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的主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的主人范文1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
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领略艄公的坚强,然后证明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因为他智慧、勇敢、机敏、镇静。这样的教法显然没有什么不妥,直奔主题。但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其弊端:结论过早,学生对文本挖掘还没有展开,就进行概括提升,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亲近。这样的教法与新课标提倡的发展学生思维和文本探究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有探究的意识。可是从哪里入手呢?这是个重要问题。《黄河的主人》文章看似简单,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物精神,并由此获得人文滋养却并非易事。只有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清晰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找到线索,一步步深入文章内里,体会和领略到它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首先聚焦课题,让学生从中寻找线索:“1961年,作家在滚滚的黄河边,一下子被什么给镇住了,从此再也无法忘怀?黄河的主人是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眼前一亮:艄公的羊皮筏子!接着,学生的探究就非常迫切:“一个小小的羊皮筏子,怎么能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呢?”这样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开始自主探究之旅。
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本中的小小细节,一个生动的意象,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并继续引领其进入浩瀚的文本海洋。
二、掌好文本“筏子”,自主体验语言之美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这话一点也不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人文渗透,让学生有自我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一旦掌握了课文的线索,就好比拿到了“筏子”,这个时候将学生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就水到渠成了。
我对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将文本意象层层叠加,不断深入:“那是一个怎样的羊皮筏子?”通过文本,学生聚焦又轻又小的筏子,感受作者内心的震撼;“那是怎样的艄公?”学生聚焦艄公形象,感受作者真实自然的感慨;“黄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聚焦黄河意象,感受到害怕、恐惧、危急……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一开头的“黄河滚滚”,就觉得很危急。
学生从文本中步步寻找对筏子、艄公、黄河的细致描述,体验语言的丰厚表现力。学生从“吞没”一词中感受到焦虑:如此小的筏子,要是被打翻那有多危险啊! 由此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越往下读,学生会感受越真切,筏子向左,紧张的心就跟着向左。不管筏子划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作者的关切和焦虑。这时候,学生就在头脑中建立了影像,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获得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便是学生自己的。
三、运用文本“筏子”,自主感悟人文之蕴
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课文《黄河的主人》的人文目标是要通过对艄公勇敢精神的展现,唤醒学生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升华,最终达到共鸣,渗透人文教育。文本是人文渗透的基本元素。我将文本转换成音乐、视频、文字,这样多元立体地呈现,让学生来探究领悟。在《船工号子》的音乐中,在咆哮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若隐若现。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我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师:走进黄河,你感受怎样?
生:胆战心惊。
师:大浪袭来,你感受到什么?
生:筏子会被吞没。
师:再定睛看,那筏子上的人如何?
生:镇静、沉着。
师:为什么他们不揪心、不恐慌?
生: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机智。
师:汶川的灾民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和坚强,战胜痛苦。
师:你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吗?
生:勇敢和自信,战胜困难和胆怯。
到这里,学生可以看到:那个筏子其实正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所在。黄河上的羊皮筏并非只是简单的筏子,而是被作者阐释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并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来进行演绎。这也正是《黄河的主人》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黄河的主人范文2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连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体外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COX-2)、Bcl-2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 黄连素在体外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对宫颈癌Hela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黄连素作用Hela细胞后Bcl-2蛋白表达下调,COX-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黄连素在体外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关键词】 黄连素 宫颈癌 Hela细胞 细胞凋亡 COX-2 Bcl-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berberine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Hela cell line in vitro. Methods Cell growth rate was determined with MTT assay. TUNEL was used to examine cell apoptos rate. The expression of COX-2 and Bcl-2 protei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method. Results Berberine 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in 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Hela cells in time-dependent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Berberine could down-regulated the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of Hela cells, but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COX-2 protein. Conclusion Berberine can inhibit Hela cell growth of cervical carcinoma and induce apoptosis in vitro. Down-regulation of the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may be involved in berberine-induced apoptosis of HeLa cells.
