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古草原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古草原狼

蒙古草原狼范文1

作者-官悠歆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狼图腾崇拜起始于华夏最古老的羌族、犬戎族和古匈奴荤粥,后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蒙古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图腾文化。

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在汉人眼里那个万恶不赦的狼会一跃成为世世代代游牧民族所顶礼膜拜的神呢?其实,狼图腾之所以能成为西北和蒙古草原上无数游牧民族的民族图腾,全在于草原狼的那种让人不得不崇拜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悍智慧的精神征服力量。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黄河百害、吞没了无数农田和千万生命,而否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相同的道理,虽然狼会掏羊羔子会猎马杀牛,给草原民族带来了很多的损失,但它也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严格来说,狼只是草原人的半个敌人。在蒙古草原上旱獭、野兔喜欢四周打洞吃草,这不仅仅破坏了大片大片的草皮,而且防不胜防的旱獭洞、野兔洞就像陷阱一样,常常把疾驰的马别断腿,不少马倌也因此受伤。可有了狼的存在,旱獭和野兔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成灾了。保护草原,狼功不可没。不仅仅如此,狼在蒙古草原物种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中担当了至关重要的刽子手。狼追猎物,是往死里追,一路穷追猛打,高速飞奔,根本不让猎物有喘息的机会。老弱病残一概被狼群吞没,化为灰烬。只有那些跑得最快,最懂得逃命的猎物才能侥幸存活。为什么蒙古马的体力耐力、消化力、抗病力、耐寒耐暑力天下第一?蒙古马的这些本事都是草原狼群用速度和死亡强化出来的。狼,作为义务驯兽师,训练岀一批善于奔跑的黄羊,也为马背上的民族驯养了世界一流的战马。

草原狼不仅仅是蒙古草原人肉体上的半个敌人,同时也是蒙古草原人精神上的至尊宗师。额仑草原地广人稀,但正是因为和草原狼日以夜继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蒙古草原人才获得了代代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而不至于像那些接近北极圈的欧洲居民那样有着奇高的自杀率,也不容易患忧郁症。也就是在和狼日日夜夜的大战小战中,蒙古人的战争才华得以不断得强化和提高。从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的历史来看,来自于蒙古高原的游牧小民族常常把在人口和国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农业文明大国打得山河破碎,丧权辱国。到宋末以后,成吉思汗干脆入主中原,横扫亚欧大陆。在残酷竞争的世界,一个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兽般的勇气和性格,无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则无以附丽。这些卓越的军事家虽然目不识丁,但狼给了他们最强悍的战斗性格,最卓越的军事智慧,还有世界一流的战马,这些足以把已被农耕羊性化的民族打得溃不成军。

汉人崇尚儒学,而儒家的纲领是君臣父子,强调的是上尊下卑,论资排辈,,以专制暴力消灭竞争,来维护皇权和农业的和平。华夏儒家文化,软化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一旦民族性格衰弱,人们就只能靠和亲、筑长城、投降称臣当顺民和超过鼠兔的繁殖力来让种族存活于世。而狼图腾不但比汉族的儒家精神还要久远,而且更具天然的延续性和生命力。生活在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正是依靠着它生生不息,震惊世界。

蒙古草原狼范文2

你有一双挺立的双耳,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你有血有肉,还有一嘴冰冷的能把猎物撕得粉碎的利牙。是的,你就是一匹活生生的狼,一匹来自蒙古草原的巨狼。

我遗憾,我们从未真正相见,但姜戎的《狼图腾》,却将你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你缓缓向我诉说着,我静静地聆听着,此时,别无他人,唯有一轮明月悄然泻下皎洁的光。

你像黑夜的精灵,在杂草丛生的荒野中,在夜的孤独与寂寞中,对着那一轮明月长啸。那苍凉的声音像是在苦苦地讲述着什么,丝丝悲凉融入寒气。那一声声嗥鸣,如流星划过,悠长的余音在荒凉的山谷中回荡。那是震撼人心的呼唤,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包裹着爱与恨、欢与悲。不似黄土汉子豪迈的怒吼,不似江南女子娇柔的情语,它是草原的声音,融合着对腾格里草原虔诚的热恋,苍劲浑厚。

狼不是美丽善良的代表。人们总爱把互相勾结做坏事形容成“狼狈为奸”;把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形容为“狼奔豕突”;把忘恩负义形容为“狼心狗肺”;而在蒲松龄的《狼》中,狼更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我常常无奈地笑,狼的苦永远道不清,说不完。

