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信息化范文1
随着行业重组的完成以及电力建设的加快,电力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在2005年开始显现,2006年将迎来发展高峰。
发电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已成蓄势待发状。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2004-2005年制定了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并于2005年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将开展大规模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中国华电集团在2005年完成了广域网一期工程及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建设,2006年将进入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的第三阶段。华能国际2006年将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等项目。而在电网侧,华东电网公司在2005年完成了“管理改进、绩效提升”暨信息化规划项目,目前已启动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工作。2005年底,南方电网公司完成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接下来将开展一批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海南电网公司提出加快推动海南电网信息化建设步伐,并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投入7.5亿元开展信息化建设。江西电力公司提出在未来5年将加强网络平台、企业集成平台建设,重点强化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两级数据集中的数据中心。
另外,区域电力市场运行取得新的进展,南方电力市场于2005年11月21日启动模拟运行。
对于发电企业,一方面,发电侧的结构调整、机构重组、战略规划、体制改革、管理模式重构已完成;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的大规模电力项目建设与投产,2006年至2007年我国电力供需将由短缺达到基本平衡,发电企业将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代,这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组建的发电集团总部及其新成立分支机构的信息化滞后,基层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也面临着重新审视与调整的要求。
电力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
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同时亦能够为其营销管理提供良好的模式借鉴。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支持下,电力企业能够实现营销业务、营销管理、营销指标考核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企业的电力生产与输送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然而我国在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上起步相对较晚,且缺乏优秀个例以作经验借鉴,因此在建设及使用上仍有一定不足。
一、当前国内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建设现状
1.建设效率落后,工作差错较多
以往电力企业过多的依赖于手工操作,在此种模式下,其工作效率颇为落后,且存在着较多管理漏洞,因此必须要实施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其工作效率。但在营销信息化建设之初,需要将公司庞大的用户资料包括用电信息以及用电费用等一一转入计算机系统中,而在此期间极易出现漏记和误记的情况出现,以致于客户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不够真实和完整,并且随着电力企业业务的拓展,有关客户信息录入错误的问题日渐严重。在进行营销信息化建设时,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使得营销信息化在管理以及监督上较为困难。在用电过程中极易因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管理与监督上的漏洞,诸如欠费、电费回收困难以及非法用电等,导致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1]。
2.信息利用效率低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信息化在建设上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营销信息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多数电力企业虽已有较为规范的信息化建设,但却无法及时有效的将其中信息加以利用,使得公司的决策层无法从数据库中获得有益于公司进步和发展的数据。有时候在需要对某一数据进行分析或核对时往往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信息的传达不够及时有效。信息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公司的决策层无法做出最有效的决策,以致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落入下风[2]。
二、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建设
1.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电力企业应当在大统一、大集中、大服务思想上,结合当前电力行业业务需求,建设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营销信息化系统。系统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将客户视作信息建设的中心,以透明化管理,确保营销信息的合理、规范利用。(1)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基础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时,应当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基础,建立包含城乡供电所的电力服务体系以及数字化营销管理体系,确保数据传输的网络化与共享化,从而使其能够为整个公司的运营与发展服务。确保用电业务对外一致性,并使各项业务流程合理、规范,提升服务标准,从而实现电力收费的自动化。(2)业务拓展与变更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电力企业的业务亦在不断拓展和变更,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其营销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业务拓展以及业务变更的情况,要将电费核算、电表管理、电费实收等业务纳入闭环信息处理中,构建以账务核算为中心的电费查收系统。
2.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业务主干
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办公效率,其能够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帮助企业提升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效率。整个信息系统应当包含电力营销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其账务管理、用电检查、计量装置管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台区线损管理、客户服务以及营销分析等。在应用范围上,应当包括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电力计量部门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与校表台校表系统、银行联网、远抄系统以及财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从而满足社会各界的不同需求。其中营销业务的领导层主要负责对信息数据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市场动态以及客户需求特点,并依此制定相应的市场策划,从而确保营销决策的及时、准确。营销业务的管理层则应当做好其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监督工作,要求其必须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控制,对业务进行考察,并为营销人员提供完善的管理系统与绩效系统,从而提升监管效率,确保员工工作积极性。营销业务的基层员工则应当负责处理实际的营销业务问题,包括电费查收与核对、业务拓展与变更的上报、合同与档案管理等,作为电力营销的基础,必须要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与精准,从而确保其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3]。
三、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业务处理规范高效