Key words:berberine;cervical cancer;Hela cells line;apoptosis;COX-2;Bcl-2
黄连素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环氧化酶2(COX-2)、Bcl-2表达及活性等抑瘤作用,对高表达COX-2蛋白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果明显。鉴于COX-2、Bcl-2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黄连素对宫颈癌作用的文献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黄连素在体外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作用极其相关机制的探讨,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株
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购于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心实验室。
1.2 药物
盐酸小檗碱,含量97%,天津海光制药厂提供。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RPM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Gibco公司;四氮唑蓝(MTT)为美国Biotrin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DMSO)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小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公司生产;鼠抗人COX-2、Bcl-2单克隆抗体为福州迈新生物制品公司产品;全自动酶标仪为惠普公司生产。
1.4 细胞培养
将Hela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内含谷氨酰胺及100万U/L青、链霉素),置37 ℃、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每2~3 d传代1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1.5 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5×105/mL),24 h待大部分贴壁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连素溶液(0.625、1.25、2.5、5.0、10、20、40、80、160 μmol/L)20 μL,继续培养24、48、72 h,细胞对照组每孔加入20 μL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在铺孔时不加细胞悬液,只加200 μL培养液。每个浓度各设3个平行孔,置37 ℃、5%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后,加入5 mg/mL MTT 20 μL,继续温育4 h后吸弃上清,加入DMSO 150 μL,振荡10 min后,用自动酶标读数仪在波长570 nm处测定各孔A值。实验重复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对照组吸光度A均值-实验组吸光度A均值/对照组吸光度A均值)×100%
1.6 原位末端标记法测细胞凋亡率
接种细胞数为1×108/mL,把Hela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孔板中,同时在每个孔中放置载玻片后于37 ℃、5% C02下培养,爬片24 h,分别按分组加药,加药后在24 h捞片。分空白对照组、黄连素作用组(1.25、5.0、20、80 μmol/L),每孔设4个复孔。自然干燥后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进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TUNEL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呈棕黄色,阴性细胞呈蓝色。光镜下计算凋亡指数(AI):数5个高倍数>1 000个细胞,分别计算调亡细胞数和总细胞数。
AI(%)=凋亡细胞数/总细胞数×100%
1.7 免疫组化法检测Hela细胞COX-2、Bcl-2蛋白表达
收集细胞,调整浓度为1×106/mL,接种于已置盖玻片的24孔板内,待细胞贴壁后将原液弃去,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20、80 μmol/L的黄连素培养液,设不加药对照组。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继续培养48 h。取出有贴壁细胞的盖玻片(细胞爬片),PBS冲洗并晾干,95%乙醇固定20 min。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操作步骤按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由福州迈新生物公司提供。结果判定: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COX-2阳性;细胞浆、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Bcl-2阳性;以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综合判定最终结果:无色或阳性细胞数75%为(++++)。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x±s表示,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统计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黄连素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见表1) 表1 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不同时间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较(略)
2.2 COX-2和Bcl-2表达测定结果
根据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浓度药物作用组Hela细胞COX-2均呈高表达(+++),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浆,黄连素组与对照组细胞COX-2蛋白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307,P=0.244)。对照组Hela细胞细胞浆、细胞核呈棕黄色染色,即Bcl-2蛋白表达呈(++++),阳性表达率为78.21%±1.34%;5.0、20、80 μmol/L的黄连素分别作用于Hela细胞后,Bcl-2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分别为73.32%±2.42%、58.22%±3.13%、23.62%±2.41%,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19)。
2.3 原位末端标记法测细胞凋亡率
(见表2)表2 不同浓度黄连素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Hela细胞凋亡比较(略)
3 讨论
近来发现,黄连素有抑制COX-2、Bcl-2表达及抑制癌细胞的作用[1],如可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和白血病HL60细胞中COX-2的转录活性[2],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OX-2是前列腺素(PGs)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近年来研究表明它与许多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些还与浸润程度及不良预后相关。这一特征使其成为肿瘤预防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3]。研究发现,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4],以其为靶点治疗宫颈癌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Bcl-2是调控细胞凋亡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具有抗凋亡、减低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延长细胞生存时间的作用。Bcl-2基因蛋白能够减低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如caspaae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对凋亡有抑制作用[5]。研究发现Bcl-2在实体瘤中有表达,定位于胞浆、胞核,可能参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形成。在宫颈癌的研究中发现,宫颈癌发生的早期,各种致癌因子引发细胞内Bcl-2基因活化,导致其基因产物的过度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造成细胞异常堆积,在肿瘤发生阶段启动了肿瘤的生长。而宫颈癌的晚期Bcl-2表达下降,可能是因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在宫颈癌的晚期涉及多个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某些致癌因子可能下调了Bcl-2的表达。虽然Bcl-2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期别、淋巴结转移无关,但Bcl-2阳性患者其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肿瘤患者。Bcl- 2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本实验用MTT法研究了黄连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黄连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即药物的浓度越高、细胞的暴露时间越长,其对Hela细胞的毒性和杀伤能力越大。在药物作用72 h条件下黄连素对Hela细胞的相对抗肿瘤活性值达64.8%,略高于刘氏[2]报道的黄连素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TUNEL检测显示,黄连素在一定浓度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本研究还发现,Hela细胞株为COX-2、Bcl-2高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不同浓度的黄连素在体外对Hela细胞株表达COX-2无影响,而对Bcl-2的表达有显著的影响,能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说明黄连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内Bcl-2 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抑制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实现的。我们虽在细胞水平揭示了黄连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但具体分子机制和体内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黄连素抗肿瘤研究绝大部分仍局限在实验室阶段,在复杂的体内环境是否能发挥和体外实验条件下相同的功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 Fukuda K,Hibiya Y,Mutoh M.Inhibition by berberine of cyclooxygenase-2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J].J Ethnopharmacol,1999,66(2):227.
