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复习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60-1

通常情况下,我们老师都会把英语复习课当作语法课或是练习课来上,集中所有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语法,然而可惜的是,尽管我们说得唾沫横飞,效果却甚微,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与主观能动性都是处于低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使复习课更为有效呢?针对以上的种种现象,笔者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颇受学生的欢迎。

一、以游戏激趣 复习词汇

将复习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如在复习词汇时,我采用活动A:Last Letter (第一个单词的末字母是第二个单词的首字母),这个活动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游戏规则:学生1任意 说出一个单词如:girl,学生2可以接lemon。学生3可以接任何一个以n开始的单词,但是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单词。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进行活动,要么想下一个单词可以接什么,要么考虑别人说的是否重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活动B:给一个单词,让学生画出相关的简笔画,让全班的学生猜这个单词是什么,如:河流、山川、拖鞋、袜子、苹果、小鸟等等。这个活动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课堂气氛会很好。活动C:从每一组找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教师说出一个字母,让学生写出以这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写出的单词越多越好,组内的其他同学可接替他写出更多的单词。写出单词最多的组获胜。

在6A Unit 5 On the farm 中本人对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如下环节,选择了英文歌 Old Macdonald 很切合主题、很自然地引出了单元课题,然后出示十月份的日历,标示国庆长假的日期,由第二单元学过的问日期句型引出新词组the National Day,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fter the holiday,之后很自然地转入话题 What do you usually do?通过几个回合的操练,自然地引出句型:What did you do ...? I...ed.

二、用故事表演 复习句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有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学习复习课中的“Read and act”时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这种题一般都是以一组幽默的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每一幅图上都有一两句点睛之笔。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懂图与句子的意思的前提下,把几幅图连起来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要用上图中的句子,而且在故事中能用英语的、会用英语的地方尽量用英语。当然这种题也可以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具体如何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给同学们以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让学生多了一次运用英语的机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而情景功能对话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因此我认为复习课同样也要注意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应付考试。在学完一节之后,我往往会利用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在复习Unit 7 At a snack bar(Part A)时,我以快餐店为背景,以顾客和服务生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复习,主要表演内容为Dad问Su Yang, Su Hai各自需要什么食品和饮料,接着又在服务生的询问下为自己点了一杯咖啡,最后付款。对话中出现了新句型:How about you? Something to drink? Anything else?本课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How much?在4B中出现过,但How much is it?和How much are they?都是本课的新知识点。

三、英汉对比 牢记特点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英语和汉语相比,具有潜在的观念差异以及心理因素、社会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等等。因此,学习英语一定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在交流中自觉运用,才能使交流达到水融。如:《OK手势》,介绍OK手势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典型的美国汉堡包》,介绍汉堡包的来历和做法;《四月的愚人节》,介绍愚人节的来历及西方人过愚人节的几个事例……通过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异域风情,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小学生是会读单词了,但还没有辨音的意识,因而辨别能力还不强。对于单词中的元音、辅音字母该发什么音,不同单词中相同字母或相同字母组合的发音是否一样,还没有确切的认识。因而在语音教学时,只能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为主,在读音正确的基础上猜猜看、说一说,跟着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语感)走,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辅音的辨音。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2

论文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对于消除儿童的英语交际障碍、深化儿童对英语的理解和培养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日常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

在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才开始英语学习,而且没有英语学习的环境,每周只能在三节英语课中才能接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日常语言教授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意识。在教家庭成员一课时,要告诉学生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要比汉语简单得多,如英语中的aunt一词就可以包括汉语中的“阿姨”“婶婶”“姑姑”“舅妈”等几种身份。在教授有关食物、一日三餐单词向学生介绍中外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

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学生才会产生对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即文化意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识,学生才能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的自觉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获悉外国文化

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只拘泥于单纯的课本和课堂教学,在信息开放的今天,通过电视电脑网络,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外国文化氛围。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利用网络下载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利于他们初步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百度,让学生自己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图片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资源和条件,开拓和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利用重要节日强化学生跨国文化意识

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老师可以把at christmas这一单元的教学放在12月25日前后来教学,在节日当天组织学生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两个节日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如在四月一日的“愚人节”,教师可和学生开个善意的玩笑,并使学生明白老师不是说谎,也不是搞恶作剧,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四、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中英文化的异同

