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拍电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要拍电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要拍电影

我要拍电影范文1

[关键词]英国政府;节能减排;启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1-0054-06

一、英国政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

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与此同时,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态和环境破坏也是前所未有。泰晤士河及英国境内其他河流水污染达到饱和状态,鱼类几乎灭绝;伦敦成为世界知名的“雾都”;工业化的高度集中,导致英国森林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从19世纪晚期起,英国政府陆续推行了一些包括食品标准、环境卫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节约等方面的社会立法。20世纪后期,随着英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也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英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而资源的消耗和碳的排放量所占比例却超过2%。英国政府认为,作为发达国家,应该担负起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行节能减排的带头作用。1994年。英国积极响应里约全球环境首脑会议要求,率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英国的战略选择》,为英国的节能环保确立了一个基础性文件。1999年5月,英国政府公布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并引入了量化指标。2005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了到2020年英国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方向。2007年7月,英国政府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统计,详细地介绍了68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状况。

英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大多数社会都渴望得到经济发展以保证提高他们自己和后代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追求保护和改善他们现在及子孙后代的环境。协调这两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推行节能减排,营造美好的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英国政府推行节能减排的主要特点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

1 制定多个专项法律防治污染。一是从源头上限制矿产资源企业污染排放。从1909年起,英国先后颁布了40多部关于规划的法律法规,从矿产资源开采、分配和使用的源头防治污染。二是强制要求企业控制大气污染。英国在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之后相继颁布了包括《制碱法》、《工业发展环境法》、《空气洁净法》、《烟气排放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在内的多个控制大气污染的立法。并制定了78个行业标准,以强制企业达到生产成本和治污费用的平衡。三是严格限制企业取水排污。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通过了《水资源法》和《水工业法》,通过法律手段对污染水源者进行约束。

2 出台国家节能计划和《家庭节能法》。1995年,英国颁布实施了《家庭节能法》。2006年4月,英国再次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此外,英国政府还准备动用行政力量,在未来8年内为全部建筑配备节能灯,使照明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70%。

3 实施《气候变化法案》。2007年11月19日,英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现已进入议会立法程序。通过《法案》,英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具体工作:一是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法案》中明确,英国政府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为英国2050年前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出谋划策。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开发新能源和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出建议。使政府能更容易执行制定的节能减排政策。气候变化委员会还将每年检查减排情况,并根据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向议会提交公开、透明的年度进展报告。此外,气候变化委员会将对政府间进行的减排指标交易给予建议。并可能会直接干涉排污交易的过程。二是设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法案》为英国制定了一个清晰而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到2020年,英国境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必须消减26%-32%;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消减至少60%。《法案》还要求英国政府提前至少15年制定“二氧化碳减排预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封顶,以使企业明确强制减排的具体目标;英国政府每年必须向议会提交一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报告,不能完成法案目标的政府将受到司法审查。《法案》的签署使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立法手段强制限定温室气体排放并以法律形式确定减排目标的国家。三是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法案》要求在已有的碳排放指标交易基础上设立全新的全英国碳排放交易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碳排放总量。近几年来,英国政府每年都组织一个庞大的“废气减排指标收购团”,辗转于各个发展中国家,求购“废气减排指标”,以求达到《京都协议书》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要求。

(二)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

1 对第二产业严格限制。一是限制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生产。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手段,减少甚至停止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目前英国国内大部分的矿山已经关闭停产,所需的矿产资源主要依靠进口供给。其中,英国的煤炭产量由1913年的2.87亿吨减少到了2006年的1858.8万吨,进口煤炭占了英国煤炭需求量的70%。二是约束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型企业。英国政府确定了“污染者支付原则”(the Polluter PaysPrinciple),规定对于防治污染的费用和减轻因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的费用应由造成污染的企业承担。例如英国的钢铁产量在1970年达到了2831万吨的历史高位,而2006年的产量只有1388万吨,这不能不说是英国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型企业进行限制约束的结果。

2 利用税费减免和基金互助方式帮助企业节能减排。英国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鼓励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节能减排。一是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采取鼓励和刺激企业减排的方式,如果企业达到了与政府签署的减排标准,可以减征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二是设立碳基金和减排基金。碳基金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减排既定目标。减排基金主要是为英国各类企业实行有效减排技术的推广、企业环保项目的实验

和减排项目的实行服务,目的是强化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意识,增强企业减排主动性。三是建立“碳信贷”的排放交易制度。“碳信贷”是指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减排量拿到市场上在企业间进行出售。卖出减排量的一方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买入减排量的企业也可以避免因无法完成减排量而遭到处罚。充分体现了“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

3 对第三产业节能减排的鼓励。2006年英国的银行、保险以及商业等服务业已占到了GDP比重的70%以上。因此,英国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了占GDP比重最大的服务业上。一是大型商业机构对节能减排的促销宣传。2007年4月份,英国8家大型商业和服务机构自发联合发起了旨在鼓励英国家庭使用环保产品的宣传和优惠促销活动。其中。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易购食品超市公司(Tesco)将节能灯泡以半价出售,以引起消费者对于原白炽灯耗电量巨大的注意。二是大型商业公司的自发节能减排行动。大型商业公司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断地完善自身行为、细化管理和制度,并加入减排的行列中来。2006年Tesco公司率先在英国开展了贯穿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碳减排管理,从原材料采集、制造到配送、零售、消费以及废物弃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减少碳排放,从而把企业自身的减排努力与整个供应链的减排集成起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减排效果。三是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为了减少白色污染,同时降低塑料袋在制造、使用、回收和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和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英国几家大的商场和超市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减少旗下商店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的计划。四是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新产品促进节能。政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来发电,以取代传统的煤炭发电,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伦敦推出了名为“绿番茄”的油电混合引擎出租车,以取代传统高耗油的出租汽车。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五是对部分行业企业提出明确节能减排要求。英国政府对包装材料制造商明确提出了包装废弃物重新使用计划,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同时,英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办公室”的标准。以实现建筑企业建筑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三)狠抓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开发