[2] Kuo CL,Chou CC,Yung BY,et al.Berberine complex with DNA in the berber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eukemia HL-60 cells[J]. Cancer lett,1995,93(2):193-200.
[3] Subbaramaiah K,Dannenkerg AJ.Cyclooxygenase2:a molecular target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03,24(2):96.
黄河的主人范文3
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
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领略艄公的坚强,然后证明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因为他智慧、勇敢、机敏、镇静。这样的教法显然没有什么不妥,直奔主题。但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其弊端:结论过早,学生对文本挖掘还没有展开,就进行概括提升,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亲近。这样的教法与新课标提倡的发展学生思维和文本探究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有探究的意识。可是从哪里入手呢?这是个重要问题。《黄河的主人》文章看似简单,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物精神,并由此获得人文滋养却并非易事。只有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清晰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找到线索,一步步深入文章内里,体会和领略到它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首先聚焦课题,让学生从中寻找线索:“1961年,作家在滚滚的黄河边,一下子被什么给镇住了,从此再也无法忘怀?黄河的主人是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眼前一亮:艄公的羊皮筏子!接着,学生的探究就非常迫切:“一个小小的羊皮筏子,怎么能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呢?”这样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开始自主探究之旅。
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本中的小小细节,一个生动的意象,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并继续引领其进入浩瀚的文本海洋。
二、掌好文本“筏子”,自主体验语言之美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这话一点也不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人文渗透,让学生有自我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一旦掌握了课文的线索,就好比拿到了“筏子”,这个时候将学生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就水到渠成了。
我对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将文本意象层层叠加,不断深入:“那是一个怎样的羊皮筏子?”通过文本,学生聚焦又轻又小的筏子,感受作者内心的震撼;“那是怎样的艄公?”学生聚焦艄公形象,感受作者真实自然的感慨;“黄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聚焦黄河意象,感受到害怕、恐惧、危急……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一开头的“黄河滚滚”,就觉得很危急。
学生从文本中步步寻找对筏子、艄公、黄河的细致描述,体验语言的丰厚表现力。学生从“吞没”一词中感受到焦虑:如此小的筏子,要是被打翻那有多危险啊! 由此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越往下读,学生会感受越真切,筏子向左,紧张的心就跟着向左。不管筏子划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作者的关切和焦虑。这时候,学生就在头脑中建立了影像,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获得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便是学生自己的。
三、运用文本“筏子”,自主感悟人文之蕴
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课文《黄河的主人》的人文目标是要通过对艄公勇敢精神的展现,唤醒学生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升华,最终达到共鸣,渗透人文教育。文本是人文渗透的基本元素。我将文本转换成音乐、视频、文字,这样多元立体地呈现,让学生来探究领悟。在《船工号子》的音乐中,在咆哮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若隐若现。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我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师:走进黄河,你感受怎样?
生:胆战心惊。
师:大浪袭来,你感受到什么?
生:筏子会被吞没。
师:再定睛看,那筏子上的人如何?
生:镇静、沉着。
师:为什么他们不揪心、不恐慌?
生: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机智。
师:汶川的灾民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和坚强,战胜痛苦。
师:你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吗?
生:勇敢和自信,战胜困难和胆怯。
到这里,学生可以看到:那个筏子其实正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所在。黄河上的羊皮筏并非只是简单的筏子,而是被作者阐释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并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来进行演绎。这也正是《黄河的主人》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黄河的主人范文4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保证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就要从找准课堂的起点入手,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如何把握阅读课堂的起点呢?
