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1
【拼音】: yán tán zì ruò
【解释】: 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不改常态。
【出处】: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头脑冷静
【拼音】: tóu nǎo lěng jìng
【解释】: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平心静气
【拼音】: píng xīn jìng qì
【解释】: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能得这个实在;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指顾从容
【拼音】: zhǐ gù cóng róng
【解释】: 指:手指;顾:眼看。动作和眼神十分沉着冷静。形容行动迅速而又从容。
【出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镇定自若
【拼音】: zhèn dìng zì ruò
【解释】: 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渊思寂虑
【拼音】: yuān sī jì lǜ
【解释】: 深入而冷静地思考。
【出处】: 唐·白行简《李娃传》:“体已康矣,志已壮矣。渊思寂虑,默想曩昔之艺业,可温习乎?”
【形容冷静的成语词语】: 大勇若怯
【拼音】: dà yǒng ruò qiè
【解释】: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出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镇定自若】: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冷眼旁观】:冷眼:冷静或冷漠的眼光。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
【释车下走】:释:放下,放开。下车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静。
【澄思寂虑】:专心思索,冷静考虑。
【忽冷忽热】: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研精静虑】:研究精微,冷静思考。
【从容指顾】:指:手指;顾:眼看。动作和眼神十分沉着冷静。形容行动迅速而又从容。
【渊思寂虑】:深入而冷静地思考。
【虚一而静】: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平心易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同“平心静气”。
【指顾从容】:指:手指;顾:眼看。动作和眼神十分沉着冷静。形容行动迅速而又从容。
【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沉不住气】:易激动,遇事保持不了冷静镇定。
【冷眼静看】: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冲昏头脑】: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
【沉几观变】:沉:沉着;几:事物变化前的前兆。冷静观察事物,随机应变。
【平心定气】: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大勇若怯】: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头脑冷静】: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2
1、肥头大耳:指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
2、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指机构庞大,调度不灵臃肿的机构;衣服穿得多,行动不便;
3、大腹便便:形容肚子很大,肥胖的样子;
4、满脑肥肠:形容不劳而食,养尊处优无所用心,养得肥头大耳的样子。也比喻终日饱食没有心思的庸夫;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3
老朋友分别时心情的四字词语如下:
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恋恋不舍:恋恋,爱慕,留恋,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后会无期:期,时间,以后何时相会还没有一定的日期。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难舍难分: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
(来源:文章屋网 )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4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时间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时间的词语11、倏忽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2、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短促。
3、一转瞬间:一转眼间。
4、白驹过隙: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亦作过隙白驹。
5、朝种暮获:1、比喻收益迅速。
2、比喻时间短促。
6、人命危浅:浅:时间短。
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7、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
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8、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
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9、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昙花是一种灌木状肉质植物,花朵非常美丽,但是开花时间却只有3至4小时,可谓十分之短。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
10、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
比喻人生短促。
11、光阴似剑: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2、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
亦指时间短暂。
13、片刻:极短的时间;
一会儿。
14、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
瞬间:小燕儿在空中飞过,一眨眼间就不见了。
15、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2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短暂:(时间)短。
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光阴似箭: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
瞬间:一眨眼之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霎那:极短时间:一声巨响,霎那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火花。也说霎时。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须臾不可离|须臾之间,雨过天晴。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转瞬即逝: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消失。
表示时间的词语31、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
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5、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
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6、石火光阴:形容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
7、电光石火: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8、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
