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诗词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励志诗词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励志诗词名句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1

1、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9、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10、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2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7、玩物丧志。——书经

28、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3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3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3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3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40、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41、学无止境。——荀子

4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4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5、《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46、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9、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56、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5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5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5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6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6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6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63、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6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6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7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7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7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7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7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2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3

一、明晰比赛模式,确定拍摄原则

我省近三年中考语文呈现出“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的特点,考虑到中考命题本身的连贯性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今年中考试题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延续现有模式和风格。考生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夯实基础,针对训练。识记考纲中规定的记忆性内容,适当训练,温习巩固;(2)把握规律,掌握技巧。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应试策略,总结和掌握规范的答题格式,适应考场作文要求;(3)模拟考试,及时总结。复习的最后阶段,依照中考时间,模拟测试,总结得失。

二、基础秀场:拆分保养玩爱机,熟练摄影基本功

1.名句名篇默写

律诗、乐府诗、中长调等重点掌握名句;绝句、小令能默写全文。出现默写错误,及时圈注订正,强化记忆,理解诗词大意,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和诗词格律知识,避免理解偏差和知识盲点带来的默写错误。例如,明白律诗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对仗,便可由下句中“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才”字推断“乱花溅欲迷人眼”中“溅”应写为“渐”。对于一些易混字词,亦可采取更为灵活的记忆策略,例如,用短语“生身父母”辨析“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生”“身”二字的次序。建议适当倒背诗歌,同学间相互倒序提问,以应对出示下句、补写上句类型的试题。另外,古诗文要时时温习,避免遗忘。

2.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语序的调整、句式的变化、句子的仿写

首先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按照词性、短语、单句、复句、语病的顺序参阅课本附表附录中的语法知识,裁剪装订,方便随时查看。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加强针对性训练,形成良性条件反射,如看到“通过……”“在……下“由于……”等句式,立即联想到“介词滥用成分残缺”这一类型病句;互改习作,提高病句辨识和修改能力。对待句子的仿写类题目,要明确仿写要求(句式统一、修辞统一、意境统一、中心统一),结合参考书和网上资源积累一定的优美例句,还要有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能由高山自然联想到大海、沙漠、草原、湖泊,由音乐立即联想到电影、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等。

3.综合性实践活动与专题探究、口语交际

了解社会持续热点话题及主流态度,对低碳环保、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网络发展、慈善事业等话题有一定的认知;分别积累一定数目的宣传语,平时加强训练。明确口语交际中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等基本要求,课余可适当参阅《演讲与口才》等杂志。撰写开幕词、串台词、结束语等题型经常出现,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熟悉整体风格和用语要求。另外,应用文写作在中考命题中渐受青睐,考生首先掌握书信格式,然后比较识记请假条、通知、申请、请柬、倡议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格式。

4.名著阅读

此类题目考查内容越来越细,要求熟悉名著情节,把握名著写作特点。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常规任务外,还要了解细节性内容,建议未读过八部名著的学生通过缩写版、练习试题、影视剧作等途径了解名著的重要情节。如,针对《水浒传》,考生可观看新版电视剧涉及主要人物的重要剧情。

三、阅读胜地:语文知识做胶卷,答题格式谋构图

除了阅读视野和思维水平外,应试阅读还依赖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答题技巧。

1.要明确考点,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和常见的写作手法

以议论文为例,必须掌握论点论据的概念、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的论证思路和议论文的整体语言特点。针对提取概括论点类题型,考生应知道论点出现的通常位置(标题、开头),还要意识到论点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论题)的明确观点和主张,是一完整判断句。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小说和散文。小说阅读主要围绕三要素设置题型。如,情节的梳理概括(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顺序,可借鉴记叙文概括事件的方法),人物形象概括(结合环境和人物描写、其他侧面信息,多角度立体式概括,忌刻板单一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等)。此外,还需掌握表达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方式、各种人称、伏笔、呼应、衬托、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建议将这些知识归类整理,构建语文知识树。

2.能从文中寻找关键信息,掌握规范的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类试题的答案通常隐藏散落于原文中,应培养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习惯。答题格式和语言要规范、完整、明确,避免遗漏得分点。如,回答某一段议论的作用时,应首先明确论证方法,指出具体论据和所论证的观点,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又如,语言赏析与评价类题目,通常题目会提示赏析角度,一般从修辞、描法、句式特点、动词、形容词等角度入手。答题时必须先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例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从往年考题来看,文言文字词解释考察范围并不限于页下注释,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四、文苑采风:美词佳句润画面,分镜浓情感评委

