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体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体裁范文1
同学们,你们见过裁缝做衣服吗?在制作每件衣服之前,经验丰富的裁缝总要先拿一卷软尺在顾客的身上量来量去。这是在做什么呢?对了,他们是要获取顾客准确的身材尺寸,从而根据顾客的身形做出最合适的衣服。有同学要问:“这和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新闻写作也需要依据前期采访所获得的材料“量体裁衣”,确定恰当的新闻体裁。
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俗称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新闻体裁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消息
消息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基本新闻体裁。消息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长消息: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性报道,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上,常用于新闻的头版头条。
短消息:选择一件事情重点报道,只报道事实本身,不加评论,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简讯:一件事情的简要报道,不写具体经过,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
一句话新闻:言简意赅地报道一个事实,字数一般在50字左右。
标题新闻:以标题形式最简要地报道事实,字数一般在20字以内。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根据报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人物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的通讯,涉及的人物包括先进人物、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忌将先进人物写成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事件通讯:报道典型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写事离不开写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或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题材: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
内容: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结构形式: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
新闻体裁范文2
为了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精神,正确运用《指南》,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本学期我园在《指南》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向共同体成员学校开放了一次“学指南、转观念、促行为”的教研活动。展示方式是先选派1名教师进行绘本教学《小蛇散步》,然后针对活动开展教学研讨。在前期准备时,承担上课任务的赵老师把本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试教,结果两次效果截然不同,这一情况引起了参与研课的教师的关注与兴趣,由此也对本次教研的方向进行了调整。
试教片段描述:在第一组试教时,赵老师引导幼儿边欣赏幻灯片边讲述,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随着情节变化跌宕起伏,完全融入故事之中。当狮子从小蛇身上走过的时候,师问:“这时小蛇怎么想的?”幼儿回答:“小蛇加油,再坚持一下!”有一名幼儿心疼地安慰小蛇说:“小蛇,你再坚持一下,后面来的会是小动物了。”可大象出现了,大家不由大叫起来,颇为小蛇担心……第二组幼儿表现却相差甚远,总是游离于故事之外。如当大象出现的时候,师问:“小蛇会让它过去吗?”却招来幼儿反问:“老师,大象那么大,为什么不自己跨过水洼,还要从小蛇身上走过去呢?”年轻的赵老师一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
二、思考
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目标,同一位教师在同一班级执教,环节也基本相同,为什么两次活动效果截然不同?参与研课的教师经过分析整理,发现两次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提问的变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很有激情,即便在提问时语言的感染力也很强,把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沉浸其中。第二次试教时,教师自己失去了新鲜感,情感不够投入,语调平淡,造成幼儿和绘本之间的距离感,幼儿的反问恰恰表达了他们更客观现实的想法。不过教师们也看到在第二次试教时的亮点,即教师更注意提问的方式,问题设计更明确清晰。比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图书中序号、对话框(云朵)的意思,并能通过观察对话框进行猜测与想象,从而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技能。第二次试教中教师的提问由易至难更有层次性,幼儿观察充分,回答准确到位,对重难点的掌握较好。
三、实践
中心教研组在总结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认为教学活动中提问的适宜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问题引领着幼儿的思维,提问是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幼儿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使感知、理解、推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问题提得好,犹如一石千层浪,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才符合《指南》所倡导的“把幼儿视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理念。由此,中心教研组将教研的重点调整为问题设计与提问的策略的研讨,着重对三个方面进行研讨:一是梳理每幅画面信息,确定哪些内容是知识点,哪些是能力运用的,哪些是想象拓展、情感引导的;其次根据内容设计问题,即研究怎样问适宜;最后通过试教确定提问的方法与时机,知道什么时候问适当。
