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喷泉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氨气的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1

氨气喷泉实验是个验证氨气在常温情况下极容易溶于水并且还兼有证明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的非常精彩的实验.学生都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很新奇.每次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都特别好奇、惊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唤起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但是在原有实验过程中,需要先另外收集氨气,过程很复杂,收集的氨气由于混有空气纯度不是很高,往往喷泉很快会停止,最后液体并不能充满整个烧瓶,而且在制取氨气过程中还会污染环境,实验成功率也不高.

由于一般实验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探索改进方案,寻找到一种实验现象很明显,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氨气喷泉实验的新方法.现在表述如下.

二、探究原理

利用浓氨水的较强的挥发性,在浓氨水里面加入NaOH固体,NaOH固体溶解于浓氨水中并且释放出大量热量,加剧了浓氨水的挥发,快速放出氨气.

三、探究器材与药品

塑料水瓶(矿泉水瓶或者可乐瓶)、小号试管、橡皮筋、短玻璃导管、尖嘴玻璃管、橡胶管、烧瓶、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10%酚酞溶液、NaOH固体、水.

四、探究过程及现象

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里加入适量10%的酚酞溶液,振荡.按上图装好实验装置,两手紧握烧瓶圆球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适量的浓氨水、NaOH固体于小试管里,快速伸入烧瓶里面,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里有气泡冒出,烧瓶里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里空气排完,D处再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里,溶解于水中后就可观察到瓶中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反应完成后,用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的手指的控制,可以调节塑料瓶中的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就可以控制喷泉的大小以及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长短,突出了实验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浓氨水时动作要快,并且要迅速放进烧瓶中,塞紧.如果一个人太慢,可以找一个学生协助,收集氨气过程可以用湿润的酚酞试纸在D处验满,但实际上试纸刚变色时出来的氨气中还夹杂有空气,这时如果就判定氨气已经收集满了,其实不妥.这时最好在D处加一个带橡胶管的漏斗倒悬于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上,让烧瓶充分收集氨气,同时可以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探究结果及分析:把氨气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不需要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便、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很高;可以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十分钟以内完成;药品用量很少,实验还可以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喷泉可以随意控制,延长持续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加药品的量需要根据烧瓶的大小适当加以调节.药品加入要快速,避免生成的氨气大量外逸,污染环境.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2

关键词:氨气性质实验; 实验改进;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行不同版本的中学化学教材,在涉及实验室制取氨气的问题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固-固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这样做可以起到复习初中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关知识,掌握固-固加热制取气体的方法,但是开拓创新略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选用干燥管,废果冻盒作反应器,采用氢氧化钠和浓氨水制取氨气,实现了氨气的制取、收集、溶解一体化,使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1 传统的氨气性质实验

原理:氯化铵与消石灰共热: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反应发生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1]

气体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空法收集。

检验: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变蓝);②用蘸着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喷泉实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烧瓶氨气,用带有胶头滴管(滴管内充满水)的双孔橡皮塞塞紧烧瓶,置于铁架台上,挤压胶头滴管,氨气溶解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酚酞试液被压入烧瓶,产生喷泉(如图2所示)。

实验不足之处:操作繁琐,使用的仪器较多;产生氨气较少;气密性不好;氨气易逸出污染环境;耗时多;另外更主要的是实验成功率不高。

2 创新设计的氨气性质实验

原理:氨气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水合钠离子,水合氢氧根离子,消耗了水;放出大量的热,氨气挥发,平衡逆向移动;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产生氨气。

实验操作步骤:将大小合适的废果冻盒子边缘剪成锯齿状如图3所示(为便于观察,已经放大),将剪好的废果冻盒子塞入干燥管,向果冻盒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胶头滴管插入单孔橡皮塞,挤压胶头滴管,吸入浓氨水,将橡皮塞塞入干燥管(如图4所示),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上面,产生氨气。

气体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

检验:当干燥管充满氨气后,氨气进入锥形瓶,酚酞试液变红,无氨气逸出(如图5所示)。

喷泉实验:当酚酞试液变红后,挤压胶头滴管,氨气溶于水,干燥管内压强下降,酚酞试液进入干燥管,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现象非常明显(如图6所示)。

