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奥德赛主人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1
[关键词] 公路电影;西方;孤独者
公路电影(Road Movie)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西方汽车工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更是被称为汽车上的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就进入了“汽车时代”。这样的物质基础为西方公路电影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在精神方面,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身心已为机械大生产所占据,尤其是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且拥有从东海岸至西海岸广袤国土的美国,人们更倾向于驾车飞驰于公路之上进行情感宣泄,摆脱物质对自己身心的“异化”。有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基础,公路电影便应运而生,它以公路为载体,致力于促使人们反思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在公路电影中,出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是为了具体的、功利性的迁徙或有目的的旅行,而是主人公在孤独状态缠身下的一种激变反应,孤独感是深刻植根于电影主人公的内心的。这也是为何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其他类型片中大多只能作为配角的嬉皮士、亡命徒、无家可归者等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一类人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城市文明中找不到落脚之地,他们才会选择将命运和情感抛掷于公路之上。[2]如在《邦妮与克莱德》(1967)、《公路之王》(1976)中,主人公均只能在公路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这些公路电影中的孤独者形象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类型片的艺术特色与渊源。
一、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孤独者
在西方电影中,好莱坞无疑具有霸主地位,好莱坞所采用的叙事手法也成为一种带有经典意味的范本,如情节必须紧凑,采取封闭的叙事结构,电影最终往往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电影的进程由情节来推动,等等。这一经典叙事模式在影响着观众,迎合、塑造着观众的欣赏习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电影人的创作思路,限制着电影人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但是,欧洲电影则有意识地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进行突破,以至于出现了欧洲以“文艺片”对抗好莱坞“商业片”的局面。部分公路电影便是这种违背好莱坞英雄主义或浪漫主义俗套,走小众路线的,电影并不以跌宕起伏的、悬念性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将人在路上的境遇、心理片段零碎地呈现给观众,使电影始终弥漫着某种淡淡的忧伤怅惘之情,道路不过是人物心灵外化的一种介质,电影中出现的孤独者形象也与好莱坞公路电影中的“孤胆英雄”的刻板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法国公路电影,由有着“新浪潮之母”之称的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天涯沦落女》(又译作“无法无家”,1985)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电影在影像风格上完全背离好莱坞模式,用纪录片的方式,让观众以一种见证而非欣赏的姿态追随女主人公莫娜的脚步,如使用了大量推轨镜头来表现莫娜漫无边际的行走。在叙事上,电影也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的限制,电影并不明确交代莫娜这次旅程的起点与终点,而只是展现她流浪的过程,展现她所经历的孤独、寒冷、饥饿、被等困境,如在一个陌生村庄中莫娜本来想找面包,结果却招来了几个壮汉的殴打,而观众唯一了解到的便是披着一条千疮百孔的毯子的莫娜对自由的向往,她本来可以在牧羊人提供的居所里留下来,可她依然选择了继续上路,摆脱群居生活,将自己的命运置于自然的审判面前。尽管观众知道莫娜最后以死亡结束了自己的旅程,但是瓦尔达在拍摄莫娜跌入水沟时有意让莫娜的毯子如翅膀一样张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开放性的设置,尽管莫娜在肉体上死亡了,但是她在精神上究竟是如鸟般振翅飞翔,解脱于尘世,还是折翼于尘土之中灰飞烟灭,这是留给观众思索的。整部电影不重视情节的引人,而是重在让观众咀嚼“自由,如果选择自由,等于选择孤独。如果不停下来,就走向毁灭”的哲思,传递一种苍凉、孤独甚至是恐惧之感,但最终让观众与莫娜一起归于平静。
与之类似的还有文森特・加洛执导的《棕兔》(2003)等,《棕兔》可以被认为是一部极简主义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即将去加州参加职业摩托车赛的车手独自驾车出发后对旧日爱人的回忆,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传递出来的情感却是令人唏嘘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类影片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悖逆,它们往往颇显曲高和寡,难以获得较高的市场接受率,如《棕兔》在入选戛纳电影节时,就遭到了观众一片嘘声的“灾难性”评价。
