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康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康复范文1
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其中功能锻炼是康复的主要手段,而社区卫生服务在骨折经复位、固定后的康复锻炼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和消除骨折不良影响。笔者在所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运用康复理论作功能锻炼指导,在骨折患者的康得复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康复指导
1.1 心理指导 帮助患者理解并接受:骨折愈合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康复锻炼需有毅力,要克服疼痛;整个康复过程要积极参加,密切配合:应树立信心,循序渐进,做好自我管理;积极锻炼,才能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2 运动训练指导 骨折的康复以时间可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恢复期(后期)两个阶段。
1.2.1 早期康复阶段 功能训练在骨折复位固定后住院期间即可开始,社区康复指导是在患者出院回家休养期提供的连续的康复指导。(1)出院时一般处于骨折的炎症恢复期,骨折固定部位远端和近端关节应指导作主动或被动运动。注意关节的各个平面,每个关节活动10-20次。每日2次。(2)固定区肌肉在肿胀消退后无明显疼痛时进行舒缩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减轻粘连,每日2~3次,每次5 min。(3)为维持机体整体功能水平,未受伤肢体应正常活动,尽早起床站立,负重行走;下肢骨折也应努力拄拐或扶墙面起立:年老体弱及必须卧床者也应在床上运动,作深呼吸和咳嗽锻炼及大肌群用力收缩。(4)骨折3~4周,已处骨折的骨痂形成期,断端较稳定,外固定可每日取下,检查皮肤是否完整,进行热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按摩从远端向近端向心性进行,受累关节进行短时间、不负重的主动活动。(5)对骨折已而无需继续外固定者可进行持续的被动运动,家庭内可由家人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或用外力牵拉功能障碍关节,避免关节挛缩、骨折疏松、心肺功能降低,有条件可进行专门的训练机训练(CMP)L2)。被动运动时指导放松,操作缓慢,力度适中。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固定肢体近端。避免做替代运动,对已产生障碍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每次均需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并力求超过,逐步积累效应。
1.2.2 骨折恢复期 后期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恢复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能力。(1)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活动前可先热疗,放松挛缩粘连的组织,软化瘢痕、增强练习的效果,家庭内可进行被动、助力、主动等训练方法,从单关节逐步度到多关节、多方向全关节范围内活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天2―3次。(2)肌力训练。肌力Ⅲ级及Ⅳ级以上者可进行主动训练,肌力较弱者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家庭中指导用滑轮、绳索、固定带等组合悬吊肢体进行摆动运动,Ⅲ级以上肌力进行抗阻运动训练,阻力可用砂袋、哑铃、墙壁拉力器进行训练,有条件时可利用专门的康复器锻炼。
1.3 饮食指导 为促进骨折处及早愈合,应指导患者保证膳食平衡,并摄人一定量的钙。受伤早期(1~2周),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鱼等,避免瘀血积滞,骨痂生长迟缓。中期(2~4周)补充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常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同时可用一些清补、活血、接骨舒筋的药膳;晚期(5周以上)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等,进食补气血、强筋骨之药膳,促进骨折愈合。
社区康复范文2
精神病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不为人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的言行出人意表,对他们“敬而远之”,他们仿佛于世隔绝,很难进入公众视线,而当他们一旦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会让世人强烈到他们的存在。
2010年精神病人频频制造的血案,已足以使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15日江苏常州金坛市杨某,一家三口同住,患病时持榔头连砸数下,当场将奶奶活活砍死;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某小学宋某患病时连砍数刀,当场死亡3,抢救无效死亡5人的惨;
2010年4月22日早晨7:00时左右甘肃呈现成县宋坪乡史家坪村,精神病人冯某持刀砍伤村民王刚的父亲、妻子及女儿后自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逐步适应着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快速节奏和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里冲击和压力,各类精神疾病(包括轻性的心里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增事实。据WHO统计,全球前10种致人残疾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其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他们是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症。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中,精神疾病已跃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疾患和恶性肿瘤,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的一类疾患。正确治疗这些疾病已成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不仅是要消除症状,还要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而且还要使其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重返社会。这即是我们通常所提出的治疗目标:治好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反复,恢复功能。为完成这一任务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2004年4月10日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其基本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其目标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完善现有的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功能,提高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2004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2004】7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其目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从单独依靠精神病院开始重视向社区发展,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成绩。特别是2005年起在全国30个省市60个城乡示范区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监管治疗项目(686项目),在探索精神病院转变职能,扩大服务范围上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突破,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精神疾病的相关基因有望被陆续克隆,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兰州安定医院作为兰州地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一,1994年建院,床位编制117张,目前共收治各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2300余名,已经成为该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后备力量,我们的宗旨:立院为民,奉献社会;我们的目标:创品牌医院,让百姓安定;我们的精神:创新、超越、奉献、诚信;我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出发,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满意,始终坚持以经营管理为牵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生力资源为根本,以信息管理为手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尊重病人人权,出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环境温馨、设备精良的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品牌,在技术上实行品牌战略,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努力实行病人满意,政府满意和职工满意的管理目标!
