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小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小娴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小娴小说

张小娴小说范文1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韩寒是“8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青春与成长叙事是韩寒的创作核心,具有“自叙传”的色彩。在新旧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80后”,在个体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强烈地追寻“另类自我”,以此来昭示自我存在,在叛逆、出走、受挫、回顾的历程中完成了“未完成”式的成长。

关键词 :韩寒;成长;“80”后;“半成人”

中图分类号:1207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160—03

韩寒的小说基本上写的是少年期11—15岁)、青年初期(15-18岁)、青年晚期(18-25岁)年龄段的成长故事,它展示的是成长的过渡性,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具有半成人”特质。可以说,传统成长主题小说是现实写作”,它由成年人写给未成年人阅读,旨在引导未成年人成长。现实写作基于“教育维度”,带有很强的目的指向性,小说本身的人物、情节和背景形成了自洽、有机的内部逻辑。“80后”写作是现在写作”,它是感时而发的,作者对人物未来的发展轨迹缺乏清楚明晰的设计,对过去的人和事更多的是缅怀和自省,没有明确的方向感的规定。所以:整个写作多是呈现状态的写作,具有很强的情景化色彩和生命现场感”。韩寒的成长小说以个体内在精神为成长主线,成长的结构模式相对模糊,但依然可以发现其中天真善良的年青人“叛逆漂泊愈加困惑精神蜕变”的成长脉络。

一、“闯不出的三重门”:反叛与空虚

少年期是人各方面剧变时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随着身体的日渐成熟,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兴趣和交际范围的扩大等多种因素,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要求开始强烈起来。他们觉察到新的自我在扩张,即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相对来说,青少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他们进入主流社会之前,他们是受社会主导文化塑造的对象”。如今处于边缘化地位的青少年,相比过去,更多的是在来自外界学校、家庭、社会)的名利关切中感受到被塑性乃至被阉割的无奈,他们与环境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所以这个时期的少年,会出现叛逆心理,抗拒权威。

韩寒的成长小说具有自叙传”特点,主人公带有少年韩寒的影子,是一代应试教育制度捆绑下的80后”学生的写照。韩寒将家庭、学校、社会比喻为三重门”,门里的少年犹如困兽,在闯出大门的尝试中撞得头破血。《三重门》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个很有批判精神的少年,他忤逆父亲的意志,偏偏不爱古文,甚至连韩非子是何许人都不知道了”。得到语文老师马德保的赏识后,林更是恃才狂妄。在父母反复“谈心”、补课、托关系下,林不得己以体育生的身份进入市重点,迎来了了无生趣的高中生活。无休止的长跑训练使雨翔身心疲惫,数理化英语门门挂科使他无地自容,但这都没有磨平他身上的棱角,他热爱批判现实主义”,在周记中针对学校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议,并努力当上了文学社社长。他也因此成为了政教处针对的对象”,且他的文学理想在僵化的校园体制下也破灭了。《像少年啦飞驰》中的我”和铁牛是比林雨翔更典型的问题少年”。这两位看似老实的少年,入帮、打架、早恋,做出一系列荒唐幼稚之举。其中有两次提到铁牛跟我”设想杀死老师的过程,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与家族叙事中的弑父”有同种意味,具有强烈的解构色彩。《长安乱》是一部解构经典的武侠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故事中的我”从小被困在四面高墙的寺院内,对自己的出身、父母一概不知,也不知何时有了个师傅。平淡无味的日子与活泼好动的天性格格不入:我”一心想探宄自己的身世,并且渴望高墙外的天地,与师兄趁夜逃出寺院,还对意外发现的神秘的洞”充满幻想。可以说,少林寺的高墙无异于学校的围墙:我”也无异于天性贪玩、好奇的中小学生。

