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优美的词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93―01

备课备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时,资料上的解释是:“这正是一年当中春景最好的时刻,远胜过满城烟柳的晚春皇城景色。”读到这儿,心里感到有点疑惑。查课本,课下注释基本一致。按资料分析和课下注释讲完课,心里疑惑并未释然,再查资料,心中疑惑似乎得到某些印证。

“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句,关键词语有两个,“绝胜”、“烟柳”。对于“绝胜”的解释,“远远胜过”、“最美的、独一无二的景色”两者都有。对于“烟柳”,有两种解释,一是初春刚展叶露芽的柳树,远望若有若无,如烟似雾,是为“烟柳”;二是烟雾笼罩中的柳树,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结合古诗文理解“符合逻辑、古已有之”的原则来分析,“绝胜”在唐宋诗文中作为两个单音词理解为“最美景色”的用法似乎更多。“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都做美景理解。而“远远胜过”这个意思,唐宋以前古文中鲜有发现,即使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也不多见。所以,我认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句,理解为“这正是一年当中春景最美的时刻(地),最美最美的烟柳随风摇曳在整个长安城”似乎更好,理由如下:

其一,这样更符合古诗文理解“符合逻辑、古已有之”的原则。“绝胜”一词用法,两个意思似乎都能讲得通顺,也就是符合逻辑,但作为“最美景色”讲,在古诗文尤其是唐宋古诗文中更为常见,尤其是逻辑上毫无牵强。而作为“远远胜过”理解,不管如何理解“烟柳”的含义,其实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晚春就没有了“烟柳”,至少“烟柳”不能成为晚春代表性的景物,所以这样理解,逻辑上多少有不足之处。

其二,这样理解写景意象更集中,更优美。一首七言绝句,集中描写早春长安城景色,新奇、新鲜。按“最美景色”理解,全诗从头到尾,内容集中,浑然一体,画面感很强:一场蒙蒙春雨过后,长安城街道上湿漉漉的,空气湿润,有春天的气息,皇城内外,远远望去,隐隐约约浅黄淡绿,仔细观察,刚出土的小草几乎就看不见,这正是长安城一年当中景色最美的时候,刚长出新芽的柳枝在雨后的微风中摇曳。这是多么清新优美的景色!而按课本注释理解,在写初春长安城景色的同时,突然以同一地点晚春景色作对比,一方面显得头绪过多,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同时整个诗歌意象表现得支离破碎,第四句诗的意境就没法在同一画面中来呈现。在写美景的同时又以相对“不美”的景色作对比,不管在写法上还是内容上,几乎就是画蛇添足了。

其三,这样理解更符合绝句“起、承、转、合”的写作规律。近体诗创作,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特别讲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起、承、转、合”创作思路和规律。相比于律诗,绝句篇幅更短,内容要求就更要精练集中,浑然一体。第四句诗作为本诗“合”的部分,作为“独一无二的最美烟柳飘摇在整个长安城”理解,当然“合”得更好,而“远远胜过”的理解不仅不能称之为“合”,而且显得有点“散”了。

其四,这样的理解显得诗歌语言更简洁精练,更有诗意。把“绝”作为“最美的”、“独一无二的”理解,把“胜”作为“胜景、美景”理解,这样的语言是写景的语言,精练优美,而“远远胜过”这是一种叙述、判断,甚至带有议论性的的语言,不符合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形象感、抒情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唐代近体诗歌中,很少有这种叙述性、议论性的语言表述。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2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3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zhuànɡ lì jiào shī qīn qiè sī niàn fēnɡ yè

qīng wā bō lànɡ biǎo shì huān qìnɡ hú li 二、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划‘——’。(10分)1、放学后,我还(hái huán)要到图书馆还(hái huán)书。2、大海奏起欢乐( yuè lè)的乐(yuè lè)曲。 3、漂(piāo piào)亮的小纸船随水漂(piāo piào)走了。4、有水把茶泡(pào bǎo),有饭能吃饱(pào bǎo)。5、我们大家都(dū dōu)爬上了天都(dū dōu)峰。三、我会选合适的字组词。(8分)饱 泡 作 做 再 在 颗 棵 吃( ) 工( ) 现( ) 一( )树 ( )茶 ( )事 ( )见 一( )牙四、我能把词语写完整。(10分) 叠翠流( ) 奇形怪( ) 绿树成( ) ( )苗助长 徒劳无( ) 坐( )观天 一本正( )六( )无主 景色( )人 取长( )短 五、想一想,填一填。(8分)一(   )镜子 一()彩虹 一()椅子 快乐的(  ) 仔细地( ) 可爱的() 美美地( )浓浓的() 六、请你来找反义词和写反义词。 (12分) 干燥 虚伪 死 ——( ) 好 ——( ) 冷淡 破旧 哭 ——( ) 黑 ——( ) 诚实 热情 丑 ——( ) 慢 ——( ) 崭新 潮湿 旧 ——( ) 甜 ——( )七、 用表示颜色的词填空。(6分) A、秋天到了,(碧蓝的)的天空一望无边,一群大雁正往南飞,庄稼地里,( )的棉花开口笑了,( )的稻子笑弯了腰,( )的高粱挺直了腰,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B、( )灯停,( )灯行,( )灯等一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八、我会仿写句子。(6分)1、例: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欢快地 。2、例: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 像 。3、例: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改为: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水把庄稼淹没了。改为: 被 。九、把下列各组词语排列成句子写下来,并加上标点。(10分)1娃娃 普及 抓起 从 电脑 的 要 2、不约而同地 公园 我 来到 小东 和 门口 3、各种各样 大海里 鱼 有 的 4、精彩 的 今天 足球赛 极了 5、许多 有 北京 公园 风景优美的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1、( )是我国的首都。2、( )是祖国妈妈的生日。3、远上寒山石径斜,( )。 4、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 )。5、让( )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 )6、( ),正是橙黄橘绿时。7、三横王,草头( ),弓长张,立早( )。8、各民族,齐奋发,( ),兴中华。十一、排列下面错乱的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0分)( )小新一边看,一边高兴地说:“这些荷花真美呀!”( )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开了。( )妈妈带小新到池塘里去看荷花。( )回到家后,小新把美丽的荷花画下来。( )他们看见荷花有粉红的,有雪白的,非常美丽。十二、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10分)夏夜多美 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树木也睡了。 水池里,睡莲花闭上了美丽的眼睛。绿绿的大叶子上,停着一只蜻蜓,像一架小飞机停在机场上。池边的草丛里,青蛙呱呱地唱歌,金铃子在摇铃。 天上,月亮婆婆笑弯了眉,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风儿轻轻地吹着。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空中飞呀,一闪一闪,一闪一闪…… 夏天的夜晚多美啊!1、 短文中写了( )、 ( )、 ( )这三个地方。2、 短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动物:_____________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3、 天上的景色怎么样?用“______”在文中画出。十三、看图写话。 (10分) 看一看图上画的是谁?他看见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呢?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