2009年11月12日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给我们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当前,精神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难以回归社会,精神康复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或恢复患者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的完成社会角色,精神残疾的康复可在院内和社区中进行。虽然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困难重重,但我们只要转变观念,决定信念,脚踏实地,在人类精神疾病管理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现状:面临困境,精神卫生服务需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队伍严重不足,医院救治能力有限,因而无法为患者提供从防治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长期住院的救治模式已经初露弊端,能力缩短医院时间,分享与普通医院患者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还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及从简单的看管,恢复功能,让患者回归社会,逐步过度到提高整个人群的精神卫生状况。
挑战:精神残疾康复,重在回归社会
精神残疾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社交技能和职业技能,难以回归社会。因此精神残疾成了医务工作者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精神康复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会员周东丰教授介绍,国外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会接受“中间站”服务,即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技能及职业培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负责为其介绍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虽然这一康复措施值得借鉴,但是我国社区医院的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差距可想而知。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但我国的社区的相关设施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社区康复还只是“理想的蓝图”。
探索精神康复新模式“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
“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
(1)“精防日”制度,为了保障患者能定期得到专科医生服务,接受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督促,精神科医生要定期到固定社区为患者服务;(2)“日间医院”,通常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虽然病情稳定但功能并未完全恢复,尚无法就业,因此患者白天可到医院接受技能模块的专门训练,晚上与家人团聚;(3)“中途宿舍”,社区的“中途宿舍”类似于“招待所”,患者居住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但需对工作人员报告,增强患者的自主性,但“中途宿舍”不负责治疗,只是提供管理;(4)“庇护性工场”,类似于岗前培训,给患者提供诸如简单手工制作等基本工作,并付给一定报酬;(5)“家属资源中心”,专门为家属设立,形成俱乐部或联谊会,指导他们为患者服务和保证自身心理健康。主要目的是负责患者从出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角色转变”工作,使得患者出院后能接受连续医疗服务,力求实现“无缝连接”。
展望:顺应社区管理大趋势
要实现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社区必须有卫生保健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联络;(2)社区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精神病方面的专业培训,提供相关康复训练;(3)社区医生要具备开据抗精神药物处方的能力,会使用精神科的基本用药;(4)社区必须具有基本药品目录里的抗精神病药。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实现社区康复还有困难,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社区康复范文3
【摘要】 目的 研究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康复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3月对佛山市某社区筛查发现的336例精神病患者(资料完整的有315例)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社区干预使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上升到干预后的99.7%;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18.1%上升为43.2%;患者的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由13.0%上升为33.0%;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 社区干预能显著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精神病;防治康复;社区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as well as recovery towards mental disease.Methods From March 2000 to March 2005,336 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diagnosed in a community of Foshan city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intervention and recovery,such as pharmacotherapy,psychotherapy,labor treatment and nursing etc. After 5 years’community intervention, 315 cases got complete data. Their clinical features,working cap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re were more patients took the recuperative measures,from 63.2% increased to 99.7%,P<0.01.The amendment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18.1% to 43.2%,P<0.01.The patients’working capability were increased,the ratio of full and half working capability was increased from 13.0% to 33.0%,P<0.01.The quality of life measured by COOP/WONACA,QL -index and KPS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before,P<0.01.Conclus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lth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eople with mental disease.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prevention and recovery;community intervention
为探讨开展精神病社区干预的可行性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本社区于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对全体人群进行精神病筛查的基础上,对社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祖庙社区人口46746人,2000年3月经全社区人群筛查共发现精神病患者336例,时点患病率为7.19‰,同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进行基线测量[1]。并对社区全部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的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经过5年社区干预,与基线测量相同的量表进行评估测量。干预期间死亡7例、失访11例、资料不全者3例,干预前后资料完整者共315例,对这315例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其中,男157例,女158例;年龄3~96岁,均数为46.03岁,标准差为18.13。
