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高考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牛高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1

一、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2015年全国的16套高考试题,包括教育中心命题的3套和各地自主命题的13套,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材料作文。从中不难看出,教育部门希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而不是把学生打入狭隘的命题作文固定思维的囹圄。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也许千差万别,但无一不体现了最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命题,给出的材料是《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无疑是在弘扬正确的孝义观。新课改千改万改,高考命题的命题理念却毫无疑问不会改变。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这些特点如果缺失了,那么课改必然造就一种高大空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也是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指引。

二、高中学生作文弊端分析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观察分析总结,我们很容易发现高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中之一就是写作的“程式化”。开头三段式排比引出主题,然后提出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提出呼吁和向往。这样的写作“格式”,在话题作文的时代,基本上可以作为多数学生的写作模板了。还有引用事例,动不动就是牛顿和他的苹果,或者爱迪生和他的灯泡,或者霍金和他的黑洞。并不是说不能够挖掘旧材料的新内容,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这些旧的事例暴露了写作者的阅读量和生活积累。学生作文的这些不足,究其根本,笔者觉得是源于学生的“无米下锅”。搜肠刮肚一番之后仍然没有材料入文,结果难免按部就班,牵强附会,甚至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结果也必定不尽如人意。如果一个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可不必抱成守缺非用那三段式不可,大可不必成天在名人的小故事里串门。

三、高中作文教学应对策略探究

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高中之后,课业负担大大增加,留给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成之以文。那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期许着素质教育的真正到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让学生融入生活,让生活融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写出来的作文必定是干瘪乏味的。就像学素描少不了去大自然写生一样,与其让学生在教室苦苦思索两节课如何描写一朵花,不如让他们去校园去野外观察一节课半节课,再回来描述自己的所见,其结果势必事半功倍。与其让学生自己与社会热议话题死磕,不如来一次激动人心的大辩论,再成之以文。这些并不只是笔者个人的愿景,早已有同行秉承着“先生活,后写作”的理念从事着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并且颇有成效。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止能够提升写作水平、增强写作兴趣,更能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跟紧社会的步伐,培养做社会主人公的意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我们要做的,只是打破我们对于“课堂”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将课堂移植于生活。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2

[关键词]作文审题训练思维能力培养

2006年以来,《考试大纲》“写作”部分的变动之一是,将“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表述调整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起初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纲》将“深刻”明晰化,改“问题”为“事物”,改“产生的原因”为“内在的因果关系”,传达出了重视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思维展示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告诉我们:作文训练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考场作文反馈出来的信息却不容乐观,随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限制性加大,越来越多的考生作文偏离题意。这些考生栽倒在审题立意上,主要原因是思维单一、思路单线,平时缺乏思维训练、功夫不到家。有关作文应忠实于试题设置的题目、材料、要求与限制等方面的话题常见诸报端,在此无须赘言,本文只想就激活学生思维,把好审题第一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在前人或自己对客观事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沿着已知的东西顺向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以求得更接近问题实质的思维方式。作文正向思维就是考生在看到作文命题时顺着作文题目或材料告诉的方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去审题立意。

如2006年高考辽宁题“肩膀”,顺着题目含义运用已知的东西可作如下思考:①写各种各样的人的肩膀;②由朱自清的《背影》启发,可考虑写一个与“肩膀”有关的亲情(依靠)故事;③由“肩负重任”一词可想到“承担责任”;④由常说的“并肩作战”可想到“团结协作”;⑤由牛顿所言“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谈“基础”……经过思考就会发现,可写的内容相当多,关键在于如何精选的问题。

正向思维属常规思维,虽然在立意上容易与大多数考生“撞车”,但它能紧扣文题材料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可有效地避免“剑走偏锋”、贻笑大方的错误,这种审题训练不可忽视。

二、逆向思维

作文逆向思维是指从作文的命题或提供的事例、现象的反面提出问题,即从命题、事例或现象的相反途径去思考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常可以使知识深化、活化、有创新。如我们常说盖房需要砖、瓦、木材,写字需要纸、笔、墨等,这些都是正向思维。而我们可以问,不用砖瓦木材就盖不了房吗?不用纸笔墨就不能写字吗?这样逆向思考就会得出许多新见解。用逆向思维审题也是如此。

