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1
1 知识管理下档案知识竞争不断加剧
学者覃兆刿从“双元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档案价值分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两部分。前者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人类的初衷在于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被称为工具价值;后者作为记录或者文献归属的实体,其内容的价值被称为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而信息价值是一种个性价值;工具价值是档案的社会属性,信息价值是档案的自然属性。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Galbraith,1969)提出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界出现了知识管理的提法,在知识管理时代里,档案的工具价值由于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更加彰显,档案的信息价值也得以更加重视。对档案界一个最意味深长的意义在于:档案知识竞争性加剧,知识共享成为时代追求。
1.1 知识管理下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档案的工具价值。第一,技术发展拓展了档案的处理空间。档案电子化之前,对档案的处理主要是对实物档案的存储,由于实物档案本身重量大,搬运、移挪都很不方便,因此,一些重要的档案都是重保存轻利用。而且即使被利用,开发程度也很低,仅限于复印和翻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知识存储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处理设备的普及极大地释放了档案管理的空间,档案的生命周期得到大幅度延伸。电子化的存储方式重新赋予了档案管理新的职能,正如在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达成的共识一样:档案机构应该在管理和知识中定位,在观念更新和技术革新中起到有意义的带头作用。第二,知识管理理念有助于实现档案知识的共享。知识管理强调学习、共享和组织文化,是通过吸纳组织有效信息和对信息的再开发来实现组织的知识塑造,以达成组织运转更有效的目的。档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自有的公共性决定了档案知识的共享性,特别是档案电子化的普及为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加速了档案知识共享的进程。
1.2 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价值被更加充分认可。第一,档案知识属性发生改变:由文献走向答案。知识经济时代以前,档案学界普遍认为档案是“知识存贮的一种载体”,并且也已认识到“贮存和传播知识的档案财富,无愧为人类社会进行精神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一种智力资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甚至被认为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档案知识管理不但要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要为用户千方百计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知识)。正如丽贝卡?巴克利所说:“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文献,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答案。 毫无疑问,关注知识服务,是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该探讨的问题,它将是档案专业职能定位的新起点。”第二,电子文档的普及扩大了档案的内涵。电子文档的出现使文件与档案之间的区别极大缩小,客观上使得档案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大,由此也促发了档案界和社会对档案知识属性和知识价值的新思考。英国知识管理大师安妮?布鲁金在《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一书中指出,档案资源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知识管理为档案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能否从档案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源已经成为是否具备较高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标志,档案不再是堆积在一起的泛黄的故纸,而是闪耀着智慧的资源库。
可以说,在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的使用日益便利和充分,技术发展拓宽了档案的使用空间,而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推进使档案知识共享深入人心。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档案价值,更多人想从档案中找到想要的问题答案,档案管理者才需要不断供给更加优质的档案知识资源。一旦这种供给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将会陷入一种竞争性索取的状态,这种状态又将放大档案知识的价值,引发更加严重的索取。
2 竞争的本质
从档案“双元价值”的角度分析知识管理时代下的档案价值,档案的工具价值也即档案的社会属性属于档案利用的向度,反映了人们对档案开发利用的程度;而档案的自然属性却反映了知识的本初价值。档案在起源上来说是人类对凭证信息的合目的的控制,这里的“控制”,强调了档案从根本上是一种功能,人们可以借以维护凭证信息的证据力,其表现为有利于显示其凭证价值的资源组织、价值鉴定、保管和利用;“合目的”强调了人类借助档案功能的心理需求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主观能动性,其表现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凭证信息”则是对通常定义中“原始记录”或“原生性”的拓展。
所以,档案的工具价值是档案属性的根本,而在知识管理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放大档案的工具价值,更加充分地开发档案使用价值,这样才会符合档案的时代定位,才能在基于知识竞争的语境下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依据对目前存在的档案竞争性问题的分析,显然,我们对档案知识的开发还未到位,档案知识供给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故此,我们可以说,对档案知识的竞争性索取,其实质是:档案部门对档案的开发并没有跟得上社会需求,档案知识供给短缺,导致无法实现档案知识共享。
3 缓解竞争,实现档案知识共享的建议
供给和需求是资源的必然逻辑,尤其是当知识成为资本后,对知识的追逐更加强劲。在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使用者或大众需要更多的档案知识,同时日新月异的信息处理技术也便利了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的开发,可以说,扩大档案知识供给顺应时势,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顺势而为。
对于档案知识开发而言,在知识管理时代下,档案管理者们更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紧跟时代要求,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开发本领,拓宽视野,最大限度开发档案价值,更充足供给档案信息价值,以进一步实现档案知识的共享。
3.1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契合社会需要。知识管理以前的档案管理重点工作是保管档案,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则是更快地从纷繁复杂的档案中开发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并加以利用和共享。档案管理人员已经转化为知识的提供者和筛选者,成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知识管理者、学习资源提供者。而档案的共享趋势使档案管理者由幕后站到台前,由保管信息到开发信息,这些变化促使档案管理者掌握更多的知识,不仅具备档案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掌握档案机构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管理流程、未来动向以及其他组织的发展动态。在对档案的筛选利用中还要求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意向和本组织运行发展的关联性,这已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成为一个具备发展战略眼光、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档案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和社会需求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契合。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2