1.2 社区干预措施 根据基线测量的结果,为社区的每个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药物治疗:控制发病期的症状及维持治疗,由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家访,发放药物。(2)心理治疗: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病情的同时,鼓励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尊自爱,坚持治疗。增设心理咨询门诊,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工疗、娱疗、行为治疗:对病情较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同时,在本社区还专门开设了庇护中心、工疗站,面向病人,集体进行康复训练。(4)家庭护理:包括饮食、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护理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及督导员监护。对每个病例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每月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一次康复纪录,每年进行一次康复评估。
1.3 调查项目及测量工具 调查患者有关的发病情况、病情、劳动能力、肇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其实效果等项目。采用COOP/WONCA 量表[2] 询问患者本人和其监护人,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含生理适应性、情感、日常活动、社会活动、健康变化、疼痛及整体健康7个条目,各按5个等级评分,量表满分为35分,最低分为7分。另外,由医生使用QL-index[3]和KPS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行测量[4,5]。L-index共5项,为十分制量表;KPS仅1项,为百分制表。上述3个量表的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建立上述项目的数据库,用SPSS9.0软件在PIII650微机上完成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措施 对患者采取有关康复措施见表1。通过开展社区干预,使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199/315)上升到99.7%(314/315),χ2=164.40,自由度=3,P<0.01。
2.2 病情控制状况 干预前后精神病病情的状况,见表2。病情改善率由18.1%(57/315)上升为43.2%(136/315)。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改善。χ2=46.62,自由度=2,P<0.01。
2.3 劳动能力 干预前后患者劳动能力的变化,见表3。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比例由13.0%(41/315)上升为33.0%(104/315)。社区干预对患者的劳动能力有较好的改善,χ2=39.76,自由度=3,P
2.4 生存质量 应用3个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平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经配对t检验,P
3 讨论
精神病社区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资料表明,病人的预后及复发,不仅与药物维持治疗有关,而且与家庭及社会对病人的态度有关。社会支持能提高精神病人应付压力的能力和社会功能。社区干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帮助病人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
本社区通过开展社区干预对精神病的康复措施得到改善,由干预前的63.2%上升为99.7%。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尚未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是精神病的防治任务繁重,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卫生资源缺乏,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精神疾患需要治疗的人数明显超过现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所能提供的能力。从事精神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少,未能有效地解决精神病患者缺医少药的状况。本课题通过在社区对全人群进行筛查发现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为社区的每个精神病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控制和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其康复,既解决病人讳疾忌医的思想负担,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使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措施的落实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社区干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病人治疗按个体化原则,大到进行工作技能的训练,就业、住房、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指导,小到出门、乘车、购物、洗手、房间清洁等日常生活训练。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不仅仅是给予指导,而且还要观察精神病人的症状、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等全面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康复重点。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与病人保持经常性接触,能及早地发现病人早期复发症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对控制症状也有其独到的优点。本课题精神病患者病情改善率由干预前的18.1%上升为干预后的43.2%;患者劳动能力情况中的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由13.0%上升为33.0%。减少了再住院的次数,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本次应用3个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由此可见,对社区全部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的社区干预及康复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评估精神病治疗效果的标准也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外已把生存质量作为衡量疾病治疗效果的一个新的重要观察指标,对于精神病而言,根治是很难达到的。而生存质量评估则可以量化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美国精神病专家Liberman认为精神疾病是以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理性症状,各种心理生理功能损伤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即精神残疾为特症的一类慢性精神障碍;需将生物、心理和社会等社区干预巧妙而连续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帮助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社区就能得到方便、经济、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做到“康复一个人,解放全家人,影响一大片”,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解除病人痛苦,降低复发率,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劳动能力,促进精神康复,改善生存质量,让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1 Spiter WO, Dobson AJ, Hall J, et al.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A concise QL-Index for use by physicians. J Chron Dis, 1981,34:585-59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2-133.
3 曹承虔.精神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3):197-198.
