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则徐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1

试举数例: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云南乡试正考官,途经贵州时,有《即目》诗云: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此诗写雨后山景相当出色。贵州多山,首以“万笏”比喻高耸的群山。次写山路,远看如刀削,而近看尚平坦,恰是山行的真实体验。“不知”二句,写身与天接,云自下生,衬托出诗人置身之高。“飞瀑”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很多人可能都熟知唐人王维的名句:“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但是,本诗所写,一点也不比王维逊色。上联写雨中飞瀑的壮观,下联写一峰先晴的美景。一个“拖”字,一个“放”字,都很传神,很生动。末二句从杜甫《望岳》诗“西岳峻峭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孙”脱化而来,虽有欠新颖,但纵观全诗,仍不失为写景佳作。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与邓廷桢、关天培同驻虎门,筹备海防。时当中秋,邓廷桢邀请林、关在沙角炮台赏月。林则徐有七古体诗纪事。诗人以轻快、流畅的节奏叙述舟行迅速,水师威武之后,转笔写到高台行酒,海上月生。诗云:

莫疑秋暑酷于夏,晚凉会有风飕飕。

少焉云敛金波流,夜潮汹涌抛珠碜。

涵空一白十万顷,净洗素练悬沧州。

三山倒影入海底,玉宇隐现开琼楼。

乘槎我欲凌女牛,举杯邀月与月酬。

前人写月的作品多矣,大多以皎洁、幽静取胜;本诗写月在海上跳动,画面阔大,气魄雄伟,另是一番景象。接着,林则徐写与邓、关二人共登山颠:

试陟峰颠看霄汉,银河泻露洗我头。

森森寒芒动星斗,光射龙穴龙为愁。

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林则徐写本诗时,正处于同英国鸦片贩子决战前夕,诗中流露出对胜利的充分信心。诗人望,能就此扫荡烟雾,使神州长留清气。“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只要鸦片贩子们“伏罪”,林则徐就准备与之和平相处。林则徐不了解的是,清王朝其时已经如日之将夕,灯之将枯,无威可宣了。

在现存林则徐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赴戍登程口古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本诗末二句原有自注,大意是:宋朝的真宗皇帝听说隐者杨朴诗写得好,召见时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答道: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皇帝大笑,放杨朴还山。后来坡被皇帝下令逮捕入狱,妻子送出门时,哭了。坡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吗?”苏妻不禁失笑,坡于是出门上路。

1841年6月,清政府以“办理殊未妥善”为名革去林则徐官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途中适逢黄河闹灾,又奉命到河南治河;河工告竣,清政府仍命林则徐往伊犁“赎罪”。1842年8月11日,林在西安与妻子、家人告别时,想起了坎坷的禁烟经历,也想起了北宋杨朴和坡的故事,因作此诗抒怀。

当时,林则徐虽然心情郁闷、痛苦,充满牢骚,但仍然故作宽慰之词,流露出诗人性格中豁达、幽默的一面。中国古代提倡写诗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风格。不过,使这首诗传诵不衰的并不在此,而是其“苟利”两句。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因从事改革受到国人诽谤,子产不以为意,曾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的这两句诗从子产的话脱化而来,但不仅脱化得自然、巧妙,而且有创造,有发展,是活用历史故事和古人语言的成功例子。它集中表现了林则徐尽心为公,不计个人利害的崇高品质。这种品质,同时又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道德理念。它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献身,林则徐的这首诗也将会流传千古,成为不巧名篇。

去新疆途中,林则徐在兰州逗留了几天,受到甘肃布政使程玉樵的殷勤招待。9月8日,程在衙署后园――若已有园设宴款待林则徐,并作诗相赠,林则徐作诗奉和。诗云: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近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麾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欢宴中,程玉樵对林在广东的功绩大为推崇,林则徐则表示惭愧。当时,已经签订,故诗中有“闻道狼贪今渐戢”之语,但林则徐认为,外敌“蚕食”之心有增无减,必须严防,显示出高度的清醒。“白头”、“赤手”二句,寄意远大,感慨良深,表现出林则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又无可如何的悲凉。诗是要讲比、兴的,不能太直太露,诗中的“岭海云”之喻,既形象,又贴切,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天地。

出塞之后,林则徐的悲凉之感愈深,其《塞外杂咏》之一云:

砂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炙争。

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劳薪,比喻车轮;顽铁,比喻车轴。本诗写在砂砾中行车,车箱中的人颠簸不已,如同箕中之粟一般。它虽系写实,而对当权者的不满以及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牢骚尽在不言之中。

