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1
细赏苏州桥
成 轩
①柳丝儿拂绿大地的时候,我想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诗句,兴致勃勃地来到苏州。
②苏州朋友小张向我介绍说,苏州河道纵横城内外,大小古桥点缀其间。从唐代到清末,苏州桥始终在300座以上。元初,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赞誉苏州为“东方的威尼斯”。苏州成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江南都会”,都是因为有了交通便利的苏州桥。苏州才子佳人如云,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形容苏州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③苏州东南十几里处,就是名字奇特的玳玳河。有名的宝带桥横卧其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我讲述过去的事情。该桥始建于唐元和年,但不知在何年被毁坏了。现在的这座桥重修于明代正统7年。怀着虔诚之心,我走上这座72孔的长桥,仿佛走过遥远而近贴的唐风明雨,用手触摸27孔与28孔之间的那座3米高的石塔,一种古朴的气息从无言的塔身上传递出来。走过长长的宝带桥,我频频回首,留恋这条飘动在绿色原野上的玉带。
④在众多的苏州桥中,最富诗情画意的当属枫桥了。枫桥本是苏州常见的一座单孔石桥,可是,桥以诗“贵”,自从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一出,吟咏枫桥的诗歌无数,于是“诗里枫桥独有名”。坐在桥旁的石栏上,我想象着千年前的那位一袭青衣的孤独诗人,他坐在船上独斟独饮,面对美妙的枫桥夜色,满怀羁旅的客愁。半夜时分,从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阵阵钟声,他灵感顿生。他回到船舱里,急就那首传唱千古的诗篇。走过枫桥,我走进心仪已久的寒山寺,站在诗人张继的坐像前满怀崇敬。诗人已去一千多年,可我们并不觉得他走得遥远,他分明就活在那首情味隽永的唐诗的余韵里。千多年来,多少桥灰飞烟灭,而这座原本很普通的枫桥,因为这首诗,终于被保留下来。潋滟的春光中,旅人游而忘返,陶醉不已。
⑤除了名桥,在我住的小旅馆附近,还有一座无名小桥。黄昏时我游桥归来,总见她披了金色的纱衣伫立在水上。她的名字叫朱雀桥,我想了半天才想起那句诗是“乌雀桥边野草花”。这里并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但她仍然是有故事的,只不过我来不及打探了。
⑥当我流连于其他异彩纷呈的苏州桥时不禁喟叹,苏州何止有园林艺术,更是桥的王国。看那些玉环似的石拱桥,桥身曲线优美柔和,桥下清流可掬。大大小小的单拱桥,大者高耸如驼峰,气势非凡;小者玲珑典雅,古朴盈然。平添无限趣味的多孔桥,倒映在水中如一串珠链般的圆环。还有那曲折回桥,蜿蜒于水面,令人回环顾盼、如痴如醉。廊桥带着屋顶,架于两楼之间,朱栏碧槛,宛如仙境……最使人惊绝的是拱形石桥引静桥,仅容一人通过,造型独特,雕刻精细,可谓鬼斧神工。
⑦苏州桥,让我读出来的是美和历史,真想在桥边买一所房子,再不回去。只是,不用问,那房价肯定令我们打工族望而却步,而且现在外地人恐怕也不能买了。不过,这些美丽的桥,会留在我的梦中……
(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阅读训练】
1.请根据第①段的内容写出作者游览苏州的时间及原因。
2.文章的第②段主要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唐风明雨”一词?
4.本文在对枫桥的介绍上有哪些特点?
5.第⑥段中,作者概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桥?请选出你喜爱的一种并作简要介绍。
杭州的塔
汪 苹
①杭州的塔不少,但我知道最有名的有三座:宝石山上的保塔、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和南山路上的雷峰塔。曾有人这样评价杭州三塔:六和塔如将军,保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
②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从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上世纪90年代,塔下新建了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前几年徽杭高速公路刚开通时,我随旅行社去杭州游玩,可惜只去了梅家坞、湖滨路等地,没有登上六和塔。
③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山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的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但民间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为雷峰塔。原塔共7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称为“雷峰夕照”。
④自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被换成了夕照山。现在,重建的雷峰塔已竣工,“一湖映双塔”和“雷峰夕照”景观在消失近80年后得以重现,西湖中轴线上的五大著名景观因此不再残缺。这说明倒塌的文明需要维护、复兴,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继承、发扬。
⑤保塔位于西湖北线宝石山上,吴越王钱当朝,深得民心,百姓虑其不永,筑塔于宝石山上以保之,塔名因此而得。凡到西湖游玩的人都能目睹其倩影。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阅读训练】
1.本文为何以“杭州的塔”为标题呢?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第②段中加点的“可惜”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对第①段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5.文中对哪座塔的介绍最为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雨花石揭秘
付秀宏
①在世界奇石苑中,雨花石以玲珑剔透、小巧精美(直径一般为2-8厘米)、便于携带而深受各国旅游者的青睐。雨花石如诗似画的名称,本源自神话故事。相传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47年)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南京中华门外梅岗筑台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苍,天落花雨,入地化为五彩纹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为“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即由此传说而来,雨花石从此便成为南京的象征。
②神话只是传说,不足以令人信服。现代科学已揭开了雨花石形成的奥秘:雨花石生成的时期,大约是距今1200万年到距今300万年的地质年代,那时古长江流经南京六合以及仪征一带,奔腾的江水把中上游及附近山上风化的岩石、矿物冲刷搬运,磨棱化角,变成浑圆的卵石,再经沉积而成砾石层。这些砾石有玛瑙、玉髓、水晶、蛋白石以及含有各种矿物质的化石、纹理石等。
③色彩斑斓的雨花石,其学名为原生玛瑙石,多数产于六合县城东灵岩山南坡玛瑙涧。据宋杜绾《云林石谱》中记载,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有纯白、五色者,呈透明、半透明状。这些玛瑙石就是我们所说的“雨花石”。