一、用预热把脉思路
课前预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二是带领学生梳理思路,向着文本的内在意涵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时,开课之前,我这样设计:“今天我们要来谈论一个话题,是有关爱情的。说到爱情,你想到了什么?(情人节)既然大家对情人节很熟悉,那么说说你理解的情人节。(情人节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电影,买鲜花送给心爱的人,请对方吃烛光晚餐)如果我正在恋爱,你建议我怎么做?(给对方买礼物,说好听的话打动对方)看来大家认为爱情是很浪漫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却有着平凡简单的爱情,一点也没有浪漫可言。山盟海誓是爱,默默关怀也是爱。让我们走进这平凡简单的爱中。”
通过课前预热,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思路有所把握,并循着教师导入的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从而解读文本。
二、用交流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的主旨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品读,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之上的凶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呢?为此我从交流入手。
我先设置问题:黄河是什么样的?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黄河的主人?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品读(抓住“……那么小,那么轻……整个儿吞没……”读相关语句),小组汇报后交流,我相机出示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你怎么理解“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生1:黄河巨浪滔天,能将筏子淹没,可是艄公却一点都不怕,动作那么熟练轻巧,就像平时在地上走路一样。
师:难道艄公有特异功能吗?他难道不是普通人吗?凭借什么能做到这些?
生2:艄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只是他勇敢、镇定、机智。
生3:他能一直坚持着在惊涛骇浪中驾着筏子前行,日子久了,就成了高手,这点是他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
通过交流和探究,学生能够把握黄河的主人的品质,使这节阅读教学课的起点彰显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逐步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里,体会艄公的性格形成要素,并与自己构成对比,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和升华。
三、用审题确定方向
题为文之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教师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彩之处。把握教学起点,可以从引导学生审视课题,找准题眼入手,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将思维导向有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课题、追问课题,我这样引导设计: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林冲和洪教头在比武,他用的是棍棒)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洪教头是谁?林冲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比武?到底是林冲赢了,还是洪教头赢了?会不会有人被打死了?)学生针对课题,通过自己的追问,渐渐有了方向,在阅读文本时就会依据这个方向,一步步探寻下去。
在以上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由地与文本进行碰撞,思维的火花被引爆,而后激活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一个状态,有利于教师捕捉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明确要教的内容,将学生引向教学的方向。
四、用质疑把握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也是把握学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学生的质疑,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融合,与学生的问题密切结合。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采用了质疑引导:读读这首诗,看看你懂什么?不懂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是一首写草的诗,是古代的人写的。读不懂什么叫“离离”,也不懂什么叫“一岁一枯荣”。
