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1
一水之间的美是关雎的“乐而不,哀而不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水一方,尽情地想象,是勤劳的浣纱女,还是娴静的大家闺秀,还是风情女子,还是……。不是因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而不去追寻,而是想要保持心中的美好,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却也悠哉游哉。没有那么不如意相见的痛苦,没有那么不愉快现实出现的烦闷。有的只是心中的美好、一颗永远为之悸动的心。
一水之间的美是李白梦游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从未到过的天姥山在李白的心中是那样的伟大与壮阔。“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日照耀金银台”,在这千变万化中,充满李白对天姥山的向往。但李白还是没有爬山上天姥山,不是他去不了,而是不愿打破心中的信念。因为即使只是想象“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依然能表现出李白浪漫的情怀,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吗?没有那冽冽刺骨的寒风,没有那道路艰难的无奈,有的只是在不接触中信念的坚守。一颗永远为之坚持的心。
一水之间的美,是登山者的知难而退。登山者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登那渴望已久的山峰。一路上披霜露,斩荆棘。沿途想象着山顶的美好风光,爬山的困苦抛在脑后。终于体力不支,就在马上要到山顶的时候,不再上爬,返到山下。所有的人都为他的不能坚持到底而惋惜。而他自己却说,这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可以达到的了,如果再往上爬,可能就会失去生命,谁知道山顶的风光到底是怎样的呢?而他自己在这过程中想象了无数山顶美丽的风光,心里已经满足。就这样,没有那到顶峰的危机,没有那看不见风光的失落,有的只是在不接触中对美好的憧憬,一颗为之快乐的心。
人生中有许多事物,我们都认为是美好的,想要得到。然而又不乏在我们得到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反而出现心情失落的情形。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保留永远的美好而不去打破它,让心永远悸动呢?就像是李白或是登山者,让一水之间的美永驻心灵。
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2
学校放暑假了,与一些微博达人喝酒聊天,听某学者说起一段顺口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法律头发少。青冥浩荡不见底,宪法刑法和法理。桃花潭水深千尺,民商诉讼法制史。商女不知亡国恨,不过司考没法混。风萧萧兮易水寒,律师书记大法官。一骑红尘妃子笑,学完法律没人要。”听完真是百味杂陈,哭笑不得。现在高考时法学专业的分数,是一路水涨船高,但法学专业的就业却是差强人意。以至于我这位念了十年法学的大叔曾经给老家要念法律的孩子善意地提醒:这是一条看似风光其实艰辛的路,你准备好了么?
中国法学教育从结束后起步,短短三十多年,数字让人震惊。现全国有法学院系600多所,增长100多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多万,在校专科生22万;在校硕士生6万多人,在校博士8000多人。另300万党校文凭中还有部分法学。但是2007年以来,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率就名列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法学为什么会成为一门显学?很多学者认为这与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但式的扩招还是严重影响了法学人才的就业。法学在校生30年增长了200多倍,自然造成供大于求,找不到工作也属正常。就业时,无论是进法院检察院,还是当律师,都需要过司法考试,这个现实的条件已经影响到了本科教学。原本只有大学毕业之后才能考的司法考试已经被推前到大三,使得整个本科阶段正常的教学活动大受影响。
法学虽然成为“显学”,但其定位却一直让人纠结:到底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很多法律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到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相差太远,只有重新在实践中摸索“行动中的法律”。这至少让法学教师反思:传统的法学知识体系,是否严重脱离当下的司法实践?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要在法条和案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学习法学的人其实即便在中国学习也是相当于出国留学。这说明我们学习的法律话语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都可能是西方。而真正有生命力的制度,肯定是需要跟本土的社会现实和发展阶段结合起来,而不可能是简单的照搬。
法学专业招生的急剧扩张,必然带来毕业生的过剩,这也是市场规律。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看似就业范围很广,但反过来说,宽口径也意味着被其他专业的人顶替的可能性大。当公务员、进法院检察院、当律师、进公司是很多学生的首选,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是,面对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等各种形式的学士后教育,貌似走上法学研究之路的童鞋们又会发现,一方面是法学研究总是脱离实证,作为书斋式的学问而孤芳自赏;另一方面是他们依然得重复本科时考证、找工作的老路。于是依然有一部分硕士会选择继续读博士,路也就越来越窄,博士之后是壮士,烈士,抑或圣斗士?