四、收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看似临时发问,其实功夫在课外。由于中心教研组集众教师智慧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策略,对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本次教研展示活动更加精彩。通过研讨、整理与提炼,形成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方式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享,不断提升教师设计教案与课堂执行的能力。
(一)问题的建构
1.设计问题的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问得清楚明白,幼儿往往比较容易回答。因此,确定“问什么”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教学目标、幼儿现有水平、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来设计。
(1)依据教育目标设置问题。
教育目标是活动的指南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解决。教师要根据目标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认知目标,多设计理解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根据情感的目标,多采用评价型的设计,如“你觉得怎样?”“你怎么想?”对能力目标多设计应用性的问题,如“还可以有什么办法?”之类。一个活动中应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小蛇散步》中既有认知性的问题――理解对话框的含义(云朵里有什么?云朵表示什么意思);也有对能力运用的问题――观察对话框猜测画面内容(还有几个动物想过水坑?你怎么看出来的);更有情感体验的问题――当大象从小蛇身上走过时(这时小蛇感觉怎样?它会怎么对自己说)。
(2)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积极围绕教学的关键内容。在很多时候,重点也是难点。教学重点是幼儿“所需”,难点是幼儿“所疑”。要满足幼儿所需,关键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也是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的过程。教师较好地设计关键问题,就能抓住教学活动的“魂”,从而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问题,释疑解惑。《小蛇散步》中关键问题是围绕两方面来设计,即引导观察动物怎样从小蛇身上走过及小蛇的感受,从而让幼儿寻找线索,猜测情节,体验情感。 (3)根据已有经验设置问题。
研究发现,幼儿是依靠自己的印象、直觉、观察和经验去解释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问题设计要依据幼儿现有水平,从已有经验出发“以旧拓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不但可以唤醒幼儿经验,复习已学过的内容,还能从已知的知识经验中衍生新的知识,为幼儿建立了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温故而知新。如学习看序号观察画面的方法(“这四幅图你怎么看的”),就是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学习新知识时水到渠成,对以后的独立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2.设计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结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指问题的语言结构,即问题的表述;另一指问题的层次结构,即问题有梯度递进。
(1)问题指向明显有变化。
格拉伊塞尔指出:“有效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清楚、有目的、简短有序、发人深省。”所以在设问科学正确的情况下,要考虑怎样问更容易理解和促进幼儿思考。问题既要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又不能因问题太大而指向不明确。为了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措辞,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述既有开放性,又要指向性强。如研磨活动中,老师们曾对同一画面设计了两种不同的问法:A――“小蛇来到什么地方?他是怎样过水坑的?”B――“小蛇走着走着,路上有一个大水坑,它会怎么过去呢?”B类问题明显比A类的指向性更强,避免了因不必要的猜测而浪费时间,把问的重点落在“怎样过水坑”。有时问一些同类的问题时,语言上稍作些调整更富有吸引力。如同样问动物从身上走过的感受,大狗走过(小蛇感觉怎么样?)和狮子走过(小蛇轻松吗?你怎么看出来的?)两个同类问题变换不同问法能消除倦怠感,幼儿回答的积极性会更高。
(2)问题层次清楚有递进。
幼儿的学习能力、经验有个体差异,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分层构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与阶梯。教师还可利用分层提问来调控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幼儿,吸引不同能力的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在问题引导下不断提升,持续向“最近发展区”推进。比如先问认知性的问题,然后问综合性的问题,最后问评价创造性的问题,逐步深化递进,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小蛇散步》问题链从感知小蛇的行为“是什么”体验小蛇的感受“怎么样”深化小蛇碰到困难“怎么做”,层层递进设计。
(二)提问的策略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和技巧是关系到教师能否真正发挥这一角色作用的重要因素。适时多变的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智慧。
1.引起关注的激趣式提问。
当幼儿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趣,注意力能够很快被吸引,引起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欣赏绘本封面与封底观察小蛇的变化后,教师问:“你猜猜小蛇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急不可待地想了解故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幼儿所“乐”之事,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提问或创造富有趣味的提问情境,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2.思维受阻时分解式提问。