蒙古狼是聪明与团结的化身,它们英勇善战,巧用军术。面对敌人,它们团结协作,顽强抗争,不愿偷生为虏,只愿热血洒苍原!它们在一望无尽的草原上奔腾,在冷酷无情的战场上学会坚强,在优胜劣汰的自然中温存爱与友情。蒙古草原从来都是战场,只有那最强壮、最聪明、最能忍耐饥饿的狼,才能顽强地活下来,这就是狼的生存准则。没有竞争,哪有优与劣?哪有强与弱?哪有智者与愚者的天壤之别?哪有生与死、爱与恨?狼群,正是以这样的残酷竞争换来种族的永存。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风风雨雨、日日夜夜,古老的狼族仍顽强地生息繁衍。

我曾在动物园看见一匹消瘦的蒙古老狼,它的皮毛黯淡,腿上有两道深深的伤痕,它的鼻子也许是被其他动物猛烈撕咬过,少了一小块,唯有那眼睛,气势不比猛狼逊色丝毫。它挺立着身躯。不卑不亢地望着游人。也许,它曾是狼群中的一员猛将,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许,它曾是狼中之王,带领群狼顽强搏斗。此时,它已到暮年,仍如一位斗士,目光坚定,而它身后,是一片绚丽的晚霞。迟迟不肯收起迷人的色彩。我的眼睛湿润了。

蒙古草原狼范文3

[关键词]《狼图腾》;让・雅克・阿诺;视觉风格;朴实;奇观

2015年上映的《狼图腾》由让・雅克・阿诺执导,影片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影片一经上映,便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也在观众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可以说,《狼图腾》既是让・雅克・阿诺一贯的影像追求的延续,也是一次中法合拍电影的智慧结晶;既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主题,也形成了与主题相契合的朴实而丰富的、奇观而真实的、抒情而克制的、自信而谦卑的视觉风格。

一、朴实而非单调:流转时空里的风景变化

和《与狼共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众多好莱坞动物电影相比,《狼图腾》总体的视觉风格是朴实明快自然的,而非华丽阴郁做作的,是一次自然主义拍摄手法的影像实践。影片逼真再现了“”时期草原地域的人与狼相爱相恨的故事。

作为一部动物/生态电影,影片的镜头语言朴素而真实。电影开篇,映入眼帘的便是城市知青下乡的车站送别场景,其下乡标语、夹道热情以及知青的穿着打扮、汽车的造型色彩无不是“”时代的真实再现与反映,短短几个镜头便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镜头随之切换到长城与蒙古草原,通过俯拍与远景镜头,向观众呈现了雄奇的长城与广袤的草原景象。草原作为故事的时空背景,本身也参与到叙事之中,而导演的意图之一便是运用多种手法将草原不经雕琢的自然美呈现出来。草原的绚丽多姿首先是通过绿、白、红、蓝等色彩来展示的,而绿地、白云、余晖与蓝天本身是草原所特有的常见场景,并没有特别的艺术拔高与唯美化。其次,通过推拉摇移等多种运动镜头、俯仰左右等多角度与远中近等多景别真实再现了草原的广袤与壮阔。作为影片的主角――草原狼,不管是形态还是神态都达到了逼真的效果,摆脱了以往国产影片如《战狼》中“狼”的虚假特效状态。狼之所以如此逼真,是因为导演用的大部分是真狼,而非特效做出来的。

如果说影片对自然的拍摄采用了求实的方法,那么对社会的拍摄也采用了求实的方法。知青陈阵、杨克由在城市中的白脸,经过强紫外线阳光的照射而变成了草原上的红脸;破败的小镇街道、流行的收音机、简单的镇卫生院以及各种标语、宣传画、红像章等,无不符合时代的样貌。除了道具带来的真实感外,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同样是朴实的,陈阵与杨克的善良、单纯和憨厚,符合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气质。总之,影片所呈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流露出朴实的视觉风格,犹如涓涓细雨,涤人心肠,让人陶醉、沉浸于美丽的草原风景之中。

