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取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良取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良取履范文1

【关键词】 焦虑 脑电频谱 光驱动反应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中急性焦虑障碍约占41.3%[1,2]。对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是近几年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52例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定量脑电频谱及对光驱动反应中的各种指标,试图为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些帮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研究组:选择1999年8月至2004年12月收治本院急性焦虑障碍患者52例,均知情同意。入组标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排除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均未服任何药物。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在26~45岁,平均(30.92±14.61)岁;病程20d~48个月,平均(7.69±6.90)个月。(2)对照组:33例志愿者,均为本院职工和家属,身心健康,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15d内未服任何药物,排除有精神疾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18~50岁,平均(32.61±12.60)岁。

1.2 方法

仪器为上海产数字化脑电图机仪。定量脑电图检查方法:受试者在环境安静、恒温的屏蔽室中,电极为氯化银电极,放置方法为国际脑电图协会10%~20%法,接地FPz,参考电极A1、A2,常规脑电图描记后,在图中取代表段进行定量脑电图采集,时间为20s,输入微机后进行2次处理。光驱动反应检查方法:闪光刺激器位于患者头前方20cm处,强度为10万烛光,刺激频度为5c/s、10c/s、20c/s、30c/s,每次刺激10s,间隔10s。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

2 结果

2.1 文化程度和性别量化

经χ2检验,年龄经t检验,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定量脑电频谱各参数

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脑电慢于对照组(P<0.001);波幅明显下降于对照组(P<0.001);α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0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定量脑电图主要参数(略)

2.3 在受试者闭目状态下,用10万烛光强度的闪光刺激受试者的视网膜,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出现节律同化或谐调频率同步化的反应不同,见表2。从表中发现,研究组在光驱动5c/s、20c/s、30c/s时易出现节律同化或谐调频率同步化多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电图解释的目的是精确识别有意义波形的电场发生源及其状态,而从经典脑电图中衍生而来的定量脑电图,包含了一个很广泛的技术领域,其中频谱分析中的主频率及α指数则更能体现这一功能[3]。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脑电主频率相比,存在着频率变慢,波幅降低,整个脑电活动中α指数明显下降的现象。

光驱动反应是通过相应光刺激频率显示大脑内源性的振动特性[4],应用于临床和科研[5~7]。Wada等认为闪光刺激可以引起正常人和病理状态下α节律的不同变化[8]。本资料中作者通过对急性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光驱动反应比较,发现急性焦虑障碍患者在5c/s、20c/s、30c/s时易出现节律同化或谐调频率同步化现象,而正常人群则易在10c/s时出现。5c/s是个慢波段脑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皮层功能处于抑制状态;20c/s、30c/s则是快波段,说明大脑皮层在兴奋状态中;10c/s脑波是正常人群脑波的优势频率,正常情况下5c/s,20c/s,30c/s这3个频段的脑波在正常人群中清醒状态时很少出现,却在急性焦虑障碍患者中明显增多。临床上急性焦虑障碍患者脑功能失调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同时存在[1]。Mathew RJ等认为具有认知功能的大脑皮层对兴奋有控制的作用,由于焦虑症患者局部脑代谢功能的下降,限制了这种兴奋性控制功能,导致皮层下自主冲动的过程释放,神经生理应激性的感受性增强而诱发出异常反应[9]。精神活动影响脑功能,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大脑皮层情绪控制功能减弱,出现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性消失。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 精神病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7~460.

2 郝伟. 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30.

3 吴祈耀.定量脑电图的理论与应用.临床脑电学杂志.1996,5(1):3~7.

4 Yener GG, Leuchter AF, Jenden D, et al. Quantitative EEG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Clin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1996,2:61.

5 Jin Y, Sandman CA, Wu JC, et al. Topographic analysis of EEG photic driving in normal and schizophrenic subjects. Clin Electroencephalogr,1995,2:1~6.

6 童晓欣,Miles E, Drake Jr. 间歇闪光定量脑电图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2004,13(3):146~149.

张良取履范文2

1、《礼尚往来》:本文提出了人际交往中应该“礼尚往来”的观点,诠释了“施”是给予,“报”是回馈,有施有报,就是“礼”,反之就是“非礼”。并论证了礼仪的掌握与否关系到个人和社会的“安危”和个人的品德修养。

2、《教学相长》:本文指出了学习是人成才的必然途径,因而要重视学习、重视实践的观点,并论述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的道理。

3、《圯上敬履》:本文写张良为黄石公取履、敬履,通过反复考验而获赠兵书的故事,表现了张良宽容隐忍、敬老爱老的美德,说明了成大业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的道理。