每个教学活动都有其重点难点,这常常是幼儿学习困难之处,尤其是教学难点如巨石挡路,会让幼儿思维处于迟滞状态。分解式提问就是碎石的过程,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更容易更有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使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像登梯子一样,步步高升,思维进入顺畅的轨道,顺利掌握重难点。《小蛇散步》的作者非常注重对幼儿阅读技能的引导,在对话框的巧妙运用上可见一斑。除了让幼儿了解对话框中的内容是角色说的和想的话这个知识点,还通过框的大小、数量的变化来传递不同的信息。针对这一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关键问题“还有谁要过水洼呢?”然后又分层设计两个小问题,“有几个人要过去”(观察对话框的数量)、“猜猜是谁呢”(观察对话框的大小与框中字体的变化),分解了难点,幼儿能很快地搜索信息找到答案。
3.经验缺乏时迂回式提问。
迂回提问是先不直接问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先绕一个圈,问其他容易回答的“焦点问题”再绕回来,即同一个问题换个角度问,拐个弯问。如在让幼儿理解小蛇乐于助人自己很开心的心情时,这种情感体验如果没有铺垫,幼儿无法切身感受。所以教师并没有直接问“小蛇开心吗,为什么”,而是通过提问先让幼儿观察小蛇的身体与表情,让幼儿在描述的过程中体验小蛇帮助朋友很开心的情感,最后再问小蛇是否开心。这种迂回的问法更富于启发性,比开门见山的问法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4.疑窦丛生时反诘式提问。
新闻体裁范文3
【关键词】世博会 新闻标题 修辞
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我国上海市举行,这是世博会多年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也是我国继北京奥运会后承办的又一国际盛事,据统计共有240多个国家地区组织参加本次世博会,其规模创世博会史上之最。本次世博会自筹备之日起就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共有1300余家境内外媒体机构报名采访世博会,国内的很多报纸开设了世博专题报道全程关注世博。从4月份世博会试运行到如今世博会正常运行,无论是园区风光还是相关的服务信息,各家媒体都有详尽的报道,为了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吸引受众眼球,媒体展开了标题大战,本文仅以国内部分报纸为例,让大家领略世博会新闻报道的标题之美。
一、擅用修辞使新闻标题突出质感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写作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更形象、具体的传递信息同时吸引受众。
1、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①
(1)姹紫嫣红夜上海 火树银花耀浦江 《楚天都市报》5月1日;
(2)福娃海宝手拉手 北京上海心连心 《新民晚报》5月5日;
(3)是否知道邻居名?是否懂得城市心?(主题)
世博会美洲馆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副题) 《新民晚报》5月7日;
(4) 竖耳“看”风景 动手“听”声音(主题)
走进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副题) 《文汇报》5月15日。
标题(1)描绘的是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姹紫嫣红”与“火树银花”生动再现了开幕式的壮丽场景。标题⑵中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吉祥物与其举办城市一一对应,体现了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友谊,如只用“上海世博会北京活动周启动”则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标题(3)用两个问句排列,具有很强的节律感,同时也高度概括了世博会美洲馆的主题。标题(4)中的“看”和“听”的运用恰当的体现了生命阳光馆尊重生命,共享阳光的人文关怀。
2 、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②
(1)“小明星”的“大精彩” 留心处处有收获 《人民日报》5月12日
(2)“小爱迪生”感动大上海 《光明日报》6月1日
(3)世博园“彩蛋”孵化未来生活 《东方早报》5月16日
(4)城市“伤疤”变成宜居乐园(主题)
中西两个城市公园在世博园“对话”(副题) 《新民晚报》6月3日
上面四个标题中的引号部分各有所指,“小明星”指代是世博园里一些被人忽视的新技术,好东西;“小爱迪生”指代的是一个热爱发明的小姑娘,她发明的筷子套方便了许多外国游客;“彩蛋”指代鹅蛋造型的世博场馆;“伤疤”指代的是城市中的污染地带。这四则标题中所选用的借体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使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效果形象突出、具体生动。
3、 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1)世博“满月”接待800万参观者 《光明日报》6月2日
(2)日均接待游客3.8万人 中国馆有点“吃不饱”《国际金融报》5月14日
(3)30℃高温首次“烤”验世博区,两天降温措施启动 《青年报》5月3日
(4)世博让上海更美好 上海让中国更美好 《南方都市报》5月1日
标题(1)和(2)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标题(1)中将世博会运行满一个月比作为婴儿的满月,标题(2)中“吃不饱”一词形象的表现出了世博中国馆的内部容纳流量之大,如果写“日均接待游客3.8万人 与预期人数有差距”则过于平实。标题⑶中的“烤”字一语双关,既有形容天气热的含义,又有“考验”之意。标题⑷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使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的语句,使表达的意义更加深刻。
二、巧施技巧使新闻标题富有观感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提炼,新闻标题制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准确、大量地传递丰富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数字的运用
(1)沪地铁“一日票”:单价18元,畅行24小时 《新华每日电讯》4月24日
(2)5条涉博地铁今明运营至0时10分(主题)
涉及4、6、7、8、9号线 演示运营时段15分钟一班车(副题)
《东方早报》4月24日
(3)世博园区七天接诊两千余人(主题)
外伤占四分之一,专家建议少穿高跟鞋(副题)
《解放日报》5月9日
(4)7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成了“世博通”(肩题)
4进世博园 看了112个展馆(主题)《新民晚报》6月3日
标题(1)(2)所要表达的都是上海地铁部门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所实施的新的运行规划,几组数字的存在使不论是上海市民还是游客看起来一目了然。标题(3)简单明了,用确实的数据提醒游客要注意安全。标题(4)中数字的存在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世博园区之大,一天能够游览10个场馆已是算是多的了,一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竟然游览了如此之多场馆,读者不禁要一探原委。
2、通俗语言的使用
(1)世博的哥成“编外”志愿者《新民晚报》5月18日
(2)建筑专家邢同和提醒观博两误区(肩题)