影片的视觉风格虽然是朴实无华的,但绝不单调。片中各种景物的蒙太奇组接,使得影片在朴实中明亮,在简单中复杂,在局限中无限,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正是由于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同一景物在影片中呈现流动变化的状态,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意象。草原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通常是广阔无垠、碧草连天的,导演通过大远景、全角度的拍摄满足了观众的潜在预期,而流转的时空赋予草原的变化特征却超出了观众的观影预期。导演呈现的草原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草原,既有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草地,也有无边无际金黄的秋草,更有雪霜覆盖的草叶;而且草木既有远镜头的静止群貌,也有近镜头的摇动个态,风吹草动的情景呼之欲出。除草之外,云、天空、湖泊也是变化着的。湖泊在夏秋时节是清澈的,倒映着天光云影,在冬春之际则冰雪覆盖,与大地浑然一体。此外,在观众的常规印象中,草原如平原一样是一马平川的,但是影片中还多次将镜头投向山岭,即狼的藏身之地,这就与平地、湖泊组成了一幅凹凸有致的风景画,由平面变成了立体,丰富了视觉的层次感。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一样也处于对比与变化之中,从而使得影片具有视觉丰富性。在建筑上,主要包含汉人房屋与蒙古包。小镇街道、小镇卫生院以及天鹅湖兴建起来的房屋属于一种冷色调,给人破败与突兀感;移动的蒙古包则与草原水融。其中毕利格老人的蒙古包内老旧的东西多一些,视觉上呈现出古典的品质;陈阵与杨克的则比较简单,单调而缺乏乐趣;而唯一的女性角色嘎斯迈的蒙古包则色彩灿烂一些,家具具有20世纪70年代蒙古包内具有的时尚特征。[1]

二、奇观却近真实:类型化的作者表达

在图像时代,人们往往通过图像来收发信息,与外界进行联系。它表明了在文化形态变迁中,视觉文化日益强势,将逐渐替代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形成以图像为中心的新文化形态。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它本身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影像化(图像化)的过程。在周宪看来,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正在取代叙事电影,成为电影的主导形态。[2]而所谓奇观,则是通过极具观赏性、吸引力的影像,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奇观的大篇幅展示正是《狼图腾》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3D技术所营造的身临其境的幻觉本身是场面奇观的虚拟纵深。[3]3D影片《狼图腾》首先呈现的便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组成的场面奇观。由于影片的叙事空间便是内蒙古草原,所以影片从始至终为观众提供了一望无际且四季分明的草原风光,成群结队的马、羊,冻僵的黄羊与马匹以及狼等自然景观,还提供了“”标语、奖状、蒙古包以及知青与牧民的各种服装打扮等人文景观,共同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动作奇观是继场面奇观之后最多且最吸引人的,其动态与场面奇观的静态共同组成了影片的奇观展示。统计起来,大约有四场大的动作奇观。第一场:三次狼羊战,空间包括草原、羊圈等,时间为8分钟;第二场:白毛风遇狼战,空间为草原、蒙古包附近,时间为10分钟;第三场:掏狼崽,空间为狼洞,时间为6分钟;第四场:追狼与烧狼,空间为草原,时间为8分钟。《狼图腾》全片长度约为两小时,按照以上的统计,动作奇观便高达三十多分钟,占全片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以说,正是令人血脉偾张的动作奇观以及所引起的对狼性的思考与讨论,才引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如果去掉这些动作奇观,影片的观赏性与震撼性无疑将大打折扣。

桑塔格认为,观看意味着在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的事物中发现美的颖悟力。[4]电影的功能之一便是向观众展示奇妙与稀缺的东西,唯有这样才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赢得市场。张艺谋电影中的陕西、贾樟柯电影中的山西、《智取威虎山》中的林海雪原以及在世界范围享有盛名的西部片,都具有地域特色。内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曾建立过蒙古国以及统治过中国的元朝,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享誉世界的名人。这块土地对于非蒙古人而言,具有神秘的异域风情。蒙古包、蒙古音乐、蒙古语言,都在电影中有所展示,满足了观众对蒙古的探索欲望。

