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能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能力培养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1

一、高中阅读教学的特点

阅读教学需要构建在字、词、句、段落等因素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在简短的文字里体验阅读教学的魅力,培养并增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否则,高中阅读教学不过是一句口号,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1.明确的目标性

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最终体现为流畅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等等。当然,这需要借助有限的字、词、句形成整体文字,体现出一定的感情基调,并依托感情基调,去体味文章的内容,从而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显著的工具性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然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小段。因此,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赏析能力的背后,更多的是将这种能力延续到学生迈入社会后的时间段。毕竟,面对各种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学会游刃有余地沟通,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要求。很多沟通技巧、语言风格等能力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中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的魅力并未散发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某些问题,阻碍阅读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1.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学生、家长、学校都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从能力方面去考虑问题。最终,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难以体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带领学生剖析和总结,学生的积极性未发挥出来。

2.阅读教学方法欠妥

很多教师总是对极少数文章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欠缺很多能力,能力素质呈现出单一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可以熟练地阅读,却未必拥有过硬的文笔,原因可能在于文章体会能力较差。这样,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3.阅读教学课时较少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能力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上花费的时间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总是对很多类型的文章采取一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具备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是一件好事,也是阅读教学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立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彻底领会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采取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水平。

1.从字词句入手,培养阅读基本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从文章的整体去把握主旨思想,因为那样必然有些困难。因此,要学会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入手,可以通过有限的信息勾勒、联想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比如,在学习现代诗歌《雨巷》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巷”是代表江南气息的典型词汇,而江南的雨多是细雨如丝,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因此,有了江南的“巷”,有了江南的雨,那么,江南的细雨下,巷子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会不会出现油纸伞,这些问题是自然跳入脑海的问题,这就是开启我们继续阅读的钥匙。同时,正因为江南的细雨给人一种哀怨的氛围,所以有助于于我们去定位全诗的感情基调。可见,我们可以从字词句里去捕捉一些有效的信息,从而从宏观上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词汇就起到了较好的反衬作用,引出了那段黑暗、恐怖的历史。同时,文章中还用“张大了嘴巴”“浑身发抖”“跪了下来”表现参观者内心情绪的波动,从而给人留下非常立体的视觉形象,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2.探究创作背景,实现探究性阅读

语文教师不能认为对整篇文章加以讲解后就算完成任务。因为,一些文章的内容分析需要与作者所处的年代、历史背景、作者本人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水平。因此,我们不仅要完成对文章的学习,还要从文本背后的故事入手,去体会文章的真正内涵。

比如,《归园田居》中写道:“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诗歌描绘出美好的田园风光与安静祥和的村居生活。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不满足于田园山水,怀抱着为人民做一些事情的远大抱负。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既然陶渊明喜爱田园风光,喜爱村居生活,为什么还想为人民做一些事情,而不能彻彻底底地去享受田园生活呢?如此提问,学生必然会从更深层次去体会诗歌背后的故事。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使文本与历史知识形成了有效的链接。陶渊明所处的朝代是东晋,政治腐败,权利斗争、社会矛盾成为主要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为人民做事情的抱负无法实现,而他是一个刚正耿直的人,不愿参与到对人们毫无益处的权力之争当中,所以,才想到隐退,融入美好的村居生活,去享受田园风光。

可见,对文章做一些深层的探究,不仅会重温一些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在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3.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意境

文章的意境是作者心绪的直接表现。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把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环境,体会文章的意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心绪,感受作者的笔触。

比如,通过多媒体视频来感受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体会乌鸦的啼叫,体会江边的渔火,体会凄然的钟声,从而使高中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确保学生对全诗有一个系统的拿捏,体会诗中的意境。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2

