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1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3、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2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或赛龙舟的录像和图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鸭蛋、粽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经常看见大人包粽子、吃粽子,这是为了什么?
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组织幼儿观看图片或幼儿用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龙舟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怎样划龙舟的?一边划龙舟还做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绿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来的?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3、教师介绍其他的有关的风俗习惯。
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4、品尝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二
活动背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针对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设计了端午粽飘香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小朋友带30个粽叶,带一点绑绳(尽量用草绳或麻绳等环保材料),伙房准备质量上乘的糯米和红枣(不能再用黑米,很难煮)。
活动过程:
1、教师向幼儿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亲子一起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3、幼儿品尝粽子,体验端午节的快乐。
4、离园时带一个粽子回家让大人品尝,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时间:本周午上午。
温馨提示:各位教师和伙房工作人员,尽量早做准备,9点以前包完,保证午餐按时进行。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开展了快乐端午粽飘香亲子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浓浓的亲子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2、了解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编蛋网、赛龙舟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端午节的故事;
2、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针、线等;
3、包粽子的糯米、苇叶;
4、编蛋网的绳线、五彩线;
5、自制龙舟两条;
6、幼儿每人一个熟粽子。
活动过程: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3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活动地点】四(2)教室
【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活动流程】
活动过程。
(一)走进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合:“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
(二)话说端午。
1、端午说由来。
主A: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别名吗?关于端午节,你们又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生讲《曹娥救父的故事》、黄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2、端午话习俗。
主B: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
主B:那你们知道在我们安庆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吃粽子、吃咸鸭蛋、划龙舟、悬艾叶菖蒲、吃绿豆糕、撮五彩线等。)
主B:那大家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赛龙舟)
主B:谁能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主A: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那你们知道粽子的由来吗?
(屈原跳江后,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主B: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端午节哪些习俗的由来呢?(生结合屈原和黄巢的故事谈喝雄黄酒、悬艾草的由来)
主B:端午的时候,人们还要佩香囊、撮五彩线呢,你们知道五彩线由哪五种颜色组成呢?人们为什么撮五彩线呢?
(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这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
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3、端午赛诗会。
主A: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称作“诗人节”。现在谁来朗诵一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生可以选择其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
(1)七律《 端午》 (老舍)
(2)《浣溪沙》(宋•苏轼)
(3)《端午 》(文秀)
(4)《渔家傲》(宋•欧阳修)
……
主B: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端午习俗小游戏 。
主A:今天,我们的许多活动也与端午节密切相连,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请问是什么呢?(谜底:粽子)
(1)包粽子比赛。
主A:下面我们就来个包粽子比赛,怎么样?
(主持人讲规则: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准备好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线比赛。