林则徐的塞外之行是不幸的,能给他安慰的只有瑰丽的风光。其《塞外杂咏》又云: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诗中,林则徐将天山拟人化,在想象中与山灵对话,感叹于彼此的“白发”都难以消溶。但是,一个“笑”字,却在苍凉的气氛中输入了欢愉气息,使人于苦涩中得到诙谐的熨贴。

邓廷桢是林则徐禁烟的战友,同被遣戍伊犁。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廷先行释放邓廷桢回籍,林则徐喜而赠诗道: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著喜公归。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2

一日,林则徐考察完塔勒纳沁(沁城)屯垦水利后,在回哈密的路上。突遇百余百姓拦路喊冤,状告哈密回王府的种种劣行。

第六世回王博锡尔是位比较有远见的回王。在位期间,他在发展和鼓励生产上卓有成效,除协助清廷在哈密开渠屯田外,他个人捐资办渠工,兴修水渠,招揽人户,开垦荒地。这一阶段哈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都增加了,牲畜也多了,地方人户富庶,王府的金库、粮库也十分充盈。但在处理清军以前屯田开垦的许多农田(除了一部分转给了复员军人的民屯耕地外,大部成了熟荒),王府强占为己有,甚至产生驱赶民屯、强制收租的行为。另外哈密郊区一带外来人口使用的义坟地,也被王府打墙圈了起来,埋人要交地皮费;连一般情况下拉用一车土也要交十文铜钱,这些使得部分百姓怨声载道。

林则徐回到哈密后恩威并施,明确“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无论南北各路,寸土皆属天朝”,使博锡尔有了很大的触动,有了悔改之意。博锡尔为此时特意设宴,林则徐欣然前往。席间,有道菜是回王特意令厨子为林则徐做的红烧鲤鱼。王府厨子深感责任重大,但又感到没有把握,当晚摸黑到清臣官府,找到汉人厨子如此一番地哀告求助。汉厨这样那样,那样这样地交代一番,这件事自然传到林则徐的耳中。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3

要说特产,当然少不了我们潮汕的“芋味三绝”。

“芋味三绝”之芋酥,是潮汕小吃之一。头绝是炸羊酥。它选用上等山芋,刨去芋皮,切成薄小片,晾干后放入油锅中炸酥,捞起后过滤去油渍,投入滚烫的白糖中。捞起冷却,再均匀地撒上炒熟的白芝麻和切碎的芫荽便成。

芋泥是另一绝。芋泥在筵席中往往是作为最后一道菜上桌的,取其头甜尾甜的意思。芋泥的制作方法:“将芋头蒸熟后,碾细成泥,加上豆沙、白糖、炒熟的芝麻粒与白肉丁、煮熟的莲子、少量的橙汁或切碎的柑饼,再蒸一蒸便成了热乎乎而不冒烟,粘滑而不挂碗,清香甜美、油而不腻的潮汕小食。关于芋泥,人们总喜欢讲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当年林则徐受道光皇帝的委派,入粤禁烟。英、德、美、俄等驻广州领事,设宴请吃冰淇淋,林则徐见这“洋玩艺”直冒热气,不敢贸然入口。老外们见其小心翼翼的样子,便十分不礼貌地笑了起来。林则徐不动声色。次日,林则徐按外交礼仪,设宴回敬。几道凉菜过后,便上芋泥,一位领事以为又是凉菜,便用汤匙舀了满满的一勺往口里送,结果烫得哇哇直叫。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4

7月1日是20周年,2017年是爆发177周年。

这个名字,似乎中英两帝国是为鸦片大打出手,单凭这个名字就把大英帝国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起底就是个毒贩,装什么贵族?可是,真的是为了鸦片吗?

禁烟之争是大背景,但并不能说鸦片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因为禁不禁烟是各国的,是中国政府与在华经商的各商人的纠纷。

禁烟,不仅在中国有呼声,在英国本国也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压力,鸦片贩子虽然赚钱但在本国内形象也很臭。当然当时各国还没有普遍明文禁止鸦片,禁毒达成全球共识是很晚的事,大家知道,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在故事里还时不时抽两口鸦片提提神。但无论中英,道德上对吸食鸦片是谴责的,政策是不鼓励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打响第一枪的英国代表义律,本人就是一个坚决的禁烟主义者,坚定地反对鸦片贸易。当后来林则徐下令收缴鸦片时,各国商人都顽抗不交,义律未经请示伦敦就命令英国商人交出所有存货20283箱鸦片,并代表英皇承诺赔偿英商的损失。义律的这个举动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伏笔,因为原来是中国政府与英国商人之间的矛盾,义律答应补偿后就征收为英国政府的财产,变成了销毁英国政府财产,这样就演化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