实验优点:操作简单,使用仪器少(不用酒精灯,不用铁架台);产生氨气多,气密性好,氨气不能逸出,安全环保;耗时少,成功率高。

中学化学视倒吸“如狼似虎”,处处提防。本实验巧妙利用了倒吸原理,不仅环保经济,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3

1.加深学生对氯化氢和氨气的认识。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干燥氯化氢气体1瓶、干燥氨气1瓶、石蕊试液1瓶。

三、实验装置图

四、操作步骤

1.拔掉氯化氢瓶上面的胶头及氨气瓶的皮塞,将氨气瓶倒置于氯化氢瓶的上方,塞紧皮塞,可看到少量白烟。

2.接好进水管,松开止水夹。

3.用手指封住塑料瓶上小孔,挤压塑料瓶,水进入锥形瓶后,松开手指,即产生喷泉。

五、实验效果

1.这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实验。

2.看到了彩色的“双喷泉”,且两瓶基本喷满。

3.出现了3种状态的变化。且3处液面同时变化。

4.观察到了4种颜色的改变(红、紫、蓝、白)。

5.不用铁架台,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六、注意事项

1.收集气体的瓶子、导管、塞子必须是干燥的,否则实验可能失败。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4

【案例一】Fe(OH)2的制备实验

Fe(OH)2的制备实验是高中阶段必做的一个演示实验,此实验是由FeCl2溶液与FeSO4溶液反应生成Fe(OH)2,再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使其变质生成Fe(OH)3,沉淀颜色也由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Fe(OH)2易被氧化的性质;颜色的变化过程,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由于Fe(OH)2被氧化很迅速,白色停留时间过短,甚至还没看清楚Fe(OH)2的白色,颜色就已经变为灰绿色,实验需要有所改进。

实验改进的关键,是排除反应体系中的空气(或氧气)。

通常的改进方法:1)加热FeCl2溶液,降低溶液中氧气的溶解度;2)向排除氧气的溶液中加入苯液封住FeCl2溶液,防止氧气再次进入;3)将盛有NaOH溶液的滴管插入FeCl2溶液液面底下,再滴加NaOH溶液。这样就可以使制得Fe(OH)2较长时间不被氧化。

为了既使白色保持较长时间,同时又变色明显,也可采用图1所示装置,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可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步,先打开弹簧夹K一会儿,让试管A中产生的氢气把试管A、B中的空气排除掉。

第二步,关闭弹簧夹K,试管A中继续产生的氢气把试管A中液体压入试管B中,即可观察到有白色絮状的沉淀产生(可以保持较长一段时间,足以说明得到白色絮状的沉淀物即为氢氧化亚铁)。

第三步,再打开弹簧夹K,一会儿后,可以发现试管B中白色絮状的沉淀物马上转变为灰绿色,甚至在离试管口近处看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改进后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对于Fe(OH)2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实验的改进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光靠教师嘴巴讲解无法达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改进后的实验装备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案例二】喷泉实验的改进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解于水或者容易和某种溶液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从而把液体从低处压向高处而产生喷泉。因其实验效果好,因而被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如何引发压强差,产生喷泉呢?

方法一:胶头滴管引发法

这是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氨气有一部分溶解于水,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而小于大气压,当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时,就会因为烧瓶中的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得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产生喷泉。

方法二:热胀法

如图3所示,这套装置与教材相比少了一个胶头滴管,因此其引发方法有了一点儿不同,但其原理依然。实验时,可以用热的毛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膨胀而把导管中原来的空气赶出,从而使得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氨气迅速溶解于水,引起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从而引发喷泉。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人才观形成初期,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实验经费不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验重视差别很大;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停留在黑板上实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实验技能水平偏低;中学生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水平不高。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实验中动手、动眼、动脑,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部机制,如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的认知过程,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以及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新研究方向。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典型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化学实验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实验技能;挖掘教材中探索性的实验,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2.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⑴.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⑵.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⑶.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三、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1. 利用思维的再造性进行训练。苏教版必修1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可充分回顾铜与稀硫酸是否反应,实验中不加热现象,加热后的想象可验证铜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及巩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类实验除了验证知识的作用还可模仿验证产物的方法。