4、《马说》:本文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于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着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着,借千里马的不遇明主惨遭埋没的悲惨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狼》:本文讲述了屠户在晚归途中遇狼,经过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凶恶、狡诈、贪婪的本性和屠户机智勇敢的性格,说明了再狡猾的狼也斗不过人。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6、《河中石兽》:本文通过按照老河兵的分析在河上游找到石兽的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许多自然想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臆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7、《小石潭记》:本文记叙了作者及同游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景色,以及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氛围,写出了孤凄悲凉的游览感受,借景抒情,传达出作者贬谪生活凄苦、悲凉的心境。

张良取履范文3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②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鸿门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张良取履范文4

导语设计秉承实用性、趣味性、精炼性的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从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一、情境导入法

1.歌曲导入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一首歌曲,也可以让学生跟着学唱,来创设一种情境氛围,从而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感染力,学生也能积极、快速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思路。

在讲解李煜词时,我下载了一系列邓丽君的歌曲《月满西楼》、《相见欢》、《虞美人》等,让学生跟着视频学唱,在美妙的古典乐曲中,学生进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感情通过曲调诗词得以共鸣而传承。由此导入新课。

2.图片、插画等素材导入

语文必修书的插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若是能善用活用,便可取得好的效果。网络、课外书等能搜集到很多的资料,若能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从而导入新课,也会让学生颇有成就感。教《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可事先搜集一些生态资源被破、野生稀有动物被杀害濒临灭绝的图片,让学生在一片肃穆悲愤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共鸣。由此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自己的主题,人类和自然的相处只道,要象山那样深沉的思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让学生主动生发感触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3.名篇名句导入

学生从小到大,对古诗文名句已有一定的积累。中华民族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前导入,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充实文化底蕴,还能充实自身精神世界。语文课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在讲授苏轼的散文名篇《后赤壁赋》时,教师会让学生回忆有关赤壁的诗句?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诗文,可以熟练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等名篇名句。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赤壁不仅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意义,还是文人贤士抒发感慨抱负的一个载体,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苏轼,看看从前《赤壁赋》到《后赤壁赋》苏轼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小故事导入

或许有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活跃点还停留在课间讨论的话题上,因此故事导入法是吸引学生关注的最好办法之一,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中来。

讲授《留侯论》,教师可先由黄石老人进履受书的故事导入: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遇到一位老翁,面对老人一再得寸进尺的为难,虽怒火中烧却极力克制,对老人忍耐、尊重,老人最终授予他《太公兵法》,张良在刘项楚汉之争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那么,这是一个怎样强大的人物呢,我们就从《留侯论》中寻找答案。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点滴即为语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学生平时谈论的热点话题,并从中分析提炼,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课内外知识相联结,生活和语文互为延伸。

如讲解高考作文《青春不朽》时,可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青春趣事,并且对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谈观后感,然后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记忆密码。导语设计要切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思考问题的目的。

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师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呢?我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谈谈旅游所见所闻,交流心得,激起共鸣,然后再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旅途都有独特的风景,这种风景不仅在眼里,更常驻于我们的心底永不褪色,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褒禅山,欣赏他的人生风景。”这样从自身谈起,文章与生活巧妙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找准切入点,同时,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深入分析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质疑导入法

“疑”能致“奇”,“奇”能引发新鲜感和求知欲。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探求文章,目标明确,效果会更好。比如讲解炼字题时,教师可这样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杜甫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中国诗文中有许多伟大的诗人词人炼字苦吟的经典案例。诚然,一字之差往往成为作品的境界品格高低的分水岭。秦观《踏莎行》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恨往往是无法用具体的数量来衡量的,为什么词人偏偏用“砌”呢?为什么张先凭一联“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被人称为张三影呢?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学会关注炼字在诗文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张良取履范文5

关键词:礼 国学 现代礼仪教学 融合

翻开任何一本现代礼仪方面的教科书,你都会发现里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在参照西方实用礼仪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西方宗教和人文思想的西方礼仪,更注重外在形式的规范化和有序。这就导致很多礼仪老师以为只需要将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步骤训练得规范标准即可。这其实是走入形式化教学的误区。要知道,中华民族自有的一套传统礼仪即使是到现在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其倡导的“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宏大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目前广为流行的微笑训练标准是“露出八颗牙齿”,这实际与中国传统要求的“笑不露齿”是相矛盾的。大家想想,没有来自内心的平和喜乐,只剩下考核标准的微笑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深厚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涵养,“邯郸学步”式礼仪教学与涵养君子之风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礼学的真正目的反而被掩盖了。

一、现代礼仪教学中增添国学的意义

2013年10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从方案中我们看到北京中考语文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高考总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这里反映出对传统国学的重视,足以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撷取精华,将传统礼学之“魂”与现代礼仪之“形”完美结合起来,塑造中华民族自有的道德风范。

