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宗昌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宗昌的诗范文1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人口红利就业

一、经济增长弹性分析

探究过去的经济增长原因,对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国内外都有很多讨论和看法,但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生产函数为

Y=F(K,L,R,Z,J)=KαLβRηZδJξ…(1)

其中Y、K、L、R、Z、J分别代表国内总产出、资本形成、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和结构变量。其中分别用1978年不变价GDP表示总产出、用1978年不变价资本形成和劳动就业人数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代表人力资本、用进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表示制度因素、用第一产业产出份额表示结构因素。在方程(1)两边取对数得:

Ln(y)=αln(K)+βln(L)+ηln(R)+δln(Z)+ξln(J)+ε…(2)

用来自06中国统计年鉴1985年到2005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用eviews软件得出回归方程为:

Log(gdp)=4.710331+0.337295Log(L)+0.281533Log(K)+0.200589Log(R)-0.772137Log(J)+0.246181Log(Z)

R-squared=0.99752%Prob(F-statistic)=0.000000

各回归系数统计量相当显著,拟合度也比较高。因为是涉及到多变量的线性回归,担心是否存在非平稳性问题。我们发现虽单个时间序列存在非平稳型问题,且都是一阶平整数列,但通过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统计量显著,即拒绝是非平稳序列的假设,说明这几个变量符合协整关系。故可以充分相信回归系数的统计量及其显著程度。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1)弹性系数中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影响最为敏感,其中劳动力每增加1%,总产出增加33%。这与劳动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是一致的。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上9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使得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转变,有研究发现,中国正享受最高的“人口红利“,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达70%。并且这种比例在2013年将达到最高值。可见如果正确的利于”人口红利“优势,中国可望实现高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2)是资本投入,其中资本每增加1%,产出增加28%。可见资本作为生产的第二要素,也能从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增长。当然,如果作为资本比较稀缺的国家,如果要素价格没有被扭曲,那么要素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即便产出对资本的弹性很强,利用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投入也并不一定可取。(3)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增长贡献也不容忽视,人力资本每增加1%,带动经济增长20%。近年来,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增加,尤其时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投入有大幅度的提高。未来长久的经济的增长还得靠人力资本来维持。要素总是有它的限度,即便对于中国这种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很大程度上也要基于有利的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的日趋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只会增加,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这种需求只有依靠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本才能维持。(4)另外结构因素也相当重要,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越小,那么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实例来看,发达国家以及诸多的发展中国家,其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都很小。而中国的这种比例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在发展中国家中依然是最高的。而有专家研究发现正是由于第一产业中转移了大量劳动力,才使得中国的经济有显著的发展。但尽管如此,我国因为户籍制度的制约,城乡之间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机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依旧有一定的障碍,故进一步改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以户口识别身份的现象。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是政府应极力采取的措施。

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以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产出的敏感性问题,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判断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需要计算得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利用1978-2005年相关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以贡献率为例:

从各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来看,消费对产出的贡献率从1978到20世纪末期,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形势,同时也作为最大的贡献份额出现着。但到了20末到至今,资本投资的贡献率显著上升,而消费急剧下降,导致最终资本的贡献率远远大于消费,2003年达到最大,相差38.2%。这种格局的出现,当然有其历史和人为双重原因。

首先,20世纪末,国际上经历了最大的金融危机,使得大部分国家经济产生动荡,中国经济虽没有大幅度的波动,但同样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国民的不安。加上国内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体制变迁的最初阶段,大量工人下岗,没有收入来源。而社会保障体制、金融市场还尝不健全,居民的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所以消费自然有明显下降趋势。

其次,政府从20世纪末以来,以大力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国际金融危机的存在、以及国内储蓄率的上升使得政府持续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持续下降,即资本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私人资本投资加上政府投资都有了一个前所未所的上涨,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缔了消费,作为第一贡献率或者说推动力出现。

投资增长的趋势在这几年虽然有所改变,但一直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及主要因素存在。

三、存在的社会问题及解决途径

但是中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农村以及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经济增长的同时失业率的上升等。而这些问题又是关系到国际民生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大问题。