1.积累素材,活学活用

首先,利用他山之石,就地取材,课本附录中的名言名句、现代文优美语段、经典古诗词等均可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另外《飞鸟集》《繁星》《春水》等诗集当中的名篇、《隐形的翅膀》《蜗牛》《怒放的生命》等青春励志歌曲、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等均可成为作文的新鲜调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更多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名人,不能一创作便邀请司马迁、李时珍、爱迪生加盟,像凡・高、梭罗、王国维、海子、周国平、史铁生等名人也应常来光顾。

2.阅读美文,渐成文风

闲暇时可阅读美文,研读中考佳作,选择与自己文风贴近的文章模仿创作,强化训练某一体裁的作文。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意丰文美,早读课上不妨细读品味,濡染气韵,培养文风。

3.品味生活,收藏感动

在备考的这段日子,留心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细节点滴,将生活当中的每一件新鲜事,每一次心灵触动留诸记忆,化成文字。

4.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4

关键词:语文 有效 教学

一、让语文札记成为语文积累的主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教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如此,每个阶段目标中,《新课程标准》都对加强语文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形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学生对学习札记的运用,我一直把学习札记当成学生积累的主阵地。我的做法是,每天根据需要布置少量作业的同时,分散完成每周的学习札记,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零散时间,也考虑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重积累。我把学习札记分成这样的几大板块:生字读写、新词(成语)感悟、古诗赏析、励志名言、美文摘抄、修辞技巧、每周纪事、心声吐露等。每周五离校前上交,周一发下去,我通常利用星期天将学生的周记批改,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批语,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一面,很多学生在做学习札记的时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札记做得很有声有色,如一位学生将平时积累得励志名言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每页的页脚和页眉处,每次翻阅的时候不自觉得就加强了一次记忆,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收集的古诗词图文方式显示,看了让人产生联想,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起到了滋养心灵的效果;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翻自己的札记,从中寻找恰当的写作素材,并能找到适当的引用语言,如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使自己的作文不再假大空,同时也很有文采。

语文札记,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扎实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学生手头的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举多得。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学生通读后很难有效把握,即便有学生知道也大都从参考资料或教辅资料上拿而得来,体会的并不深刻。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加强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呢?我再次翻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是啊,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却还在“高考”之路上徘徊,能不能以范进的岁数多大为切入口呢?

“阅读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是我上《范进中举》时的开篇任务。

如此切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饶有兴味的阅读文本,力求从文中找出能判断范进年龄的内容,有的学生推测范进大概二十多岁,原因是他的老丈人还不老,能杀猪,且按照现在的高考年龄类推,范进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有的学生推测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因为张乡绅称其为弟;还有的学生阅读更仔细,称范进妻子嫁他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又与范进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左右……看似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切入,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我始料而未及的,然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同学们范进的真实年龄是五十四岁,同学们很多都觉得奇怪,在学生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眼神中,向学生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文章主旨终于拨云见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知识的延伸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5

中国的取名、题名、命名文化是有特色的民族语言和情感的诗性创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凡是能被看到、感觉到的存在物,大家都会呼之以“名”,每个名不仅代表着对象的个性特征,也揭示着该存在物的“自我”价值,因为有了“名”才有了自我,老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以“观赏石”这个名称为例,从古至今就有诸多不同的名,如奇石、怪石、丑石、异石、供石,20世纪末又名观赏石,在港澳台地区则名之为雅石,日本和韩国又分别名之为水石和寿石。这同一事物之所以有不同名称。是由其各自文化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不同而造成的。所谓“观赏石”它原本是一种由自然生成的存在物,俗名叫“石头”,而观赏石这个名称所反映的内容,就使它同自然界的其它岩石有了明显的区别,因为有了“观赏石”这个名,它就有了体现自我的价值,这个“自我”告诉人们,观赏石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是自然文化和艺术文化合二为一的审美载体,不但可观,而且可赏,它不但具有自然美还具有艺术美和道德美。由此可知,收藏观赏石不只是单纯收藏一个物件,而是从这个物件上能感觉到它身后蕴藏着的文化、艺术和道德等价值,名为观赏石,它不仅仅是反映石头的奇或怪,更反映出它是美的(奇或怪不等于都美)。《清稗类钞》说:“名字(之)所取,根于(心)意,潴于时尚,因时变迁。”这说明任何“名”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历史的产物,顺历史而动,就叫名正言顺。

二、“点石成金”

