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9-01

造成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在单亲家庭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个极端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所随的一方,往往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的不足,而加倍给予更多的爱,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但事与愿违,换来的却是孩子加倍的骄横、任性,甚至是越来越霸道,或是更加孤僻。尽管单亲父母在离婚后可以加倍地去补偿孩子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缺少的爱,却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心理状态。缺少父爱或母爱,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和发育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信心、安全感、自爱和将来爱别人的能力以及今后对两性的反应方式,都会由于双亲不全,造成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另一个极端是单亲父母迫于生计或工作关系,或者对感情的不满而过分冷落或者忽视孩子,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误入歧途。

2.社会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要面对的问题很多,社会舆论、求学、就业等等。很多单亲孩子从小就被人称作“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而上学又得填写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就连长大就业时,也离不开这些调查。这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职能部门对一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监管不力,使得经营者唯利是图,也给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诱惑等。

3.教育工作者本身因素。有些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易把单亲家庭孩子当成弱势群体,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过多溺爱或迁就,更少有批评教育甚至惩罚教育。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思维定势,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别人就该同情他们。这种不理性的教育势必会造成孩子不完善的人格,孩子表现出的各种不良情绪和怪异性格就在常理之中了。笔者认为,老师对单亲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很重要,但同情不能代替教育,关心更需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的问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中也会出现,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就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手段。

对品德不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低,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做工作。往往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2

我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不是大家所说的什么教育成功,而是如何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

什么叫成功?这本来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人说考上好学校就叫教育成功,我看未必,那书呆子又怎么样?不还是害了孩子吗?

有人说兴趣广泛、童年快乐,那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是不是也算耽误孩子?

说起孩子教育,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孩子学不好、习惯不好,都是学校、老师不好。

学校则埋怨家长本来没做好榜样,你天天打麻将,孩子能好好学功课?

相互指责,解决不了问题,没有结论的争议,只能耽误孩子。

我是家长,我们家还多人当老师,两边的情况,我都了解。我说说,到底是谁的责任。

以我个人理解,学校的教育责任固然很大,但是真正对孩子成长、习惯养成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是家长。

家长的习惯,家庭氛围,家庭渊源,这些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无论老师、学校有多大的教育责任,都不应该是家长放任自流的理由,即便你承认有一点点责任,就要把这一点点责任承担起来!平时听到大家的聊天,其实反映了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典型误区!这个误区是两个极端。

一方面认为,必须把孩子成绩搞上去,家长千方百计的把孩子送各种补习班提高学校成绩,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失败教育。

另一方面更为普遍,就是童年要快乐,要自然而然,不要多干预,任期成长。所谓发扬本性,才是最好。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前一种,会把孩子引向书呆子的封闭状态。后一种,则很可能让孩子的潜在特长永远埋没!这两种错误的极端认识,造成了现在两种普遍的不良倾向。比如,有的家长除了紧盯功课之外,给孩子报了大量学习班,书法、音乐什么的剥夺孩子很多美好的时光,美其名曰素质教育。结果是孩子很累,而一无所成。

再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基本不管,听之任之,想怎么就这么,真是快乐无比,毫无约束。美其名曰符合天性。

我的体会是,孩子必须管,看你怎么管、管什么。不管,就是放弃责任,家长失职。那么应该怎么管,才能负起家长应有的责任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孩子也是社会中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的生活,会有自己的兴趣,你要尊重他。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了这个理念,你就不会把孩子当成泥人任你捏来捏去。我所有的方法,都在这个理念之下。