二、授课环节中增添国学魅力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1.吟诵

教师在讲述新课之前可安排学生用3~5分钟时间吟诵一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要求他们在吟诵时态度中正平和,精气内敛,荡涤乖戾之气,涵养君子之风。如在讲述“礼”的核心和特点时可选用如下语句。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礼者,理也。(《礼记》)

在讲述沟通技巧这一章节时,可补充一些修身养性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

在讲述餐饮出行等礼仪时可选用如下语句。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礼记》)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礼记》)

吟诵便于记忆,便于理解。在吟唱朗诵的过程中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终有一天,心胸必会豁然开朗,与作者越千百年而相通。这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还能引发触动学生的追思情怀并深刻领略国学的魅力。

2.研典

被称作20世纪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智者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博士曾说过,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周易》亦有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就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恰当地节选一些通俗易懂,紧扣主题的国学小故事、趣闻、掌故等,课后还可布置相应的选读内容来加以精进和巩固。

在讲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时,可以将《子路见孔子》和孔子有关“文质彬彬”的描述结合起来: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选自《孔子家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选自《论语・雍也》)

张良取履范文6

在诗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注重文化传承:创设情境,拉近生本距离;学习语言,着眼方法指导;解读作品,宜有文学眼光;优化练习,提高课堂效益。通过这样的策略和方法,让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和血肉,使学生具有民族语言、民族自信、民族精神。

关键词:

诗文阅读;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诗文特别是古典诗文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中国人的内核,学习诗文,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在诗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注重文化传承。现对主要教学策略作出简要分析。

一、创设情境,拉近生本距离

范读渲染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传韵,又传情。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在和谐婉转的韵律中,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加强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音乐烘托情境:比如,在学习《蒹葭》一诗时,可播放《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角色体验情境:在教授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的文章时,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进入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圯上敬履》为例,可以把全班同学每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首先,分角色朗读,一人叙述语言,另两人读老父与张良的对话;其次,让学生自查解释和译本,理解内容后再由每组中的两个人去表演,要求对话要用现代语言。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并且锻炼了表达能力,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习语言,着眼方法指导

溯本求源:汉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快捷有效地学习汉字。整合贯通:教学时可将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整合起来。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常态化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人对这首词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教学这首词,关键要有一个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词前小序中的“兼”字,由它入手,拎起全词的教学,可谓纲举目张。词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交待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也含蓄地流露了写作目的。“兼”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兼,持二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手持两禾为兼。”因为“兼”是一手将两禾合并在一起,所以“兼”表示同时具有几样东西或做几件事。“兼”字能告诉我们这首词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除了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另外的情感流露,它需要我们在读词时细心揣摩并加以体会。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小序中的一个“兼”字,在结合此字构造上的特点、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除此之外,从诗句你还能体会词人怎样的情感?可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对这个字的揣摩推敲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将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巧妙融合的有效做法。

三、解读作品,宜有文学眼光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文大多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文学眼光来欣赏这些诗文,从而培养其阅读、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巧妙设计问题,找准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感知、品味、理解。

作者平时积累了许多情感,遇到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的突破口,才演绎成了篇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的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物,也可以是一次经历、一个念头等。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讲李煜的《虞美人》。可抓住一个“愁”字来引领学生品味词的内容:哪个词可以概括词人的感情?你能从哪里感受到“愁”呢?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愁情的呢?突破口找得巧,课就能上得清晰流畅,学生的品味也能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地升华。另外,如《湖心亭看雪》可抓住一个“痴”字,《圯上敬履》可抓住一个“敬”字。总之,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教学目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或关键字词,或题目,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或情节,不一而足。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解读。

“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时可引入的背景材料,一般包括“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勾联,获取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能更好地解读课文。教学中的“知人论世”,不应为了交待时代背景而孤立地安排,而是应在学生理解课文需要的时候出现。恰到好处、有的放矢地穿插背景资料,才能收到加深理解、启迪思维、激活课堂、提高效率的效果。教学过程中的“知人论世”应避免只是做为一个环节走一下过场,不能为理解诗文内容服务;或过早出现先入为主,造成概念化的思维定式。

(三)拓展勾联,丰富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更全面。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可联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二者在内容、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建立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个性化的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同类或相关的作品,这些材料与课文或是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或是在主题、表现手法上有相似点。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理解《子鱼论战》一文的大意,加深对课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一战略战术的理解。无论何种方式,目的在于形成比较。比较可以是异中求同,也可以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共性要点。在试题命题的过程中,我会尝试引入比较的方法。如有一次命题,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我选取的是曹植的《美女篇》与《陌上桑》进行比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下面是曹植的《美女篇》的节选,你觉得这首诗在人物塑造上与《陌上桑》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一点即可。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用这样的比较,能使课内的获得与课外的考查结合得更为自然,更好地考查学生举一反三、适当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体现《陌上桑》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渗透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

四、优化练习,提高课堂效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