追究其原因大概可以总结如下:中国的消费和投资严重失衡,消费很低、投资过快,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下降到50%以下,这种比例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也是比较少见的,消费的下降最终原因还要归因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下降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一方面,随着我国从计划到市场机制的进一步转变,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依靠市场来配置。原国有企业冗余劳动力被推入市场,而这部分人多数是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年龄比较大的老员工,所以这部分人的自然失业率也是最高的。另外新生劳动力也一时间适应不了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廉价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导致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养老、医疗、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障,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增加,自然会使得消费率很低;其次,这种消费与投资的失衡,导致了收入多数被资本所有者获得,而资本所有者只占少数,所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短短五年的时间,劳动收入在GDP中占的比例从40%下降到25%。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我国发展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增长方式并不符合公平与效率的目的。要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一个社会如果分配机制是公平的,那么分配结果也会带来社会的更加安定和谐,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的最好环境。其次,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项政策旨在增加占多数的中低阶层的收入,那么就会减少贫富差异同时增加居民消费。这样对中国的国内需求的扩大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再次,社会的竞争力来自于比较优势,通过采用最大化的就业政策使得劳动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不是把资本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国现阶段的资源比较优势就资源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技术层次较低,如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具有竞争力,效率与公平问题才能统一。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在资本价格被人为扭曲,失去了其作为资源稀缺性信号的情况下,过度使用的结果。这样的增长在资本稀缺的中国其成本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这样一种现象的形成毕竟有它的特定历史原因,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四、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历史性和紧迫性

实现这样一个转变,有其特定的条件,需要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对可持续增长的压力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

首先,要求经济体制实现从计划配置资源到主要依靠市场配置的转变。因为通过市场来调节,企业的生存靠产品的竞争力来获得的条件下,生产者才能注重提高效率,依靠技术进步,选择符合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节约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增长才可能更有效率。

其次,要求政府实现经济职能的转变。如果政府仍然发挥着生产组织者或者投资者的职能,就不可避免地要干预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

再次,实现转变归根结底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要求。当某种投入要素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虽然预见到未来的不可持续性,要求生产者改变依靠其他要素或生产率的提高来进行生产,往往具有很大的难度,这时,一种鼓励创新并对创新风险给于补偿的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要及时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关系到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实现奔小康的宏伟前途的关键。据调查统计我过现今的人口年龄组合已经达到了最优化的程度,劳动力人口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0%,老人和小孩相对占比较低的比例,所以社会的负担很轻。而这些大量的劳动力如果不得到充分的利用必定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导致消费过低、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经济水平下降等等一系列问题。21世纪民生的问题最重要,而老百姓中生活保障问题无疑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只能依靠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增加劳动力收入份额才能解决。所以政府应该极力维护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尽量避免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要素价格的干预,价格才能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这样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使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未来经济的可持续才有可能。

当然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值得关注的。我国现有的丰富劳动力也是得益于良性的人口劳动年龄组合。有专家估计在未来20年内这种优势还有可能得到持续。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劳动力将会出现结构性短缺,储蓄率也有下降的可能性。然而,现今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也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领先。由于政府投入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受教育阶段之间和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中国的教育发展表现出严重的不平等。这种状况造成发展机会的差异,一部分人群甚至因受教育和医疗服务获得等方面的困难,成为脆弱群体,陷入社会边缘化状态。造成这种不可持续因素的存在,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物质投入的基础上,而较少依靠生产率的提高。

张宗昌的诗范文2

摘要:本文结合青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制管理的实践,论述了农村综合开发无偿资金报账的基本管理方法,分析了目前在无偿资金报账制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完善无偿资金报账管理,实现报账资金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 :青岛;农村;综合开发;无偿资金报账

农村综合开发资金是当前农村财政支出中投资较集中、投资规模较大、投资时间较长、投资管理制度较完善的一项农业投资,体现了政府对三农政策的重视,对三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实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有利于规范政府对该项财政资金的拨发程序,有利于管理好该项目资金,确保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财政资金利益的最大化。

一、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的基本管理方法

(一)建设和完善报账管理的基本制度

青岛市在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对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管理有关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水平,制定出台了《青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财政报账提款暂行方法》,明确提出加强对项目资金发放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证项目工程质量,明确项目实施范围及合法的程序、凭证等具体要求,为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

在《暂行方法》中明确提出了负责报账项目具体工作的基本分配要求,并且规定了各部分资金的核算与确认。在整个过程中坚持了相关项目负责人员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这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确保了报账材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三)规范项目资金报账程序并认真履行

在青岛市所出台的《暂行方法》中提出:(1)土地治理项目和专项科技示范项目在项目工程整个实施过程的相关报账程序及报账金额;(2 )规定多种项目的无偿资金由用款单位凭借有关真实有效的证据报账,经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及时拨付资金;(3 )自项目计划下达起至项目结束期间的合理费用都可按照规定的程序报账,经县财政审核通过后及时办理相关程序。