“忙”是2004年上海高考题,很多考生都盛赞人们忙事业、忙工作、忙生活,有考生另辟蹊径,在“忙”的表象下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人们领悟到:“忙”要忙得有意义,忙得精彩,忙得快乐。再如2006年广东高考题“雕琢心中的天使”,有考生逆向思维,以《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为题,指出“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我们的样子”、“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而获得了满分。

当然,逆向思维在立论上是取与常规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握不当,就会“脱轨翻车”,所以一定要注意辩证分析,才不至于走向片面。但逆向思维构思出的文章往往会更有深度,让人耳目一新,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加强这种审题思维方式的训练就显得更有必要。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由一个信息引出多个结果的一种思维类型,或者说是对一件事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搜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个光源发出的无数光线,每条光线就是一种思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多元性、多角度、立体化,所以针对一个话题我们应注意从实与虚、正与反、形象与抽象等方面去审题思考。如2006年江苏考题“人与路”,综合分析话题提供的材料,我们至少可作如下图所示的思考:

从上述思维角度去审题,考生应该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良好感觉,而考场作文得分的高低,将取决于作者思考问题的深浅与语言的优劣。

四、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类型主要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三种。相信大家对朱自清《绿》一文中有关“绿”的种种联想仍有深刻印象吧?其实联想除了能拓开作文思路外,它还能活跃思维,架起命题与脑中贮存的材料之间的桥梁,快速审明题意。例如2005年江西高考题“脸”,话题虽只有一个字,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各种人不同的脸,与“脸”有关的词如“露脸”、“丢脸”等,还有与“脸”相关的问题,如“笑脸相迎”、“才与貌”等;从相似的角度,可以联想到“学校的脸”、“城市的脸”、“国家的脸”等;而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则可以联想到“打肿脸充胖子”、“讲排场”、“图虚荣”等等。学生平时如果有意识地加强这几种联想方式的思维训练,很快就能找到题目的切入点构思行文,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来。

五、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方式主要适合于供料作文。它主要是指从材料提供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现象,深挖根源,寻找原因,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具体步骤是:先尽可能地列出有可能产生结果的各种原因,然后对这些原因集中分析、判定,考察它们与结果关系的远近、亲疏等,从而确定与结果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如2006年全国乙卷考题,事情的结果是乌鸦被抓住,原因是:①乌鸦盲目模仿老鹰的动作;②乌鸦身子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飞不起来;③乌鸦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盲目从众,违背客观规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原因①②是表象,原因③是实质,抓住这点确立题意并深入分析,作文即可从容应对。作文训练中若能充分应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就有可能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脱颖而出。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3

教学重难点:语言的具体组织和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 讲练法 分层教学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说过一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板书在左侧),意思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得久远。高考作文有试卷“半壁江山”的称号,“有文采”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考纲的明确要求。打个比方吧,考场作文里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如果见不到月亮,至少得有颗星星!而同学们平时最感慨的就是自己的文章里连颗“星星”都没有,没有闪光的东西,有些同学甚至说文章写完后自己都懒得看,也很急切地想为文章打造亮点。好,今天老师就教同学们一招:诗文名句增辉法。(板书)

二、技法探究,专项训练

(一)直引法

【高分作文领航】

教师幻灯片示例1:(2016年课标卷1满分作文《莫唯进退论英雄》开头)丘吉尔曾说过:“少数人有理性,多数人有眼睛。”确实,看出问题比分析问题容易,难得的是保持客观与公正。正如这幅漫画中对“进步”孩子施与蜜糖、对“退步”孩子报以巴掌的家长一样,他们正是没有看到进与退的实质,而单以进退论英雄。

(学生诵读后分析明确: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很好地导入文题、引出观点,显得深刻而从容,引领了全文步步深入地思考。)

示例2:(大型模M考试高分作文《弃小志,怀大幸》)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样是幸福。

“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幸福,“重整河山待后生”未尝不是幸福。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固然幸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能不是更大的幸福?