学生继续说下去,将不懂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部都不懂”。但此时于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还非常风趣地认为这是不懂就问,学生只要上了这节课就懂了。
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都有所把握。在教学中,常有教师乐于展示学生懂的、会的,而羞于将学生不懂的显露出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已知是未知的基础,而未知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不懂的外露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进程,设计教学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
黄河的主人范文5
去之前查阅资讯,发现去老牛湾的交通颇费周折:从北京先乘火车前往山西大同,之后要转乘前往朔州。接下来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长途车,朔州去偏关、偏关去万家寨、最后再次转车才到山西与内蒙交界的老牛湾。
也难怪,这里正是几百年前大明王朝凭险拒敌的边关要塞。可想其地理位置非同一般。老牛湾傍着黄河、背靠山险、一度更面临着塞外虎视眈眈窥视中原几百年的游牧铁蹄。它正位于山西省偏关县的西北边缘,黄河奔流进人晋蒙峡谷正是在这里与长城相遇。既然有两大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旅程的周折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邂逅黄河湾
行过偏关,汽车驶入丘陵高原。如今路修得很好,但盘山路蜿蜒回转、起伏剧烈。车窗外黄色山地如荒漠般壮观、气势雄浑。我们急切地寻找着黄河的身影。直到过了万家寨,“v”字形的河湾才出现在我们脚下。停下车发现一湾碧绿平静的大河如玉带般缠绵于黄色的山地间。与我们的想象颇为不同。
万家寨水坝工程将曾经苍凉的明帝国边界变了模样。这里曾经峡谷陡峭,长期自然风化和人为过度开发使之沟壑纵横、蔓延皆是岩石与荒漠。1993年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引黄入晋,咆哮不羁的黄河,在这里变得平静、沉积了泥沙、滋润了两岸。万家寨竟带有一丝婉约。只是这山依旧壁立千韧,依旧带着岁月的沧桑。
盘山路蜿蜒着引领我们来到了老牛湾。这里不折不扣的田园气息挥洒在一面山坡。窑洞顺着山错落。这家的门口延伸过去就成了那家的屋顶、早春的果树枝上只有一点点绿芽、老人蹲在石板上抽着烟、穿着大红袄的女娃好奇地看着我们。
虽说这里已经开发旅游,一家家接待游客的农家乐都开了起来,但村民依然老实木讷。看着我们也不多攀谈,只是慈眉善目地看着我们乐。一位大娘走过来递过一盆山楂干让我们品尝。采摘的山楂被切成片,晒干后就成了美味。吃到嘴里酸酸甜甜,口舌生津回味悠长。
老牛湾堡怀幽
找一家农家住下,把行囊扔上大炕,走出窑洞向着河边走不远,一座古堡和一处长城敌楼伫立在黄河边的悬崖之上。这是如半岛一般的高坡。矗立其上的老牛湾堡正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之地。顺坡向上走,几棵大树顺着山坡略带倾斜、遮掩着残破的古堡。这是残存的、带有瓮城的城门。门额上“老牛湾墩”四个楷书大字,题头和署款也依稀可辨。
而城墙仅残存部分。据《山西通志》载:“明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这里曾是明长城山西段的重要关隘。明帝国这里屯兵守卫着中原,几百年时光匆匆、尘埃落定,湮没了当年金戈铁马的肃杀与哀婉阵阵的胡曲羌笛,更沉淀着不尽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代,天降大雨无休止,人间洪水泛滥,一片泽国。玉皇大帝看到人间疾苦就命太上老君下凡治理洪水。老君驾着青牛犁出一条河来,让洪水入海。到老牛湾时,正赶某个仙人提着一盏神灯前来静忙照亮,不想老牛受惊忙转身狂奔,于是身后就留下了犁出的大弯。正是民间所说: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走进古堡、发现早已唱起了空城计。
进入城门迎面是座石影壁,影壁后面有观音阁和关帝庙,寺庙是重新整修过的。街道则青石板铺就,石墙石屋、石碾子石马槽,全都寂静无声地躺在那里,好似喧闹的人群忽然蒸发一般。窑洞的窗户纸还在,剪纸依然鲜红,没粘牢的地方已经剥离了窗棱,再无人仔细抚平。门上了锁、院落依然整洁,好似主人刚刚出门一样。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村里要开发旅游,村民不得搬到不远处更为开阔的山坡上。留下了这了无生气的古堡,结束了老牛湾堡活生生持续了几百年的岁月,变成了纯粹的景点。
走出古堡来到靠近河湾的地方,一座长城敌楼保存完好俯瞰着平静的黄河。
