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与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与问范文1

学与问范文2

fdh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厌学生:(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且厌恶学习在四科以上;(2)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文凭的学生;(3)因不努力而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  fdh

====二、厌学与逃学的类型与特征  

fdh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厌学生或逃学生进行咨询与矫治,有必要对厌学生和逃学生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在心理学上,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按照厌学生和逃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形成主因来进行分类:1、品德不良型,指那些因贪玩或沾染社会不良习俗而造成的厌学类型,这在一些校风不良的普通学校比较多;2、学习不适型,因对当前的学习有无力感而不愿上学或因不堪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考试竞争压力而厌学的学生;3、人际关系不适型。因与老师或班级同学关系紧张、早恋受挫,情绪混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受严重挫折而厌学的学生;4、有意拒绝型,因受拜金心理影响或重利轻才思想影响而有意识地拒绝学习,不愿上学的学生。  

fdh (一)共性特征  

fdh 1、心理特征: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力系统不足,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边性的特点,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厌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心智活动差,他们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学科特别是几何、代数、外语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死记硬背多,理解记忆少,知识脱节严重,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学习成绩不好,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伴有不守纪律,爱出风头,混学、闹学、弃学、说谎、作弊、夜出不归等不良行为。  

fdh 2、心理环境与情景状态 和一般学生的家庭环境相比,厌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心理环境氛围比较淡,家长更多地存在发牢骚、讲怪话、赌博、吃喝等世俗行为和重利轻才的观念与行为,父母更侧重赚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得,小市民习气重,不怎么关心或重视孩子的学习品德的变化,缺少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更有部分家庭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子女的前途和国家需要,主动要求孩子弃学赚钱。厌学生和差生有区别,因为他们本身讨厌学习,所以在学校更多地被名为"调皮捣蛋生",喜欢惹是生非,所以学校心理情景比较差,往往是教师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心理发展失衡,怀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  

fdh 三、厌学与逃学生的产生原因  

fdh 厌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地是由于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具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fdh 1、学校生活方面的原因:(1)不适应学校生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巨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建构,因此,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2)同学关系问题,如存在欺侮行为;(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4)学业不振。如成绩不理想,不能理解课业。(5)不适应集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差。(6)学校规则过于严格,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等。(7)应试倾向严重,考试频繁。  

fdh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和;家庭文化氛围缺乏等。 fbdh3、个人自身的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厌学与逃学心理的教育与矫治  

fd (一)基本原则:对厌学与逃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是进行厌学与逃学教育的出发点。  

fd (二)矫治策略  

fvd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的观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生理、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兴趣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育者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起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f d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f d 3、改变学习方法及指导体制。学业不振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f d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好胜心强和意志力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们制订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赋予责任,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fdb 5、注意早期发现,及早矫治。  

f d 6、采用契约法进行厌学心理矫治。契约法是指教育者与厌学者及家长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如家长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随意职责、打骂、惩罚孩子,必须做到……;儿童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不逃学……),契约要明文规定对双方的奖惩方法,对违反契约和符合契约的行为分别给予奖惩。家长和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协商来签订契约的方法来矫治其问题行为。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双方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所以比较容易消除学生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容易使学生接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学生也知道要"说话算数"。 

fd 这样,学生的行为不仅受约于师长,更重要的自我约束,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在签定契约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fd (1)采取渐进策略,就是说,契约上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下子太多太高,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步地纠正其问题表现; 

fd (2)及时强化。学生出现符合契约的行为,要立即给予奖励或鼓励、表扬,不要借故拖延;出现违反契约的行为也要按照契约的规定进行惩罚,不要等问题成堆再来清算; 

fd (3)契约应有积极性,多用诸如有什么样的好行为就给予什么样的具体奖励的语句,不要全篇尽是这不准,那不准。

学与问范文3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

(一)纪律型:不遵守课堂和学校纪律,上课时喜欢说话,做小动作,别人回答问题时在旁边起哄,顶撞教师,影响他人上课和自修,对班级授课影响较大。

(二)学习型: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上课时心不在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完成作业,考试时舞弊,学习成绩较差。