幸福有很多种,但境界却不相同。小幸为己,中幸为群,大幸为天下,唯怀壮志而图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

师问:划线文字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引用诗文名句,对比中体现幸福的境界。

师:诗文名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流行歌词、警句、格言等等。名句引得好,其实就是背得好,理解好,运用得好。现在的高考作文重文化素养,你想得高分吗?那就背诵吧!到那时,你还怕文章里没有“太阳”吗?引用《诗经》中一句名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实战演练】

师:有同学说了,老师我背了不少,但想不起来用,为什么?其实是背诵的同时思索得不够。没有分析理解的背诵意义是不大的。

练习1:下列诗文名句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适用什么话题?

1.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心怀天下,大爱无疆,奉献社会,立己达人,肩担责任等。)

2.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乐观,自信,执着,坚强等。)

3. 世上的事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都要稍留欠缺才能永恒――莫言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完美与缺陷,适度,辩证全面看问题,留白等。)

练习2.请另选历史文化名人,引诗文名句,至少举一个例子。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

(学生稍作思索抢答。)

【举例展示】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作家苏沧桑

【课中小结】用“直引法”增加文采要做到几点?

【参考答案】要剖析适用话题,其次是会运用,由观点想到相关的名言,还要进行扣题分析。形式如:名言+分析(引+证),或名人+名言(+德行)。

【过渡】同学们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什么那么脍炙人口吗?王实甫就是“文采派”作家,他的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不单是直引,更多的是化用前人的诗句,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这种技法更高一筹。(板书)化用

(二)化用法

学生活动:齐背《西厢记・长亭送别》名句“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段文字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教师示例1】(2016年课标卷Ⅰ满分作文《温情以待,适可而止》结尾)

温情以待,适可而止,携手走过去必能使高山下降,幽谷上升,圣光洒露,映照心间!

学生诵读并分析妙处:呼应标题,化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句子,富有感染力。

【教师示例2】(2016年大型模拟考试满分作文《《白玉不毁 孰为璋》》开头)

就像飞向烈火的灰蛾,摆动的是不停的翅膀,飞旋的是美丽的流苏,但在光鲜灿烂的日子里,谁能懂得,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题记

【诵读分析】化用汪国真诗歌《嫁给幸福》,将“一往情深”改为“光鲜灿烂”实为灵动准确,照应题目。(引庄子名言为题,突出了人们只知道羡慕别人的光鲜却不知道背后的艰辛,直击中心论点。)

【课堂小练】

1.(抢答)(请化用屈原的名句写一个句子)

青藤皆倒,唯我独立;

, 。

坚守我的本真,坚守我心中的月亮树!

――2010年全国卷1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月亮树》

【参考答案】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多情自古伤离别。我们齐背几个写离情的诗文名句,我说上句,大家接。如果能把它们巧妙化用在文章里,会收到一种独具神韵的艺术效果:若隐若现,含蓄隽永。

2.以“离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化用诗文名句(下列诗文名句仅供参考)写几个句子。(或者以“离情”为话题任选诗文化用一段文字,不必拘于形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岳此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示例】离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参考答案】离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离情是远去天际的一片帆影,离情是长亭古道的萋萋芳草,离情是醉染霜林的点点珠泪。

以下几个答案是学生创造性发挥的作品,值得借鉴。

1.碧落黄泉,离情在十年生死中双鬓泪流;执手相看,离情在沉沉暮霭中无语凝噎;锦瑟无端,离情在沧海月明中悄然追忆。

2.烟锁秦楼,独泛轻舟,风韵雍容难留。花飘水流,相思绕离愁,还忆把青梅嗅。怎奈他,只剩悲秋?无人到,雁字回时,满月挂西楼。从来如韵胜,难看雨霜,不耐风揉。更檀香烧尽,凝眸守候?浓睡不消那残酒,寻觅中,黄花新瘦。难言处,空阶无语,滴滴诉离愁。