这一侧的悬崖陡峭如刀削般,可谓易守难攻且视野开阔。因此这里也建有一座砖砌敌楼――“望河楼”,高大的敌楼高22米。据载,望河楼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明朝镇守将领又在旧基上增高加厚以便使之“永为金汤保障”。今天,长城边墙已不见踪影,空留敌楼巍然屹立。如走过烟尘历经杀阵的武士、甲胄已残但誓死不退,朔风黄沙中依然如雕像般挺立。
敌楼悬崖之下的一滩碧水给这壮阔沧桑的画卷一丝柔美。偶尔渔舟划过,留下一道痕迹,夕阳里的田园更是雄关镇守的来之不易。明代卢承业在《咏偏关十景》曾诗曰:“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
黄河鱼虾的盛宴
回到我们住宿的窑洞,主人家正要准备晚饭。老牛湾守着黄河因此就少不了鱼虾。这里的黄河鱼、黄河虾自然是招牌特色。在主人的热情推荐下,跑了这么远的路不犒劳一下自己自然心有不甘。于是照单全收。鱼是要自己去挑的。于是我们跟着船家来到河边。乘上机动木船向河中驶去。夕阳洒在河面,波光点点。河对岸高大的峭壁投下的巨大阴影遮住另外一半的河面。古堡的轮廓依稀可辨,只有汽船嘟嘟的声音打破了宁静。船开到河心,靠近了木排围起的网箱,船家很快网上几条2、3斤左右的大鲤鱼上来。鱼儿在夕阳的金色里跳跃着,点点水珠飞溅。
挑好了鱼,汽船载着心满意足的我们开始返航。我们也憧憬着丰盛的晚餐。上了岸,炊烟袅袅、宁静的山村更加的温馨。到目前为止,这个刚刚开发旅游的山村还算是少有人来,漫步村中,尽可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我们住宿的这一家生活殷实。五间宽敞的窑洞,窗子上贴着大红的剪纸,小院子干净而整洁。鸡舍与羊圈位于院落一角。走近羊圈,羊儿就咩咩叫着用两个前蹄攀上栅栏,好像急不可待地要扑进你的怀里,跟我们平日所见胆小的羊群颇为不同。好像这里真的是与世隔绝的桃源。
晚餐终于端上圆桌。除了鱼虾,早春的季节,这里确实没有什么蔬菜。煎黄糕则是最受欢迎的甜品。黄糕是晋北乃至河北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吃。黍子碾去了壳就叫黄米,磨成面谓之糕面。用温水和糕面再蒸熟,揉捏成圆饼状,吃的时候再入锅煎炸。金黄的糕、洒上白糖盛在盘子里,外酥脆内滑润,满口留香。片刻间,盘中空空。
酒至微熏,夜色笼罩,整个世界寂静的似乎只有我们。
TIPS
交通:
去老牛湾可取道朔州,北京到朔州的火车2603次晚上11:47在西客站发车,到朔州时间为早9:31,朔州回京的车票不预售,当天买,人很多。 在朔州坐去偏关的长途车(12元,早上7:00,8:00,10:30有三班,三个小时左右到偏关,再转乘到万家寨的中巴(5元/人)。也可以在偏关包车直接到老牛湾。小面价格为100~150元,一个半小时左右到。
自驾车可走京张高速一宣大高速―大运高速一朔州高速支线,下高速,沿212省道平鲁方向,转304省道至偏关,继续沿途游览偏关一万家寨水利枢纽―老牛湾。北京出发到老牛湾全程大约550公里。
黄河的主人范文6
[关键词]战争;爱情;传奇;器乐;相映
1999年,由著名导演冯小宁导演的《洋人眼中的中国》电影第二部《黄河绝恋》作为50周年的献礼影片隆重上映,先后获得1999 第9届上海影评人奖 最佳导演奖、十佳电影、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特技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提名最佳故事片 和2000 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等一系列知名奖项。它所造成的轰动效应,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再观《黄河绝恋》,心底里的柔情依然能够被唤醒,聆听它的配乐,心底里的感动依然。
一、战争中的爱情风景
不可否认,冯小宁作为一个大牌导演,在国内真的是赫赫有名。作为张艺谋的同学,冯小宁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曾经拍摄了一些如《战争子午线》和《大气层消失》那样饱受争议的影片,也推出过《红河谷》《紫日》那样震撼人心的战争电影佳作。冯小宁的电影,尤其以战争电影见长。他的电影站在一定的高度,用独特的视角进入主题,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诠释战争、诠释人性,带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理性的光辉和摄人心魂的力量。《红河谷》和《黄河绝恋》作为姊妹篇也是如此,将战争、爱情、风景、人性都奇妙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部伟大的具有心灵征服能力的艺术作品。
看过《红河谷》《紫日》和《黄河绝恋》的人们不仅没有落入俗套的感觉,反而被剧中人的命运所牵动,为剧情的发展而提心吊胆,为美丽的风景所折服,也为导演出神入化的艺术创造力所感染,也就对导演本人充满了敬佩。
当然,对于成功的战争电影来说,假如只有场面的气势恢宏和战争场面的血腥残暴与野蛮,那就成为看过即忘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了。而《红河谷》与《黄河绝恋》只是将战争和风景当做了陪衬,而将人性当成了反映的主题。除了画面元素之外,《紫日》《红河谷》与《黄河绝恋》都出色使用了音乐这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将其艺术感染力发挥到极致,舒缓时那样的舒适和惬意油然而生,紧张时将你精神之弦拉到极限,情思缠绕时又令你肝肠寸断……这样的音乐配合优秀的电影画面和剧情,无法不催生伟大的电影作品。