二年级语文中期试题答案一、 壮丽、教师、亲切、思念、枫叶、青蛙、波浪、表示、欢庆、狐狸二、1、hái huán 2、lè yuè 3、piào piāo 4、pào bǎo 5、dōu dū 三、饱、作、在、棵、泡、做、再、颗四、金、状、阴、拔、功、井、经、神、宜、短五、六:略七、雪白、金黄、红红、红、绿、黄八、略九、1、电脑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我和小东不约而同地来到公园门口。3、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4、今天的足球赛精彩极了!5、北京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十、北京、十月一日、白云生处有人家、唱歌、花香、又香又甜、一年好景君须记、黄、章、争朝夕。十一、4、1、2、5、3。 十二、1、水池、池边的草丛、天上。 2、动物:蜻蜓、青蛙、萤火虫。植物:花儿(睡莲花)、小草、树木。3、月亮婆婆笑弯了眉,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4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夏感》可使学生在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名文之后继续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掌握阅读景物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①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所感内容;(2)理清行文层次,分析文章在布局构思上的特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②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层次井然的写法;(2)品味文章富有活力的语言,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

教学重点:①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学习层次井然的写法;②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1.猜读题目,激情激思

出示投影:《夏感》即夏天的感觉,你对夏天的感觉是 、 、 ,你认为作者会写到夏天的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进入夏天的情境中,猜读题目,预期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层面的问题,与作者的写作思想形成碰撞。

2.学案导读,自主学习

①走近作者: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著作:《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 《人杰鬼雄》入选中学教材的作品:《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

② 积累词语:(略)

感知文意:(用原文填空)(略)

设计意图:在学案的引导下,了解作者、积累词语、感知内容。作者简介和字词积累都是可以通过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作为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的。感知课文内容则采用填空提示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课文的初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美读课文,体味感情

①出示投影:请同学们说一说读这篇文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语速、语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表达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的感情。

(2)用赞美的语气、稍快的语速、逐渐升调的语调来读文章。

②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美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描写夏天的蓬勃向上的气势,生命交替的“旺”盛。体会出作者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的质朴情感。之后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沉浸在热烈向上的美的意境中。

4.合作交流,美点寻踪

出示投影:示例:文章所抒发的情感是美的,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炎炎夏日独特的美,它让我们看到了抒写夏日动人一笔的劳动者的美。它让我们富有激情的咏诵,咏诵这蓬勃向上,生命交替的季节。

示例:文章的语言是美的,你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味。”“火红”“金黄”写夏的颜色;“烘烤”“翻腾”“扑打”“涌”“浮动”“飘过”“吹送”写夏的动作;“麦子的香味”写夏的气味,这些共同表现了夏天的热烈。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多角度写夏天的热烈。

美点寻踪:

文章的结构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所描绘的景物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语言是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上个环节中学生已体会了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这里对文章情感美的概括,既是对上个环节的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结构、内容的美。例子的出示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按照例子去寻找文章的美就变得容易了。而且进入题目很简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可以简单阐述也可以深入挖掘。看似简单但学生需要在反复阅读中发现美点,在合作交流中明晰思想,在课堂发言中完善观点。

5.寻根究底,探究方法

出示投影:本文将夏天的景色描写的那样美好,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景物呢?(请回到文章中寻找优美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发言后明确:细致观察——抓住特征______________借助修辞——锤炼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会找到修辞句、细致的描写句进行分析研究,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所以教师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工明确。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5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日月潭》的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但学生很少去过台湾,从课本的插图和单纯从文字中无法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然后指导学生思考: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朗读课文,体验情感,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如运用多媒体画面体现“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倒映”等词语所表现的意思。既很容易的理解了词语,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真实再现画面,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丰富的想象或联想,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强化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体会美妙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再现语文教学情景,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教学信息和知识。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把事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呈现出清幽的月夜,静静的海面上,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亮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微波粼粼;海浪轻拍岸礁,同时耳边响起悠扬的琴声……教师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看到细浪阵阵,月色朦胧,学生在这一幕幕优美的画面中同时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学的旋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其美妙的意境,陶醉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景色优美的词语范文6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