一、音韵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学、词汇、语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言文中有些问题,必须从音韵的角度去剖析,才会对其理解的更透彻。所以,掌握音韵知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掌握音韵知识,可以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这样可以清除朗诵过程中的文字读音障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教材必修三第3单元中,荀子《劝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中“生”通“性”。此二字的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顺利地辨别二者的通假关系呢?这涉及到古音韵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是根据文章课文的大意以及句子与其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推测“生”的意思,从中明了它应该通“性”,取“天性、资赋”之意。但从音韵学上看,尽管“生sheng”、“性xing”今天读音完全不同,但古时候两个字的读音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性 x-”是从“生s-”得声,x为腭化音,来自s或h,所以知s为齿头音,正齿音后来读为sh,?故知“性”(x)是生(s)齿音流变的结果,古人用“生”代替“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目前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音韵部分已不是重点讲授内容,如果系统地去告知学生所有音韵,可能在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学无定法,教师可以把常见通假字的音韵学方面的某些要领加以传播,这样既轻松学生接受,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4单元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其中有句子“奉璧西入秦”。目前对此字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此字应读为“peng”,通“捧”,有“捧着”之意。有人认为此字应该读为“feng”,因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此字的音为“feng”,也有“用双手捧着”的意思。抛开争议,我们暂时当它读为“peng”,通“捧”,这从音韵学上看,也是有据可考的。今天的“奉”字没有“捧”的意思,文言文中怎么能把两个字相通呢?其实“奉”的“承接”之意,后来由“捧(P-)”表示,是因为古代没有轻唇,上古时无f-v-读音,“f-”、“p-”为同一声符,“奉”为古字,加一个与“奉”本义相关的偏旁“ 扌 ”作义符,就构成了今字“捧”,“奉”、“捧”为古今字。

对于异体字也有很多例子,如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3单元《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俯”是“免 ”的异体字,从字形上看,两字根本毫无共同的特点,毫无任何关系。但如果用“古无轻唇”的理论,就可以解释了:两字的声符“府(f-)”、“免(m-)”,前一个是轻唇音,后一个是重唇音,在上古时候,没有“俯fu”这一读音,“ f-”读若“m-”。

2.掌握音韵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在朗诵时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中的“脱”,有些人把它理解为“逃脱”、“摆脱”,“与”解释为“和”。从现代汉语的词意来看,好像解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符合古人的意思,因为古代d、t同属舌头音,用同声相训的方法可知:这里的“脱”是“单”,有“一个人、单独、独身”之意。“与”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连词词性,而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因为刘邦和其它四个人在地位关系上并不是平等的,但“与”翻译成“率领”,似乎不多见。其实这里的“与”通“以”,两者在文言文中相通的时候还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中的“与”就和“以”相通,有“率领”之意。明白这个,就能准确判断“与”在句中的正确意思了。

还有《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中的“乃”很多人解释为“于是”,很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但如果根据文章的前后语境分析,翻译成“于是”还不足以突出“项伯”和“张良”的亲密关系。根据音韵学方面的知识,“乃夜”翻译成“当夜”,才能体现出项伯对张良的关心。“乃”、“当”在古时候是同音,因为上古端(d)泥(n)互转。

虽然在目前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关于音韵部分已经不是重点教授的内容,但是,适时地给学生渗透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内容,对帮助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断句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

文言文断句,传统说法就是我们在韩愈《师说》中所见的“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断句的前提在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上,朗诵就显得很重要。而断句断得明白,也能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碰到断句语段,通过诵读,了解整个片段;再通过语感,初步断句,缩小断句范围;然后,应用断句技巧,进一步断句。

1.找虚词。注意句首的发语词、句尾的语气词、出现在句中的虚词和一些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通“欤”)、焉、邪(通“耶”)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主要有于、为、则、而、以等。还有一些复音副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它们多放在句子的开头,在它们之前往往需要断句。例如:且夫、若夫、乃夫、至若、已而、于是、虽然、至于、是以、是故、向使、纵使等。

在高中课文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关于虚词断句方面的例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盖”为发语词,两个“则”都是出现在句中的虚词,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韩愈《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中的“也”“乎”为句末的语气助词,“夫”是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是故”则为出现在句首的关联词语。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时就不能从其后断开,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有“对”之意,就不能从其后断句。“也”有时放句中表停顿,可断可不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是说也,人常疑之。”连词“而”有时放在句中用于连接词或者短语,表示并列关系,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非常紧密,这时一般不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吾常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夫”除了作发语词外,有时可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以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断开。例如:“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看对话。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云”“曰”作标志,“云”“曰”后可以断开。例如,在《鸿门宴》中,“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3.观修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也是运用修辞的。对称、排比、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的这两大特点进行。