借助于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可使电力企业的业务处理更加规范,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而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地用电情况,制定相应业务处理规范,使各个岗位的职责得以明确,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的基础上提升其工作效率。电力企业依托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当地用电客户充分了解,从而为营销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包括电费回收率、抄表到位率、业务处理能力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人为因素干扰而导致的电力信息缺失和错误,既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与能力,同时亦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用户信息完整与真实
以往的手工操作在进行用户信息的录入时无法做到录入信息的绝对真实与完整,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核对与录入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错漏行为,对电力企业的电力核算以及账务核算造成了一定困扰。而借助于营销信息系统则能够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完整录入,并且在信心准确性上要高出人工录入许多。所有数据通过认真普查后进入营销系统,完整的权限管理机制保证了数据不被人为非法修改,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能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校对,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4]。
四、结束语
通过建设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整个公司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营销业务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给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管理观念的转变,建立了新的业务管理模式,这是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者:姜亚慧 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袁春华.供电公司中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10870.
[2]杨凯,杨坤.浅析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5,(41):223-224.
电力信息化范文3
1.1概念
所谓的“电力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引用到电力工业生产中,而“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引用到电力营销业务中,以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手段,使营销管理平台更加完善,获得更高的营销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具科学性,并将其在管理中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在于加快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达速度,对比各个方面的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建设信息化需要的条件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公司的管理思想三者的有机结合、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各个流程的操作规范的效果。
1.2意义
(1)降低了运营成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都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想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务必从企业的服务质量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比如推出电费优惠价格,但这种营销方式要建立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的基础之上。电力营销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增加网络购电业务,这样就缩短了流通环节,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办公费用。(2)提高了电费的回收率。在这个方面上,电力营销信息化可以为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损失。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将其与抄表进行连接,并利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核算数据,以数据结果作为收费基础,然后和经融机构网络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客户就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缴费,方便快捷。
2电力营销信息化发展的制约环节
在实际的运行中,营销信息化平台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电力系统没有及时进行维护、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电力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等。目前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只是注重电力公司的基础性建设,却忽略了网络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没有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更没有采取措施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之前,我国电力公司的业务还是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进行的,工作的流程也很繁琐,工作效率也较低,与现在的营销系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完全不能满足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而且同时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电力营销业务的人才更少。另外在电力公司信息化的工作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对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对这方面的观念也处于被动状态。
3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提高电力营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强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3.1管理体系的建立
现在市场经济,所以企业的发展导向也要以市场为依据。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逐渐优化企业的营销模式。在业务上,要做好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安全、方便、高效的服务,将客户的利益放在主要位置,着重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管理体系。
3.2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力营销网络信息平台,平台的建设是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中心,以行政区域为基本网络单位。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要将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情况结合起来,以此对平台进行功能上的调整。平台建立之后要注重维护管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为了充分发挥平台的功能,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
3.3人员的分配和管理
由于电力营销模式信息化的水平还不高,还受到了传统信息交流机制的约束,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没有得到细分,总体来说就是标准化管理的程度还不高,所以要对交流机制进行改革,减少其对员工工作分配的限制。明确分配员工的工作职责,加快工作内容标准化操作的进程,从而提高营销工作的效率。
3.4客户信息的管理