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3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虽然虚实并用,但重点往往是在虚写的一面。虚写的要义是想象。想象当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对象的限制,具有无限的宽度,以此拓展情感的深度。
想象的角度是多样的,一是立足于现在,从己方的角度设想对方此时的行为和心理,以此来表达自己现时的内心情感。经典的要数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离家在外孑然一身的诗人,这时正望着天空清冷的月亮,于是便想象在~州家中的妻子,此时也正倚在窗前,抬头望月思念着在长安的自己,以此表明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心情。二是立足于未来,想象以后双方会面时,再来述说自己当时的所遇以及思念对方的心理。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为“巴山夜雨涨秋池”,阻隔了诗人回家的路径,心情焦灼的诗人只能以想象宽慰自己:将来回家和妻子相聚,当妻子问起自己为何延误了归期时,再把今天所遇的困窘和思念之情向妻子倾吐。三是想象过去的情景(包括人和事),显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中“画楼西畔桂堂东”写的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但并没有具体指明是在哪里,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是实境虚写。在这旖旎的环境、美妙的时刻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在心中自个独自回味。“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一联写宴会上的热闹情景,则是虚境实写,这曾是诗人与他的意中人共同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在此诗人从对方处境展开想象:宴席上的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灯红酒暖,觥筹交错,其乐也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自己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另有的想象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怀想他(她)所怀念的一方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实则也是表达作者自己的一种感受。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思妇根据自己平时与丈夫恩爱相处以及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当然思妇想象的背后其实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想象中有想象,是虚写妙用的精彩一例。
虚写的实质是寓实于虚,用虚拟的场景来表现人物(或是作品中的人物,或是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想象中的环境里实现人物的所思所想。如岑参的《》:“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后两句写思后之梦,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刻便实现了,由此模糊了时空的距离,虽嫌迷离,但终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如果说岑参在《》中勾勒的情景至少还有着真实的影子,那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却是现实当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段文字将虚幻之境照实写来,并且写得美轮美奂,而后幡然醒来,却是南柯一梦,令人嗟叹不已,诗人的失意之情昭然若揭。《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矣,我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此诗运实于虚,创设出种种“真实”的场景,其实只是幻觉,是女子在白日做梦,幻想着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和饮酒自宽等种种情形,不过表达出的思亲情感是如此的真挚和强烈,不能不令人动容。
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想象还以留白的形态展现。留白是未能展开的想象,或是没有完成与中止的想象。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没有写正面战场的激烈搏杀,却是以胜利的结局来表达喜悦之情,只写了开始作战和战斗结束两头,中间即战争的场面是空白,只有靠想象去填补。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家以后会看到听到何种情景与故事,一切都是未知数,有头无尾,无限种可能,只能留待不远的将来得到验证。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的下片是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未来如何,将是一个渺茫的问号,不会有即时的答案,致使伤离别的情感无法平复。
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4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大都借自然时空来表情达意,每每透过时空实像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体现了人与自然时空融合无间的奇妙关系。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诗经・卫风・氓》
诗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以桑树的生长变化,显示出自然景物(空间)的变化,而具体的自然物(桑树)的变化又暗示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在飞速地流逝,女主人公感物而动。随着树上桑叶逐渐稀少,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变成体衰色减,她的恋爱生活也由幸福而至痛苦。在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女主人公顿悟到,在“二三其德”的男权社会里,女子永远无法享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得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惨痛教训。这种感受正是受到外界时空(物)的触动而兴发出来的。在这里,女主人公借自然时空显现了她由幸福走向痛苦、悔恨的情感历程。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时间和空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时间流逝意味着人生极其短暂,生命何其短促;空间虚灵而神秘莫测,意味着人生无常,恍兮惚兮。