对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顶针: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几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利于断句。

4.辨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断句。

例如,表示判断的“……者,……也”“ ……者也” “……,……也”“……者,……”句式。表示反问的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的固定结构“为……所……”“受……于……”“见……于……”等。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句式,它们对于断句都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等等。

总之,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文言文朗诵能力。

三、典型案例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传授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还要从学生物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学习的方式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科学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活学活用,提高知识的灵活度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根据刘建伟等研究人员对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调查结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物理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不够成熟。在物理学习的抽象思维品质上,学生的学习深刻性多于物理学习的独创性,这说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仍存在刻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仍然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抽象思维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笔者结合高中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人面对一定的任务领域和范围,搜索提取信息并利用原有知识,形成自己所能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的过程,是有目的性、认知性、内隐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高中生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大都问题明确,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终极状态都有明确的答案。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不能解决的障碍在哪里?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榱伺清这些问题,有研究者通过“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解题全过程的即时思维资料,为我们研究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操作存在“整体模仿”和“科学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科学分析具有“被迫”特征;与定律(定理)一并记忆提取的“分析规范”,对问题解决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非结构性力学经验背景缺失,直接阻碍高中生解决问题,而“随手实验”科学素养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问题的正确解答与对问题的整体性理解建构存在差距。

二、物理教学方式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习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常常是填鸭式的学习,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很简单,但也很被动,常常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很少去独创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加之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重压,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就会习惯化,遇到新的问题常常会通过刻板的模板生搬硬套,这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

实验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当适当摒弃,虽然可能对教学成果有所影响,但是长远看来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对探究能力的影响

深刻性品质是物理思维最基本的品质,它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广度、深度和难度。深刻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对研究对象采用正确的思路分析,对研究问题以外的无关条件的排除,对研究问题暗含的隐藏条件的挖掘等等。

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思维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物理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品质的灵活程度,即在遇到难题时能否跳出研究问题,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能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在物理问题中,隔离法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体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灵活性思维问题。因此对于学生灵活性思维的检验,可以采用如何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一类的问题来检验。

物理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思维独创性品质体现在学生运用抽象思维,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通常并不唯一,从不同的思路思考问题,也是学生独创性的反映。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探究精神,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平时习题、实验训练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晴.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1):94-99.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提高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不仅仅能够增强高中生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对事情的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还可以在培育自身史料分析能力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增强自身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同时在这过程中,学习以史照人,通过对史料的了解学习、分析,运用于自身的行为之中,面对不恰当之事,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对于合适合理之事,更要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继承古人的优秀思想和做法,进一步地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

一、史料以及史料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关于史料的定义,从查寻网络和书本资料记载中,有许多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见解。但总结每位人的见解,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史料即发生于过去的事,研究或者讨论历史时可用于论证其观点的资料。而史料分析,即对有研究意义的、有价值的发生于过去的历史文献,即史料,进行一定的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而这结论是可作用于现在的,对现在所发生的事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者能够带来一定的启示的。又或者说,某件事是有研究意义的,它是可证明某种存在的,在直接或者间接上能够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而史料分析方法即是在研究分析史料过程中、你使用的一种手段,你的思维模式,你的研究手段,你所运用的研究工具,都属于史料分析方法中的使用范畴之内。对于史料的分类,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通常指的是,接近或者是直接发生于过去,即历史中的,并由此当时所记录的事,而第二手资料通常指的是,后人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所留下来的诠释或者说明。这两者间的界限是并不明确的。而我们通常进行史料分析或者研究的史料,通常是使用第一手资料的,但因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因而难以十分清晰去区别二者。