《狼图腾》虽然向观众展示了精彩纷呈的影像奇观并引发观看,但是它与《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商业电影相比,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视觉风格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震惊的感觉不会随着观影的结束而烟消云散。换言之,《智取威虎山》之类的奇观电影是浪漫化的、过分拔高的,与现实的距离较大,是一种想象式的影像表达。而《狼图腾》,其故事背景、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导演让・雅克・阿诺不愿将影片拍成视觉绚烂、画面精致迷幻的好莱坞电影,也不愿意拍成突出形式、色彩浪漫的张艺谋式电影,于是像前作《虎兄虎弟》《熊的故事》一样,选择了写实的拍摄方法,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不论是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蒙古族的民族服装、蒙古包、交通工具与饮食器具,还是故事的内容与形式、人物的造型与性格等,都具有生活的质感。在影片200多个镜头中,绝大多数采用了3D实景拍摄,仅仅包含3个特效镜头,这也是影片真实性的一个佐证。视觉奇观作为好莱坞大片的影像追求,是类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狼图腾》中的视觉奇观,与其说是类型片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追求,不如说是服务于内容和导演意图的类型化表达,是一次运用视觉奇观展示的作者意图。

三、抒情但又克制:远景镜头中的自然敬畏

《狼图腾》的另一大视觉风格,则是通过大量的远景与精致的画面布局,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其镜头语言极具抒情性,但又是极其克制的,既讴歌了自然的美丽与强大,也肯定了人的自信与善良,同时也批评了人的自负与无知。而这一视觉风格又是容易忽视的,只有与影片的主题相结合才可以体会到导演的深刻用意。

影片开始便是青年知青乘车下乡的热闹场景,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车身是红色的,城墙是红色的,舞动的长巾是红色的,而红色象征着革命与激情,是一种自信、乐观情绪的再现。而这种自信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其中,知青的自信是年轻人所特有的,需要时间的磨砺;而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人的自信,则是成熟与智慧的象征,其自信是建立在对腾格里的信仰与生活经验之上的。白毛风大战以及其他与狼的种种斗争,都反映出了导演对人的勇敢的肯定。除了对人自信的肯定外,影片白、绿、蓝、红等明亮的色调以及无处不在的光影也散发着自信的情绪。但是抒情中有克制,自信中有谦卑,抗争中有和谐,通过远景拍摄与特殊的画面布局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影片开始便运用了俯拍、大远景与大全景拍摄,连绵青山中的长城首先映入眼帘,继而是大远景中行驶在草原上的汽车,俯拍下广袤的草原。除了蒙古包以内以及少许场景运用了近镜头外,基本上草原的场景都是通过大全景与远景来呈现的,而大全景与远景一方面强调了草原的广袤无边与美丽绚烂,另一方面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感受到人类相对于自然的渺小。

影片中的画面布局也是意味深长的,既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又具有隐喻功能。绝大部分静止镜头中的人,处于画面的左右下角,很少处于画面的中间位置;动态镜头中的人则是从画面的左下角水平移向右下角,或者相反,很少在中间位置进行固定运动。影片中仅有的几次人处于画面中间位置,则预示着人的危险:一次为陈阵抄近路返回时遭遇狼群的袭击,处于中间位置的陈阵被狼群包围,时刻有生命危险;另一次为白毛风大战中,巴图等牧民处于中间状态,最终因为狼群的袭击与报复而命丧黄泉。此种画面布局隐喻着人类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不是自然的中心,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其中,影片中的两次葬礼也显示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谦卑之心。毕利格与巴图父子的尸体安放在山岭的斜坡上,正如毕利格所说:“一辈子吃肉太多,杀了很多生灵,死了把我们的肉还给草原。”这种死亡仪式以及画面布局正是反映了创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态度。

综上,中法合拍的《狼图腾》虽然遭到故事情结简单与人物塑造薄弱的批评,但是出色的视听语言弥补了叙事的缺陷,使其成为一部视听语言标本范式电影。其中,知青下乡并养狼的时代故事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以及导演让・雅克・阿诺一贯的影像风格,共同决定了《狼图腾》的视觉风格是朴实而丰富的、奇观而真实的、抒情而克制的。正是这种和谐、一体化的视觉风格,才决定了影片的最终质量并赢取了观众的认可与市场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全荣哲.电影《狼图腾》的美术创作[J].电影艺术,2015(02).

