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学校;微课开发;实践
《中职计算机新课程论》中强调,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技术发展的优势,引进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必受到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开发实践,希望为新课改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前录制好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部分和难点内容,理清所要讲述内容的结构,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二、“微课”开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
(一)抓住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六板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计算机硬件系统里面的主机,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接口,总线;计算机软件系统里面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各自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带一个主机给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便于学生的理解。微课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突破课堂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可以抓住课堂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练习,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Word与Excel表格协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办公室软件的发展历程,学会在Word与Excel中新建、保存、打开文档,同时学会查找和替换,复制与粘贴,插入特殊符号的操作。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展示了本课教学难点,即“掌握基本的Ctrl+C的复制功能,Ctrl+V的粘贴功能,Ctrl+F的查找和替换功能”等,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电脑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清楚地抓住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分析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展示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再通过树枝图的发散形式,记忆掌握各知识点。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PowerPoint2003操作实务”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同时掌握幻灯片制作中的文字、图片的切换手法,学会自定义动画的制作等。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着重展示分析本课知识的框架结构,即“幻灯片的启动,图片的插入,文字的输入,动画效果的设置,艺术文字的插入,幻灯片的保存”等,再通过树枝图节点发散展开,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微课教学给学生理清了所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微课教学,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记忆。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兴趣入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85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体现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微课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备学习自主、内容适量、主题突出、耗时简短的特性,特别是其“微”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中职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就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扩充教学资源,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运用微课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又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习惯采用“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的固定教学方法,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具有主题明确、容量适中、资源丰富等特性,且其多样化的智能操作手段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单个知识点,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初识计算机”这课时,笔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几部分知识,微课以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灵活多样,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可视化的课前自主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他们对课前预习内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
二、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这便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通过提升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知识拓展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由此出发,教师可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感染病毒的处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微课开展引导探究教学。首先利用导入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磁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让学生对问题的起因和发展形成大致了解。接下来组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微课与教材,探讨出几种典型病毒的防范方法与可行性。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防火墙技术”“安全扫描工具”“备份系统”“监控手段”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运用微课打破课堂限制,扩充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存储、便于传播的特点,如今,智能电子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并且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可见,微课打破了常规课堂封闭模式的限制,具有扩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的优势,便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收获更好的课下复习效果,教师可运用微课整合知识点,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巩固知识点,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Web2.0;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基于Web2.0自主参与式的学习
《计算机基础》是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奠定在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设计出Web2.0的自主参与式的学习环境的模型具体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兴趣,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生生源存在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等特点,使他们对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再屈从,从每年中职新生入学调查表格中的数据来看,85%以上的学生对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课程兴趣浓厚。
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Web2.0的自主参与式的学习环境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网络学习环境也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更为方便、迅捷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然而,真正发挥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建构主义的Web2.0模式,通过项目化教学和任务化教学等模式的探索,可以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和“帮助者”转变。[1][2]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创设真实情境,将新知识以任务形式置于问题情境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综合能力。
二、建构关于Web2.0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并分析其相关模块
该平台的搭建[3]从Web2.0平台的特点分析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具体任务情境,在过程设计和资源的准备上,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发“自主、探究、协作”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中职学生自主参与式学习能力的养成。由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性广、实践性强,采用 Web2.0自主参与式教学平台更接近学生实际期待的教学环境。具体的模块设计如下:
(1)管理模块:
公告管理、用户管理、创建数据、更新数据管理、备份数据和网站安全管理等。
(2)教师模块:
Web2.0自主参与式平台的设计、管理是网络学习平台的核心内容,教师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各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ATA考核和江苏电大《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证的要求,参照伯尼・道奇各模板编译修改而成的模板,遵循以“学”为主的设计原则,每个主题都设计了基础类、综合类和设计类三大实践主题,同时在设计中兼顾学生学习非零起点的实际状况。教师模板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公告要求;主题式教学设计,建设并更新案例库;论坛、交流和答疑的管理;作品测评管理;作品案例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3)学生模块:
学生是该学习平台的主角,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监督者的身份,教师通过创设具体主题情境,实现Web2.0自主参与式教学平台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该模块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依据任务情境,通过个人独自或者小组协作完成具体任务;浏览、学习案例库中内容,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具体操作技能;论坛答疑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同时完成自评与互评;作品上传;在线测试检验学习成果。