不可否认,李戈创作的大量影视音乐作品,都脍炙人口。有目共睹的是,他每一次与冯小宁的合作都导致了双赢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黄河绝恋》与《紫日》。
冯小宁是功力深厚的中国内地知名导演,李戈又是在国内外影视音乐创作相当有造诣的人物,他们的合作堪称强强联手的楷模。冯小宁与李戈恰恰都是认真的人,负责任的人,对艺术有着高度自觉和自我意识的人,又是识大局顾大体的艺术家,从而实现了音画的高度和谐,音乐的画面感与画面的音乐感天衣无缝融合到一起,具有天作地合的奇效。
二、《黄河绝恋》的音乐传奇
在《黄河绝恋》中,李戈共使用了九段创作音乐和一段山西梆子音乐。这九段音乐分别名为《片头曲》《长城曲》《血海》《红叶曲》《父女情》《仇杀》《悲诉》《黄河之恋》与《黄河之战》,分别用在了电影的不同段落,与剧情发展相互协同,共同完成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
也许因为李戈小提琴的早期兴趣和求学经历使然,在九段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清晰的小提琴地位的不同一般。甚至音乐的主旋律多由小提琴奏出。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由于这些天然的优势,其音乐表现力强,号称乐器皇后。就《黄河绝恋》的小提琴表现来说,可谓百转千回,柔肠百结,曲折之中带着富有哲理的轮回色彩,或许还有着某种朴素的悲悯情怀。
当然,如果离开电影来讨论电影音乐,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虽然电影音乐本身作为音乐的一个门类,可以独立存在,但毕竟其诞生就是为电影而创作的,是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实际应用。其独立存在也是因为当初作为电影画面的孪生姊妹才可以在另外的场合出现。出现时也难免让人追忆起电影的一幕一幕。所以,两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脱离不了什么干系了。
在《黄河绝恋》片头的那段音乐,具有轻音乐的风格,轻松舒缓,又有着辽远的清澈和若有若无的依恋般的感觉,音乐声中,老年欧文的叙述开始了:那是一段遥远的记忆,和战争有关、和年轻相伴、和激情相随,也带着一些惆怅和憾然。小提琴的音色恰如上了年纪的欧文,一个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机驾驶员,追忆自己翱翔长空的威猛、扑击敌寇的奋勇和落难后的奇遇,低沉、忧郁而带着想往和深情。画面上的时空交错恰如小提琴的抑扬顿挫和柔婉多情,高亢处嘹亮悦耳、低沉时如诉如歌。一个埋藏在一个外国老人心灵深处几十年前的记忆由此展开,故事一步步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又充满了不可知性的过去。战争场面所伴随的音乐以进行曲的曲式彰显战争的残酷与当年欧文的青年气盛与战斗豪情。
当老年欧文和她的孙女飞跃长城时,关于他当年落难时的回忆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他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飞越了海面、掠过了长城、迫降在太行山上一块巨石的悬崖边缘。与画面和情节相配,电影里快节奏的音乐突出了形势的紧张,军号为主调的音乐将气氛推向一个顶峰,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令人担忧着欧文的命运,即便今天看来,也难以遏制对男主人公命悬一线的迫切关注。一个放牛娃解救了欧文,欧文给他留下他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在欧文脱险后和放牛娃的愉快相处中,以单簧管为主题的音乐里充满了柔情与闲散,恰如当事人的心情,这段音乐也将观众的心抚慰了一下。孰知没几分钟,这样的安宁与祥和就被剧情的发展打碎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追踪而来的敌机的轰炸毁灭了放牛娃和他的牛,只给欧文留下了那一只长命锁。大批敌人的包围中,他失去了知觉。
画面切回到现代,老年欧文带着孙女来到长城,《长城曲》适时出现。李戈发挥了他的专长和偏爱,小提琴正式成为音乐的主角,李戈将偏好与专长完美结合,创造了旷世的极品。这段音乐欧文醒来时已经在中国的长城之巅,一群身穿灰布军装的中国军人出现在他面前,其中就有给他留下终身难以忘记的刻骨铭心印象的战火里的恋人――安洁。那一句轻柔的“How do you do?”将故事的女主角送到了观众眼前。军号声起,作为先导,音乐伴随着老年欧文的讲述,故事继续向前推进。以军号为主导和主题,与剧情中军人的执行任务的情节一致,具有军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镜头推远,长城上行军的中美两国军人的身影在巍巍群山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军号的音乐却将电影中军人这一主题放大了,也突出了电影的思想就是要体现军人的思想、理念与精神和气质。老欧文的讲述行将结束,军号的声音又嘹亮而低沉,然后戛然而止。画面上接踵而来的是一声火车汽笛长鸣,黑暗的铁路桥下,探照灯一闪而过,一行几人迅速穿越涵洞。