一般的名字或名称只是代表某人或某物的一个符号。而给每件观赏石题一个独具魅力的“名”,是该件石头安身立命的根本。顽石无名仍是顽石,唯有了一个好的题名它才有了生命,有了这个生命,便预示着它可以万古生辉,价值连城。好的题名就能够“点石成金”。

三、观赏石的题名原则

雨花石专家刘水先生在其所著《观赏石概论》一书中,就观赏石题名提出了“科学题名”和“艺术题名”四原则:一要名符其“石”,二要雅俗共赏,三要情理交融。四要言简意赅。笔者对此四原则无可非议,但还想再作补充。

观赏石原本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诗性感性的文化艺术品,其本质是审美,其内涵是励志抒情。能为每一件观赏石都题个美好的艺术名,这个名还应突出四项美学原则;一是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卓然不群;二是典雅可敬,不染俗尘(此俗指脂俗、庸俗、媚俗);三是含蓄蕴藉,意境幽深;四是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概而言之。为观赏石题名必须注重名字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和音韵节奏的音乐性。若五性齐具,敢肯定就是好名。

四、观赏石题名方法

如前所引,名之所取,根于心意,沿于时尚,因时变迁。翻阅古今石名题写,其方式方法不外乎以下五种――

一种是直观式即兴题名。所谓直观即兴,是由石之“再观”的可直观形象,无须艺术构思便即兴题名。如北京故宫御花园里一件珊瑚化石,因形似“海参”便直题“海参石”,上海豫园的古太湖石因多孔多洞、玲珑剔透便直题“玉玲珑”。以郭克毅先生主编的《中国观赏石谱》图谱为例,张靖先生藏石(因估价1.3亿元天价轰动国内外)直名“雏鸡出壳”,李广居藏石直题“南飞雁”,中国地质博物馆藏矿物晶体如花怒放而直题“花儿朵朵”,山旺博物馆藏一形似元宝的黄石头直题了“金元宝”,笔者收藏一太湖石也即兴题为“观石听涛”等等。

第二种是寓意式创作题名。所谓寓意刨作是指每看到一件能引起观赏者浮想联翩的好石头,通过反复阅读、用心感悟,然后根据石头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进行艺术构思,最后赋予其深刻意义和意思而题名。如古代文人雅士常以儒学精粹之“仁义礼智信、福禄贞祥庆”十个字寓意真善美而为石题名,以达借石言志,托石寄情之目的。如苏州留园几块太湖名石分别题为“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朵云峰”;杭州花圃之英德石“皱云峰”、浙江博物馆藏之“仙人峰”、北京中山公园之“青云片”;明代文微明所藏供石“采云峰”、“天池峰”、宋米万钟所藏“锁云”等举不胜举的名石石名,几乎都用了“云峰”二字。为什么古人都喜欢用这两个字为石题名呢?笔者经研究认为,用“云峰”二字题石名都是取自《诗经》“山出云雨,以润天下”的意境和意思。都有“山集石而雄,云由石而生,雨因云所成,水因石而清”的含义。而“以润天下”才是这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处世的精神根本。同时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雅文化内容。

再如青州偶园藏有的四件明代古太湖石,分别用福、寿、康、宁四字题名,藏家的美好寓意一目了然无须多述。

当今许多赏石艺术家也大多采用寓意式方法为石题名,他们都能够把对石头的抽象感觉用题名变成形象美好的艺术品。如来层林先生(已故)的三峡画面石“东坡观景”、李广岭先生之“孟母教子”、李祖佑先生之大理石画“银孤踏雪”以及笔者所珍藏彩灵壁组合石“拜石遗韵”等都各有美好的寓意,因篇幅所限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三种是借用诗词书画名句题石名。诗言志、画写景。人力不能到,始识天有功。既将观赏石视为艺术品欣赏,除去它的天然属性一面,观赏石也是赏石艺术家的精神产品。他们在发现“石”上诗情画意的自然美之后,特别是那些一看便能联想到某石的形象同某旬诗词、某幅绘画以及某件雕塑作品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感后,往往情不自禁地借用既有的诗词名旬为它们题名。如来层林的风景画面石“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词句)、刘水先生的雨花石“春风杨柳万千条”(诗句)、王世定先生黑彩陶石“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句)以及人物肖像石“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诗句)、文字石“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唐・李商隐诗句)以及笔者藏历山梅花石“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国画大师潘天寿《题月梅图》句)等等更是多不胜举。这种用诗词名旬为藏石题名若用得恰当,就比自己的创作更有意境和韵味,他们对人们产生的心理诱导也更为深刻而影响远大。因为大诗人、大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功力毕竟非吾辈可及。这种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