人事档案管理是对公司的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将认识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类、保管等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利用的一项措施。人事档案主要是反映员工个人的学习、工作、社会关系、思想素质、工作业绩及业务能力、奖惩方面的一些随时间记录下来的原始真实记录,它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在培养和使用员工过程中而产生的。在我国的国企、公务、事业单位招聘录用过程中,或者是部门员工提干、转业、加薪、福利、公费医疗离退休等,人事档案内记录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个人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证明员工身份的象征,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甚至有时候某些当事人的婚姻、子女入学、分房等都需要原就职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才行。有时候人事档案也是单位掌控员工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很多员工因为人士档案的问题不得不被迫选择留在单位上工作而不敢随意调换。
二、人事制度改革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
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事制度还没有进行改革,还是沿用以前的传统管理方式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个人走到哪里,自身的人事档案就要跟着带到哪里。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人事档案管理也开始逐渐放宽了对人事制度的依赖,显得越来越灵活。
(一)人事制度改革,导致人事档案的作用日益弱化
随着我国政府各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的不断变革,导致人事档案的地位日益受到动摇,人事档案的作用日益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实施改革以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概念,下岗职工可以没有档案,也可以不再依附单位对职工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在没有人事档案的情况下,下岗职工依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对自身的生存依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正规公司的正式工作,对员工个人的人事档案都没有进行强制性的要求。不管员工是否可以提供自己在之前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人事档案,公司都可以予以办理员工的正式入职,因此极大地削弱了原有人事档案对各人的束缚和影响。
(二)人事制度改革,导致人事档案的管理形式更加灵活
随着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蓬勃发展,无形当中给社会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就业机会。由于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事的招聘也要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给企业创造了全新的用人机制,致使企业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不再像以往一样去关注以前其人事档案上记录的信息,包括员工身份、地位、学历、家庭背景、任职企业的名称等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转而重视更加实在的员工本身的个人能力。而且对于员工的人事档案的建立可以从员工入职的时候重新管理,双方签订用人协议和合同等,员工只要能履行合同或者协议上的相应条款,认真努力地开展工作,那么自身的人事档案甚至可以有没有都没有关系,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样是会受到相应的保护。因此,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事档案管理形式上的创新和灵活。
(三)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往的公职部门和用人单位,都过分关注人事档案里面记录的信息,而忽略了对员工自身能力的重视,导致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有失公平的现象的发生。例如很多人事档案都可以通过一定人为的手段来弄虚作假,更可能导致假的学历证明、错的年龄、一些作假的优秀材料、一些对当事人进行褒奖的空洞溢美之词等,由于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此在实际的人才选拔过程中常常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人事制度的改革,不再看重人事档案信息,而是给每个人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即便是以前没有人事档案的无业游民或者农民,只要能满足人才选拔的要求,顺利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都可以顺利上岗。这一巨大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了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人事档案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人事制度改革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3
1 何为档案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的定义为通过图像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纸质资料进行扫描等一系列的处理,将纸质档案变成计算机能够分辨出来的数字和图像,形成原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档案资源,达到档案馆内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目的。在气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建设中,则是根据气象档案的特点和其需要,使用扫描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检索的信息转换来实现。对纸质气象档案的数字化,不单单是指将其变成简单的文档加以存储,还指通过相关技术实现资料数据的信息提取,以此来达到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并提高其效率,让档案信息资源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信息作用。
2 在数字化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将纸质气象档案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出来的内容,形成相对应的数据库内容,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任务。因为在其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多个环节,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地去进行解决。问题的类型表现为以下几种:1.由于个别档案年代较为久远,所使用的纸张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变脆、发黄、虫蛀和鼠咬等状况,这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字化处理过程中的难度。2.现存的纸质气象档案种类繁多、各自的保管期限不尽相同、使用的规格没有得到统一,以上情况为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增添了一定的工作量。3.一些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人员缺乏气象档案管理的基本常识和经验,这样一来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会导致纸质气象档案的安全性有所下降,同时也拖慢了数字化处理的效率。