社区康复范文4
关键词:癌症患者;康复;需求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满足癌症患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照顾,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癌症患者需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1]。本研究通过对出院后回到社区的康复期癌症患者进行相关的身心需求调查,为给出院后康复期癌症患者提供有效、符合其实际需要的照顾和支持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生存期≥1年;非临床治疗或晚期患者;病理证实为癌症;能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完成调查表的我院肿瘤康复俱乐部会员。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职业、婚姻等情况。采用癌症患者需要调查问卷(SCNS)[2]:1=不需要(对癌症患者来说不成为问题),2=满意(患者需要并对获得的帮助很满意),3=(有些需要,较低程度上需要获得帮助),4=有些需要(中度需要获得帮助),5=有些需要(高度需要获得帮助)。选择1、2表示患者不需要帮助,选择3、4、5表示患者的需要未满足,需要一定程度的帮助。内容效度由专家评定,预试验5个领域的信度分别为0.96、0.94、0.87、0.80、0.75。
1.3观察指标 康复期癌症患者各领域需要及各项目的需要情况。
1.4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为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频数和百分比了解患者需要情况。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的120例病例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为52.5岁;职业分布为:农民27例,工人45例,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27例,其他21例。
2.2 康复期癌症患者各领域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情况 见表1。
2.3康复期癌症患者未满足需要的前10项 见表2。
3讨论
3.1 健康信息领域 社区康复期癌症患者的健康信息需要在5个需要领域中位于首位,其未得到满足的程度亦最高,且在康复期癌症患者需要未满足的前10项中,健康信息领域就有6项:得到有关检查的解释;选择治疗方案前能充分地了解各种治疗的好处和副作用;尽快知道检查结果;能告知癌症已被控制或缓解;得到关于自已能做些什么以促使疾病好转的指导;提供关于如何处理不适应症状和治疗副作用的有关资料等。显示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疾病的康复情况,得到与自身疾病有关的资料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亦从中反映出他们在健康信息需求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出院后仍有着强烈的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需求,提示我们在工作中应加强对出院后回到社区的康复期癌症患者的健康信息支持。
有研究表明[3],大多数癌症患者需要了解有关癌症治疗的信息,他们常把接受信息置于重要的位置;亦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在信息需求方面并没有得到满足,本调查结果支持这些结论。
3.2照顾与支持的需要领域 照顾与支持的需要仅次于健康信息方面,在5个领域中排行第二位,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调查显示有41.6%的患者在这方面未得到满足,有研究认为,家庭和社会给予癌症患者更多的支持[4],但本调查结果显示,康复期癌症患者在这方面的支持并未得到满足。
在康复期癌症患者需要未满足的前10项中,照顾与支持需要有4项,分别为:希望医务人员对自已的感受和情感需要表示认可和关切;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专科医生;希望医务人员把自已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例来看待;希望医务人员让自已和家人感到希望。表明康复期癌症患者仍然渴望得到照顾与支持,特别是对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需要高。调查还发现,癌症患者十分担心患病后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表明康复期癌症患者对情感支持的渴望。癌症患者的情感支持来源于家人、医务人员和朋友,这是社会支持中的最基本形式[5],因此,应充分动社会支持网络对患者的积极作用,鼓励患者与家属、朋友多沟通,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及病友的沟通网络,为康复期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3.3 其他领域需要 有研究显示[6,7],性需要在5个需要领域中位于最后,结果显示,位于最后的是生理和日常生活需要,性需要排行第四位,可能与患者身体机能逐步康复,能自我完成日常生活需要有关。在性需要领域方面,患者最想知道到的是在康复期能否进行,提示我们应重视癌症患者性方面的问题,多与患者交流,给予更多性知识和康复指导。
综上所述,出院后回到社区的康复期癌症患者仍然有强烈的健康信息需求,仍渴望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照顾与支持。广大工作者应根据康复期癌症患者的实际需要,对康复期癌症患者进行以信息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康复期癌症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医学新闻[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759
[2]Bonevski B, Sanson-Fisher R, Girgis A, et al. Evalu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th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Cancer 2000,88(1):217-225.
[3]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3.
[4]刘雪琴,袁方,王兵等.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0,7(5):3-4.
[5]黄燕,罗健.肿瘤心理治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175,405.