开放式场馆“呒啥大看头” 急匆匆赶场“比谁看馆多”(主题)
《解放日报》5月19日
(3)省市区流行馆 各地领导热闹“串门”《南方都市报》5月2日
(4)七千位志愿者两周服务期已到(肩题)
首批“小白菜”今起“交棒”(主题)《新民晚报》5月15日
(5)《移动“蜗居”很诱人》《郑州日报》6月7日
“编外”指的是组织机构之外的人员,运用在标题⑴中形象体现出了世博出租车在运输游客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标题(2)中的“呒”为方言,不,不要的意思,流行于上海、苏州、湖州等地。“串门”一词常常形容邻里、亲戚之间的相互走访,标题(3)中用“串门”来形容各地领导的活动贴切的体现了我国各省市一家亲的和睦景象。标题(4)所要传递的是世博会首批志愿者换岗的信息,“交棒”用于接力比赛当中,用在这里也体现了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标题(5)中的“蜗居”寓意狭小的住宅,2009年作家六六的小说《蜗居》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火遍了大江南北,以此为标题,抓人眼球。
三、援引名篇使标题彰显美感
1、运用仿拟生动传神
仿拟手法就是仿照人们较为熟知的名言、名篇等组成新的句子,借用这些名言佳作的影响力,为新闻标题增色。
(1)一日暖 一日寒 今年春天似孩儿
申城牡丹知时节 晚点开 等世博《新民晚报》4月24日
(2)曲径通幽 静观博台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28日
(3)东风西韵“惊梦”山水间 《东方早报》6月3日
(4)激情然手世博开幕夜(主题)
烟花与喷泉齐舞 春水共华灯一色(副题)
《南方都市报》5月1日
今年上海的春天气温很低,乃至4月本应盛开的牡丹都没有开花,这本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标题⑴中的“牡丹知时节”巧妙的仿拟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单看此标题,便会令读者的遗憾之情一扫而光。标题(2)指出了世博会上一些冷门场馆鲜有人问津的状况,并引用曲径通幽一词恰如其分的点出冷门场馆有一定的参观价值正如唐朝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所道出的那个至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标题⑶新闻中讲述的是“昆曲王子”张军和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在上海举办的一场“东风西韵音乐会,惊梦、寻梦等为昆曲《牡丹亭》中的戏段。标题⑷中的副题取材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借用此句将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烟花、喷泉、黄浦江、灯光四大看点融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2、 借题发挥引人入胜
世博会为各国提供了展示本土文化的舞台,各个参展国家和组织都将其国家或地区最有代表意义的文化艺术呈现在世人眼前,标题制作者们索性就像那些闪耀于人类文明长河上的艺术瑰宝直接运用到新闻标题之中,令读者在纸上游世博的同时也感受到淡淡的古典气息。
(1)“小美人鱼”通关记 《人民日报》5月21日
(2) 非洲“狮子山”下:小棚屋,热辣舞 (主题)
写在上海世博会塞拉利昂国家馆日 (副题)
《新民晚报》5月7日
(3)“遣唐使船”驶入世博园 《东方早报》6月13日
(4)“玫瑰王国” 带来美丽芬芳 《解放日报》 6月15日
“小美人鱼”的故事,出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标题⑴的新闻所要讲述的是丹麦的小美人鱼铜像顺利入境,海关做出的细致工作,如果单纯的将标题写为”海关为迎接小美人鱼作出周密安排”之类则不能吸引受众,此则标题则充满了童话色彩。塞拉利昂这个国名在葡萄牙语里意为“狮子山”,一提到塞拉利昂就会想到棚屋和热辣的舞蹈,标题⑵巧妙地将这些元素嵌入其中,形象的勾勒出了塞拉利昂人的生活画面。早在一千年前,日本就有遣唐使者来中国作文化交流,一千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再现遣唐使船,相信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定会被吸引。保加利亚有世界上著名的玫瑰谷,是世界重要的玫瑰油出产国,标题(4)中直接用“玫瑰王国”指代保加利亚,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了这个玫瑰国度特有的风情。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直以来就有“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一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从世博报道的这场标题盛宴中,我们领略到了标题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和构思巧妙,在有效吸引读者的同时达到了传播效果,其中的许多技巧值得总结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64页
新闻体裁范文4
本文针对新疆人力资源从总体上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没有对其进行细分,只是在明确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新疆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发展变动趋势、年龄结构、性别和文化程度构成、就业结构、行业分布状况,并针对目前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今后优化新疆人力资源的方案。
一、人力资源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识(Ivan Berg);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亦称“劳动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不包括在劳动年龄以内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包括劳动年龄之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区域内所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的总和。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人力资源的定义为: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财富,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它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我国的劳动年龄是:男 15-59 岁,女 15-54 岁。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构成
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数量构成包括 8个方面:
1.处于劳动年龄之内且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称为“适龄就业人口”。