(四)明确报账凭证的重要性

报账过程要按照票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所涉及材料的完整性要求,严格对材料进行审查、核对和保存,严禁白条入账。对于凭证不规范、不完整,资金使用超出项目预算规定范围,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存在重大工程质量问题的项目报账,财政部门应有权拒绝拨付资金。

(五)保障报账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

县级相关部门与建设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报账工作,并积极配合审查部门检查工作。对于县级在报账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应依照相关的规定给予处罚。

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管理与项目建设管理不协调

(1)项目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沟通,使其未能真正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工程的有关材料(如合同、结算书等)未能及时交给财务部门,使项目财务不能正确反映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2)财务人员因缺乏对项目的了解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督察。(3)财务人员由于缺乏项目实施理论知识,使之很难介入项目的管理过程,易出现报账管理的不科学的现象。

(二)报账凭证材料不完整

(1)有些项目工程只带一张一般性的收据直接报支,有的只带了张协议,有的甚至连协议都没有、也没有具体的票据。(2)有的项目实施单位虽然实行了无偿报账制度,但是具体的用途和所提供的凭据不规范,存在报账依据虚假的现象。(3)有些项目实施单位为了满足报账凭据的完整会不择手段,以此同时,相关的负责部门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比如项目单位拿不合格的票据到税务部门更换正式发票,而税务部门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掩盖了支出资金的真实性。

(三)财务报账不符合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1)财政无偿资金报账与项目计划的相关报告内容不相符合,报账过程把关不严,随意性较强。例如利用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科技推广费购买打印机、刻录机等办公用品发票报账。(2)报账资金超过财政所规定的报账范围,如将占地占用补偿费、迁坟费等在无偿报账项目中报支。此外存在重复报支现象。由于设计费、前期工作费已经提前使用,但在工程资金专户账上却仍报招标费、制图费等等。

三、加强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制管理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发报账工作新思路

首先,领导的重视是做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管理工作的关键,财务管理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前提。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财务知识及项目工程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项目管理,认真审核报账凭据。另外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了解报账的基本程序及相关要求,积极与财务人员沟通,确保报账的准确无误。

(二)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报账具体操作内容

就目前所试行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制度来看,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严重的影响了实际操作过程。因此,相关部门应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及各项支出的凭据。如承包工程报账时,除了提供工程款发票外,还需提供承包合同、工程预算,审核报告等材料。再者要明确支出报账有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此外还要求项目工程实施过程的及时具体汇报,方便财政部门及时审查工作。

(三)报账公开透明,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在实行项目资金报账时,应该努力做到报账公开透明,坚持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三专四制”管理制度。首先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接受人民群众的督促。其次严格实施项目工程公开招标制度,确保项目工程公平、公开、公正招标。再者要努力推向项目工程合同管理制,为规范管理项目提供有利的依据。此外,严格执行项目工程监督制,以提高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节约项目投入资金,缩短项目完成期限。

(四)借权力制衡原则,强化报账内容及外部控制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的效益与安全性,不仅与支出凭证的合法性有关,还与项目资金的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关,故应该依照权力制衡原则,保证报账凭证的合理、真实及有效。因此要做到:创新项目建设的拨款程序;严格各项资金拨付制度;根据项目进度实行项目进度付款制;为明确报账内容实行项目报表报账管理制度;同时应建立适当的督查制度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斌.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0,8(03):145-146.

[2]高文玉,张树林,张晓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管理[J].现代农业,2010,4(05):122-123.

张宗昌的诗范文3

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在诗歌理论上,禅的各种影响同样无处不在。唐代中期皎然所著的《诗式》就是一部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诗学理论著作。刘禹锡就曾在《澈上人文集纪》中给皎然诗歌以很高的评价:“独吴兴画公能备众体。画工后,澈公承之。”可以看出皎然诗作在当时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但最能体现他诗学思想的著作还是其诗论专著《诗式》。本文拟从禅境与诗境方面来探寻禅宗思想与诗论最早是如何结合的。

“境”是佛教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样宗的理解,“境”就是人的认识和所认识的对象的相缘相生。“境”作为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诗论中早有论述。因此。禅境兼容禅悟和意象,也就特别会受到皎然的关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露端倪,到了王昌龄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与意境。物境意指山水诗一体,需“张泉石云峰之景,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追求的是“形似”。“情境”则是:“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就将物境、情境和意境区别开来。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从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正好概括了意境的空灵特性。中国古典艺术的境界。往往是以空中点染、转虚成实的手法,来铸造一个于虚空中传出动荡、在神明里透出幽深的艺术造境。它是空寂中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微尘中见大干,刹那间见终古。它可以诱发读者,呼唤读者,启示读者进入诗作空旷阔远的境界。去体味诗之神韵,让人观之不畅,思之有余。皎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禅境为指导。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境。