二、承载时代叛逆话语的孤独者
这一类孤独者大多出现在美国公路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们在精神上还没有完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青年人对于美国的未来还充满了怀疑,但是在物质上,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又极为迅猛,以至于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如工人阶级、少数族裔、女性等纷纷在平权运动中宣扬自己的政治诉求。青年人既无法满足于进入物质丰富,但理念保守的中产阶级生活中,又无法建立起新的价值观,于是只能沉浸在、乱性、摇滚乐、嬉皮士等中,将自己从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3]选择“在路上”,也是当时青年人表达自己叛逆话语,表示对主流社会的质疑的一种方式。公路电影中不乏这一方面的孤独者,一方面物理位置上的变动是与主人公在精神上的追寻历程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主人公的脚步无疑也是给观众打开了一幅具有时代感的美国社会风情画卷。
以丹尼斯・霍珀执导的《逍遥骑士》(1969)为例,主人公比利和怀特具有十分明显的叛逆气质,他们将自己放逐于“路上”时的相关元素都带有当时的亚文化色彩。他们出走的资本就是交易得来的钱;他们出走的工具不是汽车,而是大型哈雷摩托,其中一辆摩托还被命名为“美国船长”,摩托与汽车的区别就在于它更能体现出一种令年轻人神往的骑士精神,为此他们身上还有意穿着野性十足的皮衣;他们出走的目的地则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而在路上,他们也目睹了波西米亚人自由而贫困的生活,在得克萨斯身陷牢狱之灾,甚至曾流落荒野,曾连累帮助过他们的律师被打死……当他们最终吃尽苦头抵达目的地时,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空虚。不难发现,以比利和怀特为代表的这一批美国年轻人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与主流文化的挑战是虚弱的、不切实际的,这正是他们的孤独之处所在。而《邦妮与克莱德》《末路狂花》等电影中的主人公更是直接化身为罪犯,其叛逆的方式也更为极端。
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其与东方公路电影稍作比较。不难发现,在中日两国拍摄的公路电影中,往往侧重于展现细微的人际关系变化,重在渲染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旅途往往以同行伴侣之间关系的改善而结束。如《菊次郎的夏天》中,中年人菊次郎与三年级学生正男在寻找母亲的路途中产生了介于朋友与父子之间的情感;又如《人在逋尽吠样选择了两个原本身份悬殊的人作为同行伴侣,即老板李成功与讨薪民工牛耿,在一路共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两人的心也在逐渐靠近,并且影响了对方的人生。东方公路电影在塑造孤独者之时并没有积极而热切的态度,相反则更为强调环境的变动与命运的“捆绑”需要人与人的互相理解和帮助,这正是东方公路电影缺乏西方同类影片之中鲜明的叛逆姿态与绝望、颓废精神导致的。
三、继承古希腊神话底蕴的孤独者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经在对美国电影进行分析时,将其中那些表现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影片称为美国的“奥德赛史诗”[4]。美国拥有广阔的,具有神秘感的西部空间,这一空间拥有山脉、高原、大峡谷等诸多自然景观以及印第安民族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不仅被认为是美国历史文化象征的一部分,是美国先民们不畏艰险进行拓荒的地理空间,同时也直接催生了美国西部片与公路片两大电影类型。并且,这两大类型片又有互相渗透、重合之处。二者不仅拥有共同的视觉影像符码,如公路、旷野、车辆等,西部片中的逃犯形象、永不妥协的精神等也在公路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二者都以热切的姿态迎合着美国人乃至其他国家观众的英雄梦想,帮助他们释放来自生活的压力。但值得一提的是,与公路片中往往显得颇为叛逆的主人公不同,西部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角色,如《关山飞渡》《大篷车》等中的执法者或拓殖者等。这也是与巴赞的“奥德赛史诗”评价相吻合的。《奥德赛》中讲述了伟大的希腊联军首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之后决心返回家中,然而因受到了海神波塞冬的诅咒,他的回家之路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一度穿梭于阴阳两界。然而对妻子帕涅罗珀、儿子特勒马科斯的思念使他没有停下脚步,加上女神雅典娜对他施以援手,最终奥德修斯花费了16年的时间回归故乡。整部《奥德赛》中充斥着古希腊神话时代人们对英雄主义的热切赞美,同时还体现出了一个稳固、和谐的家庭对于孤独的旅行者的强大诱惑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公路片中就没有如奥德修斯一般体现了某种英雄主义的,具有积极意味的正面形象。如大卫・林奇执导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1999)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当代奥德修斯式的个人史诗。主人公阿尔文・史崔特先生已经年逾70,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加上个性极为孤僻古怪,因此只能与女儿罗斯同住,处于一种平静的、安度晚年的状态中。然而意外的消息传来,住在威斯康辛州,中风在床的哥哥莱尔即将过世,而莱尔与史崔特先生之间曾经存在心结,已经步入人生晚景的史崔特下定决心去见莱尔最后一面。