第四种是使用谐音增减组合式。此方法为石题名也被广泛采用。常看到一些石友取“蝙蝠”的谐音为“福”、取“葫芦”谐音为“禄”,取吉“羊”的谐音为“祥”,用三字组成“福禄祥”为自己的形石作品题名暗示了美好的心理要求。

励志诗词名句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48-02

初三语文的复习应提高课堂有效性,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让学生得以高效复习。这就要求初三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心理需求,对复习策略进行科学提升与合理设计,把知识点的梳理与复习方法的讲解纳入复习重点中去,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提高复习效果,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一、整理知识链,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初三语文复习来说,有效的知识整理起着重要作用。而知识链的整理重点在于让学生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作文、综合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记忆强化。而对于中考语文中所强调的字音、仿句、诗词赏析、文言词解释、阅读、病句、作文等,应从复习中有所体现与强化。一般来说,知识链的作用主要是起到记忆点联结的作用。在中考命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名言名句名篇的积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上,就应以理解记忆为主。对于强制性记忆与背诵要求,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应着重于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利用专题性课堂的设置,如励志篇古文记忆,就可以把古文中涉及到奋斗与学习的句子进行总结,采用归纳与迁移的方式,通过提问与竟猜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如限时抢答题:“同桌向你请教,用《论语》句子回答,开始!”答案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限时开放题:“请在一分钟之内,说出你所记得的所有劝人珍惜时光的名言名句。”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小组抢答,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里就自然起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背诵与记忆的作用。而教师也应善用知识链的作用,通过多种归纳方法,从各个角度把初中语文中的基础性知识进行总结。不仅可以采用常规化的提问,还可以加入限时、限字数、限范围的回答要求。

二、发散新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与背诵上,而应重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而复习课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以往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可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复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引导上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以自身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对新旧知识的分析与对比中,得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对于七年级上册《三峡》一文中“或王命急宣”的“或”解释为“有”这一句话,就应把其他关于“或”的释义用发散性思维串联起来,如“有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如“或凭或立,不一状”;“有时”,如“而或烟一空“;“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另一方面,对于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把复习中具有共同点的课文与知识进行引导性解读。如,可以在复习时把《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其说话方式进行类比,在不同的目的下,如何通过语言方法,体现人物性格,从中把握语文这一说话艺术与传情达意的重要技巧。还可以对《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人物类比,让学生去总结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与区别点,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人文思考,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课中看到新意,得到不一样的收获,而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重复性解读。当遇到此类问题时,也可以自主进行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深入讲评,在做题中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

对于初三语文复习来说,要想让学生从思维到积累有一个扎实的复习效果,就只能通过详细与针对性强的试卷测验达到检测目的。在此过程中,应避免题海战术。而应做到,一个复习主题一份测验,把这一个主题下的复习卷,讲深讲透,让学生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为重进行大批量的做题。在讲评过程中,如对于现代阅读题专题复习卷的讲解时,应把整个现代文所有的体裁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在遇到现代文阅读题时,就可以先进行文体判断: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再通过文体的不同特征,进行答题知识点的采集。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大意进行解读。看完这篇文章,心中是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文章的大意。再来分析文章的写作风格、作家背景,把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摘出,分析其中的寓意与作用。再就是语境下的语义揣摩,对于可能出现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此类题目,应归于文章去寻找答案。这句话出现在哪里?上下文语义如何?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观点?是用议论还是抒情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信息点是什么?最重要的表意词语是哪一个?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详细点评与讲解中,把复习的知识点吃透,达到掌握通用性解题思路,用一份针对性强、典型性强的专题复习卷去训练与强化学生一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复习专题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学生查漏补缺,逐步提高与强化语文各方面的解题能力。

四、结语

对于初三语文复习来说,应回归语文学习本位。以“生活化”的思维引导模式,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总结,对社会热点与时事进行观察与归纳。多看课外优质语文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每天利用10到15分钟时间去看各类文章,达到开拓思维眼界,学有所用,学有所想,积累作文素材。另外,还应看到初三语文复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联系性与衔接性决定了整个复习的节奏应符合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视角,发现不足,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复习效率,才能真正让学生乐于学,精于学,善于学。

参考文献:

[1]吴赟.内引外联,多维拓展——如何提高初三语文复习效率[J].考试周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