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培养;中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和许多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但目前很多学生读图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农村中学生地理地图匮乏,地理空间位置识别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在地理考试中,读图题成了农村中学生的难题。因此摆在我们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此我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当初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不按教材的内容上课。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面对色彩斑斓的地图册,学生既兴奋也好奇,我趁势对学生说:“这就是地理课,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会看它,描它,画它,弄熟这本东西我们的地理课就非常棒了。”而后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基本图例。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明白了地球上水比陆地多、所有与水体有关的都用蓝色来表示等。从此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
二、授之以渔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的教给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首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读图的根本。在讲“地图”一节中,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潮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读图的基本要领;其次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图。比如在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时,可分别引领学生按照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进行读图;再次要适当变换读图的角度。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时,引领学生分别找出赤道、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样换角度看图,能进一步加印象。最后读图时还要深刻理解图中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就能迎对任何等高线地形图,告诉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三、能填会写
地图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达到“善用地图”“图文互变”的佳效。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恰当、适度、多变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图变文字”、“图变表格”、“表格变图”――有利于 “活用地图”、“用活地图”,提高综合析图能力,进一步学习效率。比如,复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利用空白中国政区图,第一遍填注省名、简称、行政中心,第二遍填注山脉、河湖、矿产等。又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区(主要山脉分布图),在图中找出山脉及走向,然后绘制中国轮廓图,在图中相应位置填注主要山脉。又如给出世界人口逐年分布数据,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然后据图分析解决相应问题,一式多变,一题多练。
四、能绘会画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如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去画,画的同时让学生去观察降水量、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指导学生在世界气候图上找出该气候类型的分布,做到眼、手、脑多种感觉器官并用,降低了难度,可以说水到渠成。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每种气候的特点。通过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反复训练又能达到工多手熟,烂熟于心的程度。
五、能说会道
做到在地图上说出地理事物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比如在“东西半球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说出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个大洲,各大洋被哪几个大洲所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个大洋。或利用“世界海陆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被赤道横穿,哪些大洲完全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这样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六、心中有图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自学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腾出较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和教材,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自学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一、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和地理计算原理的同时,结合知识范围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探究以及合作讨论等途径对问题进行解决,继而掌握课本概述的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的模式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思维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意识,并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实现自主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教学法在地理学习中的一般步骤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材料引发学生讨论、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假设、付诸行动得出问题结论等。
二、辅助自学法
辅助自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线并辅之以教师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含义是指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自练以及学科知识不断深化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策略能够通过既定的学习套路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将地理基础知识整理成册,供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自行记忆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复习内容出试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查结束发试题答案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最后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统一讲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环节只有最后的答疑环节,其余环节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从侧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做题、改题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找到自身的不足,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提出对培养初中生地理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附图{图}"中亚概述"知识结构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二)综合(概括)能力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5-36.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激趣法;多媒体;趣味故事
中学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小学地理知识掌握基础上获得更加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与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在因为中考的时候不考地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是无用的,在课堂上完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况。激趣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教师打破学生“地理无用”的想法。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趣
地理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形象化的讲解,利用生动的事实,具体的案例进行描述。而地理课本上的文字描述是冰冷、死板的,缺乏生气、没有颜色。因此,现代技术的运用将打破这沉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世界中学习知识,了解地理。
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需要学习“地球的运动”“地图”,了解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面对这些,教师仅仅靠着课本是不行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图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传与公转的情况,让学生辨别自传与公转的方向。教师还可以给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大概位置,让他们观察地图中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制作时还可以找到本地区的卫星影像图,通过不同颜色呈现出地形、河流、城市、交通路线等,让学生比较两者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让他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找出地区之间的经纬度,准确的从地图中找出所要求的位置。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动有趣的地理本质变化,在观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地理。
二、动手激趣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学、好动、好问。他们的身体、心理、智力都在全面发展,面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动手激趣法,让他们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找到学习地理的动力,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教学工具才能教学的。像地球仪、地形模型、地区平面图等等。面对这些,教师就可以在班里举行地理模型大赛,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将参赛模型分为:地球仪模型、陆地地形模型、海洋分布模型、七大洲简略模型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进行参赛,并给予一定的奖赏,评出优秀奖等。学生听到课本上死板的文字还可以制作成模型,就会有动手试一试的心态。这样动手激趣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理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教师以此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与思维创造能力。
三、生动语言激趣法,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最大的禁忌就是照本宣科,照着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进行“朗读教学”。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生动有趣的教学是必不可缺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课本知识,更应该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进行枯燥文字的转变,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中了解地理的乐趣,产生学习的欲望。
1.巧用谜语
在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会辨认地图,让他们记住每个地区的名称。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就可以利用谜语来进行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在这些生动形象的谜语答案中记住这些名称。
2.巧用古诗文
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古诗文来进行教学。将古诗中的一些诗句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古诗词中发现地理的无处不在。
3.巧用故事
在地理的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有一定的趣味性。地理知识涵盖的不仅仅只是地球宇宙,还有更为细节的国家民族。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各地区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习惯的各不相同来进行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学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了解“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的需要,搜集这些国家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在学习“中东”时需要讲到阿拉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那里的阿拉伯人喜欢白色,所以在电视网络中看到的阿拉伯人戴着的头巾与衣着都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在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而白色对阳光有反射作用,不容易吸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简短的小故事来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四、总结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激趣法外,还有生活实际、分组讨论、辩论赛等等教学激趣法。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了解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初中地理课程简略[J],华东师大,2011年9月;
[2]刘健,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J],中学教育,2012年第9期;
[3]张康国,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J],北师大,2011年7月;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培养 学生智力
初中地理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地理设计的知识包括多个方面,各种综合能力都有涉略,所以说学好初中地理是非常有必要也很重要的。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国家、语言、人种、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需要老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是传递知识的任务。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 。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 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 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 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 ,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 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 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