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反思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 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 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反思,总结,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字串8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字串6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将心比心》教学反思3》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3
\提升教学能力。任教以来,我通过对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的比较,使我意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而课后反思则更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平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一节内容。平移是物体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建立一定的几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及画法,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
一、对“问题情景创设”的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设计背景问题、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并设置知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平移动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对教法学法,上课效果的反思
在平移的概念及特征的探究学习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点(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汽车在公路上疾驰,观光电梯上下运动、传送带上的电视机左右移动、自动扶梯向左上方移动)与相同点(几段动画都是物体沿直线运动),让学生找准了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这一共性;之后,展示小孩荡秋千运动,钟表的摆动动画,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特征。随后,向学生提出质疑:物体移动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小组交流,得到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是沿直线运动,且自身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物体
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的
特性。
在指导平移图形的作图中,我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
画,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平移作图,接着小组探究平移作图的方法,然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作图,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画出来的,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对比正规作图和不正规作图来总结利用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特性来作平移图形的方法。整个教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融中顺利完成。但作图中,学生还是有疑惑:为什么在平移作图时,图形总会发生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师生交流解决方法:
1.利用尺规正规作图,以保证对应点间连线的平行
2.截取对应点间连线的线段长一定要精确
3.对应点一定要顺次连接
学生根据要求再次作图,所做图形完全符合标准。
三、对成功与不足的反思
1.本节课的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观、形象,图形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氛围。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今后要尝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教学节奏先慢后快,教学内容在仓促中完成。本节课在引入新课和感知平移的教学环节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平移作图,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成果展示、答疑解惑环节显得急促,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移。本节课应在感知平移、掌握平移的特征上节省时间,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省下足够的时间。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4
[教学案例]
放学送路队时,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学生出于好奇,把目光投向了这台公路上的“大哥大”。教师灵机一动,说:“想看看吗?”生:“当然罗!”师:“好吧!但为了交通安全,咱们自由组成6个小组观看,行吗?”生(十分兴奋地):“行!”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压路机上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各组合作讨论,若干分钟后)第一组的张伟豪抢着说:“车轮是圆形的,门是长方形的,窗是正方形的……”师:“哎呀,张伟豪真厉害,数出这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张伟豪说得不完全正确。”第三组的王乐天迫不及待地打断老师的话。师:“是吗?老师不信,那你说说看。”“行。压路机的车轮不是圆形的,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它和长方体差不多,是立体图形,听我哥说这种形体叫圆柱,这个曲面叫侧面。”师:“你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这个轮子确实是个立体图形,也确实叫圆柱,这个曲面就叫做侧面,那么,看一看这个圆柱里有没有圆形呢?”第六小组的杨影说:“有,这两边就是两个圆。”师:“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对这个车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若干分钟后)第五组的叶丹丹抢先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师:“提得很好,同学们能解决吗?”生齐:“能!只要量出这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算出来了。”第四组的程小雨又发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求这两个圆的周长只要量出这个轮子滚动一周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行了。”徐冠杰代表第二组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压过的面积又是多少?”师:“你们组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哪个小组能解决?”第一小组的张靖宇:“求走多远就是求这两个圆形的周长之和。”赵秉政:“不对。应该是一个圆形的周长,因为车轮滚动时,两边是同时滚动的。”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很不简单!可压过的路面有多大又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出了?”话音刚落,第二组的孙铁明激动的说:“能算出来。老师,你看,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宽就是这个轮子的宽,我们只要量出这个前轮的宽,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就能算出压过的路面面积。”“怎么会是长方形呢?”第五组的刘帅问。孙铁明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刘帅亲自卷成圆筒,又展开,这一卷一展后,全班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时刘帅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我现在是茅塞顿开。”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还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就解决了,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1. 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操作程序要便捷。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花时多、效率低,常态课应避免采用此法。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放学送队时偶然遇到压路机,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便抓住这个学生饶有兴趣的生活情境开始探究并获得最后的成功,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就自己解决了第十二册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任务。可见,探究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省时、省事、灵活、便捷,且更加有效。笔者认为,要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材112-1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难点】
有序、全面地对简单事物进行排列与组合。
【教具、学具】
(学生)衣服卡片、数字卡片、课件(教师用) 衣服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握手)
师:今天,周老师很高兴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能和你们成为朋友吗?我想和这一排的同学握握手。
你好,你好,你好……(漏掉一、两个学生,重复一个学生,无序地和学生握手)让学生发现。
师:怎么了,
生: 老师我还没有握,
师:那该如何做,你们能给周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生:有顺序地握。
师:对,按顺序是我们数学上经常用到的一个好方法,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方法一起来学习数学。
1.情景导入,展开教学
1.1师:同学们,这节课,周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她吗?她叫贝贝。请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今天天气真好,同学们,我叫贝贝,今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瞧,妈妈为我准备了这么多漂亮衣服,我该穿什么衣服去呢?请你们帮我搭配一套衣服,好吗?