电力营销模式的改变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要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科学地管理,逐渐完善客户资料,并随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另外,还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潜在客户,开拓电力市场资源。根据客户的特点,为其提出相应的电力产品。
3.5服务水平的提升
电力营销模式信息化就是提升电力营销的有效性,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加强电力营销信息化服务。第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和客户交流,掌握客户的实际需求,发掘潜在市场。第二,拓宽客户报装服务的途径,降低客户的报装费用。第三,改变收费方式,比如:利用支付宝、网上银行等。
3.6系统安全的管理
电力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重点是安全管理,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和系统平台自身的安全性,安全管理要从网络层、用户层、应用层等多个层面进行。重视安全网络管理,将其纳入到电力安全系统的建设,并加强其防病毒、防攻击以及身份验证等方面的建设。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训,规范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理管理机制和监控体系。
4结束语
电力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电力企业员工队伍总量偏大,结构性问题突出,能力素质水平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是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两个一流”目标的根本着力点。建立能力素质模型以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力素质模型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能力素质模型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该特征可以测量、观察和指导。能力素质模型既关注通过一定行为表现来显现的知识与技能,又关注潜在素质(图1),即动机、个性特质、自我形象认知和社会角色等。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岗位分析常常用来确定组织内工作的权责范围、岗位目的及任职要求,并据此形成相应的岗位描述和规范。这种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明确员工的工作内容及范围,但却无法测评企业对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无法测评个人能力素质对于企业的贡献。能力素质模型是基于能力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图2)的内核,通过能力素质模型测评,可以有效联结招聘与任用、考核与评估、薪酬与晋升、培训与发展等人力资源模块,从而实现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目的。
二、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国内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但在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方面还不够成熟。作为人力资源信息化中重要的一个模块,设计能力素质模型必须以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为基础,以确保员工具备的能力素质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致,为企业的长期目标服务。目前在信息化实践中,能力素质模型测评体系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传统的标准体系建设难度大。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以信息内容的收集、存储、加工、传播和再利用为前提的,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都还普遍在以纸质文档为基础的条件上进行繁琐的管理,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是与信息化管理模式要求差距大。国内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信息化管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思想、理论、方法大多只是概念性的表述,没有形成结构化、模型化、可视化、易操作的管理体系;流程化的业务管理方式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充分使用;难以适应信息共享、流程协作、集团管控、精确管理、集成服务等典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是缺少有效的系统建设与应用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并不单纯的是以储存信息为主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停留在信息储存的水平层次,将信息的共享置于决策层面,构建适应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能够快速随需满足应用需求的成熟的应用技术平台和应用模式,成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模型的建立
1.公司主要对处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和一般员工进行了通用模型构建。过程包括访谈实施、行为编码、指标提炼与分析、能力素质词典编写、模型构建与验证五个阶段。
2.通过对行为事件编码归纳的50余项能力素质指标,结合战略演绎提取的60余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检验、内部研讨以及多次提炼,最终确定了共计56项能力素质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分为以下3类(表1)。
能力素质词典是对各项能力素质指标的全面描述,它包括了能力素质指标的类别、名称、代码、定义和级别。项目组依照国际通用的4级标准,对提炼的各项能力素质指标的行为表现划分了1、3、5、7级4个级别, 结合各职级的能力要求以及各处室的职能特点,对各个级别的具体行为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能力素质指标词典库。
(三)测评体系信息化建设
江苏省电力公司构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管理人员测评体系(图3),测评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测评内容与标准、测评方法与工具、测评题库、测评组织与实施。
1.测评内容与标准
根据对处长、科长、普通员工三类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将三类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作为测评内容;具体的标准根据各类人员对能力素质的行为等级要求确定。
2.测评方法与工具
选择各种人才测评方法开展测评工作,要综合考虑其信度和效度。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是衡量人才测评工具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若测量工具的信度不理想,测量结果就无法被认可。效度主要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衡量人才测评工具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效度的作用比信度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一个测评工具的效度很低,无论他的信度多高,这项测评工具都没有应用价值。
江苏省电力公司根据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特点,测评以素质潜能部分为主,结合冰山以上的知识技能部分。因此,在设计评价方法时,主要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心理测验、半结构化面试、360度反馈评价等方法。根据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最合适的测评方法(表3)。同时,根据多年的人才测评经验的积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测评方法与工具,以尽可能客观、准确地做出评价。
3.测评题库
测评试题库是保证测评标准有效应用的基础,公司统一部署,围绕各类测评内容、标准和方法,开发与设计各类测评题目近8000道。题库开发与设计主要通过引用修编与自主开发两种方式。引用修编的题目多数是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量表,如性格测试、职业倾向性测试、兴趣测评等;自主开发的题目主要是能力。
4.测评资源保障
组织与人员保障。组织与人员为测评体系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公司明确和完善了人力资源部的人才测评职能,建立了国家电网公司“四级四类”专家为基础的人才测评师资库。
制度保障。制度为测评体系地有序运行提供了规范和依据。公司陆续出台了人才测评管理办法、人才测评师管理办法、题库编制管理规定、公司常用人才测评方法手册等相关制度和规定。
三、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的应用
(一)规范管理、提升效能