[2]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

蒙古草原狼范文4

今年夏天,我怀着满怀的热情,拿起了这本,被誉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狼图腾。经过一星期的细细阅读,我轻轻合上书本,心中感慨万分。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时期,知识青年陈阵与他的同学们在额仑草原上与狼的点点滴滴。由于陈阵对狼的过于沉迷,他出于好奇心,养了一只小狼,本想通过这只小狼来了解蒙古狼的生活习性。没有料到的是,小狼长大的过程中为他带来了许多麻烦,最终由于狼性的不羁,小狼在经历多年的身心束缚后去世,徒留下一面旗子孤独的飘扬在茫茫草丛上,而陈阵也领悟到了,何为狼图腾——一种不羁,坚毅的灵魂。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狼打仗的兵法,他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在狼与人的争斗中,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被人发现的狼往往跑向与郎相反的方向。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他们为了冲跨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扯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斗争中,狼也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毫不畏惧。而且他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群起而上,勇不可挡。

蒙古草原狼范文5

摘要 本文在对生态文学的内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姜戎的《狼图腾》这部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文学元素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狼图腾》并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在作品中,它揭示了造成草原生态危机的原因和社会根源;阐释了生态整体利益观的思想;多方面诠释了在整体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狼图腾 生态文学 元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姜戎的《狼图腾》是一本描写内蒙古草原狼、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狼在生物链中地位的阐释,对草原生态变迁的真实展现,从生态学的角度上对人类的利欲熏心和目光短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批判。如果我们摆正这一主题的应有高度,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切入,不仅可发掘出作品蕴含的生态思想,还有助于正确估价作品对华夏民族国民性的探讨。所以,我将结合生态文学的内涵和特点,来探讨一下贯穿于《狼图腾》中的生态文学元素。

一 《狼图腾》并不是纯粹的生态文学作品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虽然生态主义元素贯穿于《狼图腾》整个作品当中,但其并不是完全以生态思想为根本和主旨的生态文学作品。

1 生态主题并不是《狼图腾》唯一甚至最重要的主题

《狼图腾》其实拥有两个主题:弘扬生态保护和张扬中华民族的狼图腾精神。并且后者作者看得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分主题。作者认为,草原生态正因英勇顽强进取的狼才得以维持,人类社会也正是依赖这种狼的精神才能繁荣昌盛。姑且不论作者的民族精神的相关阐发是否完全正确,但无疑《狼图腾》更多的是一部借狼和草原生态来阐发作者的民族精神理念的小说,而不是像徐刚所著的《伐木者,醒来!》等纯粹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文学作品。

2 《狼图腾》创作中的生态思想处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作者姜戎很可能不是一位有意识的生态文学作家,但是他有在内蒙古草原11年积累的实践生态知识,和从很早就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书本生态知识,及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中了解到的生态知识,这些使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生态观念,与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非人类中心主义等观念不谋而合,从而使《狼图腾》弥漫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但也正因为姜戎并不是一位真正的生态文学家,他不可能像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卡森一样写出兼具高度生态意识和优美文笔的《在海风下》、《寂静的春天》这样的作品。

二 《狼图腾》中蕴涵的生态文学特点

不论“狼图腾”的人文理念是否会被认可和接受,但是贯穿其中的生态思想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生态文学的层面上,《狼图腾》可以说是一部力作。但又如前面提到的,该书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态文学,所以其中蕴涵的生态文学元素还需要我们结合生态文学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探讨。

1 《狼图腾》揭示了造成草原生态危机的原因和社会根源

狼的消失可以说是表现了草原的生态危机,并且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一种原因,但并不是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本原因。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人类对于物质生活盲目追求的欲望。而且尤为可怕的是,这样的欲望在书中几乎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着。书中第一号反生态人物是蒙古人包顺贵,他心中只有升官发财:给狼尸拍照片好回去向上级邀功请赏;把美丽的野芍药挖走献给首长;打完狼后把乡亲都迁来农耕;打下天鹅来煮鹅汤。其次是以老王头为代表的汉族民工,挖出了狼的过冬粮――冻黄羊,逼狼袭击马群,射杀天鹅,把旱獭赶尽杀绝。再次是牧民内部也产生了分化,有禁不住物质诱惑的一些人,如道尔基家“不信喇嘛,不敬狼,什么毒招都敢使,杀那些老狼瘸狼也真下得了手。”知青中也不乏打狼的人,还有买下天鹅蛋作为将来的贿赂资本进城上大学的知青小彭等人。尤为悲哀的是,忠诚保护草原的毕利格老人的后代也免不了为了自己的“幸福”毁坏草场,他们只关心盖楼房、买小车,过上不适合草原的定居生活。作者明显批判了包顺贵、老王头等人的个人欲望,但对于毕利格老人后代们的物质欲望,却似乎只有为草原叹息。他找不到说服自己和说服牧民的理由:牧民们追求他们向往中的“幸福生活”有错吗?但美丽的草原这样毁掉就对吗?所以,我们如果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就会成为矛盾。