在你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刚懂事、会交流的时候,你要尊重他以及尊重他的思想。你要把他的当个正常人、成年人来对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对孩子受用一生乃至他的后代。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和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固然有他的局限过于绝对,但也确实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里成长,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思想,父母的文化素养等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父母恩爱、和谐温馨的家庭中的孩子,是积极向上、具有爱心的;反之,往往那些问题少年都是生活在家庭长期不和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他们是从小远离父母在缺失爱的家庭中成长,为了下一代健康的成长,我们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少看电视少上网,多抽时间陪陪孩子,每天抽出一小时或者半小时陪他们一起学习,同孩子一起多读书看报,一起散步聊天,与孩子一起娱乐,让孩子体会到他们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逐渐培养孩子自信心,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和快乐。通过跟孩子聊天了解他在学校的生活点滴,发现他们的思想以及学习上的困惑,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不需要给孩子报多少个辅导班,其实我们家长也是可以辅导孩子的!也不需要给孩子们多好多好的生活,让他们去跟别人攀比造成孩子高傲的性格,培养他们诚信的品格,胜不骄败不馁。更不要什么都不管把孩子往学校一扔,造成孩子们的心灵既冷淡又孤僻,没有朋友,抵触外人。缺少爱缺少自信心。家长们不要一味地以工作、赚钱为借口,应多陪陪孩子,陪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以免一切都已成定局时而无力扭转,悔之晚矣,终身遗憾。对于孩子无论大小都不能溺爱,再小的错误也必须及时提醒纠正,作为家长通过网络电视和自身的体会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让孩子从小就能明辨是非,知道善恶美丑,具有爱心学会感恩,积极向上了乐观态度,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尽量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习上,明确地告诉孩子必须努力学习,只有坚持不断地努力学习,才会使自己更优秀,越努力越幸运,长大以后才会实现自己各种美好的理想。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调整好状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以身作责,那就是教育孩子要先从做人开始。我们首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家长对孩子的承诺要做到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做孩子的榜样。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要做他们的朋友,尊重孩子,不时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缩小代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愿意与我们交流,我们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播下一种行为,便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3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以及少子化的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和日常生活投入的费用比重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啃老族”、“月光族”、“卡奴”等理财技能缺失的年轻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为此,信诚人寿联合青少年研究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财商调研活动,并经过专业分析汇编形成《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

对于儿童在调研中反映的财商意识问题,可以说与天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着紧密关系。报告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中普遍存在五大问题:

1、家长对子女财富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家长控制孩子零花钱,限制或替代孩子的必要消费行为,使孩子失去理财教育的基础。

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24.1%)的儿童表示自己没有零花钱,26.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给孩子零花钱。零花钱的缺失,意味着儿童没有或基本没有参与到实际消费活动中,这种家长包办的做法对于提升儿童认知金钱、运用金钱的能力较为不利。

同时,给孩子零花钱的原则与动机复杂,孩子获得零花钱难易程度不一,导致少年儿童“贫富不均”现象突出。调查显示,多数家长(65.1%)会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判断给予孩子零花钱数量,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21.4%的家长会根据家庭收入情况给零花钱,有6.6%的家长则是要多少给多少,很容易助长部分孩子零花钱失控。

家长基于不同目的考虑给钱,容易导致子女对金钱出现错误的理解。白给型、与节日或生日挂钩、与劳动挂钩,与学业挂钩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给钱原则如果不赋予合理的解释,会让孩子对金钱意义产生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会造成对学习、情感、劳动的异化。

此外,父母对儿童日常消费情况监管力度不一。调查显示,对于“是否过问子女用钱”问题,“偶尔过问”的达到36.6%,“经常会过问”的达到30.7%,“从来不过问子女用钱”的父母达到13.8%,“一直都会过问”的占18.9%,前者疏于管理,势必会导致监管问题出现;后者看似负责,其实监管过严,对于培养子女独立处理财富的能力不利。

2、教养方式影响理财教育,其中放任型、专制型家长不利于子女形成合理的理财观念。

调查显示,当子女消费愿望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一成以上(11.6%)的家长表现出专制型取向;两成以上(24.7%)的家长表现出权威型取向,四成以上(44.9%)的家长会和子女商量,听从更有道理一方,表现出民主取向。但仍然有18.8%的家长会放任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放任型取向。权威型父母子女学业成就较大,但自主性不高;民主型父母孩子学业成就其次,但自主性较高;专制型亲子关系对立,子女成就不高;放任型父母亲子关系良好,但子女成就不高。很明显,后两者对子女财商形成极为不利。

