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爱情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1
笔者于xx年12月对白云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白云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
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白云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白云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2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恋爱现状 爱情观 动因 引导路径
爱情需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恋爱就是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纯洁、高尚的爱情更是独具魅力,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
(一)恋爱的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
当代大学生对恋爱问题已不再回避,大学里的恋爱日益普遍化、公开化、低龄化。目前,高校平均约有30%以上的学生在谈恋爱,较低的约占10%,较高的可达70%。女生参与恋爱的比例更高,有的班级可达100%。[1]一年级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到“二人世界”的行列。根据我对5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大学一年级谈恋爱的人数已达40%,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一年级谈恋爱的人数不足在校学生的1%。[2]大学生的恋爱举止越来越坦然、奔放。热恋中的大学生在校园里携手散步,同桌进餐,同桌自习,依偎亲热,甚至众目睽睽之下拥抱、热吻。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卧谈”的话题。
(二)恋爱的动机多样化。
基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将当代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志同道合型。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志向及强烈的事业心,为了维系爱情的持久发展,双方学习和工作更勤奋。第二,情投意合型。彼此有着共同的情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能够产生思想共鸣,感情专一、互敬互爱。第三,了解尝试型。持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容易遭到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因缺乏情感的交流而失败。第四,弥补空虚型。远离家庭的孤独,学习的枯燥乏味,校园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借以弥补。第五,虚荣从众型。“床前明月光,人影一双双,唯我独徘徊,心里憋得慌”,虚荣心使部分学生随波逐流加入恋爱大军的行列。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爱情基础和目标不坚定,这种恋爱关系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
(三)异地恋日益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也成为异地恋的主要群体。据我对工作单位500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500名大学生中正在进行异地恋的有90人,异地恋比例达到18%,还有一部分曾经经历过异地恋,因某种原因已经分手。不少大学生的恋爱对象都是中学同学,考上大学之后才发展的,还有一部分是曾经广为流传的网恋,不过在异地恋中占的比重不大。由于异地恋导致的困惑和问题也越来越多。
(四)性观念日益开放。
据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1万名在校大学生观念的调查表明,有的男大学生为15.7%,女大学生为5%;赞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北京某高校学者针对500位女大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从处女到非处女转变的心理研究”,发现目前女大学生体验过性生活的比例随年级递增。[3]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对“性自由”、“性开放”等观念持认同甚至欣赏态度,很少考虑的后果及社会对此的承受态度,也是大学生“周末同居”现象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恋爱现状动因分析
恋爱是神圣的异往,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情”、“欲”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的恋爱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大众传媒对男女私情、恋爱婚姻的渲染充斥于网络书市,散见于街头地摊,侵蚀着纯洁的大学校园,触发了大学生较强烈的性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往”的神秘感,对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恋爱生活都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在大学生性心理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传统的抑欲主义的性观念与西方享乐主义的性道德观观念及整个社会性心理氛围的冲突和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性观念混乱。
(二)学校原因。
高校从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到不提倡也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客观上激发了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好奇。大学的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的年龄相仿、心灵相通、思想相容、学识相当,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日复一日在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四点一线的往返,课外生活的单调,也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寻求爱情来调节生活。另外,幽雅的校园环境,也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可能性。亭台长廊、鲜花绿树、青松翠竹、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幅风景宜人的画卷,成为大学生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三)家庭原因。
有些家长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不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甚至忽视对孩子正确恋爱观的培养,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更是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培养和挫折教育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也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恋爱持宽容的态度,甚至赞成孩子谈恋爱。可见,家庭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为等都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自身原因。
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但生理上却已有了青春的萌动,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恋爱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流行“病”,对于自尊心、表现欲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有的大学生以虚荣的心理对待爱情,认为能交到朋友很有面子,在这种心理“压力”下,许多人就自觉地“爱海泛舟”了。“有人爱”似乎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他们把被人爱当作一种骄傲,把有异性陪伴当作一种派头。于是,没有恋爱的就急于寻求爱情,以此炫耀自己,满足个人虚荣。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路径
恋爱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健康的爱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感、责任感、事业心,庸俗的爱情会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爱情轨迹行事。
爱情已经成为大学生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4]爱情观属于人生观范畴,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爱情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沿着正确的爱情轨迹行事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多与他们在思想上沟通,了解他们在恋爱中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巨大的、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规范。
大学生的同居现象与性关系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灾难”。[5]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性教育。进入大学后,有了与异性自由交往的机会,急于印证那种神秘和朦胧的感觉。法国教育家卢梭说:“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日本学者桥瓜大三郎指出:“行为并非是两个个体自然发生或者不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秩序约束、可以选择、可以控制的一种行为。”[6]因此,必须加强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纠正性意识中的偏差;保持的严肃性和性意识的健康性,提高他们在特殊情景下的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婚前的危害,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强化校园文化的正面教育功能,消除各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积极的氛围。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失恋现象。
失恋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对爱的绝望,则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7]如自信心丧失,对异性产生排斥,有些还出现自杀或他杀行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其正确对待失恋现象。失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冷静分析原因,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一个真正有为的青年会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事业上奋进的动力,而不是自暴自弃。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视现实,转移失恋的痛苦,而不是长期沉迷于痛苦之中,更不是从此消沉下去。另外,学校还应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引导男女生正常交往,加强理解与沟通;定期开办专题讲座、论坛和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恋爱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及时消除他们恋爱心理与行为中的种种障碍。
参考文献:
[1]荆兆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283.
