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专业方向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1

1、公务员:可以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民政、侨务、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材料编写的工作,不过每年极少接收民族学专业的毕业生,总的来说竞争较为激烈,进入难度较高。

2、科研人员:可以进入中科院、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从事民族调查研究的工作)科研人员:可以进入中科院、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从事民族调查研究的工作,一般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

3、大学教师:可以进入民族院校担任教师的工作,因为中小学几乎没有民族学专业对口的教师职位,般都需要博士学历。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项目驱动;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

一、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教学现状

3DSMAX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针对专业的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结合的形式,主要使学生了解三维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三维建模、材质的编辑与使用、灯光与摄影机的设置、渲染面板设置等操作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该软件来完成室内外效果图绘制任务,为今后从事环境设计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计算机软件的表达能力是一个环境设计从业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因此,3DSMAX课程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环境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对于设计作品的要求日渐提高,3DSMAX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为3DSMAX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就3DSMAX课程教学模式来看,改革之路仍是任重道远。目前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详细讲述软件中重要工具按钮的使用方法,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学生再通过上机模拟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只是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教师的安排,师生互动很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学生虽然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当面对综合设计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种状况使3DSMAX课程教学陷入“教师疲于备课,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怪圈。如何改进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是当前3DSMAX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及其在3DSMAX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引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项目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的地位由主导转变为辅助,其主要任务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可以将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DSMAX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富有创造性并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短,学生还应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只能导致学生对学习此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革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2]。这一思想契合了3DSMAX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适合在3DSMAX这种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使用,为高校培养综合型的环境设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消化、应用3DSMAX基本知识,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3DSMAX基本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此外,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表达能力。总之,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企业真实项目的岗位要求,参与专业实训,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并能获得许多实际工作经验,这对于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是大有裨益的。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3DSMAX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教学的现状,为了让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接轨,实施3DSMAX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线的3DSMAX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项目的选择与设计

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是3DSMAX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教师制定的项目要包含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的研究背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内容设置上应注意由浅入深,并将项目的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可以将3DSMAX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三大教学模块:初阶项目、实例项目、高阶项目。其中,初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3DSMAX基础知识、建模技术、材质与贴图技术、灯光技术、摄影机技术、环境与特效技术、渲染、后期处理,这些子项目涵盖了环境设计专业3DSMAX课程的全部内容。以上每个子项目又可分别设置若干实例项目。例如灯光技术项目可设置用目标灯光灯制作餐厅夜晚灯光、用目标聚光灯制作餐厅日光、用目标平行光制作卧室日光、用泛光灯制作星空特效、用mr区域泛光灯制作荧光棒、用mr区域聚光灯制作焦散特效、用VRay光源制作客厅灯光、用VRay太阳制作室内外阳光等实例项目。这些实例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熟悉,练习时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高阶项目的设置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可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室内效果图制作和室外效果图制作两大子项目。学生在高阶项目中通过完成实际的子任务,如客厅或卧室效果图的制作,能够掌握效果图的制作流程,获得和实际工作相同的锻炼。

(2)项目的实施

项目确定以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企业项目开发团队构成,实行项目小组制度。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并推荐一名同学担任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的组织、协调、进度控制等。分组确定后,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说明要求,可将项目结果预先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明白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后,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具体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问题提出后,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任务的一部分,并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对于一些经过一定探索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教师应采取鼓励与表扬的手段,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项目完成以后,每个项目小组都要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对这些作品通过项目组自我评价、组与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估。项目组自评与互评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总结、分析各小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要努力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予以肯定,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合作。

(3)项目的拓展

学习3DSMAX软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练习。设计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布置一些拓展任务,巩固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强化3DSMAX软件操作技巧。拓展任务的选择也需深思熟虑,要贴近实际,又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联,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4)项目驱动式教学下的成绩评定

3DSMAX课程成绩评定过去常采用学期末一次性结课考核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学习过程,过多的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结果。基于项目驱动的3DSMAX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在评定内容上应该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体现,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等方面的表现[3]。项目驱动式教学下的3DSMAX课程考核应以能力为核心,加入过程性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成绩评定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3DSMAX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软件课程,以项目驱动方式推动3DSMAX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输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学生协作、创新、探索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增胜,许江.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9-160.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3

作者简介:苏月霞,女,1980.8,江苏涟水,淮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熟,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每一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及时更新,不可抱残守缺。文章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对其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修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培养计划;经济学;淮阴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9.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1-02

培养计划,又称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其他环节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文件[1]。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悉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市场经济转轨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客观上也要求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1.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在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有50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3]。虽是一所专业的师范类院校,但是很早淮师就把“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改革目标,经济学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办的。经济学专业是淮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个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经过了10多年的扩张,该专业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地方经济培养了一批应用型经济类专门人才。01、02年的两届学生专业都直接为经济学, 03年没有招生, 04年学生规模开始扩大,开设了经济学(市场营销方向)、经济学(电子商务方向)、经济学(国际贸易方向)和经济学(财务管理方向)等4个班; 05年经济学(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取消,新开设了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经济学(市场营销方向)专业新申报为市场营销专业, 06年经济学(财务管理方向)专业新申报为财务管理专业, 07年经济学(国际贸易方向)专业新申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0年,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中的方向被取消,重新恢复到了不带方向的经济学专业至今[4]。从中我们能看出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当中,直到最近两年各个专业才算成熟稳定下来。