在对诗境的讨论中。皎然提出了“缘境不尽日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诗与境的关系上。皎然认为“境为诗源”。在《诗议》中提出“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句中的“境象”实际上是一种心象,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对境觉知”所获得境象。只有这种境象才能为诗人所用,进入诗歌审美境界,从而为诗人提供创作的基础。

其次,皎然继续深入一步,认为“情为境主”,提出“缘境不尽曰情”。他认为必需将诗情投入到境中去造境,情不离境但又大大超越了境的限制。可以说,情在多大程度上“缘境而不尽”也就决定了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皎然在这里又引入了南宗禅的心性观念,说明了“心”在诗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在心物二元关系中,就明显接通禅宗“境不自生,因心故现”的主脉。如唐诗人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喧”、“动”使得整个诗意活了起来。读者在品味诗句时,眼前展现的是生动活泼的场景,但随着喧哗的远去,沉静再一次回到诗中,与变化中观察到永恒,与运动中体味静止,使得整个诗歌成为一个混融的整体。

再次,皎然在分析诗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诗歌创作应该主动取境。诗人必须充分调动他的诗情有选择地在各种境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艺术创作,提出“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准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困神王而得乎?”(取境)这里讲了取境的方法,也就是诗人如何在心中构造出艺术境界的问题。需得经过“至难至险”的艺术构思才能“采奇于象外”,构造出完美的艺术世界。但诗成之后,需“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根本觉察不出艰苦构思的痕迹,这才是真正的“取境”。

“取境”不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整体艺术水平也具有决定作用。取境如何,直接决定诗歌的情思风貌和艺术风格。“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好的诗境应有“状飞动”之趣,表现出艺术境界的动态美,

张宗昌的诗范文4

南昌是滨江花园城市,“依山傍水、穿江带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城市格局与优良的生态环境,使这座繁荣的都市,既有匆匆的脚步与车水马龙,有霓虹闪烁、红男绿女,也有山水之间的悠闲与宁静。春暖花开,或远足梅岭,或漫步象湖……湖光山色夺人心魂,可入画,可入诗,足以怡情。尤其春雨蒙蒙泛舟东湖,远眺嫩芽初上枝头的弱柳如烟,近观轻波翠竹之间光影会合交错幽明,在柔和的清风中任小船随意飘荡,那一缕缕自然的雨丝滴落,便在不经意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精灵一般将纵深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刹那之间平面展开……

古时的东湖,周回十里二百二十六步,水通赣江,因此,赣水上涨东湖也泛滥,豫章府城东南一带随之成为水乡泽国。东汉永平中(66年前后),郡太守张躬带领城民筑堤御水,使之兼通南塘,东湖水位于此冬夏不减。到了北魏郦道元勘察水流地势作《水经注》而考察赣江流域时,出现在他眼里的东湖已是“湖水清深,鱼甚肥美”了。生存必需注定了人类的亲水习性,但人员伤亡、房屋被毁、牛羊鸡豕随水横流的灾难记忆同样令人胆寒心悸。人类为护卫世代生息的家园,依靠智慧与力量对这种自然强力的抗衡与挑战,便惊心动魄地交织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卷中。晋代许逊在鄱阳湖地区水灾连年时率民疏治,成效显著被人们崇敬,从此许逊斩蛟治水救民的神话传说应运而生,历久不衰。但是,就江西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项水利工程而言,则是张躬治理东湖之举。

豫章古郡地傍赣江、抚河,城内湖泊交错,是一座以绿水为基色的城市。从南朝,宋时的太守蔡兴宗、唐代的江西观察使韦丹等人,直至现在南昌的施政官员,对水的治理与水利建设都有可圈可点能够载入史册的功绩。尤其近几年,南昌市先后投入60亿元资金,综合治理水环境,打造亲水、人文、和谐的现代文明花园城市,使“八湖两河一江”碧水清澄,游人如织,而天造地设如绿宝石一般镶嵌在人烟稠密城区中的东湖,则更有一番“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的靓丽。

隋唐以来,赣江北接长江航运,南联大庾岭驿路,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南昌经舟船航运、商贾贸易、官民过往互为激荡,已是江淮之间的一大都会。府城内的东湖,荷花摇曳,万柳成行,吸引着李绅、杜牧、黄庭坚、欧阳修、辛弃疾、文天祥等名儒名宦,以及众多的诗家词人竟相折腰。轻波、烟柳,白鸟,落日……浪拍轻船,穿过两岸绿树红花,或箕而浩歌,或踞而仰啸,在“菱歌罢唱鹊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的行吟中,轻松、闲适、逍遥的心情宛如一丝纤云在空中飘浮。