比较文化的异同是培养跨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学生在学单词teacher后,知道了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有的学生就把miss shen改叫成teacher shen,通过讲解、比较让学生比较明白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再如:在中国年轻人对王姓长辈可以称“王叔叔”“王阿姨”;对李姓平辈可以称“李大哥”“李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black”“brother brown”,对方听了肯定感到纳闷。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词汇、句型,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的比较,注重让学生对单词文化的内涵理解,这样学生才会有跨国文化的意识,在运用英语交流时才会用英语思维,也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才有可能避免交流障碍。

五、在操练中体验,在运用中掌握

教师应设计些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引起跨国文化交际失误的交际环境,在“freetalk”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由师生交流引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拓展,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了衣服类单词后,创设一个“模特”大赛,让学生体验别人夸奖你衣服,你应该很兴奋地说:“thank you!”在学了问候语告别语后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回家主动用英语与老师同学打招呼、告别。如学习有关食物、一日三餐单词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带来plate, fork and knife等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记忆。在操练中通过了进一步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

六、在阅读中培养,在猜测中感受

学说英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训练和获得技能,浅显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从情感的升华中感受到英语中也有一个绚丽的世界,进而激发起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创造阅读机会,如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在学校的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能理解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编写一些英语笑话和外国孩子经常玩的游戏,如bingo、填字、猜谜等,来吸引学生的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言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丰富英语内涵,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参考文献: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们正处在一个是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现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中职英语教材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为主线,三位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探究式的教学原则

1.1 教师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拔、检查与督促,从而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探究技能不能脱离科学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然而学生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都必须围绕某一科学内容进行,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

1.3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原则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由实践到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努力形成有助于中职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2 探究活动过程的实施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是关键,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学生对预设的几个问题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回答做简单的归纳,从而生成要探究的问题。其次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有关具体语境和交际产生的背景、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作必要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搜寻有关的资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再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模式是: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主要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活动过程,教师须提供必要的器材及介绍所用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与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3 中职英语课堂中探究式教学尝试的案例

探究的课题:研究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

探究设置的环境: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研讨会,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我将范围限定为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万圣节,愚人节。

学生探究的顺序:学生先成小组,然后在前一节课上就选好自己的节日。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了解中西方文化。

点拔:首先,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每个小组都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并且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出。

小组介绍Halloween的展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用FLASH动画展现的几个闪着鬼火的南瓜灯笼。然后一个大大的“Halloween”徐徐进入屏幕。该小组发言人开始了对万圣节的源起故事和重要习俗作英文介绍,并强调南瓜灯笼的制作的重要性(内容略)。然后,发言人向大家陈述南瓜灯笼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我随即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对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点评:首先,对节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其次,学生们从几个中美传统节日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职习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再次,使学生认识基本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英语的信心。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1)有些同学过分依赖所准备的文字材料,完全照着材料从头到尾地读。有些同学显然对材料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遇到生词竟然无法正确发音。(2)做展示的同学和台下同学缺乏互动。(3)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有限的两节课80 min内八个组要介绍八个节日,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4 感想与体会

从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随着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它对中职英语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下面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探究式教学的优点:①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惊奇、困惑、不满足、不完善,然后紧张地思考、设想、提方案,寻找理由和答案等。②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长期记忆和信息的复现,有助于把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应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由于导学―探究活动是在师生平等协作、相互补充的活动中实现,因此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

他人。

(2)探究式教学的不足之处:①它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②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些不适应,无从下手,对以后的学习道路没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炳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M].南京师大出版社.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步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形成的日常语言交际习惯也就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郾称呼语(appellation)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其次,汉语习惯上对从事教师、医生等一些职业的人使用敬称,如“李老师”、“王医生”。而英语国家却不会使用“Teacher Li”,“Doctor Wang”这种称谓,而一般用Mr.,Miss,Mrs等。

2?郾问候语(greetings)

在中国,人们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而在英语国家如果问别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对方会误认为你要请他吃饭。英语常常用 “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等来相互打招呼或进行问候。此外,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去哪里?”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这样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郾隐私(privacy)

在西方国家,人们都很注重隐私问题,因此在谈话的时候应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在西方国家里,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些相当私密的问题。如果你在见面时,尤其是指双方还不熟悉的时候问这些问题,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我们往往会把这些在西方人认为不礼貌的问题看作是对别人的一种关心。所以隐私问题是中西方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4?郾答谢(thankfulness)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人之间很少用“谢谢”等答谢语。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生疏,有种距离感。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郾”几乎被用于一切场合,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乃至夫妻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风格。