【课中小结】化用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剪辑重组,调整词序。

其实,诗文名句增辉还有更高一筹的技法,就是自创。它更能彰显才华。

(三)自创法

2005年重庆满分作文,学生为坡和李清照分别赋词一首《浪淘沙》《南楼令》,获得满分,引起轰动。2009年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的是那首以七言写就的长诗《站在黄花岗的门口》。当然,我并非让大家在高考中以诗歌为体裁写作,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文章中融入些诗词元素,会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创作技法】

1.语言精练、意象优美。2.节奏音韵相合押韵,不见得句句押。3.分行。4.内容扣作文观点。禁忌:语言深奥晦涩,单纯说教。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4

关于高考作文的“深”,《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写作指导]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种客观事物,都是多种特性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特性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感性认识。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具体应做到:

一、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

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宽眼界,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二、掌握必要的“理论武器”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而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消化吸收,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握一些“深入本质”的方法

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功夫。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比如1995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写“坚强”,就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逐步剖析自我走向“坚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强”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比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试题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别人有麻烦时,不少人会“悄悄走开”。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四、文体不同,“深入本质”的方法有别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有限,但在体现“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

议论文是诉诸理性的,最好能有深刻的哲理性,当然更得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因此,文中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说理,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通过周密的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说理,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根本目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

五、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

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们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穷根究底,最后一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

[考场佳作]

感受乡村

2008年浙江一考生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然而,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始终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但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而空洞。

当然,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失望,当我们面对如此这般的图景?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上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自己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5

1. 小时候拍照片,很喜欢“V”的手势,傻傻的喊“yeah”,或者捣乱给别人做个兔子耳朵。

大学了,不好意思摆“V”的手势了,觉得好傻,却又没什么新想法,局促不安不知道手放哪里好。

于是,懂了,成长,我们要开始戒掉很多习惯,而用来替代的一时还没有找到。

2. 中学下了晚自习,浩浩荡荡一大群同学结伴骑车回家,聊天,飙车,大喊,为了多闹一会,绕点远也甘愿。

大学下了课,回寝室的回寝室,忙工作的去忙工作,陪女友的忙着接女友。

笑着骂他们王八蛋。

于是,懂了,嘲笑这个寂寞,嘲笑那个寂寞,其实现在自己才真正经历着寂寞。

3. 中学的时候很叛逆,遇到挫折,和父母吵架就想离家出走,闯荡世界。

大学了,遇到委屈,面对不公,就想往家里跑,躲在妈妈怀里什么也不说,拍拍我的背就行。

于是,懂得了,羽翼未丰的翅膀惦记着飞,展翅翱翔了却惦记着归。

4. 小时候什么事都喜欢争第一:要第一个会写连笔字,第一个骑自行车上学……大学后什么事都喜欢往中间跑:不打头阵,不拖后腿,稳稳当当就好。

于是,懂了,前面争议大,后面是非多,平衡的地方还是祖宗留下来的中庸。

5. 高中时老师管得严,过新年不许送贺卡,说一是浪费钱,二是把那些送贺卡的心思用在学习上。

然后我们就偷偷摸摸地送:装做不经意的经过,快速把贺卡塞到收信人的桌子里;或者夹在书里以借书的名义传递。人人都成了。

大学了,经过卖贺卡的摊子,都会停留好一会,看了又看然后走开,不是老师不让寄,而是不知道给谁寄。

于是,懂了,有些东西终于名正言顺的时候,反而失去了意义。

6. 高中写作文,第一段亮出观点,第二段用一长一短两个例子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升华,呼应全文。常常骂高考作文是“新八股”,泯灭创造力,然后偷偷摸摸自娱自乐写一些个性飞扬的文字。

大学后,没限制了,憋得脸通红却什么都写不出来,反倒希望有个范例。

于是,懂了,四处喊着要宣扬个性的,往往是最没个性的。

7. 高中的时候只能穿校服,走到哪年龄大的就叫我弟弟,年龄小的就叫我哥哥。

大学没校服,地铁上半老徐娘都管我叫小伙子,初中生喊我叔叔,还得硬着头皮答应。

于是,懂了,实质上,我们早就不是孩子了。

8. 高中的时候能跑能跳都得憋着,能说会唱都得忍着,高考只考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大家都是同一笼包子,看上去一样。