3 需要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明确数字化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在进行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气象档案的多方面的因素,如气象档案的保管期限、档案所处的时代和档案的利用情况等,结合以上内容和特点明白哪些气象档案需要实施数字化处理,而哪些则没有这种必要。一些年代久远、保管时间较长、存在较大价值和有着较高利用率的纸质气象档案资料,会存在着字迹无法辨认、纸张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针对此类情况,需要优先将它们进行处理。而对于出现时间较晚、有着较长保存时间、无较高使用价值的档案,可以延迟其数字化处理的时间。工作人员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认真仔细地确定好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降低对纸质气象档案的使用次数,有利于其磨损程度的降低,间接地提高了它们的安全性。
3.2 在数字化过程中确定文件的存储格式
各类纸质气象档案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会形成不同的格式,而在进行存储的时候,选取的存储格式则决定着存储的空间和检索的精准和快慢。国家档案局推荐的格式有TIFF、JPG、PDF等。其中,TIFF这种图像文件格式支持多页存储,也支持多种类的压缩算法,但是它本身不是一种压缩算法。它的主要特点便是支持多页存储和多种类的压缩,同时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因此,在应用气象档案扫描文档的存储模式中,通过OCR来识别的档案类型多为多页的TIFF文件类型。
随着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地提高,相关部门开始注重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的选择情况,对其的存档格式的选取,需要根据档案保存的长久性、安全性和容量方面考虑,又要合乎国家气象档案管理系统所给出的标准格式,选择JPG、TIFF和PDF等存储格式,可以实现长时间存储,也能在对数字化档案检索的时候在更大程度上感受到档案的纸质版的阅览效果。
3.3 加强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
随着各个馆区的馆藏数量不断上升,加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而使数字化业务的需求增加,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档案管理人员和数字化处理人员,但是由于档案馆原有的人手数量上的限制,使得这些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需要依靠外界的技术和人员的帮助,需要通过外包解决一些问题。
将气象档案数字化的工作外包,可以让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核心业务的完成和更高的任务目标的设定上。
在进行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适合的合作对象―具有数字化经验和资格的外包公司,而该类公司需要对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人员进行安全保密工作的训练,不得在进行纸质资料数据化的过程中使原始资料有丢失和破损的情况,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资料受到污染和破碎等,不能擅自将该类资料带离工作场所等,让他们懂得保护客户资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进行数字化的开端和全部过程中,去建立并且完善合理的业务规范和科学的流程,例如制定出档案数字化业务流程、档案数字化服务保密要求等,让档案数字化服务更加有条理、有依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可以让外包公司在档案馆的相关区域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及其它工作,在这些地方安装好一定数量的摄像头,完整地录制数字化加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外包公司的工作情况得到必要的监督,做好监管工作,以保证气象资料不向外泄露。
3.4 做好纸质气象档案的实体保护工作
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保护档案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做好纸质气象档案的实体保护工作比提高档案数字化后的数据质量更加重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项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档案原件,对一些濒临消失、损坏的档案进行必要的抢救工作。所以,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倘若发现有的纸质气象档案已经被损坏,则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抢救,做好这类工作后再进行扫描和加工。值得注意的是,在?M行扫描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扫描的次数,最好不超过两次,这样可以降低纸质气象档案在扫描过程中的损毁情况。针对有些多次进行扫描的文件资料,需要做好及时的检查和修复工作。完成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后,需对档案原件进行杀菌消毒,在此之后再让它们入库,该流程可以避免档案在扫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更好地保护档案的安全性。
3.5 选取专用场所
对纸质气象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时,由于纸质气象数据资料容易受到火灾、水泡的侵害,同时为了避免人为的泄露资料所形成的安全隐患,需要从根本上去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在气象档案馆安排的场所中进行数字化工作,可提供较大的安全保障。安排的场所内需要设置对应的消防设备、防盗设备和全方位的视频监控设备。除此之外,气象档案馆还需再这类场所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不允许工作人员在该类地方使用和工作无关的电器通讯设备,严禁吸烟,不许在纸质数据资料附近饮水和饮食;杜绝和数字化处理无关的人员进入该类场所,制定出进出工作场所的制度;制定在工作场所中出现各类突况的准备方案,做到全方位地保护好气象档案的安全工作。
3.6 制定完善工作责任制
在进行档案管理和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数字化处理的安全保密工作制度,需要完善工作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制度,将安全保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员工的身上,令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指责,严格按照规章流程来进行数字化处理中的各个工作的交接过程,从纸质气象档案离开档案库、前期准备、数字化处理,到其的数量核对、整理、重新入库和数字化档案文件的分类归档等,各个工序之间都需要由专人做好把关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纸质气象档案和数字化档案文件的安全性。
3.7 加强数字化后数据的安全保障