叛逆的高涨使少年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心灵困境。身处从儿童向成人跨越的过渡时期,少年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愿桎梏于长辈设定的模式,从童年时编织的童话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需要时间和经验,又不甘融入既有的成人世界,于是,心灵深处出现了断层,困惑路在何方:实际上,80后的反叛往往是为反叛而反叛,不清楚反叛之后的道路,当他们真正实现了反叛之后,结果也并不是一种满足,而是一种新的空虚与迷茫。这也许是青春一代反叛的必然和代价吧。”《三重门》中,雨翔萌生出出走的想法,却对前路充满恐惧,只感觉“也许放开这纷扰就自在,但放不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怕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像少年啦飞驰》中的铁牛被学校开除,而小说也没有再接待铁牛的去向,根据铁牛早逝的结局,他走出学校后的经历可想而知。《长安乱》中的我”被师父要求离开寺庙独自闯荡,可是面对渴望己久的自由,竟不知出行的目的,徘徊不知前路。可见,青春期的少年越是反叛,越是空虚,他们的内心交织着理不开的躁动与脆弱。

二、漂泊在“一座城池”:流浪与迷茫

如果说《三重门》中的林雨翔还徘徊于“留守”与“出走”之间,那么,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出走”已经不只是内心的声音,也是社会、人生对青少年的要求。“流浪”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路上”的孤立无援将人置于自我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全新的经历迫使青年重审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一般来说,成长写作都会深入“流浪”这一阶段,追踪主人公长大成人的重要经历。在这里,我们把韩寒的小说中,主人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学校和家庭远走他乡,都称作流浪”。

流浪的路途中,世界向青年们展示了现实:暴力、交易、欺骗、人性的丑恶……肮脏与阴谋无所不在,这是一个与幻想相背离的景象。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面前,他们对自我与真实产生怀疑,世界观与价值观发生急剧的动荡。韩寒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的在漂泊的路上陷入迷茫,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他们有的在现实的锻炼中艰难蜕变,以牺牲天真的本性换取了顽强的生存能力,如《长安乱》中的释然。从小与世隔绝的释然天性纯真,不谙江湖险恶。在旅途中他多次遭遇暗杀,中了好兄弟”万永的阴谋;林一夜之间遭受了灭门之灾,这激起了他的复仇欲望,他用剑杀害了四十几个人。“生在江湖,身不由己”,释然渐渐褪去了天真。此外,大部分的主人公被迫丧失了自我,他们的理想纷纷化为阳光下的泡影。例如《像少年啦飞驰》里,曾经心怀文学梦的中文系学生我”和老枪在盗版公司艰难谋生,现实磨平了他们的棱角,当年的张狂青年堕落为这个社会上最平凡的小人物。又如《一座城池》,藏垢纳污的社会将我”和健叔这两个灰色人物”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低,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销蚀,他们浑浑噩噩度日,如同行尸走肉。更沉重的是,有的主人公以失去爱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换取成长之门的入场券”。《他的国》中,左小龙环游中国的梦想刚要开始便破灭了,交警因他的摩托车是走私车而扣罚了他,左小龙灰溜溜地回到了镇上,他想在高楼上思考,却被误认为是轻生者,在围观人群疯狂地逼迫下,他不得己跳了楼。等他醒来后,两个女人都离开了小镇,失去说话能力的他也丧失了与唯一的朋友交谈的能力。在韩寒笔下,初入社会的青年必然经历身心的激烈变迁,如《1988》中的青蛙实验”。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我”坚信现实没有想象的强大,不要拿现实改变自己做借口。为了证明我”的理论,“我”为女友孟孟演示这个实验,青蛙忍受不了高温要跳出锅时,孟孟猛地盖上了锅盖任青蛙在里面垂死挣扎,告诉“我”说,“这才是现实”。

以上成长受挫是必然的,因为未成年与成年世界有着厚厚的隔阂,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各自遵循着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便意味着未成年人所依傍的青少年亚文化向成人把持的主流文化妥协,被合并和消融。人类文化学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青少年亚文化无非有两种流向:自动消亡或臣属于主流文化。无论是哪种流向,都注定会让成长者感到诸多不适,甚至迷茫、痛苦。妥协、放弃和无条件认同的阵痛,是青少年通往成人世界别无选择的选择。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永难填平的沟壑,让成长者注定会产生巨大的受挫感。基于此,有人将青春期比喻为一片难以通过又必须通过的沼泽地或雷区。可见,成长书写必须深入这个染色”期,将生活中的丑的包装撕开来呈现在少年面前时,使他们真正接受一场成长洗礼。