④地矿学家考证,原生玛瑙石是若干万年前,地球岩浆渗进岩石内部的缝隙,二氧化硅慢慢分离,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的过程中的夹杂物。由于原生玛瑙石种类繁多,它的成因和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般认为,雨花石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形成的。这种热液充填在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经过自然力的作用,原生玛瑙脱落后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五彩斑斓的雨花石。所以今人有诗曰:地壳感动凝热泪,雨花缘是泪花滴。
⑤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著称于世。原生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的圈状花纹,是二氧化硅胶液围绕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内壁开始,从外向内多层次逐层沉淀而成。在其生成过程中,常常发生带色离子和化合物的周期扩散。赤红色的雨花石含有铁色素,蓝色的雨花石含有铜色素,紫色的雨花石含有锰色素,黄色半透明的雨花石含有二氧化硅胶体,翡翠色的雨花石含有绿色矿物色素等。同时,由于这些色素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极其艳丽秀美。
⑥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怡人、益智、陶情、长寿。”把雨花石放在手中,细细地把玩,那丝丝纹路、无比奇妙的图案,会把你带入神话般的境界;将它置于阳光下,七色光赋予雨花石闪耀、神奇、多变的灵性。雨花石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宠爱。春秋时期,一种产在扬州地区“似玉的美石”――号称“瑶琨”的雨花石,就被作为贡品献给君王。历代名人爱石者甚多,总理曾经收藏雨花石;近代画家徐悲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曾赏玩雨花石;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运动员曾将雨花石作为中国的吉祥象征物带到韩国。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阅读训练】
1.结合语境,简述对第①段中加点词“青睐”的理解。
2.对雨花石的来历,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均作了介绍,介绍的角度有何不同呢?
3.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4.第④段引用诗句“地壳感动凝热泪,雨花缘是泪花滴”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结尾写名人收藏、赏玩雨花石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细赏苏州桥》 1.时间:柳丝儿拂绿大地的时候,即春天;原因:想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诗句。这是描写苏州风景的诗句。 2.说明了苏州桥多的原因、桥的规模及苏州桥对苏州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等。 3.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但不知在何年被毁坏了,现在的这座桥重修于明代正统七年。“唐”“明”与桥梁的始建和重修时间相照应,以表明桥的古老。 4.作者没有具体介绍桥及桥周围的自然景观,而是着重突出了桥以诗“贵”的特点,侧重描写了与枫桥相关的人文风景,并表达了崇敬、抒发了感慨。(大意相同即可) 5.桥的类型:石拱桥、单拱桥、多孔桥、曲折回桥、拱形石桥。第二问示例:我喜爱曲折回桥。曲折回桥蜿蜒于水面,令人回环顾盼、如痴如醉;廊桥带着屋顶,架于两楼之间,朱栏碧槛,宛如仙境。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2
天上下着牛毛细雨,润湿了刚刚生长出来的嫩嫩的小草。“好,现在可以选择是否还要继续走了。”爸爸就这样提出了一个令人为难的建议。
我当然还想走,只是爸爸妈妈有些犹豫。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生了分歧:我想继续走,他们不愿。我看着爸爸妈妈急促的呼吸,还是妥协了。
“等会,继续走吧。”妈妈看了看周围潺潺流动的山泉。嫩嫩的,绿绿的新芽,还有探出头来接受春雨洗礼的白的、黄的、各种各样的野花。
我们终于又继续上路了,我感谢妈妈,因为她使我看到了??春天的生命。妈妈本不愿意爬山的,因为她的腰不好,只是为了我,她依旧拿着外套跟随我与爸爸出来了。
慢慢地走着,我们终于走到了终点:一条瀑布旁边,那飞驰而下的瀑布使我们叫绝。抬起头望去,笼罩在天上雾气慢慢散去,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是如此安静祥和。这南方初春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3
鲍亚民
“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 “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万壑”,写浪之大就是“银山拍天”,写江之涌就是“开窗放入”。正是由于语言的夸张,造成了境界的开阔、气势的宏大。但是由于描写对象本身的阔大,读来并不觉得空疏虚浮,故作惊人之语,而是给人以生动逼真、振奋有力之感。作者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大胆实践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4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前三分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语文课中不少课文之间或在题材、思想内容,或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在初三阶段,联系同一作家的两篇或多篇课文,或串联相关文章,这在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应有新意,不要“炒冷饭”。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由学生熟知的《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引入。
三、诗词导入法
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教师提问)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愈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等(这些诗句由学生回答)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多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必须注意所引诗文要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防止因引用诗词而转移教学目标。
四、情境导入法
有些文章含有很浓的感情因素,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设置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学《听潮》一课就可创设如下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来导入。
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去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
五、悬念导入法
语文课中的悬念,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称为“引人入胜的绝招”。在教读课文前,依据课文内容,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妄杀杨修呢?