2 《狼图腾》阐释了生态整体利益观的思想

《狼图腾》中最重要的一个生态观念就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大命”和“小命”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旨在强调把“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和终极目的”。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反对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它不反对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生态整体主义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必须是有限度的,必须在生态系统能自动恢复的范围之内,强调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在《狼图腾》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毕利格老人所说,“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把草原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草原完了,牛羊马,狼和人的小命都得完,连长城和北京城也保不住啊”这是典型的整体生态主义观念。生态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并且环环相扣,互相依赖。《狼图腾》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道理:狼伤害牧民牲畜,但也正是这些狼,用鲜血保卫了草原的世代常青。狼吃掉黄羊、旱獭、老鼠、兔子这些吃草的动物,使它们的数量不会激增,不会过度毁坏草原;狼也与人为敌,限制了人的数量和牲畜的数量增加,也是保护了草原。狼还在与人和马斗争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出色的蒙古马,也养成了蒙古人强大的战斗力。而一旦人类对狼过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问题便接踵而来:兔子老鼠多了,草被啃光了,蚊子多了,牛羊没草可吃了,马丧失战斗力了,狗也成了宠物;渐渐兔子也没有了,草场退化了,最终会变成沙漠。《狼图腾》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忽视生态整体联系的悲剧故事,是一个水草丰美、物种繁多的千年草原在人的摧残下,十几年内就变为退化草场,三十年内成为沙化地的故事。这令人震惊的生态灾难经由文学化的描述,直指人心,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关于人与自然以及所有生命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与启迪。

3 《狼图腾》多方面诠释了在整体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狼图腾》中对一切以人类为主体,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且蕴涵着敬畏一切生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总体而言,敬畏生命的观念是否认人对世界和其他物种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和感受。

《狼图腾》有着朴素的敬畏生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这体现在它对世间每个生命都有着理解和同情,不但对草原的实际主人――狼,怀有深深的敬意,对于旱獭、野兔、甚至草,也抱有真诚的尊敬。小说主人公陈阵在与小狼的接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草原这个大系统中,人与其他万物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不仅不应该狂妄的地自诩为自然的主人和中心,而且还应当向自然万物学习。《狼图腾》赞美了狼的机智、英勇、集体观念、富牺牲精神;讴歌狗的勇猛、忠诚,马的善良、威猛。每一种动物,甚至每一个动物个体都极具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狼,那条全书主人公的“小狼”自不必说,还有那条英勇的白狼王、被陈阵掏了崽的那条母狼、自杀也不给人留皮的两条老狼、跑到累死也端立着的大狼等等。作者的目光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视的,像看待伙伴一样看待这些生灵。

4 《狼图腾》探索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后,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同时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随之膨胀的享受欲望。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种种忧患,《狼图腾》也表达了这样的忧虑。

当兵团干部驾着吉普车来追杀草原狼时,凶猛的狼一下子变得任人宰割;当人开始使用更“高级”的无色无味的毒药时,再精明的狼也难逃陷阱。《狼图腾》试图说明这样的道理,当科学的发展超过了其他物种的适应性时,人已经转变到了强势地位,就应该保护处于弱势的其他物种,不使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手段去破坏生态,而是应该利用其去保护自然环境。否则,科学手段的应用必然会打破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

三 结语

《狼图腾》作为一部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它以传奇而真实的动人心魄的小说形式,有力地传播了生态思想,使其的社会价值更加显著。所以,不论对“狼图腾”精神是如何的探讨批判,但这其中蕴涵的生态整体价值思想和“大命”“小命”的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蒙古草原狼范文6

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

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

草原就象绿色的海,毡包就象白莲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词如诗如画,曲调优美动听,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烘托出草原的宽广与辽阔。很多年青的朋友,都是通过这首歌,了解到草原的浩瀚,蒙古民族的豪放,草原女儿的美丽,进而喜欢上了草原,喜欢上了我的家乡。于是在工作之余,来草原娱乐休闲,以放松疲惫的身躯,舒缓紧张的神经,享受回归自然的喜悦。

内蒙古草原幅员辽阔,约占全国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然而有谁能想到,歌中描绘的彩蝶纷飞、碧水蓝天、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的人间美景,在今天的内蒙古草原上,已经非常罕见。