三、“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回顾与前行

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80后”也不例外,虽然经受了染色”阶段的磨砺,但青年不可能顿时长大成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这些经验,在对过去的回顾、回味与顿悟中渐渐成熟。传统成长小说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个引路人”,使情节发生突转,成为主人公成长道路的里程碑。但是80后”很难认同传统的思维观点,他们沉湎在自己的遐想中,对代表主流地位的权威人物父母、师长)不信任,甚至排斥,即使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乏他者或长者的指点,但是他们的成长转折并不是由引导者”的出现带来的,而是在自省”中渐渐实现,虽然过程缓慢,但结果是光明的。于是,曾经垮掉的一代”开始实现他们的突围,他们面对陌生的社会不再惊慌失措,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积累了成长的经验,前行的目标犹如乌云后的阳光,引导着青年追求新生。

经过染色阶段”的洗礼,青年面对现实不再惶惑如初。《1988: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的新作,续写着成长主题,展示出80后”在成熟道路上的跨越。它采用了插叙、倒叙结合的手法,讲述了经过受挫和迷茫后?我”辞去了记者的工作,开着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去监狱接一位朋友的骨灰。此时的主人公目标是坚定的,并且能以戏谑嘲讽的眼光消解荒唐的见闻给他的震惊。

同时,在不断的自我回首中:80后”开始明白“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样的人”:‘我要去哪里”等人生命题。《1988》里,“我”不断回忆着少年时期的往事,怀念着在我”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们。勇于吞下对手的大子弹的英雄10号,多才多艺、热爱自由的高材生丁丁哥哥,修好了“1988”的朋友……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崇拜他们,“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然而10号死于车祸,丁丁哥哥在去北方和这个世界谈谈”后就再没能回来,修车的朋友袭击化工厂被处决。“我”认识到是他们的性格导致了结局”,但还是鼓起勇气继续走他们的道路。即使我”迷失过,为了生存违背本心,但此刻的我”敢于做出主动选择,决定自己的去向。

于是?我”挣脱了社会的同化,坚信人性的真善美,对处境悲惨的娜娜动了恻隐之心,一路帮助她。小说最后,娜娜将孩子转交给“我”抚养,因为她相信孩子跟着善良的“我”会有更美好的人生。娜娜也许是去世了,或者怕自己的身份沾染了孩子。于是我”带着这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执着地要与这个世界谈谈。如娜娜说过的给你的,都是好的”,孩子是世上最纯净的生灵,寓意着新生和希望,“我”接受了孩子,也接受了自己的新生。小说的结局我”撒骨灰想到:“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其实10号,丁丁哥哥,刘茵茵,修车朋友,他们对于主人公的意义早己升华为一种象征,承载着自由、力量、纯真,这也宣告了主人公对成长道路的选择:依然要沿着本心出发。

由此可见,经过染色”阶段后,主人公能够在自省中获得一种顿悟”——原是佛教用语,意指苦修之后的明心见性,灵光闪现。“顿悟”一词后被引进经典成长小说,寓指主人公得以长大成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即经历了诸多挫折和磨难之后,主人公在心性方面获得突破,褪去了青涩的外衣走向成熟。但是,在韩寒笔下,主人公顿悟之后虽有启发,却未能获得长大成人的契机。正如《1988》的结局,在充斥着虚伪、罪恶和冷漠的现实中?我”一个人单枪匹马企图冲出包围,寻找并开始一个真、善、美的新世界。“也许我会在那里结识一个姑娘,有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会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你也许会为我流泪,但也许心中会说,你太蠢了。”明知不会实现,“我”毅然出发,寻找的无疑是一个令人心动的乌托邦,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我”展示着不愿与社会同流的成长姿态。

这也是80后”成长主题的特点。传统成长小说往往讲述主体被改造的社会化过程,而80后”的叛逆精神强于前辈,他们拒绝成长,演绎着正在进行的未完成”的成长,甚至是反成长”的成长。“青春期的拉长”是这个时代的趋势,“诚如有些专家预言的那样,我们的时代由于进入了冗余时代,娱乐化和青春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表征”,。时代特征渗透进成长写作中,使成长者形象具有半成人”特质。因此,韩寒的小说运用开放式的结尾,仅仅对主人公的成熟和未来发展做准备,并未具体指明主人公的未来生活。尽管到文本结束时,主人公还或多或少处于迷茫的心境,作者没有明确交代他们是否可以长得成人,但是字里行间己透露出成功的光亮。