1 建筑节能措施。一是推动公共建筑节能。英国政府规定2008年中央政府机关建筑物能耗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0%,卫生保健部门2010年能耗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降低15%。英国政府还规定,2008年6月起,每幢公共建筑的节能情况将划分等级并颁发证书,并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将拨款1000万英镑改造英国境内中小学校,以减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促进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英国政府规定在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

2 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欧盟立法要求所有成员国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20%的目标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在2007年5月公布了《英国能源白皮书》,为英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设定了具体目标。英国政府声明,在2020年将煤炭在英国能源总量中的比重由35%降低到20%,核能比重由19%降为5%,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扩大到35%,远远超出了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基本要求。

3 其他节能减排措施。除了关注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外,英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全面实施绿色森林认证的国家。英国森林的生态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很好,为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并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注民生

1 用财税政策引导扶持家庭节能减排。一是对节能住宅的购买和改造给予减免税和直接补贴的优惠。英国政府规定对已经实现“零排放”和“零能耗”的绿色住宅给予税收优惠。同一时期。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绿色家庭”计划。鼓励居民在家中安装太阳能装置、屋顶式风力发电机等设备;英国政府将对居民购买微型发电设备的产品附加税从17.5%减少到5%。除采取减免税政策外,英国政府还多次拨付财政资金,帮助居民进行家庭节能改造,提高家庭能效。自2001年起,英国政府每年划拨5000万英镑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和家庭购买节能设备,责成能源公司提供节能灯泡、保温设备、高能效电器和锅炉。并资助130万户家庭安装了节能锅炉。在“绿色家庭”计划中。新建房屋或原有房屋通过改造后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者,可享受政府补助,金额最多可达改造费的一半;所发电力若自用有余,还可以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到英国国家电网,政府以优惠价收购。二是对绿色车辆和传统车辆采取不同的购买和使用税费政策。英国政府正在计划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汽车,并对传统汽车课以较重的税费。在新车市场上,英国政府将给予购买电动车和小排量汽车等节能汽车的消费者2000英镑的折扣价格或免去汽车消费税,并将于2008年4月对大型汽车和重污染汽车加倍征税。与此相反。符合政府要求的低二氧化碳排气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绿色汽车将被免掉上述一切费用,甚至在购买时政府还将给予车主降低消费税、保险费打折、停车费降低和最高给予2000英镑补贴的优惠措施,以鼓励人民购买绿色汽车。调查显示,当前英国有20%的新车购买者选择绿色汽车,而2006年只有不到6%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绿色汽车。

2 引入对家庭和单位的能耗审计制度。自1993年来,英国政府共完成了450万个家庭的能耗审计。仅2006年就审计了45万户。通过审计,为这些家庭提供了实用的节能建议和针对其具体情况的支持计划。从2008年10月开始,英国85万个“购房出租族”在出租房屋前,必须请能源审计员评定其房屋的能耗级别,并交纳200英镑的环保税,才能取得有效期为3年的房屋出租许可证。

3 从细微之处灌输节能减排理念。英国政府将免费在线提供二氧化碳计算器,为个人和家庭计算出家庭、电器和个人旅行三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减排建议。英国政府还计划为每家每户都安装一个仪器表。以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英国政府计划使能源公司对仪表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对不同时段的电力供应作出适时调整,或设置峰谷电价,鼓励人们避峰让电。

由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节能环保的观念正深入人心。据英国政府调查,英国人中有94%相信气候正在变化,57%相信已受影响,66%主张采取个人行动来缓和气候变化。

三、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纵观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节能减排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我们借鉴。

(一)健全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节能减排从“软约束”走向“硬约束”

从英国节能减排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英国制定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同类法案。英国也是第一个用法规形式引入“碳预算”,为二氧化碳总量排放量封顶的国家。英国关于节能减排的多部法律法规极大地提高了国家、企业、个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义务门槛,建立了对节能减排的法律“硬约束”。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可考虑成立类似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督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二)综合利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体系

英国政府为促进节能减排,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优惠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推动全民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我国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组织、个人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者得实惠,高耗能者高成本。

一是深化价格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水、热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英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较强。其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我国要逐步改变资源价格主要由政府主导定价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价格既体现其实际价值,又反映其稀缺程度,通过价格机制抑制资源不合理消费。逐步理顺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

二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采用财政补助、奖励、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投入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改进计征方式。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

三是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安排中进一步突出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环保与金融部门要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

(三)合理制定不同阶段节能减排指标,严格控制能耗和污染排放增量

英国有比较完备的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和能源统计系统。政府据此针对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指标,并加以严格执行,以促使节能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指标,狠抓落实,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

一是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制定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科学合理制定节能减排阶段目标。同时,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

二是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强源头控制。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停产关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结构

从英国治理环境污染、开展节能减排的过程看,它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即由以重工业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我国应当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要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生活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工业整体水平。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形式。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制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重点矿山和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二是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三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四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五是推进清洁生产。制定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六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支持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推广应用。

我要拍电影范文2

怎么想起做《火锅英雄》这样一个故事?

