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期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1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期刊评价

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对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每年约1200种左右,而且每年有所变动,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核心期刊范文2

        1、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

         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2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

        2.1、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2、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2.3、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3、《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1、编辑出版单位不同:《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3.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

        3.3、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 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3.4、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 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3.5、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3.6、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3.7、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

       《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3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核心期刊:

国内认可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每4年出版一次,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学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多少,依递减顺序排列并划分出一个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期刊区以及另外几个区,使每个区中的期刊载文数量相当,则核心区期刊数量与相继区的期刊数量成1:n∧2:n∧3:n∧4……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核心期刊范文4

刊名: 前沿

       Forward Position

主办:  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呼和浩特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9-8267

CN:   15-1142/C

邮发代号: 16-51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前沿

创刊时间:1979

核心期刊范文5

1、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

核心期刊范文6

李颖在《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6期撰文,通过对我国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性发展之路。作者认为:

第一,对数字档案馆的理性认识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这中间,包括对数字档案馆概念的认知和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认可度、接受度、根本目标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范围、层次、标准规范与模式的“共识”,等等。第二,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这中间,包括馆藏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对数字化档案的直接接收和对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集成。第三,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手段。这中间,应注意:一是摆正技术的位置,既不能“唯技术”又要合理利用技术;二是对技术的利用要符合自身的特色,不能忽视档案信息传输与利用中的安全;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始终以实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终目标为导向,规避其对用户带来的“伤害”,避免因信息技术产生信息鸿沟的扩大化。第四,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数字档案馆价值实现的保障。这中间,包括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明确用户范围与重点、判断用户需求、以合适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等等。

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

问题思考

王英玮、陆红在《中国档案》2011年第12期撰文,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作者认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国家竞争力服务,为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服务,为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服务等作为战略性的档案文化建设目标;政府档案部门应在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方面努力作出贡献,并通过提升档案资源品质、完善制度保障力、拓展服务空间和路径等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企业档案部门应在业务支持、证据维护、数据与信息保障等方面,努力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为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服务。

第二,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档案部门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其优势在于:党和政府的支持;不断增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益提升的社会档案意识。其劣势在于:思想观念的“开放度”尚需提高;档案资源的整体规模、结构和品质尚需扩大、完善和提高;主动服务能力尚需加强;与社会档案用户的沟通较狭窄等。

第三,社会转型期档案部门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一是档案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二是档案文化建设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关系;三是档案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四是档案部门文化建设与其他部门文化建设的关系;五是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

图书馆发展理念给档案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赵清、闫静、黄新荣在《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6期撰文,从多角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借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档案事业的具体措施。作者认为: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八点: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无处不在;二是研究视角细化而全面;三是积极引进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四是运用领先技术紧跟时代潮流;五是学者深入基层指导服务;六是案例实证研究“见微知著”;七是注重馆员素质的培养;八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限制档案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一是档案及档案机关的封闭性;二是档案工作价值取向及理念认识的局限性;三是档案管理技术水平偏低;四是档案立法缺陷的制约。借鉴图书馆事业发展成功经验的措施主要有五: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引入“他山之石”,丰富档案建设理论;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档案资源建设;四是顺应时展,拓展创新研究视角;五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江苏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

四条经验

邹华、刘鸿浩在《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12期撰文,通过对江苏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回顾,总结出四条经验:

第一,加强教育基地建设是档案工作拓宽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具体讲,它是档案部门加强对外交流、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影响的客观需求;是促进档案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研究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是对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进行检验、促进基础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是促使档案馆更新观念、转换角度、重塑自身形象,突显其文化性、教育性和开放性的良好契机。

第二,丰富活动形式是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的重要手段。除了办好档案陈列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外,还应通过切合时宜地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学生夏令营,与相关单位联合拍摄影视作品等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

第三,强化精品意识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档案馆要借助“经典”的精品力作(包括精心设计的各种主题活动),坚持用档案文化精品进行宣传教育,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集聚各方力量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档案馆要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整合局馆各方力量,同时,借助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外力,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张幸媛、李财富、左凡凡在《浙江档案》2011年第12期撰文,对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问题、成因与对策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者认为:

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档案工作标准化意识淡薄;投入不足;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不够;标准仍以传统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还未建立系统的档案工作标准体系。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忽视了档案工作标准化的隐含效益;二是研究力量薄弱;三是人才队伍没有建设起来;四是没有实行文档一体化。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是强化档案工作标准化意识;二是国家应加大投入;三是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四是转变观念;五是实行文档一体化。

上一篇六十花甲

下一篇选调生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