于是这位双腿和视力均不便的老人勇敢地驾驶着一台割草机,跨越整整300英里,最终在几个月后与莱尔在漫天星光之下一笑泯恩仇。只要与奥德修斯原型稍做比较,就不难发现史崔特先生的历程就是奥德赛在当代的改写。奥德修斯受过海神的恶毒诅咒,而史崔特先生则脾气不佳,先是因为虚荣而与莱尔反目成仇,虽然有14个儿女却只能与罗斯同住;奥德修斯曾经在特洛伊战争中勇敢作战并获胜,史崔特先生也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与德国人交手,甚至曾失手误杀自己的战友,这段经历既是为史崔特先生孤身横跨美洲大陆的勇气埋下伏笔,同时也对应着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奥德修斯心中念念不忘的便是自己的家人,而史崔特先生也正是因为剪不断的亲情才翻山越岭。史崔特先生在这数月的旅程中是孤独的,在他的一生中也是孤独的,这一次艰难行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整理思绪,回味自己孤独一生的过程,但是他最终在“归家”的途中看清了命运的羁绊,最终以豁达的心态收获了亲情,电影中他仰望星空的举动就是他虽然孤独但获得了心灵平静的体现。整部电影可以说洗尽铅华,带给人意蕴悠长的感动。
“在路上”的情结永远不会离开文艺作品,公路电影这一类型片仍然会持续地发展下去。从对西方公路电影的梳理来看,其中的主人公往往或主动或被动地踏上旅程,告别自己的栖身之所,而在人迹罕至的路上进入到一种孤独的状态中。孤独者们或是出于对自由、逍遥的追寻而离群索居,或是因为人生方向的迷失而以“在路上”作为自己的叛逆宣言,或是为了亲情而踏上归家之路,无论招致孤独的原因怎样变化,孤独者这一身份是几乎没有改变的,这与东方公路电影中人尽管踏上旅途,却没有成为被社会遗弃、异化的对象,依然可以收获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些西方公路电影形形的孤独者形象中,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的荒诞、忧伤和无奈。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方玲玲. 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J].当代电影,2006(06).
[2] 戴丽娜.人在旅程――美国公路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2
关键词:经典 普适 沟通 艺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乃至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毕业生并不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他们未来的工作与文学的直接联系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本科文学类教学不应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上,而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文学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揭示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传授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普适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广泛而深入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自然。”[1]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一生——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来,文学经典就有这样一种界定,“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2]也就是说文学经典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最高明的师长,不论是中国文学经典还是外国文学经典,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学经典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精神探索的历程,即使在古代的作品中,也蕴涵大量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并不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失去其价值。本文将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艺术”这一角度加以说明。
我们先从古代希腊著名的史诗《奥德赛》说起。《奥德赛》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飘泊,返回家园的故事,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奥德修斯作为史诗的主人公,受到诗人的着意刻画,与诗中其他人物相比,诗人为他准备了数量最多的修饰语,称他是神样的、勇敢的、睿智的、足智多谋的、机敏多智的、阅历丰富的等等,这些修饰语在诗中频繁出现,但诗人最强调的是奥德修斯的智慧,这一点从下面一个事例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个事例出现在《奥德赛》第六卷,即“公主瑙西卡娅惊梦救援落难人”,在离家二十年后,奥德修斯在回伊萨卡的路上船只毁损,被冲到了岛国沙丽亚王国的一个河口岸上,他当时是、浑身污秽、孤单一人。他遇到了这个岛国的公主瑙西卡娅,她同自己的随从一起来到河边洗衣服,随从们看到奥德修斯后都四散逃开,但公主瑙西卡娅没有动,奥德修斯对她说了一番话,他想要衣服,并且最终想得到帮助回家。他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怎样才能说服瑙西卡娅帮助自己呢?我们看奥德修斯是如何说的:
“‘恕我求问,姑娘,你是天神或凡人?