3、家长理财教育普遍存在着高认同、低认知、弱执行、效果差等现象。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81.3%)父母肯定理财教育的价值,其中37.3%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极其重要,44%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非常重要。只有7.5%的父母持反对意见,11.3%的父母难以判断。表现为对儿童理财教育的高认同。

但是家长对什么是理财、什么是理财教育、如何开展家庭理财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低认知和弱执行息息相关,表现为他们虽然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但基本上没有开展理财教育。调查显示,虽然一半(50.1%)的家长愿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只有25.4%的家长已经开始或正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4、家长理财教育观相对传统,缺乏利用保险保障和投资等方式进行理财的教育。

调查显示,35.9%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最重要目标是“懂得珍惜劳动果实”,24.6%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是为了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23.5%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认为是让孩子养成长期投资的观念的仅有6.9%,而注重保险理念的只有0.9%。

关于理财教育内容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43.4%)的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理财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懂得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而知道合理用钱的占28.2%,知道存钱道理的占19.2%,尝试投资的仅占6.5%。

5、轻视专业理财机构和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过于倚重自身经验。

在理财教育的主体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孩子自己在实践中领悟(53.0%),家长教导(47.9%),通过学校教育(37.6%),而银行、保险等专业金融机构(17.1%)和专门理财培训机构(16.6%)的培训和课程,位居最后两位。

在教育途径上,65.6%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尝试一些能通过实际劳动而让孩子获得报酬的方式;41.9%的家长选择了把压岁钱或者他挣到的钱交给孩子让孩子制定计划自行支配;34.3%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进行一项投资;32.1%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捐助活动。只有19.8%的家长选择了参与一些财商教育相关的讲座活动等。

家长怎么办?

针对调研结果,《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报告也给家长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

比如首先家长应高度重视对儿童财富管理能力的培养,保证儿童拥有适度的零花钱和个人积蓄,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替代儿童必要的经济行为。

家长给予孩子零花钱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要慎重处理零花钱与情感、学业或家庭劳动之间的联结关系,不能仅仅简单关注金钱的一维价值。保持对儿童消费行为的适度关注,在民主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规划、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4

    1.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一个优秀的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做事的坚定性,也应该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小学阶段在孩子们下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具有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既易接受好的影响力,也易点染坏的影响,要把他们教育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样也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不怕麻烦、不怕反复,要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5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孩子数据统计

2005年秋学期,原创:我市中小学共有在校学生76544名,其中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0516名。现全市农村中小学计有留守孩子(指孩子父母均在××以外的地区打工,且很少回家)2942名,占全市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7.26%。

二、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等表现的分析

调查发现,在我市,特别是西部茅山地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同时,打工农民的子女却远离了父母,成为“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在农村老家或跟着爷爷奶奶,或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在调查接触到的为数不少的“留守孩子”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学习成绩很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比较突出。在与一些中小学老师座谈时了解到,在后进生当中,“留守孩子”占了很大比例。学校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家长溺爱,难于管理;二是缺乏管护,学生安全有隐患;三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四是由于缺少了家庭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功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得不到体现。

三、我市目前在教育、管理、监护“留守孩子”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1.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孩子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加强管理,强化关爱意识。班主任必须及时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的情况,原创: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家庭教育状况及环境清、转化程度清,并做到每月向教导处汇报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2.建立互助小组是落实关爱留守互助的第一起跑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为每位留守孩子建立一个互助小组,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生活上给予爱护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落实家校联系制度是掌握留守孩子基本情况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电话、会议和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弥补由于父母“失察”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关爱不够的影响,共同商议教育方案。

4.加强家长学校的阵地建设是提高留守孩子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定时定期开展家教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的监护人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实施家庭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孩子教育问题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28-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将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责任转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这种主要由祖辈承担孙辈抚养和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多。毋庸讳言,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性格孤僻、行为失控等心理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韩××同学为例,谈谈隔代教育的隐忧及对策。