[2]熊吕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4):58-59.
[3]詹文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从当代西方学校的经验教训谈起[J].当代青年研究,2001,1:44.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李元立关怀译.论爱情[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2.
[5][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译.情爱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8.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3
关键词:性教育;健康的爱情观;人才培养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在18岁~22岁之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身体的发育已基本完成,一些成长中的问题比如性的问题也困惑着他们。他们身体虽然基本成熟了,但性心理的发展并未得到完善。这一时期,恰当地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爱情是神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性的问题,是大学生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不必紧张。性教育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方面的教育时,如果避而不谈“性”显然不完整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张旗鼓地谈性教育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了大学生的学业进步,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用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去引导他们。
一、性教育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
性教育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要抱着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讲解一些与生理、心理相关的困惑和疑难,让大学生了解性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之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道德。性教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性道德教育。
由于缺乏性道德的约束,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性和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一系列性生理、性心理上的问题,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身心创伤。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几乎所有追求理想爱情与婚姻生活的人,都希望爱情甜蜜,婚姻幸福。而要做到这一点,掌握正确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性的教育也理应成为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近年来,人们对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认识也日益客观,已经不再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大加批评和指责。人们只是希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业中,学业的进步才是大学生最可宝贵的财富。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大学生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把他们在学习和恋爱中遭遇的性困惑告诉我。我非常感激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但同时,这也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遭遇性困惑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倾诉对象。很少有父母给他们必要的性教育,因为许多父母根本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觉得男女之事长大了无师自通。缺乏必要的主渠道的性教育,有的大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就从报刊、网络获取一些性知识。而网络上的知识,有的并不正确。
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并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据我了解,像我所在的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性教育还相当缺乏。老师在相关课堂上谈论性教育,依然是需要足够勇气的。
18岁~22岁之间的大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基本完成,性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他们的困惑中。这一时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当他们渴求急切又缺乏指导,他们开始急躁,开始出现一些因无知而导致的性冲突问题,包括婚前的发生、性疾病的预防等等问题。在中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肤浅,需求强烈。
性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要正确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类性问题,有效开展大学生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道德观,让大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让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等问题上应有的严肃态度和责任。
三、笔者的建议
学校作为教育重要的前沿阵地,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因为,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因为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性观念的依托,而健康性观念又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次录像那样简单,它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家都要关心这一问题。
而作为教师,更要慎重地对待这一问题。现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实例,给大学生提出几点建议。
(1)不要轻易地认为有了性的需要,就一定是爱情的来临。大学生处在性成熟期,因此性的需求在这个时期时有发作,这证明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是,如果仅仅把性的需求作为爱情的来临,这是令人担忧的。一时的性冲动,便可能给彼此双方带来严重伤害。爱情是神圣的,是男女双方彼此强烈地、持久专一地渴望与对方长相厮守的一种感情。因此,决不能把一时的性冲动,错当成爱情的来临。爱情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甚至是一生一世的考验!