2. 利用思维的辐合性进行训练。在气体水溶性实验中,都可以将气体溶于水后,气压的

变化放大为更明显的实验现象,利用这原理解决诸多此类实

验。如在二氧化硫水溶性及溶于水后pH测量实验,可改进

为:向矿泉水瓶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现象并分析。认知心理学很强调感知觉和表象的作用改进后实验可观性更强,现象更明显,更能引发学生注意观察在分析性质更为主动,参与更投入,课堂效率更高,理解更到位。从而实验的原理达到从分析到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操作过程。

3. 利用思维的发散进行训练。氨气的水溶性实验验证,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在讨论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小组间进行交流、归纳总结,使不同方案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整理出主要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软制塑料瓶收集满氨气,倒入少量水,盖好瓶塞,振荡,观察塑料瓶是否变瘪。

方案二:用一根试管收集满氨气,倒置在水槽中,用镊子拿开塞子,看试管内水面是否上升。

方案三:一只带有双孔活塞(分别插入充满水的胶头滴管和下端系有小气球的玻璃导管)的广口瓶收集满氨气,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小气球变化。

从而引出教材中氨气的喷泉实验: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胶塞。这个实验有效验证教材主干知识,但可在实验中当接好导管并打开止水夹还未挤压胶头滴管内的水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形成喷泉吗?为什么没有形成喷泉?思考原因并讨论,烧瓶内氨气还未与水接触,烧瓶内压强未变化。然后挤压胶头滴管后观察到的喷泉现象进行思考,为后面探究实验埋下铺垫。

4. 利用思维的原型启发进行训练。利用氨气的喷泉实验再造性思维和所设计的铺垫,让学生设计右图第二个装置如何形成喷泉。教师将难度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装置的区别,并注意操作的细节性,先打开止水夹。打开止水夹后,能否形成喷泉?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没形成喷泉?导管内一段空气柱,烧瓶内氨气没有与水接触,学生设计喷泉实验方案的关键让水与氨气接触,或是赶掉导管内的空气。学生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受现实生活中原型启发的影响,提取以往记忆中的热胀冷缩原理,设计思维互逆的两个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思维得到深刻的启示,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体积极有创造性,他是从洗澡中得到启发,利用这样的原型启发在气体体积测量中也有妙用。例:用纯碱样品中常含有杂质NaCl,请设计实验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法之一:取一定量的纯碱试样,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用如图所示,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测定生成的CO2体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水代替饱和NaHCO3溶液,为什么?

(2)使用该装置前需要检查气密性,具体操作为

(3)使用该装置,读数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写出三项)

(4)若用恒压式的发生装置代替前图的发生装置,有何优点?

测量气体体积误差更大还更小?

方法之二:利用右图进行实验

(1)干燥管的作用是?

(2)该装置的存在缺陷有哪些?如何改进?

(3)若还用恒压式的发生装置代替前图的发生装置,有何优点?

测量气体体积误差更大还更小?

5. 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进行训练。

在必修1教学中还可补充更多演示,如:用小烧杯盛少量浓硫酸称量,10分钟后观察天平指针变化。学生更形象感受浓硫酸的吸水性,为后面介绍浓硫酸的用途---作干燥剂,作为感性材料在表象记忆中很好加工。

介绍NO和NO2有关性质可补充验证和探究实验:

⑴观察充满NO和NO2试管的颜色;

⑵将充满NO和NO2试管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并观察变化;

⑶往倒立于的水槽中充满NO试管通入O2观察气体颜色变化;

⑷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所得溶液。

通过NO和NO2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验证和探究实验,为后面硝酸性质的教学积累感性材料。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溶液反应是一个极易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但其现象明显,又是中学重要知识点,是主干知识中的难点之一,所以硝酸性质的探究更尤为必要,该实验可利用注射器易观察易操作等优点进行改进。

铜与浓硝酸反应(NO2的制取及尾气处理)NO2的制取:在5ml的注射器中放入一小片铜,如下图左所示,吸入1ml浓硝酸,利用向下排液收集NO2气体,如下图中。观察气体的颜色,溶液的颜色。实验结束时,小心向下排出注射器中的液体(不让气体逸出),吸入适量NaOH溶液,小心震荡即可。

⑴为什么此装置能用来制取NO?