二、韩××的身心偏差及原因分析

韩××,女,7岁,连云港市东海县某农村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6年,均在浙江宁波打工。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个小学毕业,另一个初中没有念完,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爷爷奶奶均50多岁,爷爷初中文化程度,奶奶文盲。这样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导致其身心出现了一些偏差:

1.逃避作业、惯于说谎。她经常少写、漏写家庭作业,有时干脆不做,非书面作业从来没有好好完成过。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东方明珠》这篇课文,要求找出课后的生字词并会辨认,可第二天检查时,发现她的书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问怎么没完成,她一直默不作声,最终吞吞吐吐说忘记了,一连几次都这样。对于作业中的错题,她从不订正。很多时候,家庭作业不会写或不想写,她就说没有作业,家长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之后,她形成了不写作业、说假话等不良习惯。

2.内向自闭、消极被动。韩××多次不写作业引人注目,笔者开始留意后发现,坐在班级倒数第二排的她,上课从不乱讲小话,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是一个不爱交流也不善交流的学生,每当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她常常会感到恐慌和紧张,在家时,对于爷爷的批评,她大多保持沉默,爷爷拿她没办法,有时气得直跺脚。

3.不讲卫生、习惯较差。笔者家访得知,韩××有起床不梳洗就去上学、晚上不洗澡就直接上床睡觉的坏习惯,她脸上总挂着鼻涕,小手一天到晚脏兮兮的,干净的衣服也穿得不成样子。

上述身心偏差的出现,主要与孩子特殊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当然,学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孩子身心偏差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孙子的学习。爷爷一年四季忙于农活,奶奶在家伺候年幼的弟弟,加上二老文化程度低,根本无暇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二是长期远离父母的怀抱,孩子缺乏生活关爱和情感慰藉。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渠道主要是屈指可数的电话联系,在电话里,父母大多数只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有没有调皮之类的表层问题,而对学习困难、个人心事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则基本不涉及。心事无处诉说,烦恼无法排遣,久而久之,压抑、自闭等现象应运而生。三是临时监护人缺乏教育素养,对孩子的监管无法到位。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加之身体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教育孩子。

第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职是孩子身心偏差未能有效缓解的重要外部因素。受制于学生成绩排名等因素,学校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师与孩子的监护人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这导致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等社会因素制约了孩子身心偏差的积极矫正。韩××的家长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使得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孩子留在家中。

三、因势利导,培养隔代教育子女的阳光心态

对于隔代教育的孩子,努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只有抬起头来,才能注视远方。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1.就家庭而言,重在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有效合力。一是父母采用增加沟通频率和充实交流内容等方法换取关爱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建议韩XX的爸妈:通话的频率由以前的一星期一次提升到每周两次,并确保一次视频通话;通话的内容不再只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或成功之处,及时给予激励和奖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孩子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主动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告诫孩子多与老师和爷爷奶奶交流,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每学期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2~3次,以便把握孩子的在校表现。二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竭尽所能当好教育“配角”,切实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卫生习惯。建议孩子的爷爷奶奶:多与孩子父母交流孩子的现实表现,出现了问题及时反映,并配合孩子的父母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检查,定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复习、预习习惯;密切关注孩子的卫生状况,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刷牙洗脸,饭前便后勤洗手,保持衣服干净、整洁,随时携带卫生纸,及时擦掉鼻涕等;每周与孩子的父母保持电话联系,对孩子的在家表现及老师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共商对策。

2.就学校来说,应积极开展心理补偿教育,切实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教师上课时不时地提问她一下,如果有进步了,就及时表扬;对于孩子出现的小问题,及时提示,督促改正;鼓励孩子大胆融入集体之中,主动与人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她在遇到不懂的学习问题或生活方面的困难时,勇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鼓励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孩子单调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培养她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大力充实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3.对于社会来讲,要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平等、和谐的成长氛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表现。由此看来,农村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使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机会回到家乡就近、就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让父母也留在孩子身边,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参考文献:

[1]黄耀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武冈市晏日乡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08,(6):35-37.

[2]罗宗祺.愿关爱留在每个孩子身边——来自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理论导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