(三)品德型:欺负同学,打骂同学,爱恶作剧,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

(四)自我中心型: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自尊心,爱出风头,表现欲强,要同学服从他的意志,经常在上课时和与同学交往时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二、问题学生的根源

(一)个人因素

1.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生没有认识到不努力学习,不遵守纪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把不尊重教师、顶撞教师、欺负同学、影响同学学习看成是树立自己形象出人头地的好机会,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上不爱学习,问题学生越滑越远。

2.对立情绪: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处于“多事之秋”的叛逆期,很多问题自认为无法与父母教师沟通,缺少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寻求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别的方面表现自己,表现出敢于顶撞教师、敢于欺负同学、敢于不完成作业的对立情绪来体现自我的存在,希望以叛逆的形象来表现自己。

3.意志力薄弱:问题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辨别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教师批评时他立即答应改正,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尽。许多情况下一个班中的数个问题学生互相影响,互为支持,有的问题学生本来已有所转变,本来并不想再参加他们的活动,但经不住他们的鼓动,在“哥们义气”的影响下,又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大多数问题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容易走神,一节课很难自始自终接受教师的要求,完成各个环节的活动,遇事好冲动。

(二)家庭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不正确,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基本不管;有的家长溺爱,护着孩子,不适当满足孩子的非分要求,对自己的孩子评价过高;有的家长文化素质低,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远,较少参与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有些家长出外打工,孩子由老人照顾,老人无力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从小心灵就受到创伤,对社会无信任感。许多问题学生下课离校后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监督。很多问题学生的家长自感无法教育孩子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学校因素

教师观念有偏差,有些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还要求遵守纪律,听教师的话,按教师的标准答题,要背诵告诉你的课文中心思想,要看教师指定的书,要看教师指定的复习资料,不能抢别人的话头,不能顶撞教师......而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思维活泼,不受框框束缚,难免对教师的“好心要求”产生抵触情绪,产生消极对抗行为。

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把学生的纪律问题等认为是“小节”,无关紧要,放松要求,认为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会自然变好。有的学校只重视在省市举行的教学考试中学校的位置,只重视在省市竞赛中的学校的成绩,只重视能够为学校和班级争光的一些尖子,而忽视了无法为学校和班级争光添彩的问题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措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及时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帮助,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接近他们,要去研究他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本质并不坏,也有许多优点,他们的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自然天性不适当的表露,是小学生对学校、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一些教育现象偏执的、不正确的认识所致。不要把他们的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他们的许多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或能力问题,关键是找到教育他们的突破口,应提出多种假设,最后确定主因和次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抓住契机,热情关怀,积极帮助,绝不能歧视他、排斥他。教师给他一个机会,他可能还教师一个惊喜。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认识到不同的问题学生要用不同的帮助方法,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问题学生是特殊的教育问题,应为问题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不足,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

(二)尊重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不能流露出对学生的反感和厌恶。而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有助于他们的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绝不可以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帮助他们时以尊重为前提,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尊重和赞赏,而问题学生对于赞赏的渴望程度要比其它同学更强烈,因为他们很少得到赞赏,帮助他们时先肯定,再指出不足,入情入理,他们容易接受。当他们犯错时,给他们辩解的机会,让其认识到错在那里,以便对症下药;有时不需要教师的批评,只需要时间,他们就能认识到自己错了,赶紧改正错误,而立即批评,反而引起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的转变,或者有时走到他们课桌前或在讲课时稍作停顿意在提醒他,让他集中注意力,回到学习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学会和谐相处》教学,让学生懂得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多考虑他人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初步掌握化解交往中冲突的方法,懂得在意见不统一时,要主动沟通,并学习以宽容的态度解决矛盾。

(三)帮助问题学生正确归因:因为许多问题学生最初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而逐渐越滑越远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抓紧时间学好现在的课程,不要再产生新的学习问题,过去的内容设法补上;教师另方面要帮助他们对学习不好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知道自己落后的原因,根据归因不同,教师可分别对他们进行帮助,如分别对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如果是学习负担重,可考虑减少一些作业,允许他们只完成单数序号的作业,当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提高后再适当增加作业量;如果是能力低于同班同学,就专门布置难度小的作业;如果是学习动机不足,就给他布置能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的题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做学习的主人》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知道学习要多动脑筋,主动学习,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方法;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体会克服困难取得学习进步的快乐;要抓紧时间学习,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立健康向上的班风和人际关系:当问题学生做了一件他自认为“得意之作”,非常想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如果此时他看到的是大家批评的眼光,他会感到自讨没趣,就会促使他放弃自己的行为。