人们愈是努力把握当前的时空,便愈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因而在心中引起强烈的骚动――或惆怅失落,或焦灼恐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全诗以叠词入诗,以描写为主。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遥远。自然时空阻隔了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使他们天各一方,长年分离。空间距离的遥远,分离时间的漫长所产生的相思之苦,让织女终日忙碌地织锦,因为只有织成云锦,才能同牛郎在七夕短暂相会。然而,内心太多的愁怨,太多的忧思,愈是加倍努力地纺织,愈发“终日不成章”,于是黯然神伤而“泣涕零如雨”。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让勤劳的织女感到,自己一直坚信的“清且浅”的河汉,此时俨然变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愈是做出努力,愈是突破不了时空所构筑的阻碍。因而,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全诗通过时空交互映射,道出了织女为突破时空阻碍而受挫的惆怅和求之不得的失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由眼前的长亭都门遥想到前方“暮霭沉沉”的“楚天”,直到“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后是“经年”后的“良辰好景”。词的空间构架由近至远,由小到大;词的时间构架由此及彼,从“留恋处”到“今宵”,直至“经年”。这种时空构架的最终结果使得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惆怅与失落。骤雨、泪眼、彼此紧握的手挡不住词人的离去,眼前的人、事、景尚且不能挽留和把握,更何况那烟波浩渺、暮霭沉沉的楚天,以及“经年”之后的良辰好景。词人一登上兰舟,便推想着自己将在浩渺迷茫的烟波暮霭中,空阔无边的楚天下孤孑地漂流,推想到“今宵酒醒”之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推想到“经年”之后,即使“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整首词的时空变换暗示着离别的过程,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失落又随时空的延展而加深,以至于词人一直无法从“伤离别”中解脱出来。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离骚》
从“朝”到“夕”,从“春”到“秋”,本身就意味着时间流逝之速。将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自己生命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屈原,面对短暂易逝的时间,发出流年似水的慨叹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感慨,产生“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的焦灼与恐惧。生命的短暂易逝意味着美的短暂易逝,而美的短暂易逝又意味着生命的脆弱不坚。香草嘉树的盛衰,正如人生有青春有衰老,而衰老就是生命的凋谢,内在美的萎谢。因而,“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屈原“朝搴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是怕香草枯萎,内在美消退。生命有限,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稍懈怠,用香草之美增益内心之美。从空间上讲,“道夫先路”是何其曲折漫长,何等艰险痛楚,长路漫漫意味着前途渺茫、难以把握。但唯其追求的执著,从中生发的“路修远以多艰”的焦灼与恐惧也就显得更加强烈。因而最后只能发出“已矣哉”的哀叹,“赴湘流”、“葬鱼腹”以成就其“从彭咸之所居”的悲剧人格。屈原以后,这种“路远”、“日暮”的意象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象征原型。而由对时空的焦灼恐惧,退回到自我,最后完善其道德人格的思路,就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中,决定着中国艺术家对时空的表现和吐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面对眼前的歌舞酒宴(空间),诗人却抛开对空间场面的具体描绘,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即由“对酒当歌”转为惜往日。觥筹交错,轻歌曼舞,并非诗人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而深藏于内心的恰恰是它的反面。即由人生短促、生命易逝、功业未竟所引发的焦灼恐惧,是对人生、生命、功业的强烈欲求与执著。自然时空交互映射所引发的焦灼恐惧,使诗人忧心忡忡,不禁发出“人生几何”的疑问。而以“朝露”巧妙作答,以“苦多”叹往昔时光,则更凸现了这种时空焦灼恐惧感。这种焦灼恐惧越强烈,越激起诗人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因而,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背后,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在他慨叹人生哀伤的同时,又有着建立功业、慷慨多气的人生渴求。
自然时空的流逝变幻,谁也无法主宰,但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从未停歇。艺术的神思想象所具有的超时空的无限广阔和丰富性,使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得以实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人类插上想象的翅膀,飞驰到现实时空之外的地方,心神飞升到万仞之巅的高处,从人间到天宫,从现实到世外,由此而超越时空,不受时空的限制。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通过超时空的想象,让自己插上翅膀,在明月朗照下,一夜之间飞度镜湖,对天姥山展开了超时空的描绘。壮美雄奇的海上日出,划破长空的神鸡啼叫,令人战栗的熊咆龙吟,使人震惊的山泉轰响,浓云密布将要下雨的天气,朦胧迷离的水上烟雾,此时,诗人已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更为奇妙的是,忽然电闪雷鸣,山崩石裂,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而开,呈现出另外一个美妙世界:在广阔无边的青天中,是一座座金碧辉煌的仙阁神楼;云中之神身着彩虹做成的衣裳,骑着风当做马,纷纷飘然至此;虎奏乐,鸾拉车,仙人们依次就座,一片笑语欢声。这是诗人通过超时空想象所物化出来的虚幻迷离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然而,超越是为了更好更强有力的复归现实。诗人超越时空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丑恶、太多污浊,是诗人鄙弃世俗、厌恶功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故而诗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语,其复归现实之力坚挺有劲、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