2.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称为“未成年就业人口”。
3.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称为“老年就业人口”。
4.处在劳动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并且要求参加社会劳动但尚未就业的人口,称为“求业人口”。
5.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称为“就学人口”。
6.处于劳动年龄之内但完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7.处于劳动年龄之内但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他人口。
前三部分构成了就业人口的总体,前四部分构成了经济活动人口,是现实的、直接的人力资源,而后四部分是间接的处于潜在状态的人力资源。
二、新疆人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发展状况
新疆总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 1995 年的 1 661.35 万人增加到 2009 年的 2 158.63 万人,增长了 29.93%,年均增长 1.89%,这表明新疆人口总量大,增长较快;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员也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从1995 年的 686.24万人和 676 万人增长到 2009 年的 878.01 万人和866.15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78%和 1.7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疆的人力资源储备总量,特别是现实人力资源总量也是逐年增加的。
从性别比来看,新疆 2009 年底总人口中,男女所占比重分别为 50.88%和 49.12%,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从城乡人口分布来看,城镇和乡村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 39.85%和 60.15%,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从年龄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新疆0-5岁、6-14 岁、15-64 岁、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 8.95%、18.32%、68.06%、4.67%,15-64 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绝大部分人力资源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新疆人力资源储备比较充足;从各种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来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 5.81%、13.78%、31.17%、42.89%、6.35%,大专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比重较小,新疆人才总量相对缺乏。如附表 1 所示。
(二)新疆人力资源的结构
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从实际就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来看,2009 年底,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9.35%、14.7%、35.95%,而同年三次产业 GDP 占总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7.8%、45.1%、37.1%,与就业人员的比重存在较大的异同。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集中于第一产业就业,但第一产业 GDP 所占比重是最小的,而在占GDP比重最大的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力资源则是最少的,这表明新疆目前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一致,只有第三产业人力资源就业与产业结构比较协调。具体数据如附表 2 所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比如图1 所示。
2.文化教育结构
从实际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来看,新疆 1996-2009 年就业人员各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变动情况如图 2。近年来,就业人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其次是小学,而高中、大专及以上所占比重较小,文盲或半文盲所占比例最低。这表明新疆实际就业的这部分人力资源所受到的文化教育总体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具体数值如附表 3 所示。
3.行业结构
从行业结构来看,由于数据限制,只搜集到城镇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状况,从图 3 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城镇实际就业的这部分人力资源从事最多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和制造业。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最低,均不足1%(具体数据如附表 4 所示),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明显不平衡。总体来讲,大部分城镇就业的人力资源流入第一产业相关行业,而流入高新技术行业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的人力资源所占比重较少。
三、新疆人力资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总量大,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疆人力资源储备量较大,但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正如附表 1 中所呈现的新疆 15-64 岁的人口有 1256.4 万人,在新疆总人口中比重最大,占全疆总人口的 68.06%,这构成了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然而,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最大的却是高中和中专,其次是初中和小学,大专及以上所占比重仅为 6.35%,这表明新疆高素质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截止到 2009 年底,新疆研究生在校人数仅为 11 635 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653 人,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10 982 人。