《火锅英雄》这个电影讲的是几个老同学在一个银行劫案里重逢的故事。灵感可能就来源于重庆的特殊的那种地形吧,因为我从小在重庆有生活过一段时间,我对于重庆的那种到处都是防空洞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我一直想写一个跟防空洞有关的故事。

我好几年没有拍电影,其实自己搞创作的状态挺迷失的。我为什么要拍《火锅英雄》呢?是因为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拍一部母语的电影,其实这种做法在世界上所有的导演、所有拍电影人当中都是很常见的,他们大多数的导演可能头几部电影得会出现那种连续的、母语的、本地化、具有本地地域性的那种电影。

我也是因为那几年自己挺迷失的,不知道该拍什么。后来我想那不如就回到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一种解脱,回到你的家乡拍一部母语的电影,带着你对家乡的情感或者什么的。所以《火锅英雄》这个故事我想都没有想就采用了,它就应该是重庆话的方言,它就像香港导演在香港拍电影,他们自然是用粤语,台湾导演在台湾拍电影,会不自觉地用闽南语,当然美国导演在美国拍电影就用英语了。我觉得语言是电影当中很重要的东西,这个也是电影的特色。

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观众的问题,因为我自己全世界的电影都看,从来没有觉得听不懂那个语言会导致我跟电影之间有障碍,我反而觉得听不懂的语言、听不懂的方言有一种更独特的魅力吸引我,所以《火锅英雄》我毫不犹豫地就采用了方言。

创作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剧本前后大概经历了3年,困难挺多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你要表达东西表达不出来的话,其实也挺痛苦的。还有一个就是创作剧本的同时要跟电影制作相对地匹配起来,加上制作本身的困难。当然,这些都是每个拍电影人都会碰到这样的困难。

借助这部电影,您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我刚才没有具体地说这个情义东西一定是兄弟情,因为我对情义的理解是很广泛的,我觉得男性与男性之间有情义、男性跟女性之间也有情义,我把所有别人称为爱的东西称为情义。我觉得《火锅英雄》表达的东西很简单,人应该为情义而活,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它我反而觉得没有那么重要。

另外,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人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觉醒吧,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迷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人生阶段。但是最后你要靠自己走出来,你必须要借助于自身的某种勇气和力量把自己给拉出那个窗台,没有别的方式,而且这个阶段一定会很痛苦的,包括你要把自己从那个阶段里面带出来,把自己从那个阶段里面拯救出来,其实蛮痛苦的,但是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方式。

我觉得人就是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时候会迷路,但有时候你会走出来,有时候会迷路,有时候又会自我救赎。我想表达的其实这个东西跟我自己的经历、跟我自己的状态是如出一辙的,就跟我为什么那么多年不拍电影,我怎么样能够继续拍电影,能够拍我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这个跟刘波的心境、那种心路历程是一样的,就是你必须有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有足够的勇气去承认自己迷失了,走错路了,然后再重新走到某一条路上来。

当然,这种方式最好的是你身边有朋友,有真正的情义托付的人,当你缺乏力量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某一种力量,所以刘波身上的这种经历就是我想表达的。

陈坤是爱惜羽毛的演员

当时是怎么找到陈坤来演刘波这个角色呢?

首先很简单,因为陈坤也是重庆人,因为我要拍一个重庆的故事,要使用重庆的方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跟这个地域有关的演员,并且是明星,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很适合有大明星来出演。

其次更重要的,我得选一个能够去展现我故事的明星。我关注到陈坤好几年,我觉得陈坤在我们国内的电影明星当中是一个很有坚持、很有底线的人,通过他前几年拍电影的选择、那些面世的影片里,能够看得出来陈坤这个人对自己参与电影的表演有着与众不同的标准和那种要求的,他不是什么电影都演。陈坤还有一个特点,几乎好多年没有演电视剧了。

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在市场这么疯狂的环境下,我觉得一个演员能做到自我坚持,挺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陈坤身上有一些非常可贵的东西,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在演员的群体当中是很稀缺、很宝贵的,我是自然而然地就想跟这种能够珍惜自己的演员去合作。

我觉得这种艺术的创造,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合作,前提并不是我要去尊重你,而是你尊重你自己,你把自己的创作艺术的生命看得宝贵的话,那我也是同样的,我用好几年时间来做一部电影,我需要一个同样尊重自己、爱惜自己羽毛的优秀演员,我觉得陈坤就是这样的演员。

在选择上,其实秦昊之前的荧幕形象是偏文艺的,您怎么想到用文艺青年来演许东这个特别像市井小混混的角色?