“霞散浦边云锦裁,月升湖西镜自开”的绮丽景色下,横亘在中国文人心底追求清高出世的精神意识,在含蓄的欢娱、适心的闲趣中悄然轻启。东湖的微雨洗尘,东湖的碧水、绿洲蕴含着温馨的呼唤。当宋高宗在临安重续赵宋王朝命脉,君臣高谈“性理微言”却以金钱财货的“和议”苟延残喘,名士苏云卿毅然决然扬起了归隐的风帆。绍兴年间,他在东湖百花洲上的东小洲结庐而居,布褐草履,披荆畚砾为圃,种菜、织屦除自给之外,还又接济邻里,被人们尊称为“苏公”。豫章太郡长史和转运史奉宰相张浚之命请他进京辅佐朝廷,而苏云卿次日绝早扬美髯而飘然远遁,并在蔬圃壁问题诗《还张德远书币》“多年别作一番风,谁料声名达帝聪。自有时人求富贵,莫将富贵污苏公”,作答往昔的布衣之交。

张宗昌的诗范文5

[关键词] 《骖鸾录》 江西中部旅游资源

南宋诗人范成大接到朝廷任命,出任静江府知府。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离开家乡平江府(今苏州),经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五省区,沿途写下《骖鸾录》日记体游记一部。(《骖鸾录》得名于唐韩愈的诗句“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这一部游记对于考察南宋时期的山川景物、人文活动、方物特产、驿路交通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其中横贯江西近一千里的行程,使我们能够从该游记中了解到南宋时期江西中部旅游资源的概貌,有助于今天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余干县

余干县,西汉初年设县。地当信江东西水道注入鄱阳湖的河口,县城处滨湖易涝地区,易发大水。但县城的对岸却有一块浮洲,四面环水,景色秀丽,其形如琵琶,人曰“琵琶洲”,就连面对琵琶洲的堂也名为清音堂。清音堂与干越亭,在县城中心羊角山(今名东山岭)上,干越亭为唐初县令张彦俊创建。干越之意,谓越之别名。西汉立县时取名为馀干,大抵这一带古是越国之地。唐朝诗人施肩吾有“琵琶洲上人行绝,干越亭中客思多。”

《骖鸾录》癸巳年(公元1173年)正月二十八日记:“……同过思贤寺清音堂,下临琵琶洲,一水湾环循县郭,中一洲,前尖长,后圆阔,如琵琶,故以清音名此堂,从昔为胜处,晁无咎书其榜,前贤题诗满梁壁。琵琶洲一名鳖洲,野人相传,长沙尝旱,占云‘余干新涨一洲,如鳖,远食兹土。’潭(长沙)人信之,至遣人来凿洲,今有断缺处。又云:岁涝,洲不没,大甚,仅漫琵琶之项后,又谓浮洲。余干之名见〈前汉书〉,县有干越亭。”

屹立在市廛中心的羊角山,孤峰突起,海拔虽仅有56米,但在广袤的滨湖地带却显得尤为高峻。山峰虽小,却有清音堂、干越亭和东山书院等建筑,加上面对碧水环绕的琵琶洲,构成余干县县城附近的绝佳景色。宋人王龟龄有诗云“我来鄱君山水州,山水入眼常迟留。绝胜遥瞻云锦洞,清音下瞰琵琶洲。”

二、南昌

西汉初年设置豫章郡,治南昌县(今南昌市)。隋唐时称洪州。范成大路经时已升为隆兴府。“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粳,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

1.滕王阁

南昌城章江门外的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坐落在赣江东岸,背城临江,面对西山晴岚,赣江云烟,极尽登高临观之快。南昌的山川形胜,城市景物可一览无余。特别是王勃作《滕王阁序》之后,更是脍炙人口,成为象征古代南昌的著名建筑物。

有唐一代,又重建了三次,特别是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御史中丞洪州观察使王仲舒主持重建的那一次,大文学家韩愈为之作《重修滕王阁记》,使滕王阁蜚声海内外。此后中经唐大中二年的重建,到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维持了260年的滕王阁轰然倒塌,侍郎知洪州府事范坦帅江西时又主持修复。修复后的滕王阁气势壮观,被赞为“历代滕王阁之冠”。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五日记“登滕王阁。其故基甚侈,今但于城上作大堂耳,榷酤又借以卖酒,‘佩玉鸣銮’之罢久矣。其下江面极阔,云涛浩然。西山相去既远,遂不能一至。”看来范成大也有他的遗憾,这位习惯于登山揽胜的古代旅行家与西山失之交臂不仅仅是“相去既远”,因为在他的宦游经历中,往往有迂道上百里登上高山的记录。此行未成可能还与当时的天气有关。