1.能力素质模型的固化。将能力素质指标及能力素质模型植入系统后,可以根据公司战略目标以及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对其更新和完善,确保能力素质指标及模型的方向性与可操作性。通过在系统中定义符合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能力素质指标库,在“能力素质指标库”中按树型结构自行建立能力素质分类管理体系,并在每个类别下建立对应能力素质的说明,支持逐条定义每个素质指标及对应的每个级别的具体描述,帮助企业灵活定义具有企业特性的能力素质词典。然后,根据每个岗位对其任职所需的核心素质及行为等级要求,从能力素质指标库中选择相应能力素质指标分配到岗位,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题库管理。将题库模板植入系统后,题库的修订、更新进一步规范,并且可以在系统中实现审核、审批功能,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统计功能,可以对试题的使用率、答题正确率进行分析,为题库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依据。
3.人才测评师管理。传统的在线下对人才评价师管理,信息很难做到及时更新和查询,通过信息系统对人才测评师的信息与档案进行记录、更新,实时查看、筛选测评师,组织进行人才测评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4.在线测评实施。在线测评目前主要有新员工测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等类型,通过在线测评实施,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并且测评结果更方便统计、准确。
(二)转变理念、推动变革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串联并有效运转。通过系统实现理念落地、有效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岗匹配度评价。人岗匹配度评价关注公司重点岗位上的人员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匹配程度,人岗匹配结果,作为人力资源规划及相关人力资源决策的重要依据。系统实现自定义关键岗位,关键岗位确定后,能自动读取关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及所在岗位的人员相关信息;通过在线或线下评价,系统记录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匹配分析,并计算人岗匹配度分析结果;系统自动保存结果,并将分析结果发送至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绩效等模块,使评价结果得到有效应用。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管理体系。(1)课程体系建设。在建设培训课程体系时,通过系统查看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根据能力素质类别和能力素质的等级编制课程体系,形成基于能力素质的培训课程体系,并进行职类、职层的课程分类。从职层的角度把课程体系分为全员核心能力课程、一般员工通用能力课程、科室通用能力课程、处室通用能力课程等。(2)培训管理平台支撑。系统围绕课程体系,通过培训管理模块平台,固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实现对培训工作PDCA闭环管理,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规划、培训资源开发管理、培训实施、培训反馈改进等流程和环节。
3.能力与绩效的二维分析与应用。进行绩效评估后,系统自动记录评估结果。可以根据绩效结果,对员工进行能力测评,能力测评结果与绩效结果进行二维对比分析(图4),找出绩效不佳的原因,运用针对性地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和手段,改进绩效。对于在现有岗位上绩效表现优异并在相关核心能力素质上有培养潜质的员工,纳入后备人才管理体系,能力与绩效结果记录该人员的能力、绩效档案。在后备人才管理过程中,可随时查看能力、绩效档案,并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和发展计划。在有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时,系统可以根据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在后备人才库中筛选出候选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库支持。传统的线下分析以及结果的应用工作量大、流程复杂、分析不够直观,通过信息化实现系统分析与应用,能够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案例精选》,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年版。
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帕尔默(美)著,徐扬译:《九型人格》,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电力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电力 信息化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
1.1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较为领先。目前,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装备水平已大大提高,中小型机、微型计算机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数量增加较快。
1.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成熟
对于电网企业,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系统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我国电厂、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为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原国家电力公司在2002年提出改革传统供电营销管理模式,实施电力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改造。各省公司供电局响应这种要求,普遍建立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地(市)级供电企业基本实现了业务受理的计算机化。
1.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指标查询系统,开发了计划统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电力负荷管理、营销管理、燃料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电网实时信息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
1.5信息化机构建设尚需进一步健全
长期以来,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形势下,这种状况势必不能适应信息化对人才、机构的要求。
1.6信息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
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
2 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缺失导致信息化缺乏系统性
我国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了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这些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数量众多。由于这些系统都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同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2.2 电力行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3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
2.4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的力度不强
信息化的开展往往是想到哪干到那,硬件设施更新快,应用系统成功使用不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集约发展和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此外,信息化组织建设滞后不利于信息化的推进
2.5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
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成效。
2.6企业信息系统孤立存在不能发挥整合效益
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彼此不能有效结合,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数据信息不能集成共享,不利于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
3 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3.1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