你如果是位执掌广阔天宇的神明,
我看你与伟大的宙斯的女儿最相似,
无论容貌,无论身材或是那气度。
如果你是位生活在辽阔大地的凡人。
那你的父亲和尊贵的母亲三倍地幸运,
你的兄弟也三倍地幸运,你会使他们
心中永远充满不灭的喜悦和欢欣,
看见你这样一美丽的姑娘去歌舞。
但有一人比所有其他的人更幸运,
他若能把你娶回家,付出优厚的聘礼。
我从未亲眼见过如此俊美的世人,
或男或女,我一看见你不由得心惊异。
……
现在神明送我来这里,
让我继续遭不幸,我的苦难犹未了,
神明们还会给我降下灾祸无穷尽。
尊敬的姑娘,可怜我,遭到许多苦难后,
我首先遇见了你,其他人我均不相识,
他们拥有这里的城市和广阔的土地。
请给我指点城市,赐给我粗布蔽体,
如果你前来这里时带有一些衣衫。
我祈求神明满足你的一切心愿,
惠赐你丈夫、家室和无比的家庭和睦,
世上没有什么能如此美满和怡乐,
有如丈夫和妻子情趣相投意相合,
家庭和谐,令心怀恶意的人们憎恶,
亲者欣慰,为自己赢得最高的荣誉。’”[3]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3
【文学常识】
1.C(《寒夜》是巴金的中篇小说,其主人公是知识分子,而不是劳动人民。)2.D(《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3.D(莫里哀是法国作家。)4.B(《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作品,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和《梧桐雨》。)5.D(《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写的侦探小说。)6.C(阮籍、嵇康等并称为“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七名作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和刘桢。)7.(1)《春蚕》《秋收》《残冬》(2)《伊利亚特》《奥德赛》(3)《包法利夫人》8.(1)苏洵/苏辙(2)赋、比、兴(3)司马迁/《史记》/《汉书》/陈寿(4)法/《巴黎圣母院》(或《悲惨世界》)9.(1)欧阳修/北宋/欧阳文忠公集(2)清末/老残游记(3)法/最后一课
【名句名篇】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3)差之毫厘(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路漫漫其修远兮 2.(1)穷则独善其身(2)其意常在沛公也(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相与枕藉乎舟中(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猿猱欲度愁攀援(4)银瓶乍破水浆迸(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4.(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莲,花之君子者也(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1)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6.(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7.(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0.(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3)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1.(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凭谁问:廉颇老矣/辛弃疾/宋(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2.示例:个性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4
对异国情调的兴趣
希腊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好莱坞的导演们拍摄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的影片。2004年上映的《特洛伊》,将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的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恢弘淋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2007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叙述了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一次著名的战役。2008年上映的《奥德赛》,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2010年的《诸神之战》,讲述了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2011年的《惊天战神》讲述了主人公接受神的指引并在处女先知及同伴的协助下,带领古希腊人民奋起反抗欲释放恶魔泰坦以与众神抗衡的邪恶势力。而说起古罗马题材的影片,人们不会忘记诸如《斯巴达克斯》、《角斗士》这类好莱坞巨制。
其实,以各种异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不胜枚举。仅举近年来一些成功之作为例,如2001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歌舞片《红磨坊》,描述了19世纪末巴黎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的情况。2005年上映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则以距非洲大陆东海岸400多公里的非洲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为背景。2007年的动画片《料理鼠王》借助小老鼠食神把观众带到了浪漫之都巴黎,观众随着它的目光观赏到了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以及巴黎著名的“艺术桥”等。2011年上映的动画片《里约大冒险》则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背景,让观众领略了南美热带雨林的风情,还有已经成为里约标志的耶酥山。
对东方文化的“拿来”