(2)避免轻易发生,采取有效方法释放或转移青春的激情。几年前,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女生,曾经几次约我倾诉她在性问题方面的困惑。这位女生说:她有一个从高中时期就深爱她的男友,为了她来到本地打工。面对男友的冲动,该怎么办?每当学生问及此问题时,我都不免感慨。我们年轻的时候,似乎也遭遇过类似的困惑,不过,从来没有人来帮助过我们呀!我这样告诉她:你的男友的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以后,你不要给他创造充分的条件,尽可能不去他住的房子里与他单独相处。你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认为这个男孩子不好!他没有强迫你,证明他还是很尊重你的!女孩子听完,豁然开朗,我的心情也非常明朗。
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讲,要避免轻易发生,要采取有效方法释放或转移青春的激情。牢牢记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要多在一块共同学习,一块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要避免一味沉醉于二人世界的风花雪月,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深深的遗憾。
(3)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有效避免怀孕流产。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说,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有效避免怀孕和流产,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女大学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于男大学生来讲,要学会理解与关爱,避免由于自己一时的冲动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伤痛。时至今日,由于性知识的欠缺所导致的悲剧,在大学校园里还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
(4)洁身自好,避免不良的。对于正处在情感困惑期的大学生来讲,要学会理智地抗拒一些诱惑,洁身自好,避免不良的,这对防止性病与艾滋病的传播显得十分必要。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4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非小细胞肺癌;表达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66-0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提高单层内皮的通透性,它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有很大的关系[1]。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价值,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5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作为治疗组做研究。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为59.8岁;腺癌45例,鳞癌15例;临床分期,其中Ⅲ期30例,Ⅳ期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NP(顺铂和诺维本)为主进行化疗。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临床分期、性别)无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1.2 检验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检测血清中VEGF的含量。治疗组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第二周抽血,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对照组也要按照以上方法测量血清中VEGF的含量。
1.3 指标观察标准
1.3.1 VEGF的检测标准 检测结果正常(阴性):检测值小于400pg/ml;异常(阳性):检测值大于或等于400pg/ml。
1.3.2 肿瘤临床分期结果 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血清中VE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中VEGF平均含量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2]。癌细胞的分裂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肿瘤部位有大量的新血管生成,在有癌细胞大量生长的情况下,多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数量会大量增长,大量的以血管为主的脉管快速生长,为癌细胞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3]。
本研究中发现化疗后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中,治疗组血清中VEGF平均含量大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检测值大于400pg/ml为异常(阳性),这充分说明了血清中VEGF含量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之一。
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VEGF含量与临床分期有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血清VEGF含量高于Ⅲ期患者,这是因为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癌细胞扩散,VEGF分泌量增多,但VEGF含量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价值很高,在诊断和治疗药物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治疗肿瘤的常用途径之一是抑制VEGF的作用,以VEGF和VEGFR为靶点来治疗癌症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王水利,王茁,罗小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5):23-24.
[2] 褚晓源,陈龙邦,王靖华,等.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12):263.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①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②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③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④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2007,(11).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大学生爱情观范文6
一:活动主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二:活动内容
1.立足时代,列举困惑当代大学生三个主要问题,引出恋爱观的问题
2.通过案例点评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并导出爱情是什么
3.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三.活动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认为适合结婚的年龄
a少年 b青年 c中年
3.对于婚前性行为有何看法
a可以接受 b不能接受 c随便
4.你相信初恋是永远吗
a相信 b不相信
5.你会以结婚为前提去跟异性朋友交往吗
a.会 b不会
6.经济条件是否会成为你结交异性朋友的条件
a会 b不会
7.你觉得是先有爱情还是先有面包
a二者同时存在 b先有面包 d先有爱情
8.你对我国的婚姻法是否满意
a是 b否
9.你愿意为爱情做第三者吗
a愿意 b不愿意
10.你是否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
a支持 b不支持
11.你是否觉得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a是 b否
四.活动地点:湛江师范学院
五.活动对象:湛江师范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婚姻恋爱观,并进一步调查
七. 心得与体会
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的主题,可见爱情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获得一份弥足珍贵的爱情也是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大学生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但是一份真正的爱情是需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呵护与照料下培养起来的。
无可否认,爱情是甜蜜的,恋爱中的人们都会为爱付出,为爱播种与收获,那一对对幸福的恋人脸上面带幸福,可是我们依然在怀疑,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正确的吗?初恋是否会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永远?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观上依然存在众多误区,下面是就该次调查所做得总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小组于2013年5月对湛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湛江师范学院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