社区康复范文5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农村
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 死亡约150 万人,现幸存卒中患者有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为残疾人[1]。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脑卒中患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长期住院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功能恢复不理想[2]。因此,笔者以社区为中心,对所辖农村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农村区域,住院治疗2w后回家康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或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自愿接受社区康复护理指导[3,4]。共入选118例。其中男70例,女48例。年龄48.5~84.2岁,平均年龄(63.5±11.5)岁。
1.2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康复组,59例(男34例,女25例);B组为对照组59例(男36例,女2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功能残疾程度各项统计指标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3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
1.3.1对照组 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和按摩。
1.3.2康复组 在对照组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参加社区康复:①康复教育: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和护理,肩关节的护理,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②运动疗法:包括双手上举、翻身、下肢桥式运动等,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训练。2 次/w;③心理护理: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消极因素,防治卒中后抑郁,增加其社会融入度;④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等;⑤并发症的康复和护理:呼吸道感染、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的防治和护理,偏瘫后“失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防治和护理。
1.4评价方法 在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后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运动平衡功能评定。
1.4.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MI)”[5]进行评定,分进食、洗澡、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床椅转移、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行走、上下楼梯10 个评定项目,共100 分。60 分以上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2运动平衡功能评定 利用Fugl-Meyer 的方法[6]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 分,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 A组和B组治疗前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增高,与半年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平衡功能情况(Fugl-Meyer 评分) A组和B组治疗前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得分增高情况与入组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知晓率在A组(康复组)由29.5%增加至100%,而对照组由29.6%升高到67.1%。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褥疮、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再发脑卒中3 例(发生率5.1%),对照组有9例(发生率
1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通过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相比对照组,康复护理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P
参考文献:
[1]吴兆苏.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张瑞红.社区干预对农村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2C):3107-310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13-4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Ws320-2010)[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社区康复范文6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社区康复治疗;体会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它与人体其它部位的损伤程度也有一定的联系,脑梗死主要分轻、重两种情况,患病比较轻的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也可能会有肢体上的瘫痪或者眩晕等现象,而患病重的患者不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现象,还可能会出现急性昏迷死亡,所以脑梗死在医学上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病例[1]。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这样患者的病才有可能完全康复,社区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的主要社区康复措施
脑梗死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对其病情的恢复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进行社区康复的时候,有很多措施,其中包括身体、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治疗,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康复知识的宣传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因为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知识都不是很了解,在不了解的基础上,康复知识自然就不能引起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注意以及重视,所以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可以通过加强康复知识教育的宣传力度,这样能够及时让患者了解到康复的重要性,还有康复治疗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向患者家属口头讲述一些康复治疗知识,或者发放一些有关这类知识的小册子,并向家属交待一些康复期间患者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这样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才能够起到相应的效果[2]。
其实对于很多疾病患者来说,饮食禁忌都是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的一大障碍,而脑梗死患者也不例外,在社区康复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一些饮食禁忌还有一些食疗对其康复治疗的重要是是十分有必要的,大部分患者在康复期间都适宜清淡、低盐低脂还有粗纤维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当然家庭成员中有懂药理的家属的话,可以利用药膳在饮食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脑梗死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的瘫痪现象,即使在得到治疗之后,身体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活动有障碍的肢体,所以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家属要注意患者身体功能的训练,如果患者的腿部瘫痪,可以进行偏瘫步行训练,可以在家中设置一平衡杠,有利于患者在家中联系扶杠行走,活动患者的腿部神经。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在脑梗死患者中,有很多患者家属会因为患者肢体上的瘫痪而照顾其一切生活起居,但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家属应该尽量让患者自己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同时给予其鼓励以及耐心指导,例如生活中最常见持筷子、吃饭、大小便等活动。
2对脑梗死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结果
脑梗死这种疾病虽然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但是只要患者在治疗之后,及时接受康复治疗,认真执行医生给其制定的康复计划,康复也不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可以根据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家属认真指导其进行康复活动的训练,只要坚持6个月,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效果,对于有肢体瘫痪症状的患者,肢体能力会明显加强,肢体水肿现象也会逐渐消失,在医院复查之后会发现,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指数都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活动也将进行的很顺利,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可以依靠拐杖进行行走,一些瘫痪程度较浅的患者还能不依靠拐杖行走自如。
3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期虽然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但是与其它一些不能完全康复的疾病相比,脑梗死患者只要能够及时找出致病原因与治疗,那么其康复治疗的效果会十分显著,病后的半年期间是患者康复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3]。社区康复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很多脑梗死患者因为家庭条件可能无法担负医院昂贵的康复治疗费用,这时候患者就可以选择治疗费用低、服务广的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不仅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减轻了家庭负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降低了因脑梗死而引起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吴福彬.一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