秦昊那个角色是有一个原型的,来自于我身边一个特别好的重庆哥们,性格非常地张扬。重庆人身上也有很张扬的一面,秦昊代表了那种张扬,甚至张扬到有一点虚荣的角色,重庆人也蛮虚荣的。

我觉得可能我看演员的眼光跟别的人不太一样,通过他们的作品,秦昊以前演的电影我也看,但是我看每一个演员,在看他们作品的时候,我能够看到他似乎从来没有呈现过的某一面。比如像我拍《夜店》的时候,徐峥出演的那个角色是他之前乃至到现在之后也没有演过的那种一个疯狂的中年大叔。秦昊对我来说,他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文艺青年,虽然他出演了很多文艺电影,但这个并不代表他自己限制在某一类里面。我也能够通过秦昊扮演的那些所谓的文艺片的角色看到这个人身上的能量,秦昊有一些能量其实是被某一种电影束缚住了,也从来没有展现过,从来没有释放出来。在这部电影当中,我就让他扮演这么一个比较外向,比较走外的角色,让他去释放某种能量,最后到了片场,反而觉得效果挺好的。

其实秦昊那个角色,包括喻恩泰那个角色,他们三个人每个人身上都代表了我所理解的重庆人的某一面。秦昊那个角色是一个比较突出、比较能够抢眼的角色,他是一种特别外向重庆人,用北方话来说,比较咋咋呼呼。

喻恩泰更低调一些,低调的重庆人。但这个不只在重庆,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有一种人,他们可能因为身上有一技之长,他们更看重某种生活的平稳,他们活得相对于低调,但是也是很有情义的,只不过他们的情义没有那么地彰显、那么外化出来,但他都在心里面。

实际上白百何的突破也挺大的,为什么会选择她来演一个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形象呢?

白百何这个角色的选择,我们实际上是在所有的主演当中最清晰、最快速的。白百何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具有超强的演技来驾驭,而且这种演技不是一个导演两三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她得坐在那,她就是那个人物。

我考虑了目前中国的女演员,我觉得能够扮演这么复杂角色的,可能只有白百何。我也从来不觉得白百何是一个只能演小妞电影的女演员,我认为她的能力以及她的能量是超越她目前所扮演的角色的。我觉得白百何有一种蛮干净的感觉,一个人很少能够干净到这个样子,看到她的这种干净、纯净,给她带来一种很纯粹的力量,这种女演员非常地了不起,我觉得她可以去接受任何的挑战。所以白百何是扮演于小慧的不二人选,我觉得除了她,应该没有第二个女演员能够承担这个任务。

方言不是问题 受伤是家常便饭

除了陈坤以外,其他人其实都不是重庆人,在语言这方面有没有特意学过?或者在拍的过程当中,他们在语言上有没有什么障碍?

除了陈坤以外,其他三个演员都经历了语言的前期培训和训练,我们剧组找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方言老师,在剧组教他们方言。相对而言,可能秦昊的培训时间是最长的,因为他台词量最大;喻恩泰是因为以前经历过方言训练,他以前拍过一部方言的电影,所以他都一定的基础;白百何是零基础,但是白百何是学方言最快,后来居上的。

他们在拍戏的过程中,说一些重庆话,闹了什么笑话吗?

方言的这种笑料一定要来自于当他说错了什么音,说错了什么发音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完全听得出来。我们那个现场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大家都不太会说方言,只有陈坤一个人,其实在拍摄那个现场,只有陈坤一个人是很纯粹的重庆人。如果说错了的话,周围的人会不易察觉,引不起现场的哄然大笑,他们也不会拿这个互相来开玩笑,而且我觉得因为大家都知道学方言不容易,所以互相都比较体谅这一点吧。

片中打戏非常多,有演员不慎受伤吗?

有的。我们这个电影的打戏,实际上是现实题材当中算是比较多的了,也是突破了一般国产电影的水准,为此我们剧组前面也经历了很长的准备和筹备,专门从韩国请来了专业的动作指导。

参与打戏最多的四个劫匪的演员,在开机前提前训练了两个月,在剧组专门进行东西训练。但是在拍摄当中,还是有出现受伤的情况。我记得好像是有一个长镜头,大概是四五个主演跟接近二十个武行在一起混战,我要拍一个长镜头,那场戏的拍摄大概有两三个人受伤,最后也是因为受伤,我停止了拍摄。说实话,我自己也不忍心拍不下去了,而且有的演员是不只一次地在现场受伤。

陈坤也受过伤。陈坤在拍打戏的第一天,那天晚上打了一个通宵,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受伤了,他是拍完了,然后在收工以后才告诉我的,当时是肌肉拉伤。陈坤受伤最严重的其实是在雨里面的打戏,泡在雨水里面的打戏,因为陈坤的那场雨戏一共拍了三天,陈坤就在雨水里泡了三天,不是泡在里面,就在雨水里打。

陈坤在现场从来没说过,我是在杀青以后才知道的,陈坤到现在为止,好像他的腰上还有一点伤,他有时候还会去做一些艾灸来进行恢复治疗。其实我知道这个消息,心里面也挺心疼,但没办法,我在现场看到他们,不只是陈坤,还有那些别的演员、年轻演员,我看他们拍打戏拍得很辛苦、很危险,其实我也不忍心拍,但是我必须要做那个残忍的人,为了电影,我也得拍下去。所以我们电影呈现出来的打戏的质量,这个毫不惭愧地说质量挺高。

电影好看就要有戏剧性

您讲了很多的情义,像三兄弟之间的这种情义,您之前经历过吗?

我小时候在一个小镇上长大,我爸妈为了我的学习,就把我送到县里面、市里面,总之是比我们家那个地方的行政级别更高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去上学,所以我从小就离开家乡在外面求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都是这样的。从小在外地求学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很多的哥们、同学,他们对我也非常好,我跟他们之间的那种故事、感情,实际上对我来说是我人生当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

我为什么会写《火锅英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拍这种情义的故事,我觉得这是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然,我自己不能吹嘘说我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这样说出来太不要脸了,但实际上相对于别的东西,我认为情义是高过于别的东西的,可能活得没有那么现实,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缺点。

实际上我写的这种情义、这种经历也是大多数人在青春期会曾经共同拥有过的一种经历。其实一个人的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讲是挺重要的,那种经历会跟随你的一生,会伴随你的整个人生走下去,只不过大多数人可能不一定会察觉,他不一定察觉他的身边有一段青春期的经历或者往事会跟随他一直走下去。

我写的故事里面这三个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他们跟今天整个流动的中国不一样,他们就生活在他们青春期故事发生的那个地方,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故乡,这个其实也是重庆人的特点,重庆人走出来的人比较少。

四个劫匪的面具来源于《西游记》,怎么考虑的?