让教师做问题学生的朋友,观察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也可让一位比较成熟,责任心强的同学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主任、教师、同学没有抛弃,冷落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好书大家看》等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校、班级中大家要互相关心,要能文明礼貌相处,积极交流学习成果,感受集体生活乐趣;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五)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各项活动:减少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各项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露一手,发挥他们的特长,有意安排他们完成某项任务,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和别的同学一样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为集体争取荣誉,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态度,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问题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对学习没有兴趣,是从学习差生变成问题学生的,也正因为学习差,生怕教师、同学看不起他们,教师如果能够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活动,帮助他们搞好学习,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自信心,才是真正关爱问题学生,那样对他们的转变是非常有利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大家都在学》课程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感受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六)用行为疗法矫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运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运用消退法减少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加以积极引导,如发现这些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行为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给予某种奖励,以促进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把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通过观察、检查,记录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率,确定需要矫正的行为目标,然后选择矫正的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真诚希望他们改掉不良行为,一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渐进。

(七)关注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可参与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工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讲授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在学生最容易心理波动的年龄增加活动时间和运动量,让学生合理释放能量,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分析追踪,推动预防工作的深入和开展。

开办家长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可参与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种培训不是单纯的讲课,除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培训中留点时间让参加培训的家长进行交流分享,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讲出来,互相进行探讨,共享经验,相互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学与问范文4

学贵有疑,这是广大学者公认的道理。一个不会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他所学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条条框框而已。疑是什么?疑在哪里?疑是徜徉在知识海洋边时被浪花溅湿的样子,疑是登攀在知识的奇峰险壑中莫名的惊叹,疑是仰望星空时发现熟稔的影子又变了模样,疑是凝神于花开花落时叩问生命的变化。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与未知,在偶一低头的刹那,在注目凝视的恒久中,在擦肩而过的飞鸟里,在静静伫立的槐树下,疑在心头闪过,在口中念叨,在眼里迷失,似虹般绚丽多彩又生命短暂,连起似不可能连接的两端,串起属于它们的精彩。

学因疑而生动有趣,因疑而丰富多变。知识是点,疑是线,将它们串成玉泽般光亮的金石。学生的学因有疑而快乐,认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继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开朗时乐趣顿生,进而乐学喜研,学习不催而自动。有好问的学生,虽然纪律欠佳,每有问题总喜欢插嘴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但成绩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问,在学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自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只听不思的好上几倍,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反之,有学生很认真又乖巧,成绩却不如活泼好动者,为何?原因在于“只认这个理”,丁是丁,卯是卯,凡事不知灵活变通,而记忆时又没有采用一定的“简便方法”,不将知识溶入到相关内容当中去,死板求学,又无甚方法,没有通过思考让知识加以巩固和强化,更没有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因而这样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是低效又低质的。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知识的真谛。

读一段话,除了明白它在说什么,还想知道有关它的其它方面的情况,不得而知的话就不痛快,这便是疑,这便是问。疑问是瞬间的、即时的,也是痛苦的,它在促进人的思考的时候,也给人带来求之不得的苦闷,心中脑中倘有疑问不能解决,定是苦不堪言。人一旦有疑问的习惯,便会很好的保持下去,有疑而问是好习惯,但若不能解决,能存疑而学也很不错,再者,若是常思常疑,便成平常习惯,能比别人思考得更深入、更具体,也更有价值。

疑问有很多种,有关心事物的外在特征的,有关注内在特性的,有好奇的,有探知的,有涉类的,有求证的,既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知识相联系,也与人的想像力、创造力相联系。但凡有疑,只有问题方向不错,我们都应该积极努力去解决,这也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最好方法。

学与问范文5

关键词:教师;学生;爱;赞美;尊重;批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56-01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善于赞美他的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有事尽管很负责、很辛苦、很周到,却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一个不善于赞美他的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现就教师与赞美的学问作如下浅谈:

一、对学生的爱和赞美应在理智、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美德。苏霍姆林斯基也把孩子看作是教师的最重要的品德,并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崇高的、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的东西,赞美就失去了基础。

如果一定要赞美,那么这种赞美也将是苍白和虚伪的、恭维和讨好的,必将失去赞美的效应。在学生的缺点、问题,甚至是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赞美学生,并不是要求我们违心去粉饰、美化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不要忘记理智的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怎么样?”这样就容易和学生沟通思想,找到和他们共同的语言,就会增加对他们的理解,教师就能用更聪明、妥善而通情达理的办法去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赞美的效应

赞美有巨大的力量效应。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之常情,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和缺点上,我的体会是“毛病越挑越多”,绝不是越挑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美越多、越美”。

三、赞美与批评

教师不应当把对学生的教育只简单的理解为发现和赞美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那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是“捧杀”。但是,批评不是为了出气,不是为了把学生压下去,而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其自身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去主动追求真、善、美。所以当我被学生的缺点、问题、错误激怒很想发火时,我就告诫自己:冷静!理智!站得高一点,换换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有个男生,人很聪明,学习不错,但太松垮,什么事都嘻嘻哈哈。怎么让他克服自己的缺点呢?我在他的生日那天认认真真的为他写了生日赠言,赞美了他的聪慧、机敏、宽厚指出他若能更加注意“认真”二字,必将在成才的道路上放出异彩。他十分珍视老师的赠言。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注意克服松垮、不认真的毛病。

四、赞美中的几点注意

1、关于场合与分寸

教师赞美学生可以当着全班的面,当着几个人的面,与个人私下交谈,写赠言,写评语,鉴定等都可以采用。

无论在什么场合的赞美,都要注意分寸,讲究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不要人家没有这个优点,硬说人家有这个优点,更不要把人家的缺点说成优点。因为那样就会虚假、脱离实际,起不到赞美作用,还会使被赞美的同学陷入难堪、被人取笑的难堪境地。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清新、幽默,尤其要注意以小见大,分析问题应富有哲理,不要就事论事,只会说“这种品质如何,这么做是高尚的”等等。人的某种优点和某些缺点往往是紧密联系的。比如:性格豪爽不计较小事的人往往比较粗疏,不太容易细心,不大讲究分寸;爱思索的人不人云亦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辩证的看自己身上的优缺点,让学生懂得优点、缺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使其能自觉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成熟起来。

2、贵在经常、及时、具体,贵在抓住时机

不要等问题过了好久才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不仅每项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歌咏比赛、运动会、义务劳动……都要注意学生的表现,而且教师还应养成在日常细琐的生活、学习中留心观察学生的习惯。赞美学生是应该指名道姓。

3、大众性

学与问范文6

其一,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由于农民种田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富余劳动力也就随之增多,年富力强的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那么学校的留守儿童也就逐渐多了起来,这部分儿童的教育管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长辈的溺爱,加之远离父母的亲情抚育,导致他们的德育工作难度特别大。每当班主任因其学习或其他问题进行家访时,得到的回答让老师也瞠目结舌:我是他的长辈,只能管他吃饱穿暖,冻不着饿不着就行,别的我们也管不了,你们还是跟他爹妈说吧!

其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的进步,无疑使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可谓是尽情地为孩子们享用。当前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小孩的钱好赚。”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上经营不规范的娱乐场所大有人在,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而受害最严重的群体就是小学生。

其三,是学校目前的德育内容单调方式简单。一方面,在小学德育工作时间中我们不难看到,小学的课程设施中,除“品德与生活(社会)”可针对全体学生较系统地思想道德教育外,其他德育教育只局限于对个别的问题学生,而且还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行教育,而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的“滞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很难有机结合起来,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似乎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听不进去,听后不知其所以然。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是按要求做的,可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却微乎其微,归根结底原因是教学和教育两层皮。

为了便于问题的解决,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统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好所存在的问题,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第一,动员全社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立法执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联动起来,加大对以青少年为目标的不法商业活动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坚决遏制被那些利益熏心的人蛀蚀的道德溃口,让法律监管与处罚坚强有力,且收效明显,以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和场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建议在农村镇级单位建立“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