在完成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后,只有通过对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备份,才能加强该类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将原件封存,一套供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工作,另一套则实行异地保存的举措。异地保存是为了预防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它是保证档案安全最为有效的手段。档案的异地备份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光盘或者磁盘将数据备份,将它们留在异地档案库里进行保存;另一种则为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气象数据远程备份到其他数据库中,使用异地、异质备份,让专人进行这类操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气象数据的真实和可靠,实现长期阅读,也做到了提高气象答案容灾能力。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建议
1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不足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逐步完成,而且投资较高。因此部分企业选择继续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而将资金更多的用于例如设备改造、产品销售等直接投资上,疏于对档案的管理,忽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缺乏经验、缺乏服务意识,使得档案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然而,事实上虽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但是通过对档案的合理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对档案管理模式的忽视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1.2档案管理信息载体的破损
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磁性载体的电子档案成为继纸质载体的图文档案之后的又一重要管理对象。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许多企业实现了工程设计、施工和产品研发中的二维绘图、三维仿真模拟设计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常见的载体有胶片、磁带以及光盘等,这些载体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破损,例如自然老化、害虫的侵害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损伤等。这些都有可能严重影响文档等信息的使用.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
1.3标准化建设不够完善
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指的是在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规范与标准对其进行指导。信息化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信息系统,各个业务环节的相关信息为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数据计算的标准却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以及工作程序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这些原本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因素将给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或资源共享造成诸多不便,甚至会严重制约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改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设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安全、合理、充分地使用电子档案
想落实档案信息化,就一定应设立实用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规范和改进在运用计算机情况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让其适应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第二,按照文件处理程序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最后,在信息系统中设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档案的安全。
2.2增加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落实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现代化的设备必须由人来操作,同样档案工作信息化由人来落实。档案管理者应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方可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会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知识中的要素,此外,也深刻地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故设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专业队伍是尤为关键的:第一,档案管理者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现代科学成果在档案管理中的大量使用,促使档案工作者应不断掌握和学习管理、理论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其中极为重要的是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档案管理执行信息化、现代化具有直接作用。第二,全面了解档案专业知识,例如:具备档案自动化管理、目录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学以及档案修裱、复制、编研、检索、标引、著录等相关档案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第三,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熟悉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三方面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应倾力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派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离岗培训,进行深造,还能够运用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办法,互学互帮等确立梯队型人才结构和复合型人才群体。
2.3增加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落实档案管理的安全化
对于信息社会环境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管理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的能力和意识。档案信息安全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研究档案管理者的素质,非常有利于发展档案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拓宽档案管理保护领域;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档案管理 知识管理 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节奏,因此要对其进行变革。而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行的档案管理模式主要以知识管理为基准,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得该管理模式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而知识管理又是知识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异同点入手展开分析。
一、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相似性
(一)两者管理的对象出现重叠