2.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淮师经济学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是10年上半年修订,是在原来07版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订过来的。虽然制定修订过程中几经修改,但是实施以后仍然发现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应用性能力培养不突出。

相对来说,淮师的经济学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所以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考省内兄弟院校的培养计划制定而成,缺乏个性和灵活性。07版的计划因为专业带了方向,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是金融和保险方向的课程,10版计划中方向去了之后只是加了一两门的纯经济学课程进去之外,专业课程没有太大的改变,没有实施因材施教。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淮师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些课程都是根据现有的老师而开设,有什么样专业的老师就开设哪个方向的课程,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制定选课计划。

2.2实践教学环节限于形式,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10版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比比较大,共有3分,占总学分的23%,形式包括实验课、素质与能力拓展实践、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与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实践教学都是限于形式,根本没起到该有的效果。实验课是根据具体课程而定,基本上每学期都有,结果是有些课程是计划上有实验课但是学生从没去过实验室,有些课程的实验课是学生就待在实验室上网,因为根本没有实验可做,或者是缺少这方面的试验条件;学年论文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写小论文的能力,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的,要求较低,开设时间在大三下学期,但是实际操作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到了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都是下载点资料拼拼就完成了,没起到一点的作用。至于专业见习与实训则是计划年年做,行动年年无。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部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因为原来的专业带了保险的方向,所以07版的计划中有很多保险方面的课程,10版的计划中虽然去掉了一些,但是仍有至少3门以上的保险必修课课程,选修部分还设了保险模块。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去保险公司工作的人数并不多,所以大家普遍都反映保险方面的课程开设太多,而且不同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较多,使得学生上课的时候无心听课,学习效率低下。在专业模块的选修课程中,有个保险的选修模块,因为学生对将来去保险行业就业的兴趣不大,所以基本上都不选这个模块里面的课程,使得该模块形同虚设。素质能力拓展实践中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一直大三结束,每个学期都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必须的,但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时间和承受能力。还有极个别的带有实验实践的课程开设时间有点迟了,不少学生反映到了大四上学期他们都开始出去找工作实习的时候实用的一些课程才开来不及用得上。

2.4教学方法手段简单。

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的教育也应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特别是对于淮阴师范学院这样的应用型地方高校,更应该重视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但是从我们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师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传统讲授方法,探究式、引导式、和关联式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采用较少,仅仅是极个别的老师或者教授偶尔会尝试使用。大部分的课程教学都停留在课堂模拟和多媒体的演示层面上。学生只要熟记那些一成不变的逻辑体系和早已确定的结论就可以,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背背课本足以应付,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上的缺陷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淮阴师范学院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即将启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更加切实落实学院和学校发展定位: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4

会计专业学什么

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汇总和分析,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信息,并直接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促使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工作。

本科的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各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来开设专业课。总体来说,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都会涉及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完善措施;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60-03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等学校实施“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入校前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际上有两个步骤:一是大类招生后,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大类培养;二是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按专业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自己、专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经济学院从2009年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按专业招生,在入学后前两年按大类培养,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主要工作

(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之前,我们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调研,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专业分流时产生误解及问题,在2009年招生简章中,就写入了“新生按大类招生,入学后按大类培养。到第四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再确定学生所学专业”。这既能够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能了解经济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为专业分流确定了基本依据。

根据调研情况,我校经济学院制定了《经济学院2009级学生专业分流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专业分流办法”)。在“专业分流办法”中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专业及班级规模:经济学院原有的四个专业(方向)仍然保留,每个专业(方向)仍保持两个班的建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最少不低于25人,最多不超过40人。这样,既考虑了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问题,又考虑到了个别“冷门”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有两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想学习自己的理想专业,必须排序在前才有更多机会,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构建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热门专业优势更强,因为更多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到该专业,有利于打造专业品牌。

(二)入学后先按大类培养

在招生简章中,要求学生填报志愿时,按 “经济学”类填报,录取通知书上不显示“专业”。学生入校后按大类进行培养。学生入校后的二年(4个学期),统一学习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使学生打好宽厚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第四学期学生再选择专业。为此,经济学院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大类培养”的要求。如经济学院各专业均打通了学科基础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和大部分专业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这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为以后进入各专业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为专业分流进行调研摸底

虽然该培养模式已较为普遍,但对于我校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我校经济学院在学生入学后,进一步进行了调研摸底工作。首先,我们对2009级学生专业意愿进行摸底,结果发现,在我校经济学院四个专业(方向)中,选择金融学专业及金融学专业证券期货方向的均超过40%,选择经济学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均在5%左右,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如何确定各专业的规模,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到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学校调研。调研发现,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完全按学生的志愿选择专业”。这种专业分流方法的结果是:满足了学生的愿望,但是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热门专业教师课多负担重,冷门专业无课可上无事干,如果以后专业的“冷”与“热”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有学生、无教师的情况。另外一种确定专业规模的方法是引入“市场机制”,如上海大学先根据专业水平、师资力量等测算出各院系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招生人数极限,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高于这一极限时,进行择优录取。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低于极限人数即全部录取,若选择人数过低,该专业甚至可能面临淘汰。对一些较为冷门需加“保护”的基础学科,学校则启动“经济杠杆”,通过全额奖学金等方式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入读[1]。