2.东湖

东湖,在今南昌市中心位置,但一直到南宋初年,其位置都较偏。后汉太守张恭筑塘(即堤),谓之南塘。刘宋景平年间郡太守蔡廓又筑西塘。宋代东湖中就已有三岛,俗称“三洲”,是渔民休息和下网的地方,南宋初年,有个四川隐士,名叫苏云卿,客游于南昌,结茅庐于东洲上,在那里以种菜织草鞋度日。苏年轻时,曾与当时的宰相张浚为友,张几次送来书信和重金,邀苏出来做官,但苏总是故意回避,一时称为隐士。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六日记“游东湖,谒孺子亭,又过其祠庙,转至归亭。东湖秀而野,旁多幽居,松桂蒙郁。”看来,当时的东湖确有乡野之趣,成为隐士们远离尘嚣的首选之地。“又李侍郎虚己、徐枢密俯皆卜筑湖上,俯自号东湖居士。郭功父诗云:‘东湖入望晚波平,蒲叶圆荷各自青。不用更寻徐孺宅,编茅竹一碑亭。’”另外,从《骖鸾录》中可知南宋时的徐孺子祠和孺子亭都在湖畔。最早将徐孺子宅辟为徐孺子祠的是北宋时期的洪州知州曾巩。“章水北迳南昌城,……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3.铁柱万寿宫

南昌城西四十里地有玉隆万寿宫,这在当时南宋士大夫阶层已是如雷贯耳。但在城内的铁柱万寿宫,知道的人却很少。东晋道士许逊在南昌附近为民治水,认为南昌是蛟精的巢穴,如不设法镇住,必再出来为患,于是在府城南的井中,铸一根铁柱,高出井外数尺,下面还设置了八条铁索,钩锁地脉。并祈祷说:“铁柱若歪,其妖再兴,吾当复出;铁柱若正,其妖永除。” 铁柱万寿宫到北宋时已破败不堪,曾巩知洪州时,主持大规模修葺,并请来好友王安石写下了《重修许旌阳祠记》,历数许氏爱民如子,为政廉明,斩蛟治水,造福后代的不朽功绩。《骖鸾录》癸巳年闰月六日记:“又过许真君观。观铁柱。在东庑一小枯池中,有柱出地上,高三尺许,其端如槎牙,如枯卉怪石状,不知其深几何,相传以为许君锁怪孽于下,且镇此方云。”《方舆胜览・隆兴府》:“铁柱观,政和间改建真宫,许旌阳既斩蛟蜃,谓豫章滨水之地,百怪丛居,吾上之后或害人,铸铁柱二。一在子城南,糜以铁索,封镇蜃穴。”

三、临江军(今樟树市)

临江军是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置的类似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军治在临江镇(原名萧滩镇),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地处袁水注入赣江的交会地带,是东西陆路与南北水路的换乘地。境内有皂、玉笥两座道教名山。交通发达,航运便利。范成大从隆兴府航行至此,因船大河道窄,遂开始陆行。范成大在临江军盘桓达五天之久,游览的景点有富寿堂、芗林、盘园、梧山。

1.富寿堂

富寿堂在富寿山(又名章山)上,山在军城(也称郡治)之西,北宋宣和年间,太守汪师心修郡圃,得石碑于地中,始知山名为富寿。富寿山上的清江台是登高远望的好地方,近江远山,一派澄明。《骖鸾录》癸巳年闰月十三日记:“登富寿堂。城西有富寿岗,盘绕郡治,以此为形胜,因以名堂。登清江台,前眺江流,练练如横一带。皂、玉笥诸山江外,残雪未尽,萦青缭白,远目增明。”同时范成大留有《清江台在临江郡圃西岗上,张安国题榜》一首,写道:“南来富寿岗,形胜此蟠结。岑戴高台,栏槛了风月。萧滩曳长烟,合草炯残雪。江流当带横,练练浮木末。”