我的家乡,国营老母山农场,位于兴安盟境内,科尔沁草原的腹地。早年,人们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形容这里的富庶,以及大自然的慷慨。五十年代建场时,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派北国风光,好一个人间天堂。然而在今日,曾经烂漫的山杏花不见了,丰富的药材资源没有了,甚至生命顽强的鼹鼠(当地人称瞎豆鼠,以草根为食)都没了踪影。人们曾引以为豪的内蒙古草原风光,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荒漠化、沙漠化挑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母山草原上发生了严重的鼠害。视野之内,漫山遍野、密密麻麻,布满了鼹鼠挖的土堆。尽管场里采取了奖励措施,组织了专业的灭鼠队伍,并不能减缓鼠害的蔓延。然而三十年过去,鼹鼠堆神奇地消失了,让人不明就理,心生感叹!是什么原因,让草原鼠害肆虐?又是什么原因,让鼹鼠绝迹了呢?

千百年来,草原上人烟稀少,有效地维护着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草原上的老鼠,和所有地方一样,拥有为数众多的天敌,控制着老鼠的数量。就是说,自然系统的食物链上,老鼠是最下面的一环。只要食肉动物保持足够的种群和数量,老鼠就不可能毫无限制地疯长。

是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原来经常出没的狼群,由于对人类的威胁,对家畜的伤害,遭到了疯狂的捕杀;体态秀美、行踪诡异的狐狸,由于皮毛珍贵,命运更加悲惨;就是无处不在的蛇类,也因为不受喜欢,而遭到滥捕滥杀。正因为天敌的迅速减少,导致了老鼠的快速繁衍,对草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年十万官兵下北大荒,拉开了屯垦戊边,开发荒原的序幕。在隆隆的马达声中,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出现在亘古荒原。那时的老母山,就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微风吹过,碧波儿荡漾,草原如海,绿浪无边。秋天到来,满世界一片金黄,谷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大豆笑开了角,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随着农业开发的深入,人们开始向甸子进军。甸子,就是现在所说的湿地。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草甸子一望无际,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少有人类活动,是人们眼中亟需开发的良田。但由于甸子地势低洼,长满了獭兔墩,还有东倒西歪的河柳,遍布沼泽泥潭,根本无法耕作,进行农业生产。于是,场里组织人力,开挖排水渠,一条,两条,三条,……一年,两年,三年,……等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真的把甸子开垦起来,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可谁能想到,湿地就是地球的肺啊!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湿地保护的草原,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周边气候变化等原因,呈逐年退化的趋势。而八十年代开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草原面积锐减,牲畜存栏数剧增,让草原不堪重负。

在正常年景下,牧场上的草,基本上被啃光吃净。特别是喜吃草根的羊,它们不仅吃嫩枝绿叶,还刨土挖根,不但让草难以繁衍,还让它们断子绝孙。是过度放牧和鼠害肆虐的双重作用,加速了草原的退化,最终走向了荒漠。

如今的老母山草原,可以有蓝天白云,但没有绿草如茵。夏天,有雨水的滋润,有植被的保护,绿色的庄稼一眼望不到边。可到了春天,当冰雪消融,地表裸露,肆虐的狂风吹起满天的风沙,让人苦不堪言。就是生命力极强的鼹鼠,由于没有草根可啃,在数量上急剧减少,最后走向了灭绝。

想想看吧,连老鼠都被饿死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还会适合人类居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无语。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充其量只是草原荒漠化的样板,而整个科尔沁草原,正在走向沙漠化的边缘。

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草原,正在面临荒漠化、沙漠化的挑战。草原退化占总面积40%以上,形成3条沙带,面积88万公顷,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潜在沙化区域。呼伦贝尔草原还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建设速度每年为0。2%。有关专家指出,长此以往,有着“世界最优质草原”美誉的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

今天内蒙古的草原,因为过度放养、过度开发、截水发电等原因,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造成草越长越少,形成了更多的沙漠,造成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草原是我国北方第一道生态防线。草长莺飞时,它的生态功效似乎无人感知,然而草去沙来,带来的生态问题却频繁呈现在人们眼前──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连年肆虐的沙尘暴,更让国人感受到草原沙化的切肤之痛。

如今的内蒙古经济,正在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GDP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殊不知这样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今天的内蒙古,已经取代山西省,成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我非常担心,当四五十年过去,所有的煤炭、石油采光、抽尽时,谁有这个能力,还内蒙古一片碧水蓝天、生态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