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1

1、潜心贯注,汉语成语,拼音是qiánxīnguànzhù,贯的意思是穿;贯通。意思是形容做事用心专注。出自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来源:文章屋网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2

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上午,在一班,我范读《最后一次演讲》的片段时,学生神情庄重,当他们自选片段朗诵时,大家积极踊跃、群情激昂,以前羞于表达的站起来了,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也举起了手,而他们的表现更让我刮目相看。我被他们澎湃的激情打动了。整个课堂我们体验这参与、交流与思考的快乐。下课后,我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问学生的感受,他们也说这样的课不累,思考也快乐。然而下午,在二班情况却截然相反。我范读《最后一次讲演》的时候,学生像一个个冷静的看客,甚至有个学生在窃笑。轮到他们朗读,结果可想而知,根本读不出感情。对补充的两首诗的理解则是漫无边际地猜,平时课堂的活跃劲不知跑哪里去了,只有我自己在唱独角戏,于是我的耐心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怒火则像“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终于克制不住自己,批评了他们一顿,可是反而课堂更加沉闷。

是因为什么让教学效果如此悬殊?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语文课堂应以“情”激“情”,“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他们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但是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做火把点燃学生的激情。一班同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激情表现,在于课前老师充分激起了他们对演讲的兴趣。当时学生正要举行“敬业奉献”的演讲比赛。而我是参赛选手之一,这节课的前一节课,我曾投入地给一班同学演讲了一遍。当时激情的演讲感染了他们,他们的眼中露出了沉醉的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种子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班整堂课教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在诵读中又深化了这种情感。而在二班,因为我嗓子不好,推迟了我的演讲示范。学生对演讲缺少感性认识,内心没有学习热情。范读《最后一次演讲》的时候,学生的窃笑直接影响了我的情绪、我不像在一班时那样投入,所以学生的“情”何从调动?

其次,课堂环节间的衔接铺垫会直接影响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一班授课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然后介绍了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前后的遭遇,以及李公仆先生遇害等社会背景,再一次印证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学生再次被先生的高贵灵魂打动。这样充分做好了进入文章前审美沟通的准备,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此时,听到我的激情演讲学生自然情绪激昂。而在二班,因为查作业占用了一些时间,仅用了五分钟简略地介绍了背景,所以在进入文章前缺少情感投入,学生难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难怪有些学生窃笑了。

最后,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这两节课来说,课前我对两个班的期盼值就不同。一班是第一节课,因为有些文章有些难,我对他们的期盼值不高,一旦他们表现稍好,就更加赞扬,这就更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在二班上课时,一班的表现无形当中让我对二班学生期盼值偏高,一旦他们表现不符合我的想象,我便对他们失去了耐心,再加上,下午第一节学生思维本来迟钝些,我没有理解他们,耐心引导,反而加以批评,这就更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 一条就是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分钟,想一想你是老师”。所以,课堂上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充分理解、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创设和谐的课堂。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3

一、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在生活中得到历练。

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课前参与以体验性教育为主,课中探索以探索性教育为主,课后延伸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这三个环节,无一不是围绕着生活展开的。有位教师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平时说话、做事的原则是什么?”一个学生说:“说之前要想一想是否合适,做之前要想想后果再做。”另一个学生说:“要想想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说话、做事其实都是由“心”统管着的,做人的原则决定着言语行为的方式,为接下来教学生认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救国精神作了铺垫。这个开头就是体验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学习:看看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和做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哑铃,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连接两个“圆球”的部分。学生受此启发,大多能找到过渡段,从而梳理了文章的思路。这是探索式的教学。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引导学生学会新知。这课结束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钦佩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为什么?这是实践性教育,把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

二、搭梯架桥,把学生引入课文深处

有些课文跟学生的生活相隔遥远,学生感到有隔膜,不易理解,这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切入口。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耳聋、哑巴、目盲、肢残,这四样,如果你必须选择一样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学生大多选择了哑巴,理由是哑巴了还可以跟人书面交流,其他都不受影响。教师接着问:“那如果你是刘翔,会不会选择肢残?”学生答:“不会!”教师问:“如果你是画家,会不会选择目盲?”学生答:“不会!”教师又问:“如果你是音乐家,会不会选择耳聋?”学生答:“不会!”