5?郾赞扬(admiration)

谦逊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当西方人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例如:他人称赞自己的子女聪明的时候,中国人往往用“哪里哪里”、“不如你儿子”等来回应。这往往会让外国人怀疑他们的判断能力,弄得外国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而外国人对于赞扬或恭维时,则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外国人用一句“Thank you.”回答就可以了。这都是由于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6?郾节日(festival)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蒺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蒺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蒺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二、对文化差异的教学渗透策略

既然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体现在了这么多方面,那么理解和运用其差异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郾融文化差异于背景导入介绍中

教师在课文背景知识的引入过程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精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既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对于课文“Happy New Year”的导入部分,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比如贴春联、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等,以及这些习俗的来历。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解西方国家怎样庆祝新年,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面的文化差异。

2?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通过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影、光盘、音像等被广泛用于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手段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注意,而且能为他们提供最实际的语言情境,使他们边看、边听就能达到理解语言内容、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利用报刊、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3?郾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各种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角和有关的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讨论、英语知识大奖赛、短剧表演等。通过短剧表演,学生可以用心体会语言必须与语境相结合,语境决定礼貌用语的程度。从而在选择措辞、运用手势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学到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4?郾通过英汉互译理解文化差异

指导学生做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使学生弄清楚源语人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汪红.中美大学生英语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07-01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这里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使用该种语言顺利地进行交际。我们在掌握了语言中的语法、词汇等之后,语用便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实际的语际交流中使用已学的知识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例如,见面时打招呼方式,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等,而英美人士一般说:“Howare you?” “How do you do?”“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又如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当人家说:“你很了不起”或“你写的字很漂亮”等之类的赞扬时,你往往会说“哪里?”或“过奖了”,而英美人士则会说:…It’s very kind of you”或“Thank you very much”等,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教师注重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即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隐私问题。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欧洲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还有,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O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三、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介绍外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

如在教学Unit4 Christmas时,教师通过详尽地讲解Christmas Day和Jesus Christ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老人的故事以及耶稣基督教诞生的历史。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去了解外国节日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步骤。此外,通过课堂上的词汇讲解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当教师在讲交际文化背景时,应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现场表演,可以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经历。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精通语言本身,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功能,即交际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role―play”、“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抓住教材,每一单元都可向学生传递不同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体,它涵盖广泛的多边内容,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的欲望,那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具有高尚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各国文化将会在课堂上进行碰撞。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变强,分析分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哲学理论、人文思想、文化内容,会给语言教学增添一抹色彩,从而活跃教学氛围,迅速地进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给学生课外指定一些内容相关、思想深刻的英文阅读,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所收集到的信息与他们先前存入发生覆盖,就会极大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文化思维,这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玉珍.文化交流英语[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6

在西方,人们会早早地准备迎接圣诞节。在中国,满街温馨欢快的乐曲也即将萦绕在我们耳边。先是“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然后是“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再接着是“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和“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从旧年年底的这个月开始,到新年年初,全世界似乎都沸腾起来。

如今,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过去,大家最熟悉的是圣诞节、愚人节、父亲(母亲)节,现在,时尚达人们又关注起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庆祝方式似乎不拘一格,五花八门,颇有“尽收世界节日中国化”之气魄。

像圣诞节这些西方传统节日你了解吗?你是如何庆祝的呢?

调查

七成学生觉得西方节日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趣

上海市教育德育中心曾对全市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相比,52%的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46%的学生喜欢西方节日:98%的学生认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比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更有文化。但是,上海市教育德育中心专家透露,值得反思的是,73%的学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具有参与性、娱乐性。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人们对这些西方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大多数是出于潮流和气氛影响。于是,洒脱地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

声音

一名初中生写给市长的信尊敬的市长:

您好!