他们的面具,我当时取材灵感就来源于《西游记》,这个来源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我觉得他们四个人(四个主演)在一块的组合,分工也蛮像《西游记》的。白百何实际上在这个小团队当中的位置比较像唐僧,唐僧是一个非典型化的领导角色,并没有对其他人要求太多,但是他在带领着这三个人走向一个方向,而且相对于沉默,比较内敛一点。

刘波(陈坤饰演)比较像孙悟空,力大无穷,能量超强,拥有着极强的破坏力,他也影响了故事的走向,而且孙悟空更像是组合里面的灵魂。秦昊比较像猪八戒,八戒是承担了搞笑、插科打诨,他承担了故事让这个行程变得相对轻松的作用在里面。喻恩泰的角色自然就比较像沙僧,沉默寡言,默默地把担子挑起来,似乎能力不是四个人里面最强的,但是他也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自然能够发挥他观众意想不到的作用。

其实在2009年《夜店》之后,您都一直没有再拍戏,然后一直到2016年的《火锅英雄》,隔了这么久是为什么呢?

这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经历太多事了,可能入行的时候太年轻了,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的。我觉得一个人要搞创作,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他最好能够首先是了解自己,我觉得需要很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这个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要拍电影范文3

对于很多热爱文艺电影的文艺青年来讲,秦昊并不陌生。2005年主演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青红》,秦昊开始进入观众视野.在这之后,秦昊的电影并不多,2009年主演娄烨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2010年又是王小帅的《日照重庆》,熟悉秦昊的人,总会一次次收获惊喜。

秦昊远算不上大红大紫的明星,比起他在中戏时的同班同学来――章子怡、袁泉、梅婷、刘烨――秦昊在知名度上似乎还只是个小角色。不过2012年秦昊将迎来一次演艺事业的集中爆发,5部由他主演的电影将陆续上映,打头炮的依然是一部文艺电影――《初到东京》。

《初到东京》由曾日本旅居十年的导演蒋钦民拍摄,秦昊饰演一个刚到东京留学的围棋手吉流。秦昊说自己接这部戏主要就是因为吉流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三四年没有戏拍,没人找我。那时候我想过是不是要放弃演员,做别的行业,不过慢慢地坚持了下来。这点跟吉流对围棋的态度很像,迷茫、放弃到最后坚持,和我很有共鸣,拉近了我跟他之间的情感,所以很想去演一下。”

Q=《旅伴》

A=秦昊

Q:从《初到东京》可以看出有很多导演个人的经历、情感,叙事很私人,这会不会对你作为男主角的表演受到限制?

A:既然都看出来就别问我了。电影的类型不一样,有些电影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情感、人的性格出来带动整部电影的;另一类电影已经固定上一种气质,比如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杯绿茶,每个人都要被淡淡的,在这里面,不然让它出现浑浊,这就是一部绿茶,都要为它服务。所以每部电影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在演员上面、摄影上面都会有缺失,但本质还是为整个电影整体服务的,这点没有什么遗憾。

Q:你给人的印象是接戏非常谨慎,几年来只有几本小众的文艺电影。你接戏的标准是什么?

A:刚毕业、年轻的时候,我一年推掉8部电视剧啊,那时候的想法,所谓的谨慎其实有很多幼稚的成分在里面。当时我是想毕了业参加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演出,不是我之前在上学的时候想要拍的什么什么东西。那这样的东西不对,我要拍谁的电影?张艺谋的电影、陈凯歌的电影。这些电影能够发挥我个人想要表现的东西。因为这样很幼稚的想法推掉很多戏,后来就没有人找你演戏。现在的选择相对成熟些,一是角色,对角色的喜好,包括我个人的认知能不能够完得成;第二是导演,看他之前的作品或者跟他聊,他能不能帮我完成这样的角色。很简单。

Q:你毕业的中戏96级一直被称作明星班,几年没戏拍压力有多大?

A:当时不是压力了,是绝望。你被这个社会不认知,觉得自己挺好的怎么没人找我啊。现在回想起来,我可能还是情商相对低一些,从学校进入社会有很长不适应期。

Q:戏剧、电影、电视剧,其实做演员也会有很多选择。

A:其实不是我选择了电影,我三四年没有戏拍,王小帅找到我时我也不挑拍的是什么电影。只是很幸运那年就去了戛纳,回来才觉得原来我做的职业这么受人尊重,让我想起了18岁时考中戏时的梦想――做一个好的演员。

Q:你拍戏的频率并不高,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节奏的?

A:《青红》往后,第一年我拍了三四部戏,到了第二年,我觉得还是应该全心全意只拍我认为好的,所以变成一年一部,最多一年两部,到《春风沉醉的夜晚》、《日照重庆》基本都是一年一部。上半年去戛纳、做宣传啊,下半年拍一部戏,第二年又是戛纳。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很准确,而且确实是对的。现在签了公司,去年拍了6部,虽然产量上去了,我也在反思,哪部戏里我有没有什么缺失,是不是因为我的状态,有可能明年再调整,还是一年一两部,最多三部。

Q:如果一年只拍一部戏,岂不是有很多的空余时间?