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9、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0、铜壶刻漏: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
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
11、寒往暑来:寒冬已过,盛夏将至。
指四季的轮回。泛指时光流逝。
12、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
泛指时光流逝。
13、暮来朝去:暮:傍晚;
朝:早晨。清晨过去黄昏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14、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表示时间的词语4珠流璧转:比喻时光之流逝。
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窗间过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岁月不居: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星霜荏苒:星霜:星辰运转一年一次循环,每年秋季始降霜,因以批岁月。指岁月渐渐流逝。
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乌飞兔走: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兔缺乌沉:犹兔走乌飞。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黄金时间:指广播电视在一天中收听、收视人数最多的时间。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光阴似箭:时间像箭一样的飞快。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
遗恨千古:千古: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蹉跎自误: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人生虚度年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表示时间的词语51、见缝插针: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2、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
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3、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4、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5、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
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6、夜以继昼: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
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7、嚣张一时:指恶势力在短时间内喧闹一起。
8、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9、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10、期月:表示一整月。
11、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祸害不久就将到来。
12、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
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13、一来二去: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
表示逐渐的意思。
14、喘息未定:急促的呼吸还没有平稳下来。
指还没有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促。
15、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5
嗯,最近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了。那就是阴晴不定,是的最近的心情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我的心情最近总是变幻的特别快,快到自己都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有时候,说不定我明明刚刚还是晴空的美好天气,还是阳光明媚的,还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是乐趣,哪里都有快乐的事情,都有值得开心的事情,心情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突然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我莫名其妙地心情又会变差了。也不得不说自己最近的心情真的是很奇怪,我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阴晴不定,说变脸就变脸,总是让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很多时候,可能笑容还是挂在嘴边的,说不定我一下子遇到一件事情嘴角的笑容又会耷拉了下来,突然就心情变得不好了,甚至说差到极点了吧。这阴晴不定的心情啊,说不定我前一秒听着动听美妙的歌声,感叹这时间的美妙,这生活的乐趣,下一秒就有可能因为这首歌曲,心情变得闷闷不乐了。最近的心情怪得很,我自己也都没有搞懂,只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心情慢慢变好啦。好心情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都应该拥有的,只有有了一个好心情,我们才能用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明天,去接受明天和过好明天啊。如果没有一个好心情,又如何用更好的状态去过好明天呢?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啊,所以我们总要心情好一点, 那才好吧。
开心总比忧愁要少很多,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不好的情绪给压抑住呢?让自己开心起来吧,为了自己,更为了自己的生活,总要心情好一点,才能更好的去做很多事情啊。
形容心情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杯具;再概念化;范畴化
近来,“杯具”一词成为继“打酱油”、“俯卧撑”、“寂寞”之后又一网络流行语,它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谴责,敏锐地折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了娱乐精神的网友们的审美情趣。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对 “杯具”的本义、“杯具”的事件义与再概念化、以及“杯具”的范畴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杯具”的本义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自原声词“悲剧”一词于2008年底到在网上开始流行后,如今,不少年轻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杯具”一词;如“英语又不及格,杯具啊!” “他的一生是杯具还是洗具?”“堵车中,杯具啊!”等等。其实, “悲剧”本是个极普通的词,使它一举成名的是易中天,他在一期《百家讲坛》中评说时政,用了一句“悲剧啊”的感慨。之后有网友仿照张爱玲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的经典比喻,仿写出了“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自此,“杯具”一词开始广泛流行。
“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只因其与“悲剧”一词谐音,不少年轻人求新求异,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借用“杯具”来代替“悲剧”一词来形容一些不好的事或物,以表示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或表达当事者自己的一些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的事情,或委婉地表达对别人或有些事情的一些不满情绪。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应用中,“杯具”一词的词性也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做名词甚至是动词等。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杯具”同“悲剧”之间的同音现象,便不断的对其进行仿拟,来表达日常生活中另一个概念或是意义,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语言家族,从而使语言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