大学里,玩的就是素质,有特长就能独当一面,虽然进来的时候都是包子,但就看哪个包子褶儿多,哪个包子长得像汉堡,拼个性。

于是,懂了,就算自己哪哪都短,关键时刻还是得有一特长。

9. 小时候听过1999年世界末日,惊恐万分。

现在我还好好的活着。

大学了,2012的传言四起。想想1999的经历,我决定等2013太阳的升起。

于是,我懂了,人们总是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而吓唬的方式没有任何新意。

10. 以前开学,自己包书皮,用到期末,每本书封面干干净净的,里面却密密麻麻黑压压全是笔记。

大学以后,没有包过书皮,一个学期下来书没用几次,却把表面弄得又脏又皱,而里面干干净净,和新的一样。

于是,懂得了,对于有表有里的坚持应该学学从前的自己。

11. 以前老师上课板书写错了或者讲错了,我们会提醒更正。

大学上课,老师弄错了,没人说话,一部分是不敢说,一部分是没什么可说,一部分是看笑话,还有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于是,懂得了,童言无忌,即使沉默的原因有很多。

12. 高中的时候给老师起外号,私下里同学都这么叫。

大学了,想给老师起外号,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老师大号。

于是,懂了,有些幼稚的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

13. 硬着头皮进大学学经济,虽然在别人看来我这个学校的经济有多么多么牛,其实冷暖自知。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想出国,成绩不行想转专业,转专业未果准备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黑于是准备CPA。

开始我想环游世界,后来想赚大钱,后来想有稳定的工作,再后来希望顺利找到好工作。我的梦想越来越萎缩,却被认为越来越实际、务实。

于是,我懂了,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我们都是从梦想趋向于现实的,以至于越来越偏离,等现实满足了,再看梦想,已经远得看不到了。

14. 以前学习,一学期一本书,然后还要好好保管,高考前还要重新看。书里的内容多年后翻看,还会有回忆。

大学之后,一学期一本书,用过之后就卖掉,想想自己学过的书是什么样封面,没有什么印象。准备考研重新看的时候,感觉怎么都是新书。

于是,就懂得了,有时候,重复让人踏实,新鲜反而让人无感。

15. 高中的时候熬不住了就想再坚持一下,到时候考个大学上上就得了!

大学了,看着自己的专业,看看以前的同学出国的出国,奖学金的奖学金,然后开始骂自己,当初怎么不再多坚持一下。

于是,懂得了,人的确有无限的潜力,如果以现状看从前。

16. 高中时候上课偷摸看个《青年文摘》、《当代歌坛》,惬意得不得了。

一边看着小说,一边提防着老师,看得也不亦乐乎。

上了大学,偶然一次经过报亭,买了本《青年文摘》,给了老板三块,老板说三块五。我问什么时候涨的,老板说涨了有一年多了。我才发现,大学之后,再没买过《青年文摘》。

于是,我懂得,是不是有些老友和快乐我们慢慢忘记了?

17. 高中的时候坚持不住了,想想高考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睡懒觉……苦点也有盼头。

大学坚持不住了,想想毕业,就想到了找工作。想到了工作,就想到了讨老婆,想到讨老婆就想到了房子、车子……越想越不敢想。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语;拿来;选择;扬弃

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随你…,我不生气。把脾气拿出来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叫本事。你说还有王法吗?

看到这段话,你一定忍俊不禁。这就是今年年初在网络上盛行的“德纲体”。郭德纲微博“开骂”在一小时之内被转发2万条的记录,使得“德纲体”一时闹红了网络,人们纷纷效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版本,甚至还见诸我们学生的作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对我们语言生活的冲击力量。

但实际上,对网络语的风行世上,人们的态度始终褒贬不一。年青人耳边纸上喜闻乐用,而不少语言工作者却望而生忧。这种书面呈现的快速口语,求简便、喜快捷,语法缺失,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我们汉语传承的风貌。

记得早在几年前,福建省人大就围绕是否要通过立法来对网络词汇进行净化展开了激烈讨论。从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对网络语言进入高考作文以错别字扣分到如今我们教学中的要求,可见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一些人似乎大有对汉语要严防死守的决心,想要“封杀”。但是我想,网络语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要草木皆兵。

而今网络语的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范围之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

语言这个东西就是人们在民间交流产生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性。交流的需要推动着语言的前进。这本身是需要创造力的。很多网络语言极富感性。比如“囧”,象形而会意,让人在幽默生动的表情中看到了使用者的神态和心态。还有“给力”一词,原生于日本漫画中的寝室用语,却一经传播就创造了那一年的流行词汇之最,碰到可心的事情,果敢的行为,一个“给力”、无比“给力”,用起来真是痛快!