在欧美以外的东方世界,古埃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为之神往。早期的著名影片《埃及艳后》跨越古埃及和古罗马两个文明。1998年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影片中气势恢宏的王宫殿堂、广袤无垠的大漠、生动辉煌的壁画、神秘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1999年的影片《木乃伊》在古埃及魔幻故事与现实世界间穿越,在展现古埃及空旷与宏伟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埃及的神秘,其后接连推出续集。但无论是《埃及王子》还是《木乃伊》都没有摆脱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
在神秘的中东,古代波斯也对好莱坞电影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斯巴达300勇士》同时也对波斯历史作了神秘化的描述,但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感。
2008年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惟一一部以印度为题材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这部反映印度底层人贫困、奋斗和爱情的电影,2009年获得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七项大奖,随后又横扫第81届奥斯卡,大获全胜,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八项大奖。然而这部在西方深受肯定和追捧的大片,在印度却遭到了各方的不满、抗议和抵制。抗议的人群大多来自印度的贫民窟,由于影片大量展现了印度底层社会的贫穷和暴力,抗议者认为这是导演在嘲笑他们,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印度媒体也认为这是导演在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取悦西方人。更有抗议者认为片名中的“Slumdog”一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极大侮辱(注:该词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前者意为贫民窟,后者意为狗),并强烈要求影片改名。
长期以来,好莱坞一直在想象着遥远的东方,美国导演也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大量商业大片中出现了日本的武士角色或忍者形象,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鬼狗杀手》、《黑雨》、《昆宝出拳》、《猫狗大战》等,都或多或少掺入了日本文化元素。2003年,华纳公司出品的《最后的武士》是一部直接描写日本武士道的好莱坞电影,展现了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影片表面看是对武士道的颂扬,但最后还是作为美国人的男主角又一次充当了神勇的拯救日本武士文化的英雄。影片依然是美国文化的内核。
好莱坞影片中的“中西穿越”
纵观好莱坞影片,中国人的形象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落后、丑陋、愚昧。之后,中国人的形象又被扭曲成让人恐惧的样子,如擅长窃取情报、不择手段、搞政治阴谋等。随着中国功夫在美国的传播,好莱坞开始改变对中国人形象的解读与创造。李小龙在美国电影《龙争虎斗》中的角色,是第一个由华人饰演的英雄人物,藉此中国文化的魅力开始在好莱坞及西方观众面前得以展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也开始朝正面积极的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好莱坞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拿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当属迪斯尼公司1998年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2008年环球影业推出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及2011年上映的《功夫熊猫2》等。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5
在旁经《尼哥底母福音》中描写了耶稣进入地狱的故事,按照该福音书的说法,地狱的入口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荷马在《奥德赛》中歌咏,女巫喀耳刻说从阿刻戎河进入冥王国度,俄国地质学家卡尔・贝尔说那是在黑海北岸。维吉尔的在《埃涅阿斯纪》中说埃涅阿斯从那不勒斯附近的阿维尔诺湖进入地下世界让他去世的父亲请教。如果你想了解地狱的故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跟随荷兰著名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萨洛蒙・克罗宁博格的脚步,探索地狱和地球的样子。通过阅读《地狱为什么充满硫黄的臭味――地下世界的神话和地质学》一书,你还会学到一些地质学家的小嗜好,比如,观看河谷的地层是向哪个方向倾斜的,如果是向上游倾斜,那意味着如果你向下游走,会见到越来越古老的地层。
在《地狱为什么充满硫黄的臭味》一书中,克罗宁博格教授告诉我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中,地下世界都象征着死亡的国度。然而,地下世界有着不胜枚举的美丽之处,有W闪发光的矿石和金属,色彩亮丽的黄色硫磺结壳,蓝宝石,绿孔雀石,数米长的锋利石膏晶体,钟乳石洞穴,地下河流。初期的贝壳以及早已灭绝物种的巨大骨骼。
而且在很多文化中土地也是神圣的,在卡尔梅克共和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游牧民族留下的坟冢,从中可以看出,库尔干人不愿意在土里挖坑埋葬尸体,因为他们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母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样的,土耳其贝壳鞋的鞋尖是卷曲向上的?这样鞋尖就不会触地,也不会对地面有任何破坏。
克罗宁博格教授的书告诉我们,科学家,掘井技术人员,石油商人都没法在地球上钻超过12公里深的井,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多数作家,诗人以及科幻小说家的作品也都没有到达地球的核心。凡尔纳《地心游记》中的主人公早早就汇到了地面上。只有但丁的想象够大胆,到达了地球中心。但丁在《地狱篇》中描述了地狱的全景。这难道是但丁自己构想出来的吗?1919年马德里神甫米格尔・帕拉西奥斯的《穆斯林的末世学与神曲》引起了世界天主教的轰动,书中提到,但丁《神曲》结构源于伊斯兰教,特别是9世纪的几个传奇。但丁,基督教的偶像,描述了天堂的绝美景象以及因违背上帝道义生活的人死后子啊地狱遭受的惨相,源自伊斯兰教?虽然难以接受,但是后来的发现说明了,但丁可能真的读过伊斯兰相关的传奇故事。
自从史前开始,没有人自愿居住在地下,卡帕多西亚的僧侣是为了躲避阿拉伯和波斯入侵者。。他们开凿了连绵数英里的洞穴、地道以及数百座完整的地下城市。那不勒斯人是因为二战期间的轰炸,那不勒斯地下城不仅仅有采石场和饮用水储存喜糖,还有墓地,储藏窖,污水池,下水道,罪犯和被追捕这的庇护所,以及给那些希望通过教堂和朝圣洗涤灵魂的人提供的治愈场所。而黄土高原的中国人是因为缺乏建筑材料。对他们来说地下更安全。