三、Web2.0自主参与式教学平台设计的技术
Web2.0自主参与式教学平台的设计的开发平台:;体系结构采用B/S,页面布局:DIV+CSS,开发语言:C#,建立数据源的连接采用,开发系统各个模块采用.NET组件,客户端处理技术采用Ajax技术,集成环境开发、调试程序采用 Microsoft Visual ,后台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四、在基于Web2.0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下开展试验研究
基于Web2.0自主参与式的学习环境下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交互性强、开放性好的优点,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左右的时间试验后,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同学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真正发挥其各种优势。
在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中,选择两个平行班级12信息1(36人)和12信息2(34人)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Web2.0 教学平台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学期末的综合设计(要求:可以以4人以内的团队形式参与设计,也可以独立设计)测试中,实验班实现设计要求的占84%,对照班只占28%,实验班最终形成6个团队,对照班只产生2对。同样地,最终参加的ATA考证中实验班通过率达100%,优秀率88%以上,对照班通过率90%,优秀率仅为18%。从教学效果调查数据分析来看,Web2.0自主参与式教学平台能够激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围绕主题情境自主探究地完成任务。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提炼、实践具体任务,并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习惯。
对于Web2.0教学平台的探索,能够引导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并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实现个体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军.Web2.0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黄亚娴.基于Web2.0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2014年5月2日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主,培养应用性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契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一学生模仿操作”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风格,同时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教后练”的模式,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评价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使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增强,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要关键能力。
1“翻转课堂”模式的含义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中,教师先把学习内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家里或课外)观看和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等学习资源,然后师生回到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倒了传统课堂“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国内外日渐兴起。
对比于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前者主要改变教学的流程和手段。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评价提升”,而传统课堂流程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消化”。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1)翻转课堂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节奏和时间,可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反复观看视频或跳过自己已懂的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发挥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2)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丰富的情境素材和有声有色的实操视频等来代替原来单调、呆板的预习文字,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真正地激发出来。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觉学习,在课中再对知识点进行答疑,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知识的引导者、解惑者。4)翻转课堂促使教育资源共享,真正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录制视频之前,教师通过备课小组沟通与交流,分工合作,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更趋于完美,且视频内容永久保存,可供师生查阅和修正。5)翻D课堂通过分组学习,团队合作去完成任务,更有利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队合作和善于沟通交流等关键能力。
2“翻转课堂”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尝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把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以此探究其在教学的应用效果。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提升这两大部分来开展。
2.1课前准备
1)选择知识内容
选取《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综合课“图文混排一环保小报的制作”作为实例。
2)学习者分组
实验的对象的是16级平面设计班和16数码维修班的两个班的学生,各班分别为50人。为了达到课堂上小组的相互协作,把每个班的学生依据学习能力的差别进地分组,好差搭配,每组为5m6人,并由小组内选取综合能力强者做组长。
3)配置教学设备
实验学习的场地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一个计算机房配有56台机,1台教师机,每台机都已经装有视频播放器。为便于师生查找资料,每台机都可连接互联网。
4)自主学习资源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要通过看视频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优秀的视频和相关素材。
首先教师在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中找到相符的文本或图片,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PPT课件和电子学案。其中电子学案供学生利用晚修时间先阅读理解,让学生知道电子报刊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如可用艺术字来设置标题,用剪贴画或图片来制作插图,用文本框来放置文件等等一些基本常识。
其次教师利用Camtasia Studio 6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视频。本次课总共录制了4个视频,每个视频大约4分钟左右,其中1个视频是录制了柴静《穹顶之下》的一小段关于“工业污染大,雾霾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的视频作为导入,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制作环保小报的兴趣,另外3个视频为主要制作步骤,并以步骤命名。
最后为学生设计学习压缩包,里面包含本节课的制作所需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效果图、微课视频、电子学案、小组学习评价表等。
2.2课堂教学与课后提升
1)自主学习,确定问题
因为我校的学生都是住校生,学生平时不能回家观看视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把课前的学习安排到了课堂上。两个班每周都有两次课,每次课有两节,因此利用每次课的第一节课把自主学习的材料和作业素材通过教师机发给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观看学习视频和材料。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由小组长以组间汇报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最后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2)协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师生交流讨论,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针对环保小报制作各细节问题,组内通过对话、讨论、商议等形式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在制作中遇到难题,先以向小组长或小组成员求助,尽量在组内解决,实在是解决不了的话,才交由教师解决。如果是小范围学生不理解的就小范围解答,如果全班学生都有疑惑,教师则做重点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协作活动中无形地锻炼了自己的大胆设疑、创新和批判的思维,提高自身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协调互助的能力。
3)作业展示,反馈评价
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及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作业作品展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展示的形式更多样化。把小组作品上传到班级Q群的共享文件,各小组成员可以打开欣赏,或将最终效果图截图后传到QQ、微课掌上通、博客、微信、论坛等多种信息平台上,对照教师给出的几个关键评价点进行分类评分。同时每个学生要填好组内的自评表和互评表,适时提出改进的意见,以促进小组的提升。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ρ习过程的评价,同时评价体系包含了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通过这些评价表教师可以分析获得有益于教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为后期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3翻转课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意义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1)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步骤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完全符合中职学生培养的目标。2)翻转课堂以小组团队进行学习,提高了中职学生参与和交往意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现在的中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而翻转课堂的课堂模式提供给了学生讨论、交流和协作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同学间不但有激烈竞争,更有密切的合作,为日后学生更好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小老师”、“小帮手”帮助组员解决难题,体会着互帮互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3)翻转课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从学生角度来看,全班不用按一个步调上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