导入设置的这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但是设置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把学生弄糊涂了。
六、文题导入法
文题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的内容联系,通过对文题解释、加标点或改写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有些文题的含义,或艰深难懂,或另有所指,教师可以从提议题意导入,让学生循题识文。如贾谊的《过秦论》,鲁迅的有关文章,就需要从解释题意开始。
在学习《药》一文时,可先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加感叹号,侧重点为:多么令人震惊、颤栗的药啊!加上问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药在哪里!加冒号,侧重点为: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药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以此为契机,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七、乐曲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学《明湖居听书》时,就可这样导入: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个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19世纪末,当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放音乐)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鄂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八、图画导入法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5
一、解说增趣,了解诗人、诗题
诗歌的作者往往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生从字面上能看到的只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解说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张继以及他创作诗歌的背景。张继是唐朝的诗人,安史之乱期间,他避难南下,路过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夜宿寒山寺,在寒冷的秋夜,听着古寺的钟声,望着江面上的渔火点点,想象着自己的不幸,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样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游园不值》时,我从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入手,设置悬念,引出作者叶绍翁,激疑增趣,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诗的向往。
二、品读增趣,体会诗美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说:“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引导学生品读诗,就要着力引导他们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从感彩、重轻音、语调等方面入手,品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获得审美享受。如在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绝”、“灭”的解释,勾勒出被冰雪覆盖的天地;通过对“钓”字的品味,理解柳宗元借助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决心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心灵。教师要紧密结合语境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雕琢,促使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音韵的抑扬顿挫之美,从而灵魂受到洗礼。
三、想象增趣,体味意境
古诗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凝练的语言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从而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如在教学《村居》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的诗句时,我让学生边轻声诵读,边根据自己平时在书中、影视剧中获得的早春二月的印象展开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早春二月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解说,把学生带入流水潺潺、草木萌发、莺歌燕舞的美好情境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尽情地放风筝,嬉笑玩乐。通过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又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上?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多彩的秋色图。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6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但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完全抛弃了诗词本身的特有美感,老师上课老套,缺少情趣,一言堂,一节诗词课下来,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有死记作者和课文了。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体
教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古诗词课上成“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对于这点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有了些想法与体会,现在归纳整理出来:
一、教学导入应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传统的预习和背诵,只会让学生对所学诗词产生疲倦感进而避而远之,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对所上诗词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期待与好奇中,主动融入教学中,而作为教师则应采用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把诗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搬上屏幕,让学生在没接触课文之前先感受一下西湖美景,再学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可以把一些流行元素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脆以清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来开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大胆指导学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我在诗词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中,范读是关键,范读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凭着自己的理解,大声自由吟读,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指出不足处后,在全班吟读,读的形式也可多样,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等,只要学生喜欢,就让他们读个够,反复读的过程中,对诗人情感和诗的内涵有了大概了解。
三、鉴赏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才会学得活泼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我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画图法。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的古诗词特别是一些山水田园诗,有的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对于这类诗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诗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诗歌意境。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用心品读诗歌后,抓住九个特定的景物,让他们用笔描绘出对这首散曲的感受,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一幅幅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图画就呈现出来了。
(二)说读法。歌言简义丰,字虽少,但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感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描写内容,然后用对诗人说话的形式说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巧设情境法。在教授诗歌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对诗歌意境品读,让学生讨论,领会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要去祭奠陶渊明,我们要带什么花去,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诗人品性。
(四)拓展比较法。在教授原诗的基础上,加入同题材诗词的欣赏,这样可以使原教材的内容更丰富,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诗词储备。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就让他们收集送别诗句,写雪景诗,与课文对比鉴赏,并用竞赛形式看谁收集的多又好,学生学诗热情高涨,既学新知又巩固旧知,一举两得。
(五)配乐演绎法。单纯的诗歌鉴赏课,很容易让人疲劳,我觉得可以在中规中矩的诗词教学中,加入一些时尚元素,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引入课堂。例如,让学生给古诗词配入自己喜欢合适的音乐,流行的、自创的都行。只要符合诗的意境就行,然后让他们大胆地唱出来。学生的创造力惊人,有的把林俊杰的《曹操》曲子配在了《观沧海》上;有的把《双截棍》套在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上。总之,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
诗词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任重道远的过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我相信,只要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教者常教常新,学者越学越乐”,再枯燥的诗词课,也能在你手下“活”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