体另一侧撑离地面,使身体的重量置于泡沫轴上,通过身体重心的左右转移使压在泡沫轴上并做左右方向的滚动。当泡沫轴向身体外侧移动时不能超过膝关节;泡沫轴向身体内侧移动时不能超过腹股沟。滚动8~10次后,换另一条腿做相同的练习。
肌肉激活部位图
动作要领:激活训练时,身体重心要向被刺激部位移动,以便更好地增加刺激强度。
(6)大腿外侧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将泡沫轴放于大腿外侧,支撑臂屈肘呈侧卧支撑姿势,依靠支撑臂的推动动作使大腿骨外肌群在泡沫轴上做前后方向的移动。滚动8~10次后,换另一条腿做相同的练习。
动作要领:泡沫轴移动位置向下肢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膝盖;向髋关节方向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能超过髂前上棘。
大腿外侧肌肉激活部位
(7)大腿前侧肌肉动员
动作规格:双臂屈肘呈俯撑姿势,将泡沫轴放于大腿前群肌肉下方,依靠支撑臂的推动动作使大腿前肌群肌肉在泡沫轴上做前后方向的移动。滚动8~10次后,换另一条腿做相同的练习。
动作要领:泡沫轴移动位置向踝关节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要超过膝盖;向髋关节移动的最大幅度不能超过髂前上棘。
大腿前侧肌肉激活部位
(8)腰背部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坐于体操垫上,两膝关节自然弯曲、脚尖保持向前,将泡沫轴置于体后的腰背位置。双手抱头,上体后仰,髋关节离开垫子直体躺在泡沫轴上,通过双脚的蹬伸动作使泡沫轴在腰背部位置做前后方向的滚动。向后滚动的最大幅度不能超过颈椎部位;向前滚动的最大幅度不能超过腰椎。
动作要领:动作过程中,双手抱头,双肘自然外展。双肘方向不可向前,避免出现腰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练习效果。
腰背部梳理部位图
(9)下腰骶激活
动作规格:将双球放于下腰部的骶髂关节处,缓慢地做腹背肌的屈伸运动;完成次数要求后,将球放于肩胛骨的下沿,两臂伸直在体前做前后方向的交替上举动作;完成以上练习8~10次后,将球放于肩胛骨上沿,两臂在胸前做缓慢的张开、交叉抱手动作,练习8~10次。
动作要领:准确寻找到痛点,缓慢进行练习。
骶髂关节激活部位
(10)胸大肌激活
动作规格:将球放于锁骨肩峰端下侧,左臂屈肘,做矢状轴方向的后收—前伸动作。
动作要领:寻找到痛点,在痛点处,缓慢做矢状轴方向的后收前伸动作。
胸大肌激活部位图(前伸)
胸大肌激活部位图(后收)
(11)肩侧部肌肉激活
动作规格:将泡沫轴放于腋窝后下方位置,下方的髋关节离开地面,然后通过支撑腿的屈伸动作,使泡沫轴在肩下腋窝后侧方位置,做小范围的滚动。
动作要领:动作过程中,臀部离开地面,尽量将身体重心压在泡沫轴上,增大肩关节受刺激的强度。
肩侧部激活部位
2. 臀大肌激活方法
臀大肌是人体面积最大、力量最大的肌肉,它不仅能够缓冲人体落地时地面对人体产生的反作用力,而且运动时臀大肌的发力,还能够帮助下肢能量快速地向躯干和四肢传递,减少能量泄露,有利于维持躯干支柱的稳定性。臀大肌力量不足,会引起膝关节以及骶髂关节等周围关节出现“代偿”动作,加大周围肌群的受刺激负荷,进而引起运动损伤。
(1)原地做单/双膝内外旋(迷你带)
动作规格:基本动作准备姿势,膝关节内收、外展动作,外展时不得超过身体矢状面。
动作要领:保持基本功能动作准备姿势,腹肌和臀大肌保持收紧状态。
原地单膝内外旋
(2)迷你带正向/背向行进间走
动作规格:动作准备姿势时,双膝弯曲成半蹲姿势,躯干适当前倾,两脚尖方向朝前,行进时左或右脚依次前/后行,小腿始终保持与地面垂直方向,每步的移动距离约为一脚左右。
动作要领:两脚前后走时,快速起动是关键,每步的动作都要有爆发力。每一步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距离不能过大,要注意身体姿态的控制,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垂直面。
正向/背向行进间走
(3)迷你带侧向走
动作规格:基本动作准备姿势开始,右腿向左蹬地,左腿向左侧迈步,小腿与地面始终保持垂直方向,身体重心左移,并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右脚积极跟进后继续保持准备姿势。然后开始下一步练习,依次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移动时身体重心要平稳,两肩不能前后晃动。尤其快速起动是该练习的关键动作要领,每一步的动作都要体现出爆发力。每一步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距离不能过大,注意身体姿态的控制,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的垂直面。
侧向走(蹬地)
3. 脊柱激活方法
(1)俯桥
动作规格:俯卧于体操垫上,两腿并拢脚尖向下,两肘弯曲置于垫子上,身体呈俯卧支撑状态,臀大肌保持收紧。同时,颈椎、脊柱、髋、膝、踝关节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动作要领:臀大肌始终保持收紧状态,不要出现低头或抬头动作。一旦出现身体颤动,教练员要及时停止该练习,避免出现肌肉代偿动作。
俯桥练习图
进阶练习:当上述动作能够达到30秒以上稳定姿态后,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自由重量器械,以便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同时,也可以采用双臂—单腿支撑、双腿—单臂支撑单腿—单臂支撑或利用瑞士球或悬吊带等多种形式,增加动作练习的难度,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