二、专业分流的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专业分流工作办公室,下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副书记任副组长;科研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和学生辅导员为组员,全面负责本次专业分流的领导和具体工作。

(二)综合成绩统计

因为第四学期还未结束,所以只能统计前三个学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计算办法为:前三个学期的智育加权平均成绩+综合素质积分。综合素质积分的计算办法为:每获得一项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胜”、“创新之星”、“科研实践先锋”、“竞技竞赛能手”、“突出贡献标兵”),即获得0.1分的综合素质积分,获多项单项奖学金的,综合素质积分相应地累积计算。综合成绩排名相同时,则依据综合素质积分确定排名先后。综合成绩统计完毕,在学校网页上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三)填报志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综合成绩排名及专业兴趣填报志愿。每名学生只填写两个志愿(目的是尽量避免或减少“冷门”专业报名人数少等问题),并以班级为单位,把班级所有学生“志愿”填写在一张表上,由班长、班主任签字后统一上交到经济学院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以避免改志愿情况的发生,增强公平性和透明度。对于入学后应征入伍、退役后在2009级学习的学生,如其选择最初入学时的专业(方向),将直接满足其志愿,并将其计入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名额。

(四)实施专业分流

根据“专业分流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学生志愿,按照学生综合成绩排名和专业特殊要求,以及各专业的计划人数进行专业分流的具体操作。各专业(方向)按第一、二志愿的顺序进行专业分流。第一、二志愿均未能满足的学生,将由学院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为其分配专业(方向)。如果某一个专业(方向)学生人数低于50人,则从人数多于50人的专业(方向)中根据“专业分流依据”进行调整,直到达到专业(方向)最低人数为止。由于准备充分,办法切实可行,2009级完全按“专业分流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分流,没有任何学生对分流程序及结果提出异议。

三、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学院实行“专业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总体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而言有所提升,优势专业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一些新问题。

(一)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2009级学生入学之初,强调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未来专业分流将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参照。在此原则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从班级学风上来看,2009级及2010级学生有了较大进步,每个班级都有各种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据统计,与2008级相比,2009级学生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优势专业得到了加强

我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特别是其中的证券期货方向是特色专业,也是经济学院的品牌专业。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招生,一些学生已经成为行业骨干并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再铸辉煌一直是经济学院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实行大类培养模式之前,由于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专业,优秀学生难以向优势专业集中,只能通过个别学生转专业的方式,吸引优秀学生到证券期货专业学习,数量极为有限。通过专业分流,学生对各专业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志愿与学习成绩相结合,使得愿意在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了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上来。这批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证券期货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会更好地提高经济学院证券期货毕业生在行业的知名度。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专业认知有待加强。学生在入学之初“大类培养”阶段(前4个学期),由于未确定专业,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在专业分流时,“扎堆”现象较为严重,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多数为金融学专业。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经济学院三个专业均属于“经济学类”,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明显,而且,从就业岗位看,也是分布在各行各业,因此,加大对专业认知度的宣传,仍然是各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专业分流方式问题。这是大类培养模式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看,在专业分流时有三种方式:一是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分流;二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及学习成绩分流,适当扩大热门专业的人数;三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及学习成绩分流,各专业的人数保持不变。我校经济学院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从实际情况看,在优势专业得到加强的同时,其他专业由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有的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有“破罐破摔”的情况,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整体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因此,究竟采取哪种方式进行专业分流,仍需要探讨。

四、完善措施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从2009级开始实施,在实践中发挥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一)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

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各项特长。本次专业分流过程中,课外素质成绩每项可获得积分0.1,经实践发现,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的最终成绩作用较小。鉴于此,可以提高每项积分到0.5~1分,这样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采取措施推动班集体建设

增加集体荣誉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的权重,推动班集体建设的开展。2009级班级的综合表现在专业分流过程中没有涉及,使得班级各位同学各自为政,同时由于彼此之间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更加阻碍了学生融入到班集体生活。每学期期末应该对涉及到班集体的活动或荣誉进行统计评比,诸如活动出勤,优秀班集体和团日活动评比,考试违纪等,并对各班级进行全年级排名,在专业分流时对排名前三名的班级进行统一加分,其中第一名0.5,第二名0.3,第三名0.2。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学院的归宿感。

(三)加强专业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

注重加强各专业的引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转变学生对于所谓的“热门”专业的盲目崇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传授专业发展理念,包括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和所涉及就业领域,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本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规划,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大二”开学初,以导师制的形式鼓励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既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也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尽早了解到自身是否适合这一专业,以免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发生盲从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形成基本的学术研究理念。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6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上一篇分析化学实验

下一篇舞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