当然,收缴鸦片、还不是的导火索。因为英商交出违规鸦片之后,禁烟令已经落实,紧张局势缓和。这从林则徐当时的奏折和书信中都能看出来,他认为鸦片贸易问题已经解决,禁烟使命已经完成,对抗的局面已经缓和,而战争“边衅”他认为绝无可能……

这时候是什么偶然事件插入,导致两国命运开始不可测的逆转呢?是此时突发的一桩刑事案件。战争的起因是林维喜案。

因为禁烟,大量英国商人侨民从广州城涌出,迁到了澳门、香港一带。大量人口涌入,英国侨民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1839年7月7日,醉酒的英国水手在尖沙咀村与村民发生群体殴斗,村民林维喜在打斗中伤重身亡。林则徐要求按大清律将水手中一人偿命;义律同意赔偿死者家属,惩办所有参与此事的水手,但拒绝以其中一人杀头顶罪。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5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

二、诗词导入,学科渗入。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三、故事导入,缓解压力。故事可以缓解压力,使学生提高和集中进修注重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一则融常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短小精壮的故事,经常是点燃学生进修乐趣的火种,也是增进师生情意,启迪学生聪明心灵的兴奋剂。如在进修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再如讲拿破仑帝国时,可以讲“雾月”“滑铁卢战争”,一会儿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由此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林则徐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某个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会使物理课堂尽显华章异彩,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激情,享受到物理学习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我认为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引言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引言,有的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考试考不到,讲不讲无所谓,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教学上。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认同。“万事开头难”。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他们是带着好奇和疑惑来学习物理的。好奇是因为新颖,疑惑是不知其深浅,怕学不好。这时教师就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此关键时刻,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上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引言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习的殿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引言就是奇妙的物理现象。本节内容安排两个活动,其中活动一安排了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无需花费精力去讲解实验中包含的原理。例如,关于蜡烛燃烧的演示实验,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验,实验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究竟是哪支蜡烛先熄灭;实验时,改变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的高低会影响实验的最后结果。当学生看到实际的实验现象跟猜测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时,在感到惊讶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再比如,对于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先让学生猜测能放多少个。我故弄玄虚,让学生大胆地、放开地猜。此时有一些学生小心翼翼地说:最多能放二十几个。我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并和学生一边放一边数。当数到四十几时,学生们发出一片惊讶声,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求知欲。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课本上的字,什么物品能将条形磁铁和回形针隔开,一个比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了物理学习的殿堂。引言就相当于一把钥匙,将学生从门外带进门内。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重视这一环节。

二、“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阶段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因此,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完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利用身边的器材就可以完成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探究固体可以传声时,我安排了三个实验。实验一:课本上的“衣架实验”;实验二:听手敲击桌子发出的声音,一是通过空气听,二是将耳朵贴在桌上听;实验三:录音实验,将录音机带上课堂,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一段文字,把他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把录音放给学生听,问他声音像不像自己的,再问其他同学觉得像不像他的。接连换几位同学试试看,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比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书下册压强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目:把气球放在钉板上,再把木板放在气球上,向木板上施加压力,气球变形但不会被钉子刺破,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可能对这一现象难以理解,根据自己的经验,钉子肯定会刺破气球,结果却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实验器材难以准备,可以用另一类似实验代替。实验器材:一盒装满牙签的牙签盒,牙签盒中的牙签根根竖着就像钉板上的钉子。实验过程:请一位学生从牙签盒中取一根牙签刺向他的大拇指(注意安全,让他觉得疼痛即可),然后将他的大拇指用力压在牙签盒中的牙签尖上,问他感觉如何,这时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在讲授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时,课本上严禁将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不允许直接将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端、电压表必须并联到待测电路的两端。在这么多“严禁”“不允许”“必须”下,学生不禁会想:这是为什么呢,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这时不应束缚住学生的手脚,恰恰相反,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自试试看,观察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的答案比直接灌输的结果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当然关于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物理概念往往会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讲一些小故事来渲染气氛。在讲汽化液化时,可以引入林则徐巧斗英国人的故事。一个夏天的傍晚,林则徐受邀参加英国领事馆的宴会,最后一道菜是甜食冰淇淋,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白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吹了吹,这时引来外国人的一阵讥笑,林则徐受到侮辱,很是生气。过了几天,林则徐回请英国人,也上了一道甜食名为槟榔芋泥,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舀着往嘴里倒,哪知一个个被烫得龇牙咧嘴,洋相尽出,原来在汤面浮着一层厚厚的油。学生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慢慢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讲“原子世界”时,讲居里夫人的故事;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讲法拉第的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方法、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七步诗曹植

下一篇时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