张小娴小说范文2

[关键词]《金锁记》 侧面描写 矛盾冲突 传神描绘

《金锁记》是张爱玲女士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何以能获此殊荣?笔者以为,其魅力主要来自作品的叙述技巧及其营构艺术。应该说,无论是作品的叙述技巧还是其营构艺术,都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金锁记》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侧面描写的手法,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塑造了鲜明的意象,在传统故事中揉合进新的因素,在弥漫着腐朽气息的封建大家族中,展现被扭曲的人格,既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的人性批判。中篇小说具有长篇小说的容量、短篇小说的凝练,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从表现技巧上说,《金锁记》明显受《红楼梦》的影响,人物描写多是侧面描写。如,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写七巧,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以及大奶奶和三奶奶的背后冷言闲语来写。先是在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大奶奶和三奶奶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以及因她直言直语的个性而被大家瞧不起的尴尬境地,乃至姜府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时,张爱玲写到: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刻画七巧的形象,全是别人眼里的七巧的形象,全是侧面描写。

其次,七巧的悲剧命运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矛盾揭示的。小说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的。作品一开始,就把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家族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作品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幕幕展开矛盾,在新颖别致的意象营构中展开矛盾。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营构的最鲜明的意象就是月亮,作品中张爱玲不断提到“月亮”,月亮不仅是苍凉、寂寞的象征,而且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意象,同时还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不仅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看到的月亮不同,他们的感受也有不同。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 “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芝寿眼里的月亮。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甚至与人物同喜同悲,这绝非是作者的无意之笔,而是她的刻意营造。她对于意象的选择往往以表现人物心理为依托,同时,这些意象也暗示了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充满了象征意味。月圆月缺、形态各异,月亮不仅是人物内心的展现,也是人物命运的象征。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结尾重又出现,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金锁记》把月亮这一意象发展到了极致。

此外,《金锁记》刻画人物也是别具一格。写人物,《金锁记》不绘肖像,不写言行,而是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命运变化的地方做传神描绘。如小说最后写到,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而对七巧性格的描绘也颇富特色,如写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极不信任,但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而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争斗,其实这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她找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是因为她曾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因为她对男人一律敌视的态度。通篇读来,七巧种种变态行经确实让人感到厌恶,然而也会让人产生一种透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活灵活现心理变态的人,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有人比及的。

总之,《金锁记》借鉴现代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以及具有通俗意味的新文学作品的同时,融入了外来小说技巧和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中的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或通俗文学无法比拟的。其语言古语新用,介乎新旧雅俗之间,在表现手法上,大胆运用陌生化手法,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传统故事具有了新意。

参考文献:

[1]孙爱萍.大学语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张小娴小说范文3

女人书柜

《丽影萍踪》

作者:[美国]迈克尔・坎宁安著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12.8元

三个女人:一个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受着疾病煎熬的同时,正在构思一本小说;一个女人就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还有一个女人是小说出版后的一个读者。虽然时空错位,但因为她们之间的美妙关系而被联系在一起,串成一条镶嵌有三颗珍珠的项链――女人的失落、绝望、希望和茫然穿错其中。三个不如意的女人,拼贴出女人隐忍的生活和痛苦的精神花火。前几页读起来很吃力,慢慢就进入了作者创造的幽秘迷人的花园小径,沉醉忘返。本书荣获1999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在1月20日揭晓的美国电影金球奖评选中荣获最佳剧情类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

《女人们》

作者:[法国]索莱尔斯 出版:安徽文艺出版社 定价:23.2元

《女人们》开篇就说:“读者,抓紧些,这本书是陡峭的。你不要半途就感到厌烦了,注意。”尽管他提醒我们了,但仍使我感到有一种厌恶感伴随着阅读。这本中文版有550多页的小说里,竟然塞着2万多个省略号!