(二)现实人力资源比重小,潜在人力资源比重大
新疆劳参率情况如附表 2 所示,劳参率是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之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中对经济活动人口的解释:指在 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用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近似表示劳参率,经计算,1995-2009年间新疆劳参率平均值为 39.55%,这表明新疆自愿选择参与社会劳动的这部分人力资源所占比重偏低,即新疆现实的人力资源供给较少,存在大部分的潜在人力资源,如处于劳动年龄内的就学人口、完全从事家务的人口、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等。而在这部分潜在人力资源中,就学人口最值得关注和研究,这部分人口将来会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并且其数量和质量对新疆经济的发展作用重大。
(三)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
2009 年,各类学校在校生占全区人口的比重为 20.57%,平均每万人口中,大、中、小学生人数分别为 111.94 人、669.33 人、914.42 人,三者比重分别为 6.6%、39.47%、53.93%,大学生比重最小,小学生比重最大。这表明新疆基础教育实施情况较好,高等教育相对较弱。从教育经费情况来看,2009 年新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学、小学教育经费分别为 395 490 万元、170 549 万元、1 042 034 万元、963 118万元,四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15.38%、6.63%、40.53%、37.46%,中学和小学教育经费比重最大,高等教育经费比重仍然较小。截止到 2009 年底,全疆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32所,中等学校1 832 所,小学 3 651 所;这三类学校教师数分别为16 234 人、125 152 人、134 263 人;在校学生数分别为 253 272 人、1 695 984 人、1 973890 人;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分别为 14.88人、13.04 人、14.7 人。这就使得教育质量不高,对人力资源结合其自身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教育和管理难以实现,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压缩饼干”似的统一化、标准化,缺乏创新和活力。此外,在全疆 32 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仅乌鲁木齐就有18 所,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集中在首府城市,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地域差异性比较大。
四、优化新疆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
目前,新疆人口总量较大,人力资源储量丰富,并且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一直保持在10%以上,人口增长较快。15-64 岁人口构成了大部分人力资源,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到 68.0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力资源总量也是不断增加的。较快的人力资源增长和较大的人力资源储备量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为此应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尤其是控制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证优生优育,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要靠教育的普及和优化,新疆应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重视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培育
在普及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这部分潜在人力资源毕业后成为优秀的人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9 年,新疆教育经费总投入占 GDP 的比重为 6.98%,而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只有 15.38%,可见新疆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居民也应提高意识,重视对教育的投入,2009 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仅占9.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所占比重更小,仅为5.36%,较 2008 年的 6.3%还有下降的趋势。要优化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必须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个人、家庭、政府和国家都应重视起来,共同努力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
新闻体裁范文5
记叙类文章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的,因此拟题可以使用以下四种基本方法:
1.以人物为题。这种方法很像舞台上的亮相,大幕一拉,人物闪亮登场。它让阅卷者第一眼就知晓:这篇文章写的是谁,围绕谁而展开。如:
①电梯里的女孩(北京考生)
②小姨和查理斯先生(吉林考生)
[提示] 这个人物一般是主要人物,或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2.以事件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言道出,快人快语。它让阅卷者对文章所叙之事一清二楚。如:
①312宿舍卧谈会(山东考生)
②还你一个明媚四月天(重庆考生)
[提示] 对所叙事件要高度概括,言简意丰。
3.以物件为题。这种方法有点像电影中的道具设置,它或为描写主体,或起辅助作用,如象征、隐喻、暗示等。如:
①一把旧锄头(湖北考生)
②风雨中的花朵(山东考生)
[提示] 这一物件在文中必须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旨起到重要作用。
4.以立意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开宗明义,直接向阅卷者展示自己的审题结果。如:
①活出生命的价值(福建考生)
②掀起善良的盖头(重庆考生)
③不该舍弃的微光(上海考生)
[提示] 对材料意旨的把握必须成竹在胸,一旦走眼,阅卷者甚至不看文章,立判走题。
二、议论类文章的拟题。
议论类文章是以议带叙来论证观点的,因此拟题可以使用以下五种基本方法:
1.亮出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兜圈子,单刀直入,它可以让阅卷者对作者所持观点一目了然。如:
①治标,更要治本(安徽考生)
②敢于担当,迈向成功(山东考生)
③既要淡然,更要奋然(江西考生)
[提示] 要多用短句,最好是警句,少用长句, 切忌把答卷纸一行写满的句子。
2.妙用修辞。这种方法可以展示考生的语言功底,它让阅卷者既能咀嚼出文章丰厚的意蕴,又能领略到作者如云的才气。如:
①危险是只披着羊皮的狼(安徽考生)(比喻)
②当时只道是寻常(天津考生)(引用中的“直引”)
③大隐隐于“乐”(辽宁考生)(引用中的“化用”)
[提示] 一定要拿捏好修辞的分寸,欠了固然不够味,过了也会让人咋舌。
3.摘录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规避了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忌讳――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它给阅卷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该生的作文是扣住材料的内容来写的”。如:
①鼓掌?奔跑?(浙江考生)
②谁解家书味?(湖北考生)
[提示] 摘录一定要既直击材料的核心意象和意旨,又直击作文的主体内容和中心观点。
4.巧借由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文章顿生“事趣”,牵引着阅卷者一步步地追随你的议论。如:
①莫再化作五指山(湖南考生)
②马二先生和王冕(天津考生)
[提示] 这个“由头”一定要是一截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否则,不仅不能吊起阅卷者的胃口,还会倒了阅卷者的胃口。
5.诗化语言。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流淌着诗情,摇荡着画意,为文章平添上一抹文采,带给阅卷者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如:
①生于此岸,心无岸(广东考生)
②善在指间,青灯不灭(河南考生)
新闻体裁范文6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采访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全民参与体育的精神也得到大力弘扬与传承,基于此,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对体育新闻采访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体育新闻人才。因此对体育新闻采访教学实践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含义与基本特点
(一)新媒体含义
对于新媒体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依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并依托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进行信息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媒体。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1.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
就开放性而言,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V泛性,在传播速度上具有快速性的特点,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资讯无屏障”,人们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有网络的条件下,就可以通过引擎搜索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便捷的渠道。试想一下,当你想要获取一些信息时,不用像传统媒体一样去图书馆查找书籍获得,只需要轻轻点击键盘,就可以得到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和解释,也可以利用网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交流。这种跨越时间、地域、距离、种族的方式,更是体现了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就共享性而言,新媒体可以对一些比较有兴趣的话题和热点问题通过手机、电脑、BBS、贴吧等平台,鼠标轻轻一点转发或者分享按钮,此信息就可以被他人所获取和了解。在这一过程中,静态的信息瞬间变成了动态信息,这要比传统的纸质媒体有着更大的便民性。
2.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就即时性而言,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滞后性是其一大缺点。很多时候,传统媒体在信息收集、整理、整合和传播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较多,中间的周期也比较长,当信息整理好时,早就已经成为了过时信息。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弊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贴吧、微博等平台对信息进行即时搜索,并以最快速度获取最新资讯。例如,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些最新的体育赛事和新闻,可以搜索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体育频道等的APP,来了解自身想要得到的信息,还可以收看直播赛事,这种即时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隐蔽性而言,网络有信息获取快捷和方便的优势,也有其缺点:网络信息内容庞大复杂、信息良莠不齐,传播对象也具有隐蔽性。由于网络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不分地域、国家、种族、肤色,这种情况下,人们仅仅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来进行交流,人们可以在这一空间中重新塑造自己的个人身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一些图片也会存在PS的痕迹,一些声像也有合成的迹象。所以,新媒体有着自身的隐蔽性这一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育新闻采访教学实践性的现实要求