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其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各类档案、文件,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管理的核心是知识。一般来说,知识可以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来说,其一部分来源于相关组织或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的时候所形成的文件与档案,而另一部分则是由相关的组织对相应的数据、图书、报纸等承载知识的物品进行收集,购买以及交换。通过对比可已看出,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其管理对象出现重叠。
(二)两者具有相似的管理目的
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对档案进行管理来使得人们对相应知识的获取能够更加方便。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终极目的是使得相关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这也就说明了,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其作出最正确的决定,从而使得相应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通过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方便。通过对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对比,发现这两者管理的目的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度,但是在两者服务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
(三)两者具有相似的管理流程
一直以来,我国各企业、单位对于档案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固定的模式。先是对档案进行收集,然后是对其进行整理、鉴定以及保管的过程,之后再利用相应的统计工具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对其进行利用与研究,从而实现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流程。而知识的管理流程也是采用相似的管理模式:知识的产生与收集、存储与加工、整理与评价、利用等。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差别
(一)两者具有不同的管理范围
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档案实体以及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样品、实物等进行管理。其中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直接进行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经验、技巧、诀窍等方面的知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知识管理范围要远远大于档案管理范围。
(二)两者具有不同的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的模式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更新,这也就使得其管理方式较为先进。但是由于其管理的范围比较大,涉及到相关组织结构中多个部门档案的管理,目前,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档案管理经过了长时间的不断完善,相关组织机构的管理、科研人员都非常认可该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也就使得在对档案的收集、利用、保护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三)两者具有不同的管理作用
在企业中,档案管理的对象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组织的竞争优势,而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中只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要在组织中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验证,之后对其进行整理,形成档案形式的知识。当下,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在对其实体管理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对深入挖掘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三、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相互作用
(一)通过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由于知识管理的范围广泛,管理模式新颖,其与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现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其管理的重点在于对形成实体的知识进行管理,其管理形式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就使得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因此档案管理通过吸收知识管理的先进性,能够有效地拓展档案管理的范围。
(二)通过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在企业知识资源中,隐性知识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部分资源一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这也就使得该资源的管理难度大。而通过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借鉴,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实体化知识,将其整理成文件、档案进行存储,从而使得人们在利用该种知识资源时比较方便,以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也就使得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档案管理的模式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大大的制约了人们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比分析,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通过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先进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相关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守坤.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6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收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以及做好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收集;措施
“收集难”是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道,我认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共同作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收集难,一方面是指收集不到档案资料,另一方面指收集来的资料质量不高,包括内容不完整、不齐全、准确性、真实性不够、重要性不够,案卷质量不高等。以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为例,收集难,就是工程都竣工好几年了,但档案资料却还没有通过验收,无法完成建设单位或城建档案馆的归档移交工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收集的特点和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由于投资大、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其档案收集工作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好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不仅是档案部门的责任,也是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档案形成部门多,来源广。轨道交通建设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涉及各级各类政府机构,项目材料逐级申报和审批,项目承包参建单位有:勘察、设计、测量、强审、原材料、半成品、设备供货商等,有土建施工单位、设备安装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检测、监测、风险咨询单位等等,所以档案来源既有政府机关、也有企业,有国内也有国外,有中文也有外文,收集范围极广、难度大。