A:会有很多。我认为一个演员一年只拍一部戏的话绝对好于他一年拍三部,这是百分之一万的、刻骨的定律。因为不停拍戏会缺失很多生活的东西。演员最需要的就是生活,所以最后全在工作状态,这个拍照,那个采访,这个剧里面,那个在什么活动上面,没有时间闲下来去超市、去上街、去跟朋友聊天,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我现在忙宣传,真想三天电话一关,坐那儿发呆,完全地放空,你才会觉得神经慢慢放松,忙对演员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Q:基本上拍的都是文艺电影,这是你主动的选择吗?

A:我确实很任性。我拍电影的标准就是角色和导演。那真正打动我的角色往往又都是文艺电影里的角色。像其他的谁演都可以,怎么演都行,特技、飞啊,你往那儿一站就可以了。这东西打动不了我,所以我很任性,就想做我想做的事,不考虑别的东西。签了公司也会妥协,他们的角度会认为你必须要拍哪些,哪些可拍可不怕。我也会经历一些我去做了以后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戏,甚至拍了以后让我不舒服好几个月,那我以后绝对不会再拍这样的戏,这都是不断成长。

Q:新导演对你戏路的判断?

我对演员的判断,不分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我也不分什么好演员坏演员,只要你塑造的角色感动人了,让人家接受了,你就赢了。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名利也好年轻也好,这些对我来说不重要,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我接的角色,观众看了接受了、喜欢了、感动了,这永远是我拍戏的最高目标。其他的票房、谁认不认识,那个不是我作为演员的最高目标,可能我都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对我来说,我尽量尽量让自己纯粹一些,全身心投入到我的演艺事业当中。

Q:你有没有期待的角色?

A:这也是我的一个变化。年轻的时候、上学的时候、刚毕业的时候,我都会想我要拍什么样的角色。到了现在,我所有想法不是想演什么角色,而是一个角色来了后我如何演好他,这是个明显的差别。以前会想我要跟谁谁谁合作,不跟谁谁谁合作,所以会拒绝很多戏。现在慢慢的,不管什么样的角色,找到我了,我接受了,就要想怎样让观众去喜欢。

Q:你跟导演沟通的方式是怎样的?

A:每个导演有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有的导演喜欢跟他一起创作,可能剧本每天都在改,出来电影可能是大家创作出来的结果。有些导演好像说你只需要完成这部分,我要的影片风格就是这样,哪怕收点很多东西就要这样,这是整个电影的风格。所以跟不同导演合作保持良好沟通是作为是一个演员的基本技能,除了表演,沟通也是演员重要的技能。

Q:那王小帅和娄烨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A:他们都是给演员空间的导演,这是相同的。作为整个影片的把握,比如在一些桥段上面,小帅之前会说我大概要的一种可能性,他就会按这个拍;娄烨可能更自由些,他可能提供七八种可能性去拍,揣摩不到他最后到底要什么,不能说你要这个我给你,你要那个我给你,所以最后真正影片我们自己看到前,我不敢跟任何人说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Q:《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角色很难演,需要十分信任导演,娄烨怎样让你信任他的?

A:娄烨的《苏州河》是我上学时喜欢的作品,包括后来的《颐和园》,这两部作品足以让我把自己交给他。

Q:今年这么多戏接连上映,你认为自己迎来了演员的黄金时期吗?

A:我真不知道什么是黄金时期,现在我已经接到后几部电影,今年的工作还是拍电影。所以黄不黄金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我一个角色一个角色的演,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

Q:你觉得公众对演员的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A: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过。我是这样想的,我一直觉得我不想当明星。我要做一个演员我很轻松,我完成银幕上的角色那是我的工作,生活中是我自己,跟工作没关系。如果作为明星,那生活也是工作,我很任性认为不愿意这样去做。所以在我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也不去想这样的问题。

Q:你在微博上也不活跃。

A:第一点,我本身就是不愿意把生活跟人家分享的人,我的工作、生活、家人我没必要跟所有人分享,今天干什么了,我怎么样了。第二,之前我确实发了一些微博,当然我也明白能够加我的,看得到我的,都是喜欢我的,我也会理解他们的情感,但是上面都是好帅啊,拍个照片好帅啊,好喜欢啊,都是这些东西。慢慢我觉得长此下去我自己都会没有判断力的,因为我发什么他们都说好好好,判断力作为一个演员太重要了,所以就在慢慢减少,慢慢放弃。

我要拍电影范文4

──谢尔盖·爱森斯坦

“家乡三部曲”是于广义的妻子对他在2004年至今拍摄的三部影片《木帮》、《小李子》和《光棍》的爱称,于广义始终把镜头对准自己的故乡——家乡黑龙江五常县。2005年春节,于广义回到家乡和林区的伐木工人一起度过了禁伐令生效前最后的伐木季节,并把他们的生活拍摄下来,为这种即将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记录。

方向:做不一样的事

爱因斯坦曾说过:“你不需要洞悉世界的本质,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于广义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黑龙江省东南部五常县林区的生活给于广义的童年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寒冷,彻骨的寒冷。“一场大雪甚至能三天三夜,雪厚到门都推不开。”于广义用手比划着。每到这个时候,林区的伐木工人就上山干活了。孩子放了学跟着木工们混,围着火炉听他们讲故事。