漫山红叶的背景,枝头一只小鸟临风而立,一行几人到了安全地带,音乐起,安宁而平和,与邻近堡垒村的剧情相适应,每一个人都有了些许放松。八路军指挥官黑子嘴含树叶,吹响了《红叶曲》的主调。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出身农家的传统和民间娱乐的中国性。单簧管、小号、大提琴相继出现,成为《红叶曲》雄壮有力的坚强后盾,具有明显的刚性色彩。此后树叶吹出来的《红叶曲》的旋律多次出现,成为全片的一个明显的点缀,也代表了两国军人之间淳朴的友谊和和平的期望与氛围。至于欧文学吹树叶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却也不失为全片亮色的表现。
三、器乐绝配的相映生辉
在全片中,作曲家使用了较为突出的两种乐器:小提琴与圆号。这两种乐器都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也都是管弦乐队的主力。小提琴的表演技巧与圆号的浑厚大气相映生辉,又与影片格调和主题高度和谐,且各自有各自的角色感。如果说小提琴的委婉代表了女主人公以及黑子曲折的个人经历和复杂的背景,那么圆号代表的则是黑子和他的战士还有欧文作为军人所拥有的那种刚建的气质,还有中国军人不屈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献出生命的伟大精神。最后,欧文也被这样的精神所打动和激励,放弃了投降,也放弃了对日军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希望,拿起了武器,用绑在身上的手榴弹机智救回了被绑架作为人质的小女孩花花。
小提琴音色优美,可以有揉弦等演奏技巧,为其表现力增添了光彩,在表现忧郁的心境时,小提琴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李戈就是利用了小提琴这一优势,在片中大胆使用小提琴作为主要乐器,表现细腻的情感,甚至在他原创的九段音乐中,都不缺少小提琴的存在。在与女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中,小提琴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显而突出。这样的运用与调配对于刻画女主人公的性格,为后来黑子向安寨主(安洁的父亲)交代她身上的那枚手榴弹的来历埋下了伏笔,而当答案揭晓时,一个场景是黑子与安寨主相对,另一个场景是芦苇荡里安洁与欧文互诉衷肠,当年那场噩梦般的经历令观众对安洁的遭遇感同身受,也将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为后来黄河绝恋那场感情戏的巅峰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这里,音乐就不仅仅是烘托场景的氛围,还发挥了瞻前顾后、贯穿全局的艺术力量。由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李戈与冯小宁的绝配,真是无与伦比。
至于圆号,在影片结尾,黄河边的决战时刻,那段题为《黄河决战》的音乐中,圆号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每个乐句的最后,都有圆号低沉的声音,张力十足,衬托出场面的激烈、情事的紧张,音乐伴随着枪声、迫击炮的声音、子弹的呼啸、爆炸的巨响,音乐将全片战争的氛围渲染得动人心魄,也将观众心中的紧张凝聚到了双眼。不可否认,对圆号的出色使用成为李戈全片音乐中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也正是由于李戈对音乐手段的熟稔,使用技巧得当、调配合理,运用恰到好处,才使得冯李两位艺术家的合作相得益彰,因此,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与《紫日》中竟然有两部都由李戈作曲,毫不意外。李戈的获奖也在意料之中。那么电影本身的获奖、女主演宁静的获奖也不能说没有李戈的功劳。毕竟作为一部成熟、成功的电影作品,每部分、各部门的贡献都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类似李戈这样的幕后英雄容易被人忽略和遗忘罢了。但是,只要有好的作品,人才就不会被埋没,李戈就是明显的例子。
当然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是电影成就了李戈《黄河绝恋》,也是《黄河绝恋》成就了李戈。
总之,电影《黄河绝恋》当年造成了轰动,未映先红。上映后更是好评如潮,但是我们在时隔多年后再来看这部电影,会带有较为理性的态度和眼光,也有利于我们来认识当年为电影艺术的成功做出了贡献的每一个人、每个艺术门类,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评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新审视《黄河绝恋》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毕蕾.党性、女性、民族性――电影《黄河绝恋》女党员安洁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1(07).
[2] 姚小婷.重温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力作:《黄河绝恋》[J].电影文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