二、高中生对于史料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当代的教育中,无论从教学者还是受教者的角度来讲,都越来越开始重视,史料分析法,并在日常教学中大量使用,掌握和熟稔历史分析法,不仅仅单指自己自W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和加强自身的论证问题的能力,更加是指,适应老师教学的需要、适应学校的教学方针方法以及当代教学体系的需要。不适应者不仅仅是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感悟力、阅读力以及创新力,而且大多数高中生往往会因此在考试中因审题不准而大量丢分,因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你掌握多少知识和你能不能熟练地运用你手中的知识,极大地决定着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教育的落后、方法的缺失、能力的匮乏,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极大地影响着你能获得的成就,或者说,这也许将会给你迈向成功的道路埋下极大的阻碍,或者说会给你带来极大的隐患。因而,高中生增强对于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当代学习及教学体系发展的趋势,是增强自身能力、适应新型教育的需要。并且,历史分析法,不仅仅单单只运用于当前的学习体系中,而是一种受益终身的方法,它对于以后的待人处事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是你迈向未来之路的一个指引,也许缺失它并不会对你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但会起绊脚石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自己和教育者的做法

高中生提高历史分析法,从自身的角度看,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可以更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和问题;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高中生的进步,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地发展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这一问题极有必要。

(一)高中生自身如何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于其自身来讲,最直接受益的是其本身的成绩,例如语文成绩和历史成绩,增强史料的认识其实便是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即代表了自身对历史知识掌握多了, 以及自身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增强了,理解力和感悟力野同时增强了。因而同样可以理解为,增强学科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其次,对于高中生自身来讲,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其本身的自我素质的提高,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起着正相关的关系的,且有古话说,以史照己,可以明自己的得失,从而达到查己善者而从之,其不足者而改之。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历史分析法思考问题,多借鉴前人的智慧,多将日常生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并从中培养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最后,对于高中生自身来讲,要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其自身要学会自主、积极地用科学的方法、用有历史论点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这过程中已经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贯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还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实现培养自身史料分析能力的目的。

(二)教育者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促进高中生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高中生自我的主动学习以及积极思考,同时也非常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及解疑,并且老师需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首先,老师作为高中生学习生活上的指路人,可以在课堂学习中,适当之处多讲述史料知识,多讲诉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例如多讲诉孙子兵法、孔儒为人处世之道、以及道家墨家的伟大思想等,在适当的时候抛出史料知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以此来培养其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

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史料分析能力的习惯和提高其能力。其二,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多给予学生机会去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笔中的学习如何提升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例如,在课前学习中,鼓励提倡学生讲诉自己最近看的历史故事,并且谈谈自己对于该历史故事的看法以及给你带来的启示、每周鼓励学生写一些关于你最近所看的历史故事的读后感以及其对你生活中的麻烦之事的解决方法的启示等。其三,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例如先教导高中生简浅的历史道理,在教导高中生如何去领悟其人生哲学,即先让其明白领悟从孔融让梨到庄子的逍遥的人生感悟。同时要注重适当补充,加强高中生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起着辅导的作用,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存在不止一个道理时,当学生不能领悟大多数之时或者遗漏某些重要知识时,老师需要适当补充高中生对于知识的缺失。并且老师需要精心设问,例如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里抛出某些适合高中生暂时理解能力的历史问题,领导其不断的史料思考,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其四,老师在培养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时候,要在其疑惑的时候,给予适当一定的解疑,当然从中要注意尺度,不可过于说明其缘由,从而令高中生缺失自主思考的好机会,同时在高中生思考历史问题中走向歧路之时,要明确指出其不足,以及进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其思想走向歧途和错误。因而老师传授于高中生的历史知识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切莫传播历史文化的糟粕,以及在高中生辨析不出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之时,要帮他、教导其如何正确的选择历史文化知识,并从中促进其培养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

结论

高中生掌握历史分析法,提高其史料分析能力,不仅仅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同时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又是个历史大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因而当代高中生十分有必要和责任去继承我国灿烂文化和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去学习和弘扬我国的灿烂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法制的国家。而老师作是高中生走向成年、走向进步的一位重要角色,要用多元的方法促进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佳盛.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高中生历史分析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97