3.2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3.3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3.4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3.5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4 提高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策略研究
4.1构建系统、完善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架构
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从以下六方面入手进行完善。
4.1.1应用功能架构: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功能模型。
4.1.2信息资源架构: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和管理信息的策略。
4.1.3应用系统架构:基于应用功能架构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其相互集成的模型。
4.1.4系统平台架构:即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
4.1.5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规划、选择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网络与设施,保证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4.1.6信息安全架构:构建从网络设备层、系统层到应用层的系统安全和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4.2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
4.3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化运作,以整合化的系统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化的价值实现,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4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电力系统内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电力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积极搜集各类电力信息,完善全国电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形成覆盖全行业各门类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4.5在信息资源集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完善的企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典型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塑造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为顺利实施企业ERP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配合电力体制改革进程,推动企业网上竞价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实施工作。
4.6大力推进信息系统联网,加大应用整合力度,实现部分关键业务系统的应用集成,构建统一的应用系统总体框架和企业信息门户(EIP)平台,在多个企业应用之间实现无缝集成,切实解决现存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电力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电力安全;电力信息化;检修试验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122-03
1 引起电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分析
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地运行一直是电力安全生产最主要任务,为了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水平,电力工作者们在各个方面不懈努力着,比如:采用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加强电网结构、减小故障范围等等,但是在现行的电力系统中,依然会有各类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寻找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
重大。
由于我国电网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广阔的地理面积造成电力系统的破坏呈现多发趋势,网架结构比较脆弱,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破坏都会给电力设施造成损坏,最终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另外由于在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发展电源电网,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有新设备的调试和投产,因此会发生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给电网运行带来风险,尤其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电联网实施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发风电和光伏,加上远距离输送,都会给电网安全带来挑战。分析我国电网的安全隐患,只要来源是更高一级电压等级的采用和全国电联网,前者的引入,使得在各低电压等级电网解环过程中,一些过渡会所带来安全隐患;后者会出现区域电网之间的低频振荡问题,比如上个世纪北美互联电网出现的低频振荡,我国也曾经出现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区域间的传输功率极限;同时会影响各区域电网的暂态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同时,在联网过程中,会引入方式多变运行复杂的大规模系统,也给电力安全带来隐患。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证电网本身的强壮,一通过神经中枢高效的调整电力系统,后者必须依赖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
2 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重要功能
对电力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时性的检修是电力工作者的必修功课,实现状态检修必须保证科学、高效、规范,电力系统多年的发展使得电力工作者具备了检修的丰富经验,结合目前中国的设备制造水平和运维工作管理现状,设备状态评价实用化方法的提出也是顺理成章。国家电网公司在2008年发了新一版《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导则》,该导则为规范和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也奠定了基础。导则上指出,对一个设备的评价涉及到其海量运行、检修、数据绝对值、变化率越界检查、设备种种异常状态与评价标准的匹配等等方面。当下,很多企业都是以纸张的形式来保存设备的数据,将他们存储在资料室,比较进步一些的方法就是Word电子文档的形式,将这些数据存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如果需要这些数据,只能进行手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这势必会影响状态评价的整个过程。在评价的后续阶段,其结果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凭借人为的主观意识,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仅仅依靠手工方式是不行的。此时信息化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状态检修中具体功能的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为了解决结构化集中存储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设备的数字化档案,将设备历次检修、试验、运行维护、在线监测等的数据存储于数字化档案中;然后,通过运用检修试验规程和状态评价导则,对试验数据绝对值和变化率越界进行自动检查,检查结果中会显示出输出状态异常的设备列表。最后,通过检修维护策略专家知识库,给检修维护提供有效可行的策略建议,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参考设备风险评价的结果。信息化设备状态检修的整个过程快速并且规范,对于电力安全稳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信息化技术在推行标准化作业和实现检修试验全过程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现场标准化作业在电力安全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生产技术和质量,该标准化作业必须遵循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以此为依据制订作业程序标准,并在实际中加以贯彻,它在规范现场作业向流程标准化建设以及全过程控制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有一份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它明确的规定了所要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工作人员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指导书范本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行的。