二是档案种类多,数量大。轨道交通项目档案种类齐全,形成的试验、检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图纸,有文字、图表、照片和光盘等各种载体形式,规格众多,数量庞大,据统计,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所形成的全套档案需占用300 平米左右的库房。
三是专业性强。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专业知识。有勘察、测量、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通风与空调、机电、轨道、供电、通讯、信号、自动售检票、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电梯、屏蔽门、装饰装修等几十个专业内容。
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参建单位多,时间跨度长,档案管理经验不足,管理难度大。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从开工到运营,一般需要5 年左右的时间,时间跨度比较长;参建单位众多,很多单位办公是在活动板房,或是租用办公楼、民房,档案管理工作条件差;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人员变动频繁,有些单位档案员还身兼数职,这就给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安全保管带来了隐患。另外,轨道交通工程是合肥乃至安徽的首项工程,建设单位也是一面借鉴别的城市的经验,一面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摸索总结, 所以轨道交通项目档案管理经验缺乏,管理难度大。
二是监理单位监督不到位。按照国家规定,监理单位对工程档案的质量负责。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理人员责任心或档案专业水平等原因,致使监理单位对工程档案的监督很难到位,难以保证档案的质量。
所以,对于轨道交通建设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前期立项、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营调试等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少则几千卷,多则上万卷,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的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完整、真实有效,关键在于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从源头抓起,进行全过程控制,在关键环节实施节点控制和同步管理。档案部门既要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跟踪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掌握项目档案形成状况,同时又要依靠和借助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对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情况进行把关,加强全员的档案责任意识,形成互相配合、优势互补的档案管理模式,才能共同完成轨道交通档案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轨道交通建设。如果认为档案是档案部门的事情,不管完整真实与否,将资料往档案部门一推了事,把其他专业技术力量排除在档案管理队伍之外,仅依靠档案部门在最后一个环节把关,很难把这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好。
二、做好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建议
如何做好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制度保证。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应首先建立建全档案管理制度,以制度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本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以制度规范各参建单位和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项目资料产生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形成、积累和管理应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并要有相应的检查、控制及考核措施,从而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和规范。各单位要明确档案分管领导和分管职责,各资料形成部门在资料方面的责任要明确到位。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不仅要对本部门产生的档案资料完整、准确、真实性负责,还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业务对口的参建单位档案的完整、准确、真实性负责,要监督检查和指导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使之符合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要求。
(二)合同制约。对于众多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在双方签订合同时就应明确档案方面的职责,把建设单位的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作为合同附件,要求参建单位认真履行。除工程竣工要进行档案专项验收的强制措施外,工程款的支付和各项考核工作都应与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联。各参建单位应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配备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软、硬件,保持稳定的档案管理队伍。
(三)加强档案专业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轨道交通工程相关知识。轨道交通工程档案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事档案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一线的档案人员,既要精通档案管理知识,又要熟悉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业务知识。但是,由于合肥轨道交通项目目前正处在建设初期,专、兼职档案人员少、新手多、经验不足、流动性强,要想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工作的档案队伍,一方面,选择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档案人员充实档案人员力量,另一方面,对档案人员进行轨道交通工程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既能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了解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掌握各个建设阶段应该形成哪些档案资料,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协调解决,而不是坐等各部门、参建单位上门移交资料,给什么收什么,只做单纯的资料保管员。
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互相进行业务交流,利用“传、帮、带”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一批既懂项目管理、又懂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做好轨道交通项目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就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