[2]霍占雄.浅谈高三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2:150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 高中生 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作为高中生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是高中生了解音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的开端。通过音乐欣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是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高中音乐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高中音乐教育还是显现出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正和改进。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同时高中生由于面对高考,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在高中教学中高中音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音乐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开展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和心理疏导功能,为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和学识作出应有贡献。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了解高中生的现状。现在高中生的音乐素养虽然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初步学习,但是由于小学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限制,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乐观。导致高中生的音乐素养还处在发展阶段,可是与之相对的却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限制使得学生已经从不同途径接触到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特别流行音乐作品在高中生中广为流传,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容易受到这些音乐作品的影响出现模仿和追星心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如何让学生对听到的音乐进行有效甄别,不被低俗音乐蛊惑,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所以,高中音乐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懂得欣赏是音乐教育和音乐素养成长的开始,我们在高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有目的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认识。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关键阶段,学生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一些主观认知,知识这些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坚持原则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学生明辨是非,逐步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鉴别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开展主体教育,促使学生主动欣赏,自主形成欣赏能力。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特别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深入探讨让学生主动掌握正确的音乐欣赏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听的能力

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来说首要的是学生听的能力。听音乐是一个人对音乐作品了解的前提,教学中的听不是一上课就给学生放音乐,进行收听就完了。我们所说的听指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听和感受。所以,教师的音乐教学要有目的性,以问题为先导,然后才是学生的收听和感受,听后还要针对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培养高中生的唱功

要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以听为主,同时唱对于学生感受作品的主题和精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唱也是学生进行作品欣赏的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唱功培养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演唱音乐作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直观认识,切实感受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便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想象力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一定的音乐想象力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宽视野,这也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培养高中生的音乐理解概括能力

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不仅要形成感性的主观认识,更要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高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解概括能力。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的逐步培养和学生的主观参与。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6

高中生对待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若加以合理的引导,会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对作文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必要性的介绍,探讨了具有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以及学生提供的借鉴。

1.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生理与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迈向成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思辨能力的培养最佳途径就是作文教学。我国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要能够教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现实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活,从而能够对自然、人生等与所思考。作为现代高中生应该对问题不同看法,可以真实表达自身情感,具备科学理性的精神,这样在今后的人生中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

若单纯的从写作心理规律来看待高中生写作过程,实际上可以将这一过程具体的阐释为两次转化过程,第一次为内化过程,即学生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主动的将现实世界的物质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第二次为外化过程,即学生将自己的观念以及情感借助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语言来形容这一过程即:我笔写我心。这两个过程都不能离开思辨,思辨能力应该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不断的比较以及判断中逐步形成。基于上述思辨能力的特点,教师通常将培养思辨能力看作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之一。

2.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2.1作文写作之前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

生活中的不断积累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瞬即逝,如不记录总结起来,可能会立即消逝,无法带给人们任何的感悟,但是若要记录下来成为素材,会对日后写作产生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日志,博客,及时的将生活中点滴、感悟记录下来,同时,教师要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以便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作文本就来源于生活,人们从生活中感悟到什么,自然要表达什么,只是这种表达是借助作文形式,当学生的生活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言会具有思辨能力,就某一作文话题展来辨证性的写作。

以某省市高考作文《隐形的翅膀》为例,《隐形的翅膀》原属于一首流行度比较广的歌曲,而出题人以流行歌曲作为作文题目,可以明显的看出作文带有比喻意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隐形翅膀,它可以是信念,也可以是勇气以及感情,因为有这双隐形的翅膀,人们可以飞向自由的天堂。只是这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是由生命中各个不同的人所给予的,比如父母、师长、朋友等。学生在审题时,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够挖掘出作文题目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生活积累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着直挂重要的作用。

2.2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字面的意思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能够让借助文字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简言之就是能读会写。读对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之作,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知识营养,特别是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思辨精神,由此使得自身的思辨意识更强,待到一定时期后就会学以致用,将这种思辨性运用到自己创作的文章中。

2.3着重作品赏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自主、合作、开放,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在作文课堂上要采取自评、互评以及集体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的提升作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多方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其他学生的观点看法,这对开阔学生写作思路有着积极的作用。作品评价时,教师务必要做到客观公正,优势与缺陷都要给予客观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产生成就感,也能够了解到自己日后写作努力的方向。总之,教师依靠各种赏析作品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