主B:接下来我们进行撮五彩线比赛。
(规则:每组两人合作,把各自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主持人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三)描画端午。
主A: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合: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图书版权;输出;市场调查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版权不仅是重要的出版资源,也是一种价值很高的商品,向海外输出版权一般来说就是向海外出版商出售版权的附属权利,是一种特殊商品的外销。成功的营销需要正确的策略,而策略的正确与否,取决与对相关商品市场调查的广度与深度,成功的版权输出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基础之上。
市场调查一般包括消费者调查、产品调查、传播途径调查、销售渠道调查等,为版权输出所作的出版市场调查也不例外,只是调查对象或内容更具特定性。
一、版权输出地读者调查
按照现代营销學理论,营销已经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向了消费者导向,即企业不再应该是有什么产品就向消费者推销什么产品,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就为他们生产什么产品,图书或图书版权的销售也是这样。向海外输出图书版权,首先要了解海外读者的需要。只有研究清楚了特定图书版权输出地读者对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以及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等,版权输出才能有的放矢。
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疏密或受到影响的程度为标准,可以把海外图书市场分为东南亚市场、东亚市场、西欧和北美市场等。东南亚国家华人比较集中,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人总数分别达到了25万、500万和810万,占当地人口的77%、32%和14%,那里的华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阅读中文繁体字图书的需要,因此,针对东南亚国家的版权输出,主要是中文繁体字版权输出,而且选题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等是中国的近邻,从古至今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那里的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因此,对其输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图书版权也比较适销对路。西欧和北美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欧美国家的读者一般来说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他们对阅读中国图书的兴趣不大,因此,除少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版权外,应重点向其推介揭示普遍人性、普遍价值观和反映我国地方特色的图书。
海外出版市场是有差异的,即使是说英语的国家,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市场。“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兴趣存在巨大差异”,“按兴趣程度大致可排定如下顺序: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英国,最后才是美国”。只有深入分析研究海外不同出版市场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各个细分市场输出图书版权。
当然,也有一些类型的图书能够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界限,输出地比较广泛,比如表现儿童天性,贴近现实生活的儿童类图书以及满足世界各国學习汉语需要的对外汉语教材等。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亲亲我的妈妈》、《我要做好孩子》就同时输出了法语版、德语版和韩语版,《汉语900句》则以14个语种出版,在50个国家发行。
二、出版社版权资源调查
在版权输出中,出版社拥有版权的数量越多,可供国外出版商选择的余地就越大;版权质量越高,能被国外出版商相中的机会就越多,增加版权数量和提高版权质量是成功输出版权的前提。
出版社进行版权资源调查就是盘点库存,看看现有的图书版权中有哪些能够满足海外出版商的需要,或者海外出版商需要的哪些图书版权是本社没有的,这些图书版权能否通过选题策划和与作者签约来获取。出版社进行版权资源调研的具体目标有两个:
其一,根据已有的图书版权选择合适的输出地区,设法把已有的图书版权卖出去。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水煮三国》,是一本借“三国”故事阐释管理學原理的书,只有对“三国”故事有所了解的读者才可能理解和接受,因此该出版社在作出上述分析之后,选择了东亚、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版权输出。由于地区选择正确,在《水煮三国》一书的中文简体版出版一个月之后,它的中文繁体字版和韩文版就面市了。《狼图腾》成功输出到欧美市场,并创下我国单本图书版权输出一次性版税率、预付金额、输出语种数、版权总收益等多项最高记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书的策划人安波舜认准了该书的“人类文化主题容易为世界所接受”。《狼图腾》讲述的是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表现的是如何解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这个世界关注的共同话题。由于意识到该书的题材非常适合欧美读者,于是安波舜请人精心制作了英文书评,并借助欧美主流媒体强势推广。对图书和受众的精准分析,给《狼图腾》的输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5
《水》如人生投影
水,可以平静如镜,亦可波涛汹涌,一如其被名为“生命之源”,它的形态正暗示着人生中的起落兴替。当你亲身站在何汶老师碧波荡漾的画卷前时,会有一种脱离世俗,落入无尽漩涡之中,随波而逐的宿命感。
一如他本人,目光深邃而悠长,犹如一卷漫长的史书,百折千回,耐人寻味。不由怀疑,这些作品是否便是他自己人生的一抹投影,《水》里的波澜轨迹,像极了他追逐理想,感悟人生的路径。
何汶说,选择对水的“记录”,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对自然象征的别样还原――聚祥瑞之气,凝命数之息。
若是有人问他:“画水是什么意思?”他会一笑置之:“意思就是没什么意思。”