但是矿工却不得不进入地下,地下挖掘是炼狱般的折磨,卢克莱修在公元前1世纪将矿井归入地狱。人类已经在安第斯山脉连续挖了500年银矿,这是西班牙征服者所发现的最富有的银矿,也是长久以来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其实此处矿井早该关闭,只是迫于工会的压力才保持运行,银矿已经所剩无几,如今挖掘的大多是锡矿和铅矿。矿工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为45岁。
奥德赛主人公范文6
关键词:希腊神话 英美文学 创作
引言
希腊神话传说由爱琴海范围内及其周边范围流传的传说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中大多数和神与英雄传说相关,包含了开天辟地p关于人的来源、自然现象、风俗形成等类别。长期以来,古希腊神话都是透过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的,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神话体系,之后又经过作家们的记录与反复再造,最终成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1]众所周知,希腊文化实际上是英美、甚至所有西方文化起源里的一部分,它在欧美文坛上具有极其深刻的作用覆盖。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坛的起源,是古希腊人民最早思想行为与其生活经历及理想的果实,它可以令人们知晓前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希腊神话有着极高的文艺建树,它在整个文坛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覆盖。西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思想系统与古希腊流传而来的的文学宝藏,这两方面融汇为一而形成的。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在这样洋溢着文艺色彩的环境下形成的。由此看来,希腊神话对于整个英美文学之演变构成具有重大作用。
一、希腊神话的起源以及文坛地位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神话均被看作是他们最初的文化起源,而这也给后来的文学家写作带来了可供借鉴的宝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是透过其独有的神话传说逐渐沉淀积累而成的。也可理解为神话传说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的来源,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最初始阶段均包含于各色各样的神话传说里面。神话传说事实上是用其古老、特有、粗陋与精炼之方法展现出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思考模式等。希腊文明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欧美文化之基石,这和这个国家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密不可分。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常常会把具体的一个人给神话化,展现出对所有非正义、残暴、凶险的力量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希腊灿若繁星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诗人荷马的两部巨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前者描述的内容是很久以前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爆发战役的传说,且详细描述了整个战役里面攻击伊利亚特的历程;后者描述了希腊军队于海上返回时遭遇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止于公元十六世纪,是那个时期新兴思想反抗旧有观念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次旷日持久、气势磅礴的运动中,古希腊神话再一次被人们挖掘而出,再一次得到了世界学者的关注。在各个民族神话故事里,希腊神话是体系完善、故事复杂的神话之一,它凭借特有的魔力得到瞩目。希腊神话充满了人对其儿童时期之自由信念、自我认识的期待与颂扬,展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认知也是组成欧洲文学的关键部分。[2]就整个文学历史来说,特别就西方文学历史而言,古希腊神话的确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它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覆盖作用。
二、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本身就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这种特色使其拥有了独树一帜的吸引力,可以在世界文坛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因此对西方文学有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关键特征是在这些神话中古人依据自身模样来造神,且给予神以人类的外貌与个性,令其可以简单自然地与人类之间产生各色各样复杂联系。古希腊神话对人类的描写有善良邪恶、美丽丑陋等各不相同的情况,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故事仍然以赞誉人类为主,赞誉人的果敢与永远奋斗的意志力和精神。而关于人类个性当中的缺陷,古希腊人同样予以了批判,在他们看来,就是因为人类个性当中的某些缺陷才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3]古希腊神话故事里这类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长久以来一直被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所推崇。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除去将神采取人格化想象处理以外,自文学概念而言,希腊神话故事自身也有着文学方面的特点。希腊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类初级阶段的文学,它具有特有的文艺吸引力,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文艺展现方式、故事桥段与审美特点均是十分有个性而且完美无缺的。