俯桥举腿
俯桥练习(杠铃片)
俯桥练习(瑞士球)
(2)侧桥
动作规格:单臂手肘支撑,要求踝、髋、肩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出现低头、含胸、屈髋等错误动作。同时,运动员要注意保持腹背部肌肉收紧,注意勾起脚尖。
动作要领:动作过程中不能出现屈髋现象,臀大肌始终保持收紧状态。
侧桥练习
进阶练习:当上述动作能够达到40秒以上稳定姿态后,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自由重量器械,以便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同时,也可以采用增加动作难度的方法,如增加杠铃片、利用悬吊带,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
侧桥举腿练习
(3)背桥
动作规格:脚跟支撑,脚尖勾起,肩部着地,髋部向上顶起,躯干与大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臀肌和腹肌收紧,两臂自然地置于身体两侧。
动作要领:勾脚尖,躯干与大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臀大肌收紧。
背桥练习
进阶练习:当上述动作能够达到60秒以上稳定姿态后,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自由重量器械,以便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实心球、瑞士球、悬吊带、杠铃片等非稳定器械进行屈腿、直腿的练习,增加动作练习的难度,增大负荷刺激的强度。
二、神经系统激活
神经系统激活是身体运动功能损伤预防训练区别于传统运动损伤预防训练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神经系统激活不仅可以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机体的快速伸缩复合能力,增强机体的动态稳定性,还以使练习者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神经—肌肉之间的传导速度。传统的“热身活动”很重视肌肉的激活或练习,但较少涉及神经系统的激活。事实上,要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就必须在进行热身活动时,进行一些全面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机体动员”。常用的神经系统激活方法如下:
(1)原地双脚快速踏跳
动作规格:躯干前倾并保持挺直姿势,膝关节弯曲成120度左右的夹角,膝关节与脚尖处于同一垂直面内。开始练习时,臀大肌保持收紧状态,双脚做快速的交替踏步或侧向踏步移动,移动时身体重心保持稳定。练习方式也可按照原地、前后、左右等多方向进行。
动作要领:脚掌必须离开地面但抬起高度不宜过高,踏步的动作频率要尽可能地快,也可采用踏步频率与摆臂频率不同步的方式进行。
原地踏跳
(2)双脚快速前后踏跳
动作规格:同“原地的双脚快速踏跳”练习方法,踏步过程中做前后的快速踏跳。
动作要领:动作频率要尽可能地快,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垂直面,同时保持躯干正直的身体姿态,体验到臀大肌用力的本体感觉。
双脚踏跳(前行)
(3)双脚踏步左右踏跳
动作规格:同“原地的双脚快速踏跳”的方法,踏跳过程中做左右方向的快速移动。
动作要领:动作频率要尽可能地快,同时保持躯干正直的身体姿态,体验到臀大肌用力的本体感觉。
(4)原地单替踏步
动作规格:练习开始时,双脚做快速的交替踏步动作,与此同时,双臂做与下肢不同频率的前后摆动,躯干保持稳定。该练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原地、前后、左右及多方向的移动。
动作要领:双脚依次着地,脚步移动动作要尽可能地快,双臂摆动要尽可能地慢。
原地单替踏步
(5)原地快速转髋
动作规格:练习开始时,躯干保持稳定姿势,两脚做快速的蹬地、转髋动作,保持一脚在前,另一脚在后的姿势,两脚依次交替轮换。
神经系统范文6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
作者单位: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牛亚玲);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CT室(赵春刚) 神经系统畸形在胎儿先天畸形中最为常见,严重的神经系统畸形可引起死胎、死产及围生期死亡等不良结局[1]。为探讨早期发现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有效方法,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2780例孕妇彩超结果,并与产后诊断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2780例孕妇为回顾对象。2780例孕妇年龄21~42岁,平均(324±42)岁;妊娠次数1~3次;妊娠周数为12~34周,平均(183±42)周;单胎2293例,双胎487例。