教师顺势引导:“就有一位音乐家,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玩笑,在他26岁时,耳朵聋了。他非但没有停止音乐创作,反而创作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他就是贝多芬。谁来介绍一下贝多芬?”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问:“如果现在你有一个机会去贝多芬家里拜访他,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有的答长相,有的说生活、工作情况,有的说想了解贝多芬的内心,教师大都给予了肯定。随后,通读课文感知内容,请学生概括所了解到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要说出依据。师生合作,归纳出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坚强,骄傲而沉郁,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贝多芬肖像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当读到“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时,教师问:“这是吗?”学生纷纷回答不是。当读到“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时,教师又问:“这是吗?”学生又回答不是。教师说:“那么,文章中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其实就是‘两肩极宽阔,脸上呈现出悲剧,眼睛略带灰色,火一样蓬勃的头发,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颏’,就完了?”学生面面相觑,感到不对劲,但说不出什么。教师见时机成熟,就让学生把书翻到课后习题二,画出题干中的“传神”二字,告诉学生,肖像描写不是为了描写外貌,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即“神”。最好的描写就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学生不认为是描写的语句,恰恰表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巨人的精气神。

三、从生活中汲取最鲜活的教学资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4

关键词:美育;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91-01

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代表着外表的漂亮、帅气、酷等,但这都是表象,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渗透也越来越重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语文的导向性。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味美。而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语文的特点,从字词句篇中去学习。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教育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对美的兴趣,提高对艺术作品及现实社会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健康、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审美的生存。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美,形式丰富多样,数不尽数,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就要靠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它并感知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美的震撼,让学生的思想在美的教育中升华,让学生的灵魂在美的教育中净化。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美方面: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能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朱自清是耳熟能详的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喜欢使用色彩的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甚至是出神入化。他的作品主要是使语言达到抑扬的顿挫和节奏上的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而他的主要做法就是利用文字的平仄以及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来实现的,如在《绿》这篇课文中的片段“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几个句子的形式就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而这样的节奏读起来起伏变化,具有美感。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时就要从注重朗读,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因文制宜,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让学生从语言的抑扬、色彩、修辞方法、音乐美等方面去感受,去体会语言的美。

二、从形象美方面:

我们知道,美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达到美的目的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常常都是具有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以及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并激发学生感情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赏析那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形象的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是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都是“至情”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目标就是学习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如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课文通过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几件真实事件,展示了闻一多说到做到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精神。学生从文中能感受到闻一多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激励他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人物分析的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从这些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意境美方面:

意境,通俗的来说就是语文课文中引人入胜的情境。想要感受其中的美的感染,就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主要是利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把自己感受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因此,要想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启发学生审美想像方面下功夫,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在心灵与作者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我们最熟悉的《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在文中作者用清新、明快、爽朗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济南冬天的景象。读者能从文章感受到温暖舒适,就是因为文中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和明澈透碧的水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读来别有一番意味,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意境中。

当然, 意境的美,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感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更谈不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

四、从创造美入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错误;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在交流中少不了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呢?与其设定条条框框加以限制,预设警示语加以暗示,倒不如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情感,体验真知,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为课堂增辉添彩。

一、巧用错误,增进情感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对外部刺激敏感,容易引起负迁移。对这种原因引起的错误,教师要机敏,善用幽默语言巧妙引导,做到润物无声。

一次上课,学生正在集中探讨问题,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进教室,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蝴蝶的身上,有的用课本去扑,有的用手去捉,教室里乱哄哄的。见此情景,我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幽默地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看,蝴蝶都被你们吸引过来了,你们应该努力学习,珍惜时光,以便将来报效祖国。”同学们听后,会心地笑了。瞬间的休息,情感的融通,自觉的回归,学生兴致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又一次,某生正在班里骂人,我正巧走进教室,不失时机地补上了一句:“这位同学学识渊博,出口成‘脏’。”其他同学付诸一笑,我又趁机因势利导,对学生教育了一番,使这位骂人的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到羞愧。