这样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很难保证作业指导书的正确和规范,从而使得编织成的作业指导书失去应有的价值,也很难保证作业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企业标准化作业无法真正推行。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标准化作业,很多企业组织管理团队开发 “智能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际运行,可以自动生成规范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该系统自动生成作业指导书的步骤是:首先,该系统将作业指导书中的各项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独立组件;其次,构建组建的标准库,主要是依据电压等级、设备类型、作业类型等;再次,当确定一个具体的检修任务后,根据任务对象设备以及作业的类型,在所建立的标准库中自动搜索出相匹配的组件内容来;最后,将它们自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作业指导书。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员的参与,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的认为主观判断带来的干扰,它可以完全依据标准库来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指导书内容的标准和规范。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要想切实执行标准化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4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了系统的运行维护任务的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会相对的造成各电力企业的运行和检修技术人员短缺,急需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因此,在短期内如何进行才队伍的建设,高效完成系统运维工作成为很多电力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在过去,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一般都是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的,或者是自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当然,这些方法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取得了效果较好,在现场处理问题技能培养方面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对于目前的人才短缺的现状来说是不可行的。
随着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工作负责人完成一项检修任务以后,及时的在工作记录的“处理过程详情”栏,将事故的发现、处理过程、关键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存在遗留问题等信息录入系统之中,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可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技能库。一些缺乏现场经验的检修工程师不仅可以借助对该知识库的学习;同时,在执行具体的检修任务之前,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相关查阅。显然,这种新的“网络学习”模式,对加速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积极地意义。
5 结语
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行为控制。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状态检修、标准化作业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关系,重点突出了信息化在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方面的巨大作用。多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客观的发展,积累很多重要的数据资源以及技术基础,运行检修记录、设备台账管理以及工作流管理等基础应用也都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目前,电力企业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入信息化应用,使之更加专业化,从而形成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全面支撑。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过程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必将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设备的行为控制、管理效率、科学决策水平等,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安全生产水平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样子钦.关于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0,(21).
[3] 武春霞.电力安全信息化应如何发力[J].特别报道,2009,6(45).
[4] 魏哲明.信息化是提升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
[J].电力信息化2009,7(7).
作者简介:魏秀宁(1980-),男,广东东莞人,供职于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力安全管理。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人身设备事故,电力安全一直是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文章论述了电力安全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重点突出了信息化在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方面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电力安全;电力信息化;检修试验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122-03
1 引起电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分析
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地运行一直是电力安全生产最主要任务,为了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水平,电力工作者们在各个方面不懈努力着,比如:采用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加强电网结构、减小故障范围等等,但是在现行的电力系统中,依然会有各类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寻找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
重大。
由于我国电网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广阔的地理面积造成电力系统的破坏呈现多发趋势,网架结构比较脆弱,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破坏都会给电力设施造成损坏,最终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另外由于在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发展电源电网,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有新设备的调试和投产,因此会发生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给电网运行带来风险,尤其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电联网实施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发风电和光伏,加上远距离输送,都会给电网安全带来挑战。分析我国电网的安全隐患,只要来源是更高一级电压等级的采用和全国电联网,前者的引入,使得在各低电压等级电网解环过程中,一些过渡会所带来安全隐患;后者会出现区域电网之间的低频振荡问题,比如上个世纪北美互联电网出现的低频振荡,我国也曾经出现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区域间的传输功率极限;同时会影响各区域电网的暂态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同时,在联网过程中,会引入方式多变运行复杂的大规模系统,也给电力安全带来隐患。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证电网本身的强壮,一通过神经中枢高效的调整电力系统,后者必须依赖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