此外,一些网络语言的嬉笑怒骂,调侃生活,幽默中有智慧,笑声里含褒贬。“神马都是浮云”不是在让人看淡名利,看穿过往吗?“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不是让人去体悟相伴随行却人心相隔的叹息吗?“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不是对那些急功近利者的写照吗?“千万别等到人人都说你丑时才发现自己真的丑。”这不是在提醒我们清醒完善自我的存在吗?这些让人微笑的话语中无不包蕴人生的哲理,用最通俗的形式启迪众生。

比如“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恨爹不成刚”、“被ⅹⅹ”“坑爹”“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等。语言的错乱中无不点击着最直接的现实生活,黑色的幽默中折射着社会的风尚道德,幽怨的侧面是对生活的良多期许。

语言一旦走入人心,潜移默化,那就会成为我们生活表达很有效的一个部分。还是“给力”这个词,就出现在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的最后一课上,两所高校校长在演讲中都用了这一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贴近了学生,引人关注。诸如这些网络语是可以禁止的了的吗?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何况不少网络语也并非一味求异,不见章法。比如“羡慕嫉妒恨”,递进式表达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人们心理的发展演化过程,会情会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对偶形式,结构工整,对生活的体会不发分量。“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往寂寞的牢”借助比喻,形象可感的揭示了沉浸于“回忆”的后果,“我花8万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巧妙地易词仿词,令人喷饭!我们教学生学习使用语言,自然会发现这些网络实例在课堂上可以制造出的回应共鸣的效果。

当然,网络语中的确有太多粗俗化倾向,把错别字、谐音字当成时髦滥用的确是对汉语的污染,让孩子从小接触大量的网络语,的确会对其未来有不良影响,但是治理洪水的最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导”。再说语言是交流产生的,到立法的层面难道要剥夺人们的话语权吗?而且你真的能剥夺得了吗?这也是不太“和谐”。

对网络语言,我们不妨保持爱并恨着的态度。我很同意海南省特级教师林泽龙给考生赠送的“九字箴言”:使用网络语言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讲分寸”。网络语富于生活化,那么就在我们的通俗生活中使用,嬉笑怒骂,顺口而来,可以吧?其中一些精品广而用之,也典型生动。而那些垃圾语言,多引导辨识,对其冷漠远离,不要推波助澜。在正式的场合,媒体喉舌,文章报告等处,坚持规范,可以吧?指导我们的孩子辨识网络语中的良莠,收集好的网络语,批判坏的网络语,能做吧?

其实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既有创新,也有消亡。有些看似不太规范的说法,在人们的交口相传中也转了正。君不见,像“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这样当年让人啼笑皆非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如今已经被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收录,其解释为:一种向长时间未见的人打招呼的口语化说法。

而那些不具生命力的语言终会因人们的疏离成为“浮云”。像“食品供应证”“粮票”“布票”“油票”这些物品奇缺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还有谁在生活中用呢?目前已知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据研究人员预测,在21世纪,将有半数语言会消失。我们固然痛心于一种语言的消失相当于一个民族的消亡,但我们也必须面对语言的生命力。

网络语中那些不能入流的庸俗的东西,脏烂的拿不出常人口的,怎能老腆着脸在人堆里说?大浪淘沙,唯真者长存。网络语言能走多久,哪些话会被热捧,哪些词会被遗忘,时间会同它们PK的。

那么,用慎重的态度,轻松的心情来看待网络语,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中国人凡事好正襟危坐,甚而每每如临大敌,其实生活的时候生活一点,有什么不好?老是不能放松,不也太“杯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