“我是听着山里的故事长大的,我父亲很能讲。”上个世纪70年代,于广义家里还买不起收音机,18岁前他甚至没见过火车。父亲会对着家里墙上贴着的世界地图讲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但也都是道听途说。周围的人会说自己要去县里,但于广义心里想着要干和他们不一样的事。

多拍:所见都是有用的

“在我44岁时,我知道要做的事就是拍电影。”2004年,于广义的一个老同学告诉他国家要开始对森林实施天然林保护,这将是木帮大规模进山伐木的最后一年。

从大庆到林场,于广义的身体犹如穿越在时空的隧道。 “山里人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城里人对大山里的东西不了解,可我行走于两种文明之间。木帮延续百年的生活即将终结,那将是一个里程碑。”

开机仪式上,于广义趟过家乡齐膝深的雪地,跪在父母的坟前,说:“爸妈,我回来了!我要开始拍电影了,我要拍一部我们林区伐木人的电影,你们二老一定要保佑我把这事儿办成。”

于广义从小熟知的这片林区是从1895年开始开采的,历史已逾百年。“其实当时也不知道该拍什么,多拍肯定没错。”于是,常常是木工们刚睁开眼睛,于广义摄像机便打开了;木工们鼾声四起,摄影机仍在转动。和木工们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四个月后的2005年初夏,于广义带着120多卷带子素材下山了。这样的方式让片比达到了35:1。

到拍摄《小李子》时,于广义已经锻炼出了预知事态发展的能力。弗拉哈迪说:“所有艺术都是探险行为。所有艺术家的工作最终都在于发现,换句话说,就是把隐藏的真实清晰地呈现出来。”长期地跟随拍摄,让拍摄对象适应甚至忽视摄影机的存在,甚至连他自己也常常忘记自己的存在。

“一个未曾学过电影,甚至很少看电影的人,他用他的视觉带给我们一个未知世界。” 首尔电影节这样评价于广义。

刻骨:浓浓的乡情

人到中年的于广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道,谦虚而又低调。他要拍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广义的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山还是那座山,虽然已经没有了原来那些粗壮的参天大树;河还是那条河,但流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欢腾,几近衰竭。林场,仍然零散地住着几百户伐木人,面临着水库计划的搬迁。这片位于黑龙江偏远角落的林场地区十分闭塞,甚至到现在也很落后。但这种落后也恰恰是保留了原始状态的重要元素。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与此相伴的是一方独特的生活方式。

林区的闭塞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多不便,也保留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但林区没有了,一切就都结束了。伐木停止了,与伐木这一行当相关的民俗也将很快消逝。

伐木工的生活和几十、上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除了卡车,几乎看不到其他能判别年代的东西。而在大庆,则有各种现代的工业文明,时尚繁华的街道上有新潮的男女和车辆穿梭,和林区形成鲜明对比。

于广义的作品有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痕迹在里面,这一方面出于导演意识的刻意表达,另一方面也出于于广义的某种偏爱。“我的电影可能是留给后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的。而能留给历史的,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元素,这也是它的一种价值所在。因为电影的视听呈现,人们能从中解读出的东西也许比我看到的、理解到的还要多。”

直到现在,于广义每年都要回去看看关系熟悉又陌生的乡亲。艾青的诗歌可以恰如其分地阐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时间:铺就价值

著名的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曾提出“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 。这个“时间”,是指拍摄人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单元,它决定了作品所记录的内容和含金量。“拍摄之前想得很简单,实际的困难真的让人很难克服,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从开始拍摄到现在,于广义已经用了整整8年时间,每部作品从萌生想法到拍摄到后期,每部至少经历了两三年的磨砺。

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在林场的冬季十分普遍,山里的地形复杂,俗话说“上山三五八,下山二六九”,有经验的人掐着日子才能进去。山里那种刺骨的寒冷使人变得纯粹,也赋予了于广义的影片某种朴实和生猛。“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记录的眼光和勇气组建起来的力量。”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同时堆积下,纪录片艺术才能充满令人动容的真实魅力。

但在这种极为严酷的状态下拍纪录片,也是对肉体非常严酷的考验。寒冷、劳累和饥饿使人容易得一种被当地人叫做“攻心翻”地方病,发病时四肢无力全身寒冷发紫,抢救不及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而在拍《木帮》时,于广义住的窝棚离山上有10公里的距离,“坡特别陡,上山要两个小时,下山时只用十几分钟,拉着爬犁的马常常失足翻到山涧摔死。”有时候于广义只能抱着摄像机坐着一点点往下滑。在他大庆的家中甚至还保留着一条磨得不成样子的裤子,舍不得扔掉,是对那段日子的一个纪念。

两代人:不同的记录观

拍摄《木帮》时,于广义的女儿于秋石还在读高二。于广义每拍摄一段时间就会把素材拿回大庆给秋石看。一开始于广义对纪录片内容走向和人物把握全凭感觉,秋石建议他把《小李子》中的主角从猎人老韩换成小李子,因为他的歌声乃至这个人物整个状态全是戏。

和父亲对纪录片的理解不同,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晓东油画工作室学习的秋石是发现美术和电影互相之间有一种默契。与父亲不同,她享受纪录片的乐趣和意义,但更加热爱油画。她打算近几年继续画画,在进入个人创作阶段后,拍一部关于自己绘画创作的电影。

目前广义的第四部影片《萨满》也在制作当中,人物也和《木帮》有重叠,表现的是山里唱大神的一群人。

尽管在电影的原始形态时,大部分作品都是只是生活的记录,但并不是说只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拍出来的“记录片”都可以成为“纪录片”。

真正静下心来做纪录片的人,是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也是真正想给后辈留下些资料的人。

我要拍电影范文5

在台中,我能避免惰性

Q:参加奥斯卡的时候紧张吗?