1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GEVoluson 730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15 mHz 收集资料时间: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患者均应用三位凸阵探头做多切面扫查。扫查顺序为先胎儿头颅、颜面,后各椎体、胸腹及内脏,最后扫描四肢。常规测定胎儿双顶径及长度、胎盘厚度及羊水量等,并对可疑部位仔细扫查,注意观察有无复合畸形存在,同时做随访观察,并与产后诊断情况进行对比。
2 结果
2780例产妇产前超声诊断共有神经系统畸形25例,畸形发生率为090%;产后诊断神经系统畸形共28例,产前超声诊断与产后诊断均符合,符合率为1000%;其中漏诊3例,漏诊率为1071%,漏诊胎儿产后诊断隐性脊柱裂,这主要可能与胎儿为仰卧位、脊柱显示不清有关,同时可能也与羊水较少、脊柱畸形形态改变小、检查者经验少有关。所有畸形胎儿中单发畸形20例,包括无脑儿6例,脑积水5例,脊柱裂4例,全前脑2例,脑膜脑膨出2例,露脑畸形1例;多发畸形8例,占2857%。
3 讨论
目前胎儿畸形的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清楚[2],但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病毒感染、高龄孕妇、食物因素等。在胎儿畸形中,以神经系统畸形发病率最高,可达3%~4%[3],约占全部胎儿畸形的1/5~1/4[4]。神经系统发育从胚胎第3周开始,神经褶从胚胎第4周靠拢并逐步形成神经管。如在神经系统发育期间如神经管前后孔闭合障碍等,胎儿将发生神经系统畸形。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畸形发生率高达090%,故做好孕期监测及遗传病筛查指导,对降低新生儿畸形率、提高新生儿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探讨有效的早期筛查先天畸形的检查方法成为了目前围产期检查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检查胎儿先天畸形的方法很多,如胎儿羊水检查、绒毛检查、脐血检查、超声检查及磁共振等[5],其中超声检查以图象清晰、连续快捷、无创等优点而应用最广,且被认为是诊断胎儿先天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在本研究中,产前超声诊断与产后诊断均符合,符合率为1000%,漏诊率仅为1071%,这充分证实了超声检查对诊断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经超声诊断的神经系统畸形主要包括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全前脑、脑膜脑膨出、露脑畸形等,其中以无脑儿、脑积水最为多见。现笔者总结各神经系统畸形超声表现如下:
31 无脑儿 无脑儿超声诊断相对容易,超声表现以胎儿缺乏圆形颅骨光环为主,且胎儿头部为不规则光团,多数合并有脊柱裂,如本研究中即有2例合并颈椎段脊柱裂,1例合并胸段脊柱裂。在本研究中,无脑儿最早于妊娠13周经超声检查检出,并于妊娠15周确诊。
32 脑积水 超声检查示胎儿颅内绝大部分显示为液性暗区,胎儿双顶径显著大于胎龄,且头围较胎儿腹围、胸围明显增大,脑室率在05以上,可怀疑有脑积水。但孕20周前诊断胎儿脑积水应慎重,因为此孕期脑室可有暂时性失调可能,故对脑积水诊断应进行随访观察后再确诊。同时在本研究中,有2例脑积水胎儿合并有脊柱裂,1例合并足内翻,在超声检查时应给予注意。脑积水时脑室扩张,可能还伴有颅内畸形、面部畸形、胸腹及四肢畸形等,检查时也应给予高度注意与排除。
33 脊柱裂 脊柱裂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胎儿躯干横切时呈“U”或“V”字,失去椎体三足鼎立光团;而纵切时脊柱有中断。目前认为超声诊断脊柱裂的最佳妊娠时间为妊娠17周~18周[6],该时间羊水多,易于发现脊柱裂并减少漏诊。
34 全前脑 超声表现主要为胎儿小头,圆形,横切时可见脑室扩张,大脑皮层变薄,无大脑镰,有丘脑融合。本研究发现的2例胎儿引产后均可见其为单眼单鼻孔,且伴唇腭裂,后被诊断为13三体综合征。
35 脑膜脑膨出 主要于妊娠第14~18周确诊,超声见胎儿颅骨上有一囊性肿物,与颅骨相连,且肿物壁厚,肿物内可见脑组织回声。
36 露脑畸形 主要表现颅骨缺失,胎儿大部分脑组织均暴露在羊水中,有时可见胎手碰触或挠抓脑组织。
超声观察到以上声像图时,检查者应更加谨慎仔细,尤其对有可疑部位应进行耐心检查,必要时可请多人会诊、多次复查,以尽早诊断。由于神经系统畸形属于严重出生缺陷,胎儿一旦分娩,将会给其家庭与整个社会带来沉重心理及经济负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并终止妊娠对减少个人及社会负担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田雨,杨太珠,罗红,等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华西医学,2006,21(4):750751.
[2] 李勇胎儿无脑畸形与露脑畸形9例三维超声图像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840.
[3] FratesMC, KumarAJ, BensonCB, et al Fet alanomalies: compairson of MR imaging and US for diognosis. Radiology,2004,232(2):398404.
[4] 林连恩,田晓先139例胎儿神经系统的超声诊断分析.广西医学,2009,31(8):1077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