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1
李白与孟浩然:知音之交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与李白的友谊,就蕴含在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也是李白的老师、兄长,二人感情深厚,可谓知音。李白与孟浩然认识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声望很高。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意气相投,无话不谈,还结伴到江夏(今湖北武昌)去游玩。在江夏流连一个多月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流水悠悠,李白思绪万千,咏出这首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表达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与汪伦:偶遇之交
汪伦这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它就藏在李白的这首诗中: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李白的好友,他们的结识有这样一段故事。据说,李白到泾县游历时,住在当地的汪伦非常想一睹他的风采,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呢?汪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写了一封信,邀请李白来作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交游和饮酒,见到这封信,欣然应邀。一见汪伦,李白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不但没有气恼,反而为汪伦的心思感动,留了下来。
汪伦盛情款待,留李白连住数日。李白登船离开时,汪伦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由此《赠汪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便诞生了。
李白与贺知章:忘年之交
李白初到京城长安时,在紫极宫遇见贺知章,两人虽相差43岁,却一见如故。贺知章赞赏李白的诗才,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诗仙”的称号便由此而来。
贺知章邀李白去饮酒,由于忘带银两,他便取下皇帝赐予的金龟,充作酒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两人边饮边谈,志同道合,相聚甚欢,成为挚友。贺知章还多次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可以说对李白有知遇之恩。
后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去浙江探访贺知章,却惊闻这位老朋友已于回乡当年就在家中病逝。李白怀着悲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感怀与贺知章相处的难忘回忆: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2
垂涎欲滴
【拼音】:chuí xián yù dī
【释义】: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出处】: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例句】:但是在我这样的一个穷小子看来,确觉得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老实说,确也有些~! 邹韬奋《经历·贫民窟里的报馆》
口齿留香
回味无穷
【拼音】:huí wèi wú qióng
【释义】: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出处】: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例句】: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
玉盘珍馐
出自李白的诗句:玉盘珍馐值万钱。意思是上等的美味佳肴!
食指大动
【拼音】:shí zhǐ dà dòng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3
突然,表妹开口了,她望着空中的圆圆的月亮好奇的问:“爷爷,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我们走,是不是它长了脚?”
外公慈祥地看着稚气的表妹,又看看天上的月亮,乐呵呵地说:“月亮呀,专门跟着你们这种可爱的小姑娘,它是出名的‘跟屁虫’呢,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表妹听了就一直在笑话月亮。
“这月亮上啊,住着嫦娥和玉兔,嫦娥是天上的仙女,玉兔是在广寒宫捣药的”,外婆指着月亮上的一点点黑黑的东西说,“瞧,那就是嫦娥和玉兔哩!”表妹看看月亮,好像是有这样的一些黑色,但是又有点怀疑。
过了一会儿妈妈笑问我:“你说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我思考了一下,回答:“有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妈妈点点头。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4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5
一、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中涉及很多文化历史名人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文学常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其中一个途径。学生积累得多,自然就对很多诗人的事迹和思想有所认识和体悟,而这些认识和体悟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笔者会在预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文章的作者,你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认识有多深呢?你有什么关于作者的故事可以跟同学们分享吗?跟他同时代的文学地位、成就相接近的有哪些?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作品呢?请具体说说。”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李白想到了李白坎坷的政治仕途、想到了他的其他作品、想到了他的一些生平逸事,也想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及其风格,如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认识上的狭隘,很多学生都无法答得具体、完整、准确。但一个班当中,总有三、两个学生对这些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这个时候,笔者会郑重地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表扬,赞扬他们见识广、有文化积累。同时,对那些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也给予鼓励,并利用准备好的文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提示和补充。久而久之,一股自发搜集和积累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自然就来了。而花在这个环节上教学时间却并不多,还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一举多得。
二、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下面简称“手法”)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古诗词鉴赏“怎样写”这个问题的基础。而强化学生对手法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每一个文学作品,无论是古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手法的运用是最常见的事情。尤其是作品当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更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讲授这些段落的时候,对里面出现的手法要郑而重之地挑出来进行鉴赏,并在鉴赏中让学生准确理解“这里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些手法通常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这些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如果每一个手法分析,都对上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讲授的话,相信学生对手法的掌握会慢慢牢固起来。如笔者在讲授《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片段时,结合了文章中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了什么叫烘托;结合“发尽上指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夸张这种手法的作用。探究、讲授完之后,笔者还以王维的《鸟鸣涧》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烘托和夸张这两手法在古诗词里头的运用。第二,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对手法进行理解和巩固。手法种类繁多,有些手法相似性较大,如对比和烘托;有些手法还是有交集甚至可以互通的,比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等。为此,对这些手法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结合实例的讲解。
李白的诗有哪些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换个说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根据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义。学生在课前和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每日一句,能够理解内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为人处事的方式与道理。《百家姓》设计了一些活动:“说说名字的由来”,让学生在课前问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取名字的情况,以及名字的含义。“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同姓名人、伟人的笔名与故事,讲给同学听,增强荣誉感。知识要打基础,要积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学者,还有当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学者,都谈到幼年时期读过的这些启蒙书,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学问事业,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