师:一套衣服?什么意思?(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
你们能为贝贝搭配一套衣服吗?
1.2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2.1搭配衣服
师:衣服摆放的好乱啊!我们来整理一下吧,你想怎么摆放呢?(上装摆一行,下装摆一行,师在黑板上贴)
你想怎样搭配呢?(生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搭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注意: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为一套衣服)
生:回答4种,5种,6种。。。。。。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那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我们同桌两个同学,用学具摆一摆,看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摆一摆,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合作得好,摆得又快又好。
活动一:
生摆,师巡视。学生汇报。
(1)师:你是怎么搭配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谁愿意上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到黑板上边摆边说)
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边摆边说。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板演的学生摆,其他的学生数有几种)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汇报。
师 :没有顺序地摆,会出现什么问题?(重复,遗漏,板书)
那谁能有顺序地搭配?
生:用一件上衣分别去和三件下装搭配,有三种方法。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去和三件下装搭配,也有3种方法,一共有六种方法。
师: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谁能说的比他更清楚些?
生:他是选定上衣和下装搭配。每件上衣都有三种不同的穿法。
刚才,我们选定了上衣,和下装进行搭配,那如果我选定下装,还可以搭配吗?
学生在黑板上摆。
师:他摆得好吗?现在,请大家把学具收起来。比比谁的动作快。
小结:刚才这两位小朋友说的方法一样吗?具体说说。
一种是用衣服同裤子配,一种是裤子同衣服配。但结果相同。
师:每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活动二:(连线与活动一同时进行,生在汇报时师就进行同步连线)
(1)师:如果我们要把搭配的过程画在本子上,你想怎么画?(用符号代替上装和下装)你想用什么符号来代替呢?(图形、字母、文字……)
(2)师: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来表示? (比如我们的算式)
生:算式2×3=6
师:为什么用这个算式表示呢?
还有其他算式表示吗?3×2=6
2.2搭配早餐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啊,帮贝贝搭配了这么多套衣服!吃完早餐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让我们看看,妈妈准备了哪些早餐?(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
师:为保证营养搭配,我们吃早餐一般是一种饮品搭配一种点心,现在请大家来当贝贝的营养师,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先让学生指着说一说,再汇报。
生:9种。
师: 你是怎样进行搭配的呢?
生:牛奶搭配有3种,豆浆搭配有3种,果汁也有3种。
生:3×3=9
2.3 搭配两位数练习
师:吃完了早餐,爸爸妈妈带贝贝来到儿童乐园,(课件出示)
门上有个密码锁,请帮帮贝贝怎样才能进去.
师:看看这6个数字到底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学生汇报。
师:你写了哪些数?你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看看贝贝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师:还有没有想法不一样的?
(四) 例2的教学(数字游戏)
师: 我们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你们高兴吗?儿童乐园的大门为贝贝打开了,贝贝来到了智慧岛。她最喜欢玩的,就是数字游戏,(课件,声音:同学们,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这里有三张数字卡片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活动三:
师:请你把组成的三位数写在练习本上,你能写出多少个三位数呢?
学生汇报,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
生2:我是先把7放在百位,再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贝贝,也摆好了,我们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列算式直接计算出可以写多少个三位数吗?
师: 如果老师把其中的9换成0,会有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呢?为什么呢?
生:4个
师:为什么同样是三个数字,刚才能组成6个,而现在只能组成4个?
结:我们在排数的时候,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确定十位和个位,(如果有0,0不可以排在最高位的。)这样有顺序地排列,就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
3.学习效果测评 (到猴山)
师:从儿童乐园出来,贝贝要经过百鸟园去猴山玩,让我们看看地图。
师:先看看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课件演示)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条路?(课件演示),
师:为了便于说出路线,我们把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第一条路用字母A表示,第二条路用字母B表示,第三条路用字母C表示。从百鸟园到猴山的第一条路用字母D表示,第二条路用E表示。那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呢?小组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讨论好。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照相合影
师:今天有几位同学他们表现特别太出色,他们是谁呢?(获得奖励的学生)
有请得到笑脸的同学,上台。(设计4位同学)
老师想给你们合张影。
让他们自由组合站好,让其中一位学生来给他们照。
师:还能拍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生回答。
提升思考:现在由老师给这4个同学拍照呢?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回去思考)
5.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贝贝一起学习,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你都有什么收获吗?
生:搭配要有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是啊,搭配中的学问可真多,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还有很多有趣的学问等着你去发现呢,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5.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课前加入"握手"环节,一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体会本节课按顺序进行思考的方法。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贝贝去儿童乐园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
5.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再用连线的方法、用符号表示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案例范文6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