A:不紧张,对于我的团队来说,我希望能赢。从我自己来说,我已经比上一次学得更放松了。

Q:你已经赢了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了,最佳影片奖会是你下一个目标吗?

A:“最佳影片”需要很多因素,在艺术道路上“最佳影片奖”是必须的吗?我不知道。对很多人来说,喜欢这部电影就够了。所以无论得不得最佳影片奖,我都为跟我一起工作的所有人骄傲。对我来说,这个已经是最佳影片奖了,而且是给我的团队的,我希望跟他们一起分享这个奖项。

Q:在获奖时你感谢了台中,能具体说说为什么会选择在台中拍这部电影吗?

A:避免惰性,如果我们在好莱坞拍,那些制作团队也许会认为自己是“万事通”,但在台中,他们从一开始就会进行探索。这部电影 90%都是在台中拍的,我获得了很多地理和经济上的帮助,一个熟悉的环境和当地的资源能让我充分尝试新的艺术风格。我希望用这座奥斯卡来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包括那些在台中的人,说感谢台中时对我来说是个美好的时刻。

Q:以后会再拍与故乡相关题材的电影吗?

A:可能会尝试,我正在寻找与故乡有关的好故事。

这又不是蝙蝠侠,凭什么成本那么高?

Q:你本来是个演员,为什么转作导演?

A:我不会说英语,来到美国后没法进入演员专业。后来想如果能成为一个电影导演,拍电影就是我的表演,慢慢我逐渐习惯了站在镜头后面做一个观看者。

Q:你怎么想到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是一看完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A:书刚出的时候我就看了,很喜欢这个故事。但当时还没打算拍电影,四五年前福克斯公司找到我,才开始考虑如何拍。我想到了让年长的“Pi”来讲述这个故事,然后想到了3D,那时候这还是个很幼稚的想法,四五年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3D,就只是想能不能加上另一个维度,也许会有什么新技术。剧本花了一年,拍摄前的视觉预览花了一年,然后我就想拍一部海上电影就得造一个大水槽,而我从没见过任何一部电影的水槽造得好,看来我得做一个顶尖的,需要滂沱大雨和不间断的巨浪,而在洛杉矶是做不到这个的,所以我想到了台中。

Q:据说在拍摄过程中你曾想过搁置一阵子,这是一部艰难的电影,你是否曾经想过放弃?

A: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只有过一次这种感觉,就是为了这部电影。前期制作的时候都很顺利,我事先做了视觉预览,这就算做了准备。但拍摄过程中制片方曾一度想放弃,因为实在太过冒险,我们给出的预算比他们预想的高很多,他们想停止这个项目,毕竟这是一部饱含哲理的文学小说,又不是蝙蝠侠。所以某一刻我真的以为我要失去它了,但我仍旧不断地试图说服他们,幸亏有其他地方的人们一直在支持这部电影,制片方最终决定继续下去。

寻找变化是不可回避的渴望

Q:你认为 3D是你未来的电影模式,还是要根据故事来选择?

A:根据预算。我现在会优先选择3D,探索一种新媒介让我很兴奋。2D已经几十年没有更新过了,3D需要一种不尽相同的拍摄方式。比如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镜头离男主演很近,我在 2D屏幕上看起来刚好,但在 3D屏幕里看起来就需要镜头再退后一点,因为他已经超出屏幕框架了。所以我仍在学习 3D的拍摄,如果预算允许我会继续拍3D,看看能走多远。但3D的费用非常昂贵,如果预算比较低我就还是会拍2D。

我要拍电影范文6

虽然他开玩笑地说,“千万不要拍电影”,但李安在现场还是给那些想当导演的学生提出建议: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给你东西,你一定要创作自己的题材和剧本,这是你的一个交易资本。写剧本是一个免费的训练,从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学到商业电影如何运作,结构是怎么样的。当你跟别人要钱投拍时,只有你有一个别人没有办法拒绝的题材,新颖的题材,你才可能会有机会。

李安认为,电影是一门技术,一部电影就是集中力量打中一点观众的情绪,拍片过程就是通过结构和铺叙去打中这一点。而这个被打中的点往往是无法言传的,不一定是哭的那种感动。即便被抓到了,也无法说出来,当它被说出来的话,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大家会去讨论,这个电影就成立了。

李安透露,自己挑演员,不是光挑一个人的演技,人好不好,甚至是漂不漂亮,都不重要,而是“一看她的脸,是不是脑子里就开始演戏了,有句话叫祖师爷赏饭吃,她就长了这张脸,你看到她就是比她还急”。他透露自己拍很多戏都没有把握,尤其是选主角方面,不过到现在还算幸运。“像汤唯这个样子在大陆以前根本没有人喜欢,电视剧都没有找她拍,考戏剧学院三年,大家都说她这个样子没有人看,结果她去了导演系,其实她是想做演员的。我就看到她气质很像以前国文老师,现在的年轻人中都找不到了,我看她讲话的神情都很像,但她上不上相就不晓得了。”但章子怡不同,“我一看她,就知道她很上相,她怎么拍都成,可是汤唯就需要一些技巧,但我能感应到她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