2 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重要功能
对电力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时性的检修是电力工作者的必修功课,实现状态检修必须保证科学、高效、规范,电力系统多年的发展使得电力工作者具备了检修的丰富经验,结合目前中国的设备制造水平和运维工作管理现状,设备状态评价实用化方法的提出也是顺理成章。国家电网公司在2008年发了新一版《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导则》,该导则为规范和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也奠定了基础。导则上指出,对一个设备的评价涉及到其海量运行、检修、数据绝对值、变化率越界检查、设备种种异常状态与评价标准的匹配等等方面。当下,很多企业都是以纸张的形式来保存设备的数据,将他们存储在资料室,比较进步一些的方法就是Word电子文档的形式,将这些数据存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如果需要这些数据,只能进行手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这势必会影响状态评价的整个过程。在评价的后续阶段,其结果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凭借人为的主观意识,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仅仅依靠手工方式是不行的。此时信息化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状态检修中具体功能的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为了解决结构化集中存储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设备的数字化档案,将设备历次检修、试验、运行维护、在线监测等的数据存储于数字化档案中;然后,通过运用检修试验规程和状态评价导则,对试验数据绝对值和变化率越界进行自动检查,检查结果中会显示出输出状态异常的设备列表。最后,通过检修维护策略专家知识库,给检修维护提供有效可行的策略建议,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参考设备风险评价的结果。信息化设备状态检修的整个过程快速并且规范,对于电力安全稳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信息化技术在推行标准化作业和实现检修试验全过程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现场标准化作业在电力安全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生产技术和质量,该标准化作业必须遵循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以此为依据制订作业程序标准,并在实际中加以贯彻,它在规范现场作业向流程标准化建设以及全过程控制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有一份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它明确的规定了所要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工作人员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指导书范本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行的。这样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很难保证作业指导书的正确和规范,从而使得编织成的作业指导书失去应有的价值,也很难保证作业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企业标准化作业无法真正推行。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标准化作业,很多企业组织管理团队开发 “智能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际运行,可以自动生成规范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该系统自动生成作业指导书的步骤是:首先,该系统将作业指导书中的各项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独立组件;其次,构建组建的标准库,主要是依据电压等级、设备类型、作业类型等;再次,当确定一个具体的检修任务后,根据任务对象设备以及作业的类型,在所建立的标准库中自动搜索出相匹配的组件内容来;最后,将它们自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作业指导书。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员的参与,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的认为主观判断带来的干扰,它可以完全依据标准库来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指导书内容的标准和规范。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要想切实执行标准化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4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了系统的运行维护任务的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会相对的造成各电力企业的运行和检修技术人员短缺,急需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因此,在短期内如何进行才队伍的建设,高效完成系统运维工作成为很多电力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在过去,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一般都是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的,或者是自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当然,这些方法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取得了效果较好,在现场处理问题技能培养方面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对于目前的人才短缺的现状来说是不可行的。
随着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工作负责人完成一项检修任务以后,及时的在工作记录的“处理过程详情”栏,将事故的发现、处理过程、关键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存在遗留问题等信息录入系统之中,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可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技能库。一些缺乏现场经验的检修工程师不仅可以借助对该知识库的学习;同时,在执行具体的检修任务之前,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相关查阅。显然,这种新的“网络学习”模式,对加速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积极地意义。
5 结语
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行为控制。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状态检修、标准化作业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关系,重点突出了信息化在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方面的巨大作用。多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客观的发展,积累很多重要的数据资源以及技术基础,运行检修记录、设备台账管理以及工作流管理等基础应用也都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目前,电力企业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入信息化应用,使之更加专业化,从而形成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全面支撑。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过程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必将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设备的行为控制、管理效率、科学决策水平等,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安全生产水平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样子钦.关于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0,(21).
[3] 武春霞.电力安全信息化应如何发力[J].特别报道,2009,6(45).
[4] 魏哲明.信息化是提升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
[J].电力信息化2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