这是一本《尤利西斯》的方法阐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的书。它是一些彩色的碎屑,庞杂,但干净,杂乱是它的风格。这些碎片倒进一条名叫女性的河里,壮观多彩。不需要走进去,里面没有经验,它只是一个景观。但我们看到的,比谈一万次恋爱的经验更丰盛。把这本书连读两遍的男性,我相信,他已经活着整个世界。

它不需于女人,它属于复数的女性。

这样的书,也许世界上只有一本。

《永不永不说再见》、《在天涯寻觅你》、

《欲望的鸵鸟》、《贴身感觉》

作者:张小娴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定价:16元/本

贴身内衣的温暖,因为我们的都市生活过于沉重,所以她想为我们疲惫的心灵减压,因为我们的眼睛要看太多的东西,所以她写得简单明了,文章很短,三五百个字,清清爽爽,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却给人一种贴身的温暖。我想,假如文章是衣服的话,张小娴的文字应该是内衣,让人觉得舒适和放松。文字并不零散,写的都是爱情的看法和感悟,没有什么道理,却让人常常心头一颤,有一种清凉入口及心的感觉。

她写爱情烦恼。爱情的烦恼很多,而这样的烦恼最大的特征就是爱钻牛角尖。张小娴用那些简单的文字挡住了烦恼的行程,娓娓道来,都是语气舒缓的家常话,三言两语就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烦恼也迎刃而解了。她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静观,烦恼来的时候,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张小娴因为站在圈外,旁观者清,她一眼就看出了那团乱麻的头绪,手势一样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让人看清了症结所在,让人顿生知音之感。

《她们》

张小娴小说范文4

1、刘亦菲和rain拍的电影叫《露水红颜》。

2、《露水红颜》是北京希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星光灿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华图教育集团联合出品的爱情电影,由高希希执导,刘亦菲、郑智薰领衔主演。

3、该片改编自张小娴所著的小说《红颜露水》,主要讲述了漂亮女孩邢露与破落画家徐承勋之间感情纠葛的故事。刘亦菲在里面饰演邢露。

(来源:文章屋网 )

张小娴小说范文5

香茗冒出的袅袅热气,撩拨着我的脸颊,痒痒的,但我却顾不上,因为我全身心都投入到书中了……

书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位置,对知识有渴求的人认为书是一道正餐,特别需要;对一些忙碌于工作的人来说则是一包零食,可有可无,适当为自己补充一些能量……

书在我心中的位置是属于零食类型的,它供我娱乐消遣,当然也可以在忙碌之余补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它使我领略了秦文君的幽默,郭敬明的浪漫以及张小娴的淡淡忧伤。书使我拥有巨大的词汇量,使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文学并不是“教科书”上那些乏味的文章,文学可以搞笑幽默,文学可以浪漫唯美,文学也可以故作深沉。

从幼年薄薄的《好儿童》到现在比较厚的《少年文艺》,从有趣的《安徒生童话》到回味无穷的《红楼梦》,我也明白了各种书的价值。有些校园小说,读过后就觉得热热闹闹一场,过几个月就基本上没印象了。但古典文学不但可以增加你的文学涵养,还可以学到一些难懂的古诗词,岂不乐哉?

张小娴小说范文6

还是一个人的散心,吃东西的地方,卖书的地方,电影院,几乎与以往一致的独行路线,一个人悠哉游哉的轻松心情。

收获了张小娴的一本散文集《爱上了你》、一本小说《长夜里拥抱》。一如即往的诉说恋爱的心情,迫不及待的翻了几篇,与各位分享。

她说,不要寻觅一个男人的过去。

是的,当我们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也许会有“要是能陪他一起长大,知道他从出生开始的点点滴滴该多好”,“好可惜哦,为什么不能早点遇见他呢?”所以我们愿意听他讲他的过去,询问他的过去,和他的亲人比如母亲分享他的过去,翻看他年少时的相片……可是,最好不要去试着知道他过去爱过什么样的女人……

因为你爱的是现在的他,他爱的是现在的你。正如他曾经深爱过某个女人,但是爱的也只是她的当时。如果知道了他的过去,你能避免拿自己去与那个她比较么?可是,你是拿什么去与那个曾经的她比较,是你的过去模样还是现在模样?还是拿自己的现在去比那个女人的现在(如果他们还有联系的话)?其实,我想说的是,没有必要比,也没法比。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不同成熟度的人,不一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当知道那个人后,这种比较又不可避免,所以,不如不去了解。

他必然曾经深爱过某个女人,也必然说过同样的情话,做过类似的浪漫举动。可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只要相信,你是他当下最深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