从文艺展现方式这个层面来说,希腊神话故事把很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要素集中为一体,利用夸大、想象与浪漫的文艺展现方式来创建出“神”的模样。比如,普罗米修斯是反抗专有制度、百折不挠、希望给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勇敢者楷模;赫拉是一位外在典雅而内在充斥着妒忌的代表人物;女神雅典娜有着漂亮外在并极为聪明的英雄女子模样;阿伽门农是一位勇敢果断的代表。实际上上述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当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这类神话某种程度上就是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
就在内容上而言,这里面的桥段常常富含哲理且又极其唯美,其内容十分庞杂,且神话中的差距相较而言极其大,包含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界变化诸如此类。这类故事的桥段非常动人,引人入胜,有着极高的文艺水准。就审美特点上而言,他们对于美又带有炙热之激情与追寻。在这其中表现了人和自然、理智和感情、想象和真实协调融合,这类特有的审美特点,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三、文艺复兴后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潮流影响重大,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欧美文坛。在那个时期,这些神话故事被融入于文学作品中,在世界文坛获得极高瞩目。可是作家对这些故事的再次研究并非针对文化的复兴,只是凭借古老神话来写作,传播人文主义理念,相信人类的能力以及尊崇革新进步的发展趋势。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英雄具有非凡的才能与造诣可以与神展开对抗,主人公大部分有着强健的体魄、果敢的性格、潇洒的外表与超乎一般人的才能。他们的涌现实际上表明,这些神话故事还有一个特点――称赞英雄人类。其象征着人和自然展开对抗,他们坚强勇敢,尽管很多英雄在和自然对抗过程时落败,但他们的果敢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被世人敬仰。英雄是为了荣耀、情感、救赎等原因投身于变革之中,英雄献身有着历史意义,这展现出古希腊人看重人类的个人发展与自然属性。这些故事给英美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与创作激情,持续发展的英美文学也给这些神话带来了新鲜活力。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产生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家写作类型着重于理智而不是情感的表达,雪莱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作家。雪莱是英国殿堂级的抒情诗人,也是追寻希腊文艺复兴之人,其杰出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凭借这些神话故事里面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传达其坚强不屈的追寻精神。
在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使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经济蓬勃景象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中的矛盾。这个时期欧美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就是批判,其中狄更斯就是这类型的杰出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就是透过借用这些神话故事来讽刺现实,提倡人应该保持良善、品德与良心,其著作借用许多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
上个世纪,英美文学将创作焦点转移至发现个体内在与人类未来的出路上,杰出人物有庞德、艾略特、乔伊斯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诗歌作品《荒原》取得了极高的文艺建树,也是现代派诗歌里的杰出代表,这部作品运用象征包含神话、传奇和真实转变、传统与真实交织等多维复杂内容,开创地拓宽了诗歌写作的展现方式,延伸诗作的内涵深度。美国杰出作家庞德作品《诗章》中丰富的庞杂内容,包含有文艺、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情节,数次借用了很多希腊神话故事。英国作家乔伊斯的杰出作品《尤利西斯》的标题起源于神话里面的英雄奥德修斯之姓名,架构、人物、桥段都可以在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找到对应,作家使古希腊神话和当前现实社会完美契合,有着强烈的借古喻今的含义。
通过对欧美文坛历史演变的梳理,可以得出英国文学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取得了极高造诣,令人文主义攀上巅峰。英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一生写出许多流传于世之佳作,例如代表作《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以古希腊神话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悲剧经典,它同时也是欧美文坛中造诣最高的爱情诗作,灵感取自于特洛伊战役开始时之传说,透过战役与克瑞西达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时代人物个性与追求的转变。文艺复兴中作家写作的内容大部分都表现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给予足够肯定与探索,尊崇人类发展历程与反思,且看重个体感情表达。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中的人文精神均是从神话故事里找到灵感的,因此才可以写作出流传于世的佳作。
结语
从文艺复兴开始,这些神话故事得到了欧美文坛颇多瞩目,这里面的神、英雄经常涌现于欧美作家著作中,且这些故事极大充实了作家作品的表达内涵,激起欧美作家创作欲望,给写作内容增添了广度与内涵。这些神话故事是欧美文学的主要起源,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艺复兴中的人文思想潮流下给作家们提供了灵感的源泉,贡献了宝贵写作材料。希腊神话故事中富于人性的神与英雄时常出现于英美作家的著作里。希腊神话凭借自身独有的文艺表现方式、情节与审美特点即使在当代文学中仍能产生影响力,了解与领会英美文学还应该对其创作灵感的来源希腊神话进行深入探索,提升整体创作背景的认知高度,才能更加深刻地解读英美文学著作。
参考文献
[1]纪琳.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