见信安。12月24日至25日是西方的平安夜和圣诞节,今天,距离今年圣诞节刚好还有一个月。这样的西方节日不断地被年轻人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学生接受,很多商户也抓住商机进行圣诞促销。在每年12月24日至25日期间,市区中央大街基督教堂外有很多小商贩在贩卖面粉、石灰粉,一些学生用面粉、石灰粉、鸡蛋相互投掷,给市民正常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在学校上课的学生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展开“鸡蛋大战”“面粉大战”……这样的节日庆祝方式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最重要的是面粉、鸡蛋都是上好的食品材料,这样浪费实在不应该。我市圣诞节的扔面粉、鸡蛋事件,每年都会引起省内外媒体和论坛的关注,对城市形象有较大的损害。我认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庆祝节日应该找到适当的娱乐方法。

真心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对在教堂附近以节日的名义贩卖面粉、石灰粉、鸡蛋的小商贩依法予以取缔,对一些乱扔面粉、石灰粉、鸡蛋的学生进行教育,还大家一个平安、有序、喜乐的圣诞节。

李小姿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百态

狂欢:中国风的圣诞节

地点:武汉

时间:2011年平安夜、圣诞节

天空飘起真雪

“下雪了!”平安夜,汉街的五大名人广场,数台造雪机让广场下起了真雪。从12月24日下午开始,雪花机每隔十几分钟就开始造雪。到了晚间,广场开始不间断地飘雪。年轻人、孩童们兴奋地冲进纷飞的雪花中拍照留影。

白雪公主、圣诞老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纷纷从童话世界里“穿越”而来。广场上,疯狂“HAPPY”的、素不相识的人们牵手围圈、绕着童话里的人物快乐起舞。

步行街上秀街舞

晚9时许,在江汉路步行街中心广场,7名年轻人打开大喇叭收录机,大“秀”街舞,吸引了众多逛街市民的围观。这几名跳街舞的年轻人都是武汉几所高校的学生,大家都爱好跳街舞,他们相约来到最热闹的江汉路,一展舞姿。音乐响起,节奏越来越快,他们或独舞,或对跳,在地上翻腾跳跃,动作优美舒缓,赢得了围观人群的阵阵掌声。没想到,不少中学生成为他们的铁杆粉丝。

中国娃娃受欢迎

江汉路步行街上中心百货商场门前,一个硕大的中国娃娃风头赛过圣诞老人,人们争相与中国娃娃合影留念。这名中国娃娃穿着红色棉袄,夸张的大头憨态可掬,双手不停地向过往人群招手致意。逛街的市民纷纷涌到中国娃娃的身边,争相拍照合影;而旁边几名头戴圣诞帽、脸上贴着白色胡子的“圣诞老人”则受人冷遇。扮演“中国娃娃”的年轻男子累得满头大汗,他称自己是商场的员工,此举只是为了给商场增加些人气。一名市民说,圣诞虽然热闹,毕竟是洋节,步行街上的中国娃娃尽现中国元素,让人感到亲切。

不该:一夜花掉半月生活费

平安夜晚上9点半,某市友谊路酒吧街热闹非凡,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三五成群地出入酒吧。在一家歌厅的包间内,两名稚气未脱的孩子正在台上对唱,一群端着酒杯的孩子在台下起哄,不少男生嘴里还叼着烟。“平时学习压力很大,圣诞节大家聚在一起就图玩个尽兴!”一名中学生大声地向同学们坦露心扉。为了圣诞节聚会,他们两周前就预订了包间。

虽然“平安夜”的KTV包间费比平时高出许多,一间大包间唱通宵需要花费数百元,但这并没有让中学生们望而却步。一些学生表示,他们会从平时父母给的零花钱中节省一部分下来;为了过节,有些同学已经好几个星期没吃早点了。

往事

父辈的“同龄人回忆”:二十年前,中学生的圣诞节

口让爱传播(70后)

圣诞节,在中国是不被列入法定节日的,在学校倒是很被学生推崇和重视。今天,我想向大家讲述二十年前的中学生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正上中学,同学们对圣诞节这个节日,是很期待。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像国庆、春节这样的节日,学校都会放假,同学们都没有在一起的机会。而圣诞就不同了,学校在这一天不放假,同学们可以在一起欢度,回忆过去,放眼未来,快快乐乐,当然,少不了要吃!

记得那一年圣诞节,关系较不错的同学,都互送了明信片——在学校卖明信片是很好卖的,有一元五张的,也有一元十张的。如果当时流行什么电视剧,那么明信片就是这个连续剧的主角。我记得当时正热播《红楼梦》,同学们便全都买了“林黛玉”“贾宝玉”画像的明信片互送。明信片后面写上自己想对别人的祝福及希望,送出的是希望,是种子,是友情,现在回忆起来,还有回忆,有珍惜!