根据一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为止,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点共1080个,学生共计30万人[1]。我们为新闻专业蓬勃发展感到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应看到在这成绩背后所隐藏的诸多问题。传统新闻教学因与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合时宜,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漏洞: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缺乏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的某些环节也出现了脱节、不系统情况,加上实习的时间较短。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和提高等。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成为了高校体育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有力的推动力,对体育新闻教育进行改革也是提高自身教学实践性的需要。
(二)契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
一些高校由于在体育新闻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课程的规划方面也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平衡的状态。学生在大学四年也只有在大四下半年才有机会走出校门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中去体验、去实践。大学生由于自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考虑事情不周到,对于一些人情世故也不懂, 待人接物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和偏颇。高校对体育新闻教学进行改革无疑可以使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在具体的实践和体验中逐步得到改正和提升,这对于他们在毕业时踏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真正开始工作,做好准备。
三、当前体育新闻采访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重视理论忽视实践且内容松散没有体系
高校教师在课程传授方面重视新闻采访的理论忽视了体育新闻采访是一项实践技能课程,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很难迎合多媒体时代对于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长此以往,这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方面会有着很大的阻力。此外,体育新闻的课程过于强调专业能力的细化,学生只能根据自身所选专业学习,内容较为松散、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难以达到标准。
(二)缺乏校内实践基地
高校的校内实践基地是连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桥梁,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它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实践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2]。实践基地的设备和实践内容与校外实践基地基本上一致,在运行模式上也是仿照校外实践基地而形成的。可以说,体育新闻采访实践在这一基地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更少的受到外界周边环境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处于空白,即使有也还处于基础建设方面,在机器配备、教学内容、监督与管理等方面还值得再商榷。
(三)校外实习时间短,实践基地松散有效性不足
一般来说,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大四才有机会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单位去实习。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时,还没有完全了解工作的流程时,就已经结束了实习,这对于学生而言实际效果帮助并不大。再加上,这一时期?s上了大学生考公务员、考研等事情,这也会分散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注意力。目前,新闻采访实践大多集中在社会、经济等新闻,对于体育新闻涉及相对较少,针对性不足。从实习公司来说,大多数学生由于盲从,可能会选择一些与自己体育新闻专业不对口的企业,企业内的工作流程也缺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四、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采访教学改革路径
(一)编写针对性、实践性强的体育课程教材
迄今为止,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实践类教材很少,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都只是对体育新闻采访的某一方面或环节进行讲解,缺乏系统性。因此,从事体育新闻采访的教师应编写侧重实践类的教材,并针对体育新闻目前的教学情况充分汲取学生和专家的意见,编写一本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体育新闻采访的教材,以此提高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例如,《体育新闻采访教材》这就是一本为体育新闻采访的范本,已经列入了辽宁省规范用书的名册之内。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新闻教学中,“采、写、编、评”是重要的四部分,而采访作为四方面的首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新闻的成败首先就取决于采访这一环节。在传统课堂上,一直遵循“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分较少。但体育新闻采访讲究的是方法与技巧的熟练,侧重于实践,而并不是靠记笔记就可以轻松得到的。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著名体育记者对赛事的播报作为切入点,并把理论带入其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对一个体育赛事采访的关键点。同时,要注意这些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新闻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赛事的采访或者一些访谈节目,例如东方卫视的《可凡倾听》、安徽卫视的《鲁豫有约》、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焦点访谈》,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采访提供一些参考。
(三)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