⑵溶液和气体是什么颜色?

⑶产物是什么?

⑷实验结束时,小心向下排出注射器中的液体

(不让气体逸出),先吸入过量空气,然后吸入

适量NaOH溶液,小心震荡即可。

当学生思维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及本质,再来解决铜与稀硝酸反应问题就更为从容,铜与稀硝酸反应(NO的制取及尾气处理)在5ml的注射器中放入一小片铜,如上图所示,注射器先吸入少量水排尽空气,再吸入1ml稀硝酸,利用向下排液收集NO气体,如上图中。观察气体的颜色,溶液的颜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为什么此装置能用来制取NO?

⑵溶液和气体是什么颜色?

⑶产物是什么?

⑷实验结束时,小心向下排出注射器中的液体(不让气体逸出),先吸入过量空气,然后吸入适量NaOH溶液,小心震荡即可。

另一有创造性改进:铜和稀硝酸反应实验中,由于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性质,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熔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

在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教材中实验已很好验证浓硫酸与蔗糖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还为后面浓硫酸与炭反应作了充分准备,在这节知识讲授后可补充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例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学习化学;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化学实验证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感性信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宇等编著《心理咨询师》

氨气的喷泉实验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当前中学化学实验开展创新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个人与小组三方面的结合,对中学化学实验开展创新教育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和实践上的探索。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而,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而言、要实施创新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是最大的切人口,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从主观上说,我们是认识到开展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客观上、我们怎样才能克眼诸如费时、升学压力等外部困难和来自主观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不深的内部困难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二方面寻求契机。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是说在创新教育中既要重视课内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的探究。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场所,课堂和实验室是两大主要阵地。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教师要善于组织化学实验教学的活动方式,合理地在课堂和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如对一些只需要教师的演示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实验就直接安排于课堂;对一些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素材可以放在实验室进行,而且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尝试成功与失败。成功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发挥学习效力。失败也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修正探究的过程。在氨气的制取实验中,学生已有了氨气是由n风c1和ca(4h):反应得到的知识。按照教材实验进度,一节课做完全部实验还有多余时间。这时,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可以改为由学生自行设计制取纯洁、干燥的氨气的探索性实验,并展示氨气样品。这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首先从整体上考虑,nh3的制取包括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四部分。然后从细节上考虑,发生装置如何搭建(固体+固体一气体,参照仇的制取装置)?纯净、干燥的氨气怎么处理(固体na4h) 剩余污染环境的氨气如何处理(稀酸)?最后从结果上评价,制取出来的氨如何判断是纯净、千燥的氨(比较法)。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也应该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去了解事物,认识事物,剖析事物,解决问题,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联系1998年春节前夕,震惊全国的制售假酒导致甲醇中毒大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化学实验去分析市场上出售的酒,是真是假。在这个事例上,教师只要介绍真、假酒鉴别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原理去判断是真酒还是假酒,让学生亲自体验当一次工商执法人员,去享受鉴别成功后的喜悦。在这个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酒中甲醇含量的基本原理,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的知识迁移和类推能力,训练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宣传抵制伪劣商品,增强人们的科普知识具有正效应。

    同时,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情况下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创设情境,提供教材之外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进行大胆的探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nh3的喷泉实验,这是教材中指定的实验内容,教师可以对氨的喷泉现象进行迁移、提出如何设计co:的喷泉实验。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引导、点拨,让学生明白c4:和n姚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体,是极易溶于水的、而co2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能找一种类似于水的液体能溶解c4z,使c仇对环境的压强越变越小,即c02越来越少。学生们经教师一点拨,就马上想到了碱(naqh) ,然后参照n姚溶于水的装置搭建coz喷泉实验装置,最后,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如果再引导一步,如何设计n场和hcl的白烟喷泉?由于学生的脑海中已有n珑+ hc- nh4c1(白烟〕的知识点,再加上刚才的引导,学生就会寻找两者思维的交叉点,有些学生马上就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讲了出来,至于操作由学生在实验室自行组织完成。

    2个人与小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