我那些年收到了很多的明信片,我把它们全部收在一个塑料袋中,有几百张。后来在上了大学,我还是经常拿出来看看。读着同学的留言,看着那笔迹,多年前同学那可爱的身影便出现在眼前了,多少次看完后,眼泪便模糊了双眼。一个有梦的季节,真的让人难忘!

一般送明信片都是在圣诞节前完成的,当天或之后送,祝福的意义就不浓了。同学们像赶集似的,一定要把准备好的明信片在节日前送出,然后就等着收获祝福。

到圣诞那天,同学们大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不穿新衣也要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那一天大家尤其显得漂亮,快乐!上午上课多了一句平常没有的祝福语,老师走上讲台要对同学们说:“圣诞节,快乐,希望同学们在明年取得好成绩。”同学们便回敬:“老师圣诞节快乐。”

晚上,便不上课了,全班一起搞活动,这正是同学们盼望已久的时刻!

在圣诞节前,各班级生活委员先收大家一些钱,记得当时我班是收的五角钱。生活委员做代表,去购买一些瓜子、糖块及水果。现在收五角钱,恐怕是不够了,当时瓜子七角钱一斤,糖两元一斤。

大家排好桌子,欢聚一堂,由班里文艺活跃分子组织圣诞联欢。同学们一边吃着瓜子,一边唱着歌,便开始圣诞了,吃及唱都不是主要的,倒是那个气氛,那个心情,那个无忧无虑,让人永远难忘!

欢聚到最后,大家吃得、唱得都差不多了,几个“相好”的便自由组合,聚在一起说笑,更有那不尽兴的,便还在教室大唱,同学们便也随声道好。接近到放学时,值日生打扫好教室,同学们便散了,也便宣告了圣诞节欢乐的结束。

第二天,正常上学,前一日的欢歌笑语、欢乐气氛都被收在记忆里了。我当时的每一年圣诞基本上都是这样过的,简单而又快乐!现在接近中年年龄,倒是不知,如今的中学生是如何过圣诞节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圣诞节是承载中学生的一个快乐、欢聚一堂、不用讲学习的日子!

二十多年已过,但那时瓜子的香脆、糖块的甘甜、同学们的笑声真是终身难忘!

争议

禁止学生庆圣诞

某省会城市教育局曾经下发紧急通知:禁止学生在12月20~28日期间上街参加任何形式的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寥寥几十个字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说这是防止学生参与“面粉仗”“鸡蛋仗”“气棒仗”而受到伤害,有人说这是教育局“干涉自由”,有人说这是圣诞节“引发文化自卑”……然而有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将近七成网友支持教育局的这一举措,经过了几年的圣诞洗礼,圣诞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名校博士 联名抵制圣诞节

早在两年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就曾联合署名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理由: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基督教徒可以过圣诞节,一般人“也有自由”过圣诞节,但是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狂欢行列。国人需慎对待圣诞节。

外国旅客 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

某外国媒体对“中国人过圣诞”做采访时,发现中国人过圣诞的意义只限于娱乐和消费,基本上不理解圣诞节的宗教和文化含义。很多外国人撰文表示认同。

理由:在中国,当我看到某商店橱窗里的圣诞老人时,我问店主为什么这么早就把圣诞老人搬出来,在那里展览两个月?他的回答是,他想成为第一个庆祝这个节日的人,想更多人光顾他的小店。我想他是切中要害了,在老板看来,这只是一个招揽顾客的节日。这天就是一个购物的日子,一点儿也找不到圣诞的感觉。没人会觉得自己与耶稣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们要过这个节日呢?

青年学者 抵制圣诞节,太荒谬

面对抵制圣诞节的声音,80后青年学者似乎有自己的看法。

理由:快乐不应被拒绝。圣诞快乐,就是过圣诞节最充足的理由。摆在那里的快乐与幸福,有些人偏偏不去享受。

“拒斥”圣诞节的方式,有几分别样的“铁屋子”意味。持传统观点的人是想,不让学生一起去看街上摆放的披着彩灯的圣诞树、看那上面挂着的棉花做的雪,不让学生徜徉在强烈的西方节日文化氛围中;看不到圣诞物象,嗅不着圣诞气息,他们心灵就不会被西方节日文化价值侵袭濡染了。传统文化是要保护,但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平等与开放。而把圣诞节视为西方文化之“异端”,把学生集体捆绑在校园里,这样的自闭与自卑,根本不可能增强传统文化的集体意识。

初中生 我们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