姑且斗胆浅薄的揣摩,那所谓的“意思”早已化作他笔下画卷上的朦胧水气,凝作倾诉人生五味杂念的意念,散于冲破世间喧哗的纷扰,最终流逝在青春被时间拉开的缝隙里,融入出世脱俗的空旷之中。这“意思”不同某个词汇在《新华词典》上有何正解,它那般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的汇聚在了画卷上的水之百态中,只可意会,不适言传。
似水年华,年华逝水,水在何汶的笔下成了时间拉扯世界的有形力量,用它无心有意的推波助澜,让红尘在波澜中被折射得百态横生,发人深省,又将生命投影在水面上,映得抽象却又真实。
影像里的旧精魂
如果说《水》是何汶抽象作品类型的代表,那么“看电影”系列可算是他对于笔下具体形态赋予精气神的典范。一如“水”般普通,“电影”这个题材在现代来说,也不过算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娱乐媒介,再熟悉不过了。
有人对这位艺术家的题材提出怀疑:“这也算艺术?”抱着有些不可理喻,甚至幸灾乐祸。但何汶却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别把艺术当艺术。”或许将一些事物捧得太高,反而失去了它原本拥有的文化精髓。
用当下一个流行用语,他十分“淡定”的将看似浅薄的资源,用上了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手段,用思想构图,以灵魂染色,最终以精神在画卷上晕开那股别处寻觅不着的风情。
而被他临摹、复制的作品大多具有较为厚重的时代宿命感,青睐于表现女主角落寞,凄美的苍凉情景。尽管有些作品模糊了人物的五官,但他却用一种充满寂寥与惆怅的笔触,配合凄凉柔美的色调,营造出一种朦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之美――空洞中藏着无数情思。
一幅《阮玲玉》,色调平淡无奇,甚至完全可以看作以国画那种淡泊的调子渲染开来的色彩,偏偏透着一股上海滩风尘女子的幽怨鬼气,将电影里女主人公坎坷凄美的一生以一种绝妙的静态方式表现出来。其人物三分矜贵,两分哀怨,五分惆怅被他渲染得淋漓尽致,那附在三生石上的旧精魂被暗藏的色调波澜推运开去,在纸上诉出一段凄凉清丽的陈旧往事。
再看《杀死比尔》,你很难想象他能将那种晦暗不明的情调色彩,游刃有余的驾驭在笔下暗藏的杀气之中。画中人物看不清五官面目,但仍不难感受到那卷上令人肃然的冲击与挤压,让你在无声有色的环境中,抽象却又实在的感受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厚重感。同样的道理,在另一写实题材的作品《盛世晚宴》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生命移植艺术
通过对何汶作品的观摩,你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有血有骨的艺术家,他将自己又或是他人的人生在画纸上影射,从而发人深思,引你步入对生命更深入的思考层面。
他将生命的精神通过笔触与稀薄的色彩,绝妙的移植到了艺术的躯干上,好比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让人灵魂里的罪恶得到清洗与梳理。
无论是“水”,又或是“电影”,你往深了看,它便成了一种通过现象对精神的描绘,又或是对传统文化的称量。一如在“水”里,他寓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寓意;又如在“老电影”系列作品里,透过人物形态描绘,反映时代沉重的现实。
总之,何汶的作品就像一面载满人生百态与哲学道理的镜子,在虚幻中挣扎,在影像中坦然。
《环球生活》:您的作品《水》系列呈现出水的各种形态,为什么会想到以水作为创作的主题?主要想通过对水的描绘,凸显出一种怎样的主题精神?
何汶:我觉得我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更多的思考是在画面上。如果要究其因,是我一直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的原因吧。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一种动态的如太极中“势气”的动势气韵的凸显,水又是中国文化中一种聚气的吉祥象征。
《环球生活》对话何汶
《环球生活》:您觉得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何汶:对艺术执着,认真的态度,对事物敏感的感知度,对美独特的理解,发现。
《环球生活》:“看电影”作品系列的色调偏向于朦胧,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为什么会想到以一系列电影人物做为创作的主题?
何汶:朦胧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其实这种“朦胧”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感知,是对事物观察的一个纵向的视觉维度的度的控制。譬如你站在某个点看事物的清晰度,越远清晰度是越来越低的。但是事物本身是清晰的,我想这个朦胧就是我来“看电影”的这个视觉维度。我的“看电影”系列是对中国有着独特意味的电影镜头的一种再次解读,因为从小自己在电影院长大,妈妈在电影院上班,儿时就老接触电影,还和妈妈一起画电影海报。很多年以后,我开始长时间的构思,搜集资料……,或许这是一种和成长经历有关的和当代艺术语境结合的一种艺术创作再现吧。
《环球生活》:会将自己的遭遇的抗拒和对现实的看法隐喻在作品当中吗,主要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6
23年前,来自美国的北京语言大学的外教魏老师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有成群的羊在机场去城区的公路上“夹道欢迎”,20年后,北京的高速公路和车水马龙,不但挤走了羊,连自行车也几乎在路上绝迹。
12年前,在华尔街做得风生水起的麦克尔第一次来到中国,便决定回美国辞职,而后在清华和北大任教,6年前还在北京折腾了自己的音乐公司。
10年前,来自澳大利亚的外教柯老师在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软件工程学院任教,十年后,他自己都想不起来10年前教的是什么了,现在他给学生讲物联网技术,“技术变化太快,我从不重复讲相同的课!”而国内如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外教课程之密集,不仅让中国学生恍如身在国外,更是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前来学习。
9年前,英国人泰瑞辛来到中国,成为首位来华执教中学的足球教练,现在,不但中学的外教老师多如牛毛,前不久更有贝克汉姆在北京二中足球场为中学生大秀球技。泰老师对此表示: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专项班,不在俱乐部,而在草根足球。
2年前,曾作为加拿大政府代表的托尼在中国农业大学做了外教,当他讲到被农大聘请的缘由时,一位同学听完评价:“多么好的求职范本!”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变化的中国。为什么来到中国,怎么看中国?是很多人都会问他们的问题。
恰如外教乔纳森・哈根所说:这是一个中国向世界开放和世界睁大眼睛看中国的问题。
我们也想要知道这些外教各自的故事与各自的答案。想知道外教怎么看中国,不在他跟你说什么,只要听他们跟学生说什么就可以了。于是,记者和校园记者们一起直接潜入外教课堂,先听课,后采访,甚至有的边听课边采访,各种形式的课上下来之后,似乎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