二、“杯具”的事件义与再概念化
自易中天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的一句“悲剧啊”后,众多网民通过“杯具”同“悲剧”之间的同音现象,对其进行仿拟,用“杯具”来代替“悲剧”以表达当事者诙谐的心情,从而使“杯具”一词开始流行起来。随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杯具”类相关词语使用频率的增多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 “杯具”一词逐渐由一个表示事物名称的实词演变成为一个表示各种不同诙谐意义的虚化词语, 以“杯具”来表达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如当事者自己主观的一些不顺心的情绪等,而这些特殊的含义是 “杯具” 一词原来所表达意义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 “杯具”的事件义的产生反映和体现了“杯具”意义上的一些异质性,而这已特殊的性质则是因语言间的借用(借音不借义)而出现的。“杯具”在实现语域转化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人们不断在它原有的意义基础上发展、推衍, 从而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杯具”类词语, 这些语句中的“杯具”已然发展成为一个能产性极高且又富有表义形象的新兴词类,如“餐具”、“茶具”、“洗具”、“文具”、“火具”、“面具”、“京具”、“默具”等一大批带“具”字词语的相续而生。这里“餐具”隐喻惨剧、“洗具”喻喜剧、“文具” 喻沉默、“火具”喻爆发、“面具”喻明哲保身、“京具”喻一鸣惊人、“默具”喻道别等。
“杯具”类词语在我们日常语言交际中为何能大量涌现呢?刘大为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社会性,它是我们所有人员在共同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多数新词语的产生, 它并不是任意的行为,它必定是在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下, 语言使用者通过推导衍生, 使其新词语慢慢形成一个新的词族。而随着这些词族被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多, 保留下来的最初的语素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为一个类似词缀的成分。当然,这些新词意义的不断引申和演化也反映出了人类的认知思维特点与类推的逻辑。基于此,“杯具”所蕴含的意义也逐渐脱离原有意义,随之不断发生演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上述句子中的“杯具”,其中一些已经不再表示原初义器具, 而是喻指“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或表达当事者自己的一些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的事情,或委婉地表达对别人或有些事情的一些不满情绪。”, 这样“杯具”一词也就实现了从专名转变到通名, 随即其意义也开始出现泛化(generalization) 的现象——“杯具”走红的最大动力,在于它适应了现今的时代特点,其适用范围很广;人们面对日益增大的压力,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负面事情,都用“杯具”一词来形容,有面对无奈之境的自嘲。此外,“杯具”本身作为日常用品的特性,更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就比如“杯具地喝汤,被烫了”等等。
同时,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自然与汉语环境中词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 )有着紧密的关联。“再概念化”, 是词义、句式义等引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再概念化”指的是“杯具”的原有意义经过重复多次的概念化转变的过程。首先由易先生《百家讲坛》中具体所指的“悲剧啊”这一事件来转喻“杯具”, 反映了人们通过概念化来认识客观事件; 接着再将“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跟“杯具”一词联系在一起, 利用隐喻使二者在意义上“达成一致”, 具体表现为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的“杯具”式短语或句子。继而在这种概念形成基础上, 借助于人们的认知能力, 使得“杯具”原义“器具”推广引申为“一些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负面事情”义, 这就是“杯具”的“再概念化”过程。
三、“杯具”的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言行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化问题是整个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现代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以人类认知参照点(原型)为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组成三要素为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杯具”作为新兴的网络词语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如今,诸多年轻人,无论是求职碰壁,还是加薪不成,升迁无望,抑或感情受挫等所有心情郁闷的事情,都用“杯具”一词来概括。
由此, 我们推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的增大,“杯具”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一定会更加广泛; 因此,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杯具”式词族出现。我们通过根据日常交际的需要对词类的范畴重新进行分配,有时名词用作动词,也可以动词用作名词,抑或形容词、副词用作动词等等。至于“杯具”喻指“悲剧”义包括喻指“当事者主观上对各种事情的感受”, 这些特殊的象征义到底能否在将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发展成为“杯具”的固定义项,“杯具”式新词或句子到底能否正式进入到现代汉语中, 还有待实践考验。但“杯具”的目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当人们生活中无论是心情郁闷还是事业不顺利,凡是现实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感受,都可用“杯具”一词来形容,以表当事者面对无奈之境的自嘲。同时,写成“杯具”谐音的“悲剧”,看上去较之传统的“悲剧”似乎意义已经不那么正式,也没有以前深刻,但也这种事基于此使得其使用范围得以不断扩大。而且,现在“杯具”并不仅限于负面情绪的表达,由于其具有日常用品的特性,较“悲剧”原词扩大了词语的适用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像“餐具”、“茶具”、“洗具”等一大批带“具”字词语出现的原因。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视角出发, 对“杯具”的本义进行了分析, 继而本文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杯具”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 指出“杯具”词族正处于范畴化过程中, 而范畴化的作用导致了事件义这一类化意义的产生。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不仅可以成为我们认知网络新词的工具,也是我们人类思维的方式。他们在认知上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它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2] 李天广.网络词语探析[M].语言应用研究,2006.
[3] 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72-77.
[4]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A].首届道望修辞学论坛论文集[C].复旦大学,2008(1):86-116.
[5] 杨文虎.网语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