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但是他们往往有一技之长,在他们犯错误时,如果能巧妙利用他们的长处,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内一女生酷爱绘画,一次在公开课前五分钟,她仍在聚精会神地作画,画了一幅母鸡在默默下蛋,公鸡在啼叫的画,吸引了很多学生围观。我借用这幅画,并巧妙地导入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得到听课老师的高度赞扬。课后这位女生主动承认错误,我真诚地告诉她:“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文学功底不厚,美术难达至高境界。”并推荐她找专业美术教师辅导。这位女生各科成绩直线上升,后来她考取了宜兴美术学院。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时,心理平衡遭到破坏,对周围信息特别敏感,思想矛盾尖锐,意志脆弱,如果我们抓住时机,巧用学生错误,不仅可以春风化雨,而且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二、巧用错误,感悟真知

语文教学中,品味优美的文章,欣赏精彩语段,斟酌字句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引导,就可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从而感悟真知。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我让学生揣摩这句话时,很多学生把“狡猾”理解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是明显的错误,我及时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细细品味,学生很快明白“狡猾”展现的是“我”细心地观察,故可理解为“调皮机灵”。再如,朱自清《背影》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了头。”个别学生错误认为“聪明”是“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我巧引错误入句,再由学生去揣摩感悟,明确这是作者的愧疚自责,这个特殊的语境马上柳暗花明。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师直接解疑,倒不如巧用错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领悟感知,使其真正理解这些天外之笔,弦外之音。这不仅对理解把握课文主旨非常重要,还可以培养语言辨析能力,从而掌握课文中典范性语言,提高学生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巧用错误,激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许多精妙之笔、精美意境往往难以述说。有时若能利用学生的错误,则可以把深奥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的使用是文中精彩之处,我让全班同学一起探讨这个字的妙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争论。有的学生认为从“排”这个动作可以看到九文钱来之不易,钱太少;有的学生认为“排”字表明钱多,孔乙己爱面子,故意炫耀钱多,后文中“从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说明他萎靡不振。他们激烈探讨,最后达成共识:“排”字无可代替,用得好。又如对范进人物形象分析,突然一生发问:“有的老师年近花甲还在自考,是否有点范进的嫌疑?”其他学生击节叫好。我借此引导学生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分别从年龄、职业、学习目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教师是光荣的职业,教师学习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知识层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确了现在的教师和范进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借助这类错误,学生探讨揣摩的兴趣大增,课堂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用错误,培养思维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营造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异想天开,甚至是敢犯错误。教师不必担心,可以因势利导,引领他们认识错误,体验错误、探究错误,进而走出迷宫,为求异思维开道,为创新思维搭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6

一、简单有效,明确思考方向

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需要教师费尽心思给学生设下圈套,等待学生进入,便觉得达到了引导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拐弯抹角还不如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地提出问题,或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思考。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引导学生理解孙权的劝说艺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在劝说别人时我们通常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说话的语气,表情。那么孙权“善劝”是否也考虑了这些,请你通过孙权的语言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从中探究他的劝说技巧。这时学生便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很快探究到孙权能成功劝说吕蒙的原因。

二、收放有度,激发求知欲望

语文课堂问题要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学习价值,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过难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从老师问题的引导中逐步体会。比如理解《口技》一文的写作手法时,直接问学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时,学生觉得问题太难,需要教师进行问题的引导。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只要巧妙设疑、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教师教学也可事半功倍。

三、新颖独特,点燃思维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不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提问,主动探究。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可以用比较揣摩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就诗的语言和结构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啊?2.“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换个位置怎么样?这样设计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觉得值得探究,从而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四、开阔延伸,引导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