2.芗林

芗林,在临江军治的东门外,宋高宗尝书“芗林”二字并赐以石刻。芗林为向子精心构划,累年而成。向子,字伯恭,南宋词人,临江军人,官至徽猷阁大学士,后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迫辞去官职,居芗林,自称“芗林居士”。朱熹曾有《过樟木镇晚晴》:“朝晴遣我看芗林,顷刻浮云万里阴。”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十四日记:“……独冒微雨游芗林及盘园。芗林,故户部侍郎向公伯恭所作。本负郭平地,旧亦人家阡陇,故多古木修篁。厅事及芗林堂皆为樾荫所泊,森然以寒。宅傍入圃中,步步可观,构台最为思致。丛植大梅,中为小台,四面有涩道,梅皆交枝覆之。盖自梅洞中蹑级而登,则下又临花顶,尽赏梅之致矣。企疏堂之侧,海棠一径,列植如槿篱,位置甚佳。其他处所,自有图本行于世。”

3.盘园

盘园,在临江军治的富寿岗旁。据清同治十年《临江府志》载:“任诏,字子严,蜀人,历令守、部使,所至有政绩。后退居清江筑圃富寿岗之旁,匾曰‘盘园’。”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十四日记:“盘园者,前湖南任诏子严所居,去芗林里许。其始酒家之后。有古梅,盘结如盖,可覆一亩,枝四垂,以木架之,始坐大酴下。子严以为天下尤物,求买得之。……劝子严作凌云阁以瞰之,迄今方能鸠工。梅后坡陇,子岩悉进筑焉。地广过芗林,种植大盛,桂径梅坡,极其繁霖。但亦乏水,当下处作池积雨水而已。”廖廖数语,可知范成大对园林建设颇有见地,一是劝任子严作凌云阁,使游人可居高俯瞰整座园林;二是劝任子严就下处作池沼,使盘园具有水的灵性,突出江南园林的特色。盘园的梅给范成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晚年也恋恋不能忘,“清江酒家有大梅如数间屋,傍枝四垂,周遭可罗坐数十人。任子严运使买得,作凌云阁临之,因遂进筑大圃,谓之盘园。余生平所见梅之奇古者,惟此两处为冠。”

四、袁州(今宜春市)

袁州属江南西路,因境内的袁山而得名,州治宜春县。自隋朝建州以来,人文荟萃。唐朝韩愈受贬于此留下过“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千古佳句。仰山在州治南六十里,为一州之镇山。宋人胡致隆有诗“山下清泉迸石流,山前松竹自春秋。猿吟古寺偏深处,云集诸峰最上头。”

1.张王庙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二十二日记:“闻仰山之胜久矣,去城虽远,今日特往游之。二十五里,先至孚惠庙。栋宇之盛,与祠山张王庙相埒(等同)。祠兄弟两王,不血食,其神龙也。旧传二龙昔居仰山中,以其地施仰山祖师,迁居于此。江湖诸郡皆春秋来祭,奉之甚严。”《方舆胜览・袁州・仰山》:“……有寺曰太平兴国寺及二神庙。旧传二神捐地与小释迦,结庵于此。”看来,张王庙在当时很有一些名望,同时期的江西籍诗人杨万里也留下了《过张王庙》一诗:“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怪松倚岸出,古庙背河开。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

2.仰山

《骖鸾录》癸巳年闰月二十二日记:“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蹬,甚危。岭阪之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建寺之祖仰山师者,事具〈传灯录〉中,号小释迦。始入山求地,一獭前引,今有獭经桥。至谷中,即二龙所居,化为白衣,逊其地焉。大仰之名,遂闻天下。二龙故迹有大池,上有颜渊亭。别有一泓,名为叔季泉,酌以瀹茗。自小释迦塔后,方竹满山,取以为仗,为世所珍。登寺楼以望四山,各有佳峰,每峰如一莲花之叶,如是数十峰,周遭绕寺,山中目其形胜为莲花盆。”在范成大的笔下,仰山数十峰,峰峰如莲花。二龙捐地的美好传说再加上清泉方竹,楼亭古桥,难怪乎“闻仰山之胜久矣。”仰山是佛教沩仰宗的祖庭,小释迦即唐僧慧寂,韶州怀化人,十七岁出家,初谒耽源,居仰山,后参沩山,卒年七十七岁。慧寂与沩山的灵同为沩仰宗的始祖。《方舆胜览・袁州・仰山》:“在州南八十里,为州之镇山,周回一千里,高耸万仞,不可登陟,只可仰观,以此得名。”

从《骖鸾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江西中部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少,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在发挥旅游的效用,有些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复存在。既使不复存在的,《骖鸾录》的记载仍然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进:江西名胜诗选P317.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2]祝穆:方舆胜览(上)P325.中华书局,2003

[3]曾巩:洪州东门记.曾巩集(上)P313.中华书局,1984

[4]范致虚:重建滕王阁记.江南名胜滕王阁》P51.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4]祝穆:方舆胜览.(上)P336.中华书局,2003

[5]曾巩:曾巩集(上)P312.中华书局,1984

[7]范石湖集P1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辞源,P1475.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范成大:梅谱选自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

张宗昌的诗范文6

    许多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在嘉兴期间吟诵题赋、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和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为嘉兴文化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他们与本土人士的切磋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嘉兴文风的兴盛,使得嘉兴的文学艺术创作充满了勃勃生机。南宋时期随父南渡海盐的干宝,河南新蔡人,其所着的《搜神记》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书中关于由拳陷为湖的传说,留下了远古嘉兴海盐一带海浸的宝贵信息[5]1814。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刘禹锡,河南洛阳人,早年寓居嘉兴,其诗“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钓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记述了其童年时代在嘉兴的生活。宋濂,浙江浦江人,明初一代文宗,早年曾隐居嘉兴濮院梅花泾上,所写的《濮川八景诗》描绘了当时濮院镇的八处风景名胜:福善翠冷、翔云高眺、荷塘晚风、西院缠霞、妆楼旭照、梅泾花舞、幽湖月满、化坛枫冷。宋濂的八景诗一出,不仅使得嘉兴濮院美景名声在外,还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作诗,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6]2222。明末清初鄞县籍诗人张嘉昺,居海宁硖石时与周珽、郭滩等十九人结萍社,时相唱和,极一时之盛。清代的董潮本是江苏武进人,后移居海盐,工于诗作,为“嘉禾八子”之一。陈秀民、德诚、申蕙、朱之纯等人寓居嘉兴期间,皆有吟咏传世,他们的诗作被清朝沈季友、胡昌基收录于《檇李诗系》,成为了嘉兴诗词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在书法绘画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客籍名人汇聚嘉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原籍河南开封的宋人王昇善书法,宋徽宗时有“草圣”之称,南渡后寓居崇德羔羊;宋人释子温原籍华亭,迁居桐乡石人泾,善作水墨葡萄,世称“温葡萄”;清代吴震生原籍安徽歙县,善画山水,工篆书,移居海宁时与嘉兴文人查嗣塛、陈元龙诸耆老友好,相互吟咏唱酬。在这些客籍名流的影响下,历史上嘉兴书法绘画名家众多,代有才人各领,而且各种艺术流派绵延至今。

    二、收藏丰富,惠及当人

    一些客籍藏书家如鲍廷博、宋咸熙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收罗典籍、校刻古书,在保存与弘扬地方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鲍廷博祖籍安徽歙县,后定居桐乡县青镇杨树湾,喜购藏秘籍,购书近自嘉兴、吴兴,远至大江南北。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他刊刻了《销夏记》、《名医类案》等书刊行世,其校雠之精审,极受时人称道。宋咸熙家富藏图书,有书楼为“思茗斋”。他深感于“藏书家每得秘籍,不轻易示人,传之子孙未能尽守,或守而不借阅而被鼠伤虫蚀”,因此他所藏图书,广借给他人,供寒家子弟就读,他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很多藏书家的积极拥护[8]247。宋宁宗时任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使、家居于嘉兴城南金陀坊的岳珂,藏书甚富,着作等身,是南宋着名的藏书家兼出版家;清代的藏书家陆筠,本贯吴江,后居嘉兴,富藏书,校勘精审;原籍安徽休宁而迁居桐乡的汪森,与兄文桂、弟文柏合称“汪氏三子”,有裘抒楼以藏典籍,常与黄宗羲、朱彝尊诸大家游,并建碧巢书屋以迎同好。这些客籍藏书家的收藏与交游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嘉兴地区书籍的流通与文化的传承。

    三、治病救人,传承医学

    嘉兴医药卫生事业历史悠久,中医中药源远流长,各朝各代不乏名医世医。其中客籍嘉兴的名医们妙手仁心,拯救了许多身患疾病的嘉兴百姓,被时人所称颂;他们还大力培养医学人才,积极撰写医学着作,为嘉兴的后世子孙留下了珍贵的医学财富。汴京人严子成宋咸淳年间随父来秀州卖药,定居嘉兴后继承家学,精研医道,以“药师”鸣于市,曾因治愈赵孟頫顽疾而获赠其所绘《杏林图》与孙思邈像。祖籍河南的戈朝荣医术精明,创“纯阳阴虚”之独特见解,开创了浙江平湖的戈氏儿科。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